第一篇:故事中的二次函数
故事中的二次函数
初中函数教学是一个重点,在教学时要努力挖掘身边的材料,以便充分调动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
针对以往学生在教学后存在的种种现象,我在教学教学一次函数时进行了改动,首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故事:据说,在一次国际性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数学家共进早餐。一位法国数学家突然向在场的人们提出了一个被他认为是“最困难”的问题:某轮船公司每天中午都有一艘轮船从哈佛开往纽约,并且每天的同一时刻也有一艘轮船从纽约开往哈佛,轮船在途中所花的时间都是七天,假设它们都是匀速航行在同一条直线上,问今天中午从哈佛开出的轮船,在开往纽约的航行过程中,将会遇到几艘同一公司的轮船从对面开来(包括在两港口相遇)。一时竟真的难住了数学家们,尽管为此进行探讨和争论,但得到的答案并不一致,也就是说这次会议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事后许久,才有一位数学家实验性地挂出了一个简单到几乎小学生都能看懂的图形,从而宣告问题的解决。在讲故事的时候,课堂上静悄悄的,所有的学生无一例外都被故事吸引过来,后来他们跃跃欲试地要寻求答案,于是把话题一转,说:“其实,这个奥秘用咱们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解决”。“那么用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解决呢?请大家回忆一下一次函数。”这时学生就开动脑筋,分别说出了关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如何求解析式、一次函数的图像、图像上的交点等。-----当同学们将基本知识点回顾得差不多时,我趁热打铁,说“你们回答得都非常正确,这些都是解决函数问题的知识,可是大家会用吗?比如:观察图像与解析式关系,方程组与交点的关系,方程与函数的关系等等,这节课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堂中首先是抛给学生两个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先对这类习题有个初步的研究方案,然后才出示一个这样的问题:如图,表示一辆自行车和一辆摩托车沿相同的路线由甲地到乙地行驶过程的函数图像,两地间的路程是80km,请根据图像回答下面的问题:
(1)
1、谁出发的较早?早多长时间?谁先到达乙地较早?早多长时间?(2)
2、两人在途中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3)
3、请你分别求出表示自行车和摩托车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4)
4、指出在什么时间段内两车均行驶在途中,在这一时间段内,请你分别按下列条件列出关于时间x的方程或不等式: ① 自行车行驶在摩托车前面; ② 自行车与摩托车相遇; ③ 自行车行驶在摩托车后面。解:(1)自行车出发较早,早3小时(2)自行车的速度是:10千米/小时 摩托车的速度是:40千米/小时(3)y自行车=10x y摩托车=40x-120(4)①10x>40x-120 ②10x=40x-120 ③10x<40x-120 学生在各自独立地解决问题,我发现他们的积极性很高,于是根据学生的好强、好胜、好奇的心理,马上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课堂实际情况如下: 甲同学:“我发现从不同地方出发的行程问题,图像是从不同的点画出的,从同一地出发时画出的图像是一致的,但出发时间不同时,应画在x轴上不同的位置,这就像行程问题的追击与相遇图,他们相遇时图像是相交的。求交点时就列方程组。” 乙同学:“我发现速度越大,画的直线越靠近y轴,远离x轴。” 丙同学:“我看图像上有两个点,于是就想到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同学们的发言,让大家理顺了知识点和方法。于是紧跟着给出了一道类似于科学家的问题的情景探究题,让这节课完整的结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简单、有趣、轻松的方法就是一种好的方法。把看似随机的资源灵活地运用,置问题于情境之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然后顺水推舟,使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促使他们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力争教与学达到最佳结合。
第二篇:故事表演总结(中二班)
童心幼儿园
2015学年第一学期
浅谈故事表演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中二班
故事表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语言活动形式。故事表演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能(语言、动作、手势、表情),再现该文学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形式。它以幼儿在表演角色的活动中获得满足,追求表演的快乐为目的。
故事表演队幼儿能力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一、故事表演教育对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发展。
故事表演课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些内容都是与美育相关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实现教育对孩子的美育目标。通过这些故事表演能够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力。同时,在故事表演的感染下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立起健康的审美观点,使每个幼儿都感到“心情愉快,情绪安定”,真正获得美的体验,进而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二、故事表演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美好的艺术教育能够使人振奋,能够使人感染。幼儿时期正是幼儿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阶段。随着幼儿社会交往不断扩大,情感体验社会越来越丰富。通过故事表演教育能大大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使其懂得对美好的喜爱和对丑恶的憎恨,产生同情心和自豪感。
三、故事表演教育对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学习故事表演,首先是靠他的听觉得到,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故事内容,鉴别故事情节,感受故事内涵,表达故事情感。比如故事《聪明的小羊》,在这部故事情景剧中有小羊、狼和牧羊人三个角色,充满着喜剧色彩。当孩子在听这部情景剧的时候,会非常好奇故事的发展情节,因此在好奇心的带领下,宝贝会对故事每个细节产生深刻的记忆。听觉带动兴趣、兴趣带动体验心,当然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靠听觉学习,而且更要靠记忆来巩固,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幼儿记忆能力会得到更高的增强与提高。
四、故事表演教育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的发展。
故事表演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正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到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内容丰富的故事表演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再创造。宝宝在兴趣的带领下,牢牢地记在故事以及系列相关的创作。然而小银星的故事表演教育是主张释放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致更好的培养孩子精准优美的语言能力。童话故事在幼儿的培养过程中有一定的重要性。童话不仅使孩子门学到许多基础知识,丰富其想象力,更可贵的是它能潜移默化深植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所以,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世界,并“放胆供给”他们所急需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学习知识,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五、故事表演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童心幼儿园
2015学年第一学期
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往往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参与下进行的,这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表现的可能,但并不是每个幼儿都乐于参加,他们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个别差异即个性不一。但是小银星的故事表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发展每个孩子不同的艺术特征,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陶冶艺术情操,发展孩子产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将来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积极地参与故事表演活动,如当小演员、当小指挥、当小老师,使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艺术的舞台上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敢于表现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同时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团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及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六、故事表演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动作表演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表演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与紧张感。
当然故事表演教育的影响不止是以上这些。它还可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注意力的提高,促进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它还可以满足幼儿成就感等等。幼儿时期的艺术教育不是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伟大的艺术家,而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多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将来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它的内容来自语言丰富、优美的文学作品,幼儿在故事表演活动中,对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情绪情感体验的面部表情及身段表情掌握较好,如何通过自身的表现力将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很出来呢?如何提高幼儿故事表演的表现力呢?我简单从以下几点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一、重在营造氛围,激发幼儿的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错,要让幼儿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只要激发出他的兴趣即可。《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她们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生活,已比较喜欢听故事,对故事表演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因此,开学初,我就在活动室一旁创设了“欢乐大舞台”这个表演舞台,舞台虽然不是很大,可它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将颜色鲜艳的绒布设计成舞台的幕布,并在舞台一旁放上道具架,将表演的道具一一放于其中,两壁的挂钩上则挂满了表演的头饰、胸饰等,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就爱围在这儿说个不停,有的索性照着对面的镜子天真地模仿起故事中的角色来,看来,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能更好地激起孩子的表演兴趣。
二、重在选择改编,满足幼儿的需求
众所周知故事表演是以内容为载体的,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对于内容的选择要求要恰当。如果选择难度太大的表演内容,会限制幼儿表现能力的发挥;如果选择难度太小的表演内容,则会削弱幼儿参与表演的兴趣。因此,我们结合主题活动的开童心幼儿园
2015学年第一学期
展所选的《三只羊》、《拔萝卜》、《拔萝卜》、《三只蝴蝶》等作品,其中有些故事中有形象、恰当的对话内容和动作,有特定的场景,角色(4―5个)性格明显、易模仿,情节生动、有趣,语言优美,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而还有一些故事,像《萝卜回来了》,虽情节比较生动,但里面重复描述各角色心理活动的描述性语言较多,因此,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进行适当的改编,引导孩子们将各角色的心理活动以角色自己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表现出来。这样,孩子在创编过程中又体验到了故事表演的另一种乐趣,言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重在丰富材料,提升幼儿的技巧
只要有接触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就不难看出,其中屡次提到《纲要》中所指出的“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中班幼儿对游戏的道具已较感兴趣,因此,仅提供给幼儿头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绒布头饰、胸饰、颜色鲜艳的服装及各角色需要的道具等。
四、重在指导策略,提升幼儿的表现力
1、将直观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开展新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常通过木偶表演、示范表演,欣赏表演VCD、图片等,并配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2、凸显强带弱的效应,促使整体幼儿言语能力的提高。每个人的自身发展都是有差异的,当然幼儿也不例外,能力强的幼儿往往踊跃参与,主动的、有创造性的表演角色,能力较弱的幼儿则在一旁观望或勉强讲几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导幼儿以强带弱,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能力较弱的幼儿一起参与进来。从而促使整体幼儿言语能力的提高。
3、适时介入指导和适当鼓励,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整个幼儿期是孩子个体主动性发展的时期,如果幼儿的主动参与行为受到适当的鼓励,幼儿就会形成大胆参与、主动尝试的个性。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的鼓励,就象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幼儿尝试做一件事,可能会失败,但并不表示这个孩子无能,教师的鼓励和适时的介入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在表演中幼儿尚不熟悉、扮演有困难的角色,如《拔萝卜》中的老爷爷,孩子们认为这个角色扮演起来有难度,那么一开始,就先由我们老师来扮演,再去带动孩子。引导幼儿勇于尝试,使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4、保证充足的表演时间,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表演欲望,我们除了在每周餐前准备时让部分幼儿主动在集体前表演外,还根据幼儿自己的意愿,在语言区投放进桌面操作玩偶、杖偶、拼图,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表演、自选游戏时在“舞台”上表演,从而来促使整体幼儿言语能力的提高。
通过不断持续而又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故事表演不仅提高了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大提升了幼儿的表现力。我们一定会继续坚持不懈地努力,力求将每个孩子的潜能尽可能地挖掘出来。童心幼儿园
2015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篇: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交通肇事中二次事故导致的犯罪结果如何定性
作者:吴斌 孙慧敏
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版》2012年第07期
一、基本案情
2009年11月28日17时许(当天下雨,天色已黑,事发路段无路灯),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无照驾驶无牌摩托车由东向西行驶至某村某路段,因观察不够,遇情况措施不当,撞到前方同向非机动车道上蒋某骑行的电瓶三轮车尾部,致电瓶三轮车斜向路南冲出约47米停在路边绿化带中,蒋某摔倒在距撞击起点26米左右由西向东行驶的靠双黄线的机动车道中间路面上。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在和被害人蒋某交谈后驾车逃离。当时现场有两名目击证人:史供“问被害人有没有事,被害人说腰疼”,证人张某某印证史某某走到被害人面前,但说什么没有听到;证人苏某某证实“人躺在马路中间黄线的位置,还在动,想爬起来,半撑着没有站起来”。被害人称腰疼还得到另两名证人的间接印证。
上述事故发生后约5至8分钟左右,犯罪嫌疑人赵某持C1驾驶证驾驶中型普通客车由西向东行驶至该地段,由于对路面观察不够,碾压到先前因上述事故摔倒在路面上的蒋某,致其当场死亡。物证鉴定书证实蒋某因复合性创伤死亡(不能区分出撞击伤和辗压伤)。责任认定书认定,犯罪嫌疑人史某某、赵某都负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2009年11月28日和30日,犯罪嫌疑人赵某、史某某分别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二、分歧意见
对犯罪嫌疑人史某某行为的定性以及是否具有加重处罚情节等问题分歧较大。以下列出几种不同意见:
(一)因果关系
观点一:被害人蒋某的死亡与史某某的行为之间因果关系被赵某的行为阻断,史某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观点二:被害人蒋某的死亡与史某某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史某某的行为构成犯罪。
(二)构成何罪,如何处罚
观点一: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
观点二: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并存在“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观点三: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并存在“逃逸”的加重处罚情节。观点四: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但无加重情节。
三、评析意见
(一)关于因果关系的认定,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因果关系的断绝是指条件关系本身被切断,即前条件对某一结果还没有起作用时,与此无关的后条件导致了该结果的发生。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第一撞是前条件,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还没有起作用时,与此无关的后条件犯罪嫌疑人赵某驾车辗压被害人的后条件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犯罪嫌疑人赵某之介入因素是异常的,异常因素必然阻断史某某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因果关系。故而犯罪嫌疑人史某某不构成犯罪。这种观点对因果关系的断绝认识并没有错,错误在于把因果关系认为是包括了原因和结果,而因果关系本身是不包括原因和结果的,只是包含了二者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对被害人的第一撞本身并不一定包含着被害人死亡结果的根据(只是将被害人撞倒在机动车快车道的中间,且当天下雨,天色已黑,又无路灯,被害人无力依自身的力量离开此险境),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了赵某驾车辗压被害人致其死亡的因素,此介入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了危害结果。应当说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偶然的因果关系,犯罪嫌疑人赵某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偶然因果关系和必然因果关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赵某的行为是条件,史某某的行为是根据,条件是相对于根据而言的,条件和根据都是原因,只是处于不同的层次而已。从重要性来说,与根据相比,条件是次要的、第二位的。但就必要性来说,条件与根据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根据和条件相互作用,才能产生结果;只有根据没有条件,结果就不会发生,也就谈不上原因。
另理论界普遍认为,行为制造了法不允许的现实危险,且这种危险越来越大,行为人有能力排除而未排除,最终导致危害结果的出现,就认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对被害人第一撞使其处于高危状态下的行为就是制造了法不允许的现实危险,而被害人的危险在当时的情况下是越来越大的,史某某未选择排除危险而选择逃离,最终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出现,违反了刑法对生命权的保护,故而具备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二)对史某的定罪处罚
笔者同意第四种观点。现由是:
观点一认为,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因先行行为导致被害人处于高危状态,此高危状态就是被害人躺在公路机动车道的中间,当时天黑下雨,又无路灯,且处于下班的高峰,来往车辆多,很可能被车辆再次辗压,因而犯罪嫌疑人史某某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且其有能力履行该义务,但其没有履行,致使被害人因此高危状态而被后来的车辆辗压致死。其主观上是放任,结果应当在其预料之内,符合不作为故意杀人罪成立的条件。此观点涉及到犯罪行为能否成为先行行为的理论。通说认为,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具体规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处理:一是在刑法上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了结果加重犯或者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时,由于可以将该加重结果评价在相应的结果加重情节或者另一重罪中,故不宜另作评价;二是在刑法没有就某种犯罪行为规定为结果加重犯,也没有规定发生严重结果而成立重罪的情况下,如果先前的犯罪行为导致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则应另作评价。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行为触犯的是《刑法》第133条的规定,立法者已将因逃逸的不作为行为致人死亡规定为结果加重犯,故本案不宜评价为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观点二认为,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客观上也逃逸,且被害人因其逃逸未得到救助而死亡,故应认定具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处罚情节。是否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关键是看“被害人是否是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且高法将“救助”作了限制解释,解释为“救治”,本案中被害人的死亡并非因得不到救治。另从法理上讲,“因逃逸致人死亡”必须在逃逸时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本案中因无法对被害人在第二次辗压前作伤情鉴定,且最终的物证鉴定也不能确定哪些伤是因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行为造成的,故认定此情节的证据不足。
观点三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不包括其他原因致死。本案是因二次事故致被害人死亡的,不能把第二个肇事者致被害人死亡的原因强加到第一个肇事者身上。本案可以把被害人死亡的结果看成是犯罪嫌疑人史某某和赵某共同过失行为造成的,因此种过失犯罪不是共同犯罪,应分别对犯罪嫌疑人定罪处罚,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主观上为逃避法律追究,客观上其有逃离的行为,故应将“逃逸”作为加重处罚情节。此种观点仍存在第二种观点中的证据不足的问题。
笔者认为,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必须出现相应的结果,即本案中必须有被害人重伤或死亡结果的出现。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逃离是结果出现的根据,因其逃离行为致被害人死亡前无法对被害人的伤情作出鉴定,犯罪嫌疑人史某某的逃离行为只是致被害人处于高危状态,而正是此高危状态下才导致被害人死亡结果出现,故只能将此情节作为入罪条件,认定犯罪嫌疑人史某某构成交通肇事罪,无加重处罚的情节。对于故意犯罪共同导致的结果,共同犯罪的每个人都不能因一个结果减轻责任,而本案中因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出现是两个人共同过失行为导致的,对于过失犯罪应分别减轻各行为人对结果出现的责任。
第四篇:读《函数的故事》有感
函数,一个永恒运动的数学世界
读《函数的故事》有感
学生在学习函数之前,所学数学知识基本上属于16世纪之前的常量数学,也是我们说的“静态”的数学现象,关注的是单个的对象,而函数是研究“变化着的量”的数学,关注的是“对象之间的关系”。学生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函数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基础模块》第一册第三章中进一步升华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现代定义是以集合和映射为基础的,它既是近代函数概念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把函数看成数集到数集的一种对应,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函数的应用范围,这正是中等教育与初中教育的函数的概念区别所在。如何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并接受函数的现代定义,然他们从“静态”数学提升到“变化着的量”的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在独了《函数的故事》这本书之后,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此书中关于函数的数学小故事,在讲课的过程中正确的应用,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相关知识时,既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是讲到了函数的来源。我们这个星球是一个永恒运动的世界,生息在这一星球上的生命,经历了数亿年的繁衍和进化,万物都在时间长河中流淌着,变化着。从过去变化到现在,又从现在变化到将来。静止时暂时的,运动却是永恒的!从十万年前、现在和十万年后北斗七星形状的变化,到德国年青的气象学家魏根纳(1880~1930)发现了“大陆漂移说”这一重要结论,这种类似变化的的故事很多,这个世界的一切的量,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最原始的自行变化的量,其他量则是因变量。函数一语,启用于公元1692年,最早见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的著作。记号f(x)则是由瑞士数学家欧拉于公元1724年首度使用的。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提出的函数定义,是我们中职学校现用教材中给出的函数定义:一般地,如果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变量x在研究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我们就称y是x的函数,期中 x称为自变量,y则称为因变量:记为y=f(x)。
本书中还有很多函数小故事例如“神奇的指数效应”中讲到了美国著名的科学家,避雷针的发明人,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死后留下的财产大致只有一千英磅,他竟留下一份令人惊讶的分配几百万英磅财产的遗嘱,很显然是函数y=ax当a=1.05时的特例。微薄的资金,低廉的利率,在神秘的指数效应下,可以便得令人瞠目结舌!许多人有效地利用它,使自己成为知识和财富的主人!还有“揭开星期几的奥秘”“变量中的常量”等等。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了解的很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一边感叹数学家的厉害的大脑及严谨的逻辑思维、坚持不懈的精神,一边思考如何把这些故事渗透到我的课堂教学中去,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很好的课题!
第五篇:中二教案
中班综合:鱼儿游
中班综合:鱼儿游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简单线条画出各种各样的鱼,并大胆涂色;
2、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及荣誉感。
活动准备:大铅画纸9张,蜡笔、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的图片资料。活动组织:
一、引导幼儿说说各种鱼的特征
1、这几天,小朋友都和爸爸妈妈查了许多关于鱼的资料,你都认识了那哪些鱼?请幼儿自愿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并做简单介绍。
2、引导幼儿观察各类鱼的外形特征。
二、激发幼儿作画欲望
1、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鱼,想不想用笔画一画它们?
2、有这么多的鱼,一张小纸可画不了,一个人也来不及画,怎么办?鼓励幼儿想办法合作画画。
三、幼儿小组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1、这么大的纸,画画时要注意什么?
2、幼儿作画,提醒幼儿注意画面的布局。
四、作品展示
区域活动:美工区提供橡皮泥,让 幼儿捏一捏不同形状的鱼。日常活动: 请有养过鱼经验的孩子说说自己是怎样养鱼的。与家长沟通或请家长参与: 与孩子一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大鱼。活动应变及反思: 这是第一次让一组的小朋友共同完成一幅画,孩子们看到这么大的纸非常的兴奋,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笔画画,不一会儿,一条条可爱、美丽的小鱼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同伴与同伴之间有商有量,互相帮助,气氛非常不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