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组合作加分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小组合作加分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法以自主、探究、实践、开放等优势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改革要求,将“加分”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小组合作加分制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鉴于此,本文就小组合作加分制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谈谈心得体会。
关键词:教学模式;加分竞争;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加分制
小组合作加分制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依据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组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加分竞争学习,实现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与培养,提高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
在教学反思与课堂实践中,笔者发现,现阶段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加分制的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落实小组合作加分制时,英语课堂学习合作小组的构建以及小组合作加分制的规则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导致加分竞争制缺乏激励性、公平性与有效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其丧失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对此,笔者建议在应用小组合作加分制组织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遵循一定的原则。
二、小组合作加分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构建层次性教学模式,提升加分竞争学习的公平性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爱好、特长、英语基础水平等,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小学英语教材教学内容,构建层次性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分层、加分问题分层、学生分层,以提升加分竞争学习的公平性。
例如,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英语语篇内容,设置知识、技能、素质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语篇内容设置三个等级难度的问题。如学生可以直接在语篇中找到问题答案的为1分,需要学生根据语篇内容进行文本转换来找到问题答案的为2分,需要学生通过语篇总结、推理或评论找到问题答案的为3分~5分。此外,为保证加分竞争的公平性,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A(学习能力强,英语基础好)、B(学习能力一般,英语基础一般)、C(学习能力普通,英语基础普通)、D(学习能力较差,英语基础较差)四个层次,针对同一问题,对不同层次学生给予不同加分,如A类学生加1分、B类学生加2分、C类学生加3分、D类学生加4分。给予困难生以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提升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能力,实现全体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
2.提升加分竞争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加分竞争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并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因此,为取得这一教学效果,在应用小组合作加分制组织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兴趣入手,注重加分项目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此,要保证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将加分项目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以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爱好游戏的特征,将游戏学习法与合作加分竞争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创设具有趣味性、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情境一:当学生学习“animals”(动物)后,教师创设guessing gam(猜谜)教学情境,教师或者学生用英语描述动物特征,让其他学生竞猜,对最先猜出答案的学生进行加分。
情境二: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5分钟内写单词竞赛”活动,播放动物图片2分钟,让学生将看到的动物写下来,写对一个加一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与培养,并充分感知到英语学习中的乐趣,实现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情景三:在人教版小学英语Story Time专栏教学中,借助故事创设生活化表演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故事后根据故事内容进行个性化演绎。鼓励学生借助表情、语言、动作以及道具进行不断尝试。当表演结束后,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学生互评,确定最终得分。
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加分制教学模式组?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组合作加分制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构建高效英语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佳.浅谈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6):213-214.[2]王佩佩.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才智,2017(7):69-70.[3]王小岚.情?理?趣――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579.
第二篇: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特别是反思教学细节的处理、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与败,并把反思与学习结合起来,不断地总结教育工作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性的认识,我们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在今年初三第二学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时我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此及时地进行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个性化的答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初涉课改的我坚定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信心。而学生们高涨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精彩的智慧碰撞,使我更加醉心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然而,连续发生的几次尴尬让我陷入了迷惘。
尴尬一: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在上<<让社会给我投赞成票>>这一课时,出示了一段材料:
“小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答应每周日下午2点到4点都要准时为生病的同学辅导功课。有一天爷爷生病了,周日下午要看爷爷,小林为难了,说上午去不可以吗?爸爸说:“你忘了,上午还要到老师家学钢琴””。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面对诸多的事务,假如你是小林会怎么办? ⑵、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多种需要做的事情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
在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发言的热情高涨,并且相互间展开了辩驳。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原来预设的两个问题只探究了一个。
尴尬二:同学不愿参与讨论
在上《向往公平》这一课时,出示了一段材料: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已有多年历史的义务教育借读费,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在借读过程中也能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执行。”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请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
⑵.为保证公民平等的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国家和社会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问题提出后,我意外地没有看到预期的热烈讨论的场面,许多同学在讨论时也是心不在焉,甚至讲起了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我的心中顿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尴尬三:出现了“论坛霸主”
在上《面对责任的选择》这一课时,阅读材料: 材料一:被评为2008法制人物的河南省郑州市妇联权益部长刘宇,积极为受害妇女儿童伸张正义,努力为广大妇女儿童排忧解难。十多年来,她接待或解答妇女群众来访和咨询万余人次,成功处理了轰动全国的律师重婚、少女肚皮刺字、第三者状告合法妻子等案件。
材料二:2008年9月14日晚,经河北省正定县人民检察院批准,正定县公安局依法对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耿某等人执行逮捕。耿某兄弟因向三鹿集团销售的牛奶屡次检验不合格被拒收,逐向牛奶中掺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以蒙混过关。
材料三:2008年8月29日,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组织的庆祝教师节暨抗震救灾感中国师德标兵表彰大会在京召开。谭千秋、张米亚、向倩、袁文婷„„70名在汶川大地震中感动了全国人民的英雄教师被授予“抗震救灾感动中国师德标兵”荣誉称号。
请小组合作讨论思考问题;
⑴.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⑵.材料一和材料三有何内在联系?
⑶.你认为材料二中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在巡查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留心到个别同学在小组中一直在发言,占据了整个讨论时间,其他同学根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交流观点时,这几位同学频繁举手,口若悬河,相互补充、辩论,俨然成为了政治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同学则成为了“观众”。
连续的失败,让我不得不对近期的课堂情况进行反思。其实在此之前,小组讨论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讨论时部分同学容易钻牛角尖、发表意见时总爱走题;讨论时的音量越来越低;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由于这些点滴的变化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最终产生了上述三幕令我震撼的场景。在迷惘中,放眼四周,发现课改后的政治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新的宠儿,备受青睐。但同时,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各类公开课中频频出现。难道小组讨论法仅仅几个月就该“寿终正寝”?师生互动只能回到传统的单一“问答式”?小组讨论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的理论,再度审视小组讨论,更多地看到了它的局限性:
1.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控制,比较耗费教学时间
小组讨论中,首先是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中心议题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并互相倾听、共同探究。然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如发言人数、时间、质量等。另一方面,交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课堂预设以外的新问题,并由此引发出新的讨论。因此,小组讨论中,课堂教学节奏不易把握,比较耗费教学时间,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也凸现出来。
2.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中,每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达到合作交流、共享提升的目的。由于按座位划分小组相比较更省时、易操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用此种随机性分组。这样的学习小组是一个个成员相对固定的小群体,各成员在性格、学业、班内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被他人倾听和倾听他人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在小组成员中出现强势和弱势之分。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机会不易保持平衡,个别与全体的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
3.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要充分参与讨论而且要学会耐心倾听他人。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个体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同学的兴奋点,往往容易被吸引到发言中偶然提到的与议题无关的讨论中去。因此,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会专心倾听他人、讨论容易走题,随意与有序的矛盾也随之产生。
小组讨论的局限性决定了简单、浮于表层的形式模仿必然没有持久的生命力。但小组讨论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具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于是我决定改进小组讨论。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优化小组讨论的要求,并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1.理性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
我经常在以下两个条件下采用小组讨论法:一是在解决重点、难点时使用;二是当其它教学形式的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时使用。2.科学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
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和回答的可能性、发散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层次性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过去的经验或知识上,充分结合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3.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可根据学情的需要灵活选择分组方式和组内角色分工。分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按照座位随机分组,也可按不同观点来分组,还可让同学自由组合等。组内角色分工,指组内每位成员分别承担记录、概括、汇报、主持等任务角色。讨论时可将有序发言和自由发言相结合,在有序发言阶段,每位成员都必须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且在自己发言前,先用简短的语句对前一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有序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发言阶段,成员可自主发言。
创造性进行小组讨论的组织分工,有利于平衡学生发言机会和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耐心倾听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经过改造后的小组讨论,在课堂中逐渐恢复了活力,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热情慢慢地回来了,政治课堂又充满了精彩对话和智慧生成
第三篇: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诀别武器之缘由——再读《永别了,武器》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极致现实主义与现代自然主义──分析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商标名的英译汉目的论研究——以洗护用品为例 跨文化交际中恭维语的语用失误及其文化透视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On the Pursuit of Ideal Home in Cold Mountain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浅探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撒旦和孙悟空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对比 解读《女勇士》中“乡村医生”里的鬼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上”和“下”的意象图式及概念映射 Movie Lines Imit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渐渐消失的玫瑰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礼貌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 艺术特色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 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 中西方礼仪差异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 话语标记Well的语用功能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试论霍桑小说《胎记》中的象征主义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汽车广告功能分析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On the Origin of English Idiom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Aesthetic Fairy Tale -The Happy Prince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TPR Teaching Method in Facilitating Pupils'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的实施情况研究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从写作方法分析《宠儿》的主题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案例教学法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中西方数字“九” 的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 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分析《等待》的悲剧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 英汉爱情隐喻对比研究
On Symbolism in Fitzgerald’s “Winter Dream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中英死亡委婉语翻译的跨文化研究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由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88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89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90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91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92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93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 95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96 浅议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 97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the Ambivalent Character of Frederick Winterbourne in Daisy Miller 99 母语正迁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100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 101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102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tainer Metaphors 104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105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人物刻画 106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107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A Study of Maggie’s Tragedy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110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 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112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113 探究餐具的起源、内涵及发展趋势 114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117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 119 试析翻译中的“假朋友”
On Symbolism in The Wizard of Oz 121 《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 122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123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书信研究 124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Perception of the Beat Generation through John Lennon 126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127 《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29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131 《紫色》后殖民语境中耐蒂的觉醒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救赎之旅—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134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 136 霍桑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以《红字》,《拉帕西尼的女儿》为例 137 谈日常用品广告英译汉的特色 138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140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142 The Research of Language Art in English Class 143 中西戏剧发展快慢对比及其原因
On the Conflicts Reflected in the Character of Rebecca Sharp in Vanity Fair 145 从隐喻视角解析《黄墙纸》的疯癫意象 146 从《哈利波特》看儿童的成长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148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149 浅析商务谈判中非言语交际的核心地位 150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151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 152 从文学作品中透析东西方女性异化现象 153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154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155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Advertisement 156 浅析新闻发布会口译语言的语体学特点 157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158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159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60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 161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162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63 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
164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165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166 Analysis of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67 汉英语言中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168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169 试论《武林外传》与《老友记》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170 肢体语言的文化趋同性研究 171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172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73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4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175 对比不同思维方式下事物的中英文描述差异 176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77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178 英语教学中非言语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中能力的培养 179 Analysis on Heathcliff'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80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81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82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83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184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85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186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 Island Literature from Lord of the Flies 187 论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反讽艺术
188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
189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Dream--A Case Study of The Great Gatsby 190 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
191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 192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
193 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 194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
195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196 中英身势语中的文化差异
197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98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 199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200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第四篇: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陆丰市东海中学陈育银
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英语课程的任务是这样阐述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每位英语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教师真正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英语教师都在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索,本人也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谈一下本人对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按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水平(活动能力、交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或个别特点等各种不同因素合理搭配(4—6人)分为若干个小组,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1、课前合作
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般围绕“预习课文”来进行,包括查阅词典、思考问题、提出质疑、找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做课后练习等。老师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互相讨论、补充,再从小组中选出代表作汇报。老师也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围绕学过的知识,将要学的或课外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采用英语表演的形式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迅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前表演形式一般有对话表演、讲故事、看图说话、游戏、提问等。教师可以把表演的任务落实给某一小组,每一小组在本学期中都有表演的机会。
2、课中合作
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新编初中英语更突出英语语言的功能性,题材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好素材。每节课的Practice给学生们创设了大量的练习情境,并为教师提供了多种练习的组织方法,这也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多练,寓教于练,最大限度发挥小组练习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把新授的语言点用小组合作的练习形式反复操练,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学生练到一定的时间和程度,教师提问每组同类学生,根据学生回答、表演、做题等不同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并计入小组总分。
3.课后合作
教师还应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可以发动小组成员组织English corner。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由于有限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英语交流的机会以及学校和社会对应试的过 1
分重视,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很少与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学生也不注重培养说英语的习惯等等。导致学了英语这门语言也不会运用于生活当中,成了哑巴英语。开展English corner活动,不仅能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还能够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感、拘谨感和焦虑感,做到畅所欲言。这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是有用的。
(二)面向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并得到合理发展
学习英语只有应用于人与人的交流中才能发挥它真正的意义。但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小部分学生因学习基础较差或者个性内向的关系,导致产生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只等到老师注意到他们,点到他们的名字时才愿意开口,这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对这一现象是有帮助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那些平时不敢在全班面前发言的学生愿意在小组里与其他同伴交流,同时也会得到小组中的同学的赞赏或帮助。通过交流,基础差的学生得到了优秀学生的帮助,这不仅使优秀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还帮助了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使原本心理内向的学生也渐渐对自己和自己的想法树立了自信,最终学生们都敢于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团队精神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21 世纪是竞争与合作的世纪,老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精神的灌输和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学生只有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求得生存与发展。更要使广大学生懂得,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差生得到明显地提高,而且能使优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进步的道理,同时还能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培养和提高社会交际能力等,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与深入开展。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都有责任保证每位成员都掌握教学内容,只有组内每一位成员都掌握了,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因此,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间互帮互助,互相合作。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和加强。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分组的不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一般采用前后桌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既简单又省时, 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小组成员的差异,包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按这样简单的前后桌组成的学习小组有可能造成有些小组热闹非凡, 而有些小组却是鸦雀无声, 达不到预期的合作效果。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个人喜好的感性思维在他们的主观判断上起了决定作用, 很多学生有可能因为对现有的分组不太满意, 而造成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的局面。
2、舍本逐末
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在英语课上有时我们可以看到, 教师还没有交代完要合作的事项和内容,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自由讨论。甚至有些学生并没有用英语交流讨论,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趁机聊些与教师给予的话题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看似热闹非凡, 而事实上学生却没有掌握运用和巩固已学知识, 没有完全实现教学目标。
3、以组长的思维代替个体独立思维
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 会出现组长全权代表或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 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的现象,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搭车”。当小
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份报告、只完成一份作业单和只提交一个设计方案的时候, 这种现象常常会发生。在英语课堂上则更多地表现为: 小组合作表演对话时, 部分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对话表演中, 只说几句礼节性的口语, 而活跃的学生则是滔滔不绝, 小组合作完全变成了优秀学生的个人表演。一些需要学生共同表演的对话也往往是小组成员中学习较好的学生给事先编排好的, 部分差生则完全依赖于这些同学, 自己缺乏独立的思考和练习。
四、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合理分好小组
在组建小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个小组可以由4-6人组成,每个人在小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而且应当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2、明确任务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用较短的时间,掌握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确保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当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等。
3、全体参与合作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都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那么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在活动中,每人要各司其职,他们既是学习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使每个学生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4、合理评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应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系统调查探究教学过程中各个动态因素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尽一切可能努力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过程。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激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多种鼓励性语言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如在小组展示结束时,其他各组通过举手讨论评价,然后老师点评,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被点评的小组记录员要做好情况记录工作。根据各组记录情况,教师参考小组互评的结果评出:最佳默契小组、最佳潜力小组、最佳表演小组等等。努力做到各组都有奖,保持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结束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英语教学活动的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从小与人合作的意识,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合作互助,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均等,相互之间可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中差等学生,更有助于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以及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待学习内容和学校的乐观态度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合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也要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新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江都市实验初中 刘美玲
摘要: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找到一个跟信息技术新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成为时下讨论的热点。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自尊自强能力的信息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概述、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学生
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因此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更应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达到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这几年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了必修课逐步普及,进一步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学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难度;教学方法和手段偏差,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二是停留在知识、教学技能目标,淡化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三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不够,缺乏学生间、师生间互动、交流。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缺少信息活动的交流、评价过程,学生的信息处理、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不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远离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要继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加强适合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外,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初中学生学生爱说、能动、想象力丰富、喜欢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这些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气氛如果象一潭静水,我觉得就太呆板了,而且现代教育提出的课堂气氛应该是自由和和谐,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如鱼得水般的轻松愉快,从而产生爱学习的感觉。因此,我借助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概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合作学习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交际,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这样便形成了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因为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的见解,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气氛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从而成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而漫长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主动的动手进行操作,才能从实践中探索到知识的奥秘,他们是主体,对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拥有操控权,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减少被迫学习的乏味。
二是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分为一个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组内成员的合作,又加强了他们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又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果交流,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又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自我价值观念、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的提高,也解决了大班化授课的弊端。
三是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必须以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强迫性的接受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三、协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创建合作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操作者、资料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创设合作环境
合作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和教学组织环境。资源环境是协作学习需要的硬件条件,学生文件传输、讨论评价软件环境,学生资源应用的网络资源环境等。教学组织环境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任务的驱动环境等。教学组织开展时主要有:情境部分,通过创设情境,介绍主题内容及其背景,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给学习者指定方向,激发学生协作学习兴趣;任务部分,开展协作学习是必须有明确的共同目标,要求对本节课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任务要求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资源部分,是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网上资源清单,对要查找的资料给出一个定位,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网络文件,专家的电子信箱或实时会议,网上可查找的资料等。例如:在学习“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插入艺术字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之后,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这两种方法的步骤。教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艺术字,之后明确每一组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的定向引导,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内容,活动的具体要求,学生则能高效省时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尽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3、师生的合作与交流
主要有如下过程: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利用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相应策略来自我探索,不断克服学习障碍,获取成功经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第二阶段,协商会话阶段。自主学习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就自己的问题和别的成员进行交流,进行组内对话、商讨、争论等互动合作对问题进行充分解析和论证,学生间、师生间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第三阶段,知识建构。在和小组成员协作交流之后,完成学习任务,不断加强总结、建构,形成自己稳固的知识结构。在积极地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到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提到锻炼。
4、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协作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是协作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体现协作学习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优势所在。学生把学习成果在教学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全班共享学习,使协作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组内,是全班的协作。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展示、评价功能,对他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达到相互促进,不断开拓进取。同时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交流,增强他们的网络应用正确观念。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快乐体验、探究经历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意识,发挥了学生自我潜能的,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的现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信息素养,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学习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2012-06-18 16:05:20)转载▼标签: 杂谈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离开了学生自身这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教师任何主观的注入或灌输都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因此,作为教师,我要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达到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
一、“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意义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把“小组合作式”学习做为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此,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更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集其它学科之长,补其它学科之不足,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各个角度了解社会的发展,知道学
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事物的判断力,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并不是说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学生爱说、能动、想象力丰富、喜欢表现自己是他们的突出特点之一,而按照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一言堂,这些生龙活虎的孩子在课堂上的气氛如果象一潭静水,我觉得就太呆板了,而且现代教育提出的课堂气氛应该是自由和和谐,应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如鱼得水般的轻松愉快,从而产生爱学习的感觉。因此,我借助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二、“小组合作式”学习在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而漫长的认识过程,学生只有主动的动手进行操作,才能从实践中探索到知识的奥秘,而教师仅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应互相交流,共同成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但他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主体,对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拥有操控权,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而减少被迫学习的乏味。
2、合作性原则:“小组合作”就是把全班分为一个个小组,这样既有利于他们组内成员的合作,又加强了他们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又有利于他们之间的成果交流,加强学习中的人际互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又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和自我价值观念、专业学习兴趣及科学探求精神的提高,也解决了大班化授课的弊端。
3、实践性原则: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必须以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强迫性的接受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策略
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操作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操作者、资料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②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针对我班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浮躁而不塌实的弱点,我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③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演示、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④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
首先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其次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例如在新知探求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如何运用工具栏中的工具时;第三,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第四,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2、“小组合作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①学生合作之前应做好信息技术的定向引导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即在学生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明说明这一节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学生准备好哪些素材,并为学生制定好一个活动报告单,便于学生在对学习材料探索的过程中搜集整理有关的数据、信息。
例如:在学习“插入艺术字”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插入艺术字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之后,决定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这两种方法的步骤。教师为每一组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艺术字,之后明确每一组的学习任务。
通过教师的定向引导,学生明确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研究内容,活动的具体要求,学生则能高效省时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尽快地达到教学目标。
②学生合作之中要深入到学生学习中去,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并适时、适当的给予技术指导。
在学生分组合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各组的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学习的进程也将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调控学生的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通过观察和适时的提问,收集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加以组织和指导。
③学生合作之后,要引导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学习
学生通过自己相关的方法来找到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可以让他们先在组内交流,然后觉得哪种方法更为科学、简便,再引导其进行组间的交流,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组内的合作精神,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组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在一定层面上又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组织能力;信息技术课有其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操作要领,多动手,老师尽量少讲、精讲,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困难问题的态度。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信息技术课中“小组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对别人和自己的发现、体会进行反思、评价,捕捉有用的观点和思想,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问题,使认识深化,促使他们在宽松、开放的合作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反思,学会评价。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通过评价,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各种技能。因此,评价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力的措施和方法。然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在于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1)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相结合可以使教师得到测试手段无法获得的过程性信息,如学生的体验、学生的内心活动、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学生的学习困难等;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能力,使每个学生能够与他人相互检查、相互要求、相互帮助,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并能促使学生学会思考,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帮助反思学习的进程,帮助树立新的超越自我的学习目标。同时要让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当然,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合作学习形成“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
2)合作学习过程评价与合作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认识到从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就过程和结果两者而言,应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期结束评选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学习个人时,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还要参考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这样,学生对合作学习评价的关注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合作学习的开展。
五、“小组合作式”学习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度。小组合作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应该用在重点上、难点上,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上。合作在数量上不应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2、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应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同时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景;其次,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共同合作者;再次,在活动中,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严重的错误时,教师必须指出并作出更正;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测评,必须及时提供反馈和相应的帮助。因此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协调、激发、合作、监控、反馈”的作用,让学生心中永远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
3、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两者应有密切联系。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是一个循环、更新、提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应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个体得到修正,获得新认识。也就是说,针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学习者应在个人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进一步补充、修正个人的认识,在合作中互相吸纳思维的闪光点,在合作中进行互相监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就合作学习而言,交往能力往往是决定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效果,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应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教师应从言谈举止开始,对学生反复进行训练,以达到交际自如的程度。比如,怎样请求发言,如何称赞他人和表达不同意见,如何倾听发言和提出建议等。
总之,“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大致上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由于教学条件及人为的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还有一点遗憾和不足。首先,作为“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就应该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座位的形状是马蹄形,也就是一个英文字母U,但是由于机房条件的因素,现在的座位形状是“一”字形,这无疑形成了小组间同学的交流较困难。其次,学生进入机房的纪律观念没有在教室强,这也或多或少给上课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能解决,但需要时间去慢慢磨合,只有在不断地实现这一模式,才能有所发现再去完善这一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理论上的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