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__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

时间:2019-05-13 02:5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__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__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

第一篇: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__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南汇电大本科毕业论文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

学 院: 网络学院南汇电大

专 业: 学前教育 年 级: 2008 级 指导老师: 林 琳

学 生:

朱 燕 秋

2009年9月完成

论文摘要:

幼儿的审美是他们自由而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在与审美对象的自主交往中。本文通过幼儿园艺术剪纸活动的开展,探索怎样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怎样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如何科学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让幼儿积极地与艺术剪纸这一审美对象自主交往,从中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让幼儿在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中获得审美愉悦。

关键词:剪纸

艺术

审美

目录

一、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4

(一)构建原则.......................................................................................................................5

(二)阶梯序列.......................................................................................................................5

二、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6

(一)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艺术剪纸活动,萌发幼儿的审美兴趣...............................6

1、建立常规,保证安全.................................................................................................6

2、循序渐进,培养兴趣.................................................................................................7

(二)指导中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9

1、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9

2、创造良好的审美仿效环境.........................................................................................9

(三)指导大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11

1、利用环境创设,提高感受美的能力.......................................................................11

2、利用欣赏评价活动,帮助感悟创造美的能力.......................................................11

三、正确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要素特点).....................13

(一)调整、更新教师的剪纸艺术教育价值观.................................................................13

(二)尊重幼儿审美心理.....................................................................................................13

1、尊重幼儿的审美知觉...............................................................................................13

2、尊重幼儿的审美想象...............................................................................................14

3、尊重幼儿的审美情感...............................................................................................16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

08春学前教育

朱燕秋 Z08180907035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而幼儿的审美是他们自由而本真的生命活动,是在与审美对象的自主交往中。基于《幼儿园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与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利用艺术剪纸活动的组织开展,让幼儿积极地与艺术剪纸这一审美对象自主交往,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从中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意义世界,让幼儿在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中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在发展幼儿艺术活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价值,已日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并正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体现和证明着。其中利用艺术剪纸活动这一途径对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教育的虽然有,也较多,但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材料、如何教、如何评价其教育价值等方面的思考研究却较少。笔者通过“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课题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现在愿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一、选择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活动内容,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

幼儿的审美活动是幼儿的一种最为原初、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幼儿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幼儿艺术剪纸活动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兴趣、需要相联系。只有适宜于幼儿的艺术剪纸活动内容,才能激发 4 幼儿的审美兴趣。把握选择艺术剪纸内容的构建原则、阶梯序列,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帮助幼儿选择艺术剪纸活动的学习内容。

(一)构建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幼儿园剪纸教学的特点,以及对幼儿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需要,对艺术 剪纸教学的内容序列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

1、要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幼儿的审美素养;

2、要充分发扬剪纸艺术传统,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3、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丰富剪纸教学内容;

4、要适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游戏性;

5、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联系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实际,以及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⑥要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阶梯序列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 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因此,幼儿园在开展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成长阶梯(小班——中班——大班),分别有序地、由易至难地选择罗列出不同适宜的艺术剪纸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试举如下:

小班幼儿:剪短线(给小鸡吃米粒)、剪中长线(喂小羊吃青草)、剪长线(帮爷爷下面条);转弯剪直线(比高矮)、转弯剪弧形(削苹果皮);剪带几何图形轮廓线的实物图(打扮圣诞树);对折镂空剪多个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梯形等(有趣的图形);剪各种实物轮廓线(帮妈妈买年货);随意想象剪(走公园)等。

中班幼儿:剪贴添画(草地上的花、美丽的蝴蝶);效仿剪镂空花纹(七彩花、给大树穿新衣——树叶、创意剪树叶);随意想象剪(变动物);折剪(窗花、五角星);欣赏民间剪纸窗花作品(四季平安、老鼠娶亲);对称剪(小花、蝴蝶;连方);目测剪各种动物等。

大班幼儿:剪动物(徐悲鸿的马、十二生肖、飞鸟、昆虫、鱼);剪植物(树木、花卉、水果);剪人物(欣赏生肖福娃、创意剪福娃);剪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证劵大厦);剪脸谱;剪字(囍字、名字);剪生活用品(小衣服、马路上的车子);小组合作画(春夏秋冬、浦东新貌)等。(单件作品追求外形大胆神似、镂空花纹变幻多样,命题作品追求布局合理,内容得当)

二、运用有效的艺术剪纸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剪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围绕“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可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实用性的、主题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能否依据教学实际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能综合考虑到剪纸教学的各有关因素,作出合理的选择,并能依据最优化的原则加以组合。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所侧重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引领幼儿积极参与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兴趣、审美仿效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一)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艺术剪纸活动,萌发幼儿的审美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活动能使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提高手部动作的灵敏性与精确性。手部动作的训练又能对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完善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可见幼儿剪纸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小班幼儿剪纸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最困惑的是没有现成的教法。如何引导小班幼儿主动参与剪纸活动,使其对剪纸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剪纸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带着这样的思考,对小班剪纸活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1、建立常规,保证安全

保证幼儿安全是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在剪纸活动前帮助孩子学习掌握正确使用剪刀的方法。让幼儿从一接触剪刀,就知道:“剪刀是工具,起立离桌时,剪刀要平放在桌子上,剪刀不能对着人,剪完后,剪刀放回小筐,碎纸要随时放在容器里”的规则要求。告诉幼儿只有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剪刀,剪刀才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否则剪刀会生气,就不愿与你做好朋友了。表扬鼓励正确使用剪刀的幼儿,及时发现制止个别幼儿使用剪刀的错误动作,并在集体中提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幼儿共同讨论,是否要解决,怎样解决,由此共同约定活动规则。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帮助体验遵守约定的规则所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幼儿自觉地去遵守规则。

2、循序渐进,培养兴趣

小班幼儿学剪纸最忌讳的就是急于求成,只有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开展适于小班年龄特点的剪纸活动,才能逐步培养小班幼儿的剪纸兴趣。运用已有的小班绘画、撕纸教学经验,在小班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与表现特征的把握上,观察、揣摩小班幼儿在剪纸活动中的表现特征。将自己拥有的正确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方法迁移到剪纸教学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幼儿喜欢剪纸。

(1)运用游戏方法。在剪纸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剪直线——剪面条给娃娃吃、给小动物长毛;再让幼儿在正方形纸、“苹果”纸上由外往里一圈一圈转角剪——比长短、比高矮,比谁把平果皮先削好,让幼儿剪广告纸上的喜欢的物品——帮妈妈买年货等,让幼儿在剪剪玩玩中,了解剪刀的性能,学习控制剪刀,体验剪纸的乐趣。小班幼儿的活动是以生活积累为基础,以游戏化的情节展开的。教师要对此做好积极回应,鼓励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并以次进行联想和迁移。

(2)运用语言激励。在幼儿剪广告纸上喜欢的物品——帮妈妈买年货的过程中,幼儿兴趣很大。但是因小手的控制力不够,不是多留轮廓线的空白,就是剪到东西的里面去了。我就先肯定幼儿本领真大,帮妈妈买了这么多的东西,并请幼儿上来做介绍。之后用语言激励:“哎呀呀,这么好看的衣服,妈妈真的很喜欢,可是怎么一个有袖子,另一个怎么就没有了呢?不好看了。”(不当心剪掉了)“下一次,仔细一点,再送妈妈一件不掉袖子管的,比这件更漂亮的衣服,好吗?”使幼儿不断向新的目标方向努力。

7(3)抓住特征,引领幼儿。小班幼儿受年龄限制,对事物认识的表现往往剪一个块状来表示。当我问他:“这是什么?”他会说这是小鸡。”如果再过一会去问他:“这是什么?”他又变了:“这是小鸭。”他的剪纸行为目的性不强,并且易变,而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行为。针对这种现象,当幼儿第一次告诉我“这是小鸡时”时,我就对着他说,“小鸡肚子饿,要吃东西了,小鸡的嘴巴在哪里呀?”根据孩子所指,帮助其剪出小鸡的嘴巴。”小鸡眼睛很亮的,他会自己找吃的,小鸡的眼睛在哪儿呀?”再根据幼儿所指帮助剪出眼睛。这样帮助幼儿剪纸从无意行为向着有意行为发展,无目的行为向着有目的行为发展。

(4)利用讲评,完善提升。当幼儿完成剪纸作品之后,我总是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并说出理由。再由本人介绍自己的作品是什么,同样也说出理由。在集体和个人的碰撞中,调整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及时帮助修整作品。如查心怡剪了一头大象,理由是它有长长的鼻子。小朋友说这鼻子看不清楚。原来查心怡剪的大象鼻子看上去与大象身体连在了一起,因为她只是在身体边上剪了开来,“鼻子”和“身体”之间没有一点缝隙。要把“鼻子”掀动,才知道这是鼻子。于是为了肯定查心怡的想象,也为了让孩子们信服,我帮助查心怡在靠近大象鼻子的身体处沿着身体的轮廓略微剪去了一些,使“鼻子”和“身体”之间留出空隙,这样大象的鼻子就看得清楚了。幼儿眼睛睁得很大。可见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剪纸的技巧是适宜的。同时让幼儿体验到借助一定的剪纸技巧能更好的表现事物的特征。又如黄佳音剪乌龟,拿来给我看,我觉得身体和尾巴很象,就是头太大,我就让她去自然角看看乌龟是什么样的,让她试着进行调整,结果她再拿来的时候,“朱老师我剪出乌龟的花纹了!”真的剪出花纹了,我非常惊讶。在讲评时我表扬了黄佳音小眼睛真亮,并且能把看到的剪出来。可马上有小朋友提出剪坏了。原来黄佳音剪花纹时从边上下手的,所以看上去乌龟的身体被切开来似的,坏的。“哎呀,真的,小乌龟好象被用刀切了一刀似的。” 黄佳音急了“我没办法呀!”“谁有办法帮助黄佳音,让她的小乌龟既漂亮又不受伤?”裘文华说:“我有办法,就用开眼睛的办法,从当中开始剪。”就这样通过孩子的互动,使旧的经验,通过迁移运用,变成新的经验,孩子的剪纸水平从轮廓的把握走向中间的花纹,显得是那么的自自然然。

(二)指导中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中班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

审美仿效是指人们对没的事物学习、摹仿、表现,即按照美的规律将客观存在的美和主体感受到的美通过一定的方法表达出来。中班幼儿处于象征期,喜欢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表现物体。教师在指导中班幼儿进行剪纸活动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念,探索有效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仿效能力,使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积极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很有意义的。

1、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

要想使幼儿的审美仿效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审美仿效对象有了浓厚的仿效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审美仿效能力的发展。在剪纸教学中,我并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约束幼儿、训练幼儿。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激发幼儿的兴趣,相反会使幼儿感到压抑、厌倦和畏惧。所以,我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让幼儿高高兴兴地投入剪纸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审美仿效兴趣。例如:在一次剪彩色花的教学中,起先,我收集了色彩、造型不同的各种花卉,在班上开了一个花卉展示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仔细地去观察花卉,其次,我设计了花卉展的范例,其中的花朵都是用各种图形剪各种花纹代替的,幼儿觉得很美丽,非常喜欢。接着我引导观察,你喜欢的花朵花纹,看起来象什么,并给它取名字,强化幼儿对喜欢对象的客观印象。接着,让幼儿通过猜一猜的形式,示范演示花朵花纹的变化来由,以进一步刺激,激发幼儿仿效剪花卉的欲望。在幼儿剪花的过程中,我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各种彩色花朵,我不过多地干预他们,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仿效对象进行,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操作,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来剪。当一朵朵仿效变化的花朵,展示在教室墙面上“花园栏”里时,幼儿得到了被肯定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幼儿审美仿效的兴趣。

2、创造良好的审美仿效环境

剪纸虽然是以幼儿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于幼儿自主活 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的发展。

(1)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在幼儿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宣纸、颜料、助染剂、胶水、毛笔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审美仿效兴趣。如:幼儿根据需要选择适宜作品的染纸图案,经精心折叠后巧妙的利用原来的图案色彩,将它剪成一幅幅生动有趣、图案别致的剪红作品。进而我又发展了幼儿自己动手染纸,根据自己剪的作品,按自己的意愿选择颜料进行染纸。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配置和对各种技法的掌握,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

(2)精神环境则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在平时指导幼儿剪纸中,我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剪的这个小朋友太可爱了,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这幢房子是你剪的吗?你真了不起。” 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仿效的勇气。

(3)适时指导,不断提高幼儿的仿效热情。在剪纸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幼儿剪纸,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使幼儿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幼儿在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剪,可是学剪动物猫就不同了,它是动物的特征与花纹的结合的一种艺术形象。这需要幼儿在创造之前有一定的构思,对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于是我利用幼儿喜欢毛绒玩具小猫的心理,让幼儿上来摸一摸、亲一亲,熟悉猫身体外轮廓的特征,使感知剪动物的路径。然后根据幼儿的陈述我进行示范剪猫,幼儿感到很新奇、很神秘,抱有一种想试试看的心理。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展现出各种姿态的小猫时,我看到了幼儿惊奇、高兴的表情从脸上流露出来。经过多次尝试,幼儿对剪动物猫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于幼儿每一张猫的作品,我都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稍加指导,使幼儿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教师的指导、帮助,使幼儿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对我以后再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也乐意接受,有助于打开他们再创作的思路。

(三)指导大班幼儿艺术剪纸活动,培养大班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随着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幼儿能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更喜欢动手动脑,创作欲望显得比较强烈。教师在指导大班幼儿进行艺术剪纸活动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观念,探索有效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使幼儿积极主动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很有意义的。

1、利用环境创设,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例如,利用艺术节展示活动,指导班级幼儿分别独立、合作创作了8K、4K、1K等三十几幅剪纸、绘画作品,并将班级幼儿的作品与全园小朋友的作品一起进行立体式展示,强烈的视觉冲击、艺术渲染给孩子与家长留下了美丽的烙印和心灵的撼动。而艺术节班级幼儿表演的筷子舞身上穿的小肚兜,让幼儿自己用银色即时贴进行剪贴窗花进行装饰,随着幼儿的舞动,小肚兜上的银色窗花,在舞台的灯光下熠熠生辉,给孩子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又在教室里,用幼儿富有镂空想象创意的树叶通过透明胶串贴成挂条布置在教师的灯管下、门框周围等处,浓浓的春意,让幼儿感受美丽和快乐。剪纸活动室墙上张贴幼儿自己制作的“舞龙”、“快乐的天鹅”、“我们都是好朋友”等剪纸竹帘作品,活动走廊里悬挂着十二生肖的竹帘作品,活动区角里放有丰富的剪纸材料和幼儿的作品,幼儿可自由操作、玩耍。而户外活动的辅助障碍物塑料罐上用幼儿的剪纸小动物作品进行装饰,等等。以上创设供幼儿欣赏、观察、操作,使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有情趣的、欢乐的气氛,激发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的兴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

2、利用欣赏评价活动,帮助感悟创造美的能力

剪纸欣赏中幼儿对作品的讨论是随意的、自由联想的,教师的评价应注意善于抓住幼儿最初的艺术感觉,随时适时地加以引导提升。如:欣赏中为幼儿作 品起名字,是表现幼儿对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幼儿所起的名字不采用不置可否的:“恩、好、不错!”而应该给予一个简洁、适当的反映。“你是根据画面的内容起的名字”、“你是根据时间起的名字”、“你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起的名字”、…这样的反馈既有评价作品,又暗含应该这样为作品起名字的的各种思路的提示。

当作品出现时,应把幼儿的个人体验放在第一位。在孩子大胆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体验后,教师对幼儿的直觉体验进行提升,并应给予孩子一些欣赏的技能。在分析作品中,避免教师的灌输与权威,而应以平等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层层的分析:“你好象看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觉得这样剪好吗?”“为什么?”“哪里最吸引你?”···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帮助孩子整理、清晰感受,让一些直觉、感受的东西,夹杂理性和逻辑。

剪纸作品欣赏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欣赏经验结合在幼儿自己剪纸中。在欣赏评价幼儿的剪纸作品时,应充分了解全班幼儿能力的差异及每个阶段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才能准确地找到它不同于同龄幼儿作品的独特创意。评价的作品,教师评价重点放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见解等,而不是单单的技能。而这些都是培养审美创造艺术素养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利用师生互动,捕捉有价值的事情,将无意义的活动变成有意义的活动,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如在一次剪纸活动中,方逸清剪了一只形象可爱的骆驼,在欣赏展示时有幼儿提出如果这只骆驼的身上有花纹就更好看了。于是方逸清拿去在骆驼的驼峰上剪了花纹。再展示时,王奕程举手肯定“现在变好看了,那驼峰上的花纹看上去象里面的水在流动”,小朋友们一致用赞赏的目光投向方逸清。这时我及时引导,我们在剪花纹时可以与剪的对象联系起来,剪的花纹的含义与对象的特点联系,这样剪出来的花纹会既漂亮又有趣。使在教师的引导下无意义的剪花纹转向有意义的剪花纹。通过互动、幼儿的主动参与,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

三、正确评价艺术剪纸活动的教育价值,尊重幼儿的审美心理(要素特点)

(一)调整、更新教师的剪纸艺术教育价值观

在“只要有技巧,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的传统观念下,重视的是技巧训练。而单纯的技巧训练只能培养技艺娴熟的工匠,而无助于培养一个真正懂得艺术,具有审美文化素质的人。因此在开展艺术剪纸活动中要摈弃传统的观念,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遵循发展的可持续原则,注重培养那些对儿童一生产生影响的品质,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考虑“教什么”的时候,必须把握:

1、教育的即时效应和发展的潜在性问题。

2、培养终身受益的品质。在考虑“如何教”时必须把握:

1、发展的全面性。

2、发展的差异性。在考虑“何时教”时必须把握:

1、发展的能动性问题。

2、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3、发展的自然性问题。从形成和塑造未来的、完满和谐的、具有创造性人格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审美—艺术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艺术剪纸活动,重要的是突破技艺教育的藩篱,走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健康轨道。

(二)尊重幼儿审美心理

1、尊重幼儿的审美知觉

幼儿的审美知觉内容是情感表现性。幼儿的审美主要是一种完形知觉。幼儿的审美知觉具有多通道性。幼儿通过审美直觉把握艺术文本的意义。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选择的活动内容、审美对象的文本是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审美经验有关的,能唤起幼儿情感共鸣的,能与审美对象进行同构的。在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反应,幼儿想象性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行为、表情、眼神等都要坦然接纳并给与积极地回应与鼓励;尊重幼儿的个性理解,因为在幼儿眼里他们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理解。请看案例:

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使幼儿对家拥有一份特别的情感。而房子是代表一个家的建筑物。我试着让孩子学剪房子。“你们知道我们住的房子是怎样的?”我 问道,“它有尖尖的顶”“它有烟冲”“它有方的身体(墙)”“还有门、窗。”幼儿回答。“我们用剪纸的方法来剪出房子”我提议道。孩子们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你认为剪房子哪里最好剪?”我又问道,“墙好剪”“顶好剪”“烟冲难剪”“门窗难剪”幼儿回应道。于是我很快地把孩子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想法结合了一下开始示范:对折——剪顶——剪墙(此时听到有幼儿说怎么没有烟冲)——剪门,打开,变成了没有烟冲、只有一扇门的房子。虽然有一幼儿说象一座庙,然更多的幼儿情绪不激动。我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又示范了一个有烟冲的、有三扇门的房子。当我打开作品时,幼儿发出我熟悉的“哇!”的惊叹声,脸上露出了雀雀欲试的表情。……

笔者原以为通过提问了解到什么对孩子来说是容易的,什么对孩子来说是困难的,并且为了让幼儿较容易地获得成功,我故意避开了难剪的烟冲(和窗子)。可是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孩子不大接受我这简单的房子。相反,虽然有点难剪的有烟冲、有三扇门的房子,在幼儿看来才是美丽的房子。为什么?因为幼儿对房子的完形知觉中是有个烟冲的,我剪出的作品中没有烟冲,那么幼儿在感知作品时就不能很好地与作品进行同构,所以表情反应较木讷。而一旦我将作品添上烟冲,作品的内容结构与幼儿的认知得到同构,幼儿的表情反应就积极,对房子的剪纸作品产生了审美。美丽的东西都想拥有,进而激发了幼儿动手尝试的欲望。这说明,教师的预设要顺应孩子的审美心理需求,当发生冲突时,必须及时调整。

2、尊重幼儿的审美想象

幼儿的审美想象是情感化的审美意象产生的过程。幼儿在审美想象中实现着“神与象游”。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想象的对象具有不确定的情景因素,使幼儿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性格、情感直接移注于想象的对象,通过想象,可以产生各自独特的审美感受,最终产生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象。有时幼儿产生的审美意象不能用他的语言表达清楚时,教师可帮助他完善表达。幼儿在进行想象过程中,教师要随幼儿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同进同出”,让幼儿充分地享受“神与象游”的过程。请看案例:

在开展“我是中国人“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中国的戏剧文化产生很大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戏剧脸谱,是幼儿情有独钟的。于是就让幼儿用剪纸的方法创意 14 剪脸谱。在幼儿进行剪纸开剪前,先收集那些色彩对比强烈、花纹清晰但不确定具体内容并赋予想象的脸谱,供幼儿欣赏并进行花纹想象。结果幼儿想象出许多的花纹,如:象象牙一样的花纹,象大象鼻子一样的花纹,象小雨滴一样的花纹,象手一样的花纹,象6一样的花纹,向山上流下来的流水一样的花纹,象蜗牛一样的花纹,象青蛙一样的花纹,象火苗一样的花纹,向彩虹一样的花纹,象烟一样的花纹,有小的,有大的,向斑点狗身上的花纹,象话筒一样的花纹,象蛇一样的花纹,象倒放的葫芦一样的花纹,象火一样的花纹,象鸟一样的花纹,象兵器一样的花纹,象云一样的花纹,象蝴蝶翅膀一样的花纹等等。而当幼儿说“象问人一样的花纹”时,我就回应提升“问号花纹,是个爱提问题的人。”帮助孩子把他的意思表达完善。接着再给幼儿欣赏相应的脸谱剪纸作品,再进行剪纸脸谱花纹想象。然后才让幼儿进行创意剪脸谱。此时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意愿设计脸谱上面的五官花纹、额头脸颊下巴花纹等,运用自己的剪纸技巧,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花纹脸谱。

在这个案例中,第一次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彩绘脸谱,虽然花纹确定性不明显,但又是幼儿似曾在生活中哪里见过,因此当幼儿通过视觉“走”进作品,带着作品中的花纹符号从作品中“走”出来,并将这些符号与生活中熟悉的物象进行对应,使这些不确定的花纹符号按照幼儿各自的理解变得确定起来时,幼儿便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意象,于是幼儿想象出了如上的许多花纹。第二次提供给幼儿欣赏的剪纸脸谱,由于第一次的幼儿欣赏想象同构,丰富了幼儿对脸谱花纹的感知经验,因此,当幼儿一旦“走”进剪纸脸谱去欣赏其中的花纹时,便带着已有的脸谱花纹的感知经验去与剪纸脸谱中那些线条组成的剪纸图案进行对应同构,并进行再次想象,使那些不确定的剪纸花纹赋予具体的对应名称内容,也或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当幼儿带着对花纹的丰富内涵从剪纸脸谱作品中“走”了出来,在两次欣赏想象同构的基础上,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情趣、剪纸技能,产生了对花纹脸谱剪纸的不同审美,于是创作出了不同个性的脸谱剪纸作品,实现了“神与象游”。

3、尊重幼儿的审美情感

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他们移情的产物。幼儿的审美情感与他们的感性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幼儿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外显性高峰体验。因此,在艺术剪纸活动中,要利用幼儿的移情,提供帮助,使其获得审美愉悦。了解幼儿的审美偏爱,帮助幼儿进行审美体验。清楚幼儿表达愉悦的方式,分享幼儿的高峰体验。请看片段:

在《欣赏民间剪纸窗花作品——年年有余》的活动中,教师:你在这幅作品里看到些什么?

幼儿:有个胖小毛头。(用手指着作品中胖娃)幼儿:有一条鱼。(用手做游鱼的样子)

幼儿:有个小孩抱着一条鱼,很开心。(做抱的动作)教师:那你们看到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幼儿:这小孩本领很大的。(用手翘大拇指)

幼儿:想把鱼吃掉。(两手握空拳,放在嘴前,做吃的动做)幼儿:骑在在鱼身上游泳。(两手做游泳状)

幼儿:抓到鱼说了很多话。回家叫妈妈洗洗,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也做了一个吃的动作)

„„

在以上的片段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幼儿对欣赏的对象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该 片段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可看出审美对象能引起八位幼儿审美注意的角度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单个的形象(小孩或鱼),有的是情绪(小孩抱着一条鱼,很开心),有的是能力(这小孩本领很大的,能抓住鱼),有的是想法(想把鱼吃掉),有的是行为(骑在在鱼身上游泳),有的是听觉的联想(抓到鱼说了很多话。回家叫妈妈洗洗,和爸爸、妈妈一起吃。),而这些都是不同的幼儿通过审美对象在自己生命中的认知活动的不同的情感迁移产生的审美结果,幼儿在表达自己的愉悦情绪时,几乎都加上了各自的行为动作。幼儿喜欢欣赏,其中,作品选择的形象活泼、可爱,大红剪纸的颜色,艺术家精湛的剪纸工艺,都是幼儿喜欢欣赏的因素。而最终使幼儿获得了审美愉悦。而教师也与幼儿一起分享着由幼儿获得的审美愉悦所带来的快乐。

幼儿的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一种审美教育活动。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关注教育 的结果,更应关注教育过程本身,应重视儿童作为主体对对话活动的参与,师生之间,师生与对象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要重视儿童心灵的感受,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予儿童一定的时间,引导儿童向艺术文本提问,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幼儿在以审美活动为代表的各种人生经验中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第二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7-59,61-64,66-70,176,178 [3]屠如美.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9,11-20 [4]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4,7-12,120,131,141,152-153,166-168,174-179,183-184,188-189 [5]小艺.剪纸艺术的特点与风格(A).www.xiexiebang.com,2009 [6]幼儿年龄特点(A).育儿网,2009 [7]中班幼儿年龄特点(A).http://www.xiexiebang.com,2009 [8]大班幼儿年龄特点(A).江阴教育幼儿教育学科网,2009

致谢

终于,我的毕业论文即将完成。在获得如释重负之感的同时,一种专业素养历练后的成长愉悦由然而升。我经不住要感谢曾经帮助我完成三年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的每一位老师、同学、领导和家人。

首先,我要感谢直接指导帮助我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林琳老师。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是通过网络指导你已经深深地走进我的心里。还记得我初写论文开题报告,懵懵懂懂,存在很多的问题,你非常认真仔细地酌字酌句酌行酌段地进行批阅,有框架方向性指导的,有规范专业用语指导的,有严密逻辑性指导的,等等,一次又一次,你的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令我感动,你谙熟业务的专业能力令我折服。随着开题报告的通过,你对我毫不吝啬的鼓励使我倍加信心。正式写论文了,很多的格式、内容存在问题,你依旧不厌其烦地耐心帮我指正……感谢您,林琳老师!

其次,我要感谢南汇电大的每一位老师,是你们的教学和辛苦付出,帮助我 获得了的有利于专业研究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尤其是学校老师的不时提醒和督促,帮助我把握专业研究的节奏和进度,各位老师,我感谢你们!

然后,我要感谢我所在的工作领导园长老师陈蕾,是您当初的一番劝言,使我步入再学习研究的行列。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兼同事吴周琳、傅蔚、秦玉文,正是有了你们的相伴相助,使我能在获得研究知识的三年里,坚持不懈,排除困难。我要感谢我的同班同学们,是你们的朝气、执着影响着我,使我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使我觉得充实,使我沉迷于完成专业研究的快乐中。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帮我寻找购买到有用的研究书籍。

最后,对以上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我在这里再一次表示深深地致谢!

第二篇: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07-1-20 19:40:19 信息来源: 作 者: 浏览次数:1630 【大 中 小】

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课题组 执笔:陶芙蓉

引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严峻的形势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辉煌的历史曾经灿若星辰,令多少人叹为观止。但是,在时代的变迁中,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它几经沉浮,几经沧桑,终于在如今这个“时髦文化”异军突起的年代,蒙上了厚厚的岁月的尘埃。我们何以能让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先进、文明的社会中得以流失,保持沉默呢? 因此,必须让新一代的少年儿童去关注它,去了解它,最重要的继承它。

2、课改的趋势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在<艺术与文化>一节中指出:“在课程中,一方面增加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它还是小学艺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作为基石,这将会对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3、学校的需要

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如何立足本地本校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及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剪纸,在美术方面,我们选择了剪纸作为突破口,主要原因有几个:

1、剪纸材料简单,方法易学,门槛低,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满足农村孩子学习艺术的愿望,有助于学生个性和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陶冶学生情操。

2、它集审美与创造于一身,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我们认为挖掘剪纸这一民间艺术蕴含着的丰富资源,不仅能丰富补充艺术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3、我校通过几年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设施、师资上都有一定的条件,为课题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于上述原因,2002年末,在常熟市教育局教科室的指导下,我校开始为更科学、更规范的开展剪纸教学构建本课题方案。2003年6月正式成为了苏州市十五重点课题。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充满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活力之源。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能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培养学生深刻的民族自豪感。

2、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综合性的活动把单一的绘画技能培养转化为多技能,多层次的知识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3、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采取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本课题所指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利用剪纸这个优秀传统文化来同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进行的整合的综合运用。

5、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中国是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等等,大多随着岁月的变迁,有的已萎靡不振,有的已濒临灭绝。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关于拯救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工程时,中国的非物质文化终于看到了曙光。因此,我校与时俱进,积极行动起来,以“剪纸”为题材开展综合性的活动。

2、人文课程论。《艺术课程标准》是以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是在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于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和提高。课标明确指出,艺术课程就是一种人文课程,就是要运用艺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3、多元智能理论。根据美国哈佛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学逻辑。由此,他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九种基本智力,其余的七种智力均能在艺术学习中获得发展。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它为构建本校的艺术教学特色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凸现美术教育的价值与理念

(1)通过剪纸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对祖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健全学生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活动中培养具有剪纸特长的小能手,提高创造能力,使其获得成功,增强信心,进而将向上的动力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运用剪纸工具与材料简单,制作方便,语言特殊(以镂空为主),并以撕、剪、刻与折、叠、拼、染等不同媒材与手法的接触,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与新鲜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2、进行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交流

著名音乐教育家、从事“人类四大高级感官论”赵宋光先生强调:近代的艺术教育,当务之急就是调整手段、知识技能与遗产精品、人文内涵的相互关系,把屏障改位媒介,把每项知识点与技能的教学过程改造成体验遗产精品内涵的一条条通道。赵先生希望学生能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理解、运用剪纸这个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达到达到对剪纸的继承、传播与创新的目标。

3、提高教师教科研的水平

通过研究、探索剪纸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组织、评价方法,基本规律,产生一定数量的理论成果,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教师开发、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的能力。

5、实施学校的素质教育

通过本课题的组织实施,营造全校师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意识和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

(二)研究的内容

由于本课题的研究带有探索性,我们从学校科研、教师能力水平等实际出发,将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突出重点,初步达到课题研究的目标。

1、在剪纸活动中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文化资源,初步形成校本课程的研究。

2、我们生活周围蕴含着丰富我文化资源,无论是校内的文明风尚,环境建设,信息网络,还是校外社区资源,地方资源等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着。运用剪纸来开发这些资源无疑是教育学生,体验生活的活教材。运用学生身边的典型素材与现象教育学生,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易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努力形成一套学生易于掌握又喜爱的剪纸知识、技能的教学材料。

3、剪纸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有效途径、方法,基本规律及特点的研究。

4、探索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评价机制,以争取研究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机制的完善。

5、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剪纸这刚优秀的民间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1、学科:剪纸兴趣小组及美术课

2、教师:以龚立新老师为主的全体美术教师

3、学生:全校小学学生(以中年级学生为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实践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

愉悦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人文性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一)形成共识,实施素质教育,打造艺术教学品牌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意义重大。艺术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利用我校已有的条件、基础,开展适合于学生的艺术教学活动可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艺术特色教学品牌的打造。

1、组织健全,运行有效

本课题一经确立,我校即在组织、运行制度上实施有效措施,规范操作。课题组由杨世明校长亲自担任课题总负责人,分管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作为课题研究指导的中坚力量,市美术教学能手任组长,全校艺术专职教师和美术、音乐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其中;课外成立了少先队组织“剪纸艺术院”;落实了奖励措施;组建了张小剪纸教学网。

2、学习现代新理念,推动研究进程

如何革除传统剪纸教学中的弊端,提高现代小学剪纸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一直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全组人员认真学习了《艺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以及现教育新理念,转变观念,寻求理论支撑,引导课题实验,推动研究进程。

3、分层次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及知识,是本课题顺利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面对我校美术教师对剪纸的钻研,我们创设条件让其外出学习。回来后再组织教师集中学习。(二)在实践中,探索剪纸教学的有效途径

实践出真知。我们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来探寻小学剪纸教学的有效途径,并对几个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探索:

1、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多少了解?

课题实验开展之始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面作一番了解,以便今后能作好对比。为此,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200份反馈数据的统计显示:有15%的学生对剪纸稍有了解,有62%的学生是在学校里了解的,有58%的学生和家长对学习剪纸表示欢迎与支持,有91.5%的同学希望剪纸艺术能发扬下去。这说明我们当地学生对民间的剪纸艺术了解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喜欢或是能成为自己的特长。但希望它能在现代社会中延继下去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心声,而且延续的主要场所仍然有懒于学校。

2、小学生剪纸具有哪些特点? 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把握本课题实施的研究方向,找到问题的关键。我就这个问题与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山西分会理事郑洪娥进行了交流,她说:“这方面涉及到怎样来培养和评价小学生剪纸?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我认为好的学生剪纸作品,除了要很好的掌握剪纸语言(直线条、锯齿形、夸张变形等)外,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根据教学实践也进行了一些总结:构图自由灵活;题材丰富,富有想象力;造型生动夸张;用色鲜明,传情达意。

3、怎样来实施有效的小学剪纸教学?

①关注学生的情感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与民间剪纸爱好者之间在学习的背景、组织与兴趣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加以剪纸的技术性强、实践性高,往往使人忽视了对学生情感需要的关注,而教学一旦离开了人的情感参与,艺术也会让人索然无味,最终对学习失去兴趣。

②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剪纸教学比较注重教师的教,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临摹示范的注入式为主要手段,以剪像为评价标准,学生学习被动,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培养。为此,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③创新教法,寓教于乐。小学生好奇心强,玩性大,有意注意的时间又很短暂,沉闷不变的课堂只会令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如遇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时,就要在教学的形式上求变,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感到苦,真正由“苦学”变为“乐学”。

4、构建怎样的剪纸课堂教学流程?

根据实践,我们把它分为:观察——鉴赏——创作——评价——拓展五个环节。

观察是学生感知客观世界,获取表象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进入鉴赏阶段的桥梁。鉴赏,往往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创作,是衡量学生审美能力的显性依据之一,此环节应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评价,要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审美理解得到外显,以便教师把握时机更好的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拓展,主要是强调剪纸与生活,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组织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动。

5、开发怎样的剪纸校本课程?

随着我们对校本课程不断深入的研究与理解,在充分考虑了它的适应性、本土化的基础上,终于编著成了张小剪纸校本教材,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考虑到由于学校校本教材一旦编著完成,就要制版发行,一般不再进行修改,缺少灵活性和互动性,我们把它看作是静态的教材。为了克服它的缺陷,我们配合发行了校刊《巧巧手剪纸报》,通过互动性强的专栏,来发表学生的每课习作与心得,实现教材与学生更为密切地交流。②校本教材以校为本。我们充分考虑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立足于本校实际,内容全部选自我们学校的人与事,它具有非常浓烈的张小特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③内容编排分层次。校本教材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指引的。因此,不仅形式上采用了学生可亲的语言,内容上也适合不同年龄学生使用,或同一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实现分层教学。

(三)向多学科渗透,提高影响力

剪纸艺术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可与多门学科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影响。如陶芙蓉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剪纸艺术代代传》,让学生直面民间老艺人看到传统文化流失的担忧,时下我校老师推动剪纸艺术传承而做的努力,和新一代少年儿童的学习愿望。这三代人与剪纸艺术之间的联系,给了同学们一次内心深深的震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如根据本课题教学案例而改编的校园小锡剧《童心巧手》也顺利上演,可谓别具一格。再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组建专题教学网站,开展多种形式的欣赏、探究、交流活动,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八、研究成果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以美育为目标,以剪纸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断的探索总结,迈出了艺术科研教学的一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

1、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得到的很大的

剪纸是一个充满着智慧的创造活动,不仅要求学生要动手、动眼,更要动脑,它让学生体验到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明了了收集素材、构思、构图、设计、创作、裱贴等环节。对常规的撕、剪、贴、染、折等艺术表现手法得心应手。又在其中感受到了传统风俗文化与艺术的联结,有效的提高了艺术综合能力。学生面对我国民间艺术抢救工程第二大重点项目的剪纸艺术已不再变得陌生,甚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习作,形成了许多学生剪纸版面,部分学生更是脱颖而出,挖掘出艺术潜能,创作出剪纸佳作。从2003年始至今,学生作品在市级及以上发表获奖的有62人次。

2、剪纸教学声名远播

由于扎实有效地开展剪纸教学研究活动,许多单位主动与我们联系,要求我们参与各类展示或表演,至今已成功举行了10次市级及以上的剪纸现场表演与展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就连外教来我校参观时,也不住称赞我们的学生手儿巧,有的外教还向我们借用一些学生作品来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在这个其间更有市电视台(《零距离》《今日传播》《常熟新闻》)、电台(《小伙伴》)、报刊(《常熟日报》《双休特刊》《教育特刊》)等媒体进行过14次的宣传报道,其中一期还被编入《天下常熟》。2005年7、8月还分别与团市委、方塔街社区举行校外合作教学活动也成功举行,使我校在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上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3、提升学校形象,教师自身成长

作为少先队特色活动窗口的――剪纸艺术院于2004年得到苏州市团市委的肯定,命名为“苏州市少先队红领巾特色大队”。我校的艺术特色教育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也逐步脱颖而出,在本市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龚立新老师成为了常熟市民间文艺工作协会会员,并通过了江苏省民文协会的审核。构筑的5个主题特色网站《张小剪纸网》《艺术教学网》《立新民间艺术网》《十二生肖》和3个网络课件分获市一二三等奖,并加入 “常熟市教育信息网”教学资源库;3个FLASH课件获省、市优秀教育课件二三等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与录像课获市三等奖。

4、总结经验,规范管理

在实施剪纸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分类整理,编著了《张小剪纸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课例》、《剪纸教辅用书》,校刊《巧巧手学剪纸报》配合校本课程也顺利出刊,现已将规模扩大成为《小小艺术家报》,内容涉及美术、音乐、书法等,从中也带动了这些科目的健康发展,推动了我校的艺术教学工作与课改进程。其中第一期还被入选《少先队小干部》杂志。《巧巧手学剪纸――张小校本教材》在全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获二等奖。除此之外,还编制了《四(1)班剪纸专辑》、《学生优秀剪纸作品集》和《龚立新剪纸作品集》等,这些都推动了我校艺术教学向前发展。2005年4月我校成功举办了本课题的中期汇报,出刊了中期专辑,得到了与会领导、同行们的肯定与指点。

九、成果分析

1、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曾记得有位学者做过这样 一个调查:人们在名画前逗留的时间有多长?结果的数据是令人 沮丧的,面对匆匆而过的人们缺失审美素养的现象,他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而在我们教育领域至今仍很难摆脱高考指挥棒的阴影,重知轻能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我们为贯彻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思想,开展剪纸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现如今,校园中的墙面、橱窗、楼道都能见到各种剪纸作品,班级中的艺术角更是成为了同学们一展身手的好地方。同学们不仅对它习以为常,有的还培养起了兴趣,形成了特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潜移默化地培养。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水平小学剪纸教学活动如何开展?有哪些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好网络资源?怎样开发适合学生,立足学校的校本课程?怎样整合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些都是有待于我们老师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全课题组成员一方面通过自学理论来给自己先脑,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研讨、磨课、商讨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终于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因此在一些竞赛中获得了奖,这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与专业水平。龚立新老师还受到江苏卫视与常熟电视台的邀请参加才艺展示。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提 到“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所学校建立特色是非常重要的,特色教育往往是转变学校形象的一个突破口。” 因此,倡导学校办出学校特色,形成具有个性的,有一定优势的学校,从而成为该校的品牌。我们遵循“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努力使其能有所突破。经过几年的积淀,剪纸教学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多次受邀参与或举行展出或表演活动。如今,剪纸教学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实验结论

剪纸教学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能从本地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现实,适合农村小学开展艺术课改工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从中带动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提高了艺术品味和创造能力。

剪纸教学一方面使面临发展形势严峻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文化底蕴,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升了学校形象,起到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使通过剪纸来实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迁移成为可能,为学生的一生成长打好基础。

十一、研究后的思考

1、组织好校本教材的实施,加强实施后的反馈情况总结,不断完善该教材,缩小与他校的差距。

2、在实验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向其它班级、学校辐射、推广,争争带动区域内艺术课改进程,进一步扩大影响,让艺术来点缀更多孩子的生活,成为他们快乐的交流形式。

十二、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郭元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徐玉珍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

漳墩民族中学祝城旺

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当前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途径单一,为了能让学生全面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地解读与欣赏,实现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主体地位。参考个人美术教学经验,阐述了通过教学互动,全面深入理解作品一些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健词:教学互动、多角度、欣赏、途径

从分配工作到现在,这七年来,我听了不少课,认真地作了一些笔记,促使自己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反思,受益匪浅。在众多课型当中,欣赏课教学大家普遍觉得较为难上,一节课讲解到底学生听得累,教师讲课也累,有的教师则认为美术本身是一种视觉语言,让学生多看就是了,何劳多言。记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某一雕塑作品,该作品高多少米,宽多少,深多少,其材料为大理石,反应了什么可歌可泣英雄气概„„,真是不善言者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善言者绘声绘色,离题千里,学生如坠云海,真不知欣赏为何物,只知唐伯虎善画美人,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欣赏课重视的不足或停留在低水准欣赏教学水平上。

纵观现行我市湘版美术教材,许多教师都会注意到其一个显著特点: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从经典美术作品欣赏开始引入的,其意图是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美的共鸣,进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相关知识、技艺的学习。这与其中穿插在教材中的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欣赏相得益彰。

美术教学活动除了让学生掌握和了解相关美术技巧和知识,更重要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因此,美术欣赏活动是否正常开展,是否切实可行提高学生欣赏水平,是衡量美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方面,我们应引以足够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探索,走出一条欣赏课行之有效的道路来。

首先、在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四个方面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欣赏·评述”中提出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教学的观念,根据湘版教材《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的阐释:“是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或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一副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来看,初中学生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1、初中学生综合知识储备(基础人文和科学知识)与知识结构动态发展为多角度美术欣赏提供了可能。

2、通过5—6年美术课学习,学生已具备较为感性美术欣赏能力,如对美术作品材料的认识和简单形式分析。因而对初中学生来说,不断拓展思路使他们从作品中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信息,以便将来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应该说是水到渠成。

3、从发展角度看,经过学习掌握多角度欣赏方法,对从中学阶段的欣赏过渡到鉴赏奠定了基础,因为“鉴赏能力是比欣赏能力更上位的东西,它意味着欣赏活动已从表面上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以下以欣赏教学中的例子具体阐述各方法。

1、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如果我们让学生按教科书那几张图片进行欣赏和解读,给他们所带来的信息量是不充分,更谈不上全面、深入了解作品。目前大部分城镇、农村学校是没有到博物馆或展览馆去亲身体会和欣赏美术作品。因此,欣赏的前提就是作品本身,我们应尽可能提高欣赏资料的质量,采用欣赏教学的幻灯投影片或印刷质量较好的画册,在欣赏时可作一些局部放大,使学生能较真切地感受作品色彩,笔触肌理等。从一百多年前西欧出现印象画派开始,美术作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2、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艺术作品欣赏,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跟他们在幼儿园的画作差不多,然而问题远没有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一画派的形成与艺术成就在美术史的意义更能说明这一问题,马蒂斯的其强烈的原色对比,(如红与绿、蓝与橙、)同时找到和谐的驾驭技巧,平面化的画面组织产生一种既单纯又热烈,给人一种愉悦观看感觉。这是根植于后印象派的基础一种创新和对绘画语言的进一步大胆探索。使许多绘画因素在视艺创作中成为一种可能。针对一些诸如蒙特刊安、康丁斯基的抽象绘画作品欣赏,画面更无从解读了,因此必须向学生介绍抽象美术形成的过程。以及解读抽象绘画方法,因为这些作品已经切断了艺术与客观的联系,纯从主观出发,以纯粹的线、色、块作为造型语言,使绘画摆脱自然束缚,直接表现

自己的艺术境界和追求。这无疑开创是美术创作新视觉审美的领域。

3、从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力求使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以获得欣赏时所需的信息,有助解读作品如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表现是道释题材绘画作品,学生很难理解。吴道子在历史上被尊称“画圣”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倒会更感兴趣。①吴道子极具创新精神,他早年师从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后转学绘画,他把书法用笔应用绘画中去,线条流畅,抑扬顿挫,生韵生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吴带当风”风格,突破自东晋顾恺之以来的细线描法。②绘画取材广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史载吴道子画嘉陵山水便是一个例证。③吴道子是天才型画家,且一生勤奋,据史书载仅在长安洛阳所作寺观壁画三百余处,数量惊人,影响巨大,我们从敦煌唐中叶壁画中,可以寻找到那种“吴带当风”绘画风格的画面,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波及范围之广。④吴道子生处太平盛世的历史环境比伟大画家顾恺之优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历史其它有成就画家。因此被世人称为“画圣”。基于以上的了解,再反过来欣赏《送子天王图》其中每一根线条轻重、粗细快慢变化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

4、何谓“欣赏”,即以愉悦心情进行观看的意思,有了多途径,多角度的欣赏方法,学生对作品理解了,才能使学生产生欣赏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其次、从“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初中三年不同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特点,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应分三步走即:①渗透教学,②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途径,③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并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能力。

1、渗透教学,从现行初一年段教科书来看已穿插相当部分的欣赏内容,这部分欣赏内容可读性强,便以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并可衔接小学受教学内容,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不但能从画面所表达各种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进行直观解读,同时要求对作品所表现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所谓渗透教学,就是教师平时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观看作品的感受的基础上从某些角度去思考、探求画面背后的真实。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欣赏与表述,畅所欲言,然后让学生总结,教师可参与修正,并加引导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是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来解读,作品的强烈明暗对比、大胆有力来的笔触,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绝望、抗争的情绪。使形式与内容得到完美的统一。

2、逐步确立多角度欣赏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不过也要看到,审美经验是要靠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只有在经常性的欣赏活动中,接触各种美术作品,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欣赏,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才能谈得上审美经验的形成和获得。有的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采取了自称是“瞎蒙”,是他们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进行欣赏。虽然,他们有时也能得到一些较为正确的结果,但是错的时候可能还是居多。这时,应该启发他们想一想自己是怎样错的。时间一长,他们也就摸出了一些欣赏的门道。如果他们再从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欣赏的方法之后,就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经验提升为具有一定理性色彩的审美经验。

3、灵活地应用多角度欣赏的方法,并能独立对相关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初步具备鉴赏能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生和合作学习方式在欣赏教学应用,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欣赏某一美术作品,更应在其基础上,了解美术发展过程或某一画派形成,需要学生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从“《四王”与“四僧”谈一谈保守与创新问题》,《从元代文人的处境看元代山水画的兴盛》的一些课题组织学生去研究、去探索,写成小论文。在课堂里设甲、乙双方对美术史某一观点进行辩论。学生为这一新颖的学习方式所吸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以更加积极主动探究新的知识领域。

其实,美术欣赏教学许多教师都在做新的尝试,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应用,如组织学生对现实美术现象及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述,富有创意。只要我们重视欣赏课的教学,努力探索教学新途径,不仅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方法。自己在教学中将有更宽的视野。

附参考资料:

1、湘版《美术课程标准》

2、湘版《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3、《美术学科教育学》

4、《湘版初中美术教学参考书》

5、王伯敏《中国美术史》

6、洪再新《中国美术史讲课稿》

第四篇:“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教育

内容摘要:文章探讨的是在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里所指的“艺术实践”并非是专业艺术院校内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充满实践性与不断互动的美育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是让学生躲在房间里苦练绘画,而是要求学生把美育的思想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的目的。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的过程。

关 键 词:艺术实践 艺术欣赏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自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开始实践之后,美育教学(或者说艺术审美教育)就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通过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美育教学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应该说,现有的美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专业本科艺术学院教学方法的“简化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审美的兴趣和思考的过程中。对于上述的教学方式,不能说它们不重要,因为了解一些艺术方面的常识、艺术史的知识或者美学思想,对学生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但是,对于那些非艺术类的学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从专业美术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也就是说,要在这些比较专业甚至有些枯燥的教学行为之外加入“润滑剂”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这个“润滑剂”就是指一定的“艺术实践”。

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一些美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美学思想。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同时,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

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①把艺术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家都曾谈到过,他们反对把艺术当作在博物馆里供奉的某种物品,或者是停留在美学家们著作内的一些文字,而是把艺术当作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艺术品并不是只有进入博物馆才能够成就为一件艺术品。很多人过分迷恋那些所谓成为经典的东西,而忽略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事物。但是实际上,艺术本来应该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语言。就视觉艺术而言,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在人类的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绘画就已经作为交流思想、记录历史的形式而出现在人类的文明中,甚至还演变成为象形文字。人类早期具有的简单的造型能力,使得儿童在没有进入人类的符号化的文字系统之前就已经能够用绘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直观认识。艺术的语言性的特征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与各个时代,它除了是一件让人欣赏的物品之外,还是对某一个时代生活的记录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既然艺术是一种语言,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件艺术品在成为历史之前,它都是具有当代性的,都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每一个艺术作品首先是从那个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一种存在方式,反映了某个艺术家特别渴望表达的内容,而后才脱离了那个时代变成一个被传颂的“标本”。忽略了上述意义,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无异于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制成“木乃伊”。因此,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某一个既定的图像或幻灯片(指作品),“对号入座”地说出一大堆诸如艺术大师的姓名、所生活的时代、生卒年月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即便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因为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会快速地被大脑“删除”。

其实从一个个体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这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这种自我表达的愿望可能会被某种形式限制住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时期对绘画技术的严格要求,使得只有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被称之为“画家”,因为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方法。由于成为一位专业的画家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枯燥的技巧训练,因而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技术与非技术的问题实际上也成为进入艺术世界的一道很高的门槛。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某些改变。复制客观世界的工作由照相机、DV等工具承担了大部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曾经说过:“只要按一下快门,普通公民,无论是业余摄影者或旅游者,就可以将身边空间组织成一幅画并丰富文化记忆库。”②这使得人们可以从单纯的技巧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现代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艺术的堕落,而是并不背离当代艺术教育宗旨和技术发展的一种有益的变化——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享受的权利。有很多人尽管不是从事艺术专业,但他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丧失自己的艺术感受,但是又没有途径去很好地表现这些感受,上述方式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种较好的途径。而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够使他们得到满足,而只会产生倦怠。

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他们发现,一旦想象力之门被打开,那么个体所存在的潜力是无限的。美育或者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其目的是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个道理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却人为地设置了一些与快乐主义相违背的障碍。过分偏重技巧或者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使得课程显得并不那么充满趣味,甚至有些令人厌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到生动艺术的思考与实践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是每时每刻的。文学前辈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中关于中国文学和哲学的见解是有启发意义的。他说:“当人们检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的时候,他将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呢……没有逻辑,没有学院式的胡说,没有学究式的专横的假定主义,这里只有一种对生活的亲切感觉,而没有一个设计精密的哲学体系。这里没有一个康德或黑格尔,而只有文学家、警语作家、佛家禅语和道家譬喻的拟议者。”“我们所看到的大概是一次对人生遭遇的评论,对邻村中一个女子的记载,或对一次春游、一次雪宴、一次月夜荡桨、一次晚间在寺院里躲雨的记载,再加上一些这种时节各个谈话的记录……所有的著作每篇不过四五百字,有时单用一句诗文即能表达出整个的人生哲学。”③从林语堂的这些议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文人虽然没有美学的长篇巨论,但是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却是明显的美学化的。这一点很像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尽管它作为一种传统而已经被神圣化了,但是从历史上来看,文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创作,而大多把它作为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或者是带有游戏性质的绘画实践,他们并没有被技巧所束缚,相反他们“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完全是源于他们对生活最直接的感受。

上文谈了这么多,笔者实际上想表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美育教学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如果没有生活实践的参与,那么他们所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知识,而无法进入到艺术世界的内部,也无法体会艺术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它们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像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提出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和90年代的综合艺术课程都强调了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批评的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这就比较符合美育教学的初衷——发现,了解,审美,批判,怀疑,创造。

上述理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美的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肯定。从具体操作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欣赏日常化的问题;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说艺术化)的问题。审美欣赏的日常化也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一些艺术经典(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因为对于并不是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过分艰深和晦涩的知识也许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加以“软化”,从而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并且找到这些作品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联,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形象化的思维,也就是通过眼睛和形象的表达所进行的思考。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先对这种精神气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分析,或者动手做一个简单的临摹,加深学生对这个作品的认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作品上加入大胆的改造,从而使这幅作品产生新的效果。比如在我国香港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采用马蒂斯的风格来为自己喜爱的CD设计封面。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让学生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国外的一位学者Klaus Sliwka就提出视觉沟通(Visual communication)的主张,认为绘画、电影、电视、广告、照片等形式,充分体现视觉艺术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功能,使艺术成为比文字语言更加直接的交流方式。这一点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似乎很难,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动手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安全”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报、海报、漫画、拼贴、电脑美术等形式,表达对自身安全的注意。学生作品的成败、好坏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让他们参与到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就一些问题不受限制地展开思维。就像另一位外国艺术家奥托所提出的现代艺术具有实验性的功能,即实验新的理论,新的思考,这样才能促成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的产生。奥托的理论表明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也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或者能够容纳他们的创造力。

美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它是一个针对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人”的工作,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它,不能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的作品、多少大师的名字来衡量,而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激发起对生活的兴趣,有没有激发对艺术的兴趣。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变化的美育课堂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因素虽然与“记忆”所产生的效果相比是一种“隐性”的,不太那么直接反映出来的效果,但是对学生而言,也许是更持久的,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效果。

注释:

①(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页.②(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9页.③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第147页.参考文献:

[1](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美)沃尔夫 吉伊根著.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3]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山东大学出版社.[4]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文化艺术出版社.[5](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第五篇: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浅谈美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审美意识是人的感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最先最直接的判断,是个人潜意识思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美感”或是“丑感”的认知。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如何高效地引领学生发现、创造美,是每个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美术课堂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效率低,学生不感兴趣,教师难以控制。理想中的新时期课堂应该是学生高度参与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下,积极参与,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想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课堂的组织与引导阐述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备“人”备“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目前教师在备课中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并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内质;其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其三,单纯依赖教参,备课缺少源头活水。可以说是:只备“课”,不备“人”,只备“形”,不备“神”。美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型,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许多上课用的材料和工具,教案和课件,教师的作品和参考图例等。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的每一秒,课前准备就显得就尤为重要。

二、激发兴趣点,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才敢于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和创新,使个性获得发展。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宰的太多,对于学生的要求太多太高,这样严苛的氛围往往导致学生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而无法参与其中,也就没有什么学习积极性可言;而如果我们的课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点燃,就会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教师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增加学生的接触点和参与面。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

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美术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就是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最好方法。我们只有把课堂当作生活的缩影,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气氛,为美术教学注入鲜活的社会生活、时代气息,让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缩短新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的距离。

四、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自己的作品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在互助、互动的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不承认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允许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少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学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教师要对教学过程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收获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们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获得新发现,在所谓的问题之中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或者是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而调整我们的教学,最大程度地引领学生思维。

六、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注重自主发展

美术是一门个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在安排教材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等多种角度出发,我相信:中国将诞生出第2个毕加索、第2个马蒂斯。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承认,受到教师或上级的表扬。即便学习很差的学生也不愿听到别人或教师批评自己,最起码不要明确表现出来。在美术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确定“以学为本、因学定教、学教和谐”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七、有效的评价,引导学生看到前进的方向

《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指出:“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所以,在对于学生评价的问题上,我们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参照学生成绩的单一模式,而是要综合地结合学生的表现,对于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评价的把握上,不能采用单一化的评价标准,而要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创造性,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

总之,我们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以科学、高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责编 田彩霞)

下载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__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研究__艺术剪纸活动与审美能力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共5篇)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江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审美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审美能力逐渐成为中学生必不可少的综合能力之一。美术课程具有......

    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这是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所决定的。眼看心思成为学习美术主要的途径。但在欣赏活动中,仅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

    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最常见的活动,这是由美术教育的直观性所决定的。眼看心思成为学习美术主要的途径。但在欣赏活动中,仅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

    读书笔记---读《给教师的建议》 再读《给教师的建议》 (一)------关注全体学生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语)”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

    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与审美

    目 录 摘要……………………………………………………………………………………2 引言……………………………………………………………………………………3 一、幼儿音乐艺......

    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 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 艺术 。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