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4第14课《主题活动2 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徐
主题活动2 中国传统节日
【教材分析】
本主题活动是对教材已学内容的综合运用,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的获取与识别、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和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收集大量的信息,根据需要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识别,并运用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
首先,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习俗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然后以小组合作为基础,从主题选择,信息的获取与识别,存储与管理入手进行讨论分析,明确制作作品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识别和管理。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学生选择,教师灵活引导,通过评价和反馈等方式完善作品的制作,在制作后讨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利用已有知识进行作品的发布和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优势。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已能熟练使用网络进行资料的下载和整理,并能通过画图、WPS文字对材料进行加工和表达,同时能利用QQ、电子邮箱、论坛等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交流。但是他们对制作一个完整作品,从收集到制作到发布的流程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任务分析需求,利用已有信息技术知识收集和整理信息,并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并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筛选和评价信息;(2)能够围绕给定的主题,综合利用相关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通过作品制作和交流,了解制作作品的一般流程,即“设计—下载—整理—制作—交流—发布”。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教师的演示、讲授、启发引导等完成作品的制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深入地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4.行为与创新
能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信息的获取与识别、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和交流。
难点:
1.能够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筛选信息,并能综合利用相关工具制作多媒体作品;
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3.能总结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
学生机房,互联网环境,白纸,小组任务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中国五千年文明,孕育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和习俗已经融入我们生活中,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再一次感受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2.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你从这段视频中看到哪些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
学生回答。
3.除了视频中的这些传统节日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俗话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不了解可不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宣传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吧!(出示课题)
4.由于中国传统节日较多而课堂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我们分组抽签来决定每组的任务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感受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国情感。同时利用抽签方式快速确定主题,节省课堂时间。
二、新授 1.作品规划
(1)请小组讨论,你们组介绍节日,准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呢?需要准备哪些多媒体素材?
师生共同归纳制作需求。
(2)我们有这么多素材需要准备,那么就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合作完成,请各组完成小组分工表,明确分工和素材准备。(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一般资料收集的类型和分解任务的思维方式,学会合理组织安排小组分工。
2.素材获取
(1)我们已经确定了主题和分工,现在要收集多媒体素材了,谁来说一说,这些素材我们可以怎样获取呢?
(2)除了在网络上下载获取素材,我们还能从什么地方获取?
(3)从书本、报刊、画报上收集来的资料,我们怎么把它转换成我们需要的多媒体资料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素材的收集,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与所选主题相关的信息。
(4)那么,网络上的文字、图片、声音等是如何获取的呢?谁来为我们演示一下?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素材收集的方法,认识素材获取的多样性。3.素材整理
(1)我们收集来的素材是不是随意存放在电脑中呢?
(2)相关的素材是不是越多越好?或者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选择素材? 师生共同分析,明确基本要求。(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要求进行网络素材的收集和初步整理)
(3)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结合下载要求分析评价优缺点。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出示课件)
(4)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小组内进行互评,并根据结果进一步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巡视指导。
(5)组长设置共享文件夹允许用户修改,组员上传准备好的资料到组长的共享文件夹中。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的素材整理习惯,并能实际应用到日常生活和作品创作中。
三、总结
这节课通过制作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我们了解了制作作品的一般流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发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也进一步认识到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整理的重要性,当然课堂上在网络上收集的资料可能还有些不足,大家课后可以再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收集,以方便下节课的制作。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素材整理的重要性,并把素材收集延伸到课后,练习收集一些非网络素材。
第二课时
一、讨论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分组收集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素材,大家还记得吗?
2.光有素材可介绍不了中国传统节日,我们需要把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成作品,你觉得可以应用你学过的哪种软件进行制作,能制作成什么呢?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尝试利用画图、“WPS文字”制作展板、画报、小报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软件的能力,并了解作品展现形式并不是唯一的。
二、新授 1.作品规划
(1)小组讨论,本组准备利用哪种软件进行作品制作。组长汇报,教师记录。
(2)根据小组内的素材,参考教师提供示例,利用纸张进行画图作品或WPS文字作品的设计图的规划。(出示课件)
(3)展示学生制作的规划图,讨论布局标准。师生共同小结:布局合理,图文并茂。
(4)再次观察两张示例图,分析制作还需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主题突出、色彩协调,技术适当。
【设计意图】通过对示例的观察比较,制作设计草图,并通过讨论思考形成作品的评价标准。
2.作品制作
(1)小组内成员依据设计图,按照布局标准和制作标准,进行作品制作,发现制作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2)作品初步展示交流。①你觉得作品是否符合布局标准和制作要求。②你觉得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③你觉得他的作品中的哪个技术是你未能掌握的? ④对比自己的作品可以做哪些改进。
(3)根据评价交流进一步修改完善和保存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评价进行作品的实践操作,解决制作中的实际问题。
3.作品交流
(1)小组内进行互评,推荐出最满意的作品。
(2)组长把小组推荐作品上传至共享文件夹,供其他组下载,在评价表上进行评价,然后上交给教师进行汇总。(3)教师根据情况汇总进行总结点评。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作用,认识作品的优缺点,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三、总结
今天我们利用上节课收集的素材进行了作品的制作,大家都能较好地完成。不过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作品,我们还需要继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发布,比如发在论坛上,发在QQ群中等等,同学们在课后可以继续把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让更多的人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更多优秀的作品。
【设计意图】从整体理解回顾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并在课后尝试使用信息手段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网络发布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迁移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第二篇:《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介绍祖国传统节日的课程,讲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从中认识、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并知道每个节日的具体时间。从而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的六个传统节日,了解这几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主要风俗。
2、初步了解这些节日和农历有关。
3、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节日气氛与快乐,进一步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教学重点:
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活动准备: 课件
手抄小报 学生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
2、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二、了解传统节日
1、春节
(1)欣赏一段音乐,告诉大家听到音乐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欢快,喜庆)那么听到这个音乐,你想到了哪个节日呢?
(2)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我们现在是怎样过年的,都有哪些习俗?(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敲锣打鼓、扭秧歌、穿新衣服、给压岁钱、拜年)
2、端午节
出示两张图片:粽子和赛龙舟,引出端午节 提出两个问题:(1)端午节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了纪念谁? 点击课件,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点击课件: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图片: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菖蒲,佩戴香囊)
3、中秋节
端午节是关于太阳的节日,那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点击课件:出示中秋图片
(1)中秋节习俗: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图片:吃月饼、赏月、观潮,放河灯)(2)中秋节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3)中秋节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清明节
出示清明图片,看到图片,想到了哪首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击课件: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图片:扫墓、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
5、重阳节
点击课件:出示重阳节图片
点击课件:关于重阳节,你又了解了什么?(图片:登高、赏菊、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它又名老人节。
6、七夕节
点击课件:出示七夕节图片
(1)七夕是关于谁的传说(2)七夕节都有哪些习俗
三、小组活动
1、选择你喜欢的一种传统节日,制作一张手抄报,要求图文并茂,表现出这个传统节日的特点。
2、小组展示
四、小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的六个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我们了解了它们的习俗。说起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仅只有这六个个,还有很多呢,课后同学们可以用其他方法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
2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热爱我们伟大而古老的民族,更要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第三篇: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的情趣、丰厚的底蕴。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中华传统节日》这一课走进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吧!
二、整体感知:
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 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 四月五日——清明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月初七——乞巧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腊月初八——腊八节 大年三十——除夕夜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如中秋 故事:1,吴刚伐桂
2,嫦娥奔月
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分小组自由交流)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春节习俗及传说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听关于“年”的古老传说。
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2、认识春节传统习俗活动
祭 灶 扫尘 春 联 年 画 年夜饭 守 岁 爆 竹 拜 年 第二板块:元宵我知道 1.元宵的传说
宫女元宵想念父母,东方朔便帮她,他说火神君将用火烧城,而且最爱吃汤圆,正月十五晚上让元宵做汤圆供火神君,元宵因此见到了父母。由于元宵做的汤圆很好吃,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正月十五这天叫做元宵节。以后每到正月十五,人们都做汤圆。2.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舞龙 第三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2、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吃粽子 插艾
农历五月初五,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第四板块 中秋知多少(1)中秋节由来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2)中秋节拜月、赏月必不可少,从古至今赞美明月的诗句举不胜举,请同学吟诵几句: 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五、活动延伸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还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吗?
六、小结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所了解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让我们走出课堂,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七、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寻有关清明、乞巧节、腊八等节日的传说、故事。板书设计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 节(图)正月十五——元宵节(图)四月五日——清明节(图)五月初五——端午节(图)七月初七——乞巧节(图)八月十五——中秋节(图)九月初九——重阳节(图)腊月初八——腊八节(图)
第四篇:中国传统节日2
一、春节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根据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上。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因为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为“窗花”。一些人家还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还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 “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4、年画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我国有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并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通宵守夜。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6、爆竹
爆竹是中国特产,也称“爆仗”、“炮仗”、“鞭炮”。它起源很早,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比如婚嫁、盖新房、商铺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表示庆贺,图个吉利。
7、拜年
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但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有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通过投送各种文帖表示祝贺,后来发展为“贺年卡”。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健康,然后长辈就给晚辈发压岁钱。因为“岁”与“祟”谐音,就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不好的东西),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平平安安度过这一年。
二、清明
1、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的桠枝为架子,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慢慢变成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对身体好,还可以培养勇敢的精神,特别受小孩子欢迎。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脚踢球。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是用来训练武士的。
3、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我国自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动员全国人民都积极参与绿化活动。
5、放风筝
人们不仅白天放,晚上也放。晚上在风筝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然后就剪断风筝线,让清风把它们送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三、端午
1、赛龙舟:
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促的鼓声中,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争相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还被人民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鉴湖女侠)。贵州苗族举行“龙船节”,来庆祝插秧胜利,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每年都要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2、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在春秋时期,用茭白叶子包黍米卷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并包成四角形,因为草木灰呈碱性,所以就叫做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粽子中除了糯米,还加了中药“益智仁”,就叫“益智粽”。南北朝时期,米中掺杂了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叫做杂粽。宋朝时,有了“蜜饯粽”,就是用果水果蜜饯包入粽子。而且宋朝的粽子皮上还画有车马楼房的广告,说明宋朝吃粽子已经很时尚了。元、明时期,出现了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馅料也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
直到今天,中国百姓家家都要包粽子。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红枣;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来装饰衣服。香囊里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包着丝布,用五色丝线缠成各种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有句 民谚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家家都进行家庭大扫除,把菖蒲、艾条插在门上,挂在家里。并用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等,做成人或虎的形状,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做成花环、挂件等,妇女们争相佩戴,用来驱除瘴气。四、七夕
少女们通常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乞巧活动。
少女们穿上新衣服,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比赛谁最心灵手巧,再摆上一些瓜果,献给天上的织女,祈求一份美好姻缘。
五、中秋
1、赏月
周代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比较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在牌楼挂上彩条。夜市更是热闹非凡,百姓们大都登上楼台赏月,一些有钱的人家在自己的阁楼上赏月,并摆上食品,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还形成了烧香、点塔灯、放天灯、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2、吃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后来就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在月饼的外面印上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六、重阳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并没有确切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把片糕搭在孩子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3、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爱菊出名;后人模仿他,就有了重阳赏菊的习俗。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
4、插茱萸和簪菊花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有的戴在胳膊上,有的装在香袋里,还有的插在头上。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由头上簪菊的习俗演变而来的。
七、腊八
习俗:吃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第五篇:主题活动1 中国传统节日
主题活动1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
(2)能够运用合适的技术,规划、制作能表达自己想法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以主题活动任务为主线,将主题活动与具体电脑作品的制作相关联;(2)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确定作品制作的主题;
(3)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设计出鲜明个性特征的主题电脑作品。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积极态度;(2)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电脑作品进行评议,并在评议的基础上对电脑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以增强表现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收集与主题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与表达。难点:作品规划。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机房、各种信息网站 第1课时:
一、导入
1、欣赏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料,让学生说说感受。
2、师总结:我国地大物博,传统节日很多。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可以这么说,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的完美结合。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又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常常望日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中秋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是一个良好的习俗。(揭示课题)
二、活动
(一)确定主题
师: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民俗,今天我们根据同学们自己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进行分组研究,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然后在小组内制定研究计划。(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3)制定本组研究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A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B 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C 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故事、传说 D搜集与这个节日相关的文学作品等(4)汇报初步方案。
(二)任务分工,收集资料
1、依据小组活动方案落实自己的任务分工。
各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请教老师;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传说及相关习俗。
2、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汇集所有的材料,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
(三)展示收集成果
1、小组派代表展示收集成果。
2、相互评价,筛选材料。
3、根据评价结果,各组确定材料进行存储整理。
三、课堂小结
今天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各小组成员已经收集到了许多丰富的有关传统节日的信息材料,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进行收集,然后分类整理好,下一课我们将使用收集的材料设计电子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家分享,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更为丰富的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一课,同学们收集到了很多十分有趣好看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材料,今天你们愿意把这些成果与大家分享吗?
你觉得可以怎样给大家比较好呢?(制作成图画作品、小报作品、PPT作品等)那今天就让我们各组成员齐心协力,选择一种最适合你们小组表达收集成果的方式,制作一份漂亮实用的电子作品,完成后我们来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分享的成果更精彩。
二、作品制作
1、分组讨论,确定制作形式与方案。
2、分组进行制作电子作品。
3、教师巡视指导。
三、分组交流,展示作品
1、下面我们就来汇报我们的成果:(1)各小组将自己的作品向全班汇报(2)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3)讲述这个节日的习俗;(4)讲述有关节日的故事传说;
(5)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谚语等。
2、同学们制作的这些作品真漂亮,有没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呢?
(1)将作品发布到BBS上与同学交流。
(2)将作品发布到“我的空间”中,邀请自己的父母、亲友来观看。
四、活动评价
根据各组的不同展示,填写评价表,让每一小组充分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便于课后继续完善。
五、课堂小结:在本课的活动中,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争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喜欢咱们自己的节日。
六、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