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

时间:2019-05-13 02: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

第一篇:以“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

以“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

广东省汕头市蓝田中学 王炜煜

近年来,我们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解决学校及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指向,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校性专题、教研组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等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更好地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

一、实施策略,扎实开展“三大专题”培训

(一)情感引领策略,激活教师的教育良心

校本培训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互相关联的体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情感是动力。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引领教师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激活教师的教育良心,引发教师追求专业发展的强烈内驱力以及追求卓越的强烈愿望。

我们知道,“向善、向上”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所在,建设“上善、向上”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向善、向上”的优秀品质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共同追求。这决定了学校中的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充满善心,决定了我们的每一名老师必须“积德行善”,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不言而喻,在校本培训中培育“向善、向上”的师德精神,是加强师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和必然选择。

因此,在校性专题培训中,我们通过“教师大计,师德为首”系列专题讲座和主题论坛等引领全校教师把“甘为人梯、积德行善”作为教育良心的精神支柱,成为不断摆脱惰性、不断克服厌教心理的动力,成为我们不断追求的源泉。我们鼓励教师在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奉献爱心,在教育爱心的不断奉献中获得师德修养的不断升华。我们大力倡导回归教育的平常心,力求使教师群体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和钻研,安下心来探索和实践,并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心胸的宽阔、视野的开阔。

事实证明,当我们的学校不断进步,不断培养出一批批合格人才,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时候,学校中付出辛勤劳动的教育工作者们不也正因为不断感受自身价值和学校办学价值的体现而收获着心灵的快乐吗?造福感、成功感、自豪感难道不正是我们知识分子们的精神需求吗?

(二)责任目标策略,引发教师对师德的思考

教师的校本培训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具有灵魂性意义的工作是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也就是师德修养。为此,在校性专题培训中,我们将师德修养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让师德修养成为个人发展的制高点。要求教师不仅树立“一切为了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明天”的服务意识;还要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生本意识,提出“欣赏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口号。

如:在校性专题培训中,我们聘请区、市教育专家为全体教职工举办了“幸福在哪里?”“我的教育理想”“乐做学生守护神”等师德教育讲座。同时,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每学期举办了各类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培训和各类活动,“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精自己的技能、树自己的形象”的良好师德精神深入人心。“师德良、师心慈、师志坚、师业精”成了大家的不懈追求,教师对师德的思考提高了一个层次,师德修养上升了一个台阶,为学校持续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目标体验策略,引领教师明确发展的方向

在校性专题培训的同时,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组专题培训。我们在每学期期初都由教研室根据教师的发展情况详细制订教研组专题培训计划,要求每个教研组做到每次培训要有专题,有专题发言人,提出讨论问题,作详细记录,人人撰写反思笔记,并落实学校提出的培训目标——“一三六九工程”:掌握一项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应用);读透三本书(大纲、教材、考纲);学会六个一(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备好每一册教案、上好每一节课、撰好一门专业论文或经验,练一手教学特色绝活);具备九项技能(语言技能、演示技能、讲解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资料整合技能、导入技能、组织技能、总结技能)。

同时,根据本校学生文化水平与学习能力相对偏弱的特点,要求老师认真撰写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以“教学五个一点”——教学起点低一点、教学进度早一点、教学练习精一点、教学反馈勤一点、教学激励多一点为着力点,力使学 2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不同程度的发展。

另外,在教研组专题培训的同时,我们建立了《教师发展档案袋》,袋中包括:

1、个人信息表;

2、每学年个人发展规划和培训小结;

3、个人获奖证书、论文发表复印件;

4、每学年完成教育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

5、课件制作、公开课资料;

6、培优转差资料;

7、帮扶资料;

8、教研组培训中心发言;

9、学生评价教师资料;

10、教研组综合评价资料;

11、校本培训和外出学习心得体会等资料。

12、我的班级;

13、我的课堂;

14、我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闪光点、教学启示、教学遗憾、点滴录等;

15、我的教学成绩;

16、其它。请教师将相关资料装入袋中,作为学校及上级对教师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依据,以此来激发教师自觉收集自己的教学及各方面的成果,感受成功,体验喜悦,找出差距,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

(四)价值作用策略,构建新形势下的德育骨干队伍

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升必须帮助班主任老师正确定位,认清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感,让班主任老师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获得发展”的口号,全面进行班主任能力、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了班主任做好日常管理和创新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与操作能力,让班主任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从而构建了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遵循教育规律、以生为本、掌握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的德育骨干队伍。

1、明法遵章,依法教书育人

在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中,我们首先让班主任读懂弄清与班主任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汕头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指导意见》、《班主任工作职责》、《公民道德素质纲要》、《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让班主任老师明法遵章,依法教书育人。

2、与时俱进,夯实理论基础

在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中,我们根据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组织班主任学习《新课程下班主任专业化技能》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等新时期、新形势 3 下的德育理论和方法。开展“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理论学习与探究”专题研究,举办“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等活动,夯实班主任老师的理论基础,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3、创新形式,提高工作技能

在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中,我们根据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创新活动形式,以“五个一”为中心,提高班主任工作技能。即:严格要求每位教师都确定一名名师为榜样,在班主任论坛上说出所选择对象的优点和自己选择的理由;阅读一本适合自我发展的好书并撰写出读后感;人人承担一项科研课题,根据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班主任专业化能力发展研究》,要求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子课题;人人都设计一节主题班会活动(初一级以习惯养成为主题、初二级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初三级以人生规划为主题)。近几年来,我校结合区、市的德育活动开展这些活动,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即培养了班主任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不少班主任老师脱颖而出,在区、市班主任技能大赛取得骄人成绩,有的还被区、市工会授予劳动技能标兵称号。

4、借鉴学习,创建良好校风

在班主任工作专题培训中,我们组织优秀班主任进行演讲和论坛等交流活动,介绍诸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亦师亦友——谈与学生相处策略》,《班级主题班会实践体会》等经验,让其他班主任借鉴学习,同时将优秀班主任成功的案例结集出版,推广应用,为形成良好的校风添砖加瓦。

5、健全档案,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为每位班主任教师都设有一个专门的档案袋,内设师德档案、各项活动的心得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个人发展计划、自检报告等20项内容,以此来激发教师自觉收集自己的教书育人各方面的成果,感受成功,体验喜悦,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发展自己,促进每位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

二、落实措施,保障“三大专题”培训的开展

有计划的行动是理性的行动。学校成为学习化的校园,教师成为学习型的群体是 4 校本培训的关键所在。为了强化学习化的认知度,学校将“终身学习”的口号作为教师增厚知识底蕴的最新要求。

(一)措施到位,保障培训的量

首先,我们让教师明确培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引进和宣传学习性组织理论,制定确立“学习型学校”的目标。为调适教师的学习心理,更加明确学习时代教师的责任,实践每学期“读一本好书”,学校大力倡导教师读书活动,努力营造教师自主学习氛围。要求教师根据学校介绍的书目,结合自己的爱好自主购1-2本教育教学专用书籍进行学习,书费由学校买单。参加市级以上课题的教师,学校还为他们订阅一份专业杂志期刊。在教工阅览室中开设音乐茶座,让教工在课间时间充分调适。

其次,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定期集中学习,教师人人都有学习笔记,写出自修反思和学习心得体会。学校随时组织抽查,教导处每学期末定期检查,使理论培训落到实处,教师学有成效。学校对优秀文章传送在学校网站信息量交换平台,让全校师生共享,同时向区级以上刊物推荐发表。近年来,我校有多位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和各级学术评奖活动中获奖,促进了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的稳步提高。

我们倡导教师自读、自悟活动,以提高理论素养。要求每一位领导或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资源共享,都要向全校教师进行专题汇报或交流学习体会,或介绍新理念,或上一节示范课,使一个人的学习成为全校教师共同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感性经验,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特别是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成为共识。

(二)创新载体,提高培训的质

现代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努力创新校本培训载体,积极拓展校本培训方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位,以满足教师专业需要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教师全身心融入培训中,让他们在校本培训和个人专业成长中充分实现和体验自我的生命价值。一是以“校本教师理论学习”为载体,促进教师的学习热情和专业的稳步提高; 5 二是以“校本教师基本技能体验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三是以“校本课改沙龙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之间形成积极的研讨氛围;四是以“校本教学案例反思”为载体,促使教师在反思中走向成功;五是以“校本一帮一活动”为载体,促进青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六是以“校本名师培养工程”为载体,提高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七是以“校本教师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八是以“校本学科教研中心”为载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此外,学校在构建学习型群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培训工作能够科学、高效、有序地进行。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培训目标、方案、规章制度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人档案与学校培训档案双轨并行,同步更新添充的模式进行整理保存。我们还通过学分记录、活动情况评价等形式建立起科学、透明的激励和制约机制,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每位教师的培训效果,做到了公开、公正、科学、合理,调动了广大教师比、学、赶、超的学习积极性。这种科学、透明的校本培训管理机制激发了广大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热情,而教师的积极性和素质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校本培训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真正实现了校本培训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校本培训,构建了一种新型学校文化,为教育管理者与教师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教师形成终身教育思想创造了良好氛围和条件。

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近年来,师生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比赛中共有356人次分获区、市、省、国家级的奖励;在全国、省、市、区级刊物发表的论文有39篇;学校荣获“广东省首批校本培训示范学校”、“汕头市中华优秀艺术传承学校”等称号。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明显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较好地完成了每年的中考工作,中考成绩稳步上升,总平均分列全区15所中学前三名,优秀率和录取率都列全区前二名。

虽然,我们的校本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途 6 径、新的方法,创出培训的品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促进“三个发展”——学校持续向前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作者:广东省汕头市蓝田中学 王炜煜,电话:***,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副校长。

第二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校本研训作为一种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本校的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实现“为了学校发展”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校本研训就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施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培训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为了学校”——“以学校发展为根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服务。第二“为了教师”——“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研训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训的主人,通过校本研训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研训要研究学生、了解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健康成长,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性,讲求实效,注重过程,反对形式主义。

自从走上教学岗位以来,一直以为校本研修不是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作为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因此也不会去认真地思考校本研修对教师成长的意义。通过校本研修学习后,我明白了教师的人生道路是以教、学、读、思、研、写来支撑的。教师的成长就要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入手,实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常态课堂教学行为的无缝对接;通过教育科研改善教学,形成研究能力;同时要改变和拓展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把校本研修与日常教学活动整合,与教育科研整合,与新老教师的共同发展整合,把问题诊断与经验总结、经验提升整合,这样教师才能快速在校本研修实践中锻炼成长。

第三篇: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发展

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发展

《陕西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设计有特色的学校课程计划。”我校是宝鸡市职业重点院校,随着对二期课改理念的逐步深入理解,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改变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形成和体现一所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意义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学师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乒乓、商务、数控、舞蹈等,体现“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学校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以及与社会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丰富教学实践,凸显“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科学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组织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责任人,提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要求,教导处负责将要求落到实处,负责具体的计划制定,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立开发类型。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导,以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为目的,因此它就必须充分的了解和反映学生的需要。我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作了深入地分析之后,决定以知识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突破口,以艺体类型的拓展型课程为重点,逐步向实践类型、综合类型的拓展型课程延伸,构建具有普小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后,由单一走向多元,增加科技环保、嘉定文化、少先队自主性探究活动等探究学习活动内容,逐步增加探究型课程的比重。

3、组织力量开展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在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为了让每个教师尽快适应和掌握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这一个新课题,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由分管校长亲自主讲,并专门编写了校本课程培训材料,同时还聘请专家和学者来校讲课,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对一部分有条件的教师进行“送出去”培训,学成之后在校开展自培,使更多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技能。此外,还进行了探究型课程的培训研讨活动。通过对教师的专题培训,统一了认识、更新了观念、激发了热情,使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和提高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发、设计、组织、调控和评价等能力。

(二)实施过程

1、启动实施

在启动实施阶段,我们分为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

1)自主申报课程,教师人人参与。

起始阶段,学校要求教师们根据自己特长,自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类型人人申报一门校本课程,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并列入学校考核之中。我们不要求教师拿出非常详尽完善的方案,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在人人动起来的基础上再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2)列出“课程菜单”,学生自主选择。

在教师申报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老师申报的拓展型或探究型课程进行归类整理,列成“课程菜单”,并在“课程超市”开张之前,再次在学生中间发放调查表,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根据学生的喜欢程度和学校需要确定具体开设的课程。去年全校共开设了10 门校本课程,今年增加到15门,基本满足学生的需要。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从而使校本课程能更贴近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拥有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3)开设“课程超市”,分层分步实施。

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是我校学生“走班”学习的时间。学生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我校的“走班”学习分为校级和年级两个层面。校级层面的校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跨年级、跨班级,采用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名单,便于培养和选拔特长生。年级层面的校本课程实施采用学生自选课程自选老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走班流动的形式,既扩大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促进了各年级各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又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几年来,校本课程的开课率达100%,学生参与率达100%。涉及的课程内容丰富,分成艺术、体健、综合、活动、学科应用五大类。其中艺术类校本课程有舞蹈与体操、器乐、合唱、日记画、彩墨童谣、儿童画、少儿书法、剪纸、中国结编织等;体健类的有体育游戏、乒乓、田径“三棋”、少儿武术等,综合类的有心灵的春天——心理游戏、绿色小卫士、中国传统节日等,活动类的有嘉定之旅、园艺种植、变废为宝巧制作等,学科应用类的有文明礼仪教育、演讲与口才、几何大探秘、童年的梦——童年故事创作、趣味日语等等,可以说精彩纷呈,师生全员参与。

2、总结提高

在多年的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后,我们发现一门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的课程,其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他的良好个性是否得到一定的发展,他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开展教材的整理、修改和编写,并努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团队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团队的力量,为此,课程开发方面,在广大教师全员参与,人人开设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学校个性化特色项目,结合现有资源,重点扶持少儿乒乓、游泳、环境科技、艺术体操等校本课程,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实现校内外联动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努力打造特色,并以此带动其它学科。数学组的“数学小天才”,语文组的“古诗文阅读”等校本课程的合作开发都颇具规模,逐步实现由以个体为主的开发形式转向团队、个体多元开发的格局。

教材的编写方面,努力构建以团队合作为主,以个体为补充的校本教材开发的新格局。在广大教师原有编写的校本教材基础上,通过分管牵头、骨干领衔,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集中智慧、力量和优势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一类是围绕学校已有的特色项目进行校本教材的团队合作编写,进行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分层次、分项目编写,形成教材开发的几大拳头产品,促进学校特色项目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特色化校本课程教材。如以朱彩英老师为带头,由多名科技、劳技等学科老师合作编写的自编校本探究型教材《身边的绿色》等。另一类保留原有的适合个体开发,初见成效的校本教材,再进一步完善修改,形成个性特色。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规范运作、科学评价。

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我们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具体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注重对教师的评价,视过程与结果并重,将目标取向与目标达成相对照。既关注教师平时实施开展的过程:如看课程目标和方案的制定、看上课过程记录、看平时抽查情况,又关注课程实施的效果:如看学期总结、看教材编写、看获奖情况等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既有任课老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表现对学生做出评价,又有学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学生问卷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

1、转变学习方式,满足学生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尊重学生意向,确立和开设一系列课程超市。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加强所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个人需求的社会性发展。在课程选择上,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以此改进学习方式。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研制校本教材,开展“智慧杯”校本教材展示评比,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广大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力度。全校共编写了三十多门教材,其中有许多教材是团队合作编写的,有效地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以同伴互助的形式促进了教师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培养了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舞台,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教师在课程的整合、开发、建设中发挥着聪明才智,贡献着才学与能力,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创造着事业的成功。

3、开发、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要适应学校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需要。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图书馆、阅览室、篮球房、电脑房等,尤其充分利用普通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这一独特平台,发挥辐射效应,使得乒乓、游泳的校本课程规模队伍日益壮大,形成特色课程,丰富 “智慧育人”的内涵,彰显学校特色。

开放空间,引入家庭、社区资源。由书记牵头,与嘉定博物馆、肯德基(欧尚店)、秋霞居委等签订了共建协议,建立少先队“探究基地”,针对嘉定的“名胜古迹”、“食文化”、“社区文化”、“车城文化”形成探究网络。同时开发家长资源,实现家校合作,发挥群体的智慧和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色化,选择性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拓展课程的内容范围。首先,我们向家长分发了课程开发意向表,根据填写的意向,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了普通小学家校合作校本课程活动方案,举办了家校合作校本课程系列讲座,邀请家长做了《如何从小树立法制观念》、《作文教学》等讲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家校合作的讲座形式搭建起校内外课程资源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流动与分享,从中体现了二期课改和“智慧育人”的教育理念。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难点、热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实践、反思、完善和提高。我们会不断地朝着“育智慧之生、成智慧之事、办智慧之校”的目标去努力。

第四篇: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宁乡县南田坪乡中心小学

刘怡书

(此文在2005年宁乡县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

我校的校本教研正式启动于2003年上学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就如何认识校本教研,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有过困惑和忧虑,也有过沉重与徬徨,而更多的是欣慰和喜悦。现将我们学校所作的一些工作向大家汇报。

一、寻求发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

像我们南田坪实验学校这样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育经费短缺,教育信息闭塞,学校该如何发展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着。1997年我们开展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农村小学生品行星级评价”、“现代师生合作教学”、“现代活动教学”等的研究先后在省市获奖。由科研引路,学校已经发展成今天的长沙市示范性小学。2002年下学期,我们在全县率先引进了新课程,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思维空间大,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们感到疑惑和茫然,有时简直束手无策。语文老师夏雪柳捧着语文教材长叹着说:“闹元宵的课文仅只几幅彩图,我怎么教?”数学老师李斌辉焦急地说:“数学课本中例题少,图画多,怎样教才好?”艺术教师方曾丽妮看到教材中既要教学生唱、跳、演、剪、折、画,又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到十分困惑。教师们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这样的实验,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多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有的说:“这样搞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农村学校如何实施新课程,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对于种种现实困难,我们思考了很多,巴望着专家来校讲学吗?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问题多而普遍,远水解不了近渴。送老师去培训吗?机会又少更受限于经费,信息也不灵。怎么办?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虽然有课题研究的优势,但参加科研课题的老师范围小,只是小部分骨干教师,而且科研课题的研究是长期性的,我们农村的教师大部分还达不到参与课题研究的要求,而教学中的问题随机出现。治本应从问题入手,新课程实施应与问题研究同步走。教研组,行政组同志通过大量捕捉信息,翻阅资料,进一步形成了共识:新课程实施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我们必须多实践、多学习、多反思、多积累、多写作、多交流。

二、构建机制,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使研究一步步走上了正轨。首先,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为主心轴的联科互动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拟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问题提出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参与校本教研制度”、“成果推广奖励制度”等十多种相关制度,编印成小册子,做到人手一份,使每个教师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同时,我们还捕捉信息,借鉴他人经验,编出了《校本教研示例与指导》为教师提供研究的理论与示范。

三、扎实学习,夯实教师专业理论

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能为教育教学滋养底气和灵气。为此,我们确定了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师个体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把星期三晚上确定为集中学习交流时间,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校名师轮流主讲,对当前教师急需了解和掌握的理论进行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好一本理论专著,写好一本业务学习笔记,记好一本教育随笔的活动,这些笔记,要求是带有思考性的,不能抄写,要实实在在有提高。教师的笔记由校长一周进行一次批阅,分期中和期末予以评等记分。同时通过“导读——荐书读——送书读——换书读”的形式,在期末组织老师开展读书的系列比赛活动等,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书卷气,夯实了教师的理论功底。

四、筛选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校本教研的范畴十分广泛,不能奢望捉住满天的麻雀,为此,我们于2003年6月,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筛选结晶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主攻项目。① 教学策略。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喊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较长时间内,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那种敲敲钉钉、唱唱跳跳、吹吹打打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依然禁锢在“你说——我听,你做——我看,你问——我学,你写——我抄”的教学模式之中,所谓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表现改革。特别是只注重“教什么,怎么教”,而忽视“学什么,怎么学”。忽略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课堂中,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机会少;接受学习机会多,表达学习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学习机会多,潜能学生参与机会少。所以,我们把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了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教师科学地认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机制、教学艺术、教学实践操作等内容的研究。②学生发展。传统教学观认为,分数就是质量,分数就是水平,分数就是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输入,成为教案的执行者。如有的教师教语文时,只注重字、词、句的机械理解和重复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感体验和知识的积累;数学教师教数学只注重数理和计算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处在理论层面,故在学生发展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重点抓住“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研究,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调控、自主评价、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学生发展的研究内容还包括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实践操作、情感态度、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研究。③资源开发。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本阶段我们重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教材资源。“拿来用”、“唯书,唯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将可以概括升华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可延伸拓展的地方予以完善和开发,让教材真正活起来。二是学科资源。我们充分把握各学科之间的特点,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有机重合,不断求新,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三是学生资源。学生是宝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并于2003年下期响亮地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真正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研究的归宿是让学生充分发展。

五、探索研究方法,寻找校本教研的多种途径

我们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学习了有关资料,借鉴教育科研的基本范式,拟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的校本教研基本模式,并根据模式的基本特征确定了下述多种研究方法。

1、“问题筛选法”。指对在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进行组合、分类、筛选及优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次座谈会中,我曾经问老师们:你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有哪些教学问题需要解决?但有一部分老师是提不出问题的。那么问题究竟从何而来?问题应从教师的教学中来,为了培养老师的问题意示,我们逐步要求教师要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不理想、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的读书学习,理论不能运用于实践的地方;学习了优秀教师的作法,自己达不到要求;教师在引导点拨,组织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困难和疑惑等真正的教学问题。对于问题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问题提出制度”,要求教师将教学问题不定期地交到教科室。这样使学校准确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真正的薄弱环节。然后,教科室将征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如教学行为类、教学方法类、教学设计类、教学艺术类、教学操作类等,进入学校“问题资源库”,再由各教研组根据自己本组的实际,列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暂缓解决的问题和综合解决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空点逐一研究解决,使新课程在我校能顺利的实施。

2、“临床诊断法”。这种方法,是指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来会诊,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数学教师王爱华在上数学课时,经常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不少学生总将学具当成“玩具”,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全然不顾老师善意的提醒。教师只好停下讲课,严厉批评,整顿纪律,让学生不无遗憾地回到“正轨”上来。针对这一问题,王爱华老师先邀请数学组的老师,还邀请了长期担任班主任的部分老师一同来座谈,讨论的问题是“不让学具变玩具”,大家献计献策,有的说要加强组织教学,有的说要强化规则意识,有的说要杀鸡给猴看,严惩不怠,有的说要找学生个别谈心等。班主任的绝招给数学老师一些启示,然而,数学老师说试过,效果不佳。于是易召连主任组织全组老师听课,听课时大家共同关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课后大家分析,一是学具平常都由老师保管,学生好奇,上课玩学具;二是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做一件事,学具一出现,犹如兴奋剂;三是学具呈现的长短问题,有的学生有剩余时间,只好玩学具。最后大家分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己管理学具,让他们玩,还挖掘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玩具充当学具。这样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使用学具的情况,使用教具的效率等,诊断和总结出行动中的经验和不足,寻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同题异教法”。同题异教法与外地的“一人教多课,多人教一课”相似。例如语文教学中质疑能使学生很好理解课文,挖掘课文。我校语文组把课堂学生质疑作为一个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问题。语文组长朱明老师有意地组织全组教师听了三节不同类型的课。三堂课对学生质疑采用了三种不同策略,第一堂教师在课中设臵了学生质疑环节,教师一一作答,经过10多分钟还没有把问题答完,下课铃响,课堂里还有许多小手高高地举着。第二堂,教师只按照自己在备课前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对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老师避而不答,教师回答学生的是:“请同学们到课文里去找!”一堂课下来,教学显得非常牵强。第三堂课,教师怕控制不了课堂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应对,所以整堂课教师没有带问题进教室,也没有带问题出教室,导致整个课堂是无问题教学。

第二步,提出问题。课题组听课后认真讨论,认为:应对问题的教学,的确是新课程实施中凸现的典型问题,于是,语文课题组统一认识,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

第三步,研究与反思。如语文组以《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认真的研讨。采取了“分散设计→集中研讨→轮流主讲(多人上一课)→多次反思”的办法,总结出:问题始于学生而回归于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解决;对于课文文意理解,采用集中解决(如志愿军为什么把他们当亲人?),对课文的资源开发,采用分散解决,课后查资料,请教别人(如志愿军为什么要去支援朝鲜人员)。第四步,验证辐射。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究与专家的指点,结晶出课堂教学中的解疑办法,即“集中归类解疑法”、“分散互相解疑法”、“课后自然解疑法”,并在其他学科中试用,效果良好。

4、“专题研究法”。专题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理论学习→研究探讨→归纳总结→推广辐射。如语文组易召连老师在语文问题教学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创设更科学、更开放的语文课堂。于是,语文组的老师们首先分头搜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源,全组成员集体学习资源,并重点关注名师名家怎样处理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接着,确定授课内容,全组集体分析教材内容,各自独立备课,再由献课者授课,组内教师听课,重点关注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课后授课者叙说备课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组内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围绕专题进行研讨,达成几点共识。然后,献课者根据共识再次备课、上课,其他老师听课,经过反思、研讨,教研员专业引领,最终形成了关于研讨主题的指导意见。经过课题组反复实践和探索,得出了“感知课文——感悟课文——质疑交流——拓展课文”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得到县市专家的认可。现已在全校语文教学中推行,并取得了初步成绩,陶冶老师《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易召连老师所写的论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发表,陈怀宇老师参加全国语文赛课获一等奖,陶冶、易召连等六位教师,被大屯营、偕乐桥等七个乡镇邀请上示范课。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全乡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都在普遍运用。

六、实施带动,加速校本教研的经验辐射

校本教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缘于问题,又用以解决问题,一步步解开了新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遇到的诸多困惑。我们也因此闯出了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教研的新路,尝到了不少甜头。特别是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和推介。学校所撰写的《立足校本研究,提高学校品位》一文,在《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第六期中刊载,相继引来了全民乡九年制学校、坝塘镇、大屯营乡、城郊乡等10多个乡镇的领导和老师来参观和学习。此时,本乡的教师们也跃跃欲试,强烈要求把我校的校本教研经验辐射到全乡各校。作为一所中心小学,各方面的条件比本乡的其他学校好得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全乡各校,乡联校适时确定了实验小学的带动战略方案及具体安排。其作法分三步走:

1、带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最终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对全乡教师的定期培训、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自主学习,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其具体方法有:①定期导学。如: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不动摇,每月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不动摇,每期一次读书竞赛活动不动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达到四有,即每个教师有阶段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有一本读书笔记,有一本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录,有一本教学问题集。②活动促学。我们通过教师的竞赛活动促学促培。每学期定期开展教案设计评比活动;评课说课竞赛活动;我最满意的一堂课的展示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征集活动等。

2、带课堂教改的优化。每学期,我们实验学校均要有计划地组织送课下校活动,把研究课、展示课、特色课、创新课送到每所学校,在送课活动中,要求达到三个一:即评好一堂课、模仿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同时,我校每期进行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使实验学校教师的课充分展示,及时把我校的骨干教师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播种到全乡。让全乡的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看得见、摸得着、有样学,真正使教师掌握教学技巧,教学相长。

3、促合作交流互动。我校和全乡各校的教师开展拉手结对六个一活动。即:互捕一条教学信息;互供一种教学资料;互备一个教案;互听互评一堂课;互撰一篇文章;互促一班教学质量。如易召连老师与新塘学校50岁的舒亮明老师结对,一期有7次对舒老师的课进行指导,在去年全乡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舒老师所上的一年级语文课获得乡的一等奖,老师们称赞她“老教师,新教法,想不到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确实,在实验小学的带动下,全乡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

七、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成长

在校本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1、构建了学习型教师群体。教师们在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今日的主动学习,正如王爱华老师在日记中写的:如果不学习,我就没有今天的优秀课,我就不能成为省级骨干教师。的确,我们在去年下学期期末督查教师的学习时,发现教师人手都有两本以上学习笔记,一本是业务学习笔记,一本是教育随笔,最多的有80次,最少的也有50次。从此,学习型教师群体业已基本形成。

2、形成了教学研究大气候。变“无序教研”为“校本教研”,学校的教育研究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教研课,学校要三番五次的做工作请人上,评课是大家讲讲好话就散,研究忙乱无序,无实际效果,课堂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现在研究课,教师争着上,评课时,教师争着发言。到目前为止,全校资料库里经过整理的问题已达100多个,已集中解决了10多个。目前,正在集中展开研究的问题有10个,教师所写的课例、反思论文500余篇,现已编印成册。如《校本研究示例与指导》、《校本研究制度》、《问题资源库》、《校本研究案例分析》等7套校本研究资料。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大气候。

3、孕育了研究型教师,提升了学校品位。经过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我校有五位老师在国家级赛课活动中获奖;去年在新理念课堂升级达标中,我校6位老师参加,100%获得优秀课,且有易召连是县评委。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宁乡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和《湖南教育》对我们教学研究工作作了专版推介。《宁乡日报》和《科技导报》等对我校的研究工作进了跟踪报道,学校成为了省、市教育科研研究与实验基地,去年县教育局确定我校为校本教研示范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随着学校品位的提高,有湘乡、韶山、周边乡镇等地的200余名学生慕名来我校就读。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外地优秀教师也纷纷慕名而至,学校教师中,本科学历的达60%,其余的有专科学历,且教师平均年龄只26岁,是一所充满青春活力的学校。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还显得非常的稚嫩,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一定在大家的关怀、呵护下,努力探索,做快乐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做幸福的新课程实践者,为新课改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五篇: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20091120范文

以精细化管理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深层次管理实践和探索

望江县凉泉初级中学

方荣恒

2009年11月9日起,望江县教育局组织全县教育系统后备干部进行了为期16天的培训。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14位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校长的专题报告,实地参观考察了上海市向阳中学。其间学到了很多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经验,这次培训让我的心灵深受震动,收获颇多。培训之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我感觉到要办好新课改背景下的现代学校,必须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要有切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性规划;要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长效机制;要努力建构特色校园文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等等;这一系列理论无不蕴含着对学校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问题的探索,学校如何提升内涵,如何发展?如何培养现代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创建一所名校?纵观国内的优秀学校,他们都在细节的管理上下过很大功夫,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他们的管理核心不会离开各项工作的精细化。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理念,培育目标,特色创建等等,都是从平时的精细化管理中提炼出来的,更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和提升。学校发展无小事,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只有扎实深入实行深层次的精细化管理,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反之,如果不大胆改革,不建章立制抓执行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精细,就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我校走出了一条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精细”就是精密细致之意。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登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精细化管理要求层层完善、系统健康,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

二、精细化管理的背景

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1881年,25岁的泰勒开始对纲铁厂做调查研究,随后推行精细化管理,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工人的工资也得到大幅提升。在1911年,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细化管理的著作。二战后,一批专家学者用严密而精细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管理领域。日本在管理上推行品质控制、无缺点运动、全面质量管理、丰田精益生产等,使日本的汽车、钟表、摄影机、钢铁等产品牢固占领欧美市场。

我国著名的作家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中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发展已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由粗放型的学校管理转向集约型学校经营,由外向型管理转向内涵管理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对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家长关注孩子在未来发展中竞争力提升的期望所在,面对新形式下的教育改革,各级各类学校都在更新观念,创新办学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因而各学校都在加大管理力度,改变策略,如何提升学校声誉和办学特色,由此企业上的精细化管理在学校也得到广泛应用。精细化管理正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和实现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精细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第一、让精细化管理成为教职员工的思想共识。

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要允许教师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吸纳的过程,鼓励教师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思想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种思想不再是文本或书面上的东西,而应落实到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中。

一所学校需要有一种精神支撑!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要求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要让这种意识、这种文化成为每一个教职工的自觉行动。作为学校这就需要用学校精神来维系、来支撑,让各个管理层面都围绕这种精神制规划、定措施,将这种理念渗透于管理的方方面面,渗透于管理的全过程,这样精细化管理才有保证,才有灵魂。整个学校管理才会有高度,上层次,上水平。当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思想形成教师的共识以后,学校就应该创造精细化管理的文化环境,克服大而化之、粗放型管理的旧习,体现出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任何一个团体里都表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工作能力,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纪律意识,自信、主动、敬业,从而成为可信赖和承担责任的人,那么学校就走上了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第二、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基本规章制度。

与精细化管理相适应的合理的规章制度与人本管理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制度与人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人在完备的制度环境下会养成一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学校制度,只会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成效,必须建立精细的考核制度。精细的考核制度体现于各个管理层面,体现于符合本校现有实际状况,体现于可操作性,体现于奖惩分明等方面。当然,这些制度的建立必须经过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复讨论、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样考核制度才能更科学、更有效。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在日常管理中就必须执行到位,一杆尺子量到底,否则再科学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第三、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人才是第一资源。调动员工们工作的积极性是领导的首要职责。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主体地位,完善用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不断推进学术自由,鼓励教法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要改革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使教师培训从“外部培训”逐渐转向学校内部进行的“校本培训”,以取得最佳人才教育效益。

第四、精细管理环境、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校园环境管理是学校的大管理,它涉及的内容应有:学生一日常规,校园环境卫生,教师办公室环境,校园文明用语,舍、堂、所卫生,后勤节水节电等。这些工作,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责任分配到人;这些工作的管理,每天都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检查督促。学校管理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些工作,细节决定成败,往往有时由于这些看似细小的工作未做好而出大问题,从而影响学校工作全局。反之,这些工作做细了,做实了,会使校园显得更有序、更文明、更和谐,更富有管理效益。

把学校环境和文化建设发展的大目标分解成若干操作性强的小目标,如让每盏电灯都能亮,每处地面都清洁,每块玻璃都完整,搭建校园广播站、文化宣传栏,艺术长廊,办好校园报等。做到学校设施讲究,布局和谐,校园文化别具一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师师德素养的整体提升和学生的德育素养的形成搭建良好的教育平台,为全体师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传统节日的特殊活动以及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使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得到升华。制度科学,管理精细,环境优美,书香四溢,师生共同进步-----这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最高追求。

四、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

1、明确职责,落实到人。

实行“谁分管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升教师自我成就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2、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

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要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二是从组织上抓起,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之间和谐同步,让学校目标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三是从制度上抓起,学校规章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从问题抓起,哪儿有问题就研究到哪儿,就解决到哪儿并从中反思总结,形成管理经验。五是从质量上抓起,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质量观念,而且把质量观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3、精细管理过程,加强执行力度。

学校管理不同于足球比赛,不能只看输赢,只有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不能只用及格率、升学率及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成绩,而应侧重于考查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效果。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要慎重选择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教师明天更好地发展。

过程管理的关键在于每件事都能得到落实。更重要的是加强管理监督、过程控制、执行力度。在执行过程中可遵循以下四原则:警告性原则、确定性原则、即时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校长随时检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定期通报,及时反馈,奖罚分明。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所有管理者要明确责、权、利,要求人人会管理,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让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效显著。

4、“精细化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

“管理精细化”的理念,即为了实现管理的创造性特质,提前考虑管理过程的细节和创造性操作程序,用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富有创意的管理程序规范每一位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透明化。然而,学校精细化的管理不能是机械、僵化的管理,而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渗透情感交流的管理方法,使精细化的管理收到最大值的绩效。

实践证明,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学校管理迈上科学、规范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所学校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质量和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学流程、后勤保障等方面无不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和实践。精细管理是一种境界,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高不可攀,它就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我们必须不断改变粗放的工作方式,事事力求“精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不遗余力的推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就一定能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通过对我校近一年来“精细化管理”实践和探索来看,效果是显著的。提高了管理的效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提升了我校办校声誉,一个“环境优美、管理规范、师德高尚、校风文明、教有特色、学生满意”的新形象已初步树立起来。正稳步向“办师生眷念学校,做让人想念之人”的目标阔步迈进。

参考文献:泰勒的《科学管理》

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

2009年12月8日

下载以“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三大专题”开展校本培训 促进学校持续向前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联片教研促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

    以联片教研促进农村学校校本教研 联片教研是以一所城镇学校为中心,联合薄弱学校,形成教学研究片区,重点研究解决片内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实现片内资源共享、优势......

    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全文5篇]

    以集体备课促进校本教研发展 --埇桥区西二铺小学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材料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开......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摘要:学校特色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突出的学校特色决定着学校战略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

    认真反思 促进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

    认真反思教学 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校本培训 一、教学实践中的存在的现象 1、不愿反思(观念方面的问题) 态度问题——消极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今朝有酒今朝醉,当一天和尚......

    加强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文5篇)

    加强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文化建设,管理理念,教师职业发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校本培训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

    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特色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11-1-31课改的主体是学生,课改的成败系于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开展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是教师专业化的重点从群体转向个体,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也从强调教师个体的被动专业化转向强调教师个体的主动专......

    以特色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推荐]

    以特色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以特色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我认识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