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一、充分认识骨干教师的作用
所谓“骨干教师”就是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识广博的学科带头人乃至名师名家,是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拥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的专业型人才。骨干教师包括教学能手、教学新秀、教育名师,他们是学校师资队伍的中流砥柱。为了更好地构建学校教师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理力并举”的管理宗旨,凸现“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情育人、主动发展”的办校理念,积极推进“名师工程”,通过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培养强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争让优秀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成为能实践、善研究、懂创新的新型教师,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骨干教师是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区域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他们影响着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骨干教师作用的发挥,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它体现着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教育特色创建与发展的程度。
目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关键在于培养一个高素质而且配置合理的教师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骨干教师队伍的打造与示范作用的发挥不容忽视。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它强调学生自主地学习或与同伴合作进行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和新课程的建设者。教师将面临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师角色重新定位等一系列观念的改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要求,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做到典型引路,盘活教师资源,迅速培养与造就大批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师资队伍。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积极构建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
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中,要求寻找精神的满足。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来自对自身的反思,对自身的评价和对自身的改造。教师的育人功能特别体现在用人类的智慧和经验去教育学生,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的热情,加深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排头兵和动力源,因而,着力培养骨干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为了更好地促进骨干教师走向成功,学校应建立各种管理机制,按照各个层次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树立榜样,以骨干教师为典型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骨干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考核评估、并与评先、评优、评职结合起来,让骨干教师发挥其示范作用、榜样作用,以他们的人格魅力,过硬的教学、教研功夫,无私地撒向广大教师。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在学校的教研工作、校本教研工作方面积累的经验,对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培养目标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
(3).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引导青年教师拔尖,促进青年教师成名。
(4).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2、培养内容
(1).教师基础理论模块: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原理及运用等;
(2).课程教学研究模块:各科实验教材研究,不同教材的教法研究,综合性学习等专题研究,课堂教学艺术、课堂观察与评估研究及学业评价的命题与分析等。
(3).信息技术于课程整体模块: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应用、信息技术及课程整合等。
(4).教育科研实践模块: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专题,教育科研论文撰写专题,科研课题立项、研究、结题与成果鉴定;
(5).学科校本教研模块:学科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与形式、校本教研的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的活动设计等专题研究与探索;
(6).教育实践考察及成果展示模块:上研究课、汇报课,外出学习考察,学习优秀经验等。
3、培养对象
按教学年限与年龄,将教师分成三组,实施分层管理,分级培养。
(1).新教师(教龄1—3年),是基础性培养阶段。培养工作从“应知应会”着手,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技能。
(2).骨干教师(教龄在3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是发展性培养阶段。按照每个青年教师个性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舞台,促使他们有目标的自我发展。
(3).中老年教师(年龄35周岁以上)是成就性培养阶段。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在成熟的基础上向获得成就方向发展。
4、培养措施
(1).加强领导建设“班子”
为了把青年教师培养的规划落到实处,学校成立青年教师培养领导小组。(2).自我规划明“方向”
有合理的规划才有长远的发展,有了切合教师实际的规划才有实现的可能。学期初,要求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着手制定3年自我发展规划计划书,分析自身的现状,自身的优势,自身的不足,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的方向等。
(3).师徒结对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骨干的引领作用,已获得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教师与对指定的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导处组织学校的教学骨干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师徒结对活动,要求从师德、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业务素养上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其近早进入角色。
(4).实践锻炼压“担子”
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师资的培养就要把老师工作的兴奋点聚集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堂研究。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活动: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骨干教师展示课,师徒结对汇报课。
(5).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冒尖,并给青年教师设立更多受奖机会,加大鼓励力度。定期实实在在地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如“课堂风采展示评比”,“个人自主学习先进评比”等,让青年教师各显其能,各领风骚。(6).更上层楼架“梯子”
多管齐下为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使之适应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一是邀请教育行家来学校讲学,拓宽视野。二是创设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学习。
5、具体工作要求
(一)新教师
1.总体要求:第一年参加工作的教师要全面、全方位地参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主动承担见习班主任工作或班主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速度适应和熟悉教育教学工作。
2.具体培训计划:(1)组织机构:
新教师转正考评领导小组组长:校长
考评小组成员: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师傅。(2)达标考评的内容:①3次月达标课,2次学期考评课;②教学成绩;③备课教案;④听课记录;⑤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⑥教育教学反思或总结;⑦见习班主任(或班主任)工作;⑧教研组意见。
(3)考评程序:
①月达标课和学期考评课。达标课听课课表由教研组长统一安排,并报教导处备案,教研组长组织组内人员听完达标课之后,进行面对面的分析指导,由教研组长写出书面考评意见。学期考评课听课课表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评小组成员必须参加,听完学期考评课之后,进行面对面的分析指导,由教务处写出书面考评意见。
②教案、听课记录。教研组长每次检查写出书面考评意见,每学期期末给出总的评价意见。
③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一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教育教学的专著,做好摘录工作。每月教育摘记不少于3篇,并写好学习体会。
④教育教学反思或总结。每月必须写一篇,交师傅进行指导后上传校园网。
⑤见习班主任(或班主任工作)考核。每学期期末由考核小组给出评价等级。
⑥教研组长反馈意见。每学期期末,教研组长要在组内广泛征求意见,写出书面反馈意见。
(二)骨干教师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阅读业务杂志,每月教育摘记不少于3篇,并写好心得体会;每月撰写一篇具质量的主题式教学反思和一篇500字以上的教育、教学故事或教学随笔,上传校园网。
2.积极主动开设创新课、精品课;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承担校级以上的交流课、公开课等。
3.课题研究。必须参加或主持一个校级或校级以上的课题研究,每学期必须写好课题阶段性总结。
4.论文写作。每学期至少写一篇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或创新教育教学案例,并主动参加上级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征文评比。
5.参加教学评优课比赛。每学年参加举行的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要努力获得好的成绩。
6.推荐评选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7.条件成熟的老师要主动热情地承担师傅的责任,帮助学校培养好更多的教学骨干。
8.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9.积极主动开发本学科(或德育)校本教材。
(三)中老年教师
1.倡导学历进修——增加知识储备
学校动员、鼓励中老年教师业务自修和参加学历进修。对于参加学习的教师,学校安排好他们的工作,解决工学矛盾,让他们安心学习。
2.建立机制,搭建学习的平台
为有效开展中老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建立五种机制,即“助导制”:以教研组、学科组为单位,为教师提供随堂“知助”服务,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行为操作上的细节问题;“走学制”:充分利用外出听课机会,主动寻找交流对象,及时吸收有效的经验;“自学制”:教师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选择读书书目,确定学习计划,开发教学特长;“师徒制”:根据岗位工作技术专长的差异,结对达成带教协议,提能学艺。
3.活用学校资源——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高(1)评“校园名师”。积极发挥中老年教师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开展“校园名师”的评选活动。
(2)带徒弟,让他们成为青年教师的导师。中老年教师中,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精湛。要引导青年教师主动拜他们为师,让他们带头上组内研究课,欢迎徒弟听课,每周坚持听徒弟上课,评课,指导教学,引领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尽快成熟起来。学年末,徒弟上汇报课,学校考核“师徒”工作。
(3)搭平台展才能,营造尊重中老年教师的氛围。学校努力为中老年教师搭建展现教学才能的平台,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教研组挂钩,深入到学校的听课小组,跟踪听课,指导青年教师,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校本研修的各项工作中,同时,组织优秀中老年骨干教师为全校中老年教师上示范课;举办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专题研讨会。
(4).举办中老年教师教育思想报告会、师德师风报告会或教学经验交流会。
(5).组织中老年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培训。(6).开展各学科中老年教师优质课、说课和评课等评比;课题研究成果、教学论文、案例、随笔、反思和教育叙事等评比。
6、保证措施
(1).成立教师培训领导小组
(2).加大经费投入:增加学习、培训经费,保证教师培训资金不低于学校经费的5%。
三、大力营造骨干教师的工作环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课程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学校要善于把师生共同创造并形成的正确价值观,科学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等,构建自己学校的价值体系。
为了优化教育环境,营造骨干教师勤奋工作的良好氛围。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教师攻读本科及研究生,提高学历水平,并给予经费支持;给教师压担子,压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工作的目标与奋斗的方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个平台。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学习,广泛交流,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要求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所承担的学校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在分配工作任务时加大力度,让骨干教师承担学校相关的重点工作任务,参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培养他们为学校服务的意识。鼓励他们上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参加省、市、县的教学技能大赛,让他们的每一堂课都成为精品课,逐步实现向名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当然,骨干教师的培养是本着教师自觉地专业化成长的目标而进行的。要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业的劳动者,是学校教育劳动的主体。如何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中坚力量的作用,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地改进,特别是构建最优的骨干教师培养模式与机制,为全面实施新课改,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学校还需要作出不懈的努力。
提克阿热克乡中学:刘英
2012年12月10日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教育创新我献计”主题征文
提克阿热克乡中学:刘 英
2012年12月10日
第二篇: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2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研究
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方法陈旧的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影响培训效益,而且导致中小学教师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如何开展有效的骨干教师培训,建设一支本领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不仅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更是我们基层学校亟待研究的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校本研修日益成为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研究、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以校为本的小学骨干教师培养途径与研修模式的研究,提高研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校,教师专业素质偏低,骨干教师的成长速度慢,远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制约着我校整体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结合我校骨干教师培训的现状,在认真听取基层中一线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意见的基础上,申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课题,开展我校骨干教师培养途径与研修模式研究。选择有效的骨干教师培养途径与研修模式,开展校本研修,构建研训一体的新机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建设一支本领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既是着眼于当前教师教育工作大计,也立足于我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还考虑到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实力及可利用的研究资源等因素而确定的该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教育和课题研究工作。坚持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以建设队伍为根本,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坚持以学习为本,以学校为本,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修为主,以科研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研究与创新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水平和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引导教师不断挑战现实,超越现实,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实现我县教育“十二五”发展目标作贡献。
2、目的意义
为国家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供相同或类似地区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模式以及推进策略、实施方法、培训内容体系、培训模式、组织管理方式和评价机制等。具体目标是: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我镇教师队伍现状,构建我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框架,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探索教师交流、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和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模式,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求达到:一个重点——重点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二个提升——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个意识——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四个发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1、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和主线,贯穿在《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三大模块始终。采取“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主要任务:(1)提高有效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2)探索有效教学,促进专业成长;(3)实现有效研修,学会自主学习。构建两个体系,即: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体系、研修模式与管理体系。
(1)分析我镇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研究现状;
(2)探索有利于我镇骨干教师成长的培养途径;
(3)探索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
(4)形成有效的培养途径与研修模式;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选择学校骨干教师,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策略,全面推进课题的实施。
2、课题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与业务领导、教师培训融为一体。课题研究与业务领导、教师培训工作紧密结合,研训一体,学用结合,促进校教师自主发展。围绕该课题研究,组织教师进行“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等三个专题的学习,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研究理论的支持、研究方法的引领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2)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专家组遵循学科教育教学规律,紧密结合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困惑和需求,针对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重点教学环节,形成学科教学系列专题讲座,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开展示范课例分析等各项研讨交流活动,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和实效性。
(3)吸纳部分教师为课题研究成员,分学科确定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与课题组一起确立学科子课题进行研究。通过两个层面,即领导操作层面与教师实践层面,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同时培养和锻炼和业务领导与骨干教师的研究能力。
(4)全员教师进行学习与研究。全体教师在校长、骨干教师的带动下,围绕“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有效研修”等四个专题集中参训学习,边学习边研究,并不断总结反思,形成成功经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有效教学能力,提高研究能力。
四、课题研究创新点和应用价值。
创新点:
(一)实施策略
实行分步推进的策略,全面推进我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准备采取如下策略:
1、积极开展调研和论证,对我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首先,加强理论方面的建设,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现代理论指导实践。其次,对全镇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听课、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和掌握我镇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
2、实施名师工程。对已获得市县级的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培养管理机制。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每人每学期,上一节教学示范课,写一篇教学论文,作一次专题讲座或经验介绍,制作一件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参加一次集中培训学习。通过巡回上示范课,送教下村小、等活动,起到带动、导向、幅射作用,同时为他们成名成家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学习深造,使其逐步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带动全镇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3、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改革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树立示范和提供支持。积极探索符合在职教师特点和需求的多种培训模式、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讲授与观摩研讨相结合,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课堂观摩、撰写教学反思、说课评课、讨论交流、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努力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应用价值:
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远程教育手段,以及光盘、录象带等
媒体开展校本研修;组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送教下乡,帮助骨干教师普通一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加快全镇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
五、研究的基础和条件
明确研究对象:我校有校级、县级、市级骨干教师30余人,落实课题研究人员:课题主研既是学校中层管理领导,又是骨干教师,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师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的“十五”县级重点规划课题,和扶余县“有效行动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均已结题,参与研究“十二”省级课题正在申请结题,对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日常操作有熟悉的经验和方法,学校能能够为课题组提供有力的电脑和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保障。
六、课题研究的详细计划
(一)途径模式
(1)培养途径: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为主要途径。具体指为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主阵地,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由学校自主确定研修目标、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式,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全面提升骨干教师整体素质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
(2)研修模式:模式是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有利于骨干教师的发展模式。根据本县小学教师研修的目标指向,充分开发可利用资源,形成较为稳定的操作体系及管理模式。
(3)研究方法:侧重于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实践方面的探讨。
(二)、范围
内容范围:我镇小学教师的校本研修。
研究对象:我镇小学教师,侧重于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示范带头引领作用,使全镇教师在校本研修中成长为骨干教师。
四、(三)、课题研究方法
在专题培训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采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反思实践、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课题的研究。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当前我县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现状,提出方案,写好调查研究报告,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育工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科研人员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中,力求边培训、边体会、边总结、边改进、边推广,使理论研究的成果及时为实践服务。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开展深度研讨,撰写经验及相关案例、教学反思等,及时交流。
(4)反思实践法:课题研究是新课程校本研修的一个载体。在实践与研修中进行反思并不断反馈调节,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研修案例。针对某一个案进行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四)、策略与实施步骤时间安排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并向课题研究管理办公室申报课题立项申请。
(2)组织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议,组织“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有效研修”等四个专题的报告会。
组织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意义和做法,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课题研究与培训实施阶段(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
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学习活动,利用培训学习活动进行研讨、交流和总结课题的实验研究情况,推动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
培养有效教师,探索有效教学,通过各种教研活动,提高有效教学技能,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完善方案,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
3.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
(1)本阶段中心任务是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2)组织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
(3)根据需要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五)、课题研究成果和保障措施
1、预期研究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
①论文
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编印论文集,并争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②资料汇编
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教师成长报告。
(2)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集、教学案例等。
2、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为保障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期完成实验任务,建立和实行以下保障措施:筹措足够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经费,专项用于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篇: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长效机制,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确保党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促进法院各项工作的需要。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做法,长期坚持下去,用制度来规范,用机制来保障,对于加强法院党组织和队伍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健全党内学习制度,确保党员经常受教育
把学习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学习教育机制。我院制订了《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学习安排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坚持狠抓落实,常抓不懈,促使党员经常受教育,达到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增强群众观念和全局观念,提高党员思想觉悟,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提高工作业绩的目的。
在学习内容上,一是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主要内容,通过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习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方针、政 策,增强党性,发挥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三是要抓好党员对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提高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习的“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的四落实,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
在学习形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政治学习以支部为主组织,有详细的学习记录、学习考勤登记,个人有学习笔记本,每人要做到一万余字的学习笔记。建立学习日常抽查和阶段考核制度,院政治处对抽查和考核情况定时予以通报。注重学习实效性,党员个人要结合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把必学内容与相互交流结合起来,通过在支部的学习会上的学习交流,促进党员学习效果的提高;通过采取书面测试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考核,促进党员学习积极性增强;通过民主测评、查阅笔记等进行学习评比,对党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建立党员学习档案,合理运用考核评估结果,与党员民主评议、先进评比挂钩,促使党员提高学习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健全民主参与决策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党员成为党的事业主体。我院党组成员注重民主作风的培 养,坚持“重大问题首先通气,决策问题事先通气,改变决策重新通气,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再三通气”的原则。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坚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要求研究决策,坚决防止和杜绝“一言堂”和“家长制”现象的发生。通过民主生活会、支部大会、征求意见恳谈会等形式,广开言路,倾听不同意见,让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普通党员和一般工作人员发表不同的意见,为科学、有效、正确地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善于倾听不同的呼声,集中正确的意见进行决策。
各党支部也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凡属党组织工作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都要组织广大党员进行讨论,畅通党内信息沟通渠道,充分听取和吸收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基层党建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通过党务、院务公开等形式,确保党员对本院制定出台的政策规定有知情权,对重大问题的决定有建议权,对庭、局、室、队的管理有参与权。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切实做到重要事情党员先知道,重要问题党员先讨论。
三、建立党员激励惩处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和保护好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治上重视、生活上关心和工作上帮助,进一步增 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院发动全体党员民主制定了《英山县人民法院党员先进性标准》,并用这把尺子衡量全体党员;通过“设岗创星”、“创先创模”以及“争、创、促”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等活动,唱响“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党旗添光彩”的主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党员在审判、执行、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干在前、走在先、做表率、树形象,让党员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凸现出来,使一般工作人员处处看到党员的模范形象。坚持开展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活动,弘扬先进事迹,激发广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热情。各党支部积极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责,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用党员队伍中的模范、优秀标兵来激励党员群体。在工作中处处尊重党员政治上和价值上的追求,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向上、奋发努力工作。
加大对党员的奖惩力度,对成绩突出的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以鼓励先进,激发后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对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好、不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不完全符合党员条件的,逐一研究和落实帮教措施,促使他们尽快转化为合格党员;对经帮教仍无法达到党员标准的,根据情况严肃处理,坚决维护党纪党规的严肃性。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增加干部选拔工作的透明度,切实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庭、科、室、队的岗位上来。建立公正客观的考评体系,把是否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评价的标准,综合考评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突出对业绩的考核;把考评结果与平时工作评奖、干部提拔使用挂起钩来,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优秀的党员、干部大力提拔、大胆使用,增强党员政治进步、工作成就的动力。积极为党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切实为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党员管理机制,不断改进党员的工作作风
进一步落实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丰富组织生活会内容,改进组织生活会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使组织生活会做到议题明确、程序规范、会议质量不断提高。
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根据《党章》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以及具体标准,采取党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组织对党员进行评议,促使党员发扬成绩,改正缺点和错误。广泛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认真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对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自己的言行进行党性分析,坚持不断强化党员意识。民主评议党员既坚持正面教育,又坚持从严要求,还注重群众参与,建立民主测评党员的机制。坚持由院纪检组牵头,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党章》规定,对违法乱纪者、群众满意率低者、对“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按时交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的表现者,严格做出相应处理。我们还把民主评议党员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及时向党员和全体工作人员通报,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先进上水平、中间上台阶、后进变面貌”,一个不掉队。
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党组成员联系支部、支部联系党员的做法,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工作、作风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使每个党员经常置于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中。
五、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促进队伍更加纯洁
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办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健全党内外监督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着力提高党内生活质量,严格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机制,把党组织监督与党员廉洁自律结合起来。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促使党员做到自重、自 省、自警、自励;严格“一岗双责”的目标管理考核,对每位党员履行岗位职责和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评议,做到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不断拓展监督渠道,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人大法律监督和社会民主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为保持党员先进性提供有力的保证。
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上,疏通党员民主监督的渠道,建立使党员的意见、批评、评议、建议等等能够顺畅上达和规范处理的机制。探索建立院党组成员联系党支部和党员的制度、党员向院纪检组、政治处汇报思想的制度、公开党员批评及建议的制度。完善警示诫勉谈话制度,不断增强广大党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反腐倡廉的自信心,通过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大力促进法院队伍更加纯洁。
第四篇:关于团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于团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团干部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干部队伍,是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组织保证,也是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加快青年干部的培养,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和集团公司青年工作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意见》及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以提高团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团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团干部选拔配备条件,加大团干部培养锻炼力度,理顺团干部转岗输送渠道,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强、学习刻苦、工作勤奋、作风扎实、品德高尚,党放心、青年满意的团干部队伍,为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为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提供优秀的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团的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做好团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输送工作。坚持团要管团原则。全面履行团组织协助党组织管理团干部的职责,积极为团干部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着力优化团干部队伍结构,切实增强团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培养使用与转岗输送并重原则。要把专职团干部的转岗输送工作纳入干部调整计划,发挥共青团作为党培养年轻干部重要基地的作用,不断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三、主要内容
(一)认真做好团干部选拔配备工作
1.坚持高标准选拔配备团干部。各级党组织要将团的工作岗位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热爱团的事业的优秀青年干部选配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处级单位应配备专职或以团的工作为主的兼职团委(总支、支部)书记1名。加强团委领导班子建设,应通过换届和个别调整,使团的各级领导班子保持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新任基层团委(总支、支部)书记一般要求是党员,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般不超过35周岁,副书记一般不超过28周岁。对因工作调动出现书记、副书记空缺时,一般在3个月内配齐。
2.拓宽选拔配备团干部的渠道。各级党团组织要开拓视野、拓宽渠道,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选举、聘任制等多种选配方式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开拓精神足和群众公认的优秀青年干部,选拔充实到共青团组织的领导班子中。兼职团干部应参照专职团干部选拔和管理,并保证有一定时间从事团的工作。要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梯次合理、善于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团建工作的复合型团干部队伍。各单位应结合企业实际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团干部。
3.加强团干部后备队伍建设。各级党组织要适应团干部流动较快的特点,将团干部的培养、使用和输送有机结合起来,以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才为重点,加强青年党团员骨干队伍的培养,保证团组织充足的后备力量。积极开展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党员担任团干部、培养选拔优秀团干部充实到党的后备干部队伍中的“双培”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把思想好、能力强、素质高、作风正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团的领导岗位上来,保证团的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团委书记原则上任期一届,最多不超过两届。建立团委主要负责人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制度,对条件特别优秀的团干部,可以破格提拔使用。
(二)高度重视团干部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 1.强化教育培养。各级党组织要将团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党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安排团干部到党校和其他高等院校学习进修。要建立和完善团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各单位每年要开展团干部或青年干部集中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到所有基层团组织负责人。探索依托党校建设团校、远程教育等方式,建设团干部教育培训阵地。有计划地选送部分团干部到党务、行政、技术等部门和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全面提高企业团干部的素质,为企业培养和储备经营管理人才。专职团干部与经营管理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岗位交流。
2.完善管理考核。坚持和完善团干部双重管理制度。团干部管理,以同级党委管理为主,上级团委协助管理。党组织在任免、调动同级团组织书记时,应事先征求上级团组织意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同级党组织发文任免调动。各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要加强对团干部的考核工作,考核中要广泛听取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意见。各级党组织分管领导每年应与团组织班子进行一次集体谈话,定期了解思想状况,给予工作指导,并对加强班子建设、促进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发展提出建议和要求。
3.落实保障措施。各级团组织的书记应享受同级党组织(行政)职能部门的待遇。根据有关规定,团委(总支、支部)书记是党员的,可以列席同级党委(总支、支部)的会议,使团组织及时了解党组织的工作意图,更好的服务中心工作。青年人数较多的单位,可以通过设立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部,配备党委青年委员等途径,加强党委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4.注重作用发挥。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带动团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给团干部交任务、压担子、搭平台,发挥团干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指导团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的能力;指导团组织建立联系服务基层长效机制,落实团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制度,深入了解团员青年需求,竭诚服务团员青年成长。5.加大支持力度。各级党组织要把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逐级抓好落实。树立“大政工”理念,积极整合内外部资源,为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必需的活动经费应列入经费预算,专项拨发。各单位党委要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党委委员具体分管共青团工作,定期召集会议研究讨论团的工作,协调落实党委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出的要求。党委每年要召开1~2次专门会议,听取团的工作汇报,研究和讨论团的工作。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每年至少为团员青年上一次党课,作一次形势辅导报告。
(三)切实完善团干部的转岗输送
1.做好交流使用。各级党团组织要共同制定团干部交流使用规划,对团干部进行跟踪培养,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共同搭建平台,举办团干部论坛、风采展示等活动,发掘优秀团干部。选拔优秀团干部充实到党的干部队伍,大力推荐团干部到基层一线任职。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推荐后备干部时,根据需要注意听取团组织意见。团组织要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日常沟通,对团干部的使用提出建议。
2.及时转岗输送。各级党组织要将团干部转岗输送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干部调配管理工作中,定期研究,统筹安排,形成机制。要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青发〔2005〕28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科级以下专职团干部任职最高年龄一般不超过33周岁。对到(超)龄团干部的转岗,应及时纳入同级党组织的干部交流计划,根据本人条件和工作需要,按相应职级给予妥善安排。对综合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团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后,可破格提拔使用。
四、工作要求
1.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团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担负起领导责任,通过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等方式,切实把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组织人事部门要做好工作规划,不断提高团干部和青年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团组织要按照党组织要求,落实相关工作任务和责任。
2.加强督促检查。各级党组织要将团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落实党建带团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团干部工作的督促检查。将团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作为考察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并与上级团组织共同建立团干部工作通报制度。各级团组织每年要开展团干部和团的工作自查,形成工作总结的重要内容。
第五篇: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总结
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总结
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总结
我校长期以来把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强化“学生的笑脸就是学校的阳光,家长的满意就是学校的生命,教师的幸福就是校长的追求”的意识。近年来我校在不断完善健全人才引进、培训、选拔机制的基础上,坚持常规的教师培养系统工程,积极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大批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造就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
下面就我校“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向各位领导、专家简要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充分利用资源,请专家来讲座
从全国各地邀请著名专家,如邀请了国家副总督学、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清华大学教授王文湛;中国教育家魏书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任王俭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李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肖川;北京十一中学副校长曾军良;北京市人大附中逯遥老师来我校讲座。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校本研修与教师发展、高三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新课程理念等等。
还邀请了江苏省栟茶中学的教务主任;长沙市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等全省13所名校的知名校长;长沙、株洲、岳阳、益阳“四市九校”教学副校长;市教科院的陈捍东副院长等多位专家来校做专题指导报告。
另外我校即将邀请新加坡大学崔东红教授来校讲座。
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为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立足英语学科特色,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学校已先后聘请了近百位外籍教师,负责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训练,每年暑假举行全外教夏令营活动。外教的引入带动了我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在形成英语学科特色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自XX年以来,xx中学的英语高考成绩年连年稳居株洲地区第一,学生英语水平及参加全国英语竞赛获奖档次和人数名列地区前列。近年来,学校已有37名学生赴新加坡公费留学。一大批学生以其优异的英语成绩,被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进行小语种专业学习。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唯一的“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研究中心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的称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留学人才选拔基地”、“中美高中生交流基地学校”、“中美国际教育合作学校”和“全国优秀外语实验学校”,并与加拿大温哥华市教育局达成了双方合作办学的意向,开展师生互访交流,举办学生出国留学直通培训班和成人出国留学培训中心。如今,英语特色教学已成为xx中学的品牌,“到xx学外语”也成了株洲市民的共识。
三、送出去学习、考察和培训
我校先后派夏立威、肖海洋等12位教师到新加坡学习;派易文、徐亚辉两位语文教师去美国任教和学习;陆续选派9批共18位英语教师到英国进修;派人到香港、深圳、澳大利亚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和培训;派出10位数学老师去北师大学习,5位老师去华东师大进修;派人前往洋思中学、栟茶中学、衡水中学、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宁乡一中和石门一中等全国新课改实验区学习取经。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引入我校,有利于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在岗教师培训,搭平台促成长
新教师从入校的第一天起,便按照学校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个人成长规划接受培训。每年暑假,我校组织新教师岗前培训、班主任管理艺术培训、全体教师新课程培训,培训包括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班主任管理技能、师德修养、新课程理念等内容。每学期组织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示示范课,教研组公开课,新教师合格课。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武,近年来教师获市一等奖达22人,省一等奖6人,“四市九校”教学比武我校教师全部获一等奖,通过参加各种竞赛,促使教师迅速成长,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五、建立保障机制
我校从操作、动力、评价三方面推出了十大举措,出台了相关制度,旨在以长效机制落实各教学环节,使导向、激励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
1、建立操作机制。改革课时津贴发放办法;进一步规范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规程;改革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强化校本教研工作;建立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培养制度。
2、建立动力机制。推行教师聘任制;改革完善教师业务考核办法和骨干教师评选认定办法;实施年级组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改革高考奖励方案。
3、建立评价机制。设立常规教学质量奖。运用A、B评价法,对各班各科的教师进行考核奖励。通过每个学期二次的评价和奖励,促使教师全力以赴,专心教学教研,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生评课制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评课的积极性。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纪律、课堂表现、总评三方面进行评价,定期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布结果,督促教师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使教师迅速的成长。六、五湖四海纳贤才,集聚优势,发展学校
近年来我校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大量骨干教师,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证明,这种突破乡土地域观念限制的做法,拓展了学校教师的,使得多种文化观念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有助于形成包容、大器的校园文化氛围。
尤其是今年,经过半年的筹备和接洽,在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从各地高薪聘请了7名特级教师。这批教师爱岗敬业,功底深厚,是各学科的行家,他们的加盟,使我校师资力量迅速得以提升。我校近期以这些特级教师为主成立“名师工作室”,吸引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加入,组成教学和科研的专门研究机构。每名特级教师坚持每学期至少2节以上的示范课,以自身的教学特色带动本学科教学的提高;工作室通过深入课堂,参加教育教学调研,挖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发现和整理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并予与推广;举办教育教学沙龙和讲座,引领老师专业发展,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承担科研课题,为教师的成长牵线搭桥;使工作室成为教师培训与教科研的合作体,充分彰显特级教师在各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
七、坚持常规培养,四个阶段逐层提高,培养自己骨干教师队伍
常规培训分成四个阶段:教坛新秀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特级教师的培养。
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各层次的教师,如制定“教学传帮带”制度。包括教坛新秀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与特级教师的师徒关系。指导教师全面关心徒弟的成长、熟悉教材教法,徒弟主动请教指导教师,解答有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学校每年召开专门的师徒合同会议,对师徒提出明确的要求,正式鉴定师徒合同。教科室定期组织师徒教学交流活动,每个学期对师徒进行考核与评价,按合同要求达到培养目标。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明确目标、分阶段培养、精心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努力建构优质长效培训机制,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培训,积极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成长构筑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可施展才华的舞台,使教师自身的发展在其长度上有终身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其广度上有与时俱进的宽广视野,在其深度上有科学与人文的底蕴,真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校内人力资源的最优化,更全面更广泛地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强化内涵发展,以质量立校,以科研促发展,深入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得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