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营丘镇小学“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市电教馆《关于开展潍坊市“互联网+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的通知》,我校积极布置和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的不足,现将前段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B1、学校利用“三通两平台”等互联网手段和资源,形成以互联网为主体,以校园网为辅助的办学新模式,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以学乐云为主教学平台为主要形式;在学生个性发展上,以国家教育管理公共平台为主要参与形式;在家校互动上,以微信公共号为主要形式;在学校物资管理上,以山东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系统为主要平台。通过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利用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2、学校成立以徐小林校长为组长“互联网+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以张建庆副校长为组长“互联网+教育”工作小组,学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教师和一级教学老师为主,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行效率高。徐小林校长亲自靠上抓是“互联网+教育”的建设和使用工作,全校任课老师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处处加强互联网管理和使用。
B3、学校制定“互联网+教育”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配备配齐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相应管理人员配套落实措施保障有力。
B4、学校建立教师培养和评价考核制度,把“三通两平台”和互联网应用水平作为评价教师的前置指标,充分利用一师一优课平
台,网易大课堂等网络精品课堂加强教师研修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B5、学校已建设网络数字化校园,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终端系统配备到位,千兆带宽到楼宇、百兆带宽到桌面,网络安全在技术和制度上得到保障,使用便捷、满足需求。
B6、学校通过学乐云教学平台和校园网服务器,建设各学科课程互联网教学资源的统一访问目录,方便教师备课和学生个性学习。教师在自己的电脑中,建设自己的学科教学个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课堂检测、作业布置等),覆盖每章节课程内容,并上传到校园网服务器和学乐云平台中,供同事们分享。
B7、学校建有动漫实验室,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中,建立了三个动漫活动小组,由指导教师在线上和线下同时与学生一起参与动漫制作活动。
B8、学校利用互联网依法提升办学质量,成效显著。家长、社区和社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对学校公众号,对学校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明显提高。
B9、学校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和学校网站,能够实现公文流转,信息宣传、校务公开,通过山东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系统,实验经费结算,办公用品申领,通过学校网站留言实现实现家长来访预约,学生及家长使用运动场地、实验室、图书室、图书借阅管理、微机室预约等信息化管理。
B10、学校通过潍坊市中小学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常规管理,通过学乐云教学平台实现学校班级管理,学生学业成绩统计、汇总,学情分析诊断等信息化管理。
B11、学校利用互联网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家长的参与评价,班主任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标志性成果参与评价等信息化管理。
B12、各学科教师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育人模式,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1人次获省级电教优质课奖。
B13、借助学乐云教学平台,教师普及日常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备课,上课,课堂检测,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网上批阅作业,实现评测反馈,数据分析诊断呈现等功能,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B14、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选修课、社区活动、小组协作探究等形式,利用互联网手段和资源,组织学生围绕兴趣爱好、现实问题等主题内容进行动漫设计,开展庆六一动漫作品制作与展示等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B15、通过昌乐教学教育资源中心,教师人人参与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建设学校精品课堂,教师网络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我校有两人次被选为省优课,16人次县优课奖。
B16、学生日常利用学乐云教学平台和一起作业网,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智能题库系统进行学习效果自我检测反馈,实现学习效果数据分析诊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利用
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B17、学生日常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组织协作学习、生生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促进共同成长。
B18、在学生中普及动漫制作活动,分别成立了三个动漫小组,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开展不同的社区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制作的动漫作品丰富多彩。
B19、动漫小组及学生创作的作品,有10人次获县优秀社区成员奖,4人次获优秀资源推荐奖,1小组优秀社区小组奖。1次获优秀辅导教师奖。
第二篇:“互联网+教育”示范校汇报材料
诸城市林家村小学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
工作汇报
诸城市教育局电教实验中心:
林家村小学根据潍坊市“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创建标准,主要落实了:
1、学校制定示范校创建方案,成立了“互联网+教育”推进机构,制定了林家村小学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教师培养和评价制度,并利用“三通两平台”等互联网手段和资源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
2、学校建成网络数字化校园,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利用人人通建设网络化和数字化资源并实现共享,成立相关制度,由微机教师提供网络安全技术支持;教师建成自己的学科教学个性化资源并覆盖每章节内容,实现网络授课,;学校建成“创客教育”实验室,其中有计划对学生进行电脑制作和动漫设计教学;学校建成3D打印室,充分满足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需要。
3、学校依托“人人通”、“手心网”、“亲自共成长”、“一米阅读”等网络平台进行全面管理,学校办学质量有显著提升,家长、社区和社会对学校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学校利用FTP、“人人通”、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实现公文流转,其中信息宣传、校务公开以及教师考勤、后勤管理、家校共育等方面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化,实验室、图书室、图书借阅以及微机室等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通过“人人通”等多种平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互评、家长、教师、班主任评价也实现信息化管理。
4、教师通过“人人通”平台实现网络备课、上课、课堂检测以及预习复习等,通过网络创课,教师人人形成个性化教学法,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校建成录播教师,方便教师创课和录课,教师人人参与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我校多名教师获得诸城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一、二等奖,其中郭娟老师获得潍坊市优秀奖;学校少年宫、社团活动通过互联网手段和资源,围绕学生兴趣爱好组建电脑制作、动漫设计以及3D打印、科技创新等社团,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5、学生能利用“人人通”、“手心网”以及其他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实现自我检测和反馈,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生能进行初步的电脑制作、动漫设计以及创客空间设计,能利用3D打印系统设计简单的模型并实现打印,学生作品丰富,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
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落实了上述项目,特申请对我校进行验收,我们工作的具体情况是:
一、制定学校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提升学校办学内涵,探索互联网与小学教育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运行机制,促进形成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能,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根据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制订林家村小学学校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实施方案。
二、成立创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德育、校园安全、总务等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指导制订出台建设“互联网+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进行合理分工,保障相应的人财物配套落实措施,建立教师培养和评价考核制度,把互联网应用水平作为评价教师的前置指标,组织实施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工作。
1、成立互“联网+教育”示范校领导推进工作小组 组
长:迟海平副组长:金发亮
成员: 赵运良 管培军 冯建明 尹玉友 王治山 王培森 管政法 工作职责:
①金发亮:制订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②赵运良:根据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制订具体操作细则。③管培军:统筹组织、协调与落实互联网+教育建设各项具体工作。
④王治山、尹玉友:指导各学部、各年级组、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及各班级开展“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定期组织信息化业务培训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
⑤王培森、冯建明:定期组织“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的检查与评估,不断调整与改善建设工作。
⑥管政法:安排与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工作。
2、成立互联网+教育校园安全领导小组 组
长:迟海平副组长:管培军 组
员:赵运良 王培森 冯建明 王治山 尹玉友 各班主任 工作职责:
①管培军:制订互联网+教育校园安全工作实施方案。
②管培军:设计校园安全应急反应实施方案,制订具体操作细则。③王培森:统筹组织、协调安排校园监控系统的安装、使用及维护。
3、成立互联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小组 组
长:赵运良 副组长:管培军
组
员:冯建明 尹玉友 王治山 管政法 各班主任 工作职责:
①赵运良:制订互联网+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与具体操作细则。
②管政法:负责互联网+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应用教学、应用培训的组织工作(安排时间与考勤)。
③管培军:指导学科教师开展应用工作,定期组织应用经验交流,落实各项应用工作。④冯建明:定期进行各学科应用工作的检查与评估,不断调整与改善应用工作。
4、成立互联网+教育德育管理工作小组 组
长:冯建明 副组长:管培军
组
员:赵运良 王培森 尹玉友 王治山 各班主任 工作职责:
①冯建明:制订互联网+教育德育应用的工作计划与具体操作细则。②管培军:负责互联网+教育德育应用培训的组织工作(安排时间与考勤)。
③尹玉友、王治山:指导各年级组长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试点经验交流,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④赵运良:定期进行各年级试点工作的检查与评估,不断调整与改善试点工作。
5、成立互联网+教育后勤管理工作小组 组
长:王培森 副组长:赵运良 组
员:冯建明 管培军 尹玉友 王治山 工作职责:
①赵运良:制订互联网+教育后勤管理的工作计划与具体操作细则。②管培军:负责互联网+教育后勤管理培训的组织工作(安排时间与考勤)。
③王培森:负责建立学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教学物资配备、采购及维修实行即时网上办理,落实后勤智能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
④冯建明:定期进行学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检查与评估。
6、成立互联网+教育技术支持小组 组
长:管培军 副组长:赵运良
组
员:冯建明 尹玉友 王治山 管政法 工作职责:
①管培军:负责草拟互联网+教育应用技术支持工作方案。②管政法:负责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实施。③尹玉友:负责互联网+教育应用技术平台的设计与实施。④王治山:负责互联网+教育应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⑤管政法:为各学科、年级组开展互联网+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工作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持。
7、成立互联网+教育办公及档案资料工作小组 组
长:赵运良
组
员:管培军 冯建明 尹玉友 王治山 工作职责:
①赵运良:负责制订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管理方案。②管培军:负责制订互联网+教育建设智能办公系统的规划与实施。
③尹玉友、王治山:指导各个工作小组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的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三、制定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是全面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工作的要求,加大资金、人员、物资等方面投入,在“宽带网络校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 五个一体化建设,构建一个人人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互联网+教师);学习环境(互联网+学生);管理环境(互联网+管理),同步推进,逐步实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使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学校管理电子化的要求,为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
1、网络环境建设目标:继续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不断更新信息设备,建设网络数字化校园,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终端系统配备到位,千兆带宽到楼宇,百兆带宽到桌面,网络安全在技术和制度上得到保障,使用便捷、满足需求。办出特色校园网,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及师生优质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
2、办公电子化目标:学校利用互联网实现公文流转、信息宣传、校务公开、经费结算、办公用品申领、师生考勤,实现家长来访预约,学生及家长使用运动场地、实验室、图书室、图书借阅管理、微机室预约等信息化管理。
3、资源建设目标:学校建设各学科课程互联网教学资源的统一访问目录,方便教师备课和学生个性学习。教师建设自己的学科教学个性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课堂检测、作业布置等),覆盖每章节课程内容。以引进、购买、自制等渠道,加快各学科教学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素材库的建设,收集整理各种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料,不断充实教育资源库内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开设“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实现班班互通。
4、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整合水平。开辟个人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研修、名师工作室、教师博客等网络学习的平台开展自主、互动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
5、课题研究目标:学校建设“创客教育”实验室,包括电脑制作或动漫设计、机器人竞赛、3D打印或创客空间、STEM教育等,满足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学校利用互联网实现课程设置,教学常规管理,班级管理,社团管理,选课走班,实现学生学业成绩统计、汇总,学情分析诊断等信息化管理。
6、学生评价目标:学校利用互联网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家长的参与评价,班主任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标志性成果参与评价等信息化管理。
7、课堂教学目标:教师普及日常利用网络教学系统备课,上课,课堂检测,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网上批阅作业,实现评测反馈,数据分析诊断呈现等功能,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教师人人参与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建设学校精品课堂,教师网络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普及通过学生社团、选修课、社区活动、实地考察、小组协作探究等形式,利用互联网手段和资源,组织学生围绕兴趣爱好、现实问题等主题内容进行电脑制作或动漫设计、机器人竞赛、创客大赛、3D打印或创客空间、STEM教育等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8、学生成长目标:学生普及日常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智能题库系统进行学习效果自我检测反馈,实现学习效果数据分析诊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学生日常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自组织协作学习、生生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促进共同成长。学生创新作品,参加各级比赛、国家专利成果等,取得优异成绩。
9、校园安全信息化目标:以省市“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覆盖全校的校园安全工作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
四、实施步骤
第1阶段:宣传发动学校创建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活动
学校组织开好两个会,校务工作领导会和全体教师会: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我校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实施方案,使全体教师达成的共识,认识到创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2阶段: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各项制度和措施
1、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以及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和责任书。
2、建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应用和安全制度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
3、建立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4、学校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去。
5、成立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工作团队:(1)一组:组长:徐芳
成员:臧敏、孙继娥、管秀芹、沙明学(2)二组:组长:管培军
成员: 王治山、傅彩虹、李金梅、张洪秀(3)三组:组长:陈娜娜
成员:殷萌、陈英、宋焕琦、宋金宝、管清金(4)四组:组长:王连辉 成员:尹玉友、丁树臻、王汝森(5)五组:组长:金发亮
成员:管延华、王仲海、王丽、魏婷婷
6、成立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工作监督评价团队: 组
长:迟海平副组长:金发亮
成员: 赵运良 管培军 冯建明 尹玉友 王治山 王培森 管政法
第3阶段:开展全校师生有关教育信息化创建活动的校本培训。
1、做好各班电教平台设施管理员的培训工作。
2、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教师使用电教设施技术的培训工作,使每位教师更好的使用信息化平台,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每学期做好一至两次FALSH动画制作或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软件的培训工作。
4、加强教师PPT的使用以及培训工作。
5、每学期随时整理完善学校资源库,为学校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个广阔的资源选择空间。
6、大力推动“三通两平台”的应用工作。在应用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做好空间的开通、探索创新教学应用模式。要求教师空间应用常态化,不断提升各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水平,形成典型案例和典型经验,并逐步开通学生空间和家长空间,探索家校合作、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开展学校特色资源建设,并出台激励措施,组织和鼓励教师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4阶段:全面推进、实施阶段。
为保证本次创建活动不变成一种形式化的任务,要求全校教师齐齐参与,各科教研组长要认真将此次活动渗透到教研会议中讨论、制订有关实施方案,不要形式化、过渡化,要把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工作落实到实处。
第5阶段:检测评价(自查)阶段
通过参与实践,学校领导小组对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跟踪督查,根据信息化建设达标考评细则,对每个阶段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期末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开展情况写一份书面总结交学校存档,同时学校奖励一部分工作积极主动、效果良好,有创新精神的先进教师。
五、具体实施细则及明确分工
1、为了确保学校电教平台硬件设备的能够正常投入使用,使学校的教学信息化能够顺利开展,学校每学年投入一定公用经费用于本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王培森 管政法)。
2、制订各班设施使用登记制度、和教师“办公电脑使用制度责任书”“各班教室教学设备使用与管理责任”(管培军)。
3、开展校本培训(迟海平赵运良)
4、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并为每位教师建立独立登录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帐号和密码。(赵运良 管政法)
5、资源库收集(管政法 各学科教研组长)
各科教研组长组长要定时完成教师资源库内的课件、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案、试题的收集工作,分类存放。为教师日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语 文:徐芳 数 学:臧敏 英语:王连辉 科学社会:王汝森 艺体:王海军
6、发挥校园网站的功能,使之成为学校宣传的窗口。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站的栏目功能和运行机制,使校园网成为学校内部管理的平台,对外宣传的窗口,心灵沟通的桥梁,校本教研的园地,立足教师,服务教师,指导教学(赵运良 管政法)
7、完成各类电子档案的归类整理(管政法)
六、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全体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不断提高
1、将互联网+教育创建工作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成立了“互联网+教育”推进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评价制度。学校首先成立“互联网+教育”机构,校长直接引领和践行“互联网+教育”,统一认识,整体意识强。同时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安排专人整理材料形成档案,从而有效落实和保障互联网+教育的有效实施。
学校抓住上级领导到我校指导工作之机,努力将本工作深入推进;派出责任心强、工作能力高的教师参加“互联网+教育”培训,将先进的经验带回学校并对教师进行指导,学校也将本项工作纳入教师考核。近年来,我校的“构建智能化学习环境,探索以学生为中心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校园安全、德育工作及家校联系等方面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层次,细致做好规划,科学确立目标,切实提供保障。
2、强化对互联网+教育创建工作的督导与考核。学校互联网+教育创建工作领导推进小组负责对各科室、年级组、班级、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等部门和个人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工作的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对各科室、年级、班级或对教师工作的等级评定中,与绩效工资挂钩,并做为评优树先的主要依据之一。
3、健全互联网+教育创建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管理制度。各工作小组建立健全各种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将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纳入学校科学规范管理轨道。
学校建立如下制度:教师学生信息化培训学习制度、校园网络安全制度、学校信息安全保护制度、校园网站信息发布管理制度、云教育资源平台管理制度、网络教学资源使用考评制度、网络教研与集体备课考评制度、校本资源库建设与资源上传考核制度、录播教室管理使用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使用制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制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制度、互联网+教育与德育工作及家校联系整合研究制度、互联网+教育与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等。
学校利用教育局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学校网站、飞信、手心网等互联网手段实现公文流转、信息宣传、校务公开等事务,利用潍坊市中小学信息管理平台课进行课程设置、班级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等活动.“手心网”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中小学量身打造的新一代移动通讯平台,不同于以往以短信为主的家校沟通工具,不仅实现了类似微信的丰富、便捷的通讯功能,教师还能发通知、作业、点赞、送小红花等,以动态语言、图片的形式记录孩子在学校的点滴,关注他们的成长,使学校内部、家校之间、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有效。家长通过手机下载“手心网”客户端后,不仅可以接收孩子在各个学科的在校表现,也能够把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展示出来,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家长沟通,点赞。学期末,孩子的表现会自动生成电子成长档案。
“手心网”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很好地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有助于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也有助于学校和班级营造一个积极、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和文化。
4、我校教师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整合出林家村小学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网络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学校各科教师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授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高效;利用一起作业网,学乐网,手心网等网络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当堂测试或布置课后作业;寓教于乐的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老师们充分利用网络途径如:手心网、安全教育平台,一起作业网等,进行授课或布置作业,促进家校合作,家校携手共进。
潍坊安全平台中防溺水专题教育、寒假生活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授课成效显著。利用微机课、少年宫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网络应用指导,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电脑创作。组织孩子们走进迈赫机器人,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网络科技的魅力。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各个学科都打造出精品课堂。在优课活动中,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及人数普及比例达到百分百。在各项活动带动下,教师网络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校建设起了精品课堂。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先进教师(创新型教师)的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展三项以上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专题活动的竞赛,对活动中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5、互联网教学让孩子们的学习更丰富、有趣。我校每周开展微机课,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学校还利用少年宫活动时间,开展微机社团兴趣小组,孩子们兴趣浓厚。除开展微机课程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例如:师生利用“一起作业网”的智能题库系统,进行学习效果的数据分析和自我检测;各班利用互联网安全教育平台进行授课并测试,反馈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利用互联网安全教育平台,进行班级和家庭的学习效果反馈等。通过网络测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鼓励学生日常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包括上网练习口语、查阅资料等;学生进行“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爱国知识比赛;学生和家长利用手心网平台分享日常生活和学习心得,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师生通过人人通云教学平台分享教学资源等。资源共享和成果交流增进了家校交流,促进了学生成长。
6、经费保障:落实学校互联网+教育创建工作开展需求预算,确保学校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和更新需要的经费,我校在前期创客实验室、科技、科学探究室的基础上,新增录播教室、3D打印室等功能室,满足学生日常实际活动需求。
七、具体创建工作进度安排
5月10日-18日,讨论制定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实施方案并报电教实验研究中心; 5月18日-6月20日,20日前确定方案并开始实施(整合建立相应教室和功能室,开始购置设备、着手搭建校本资源类等平台);
6月21日-8月30日,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手段应用培训,完成建设完成校级资源类平台的校本资源上传;9月1日-10月20日,抓好学校教学、教务、总务等全方位的初步使用,留存过程性资源,写出总结材料;
10月21日-12月21日,深入做好学校各方面信息化的使用,做好潍坊市级和诸城市级的验收工作。
“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创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经过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认真将此次活动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依托人人通、诸城数字云教育、密州网络教研学院、学校网站等多个平台,对教师、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服务最大化,增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另外,让“班班通电子书包”走进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利用教育局网络智能办公系统、学校网站、飞信、手心网等互联网手段实现公文流转、信息宣传、校务公开等事务,利用潍坊市中小学信息管理平台课进行课程设置、班级管理、教学常规管理等活动,使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在市教育局、中心校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较好的达到了潍坊市“互联网+”示范校创建标准,特此申请潍坊市“互联网+”示范校验收。
第三篇:教育技术装备示范校创建工作小结
张庄中心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示范校创建工作小结
本,我校紧紧围绕教育局的工作部署,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了教育技术装备示范校创建工作,充分发挥了我校现代化设施应用的效能,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管理机制
学校建立了以刘伟校长为组长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小组,由赵玉峰副校长专门分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教导处分管图书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房和其它专用教室,总务主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各个岗位的责任分工,使教育装备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
本,已经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和部署我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规划,交流汇总在平时检查中发现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相关人员改进和纠正,确保了我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二、加大投入,提升装备水平
本,我校在假期中对学生课桌椅进行了全面维修,在学校新安装红外摄像,本学期又按要求订购了一批新书,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阅读要求,增加了一些体育活动器材和实验器材等。
三、改进方法,提高使用效能
1、改革实验类型,进一步提高各专用教室的利用率。对照省实验室的要求,实验室的开设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相应的要求,也就是必须要做学生实验一个都不漏。我们鼓励教师尽可能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机会,提高了实验能力。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钻研。
2、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努力提高微机网络教室的使用率。除信息技术课外,我们鼓励其他学科的教师使用,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平时增加微机室的开放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机会,提高我校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
3、加大了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本,我们专门召开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会议,对图书馆工作进行了规划,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要求增强服务意识,特别是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做好各种新书、好书的推荐,采用一些灵活有效的手段,适当延长借书的时间,增加借阅的时段,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借阅,使生均借阅数基本达到省标要求,发挥了图书馆应用的功能。
4、努力提高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水平。本,信息技术组加强了对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的指导,提高了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能力和频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了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在对各班级教室内多媒体设备使用情况的抽查中发现,我校老师在新课教学中的使用率是非常高的,有的老师达到了80%以上。
四、注重管理,做好资料积累
本,学校领导小组对各种装备使用情况记录、各种帐册的记录等进行了多次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发现的不足及时得到了完善。要求做到能随时查看出各专用教室的使用情况,随时了解各种装备的使用、运行、维修保养、报损等情况。做到有帐可查,有据可依,做好资料的积累。
回顾过去的一年里,在全校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装备得到了较好的使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得到了有效地开展,但其中还有许多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我们将认真总结不足,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使我校的现代化设施发挥更大的效能。
第四篇:创建示范校材料
努力创建示范校
推进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
黄冈市委老干部局
黄冈市老年大学
创建老年大学示范校,是新时期应对老干部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而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推进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鄂组通[2007]46号文件下发后,黄冈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契机,立足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把市老年大学创建示范校工作作为当前一个时期老干部工作的重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学校软硬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09年 月,市老年大学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授予“全省老年大学示范校”称号。年底,又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授予“全国老年大学先进集体”称号。
一、周密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创建工作
围绕鄂组通46号文件,黄冈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和市老年大学组织人员对文件进行了反复认真地宣传、传达和贯彻,达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市委组织部发文(黄组通[2007]90号),对市老年大学校委会成员单位进行了调整,组成了新一届校务委员会。起草、印发了《黄冈市创建老年大学示范校活动实施方案》(黄组通[2007]98号),对全市争创示范校活动作出了统一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确了目标任务。召开全市老年大学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对创建活动作了再宣传、再鼓劲、再动员。组织老年大学人员到四川及全省第一批省级示范校单位(宜昌、应城、秭归、天门)参观,学习创建老年大学示范校的成功经验。为了进一步谋划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市委常委集中听取了市老年大学的情况汇报,专题研究了市老年大学的工作。市长刘雪荣专门到市老年大学调研,并现场解决创建专项经费20万元。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创建工作,我们成立了创建示范校活动领导小组和专班,确保创建活动稳妥推进。
二、结合实际,全面扎实地搞好硬件建设
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是创建示范校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指标。多年来,由于客观实际的制约和影响,教学设施缺乏和老化,教学场地不足一直成为制约市老年大学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加大工作力度,调整发展思路,增加资金投入,使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
一是加强场地建设,增加教学面积。市老年大学原仅有教学用房三间,面积为480㎡。为了达到示范校的要求,我们将多功能厅建设为活动性、实践性综合型教室使用,适当配置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调整和新增教学场地,扩大教学面积,将主楼二楼全部改作教学用房,新增两间教室;一楼增加活动场所;三楼增加学习和阅文室,共计增加教学面积350㎡,使原来零散的教学场地相对集中,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学习和活动区域。
二是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创建期间我们投入专项资金12万元,用于添置教学设备,共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电教设备3套、教学钢琴2台、教学及办公电脑4台,以及课堂桌椅和其它教学设施等。配齐了必备的教学设施和器材,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三是维修教学场所,整治室外环境。我们投入专项创建资金8万元,对整个办公楼的内墙进行了维修,拆除了原有破损的吊顶,更换了灯具、电扇及室内外老化电线。三楼重新安装了塑钢扣板。学习和阅文室安装5匹空调,绿化和美化了室内外环境。通过全面改造,使市老年大学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设施基本上能满足教学要求,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强化管理,持之以恒地抓住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是学校管理的重头戏,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多个方面。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大胆改革,开拓创新,脚踏实地推进软件建设“五化”,促进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明显提高。
一是及时修订规章,促进管理制度化。我们根据老年人的特点,适时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如班委会职责、学员管理制度等,使老同志的学习既活泼自由又有章可循。我们还制定了校委会议事制度、办公室管理制度、临时党支部工作制度、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教师职责、表彰制度、档案和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及后勤保障制度,健全了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
二是创新建立“四库”,促进管理科学化。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我们从今年春季开始,探索建立老年大学“四库”管理系统,即教师管理信息库、学员管理信息库、教学管理信息库、学员作品(成果)信息库,逐步实现网络管理。目前使用的教师、学员管理信息库版本是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提供,其它三个信息库软件开发的框架、程序设计基本到位,内容基本充实。我们将谋求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省老年人大学和武汉城市圈老年大学合作,共同开发新型的老年大学“四库”管理系统。
三是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管理规范化。通过二十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实践,从而不断促进管理规范化。一是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由注重理论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变,尽可能多地开办老年人在实际生活中需求的课程,如烹调、养生保健、花卉栽培、手工制作等。二是在内容的设置安排上,由注重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尽可能多地开办顺应时代发展的科目,如英语、电脑、证券等。三是在专业的选择确立上,由注重重点教育向特色教育转变,尽可能多地开办具有民族特色和黄冈本土特色课程,如葫芦丝、二胡、黄梅戏等。四是在兴趣的培养方向上,由注重正规教育向休闲教育转变,如书法绘画、体育舞蹈、民族舞蹈、拳剑操、健身形体、时装模特、手工制作等。我们还在每学年安排八个周五上午为“老年讲坛”,请市领导和专家教授作时局形势报告、情况通报、政策讲解、科技前沿等知识讲座,所有学员均可参加。寒暑假期间分别开设各种老同志欢迎的短期兴趣班和培训班,吸引学员积极报名,广泛参与。
四是师资队伍健全,实行管理动态化。我们坚持“放宽视野,广辟途径,好中选优、动态管理、保证质量”的原则,从大中专院校、医疗卫生、艺术团体、党政部门等单位多方选聘有经验、有威望、有影响的领导、专家、学者、教授和专业艺术人才,建立一支热爱老年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特长的师资队伍,从而促进老年大学的健康发展。近二十年来,先后聘请兼职教师70余人,其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33人、中级(讲师)18人,并建立了20多人的后备教师资源库。学校每年都为新聘教师颁发聘书,并对在老年大学任教十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为了给教师提供更新知识的机会,学校还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全市和全省相关资格考试培训班学习。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理论形成品牌化。市老年大学一贯重视对老年教育的理论探讨和研究,1998年加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并成为会员,连续三年参加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中南协作组研讨会并交流经验。同时多年参加全国18城市老年大学研讨会,在会上向外地介绍办学经验,参与理论课题研讨。先后在中国老年大学网、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网、荆楚夕阳等全国和省、市级报刊、媒体发表理论、通讯报道等文章数十篇。其中《黄冈市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一文被评为全省老干部门优秀调研论文。《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在中国老年大学网发表后,全国老龄宣传网、全国老龄委门户网、中国老龄产业网、中国老年学学会网、中国社会化养老网以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上海、广东、江苏、湖北等多家媒体转载。我们还将市老年大学校报《黄冈老年大学》更名为《黄冈老年教育》,扩大报道范围,增加出版期次,提高办报水平,赢得了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加强了与各地老年大学的交流和联系,提升了黄冈老年教育的知名度。
四、谋划发展,卓有成效地推进新校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黄冈一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财政相当困难。但是,老年大学既是老干部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崇高事业,这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层已经形成了共识。自从市委常委会议决定将市老年大学综合教学楼建设列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后,市长刘雪荣、副市长黄祥国同志多次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规划全体会议,不仅将兴建市老年大学列入2009年黄冈市区社会发展五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还亲自调研前期规划及选址工作,并参加开工奠基仪式,对兴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前期勘测、规划、设计等工作基本就绪,项目建设全面启动。该项目规划占地亩,建筑面积㎡,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前期投资万元,主体建设投资万元,后期配套设施及绿化、景观、道路等建设投资万元。新的老年大学兴建,将成为我市老年大学教育事业发展新的里程碑,它不仅彻底解决了现址场地不够、硬件落后的局面,也将带动县市区老年大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我们认为,在创建老年大学示范校和促进老年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主要做好了“三个争取”和“四个创新”。
“三个争取”:一是争取领导重视,通过老校长向市委主要领导提意见,将老年大学工作列入常委会议事日程;通过老干部学员联名致函市政府,呼吁将老年大学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用老干部关心时事、关心经济建设,支持党委政府工作的激情来争取领导;通过提高老年大学号召力和老年艺术团、老干部合唱团“两团”影响力,赢得领导重视。现在一些市领导家属都纷纷参加到老年大学学习和“两团”演出中。二是争取社会关注,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署向“两会”提交议案,建议兴建新的老年大学;通过召开校委会成员会议,争取相关单位关注;通过举办老年大学二十周年成果展和系列活动,争取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三是争取舆论支持,经常在黄冈日报、鄂东晚报和黄冈电视台“两报一台”主要媒体上开辟专栏或专版,宣传报道老年大学的活动消息;经常组织“两团”参加全市重大性文体活动演出,积极营造舆论氛围,提高老年教育的地位和知名度。
“四个创新”: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实行校委会、学委(生)会、班委会和临时党支部“三会一支部”的管理格局。二是创新管理系统,建立教师信息库、学员信息库、教学信息库、学员作品(成果)信息库“四库”,逐步实现网络管理。三是创新班级结构,实行固定班、校外班和社团班“三班”并存,共同开课。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公共课、专业课和特色课“三课”互补,达到各取所需。
在总结这些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深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学校机构体制不明。和有些地市一样,由于历史原因,老年大学一直与老干部活动中心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老年大学没有明确的机构和级别。二是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个新型的老年大学,必须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才才能担当时代发展的重任。三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我们市老年大学每年预算经费10万元,包括维修、购置和教师课酬。但是,尽管老年教育发展前景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只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老干部门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我们一定会克服困难,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把我市老年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五篇:创建书法教育示范校汇报材料
岳池县万寿小学校 创书法教育示范校申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安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书法进校园”“快乐健康跑进校园”“足球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要求。自“三进校园”活动启动以来,我校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扎实开展了“三进校园”工作,现将我校2018年三进校园中“书法进校园”的汇报如下:
一、主要举措:
1、书法走进校园,走进课表,学校三进办公室领导与教务处严格要求并不定时考勤,确保书法进校园落到实处,确保书法课质量。
2、每月一次教师硬笔书法比赛如期举行,教科室牵头组织并评选优秀书法作品。
3、营造氛围。校园楼道文化墙为师生优秀书法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
4、我校中国书协、四川省书协会员专职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能更为专业、准确的向学生传达关于书法的魅力。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能更为专业、准确的向学生传达关于书法的魅力。
5、融入生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书法的兴趣,善于发现生活中书法的魅力,了解书法,会运用书法。
二、成效凸显:
我校“三进校园”工作已常态化开展。
我校不仅安排了书法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书法教学,还专门请到了专业老师对书法的教授。目前,各班都在认真按课表开展书法课教学,活动课上,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也在认真了解、学习书法。在培养学生对书法兴趣的同时,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来自中国上千年的书法历史,更多的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
岳池县万寿小学校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