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
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初探阅读教学有效性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本是江南多雨惆怅的日子,但对于一直追逐梦想的“师之蕴”人来说却身冷心热精神爽。因为13:30在青浦区实验中学西校举行“本真语文”系列讲坛第一讲,初中语文教研员王老师、沈老师带领二百余语文教师临场分享。本次讲坛有幸请到上师大郭开平教授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正是“蒙蒙细雨网春晖,南陌清明二月时。细草养泥留燕子,好花藏蜜待蜂儿。”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甘心做一只蜜蜂,聆听专家的观点,吸收、内化为己用;作为“师之蕴”人,我们始终行走在语文的道路上,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讲坛启动由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师之蕴工作室领衔人关景双老师主持,关老师向参与讲坛的青浦区各学校语文老师介绍郭开平教授后,作为青浦教育的老朋友,郭教授首先带领老师们回顾了一期、二期课改中语文教学的正确之处和值得商榷的地方,随后针对“把语文定位学科”的观点给予指正,提出“语文即课程”的观点。针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出“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一定要返璞归真,因为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不会改变过大”。郭教授说道,“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在阅读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上”,为此引领语文教师重新对①语文课堂的认识②语文教学的认识。这两者之间的模糊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问题。
其次教材问题,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内容为学生而编,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正是通过例子来学习语文教学目标。第三,阅读教学的有效性。1.当下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⑴现代文教学繁琐的课文分析与讲解。太过于偏重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学生阅读过少,造成了缺乏阅读积累。正因为学生读的少,造成了对文本理解的缺失。
⑵学生主体意识的失落。教师自觉或不自觉以教材为主,为中心。教师的教学目的:学这一篇文章。教学过程:解析这一篇文章内容。教学结论:这一篇文章的中心,主旨,思想,写作特点等等。在教学中目标的确定,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容器,僵化学生的思维,背了一大堆标签式的知识,仍然没有沉浸文本中,进行自身的阅读。
⑶阅读教学强调考点练习。教学内容上的的贪多求全。教师将课文按照考试模式来训练学生,而失掉文章本身的情、意、理。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色彩。教师贪多求全,绝不是基于学生对课文的感悟。⑷学生阅读量过少。据一项阅读量调查显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随着年龄、身高的增长,阅读量反而减少,除课本外,学生几乎没有阅读。为应付考试只看一些作文选,内容提要,内容精华的东西。郭教授指出:语文的本质就在于多读多写。本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教师要组织交流课外的阅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欲望。
⑸教师自我阅读量过少。郭教授告诫青年教师:要多读些书。作为语文教师要挤出时间用于读书。教师的拿来主义不可取,没有自身观点。方法要为内容服务,而内容和目标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⑹走出“阅读为写作服务”的误区。读写结合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师不能离开思维。阅读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探索阅读的本质,思想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解决上述问题,郭教授回顾古人的观点,给出的方法途径。《中庸》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因为现在的“花样太多”“口号太多”,过于浮躁,根本问题在于体制。建议青年教师:多关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专家们的观点。2.阅读教学设计的优化
⑴教学设计要遵循规律。教师该如何做呢?郭教授做出这样的回答:课文只不过教学内容的载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隐含在课文里的。通过一篇课文教师做什么?学生学什么?具体不确定性。由于课前不明确,所以设计首先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有规律可循,要考虑①文本特征,②学生认知心理需要,③编者意图。
①文体特征:选文一般有典型意义。并不要求每一个方面都交给学生,要教给学生经典的,典型的,隐性的。
②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能力培养,主要不是通过教学传递知识而是通过教学去促进认知的能力”。学生通常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读不懂。二是读得懂,但不喜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两件事:解读读不懂的,称之为解读。教会不喜欢的称之为鉴赏。解读式阅读教学:作者为什么说这些?作者为这么说?
鉴赏式阅读教学: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这篇课文什么地方?这些地方为什么好?
③编者意图。任何一篇作品,我们称之为文章;在教材中出现,我们称之为课文。课文既有原生价值,也有教学价值。教师一般多考虑教学价值而忽略原生价值。同样的课文选在不同的课本,不同的年级,原生价值不变,教学价值发生改变。
上述三点的重要性则是依次递减的。只有教会文本所有的,学生所需的,才是最好的选择。适当考虑编者想让你教什么?教材的普遍性,特殊性,要重新组合,重新调整。首先要解读文本,前提是教师独立的理解。设计后再参考教参。举例《谈骨气》理解议论文中的叙述的特点和作用
⑵教学设计要有效实施。实施的有效性关键在于①教师语文功底要好,这是基础。②教学设计要科学,这是关键。③教学实施要有效,这是保障。教学设计要有效实施,关键在于设计活动,环节最重要。根据文本设计活动,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走进文本,沉浸其中。使学生动起来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在课堂中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现场反应来推进教学。不能忽略学生在课堂的问题及争论等资源。关注动态生成,把握现场反应做及时调整。
⑶教学设计要有独特创意。要有点新点子,新角度,新方法,新策划。教学创意侧重于创新、个性,要体现教学素养、功底等。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求教学设计的创意呢?郭教授指出三点:①追求新颖(与众不同)。②追求简洁(一眼望之)。③追求灵活。
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上。①离不开文本精细的研读。对②设计反复认真思考提炼。③自身大量阅读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3.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 关键要看学生的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思想的空间。目前主体的缺失,教师只关注文本怎么教,破解问题,郭教授建议的方法是:
一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阅读要有明确目标,及时作出评价。阅读时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二是以“写”促“读”,“读”“写”互动。三是培养学生想象、迁移能力。
举例《小石潭记》中:再造想象,前景后情。举例《天上的街市》中:地上雨是我一滴相思的泪。举例《灰姑娘》中美双方老师做比较。不能把学生排除在阅读主体之外。问题设计:喜欢谁?不喜欢谁?如果你是后母会否让灰姑娘参加舞会呢?结论:后母并不是坏人,只是不会爱别人的孩子 最后郭教授感慨道:“阅读教学问题多”,嘱咐青年教师要有自己的思考。
下午4时许,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关老师总结道:“师之蕴”将用教师、用课堂来证明郭教授阅读教学的观点。
走出会场,依旧阴雨连绵,但是“师之蕴”人内心的激动已不是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正是“余寒消尽暖回初”,为了梦想,我们齐聚“师之蕴”讲坛;为了语文的梦想,我们一直在路上。“一夕朝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第二篇: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听了吉春亚教师的讲授,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本、真、实、活”的理解。
一、多读书
课堂上,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让学生读书时,生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经常提示这,提示那。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就急着让学生交流。少数几个学生起来读句子,谈感受。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有时一节课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一节课就在问答中结束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从何谈起?我们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理解“如何运用语言”,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书陪伴学生一生。
二、多积累
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和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口若悬河,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多实践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单元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的环境展开调查。到实地去看一看,看看周边的环境如何;问一问,问问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否满意,若不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然后,把调查结果形式文字,再到班级汇报。交流讨论后,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把建议邮寄到有关部门。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第三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今天有幸聆听了卢雷老师的一节课《花脸》,激发了我若干思绪。卢老师的这节课就像这篇课文的叙述一样条理清晰,眉目清楚,可谓“洗净铅华呈素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简简单单”教语文,引领着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让我感受到了最质朴亦最本真的语文教学。
1.以学定教,教学目的清晰明确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卢老师的这节课真正做到的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把学生的发展目标作为教的方向,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起点,以学定教,目的明确。
2.不吝板书,形象诠释阅读策略
语言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是阅读。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卢老师在这节课中,扎扎实实引领着学生学习文章怎样由“概括”到“具体”,阅读时怎样“撮词带面”。卢老师不厌其烦,在黑板上板书下一个又一个关键词,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诠释文章的写法,彰显阅读的策略。老师的板书,其实就是一根拐杖,它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一节课的目标。语文课学什么?这节课学什么?学生一目了然。
3.以读促悟,紧扣文本启发诱导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卢老师的这节课,没有标新立异的花样,但处处紧扣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编者意图为主线,设计教学策略,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诱导着学生渐入佳境,逐步实现教者预设的目标。
卢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课件,他关注的是学生会读会说、敢想敢说的语文学习品质。他用自己的大气、睿智熏陶着学生,用自己饱满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让学生脑子转起来,小手动起来,嘴巴说起来,神采飞扬起来。
学语文,用语文,卢老师用一颗炽热的真心不露痕迹地滋润着、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然,反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愈来愈凌空蹈虚,华而不实,云里雾
里,让人不禁迷惑:语文教学究竟是干啥的?语文课堂是最大化地展示教师自我,还是最大化地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判断: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据此,我们再回顾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多么质朴自然,又是多么扎实有效。这才是最本真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把某些已被丢弃的语文课堂的常识捡回来,重新审视一下当下愈走愈远的语文教育吧。
第四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为改变传统课程“门类过多,壁垒森严,单打独斗”的局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的建议,要求教学“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是,有的语文教师错误地实施“综合性教学”,不注重语文学习的效度,学科知识无节制地渗透、辐射,把语文上成了常识课、社会课、班队会,有的甚至像联欢会,唯独不像语文课。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的渗透,并不等于要丢失语文学科的本性,改变语文的本质。如何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1+1>2”的效果呢?
1、抓好基于语文学科外部的整合,设计并组织好专题性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合理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撷取教学的资源,使之成为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组成部分。
如金色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让低年级的孩子们采集自己喜欢的树叶,组织一个班级“赏叶会”,介绍自己采集的树叶的名字,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遇到困难向家长或他人请教;再把各色的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同学或家长听„„这样以“树叶”为话题,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字,又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还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说话、写话素材的意识,岂不一举多得?
2、语文课要立足“语言的品味”,让形式服务于内容。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入情入境地去朗读、去想象、去理解、去品味,读出其中的韵味,悟出其间的情感。任何脱离了“语言”这一载体而凭空而来的方式方法,都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3、语文课要扎根于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把文本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根植文本,紧贴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朝悟罢正法眼”,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有足够的是非观,不被“语文的外延”等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要定心静气,不盲目“跟风”,追求“流行”。语文教学呼唤“本色”。本色语文简简单单,没有矫情的表演;本色语文平平淡淡,只有读文,只有语言;本色语文扎扎实实,关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本色语文轻轻松松,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毫无顾忌表露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语文课就要追求本真。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师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开始有意识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能够关注学生的发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密切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创设大的语文环境,这些都体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由于个别老师对“课标”解读的不够,学习目标不明确,课堂上盲目追求形式,却不注重实效,出现了一些非语文现象。
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重要的是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对比的写法和我的情感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方法,如,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得意洋洋、迫不及待等写法的运用。课有的教师却用大量时间想一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把学生感动得痛哭流涕,上成了思品课。
在互联网+的时代里,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课件,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在教学《桂林山水》时,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看风光片,不去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等等,这些都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本色。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因此,我们提倡本真语文。
本真语文课,就是以人为本,它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成长规律,通过教师有深度的、注重读写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优化、创意设计,直达语言教学的本质内涵,以其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一定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这就叫“得意”,同时要带着学生揣摩体会这样情感是怎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这叫“得言”,语文教学要言意兼得。积累词句、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也就是说,课堂上关注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本真语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所谓的语文味,表现在课堂上应该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读写结合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要让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读通---感知文本;读懂---领悟内涵;会读---内化语言。
作为教师,要明确各年段教学的重点,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低年段:
1.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
2.识字、写字、学词学句重方法的学习与指导。
3.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迁移运用的训练点。
4.字词、句式的理解与运用,要打开学生的思路,注重联
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子)
中年段:
1.以段为重点,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篇章的写法。
2.重视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表达的现象来训练。
3.加强语言积累,促进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4.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为学生提高典范的语言。(例子)
高年段:
1.挖掘、提炼文本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切入点,学会取舍,一课一得。
2.加强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
3.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4.语文学习要“言”“意”兼得。
5.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6.在开放的语文活动中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阅读、习作的方法和能力。(例子)
总之,本真语文:通过语文学科育德人,突出语文学科之本体,达成会用的教学目标,符合年段的认知特点。
愿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将语文教学深深地根植于文本语言之中,将语文的教学重心切切实实落在让学生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中,简简单单教语文,让人本与文本不断碰撞,情感和思维相得益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华彩,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