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式教学法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案设计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问题式教学法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案设计研究》阶段总结报告
2010年课题立项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尤其是在市教科所、学校领导的悉心帮助下,使课题沿着规划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课题组积极做好课题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进入“十一五”以后,学校把“问题式教学法”提上了日程,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并广泛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活动,使广大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在活动中得到了反思和提高。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使极大部分教师能迅速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然带来高质量的教育,2010年我校中考取得了全市第二的好成绩。
一、课题研究过程总结
(一)采取的措施
1、课题小组成立后,在课题负责人易桂荣老师的组织下,数学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主题学习内容——问题式教学法。以教研活动为契机,人人参与,每位教师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集体研讨,分备课组进行教学反思,加强个体尝试,注重主体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2、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经验积累。在教研活动中大力开展理论学习和理论探讨,借鉴东庐中学的成功经验,审视自我教学现状,提出改进意见,全面转变教学观念。
3、组织课题组教师积极进行各种教学竞赛、课堂观摩、教案评比、教学论坛等活动,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累教学经验,撰写论文,进行交流。
(二)课题实施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2---2010.3 达成目标:主持人的设计方案、成立课题组。
主要活动:进行教师培训,教学学案设计的现状调研。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
2、实施阶段:
(1)开题论证,2010.3 达成目标:全面开始研究活动。
主要活动:2010.3—2010.4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研讨制度(间周一次)
2010.3开题论证(易桂荣负责)2010.4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2010.4 初三年级冲刺训练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易桂荣负责)2010.5举行教师教材分析培训活动(王莉负责)。
(三)课题研究的特点
反思贯穿实践过程
要突破现实中的困难,确实需要不断反思、实践、修正、再实践……我们就是要靠研究来破解这些困难,而不是只把困难呈现出来,因此研究是艰苦的,研究的意义也就在于我们能够找到化解困难的方法。研究策略的导向,对实现研究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每次教研活动,我们以不同形式围绕研究目标,结合教学实践,反思学案设计和课堂组织的策略,达成共识,并对照这些共识,再完善、再实践,更深刻地体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理念,也提高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要用整体的眼光来设计学案,注意每个知识点与整个单元、前后章节、甚至全书的关系,跳出文本看看文本,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注重学案设计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协调,体现问题式教学目标。
学案设计应体现灵活性,以便在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随着学案的推进,根据学生实际及时调整。掌握好每个问题探究目标的侧重点,每一项问题探究活动教学过程,都应该有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学案设计、资料投放等,都要服务于教学目标,如果某个环节与教学目标没有或者很少关系,就坚决不能用。
以点带面优化研究效果 我们采取了点面结合的形式。在课题组内部,我们选取了一些难点案例,并以此为线索,进行了集中讨论。有时我们以一个案例做靶子,对照分析其目标、原则、策略的落实情况;有时我们则是对一些具体的教材探究度的把握、分层探究的可行性、学案的设计以及设计本身关键步骤的操作性问题等等展开讨论。通过具体知识的“点”的研究,打开其他文本的设计思路,优化学案设计方案。
(四)、在研究中成长
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话题。在课题研究任务的驱动下,大家克服了工作惰性,激活了潜能,更深入地思考,对理念的理解,对知识的把握,对教学的研究,对课堂的组织等水平都有了进步。
合作研究加强了教师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研究力量,也增进了教师群体的凝聚力,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这也是有助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
二、后续计划
(一)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每个老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面对的学生也是不同的,应该说学案的设计,永远没有最好的案例,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在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论指导下,还需继续加强。我们感受到很多实践层面的体会,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有所突破和提升,否则只能在一个层面上徘徊,因此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论学习对难点的突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该在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教学解读和学案设计能力,使其具有指导价值。过程资料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和归类,以期从中提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二)下一阶段研究步骤
活动内容:2010.9完成七年级学案设计并装订成成册(郑剑锋负责)。
2010.9初步完成八年级学案设计(易桂荣负责)。
2010.10举行学案课堂教学展示,重点评价问题式教学法与学案设计的结合(李舒欢负责)。
2010.12进行论文评比,进行理论总结(易桂荣负责)。
2010.9—2010.12问题式教学法专题讲座(易桂荣、王莉负责)阶段成果:中期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的展示。
(三)下一阶段研究成果
1、出教材解读和学案设计成果集
2、将“八年级师生共用讲学稿”整理成册。
3、教师论文发表的论文不下两篇,并出版论文集。
4、教学实践成果,包括公开课,不同课时实验,不少于十次。
一年来,我们结合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开展了学习、设计、实践、研讨、检验、调研、推广等方面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轮实践、反思、优化,提高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力,研究工作沿趋向目标的方向顺利推进。目前已完成近七年级师生共用讲学稿和中考冲刺训练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撰写了十多篇的论文、总结、研究日志和例会纪要等文本材料。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式教学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永州市祁阳县羊角塘镇三中 邓海群内容提要: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离不开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重点,重视民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问题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步骤为: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总结深化——练习巩固。
关键词: 问题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从诸多课堂教学实例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问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离不开问题,离不开问题教学法。本文拟就问题教学法进行诸方面的探讨,以为个人今后的教学和诸多同仁共同学习研究。
首先谈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既为问题教学,重要的要解决“问什么”“怎么问”“由谁问”的系列问题。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讲道:“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 —结论,从而把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本人认为,问题教学法应是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说,问什么,以学生为核心,由教师和学生双向取舍;怎么问,由学生经过深入思索和探究得出问题,经过筛选和归纳后提出。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的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注重对学生问题的收集和归纳,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知识、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合作学习。
进行问题式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了解问题式教学法的几个特征。民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是“问题式”教学的几个基本特征。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惯例,要求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平等对话,和谐发展。“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本的教学形式,它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它发端于提出问题,行进于讨论问题,终止于解决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提出问题,是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正是由于问题激发学生去观察、思考,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力图克服一切困难,发展其创造性人 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创设积极的问题情景,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又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成为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为什么使用“问题式”教学法?这一点在开篇已有提到,仍要深入阐明。因为只有理解了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贯彻。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方式。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强,所以它不能像文科教学那样注重听说读写,而是注重逻辑思维和训练和培养。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求解问题,衡量我们学习数学的成效也主要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来评价。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由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组成的知识系统。数学知识体系展开的基本形式是不断地提出数学问题,并在相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和精心组织起来的。教师可以逆向地超越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说明在以往条件下事件发生的状况和特点,揭示认识主体的意图、目的、思想与抉择等进程的信息,同时与学生共同探求数学对象的特性、关系结构和规律。学生是在主动参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数学的。
数学对象来源于实践,但又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而是对它们从量的侧面某些本质特征进行抽象化、形式化、模式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它们进行研究。这一过程本身促使个体的思维水平经由直观动作 思维阶段、直观表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阶段向辩证思维阶段发展。数学问题应适当增加来自现实生活的实例,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价值的认识,进而认识到数学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的内部动力。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基础知识薄弱、水平参差不齐,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等问题,这无疑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始自终贯彻这样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数学源于生活,其认识过程是沿着“从简单到复杂,由有限到无限,从宏观到微观,由感知到感悟。”逐步形成其理论体系,并最终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操作主要有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总结深化——练习巩固几个步骤。即: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或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自主学习探究问题或合作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3、反思小结深化问题
4、巩固练习掌握问题。
下面以“方差”的教学为例来说明“问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的总体设计
方差知识学习过程可表示为:实例=>方差知识=>方差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方差知识是中心。应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总体构思如下:首先,举出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需要的已知知识和解决的思路;其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得出方差的概念、基本公式、统计意义;第三,总结出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组织实施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例1:有两个女声合唱队,各由5名队员组成。她们的身高为(单位:cm):
甲队:160,162,159,160,159 乙队:180,160,150,150,160 如果单从队员的身高考虑,哪对的演出效果好?
实例2.为了选拔一名优秀学生参加英语知识竞赛,在一定的时间内对甲乙两名同学进行5次测试,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90, 92, 88, 92, 88 乙:94,86,88,90,92 根据两人的成绩,应该派谁去参加竞赛?
第二步,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1.解决问题所用的已有知识:平均数,极差;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弄清楚谁最稳定的问题;3.思路与方法是什么:考虑这组数据中的各数与其平均数的偏离程度。
第三步,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方差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的各数与其平均数的偏差的平方的平均值;2.方差的统计意义:方差反应了一组数据的分散或波动的程度。方差大,波动大,数据越分散;反之,波动少,越集中。3.基本公式略4.计算出两组数据的方差得出结论:在平均数相等的情况下,方差越小,越稳定,这是取决于派谁去比赛的根据。
第四步,反思小节深化问题: 1.利用方差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先求出数据的平均数,再计算方差,最后比较方差的大小,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2.;可以利用方差解决问题的常见案例:凡是要考虑数据的波动程度,稳定性,整齐与否的问题,均可利用方差来解决。3.巩固练习: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农作物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了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甲 :9,10,11,10,7,13,12,8,12,8 乙:8,13,12,10,11,12,7,7,9,11如果你参加了这次考察,请回答:哪种农作物长得比较整齐?
问题教学法的精髓在于,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这种教学法也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法是适用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当然由于学生的素质有限,在实施的过程中必将受到各种阻力与挑战,这就更加要求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相信经过努力,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第三篇: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模版)
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新教材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教材正文理论要求有所降低,删去了繁琐的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同时拓广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紧密现代生产、生活的足够数量的习题,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下面简介该教法的一些原理与做法。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两条原理:其一,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性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其二,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适应”即教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作为为积极进取,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三个原则: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论与实践论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法之中。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一、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1)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2)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3)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新教材正文不做要求)。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三、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们采取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题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四、激励跨梯
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得到了巩固,部分学生跨梯条件日趋成熟;老师应在授 课中有意识地创造跨梯条件(如超级提问,超级作业),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同时,鼓励学生自觉申报跨梯。对部分不能升级,以及个别由于骄傲而退步须降级的学生,教师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后,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这种定期升级教育活动,一期一般进行两次,对个别超速发展的学生,可随时升级。调级后,老师订出新的目标(如各组的最低分数),使学生有新的奋斗目标。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实验五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届实验班实验前均为同年级较差的班级,但是,1993年和1995年毕业的学生,合格率均为100%,人均分高于市15.4分和18.6分。尖于面不断扩大,毕业时,达40%以上,在市组织的两次数学竞赛中,实验班有两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实验班只有32人)。
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毕业总合格率均高于对比班,在实验阶段无一人违纪。
现在,该教学法已迁移到了其他学科教学班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它融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的特点。
第四篇:申报微课题《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研究》
申报微课题《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研究》
市教研室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2微型课题通知》的文件,我选择了《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的研究》做为申报课题。因为在高效课堂中,导学案是教师体现其教育、教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习效果的有力凭借。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经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目前的导学案配置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不足:
1、问题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讲练不同步;
2、问题没有指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一刀切;
3、题目形式单一,缺乏变式;
4、题目没有根据不同的课型做出针对性调整。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课程目标的落实,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 研究初中数学导学案问题的设计显得极为重要,真正探究出导学案问题的设计方法和规范,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
第五篇: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课堂实践研究
摘 要: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和总结,源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主体地位的进一步强化,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源于传统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主要通过问题导引下寻疑——析疑——生疑——破疑四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问题提出的背景、概念的阐释、实践操作等方面加以阐述,抛砖引玉,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问题导引
四步教学
课堂实践
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注重两个方面:一是从人本主义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基于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布置一些有关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在自学之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发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教师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总结出规律。二是注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一个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提出的缘由 1.形势发展需要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启动和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每一位教师都经历着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新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但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占据重要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对教学的实效性依然存在疑问,对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还在不断探索。大家都试图获取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力求寻找到更加切合实际、准确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
2.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历史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分析,就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态度、学习认识、学习能力、学习目的,期望教师怎样的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询问。绝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感兴趣的,他们是愿意学习的。但学生对历史记忆感觉困难或不喜欢,他们希
望掌握对历史知识的思考、分析、归纳能力,并能对历史材料进行处理。学生们对于历史的学习有点盲目,对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还有许多误解。把他们从历史只是死记硬背的这种误区中引导出来,改变课堂教学呆板、枯燥、乏味的局面,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归纳、比较、概括、分析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3.教学实践的反思
来自于中学历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碰到过这样的抱怨: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该掌握的知识点没掌握,该完成的作业不认真或不完成,历史课是副课。课堂上除了讲故事或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还比较积极以外,其它的时候不认真。同类题目多次做,多次错,多次讲,改观不大;只知道死记硬背,不会运用,平时花时间很少,临考前抱佛脚,成绩不理想等等。这些抱怨的产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被动受教到主动学习,体验自己探寻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和快感,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自然需要我们教师去思考和行动。
二、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两个关键词的内涵
问题导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的重难点突破、知识的迁移运用、课堂的及时巩固均以问题为主要推进手段,问题的提出和生成与问题的阐释破解并进。
四步教学法:指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四个主要环节:寻疑——析疑——生疑——破疑。即第一环节学生针对学习目标任务自主学习,提出疑难问题;第二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剖析疑难问题;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生成新的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第四环节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学习式的问题检测,最终解决问题,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探索
(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属于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环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阶段。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之前,教师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开展“学前导”。教师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大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预设学习任务或学习提纲,思考学生会学什么,会怎样学的问题。学习提纲侧重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能进入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状态。
“学前导”的方式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本文阐述的只是其中一种,即以导学案的方式进行“学前导”。学生依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书本、翻阅参考书籍、上网查询资
料、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所学内容的基本脉络和知识要点,梳理基本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于学习的疑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由学习小组的学科长汇总给任课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及疑难所在,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将教材与学生的学情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 “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一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的设计要精心,课标的要求是什么? 学生需要做什么?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什么?一定要明确。导学案的设计就需要包含这些内容。导学案的编制设计也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模式,一般包含:学习目标、自主预习、找出疑难问题三大块,其中自主预习包括:概念阐释、知识梳理、问题探究、知识整合、学习拓展等内容。但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有不同的侧重。我们的导学案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知识梳理为主
这些内容,一般是知识点多而杂,课程标准以识记的要求为主,需要让学生先结合导学案,将书本主要知识点标注、梳理好。(2)问题导学为主
这些章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比较高,内容难度大,需要较强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我们主要通过层层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结合书本和导学案思考、分析、理解。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围绕中心问题建立问题体系,引领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问题,理解知识。(3)表格归类为主
这些章节内容基本上是同类型的知识点,课标要求基本一样,用表格归类具有对比性,便于较好地理解掌握知识。(4)框架结构为主
这类导学案,主要是专题第一课时,需要对整个专题有个总体把握,结束后要对章节内容形成知识框架。
(5)梳导并行推进
用得最多的还是既有主要知识的梳理,也有问题探究的推进,还有框架结构设计、表格比较、拓展运用等的综合运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方法形成的过程,导学案中我们还设计了一些“方法活动”环节,教会学生如何看书、交流、合作。例如:参考教材第几页,动手画一画知识框架、边阅读边识记。动动手标注在书本上,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等等。
在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针对预习内容中的一些难点、不懂的知识点或需要老师进一步讲解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写出来,先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能自行解决的先解决,仍然解决不了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小组学科长负责记录汇总,交给课代表,统一交给教师,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先学情况的依据。教师对各小组汇总的疑难问题进行删选、归类、合并,并做成课件,作为课堂上使用的材料。
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学生自学后提出了很多疑难问题,教师进行了归类:①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斯图亚特王朝能够复辟?②既然已经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为什么还保留着“国王”头衔?“国王统而不治”为什么不废除?国王的职责是什么?国王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什么角色?③“光荣革命”中提到的“新教”是指什么?④英国为什么要采用“责任内阁制”? ⑤资产阶级为什么能控制议会,从而控制王权?威廉三世为什么会到英国来当这个受议会控制的国王?⑥乔治一世作为外国人为什么能够入主英国?⑦议会与内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形成过程怎样?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怎样的意义?光荣革命的胜利对英国有何影响?等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通过自己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小组交流,探究问题,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亲身体验了探索的过程,能力得到了锻炼,积极性有了提高。
(二)合作探究,剖析问题
基本程序:⑴展示学生自主预习后提出的疑难问题,并打上学生的姓名或学习小组名,以示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疑难问题中具有拓展性的问题放到教学的第三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增加一些解决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与学生的疑难问题放在一起来学习讨论: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申请一至两个疑难问题,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⑶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代表对申请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进一步补充发言,教师进行引导、点拨或运用一些教学资源进一步阐释,解决疑难问题。
例如:探究光荣革命和君主权利的限制,采用了这样的问题探究:
1.有人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杀了一个国王,驱逐了一个国王,请了一个国王。”(1)请思考“请了一个国王”是指什么事件?(2)“请”意味着国王的地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光荣革命、由君权神授到君权民授)
2.汤因比:“英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致于引起旧瓶爆炸”。“旧瓶”指的是什么?新酒”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不会爆炸?(保留了国王、代议制、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这一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选择、整合、加工,结合所要学习的
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补充需突破重难点知识讲解而刻意设计的问题,使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能围绕教学的核心目标而进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为导向,最终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梁启超曾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出结果的方法教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激活思维,生成问题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课堂设问,诱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使学生自觉进入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在同学们的自主发言和讨论很热烈地进行了二十几分钟后,疑难问题基本解决后,教师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进一步进行梳理,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设计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新问题来进一步探讨和深化。于是可以先展示自主预习时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属于拓展性思维的问题,给学生做个示范,要求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针对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再设计新问题。可以单独完成,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设计者可以就自己设计的问题提问班级的任何同学回答,遇到难点还可以提问老师。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的探究思维进一步被激活。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设计的问题评议后选取几个,进一步展开讨论。
仍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为例,可进一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新问题深化理解。如:英国的代议制有什么特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怎样的意义?对欧洲其它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影响?英国的内阁与中国明朝内阁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枢密院、内阁是仿效中国的吗?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属于代议制?英国为什么要采用“责任内阁制”,而不像美国等资产阶级国家采用“民主共和制”?西方国家中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还有哪些国家?等等。
课堂上,对设计的新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有的陈述观点,有的互相提问,有的矫正,有的质疑,还有的向老师提问,课堂充满活力,也进一步深入和拓展。探讨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加以适时的引导。通过这个环节的活动,一方面让这种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及时引导,巧妙地对课时内容的重难点问题进一步进行探讨和解决。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学生容易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也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例如: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1)这段材料表明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什么地
位。(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2)结合17、18世纪相关史实,扼要说明英王地位的变化过程。(1688光荣革命前国王专权;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受限制;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行政权转移到内阁手中,国王统而不治。)(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治制度还有哪些特点?(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并对议会负责;内阁掌握行政权;内阁和议会存在相互制约的权力关系)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四)全员参与,破解问题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提出问题,课中探究剖析问题,进一步激活思维,探究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教学三环节,教学目标已经基本完成,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总体的梳理和回顾,进一步设计问题进行巩固性检测,通过巩固性检测,发现漏洞,矫正性学习。
以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课为例,检测性巩固问题。如:①“光荣革命”的时间?意义?②《权利法案》通过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③议会与内阁的关系?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⑤英国代议制的类型?特点?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有什么意义?⑦英国的内阁与中国明朝的内阁有什么异同?等等。
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除了学生的,也可以穿插教师事先设置的一些有针对性巩固重要知识点的问题。检测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纯题目检测;可以随机抽答;可以设置情景题巩固;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竞赛。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学生比较受欢迎,通过以小组成员设计提出问题和正确回答别的小组问题的多少分别作为计分项,设计的问题质量好,回答正确问题多,最后总分高者为胜出小组和个人。分别评出小组和个人前三名,获得五颗五角星奖励,计入平时的学习量化加分中,以示鼓励。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需要对课堂进行总体把控,以免偏离课堂和太过于散漫。以竞赛形式、学生出题和小组为单位的检测,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及参与积极性,主体作用进一步得到体现和肯定。
例如:1.有人认为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之所以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也不做。这说明,女王在英国:A.可有可无 B.“统而不治” C.掌控议会 D.支配内阁(B)
2.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牺牲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军权收归了议会执掌 C.建
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力得以保障(A)
3.有史学家认为“英国议会胜利后建立的政体,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材料中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政体 B.开明君主政体 C.三权分立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D)
4.“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意思是说:(在民主宪政的框架内)即使是两个魔鬼,也可以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降低到最低程度。这句格言形象、典型地概括了民主宪政的基本特点。民主宪政的关键和核心是: A.民主宪政可以提高公民的参与程度、B.民主宪政可以有效地限制权力、C.民主宪政可以改变人,使之友好相处、D.民主宪政可以将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B)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四、问题导引式“四步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1.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课堂教学是个充满互动变化的过程,任何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只有单一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也没有绝对固定的格式,更多时候是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结合运用,只不过以哪种为主而已,所以不能背离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否则都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教学目标任务。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引导,及时应对,不能让课堂漫无边际,完全游历于课程之外。组织课堂教学,调控课堂进程,引导课堂学习,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3.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精力钻研课程标准,专研教材,阅读收集更多的参考资料,认真备课,整合教学,精心设计,关注教学的每个环节,并要充分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如何应对,给于学生更多的指导。
4.学生问题的设计,四个环节的操作,要事先给学生一些指导,一些示范,开始的时候也许 效果不理想,要及时反思和矫正,先易后难,多肯定,多表扬,不断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过程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体验有效化,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百度百科
2.高文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研究》2012年12月
3.陈佩君《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学策略的探讨》教学研究 2012年2月
4.陈晓端:《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