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生关系说课稿(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3 02: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师生关系说课稿(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师生关系说课稿(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现代师生关系说课稿(写写帮整理)

现代师生关系说课稿

07教科部

马娜

2007211107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板书设计分析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阐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及它们的功能,阐明教育、社会和人特别是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中的作用。

本门课程是一门原理性质的课程,它具有宏观性和基础理论性,对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本专业各门课程中是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对概念的解读注重新的时代内涵突出现代性,特点之二是对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全景式研究,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视域广阔。

现代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学(修订本)》第六章“教师与学生”的第三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现代教师、现代学生等有关知识之后编排的,主要内容为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类型,特点、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有关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深刻理解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特点和重建的价值。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间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进而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以及学习方法。因此现代师生关系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承接前面所学知识,着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现代师生关系的知识与我们日常教学活动,科学理论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广泛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师生关系》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生特点及知识水平,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师生关系的涵义及功能,了解师生关系的类型和特点,掌握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抽象、概括总结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关系的类型等问题;使学生领会自我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师生关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从自身出发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重点难点

由于本节课侧重对现代师生关系的解读,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基于学生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等),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关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1)学生特点:大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大学生具备了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喜欢独立思考寻求问题根源,能够对问题进行评价和批判。

(2)知识障碍:原有的关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本节知识障碍在于如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师生关系。

(3)动机兴趣上:由于是公共课,学生一般不太重视,注意力易于分散,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教法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的教学实际,我准备以讨论法,问答法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系统传授较多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较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问答法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我还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当然这一切是为了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3.学法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学法是讨论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1)情境激学法 播放flash动画,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相结合,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的“学”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课题引入:教师创设情境,播放flash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引出下面要讲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题目。

(2)新课教学:

a采用讲授法讲解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内容,结合一些事例讲解,因为这些是识记的知识,可简要讲解。

b 采用问答法提问学生上学期间经历的师生关系类型,对学生观点进行汇总,结合教材内容老师帮助归纳总结。

c 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然后自由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d 进行分组,4—5人为一组讨论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措施。几分钟后,有小组代表发言阐明观点。

(3)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2.作业设计

(1)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你与某位老师的良好关系是如何建立的?(2)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教师节学生送礼的看法?(3)去其他课堂听课,观察师生关系特点,有何问题?、最后播放歌曲《每当走过老师窗前》,在歌声中本节课结束。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我的板书分两部分,左面是课程主要内容框架,右面为学生的观点汇总。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1.内涵

2.内容:(1)在工作关系方面(2)在组织关系方面(3)在心理关系方面 3.类型

二. 师生关系的特点

三. 当前师生关系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问题 2.解决措施

第二篇:现代师生关系

第二讲 现代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意义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两方面在理性和情绪上的动态的人际关系过程。教育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的主体,因而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活动。

在学校环境中,影响学习适应与进步的因素中,恐怕没有比师生关系这一因素更重要的了。学生与教师所建立的关系,是决定学生的学校经验是否有助于他的全面发展,或者会增加他的困难与挫折的关键。教育学家或心理学家都同意,一切有效学习活动的进行,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之中。由于师生关系的普通存在性,由于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过程的社会性,师生关系不仅构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背景和环境,而且其本身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要素。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师生关系这种教育要素。1.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2.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影响。3.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教师。

二、师生关系的行为模式

社会心理学家把人际行为模式划分为八类,这也完全适用于师生关系的人际行为模式。教师的正确行为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教师的错误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1.师生关系中八种人际行为模式是:

(1)由教师的管理、指导、劝告、教育等行为,导致学生尊敬、服从等反应。

(2)由教师热情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学生信任、接受教诲等反应。

(3)由教师赞同、合作、温和等行为,导致学生协调、友好等反应。

(4)由教师尊敬、信任、爱护、赞扬等行为,导致学生帮助、信赖、自信、乐观等反应。

(5)由教师工作不大胆、谨小慎微、胆怯等行为,导致学生骄横、控制、蔑视等反应。

(6)由教师的厌倦、怀疑、敏感等行为,导致学生拒绝、不合作等反应。

(7)由教师的压制、挑剔、惩罚、责备等行为,导致学生敌对、反抗等反应。

(8)由教师不公正、夸大、偏向、激烈、炫耀等行为导致学生不信任、怨恨、自卑、自暴自弃等反应。

从上面可以归为两类性质不同的人际行为模式:良好的人际行为模式,如一、二、三、四类即是,不良的人际行为模式,如五、六、七、八类即是。

2.良好师生人际行为模式中其师生人际关系密切程度,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或四个阶段:

(1)接近水平。

(2)合作水平。

(3)理解水平。

(4)乐生水平。

3.不良的师生人际行为模式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不协调。

(2)紧张。

(3)决裂。

三、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这对关系,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思想,又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具体展开。

(一)师生关系和地位问题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并且着重于研究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师生关系地位问题的核心所在,并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历史的反省,人们认识到,以前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地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顺应,而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造社会的主体。此外,许多教学改革,将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列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民主、师生心理相容、师生在教学过程的角色互动等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课题。人们愈益感到:师生关系是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积极性发挥的重要条件。

(二)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而是从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角度考察师生关系。

在回顾历史时,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教师中心”和完全以学生的兴趣为教学主轴的“儿童中心”将遭到时代的淘汰。现代教学论对师生关系的考察已经从单一走向复合,从肤浅走向深入,更多地是将教与学作为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而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具相对独立性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研究,导致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更。

对师生关系地位问题的不同认识,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教师中心”说占上风的时期,讲授法和班组授课制占绝对统治地位,一旦以“学生中心”取而代之,没有系统和准备的即兴讨论和散乱的小组或个别教学制占了重要地位。而在现代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思想之下,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是与之相吻合的,既采用“教师中心”的方法,也不排斥“学生中心”的方法,更多的则是运用两者的结合,利用师生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师生冲突

(一)师生冲突的实质、影响和原因 1.师生冲突的实质

师生冲突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

世界上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所以,任何冲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也不会无痕无迹地消失。要弄清造成人际冲突的原因。就必须涉及一个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需要”。需要也叫欲望。任何行为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欲望、目的。冲突就意味着交际双方不合的欲望的相互撞击。人们都存在着非常普遍的欲望。那些微不足道,一闪即逝的欲望不知还有多少。这些欲望总是这样或那样地推动着我们的行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但不是所有的人际关系不协调都会导致冲突。只有那些重要的、隐秘的欲望和利益的互不相容,才会引起冲突。冲突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消极情感。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前面在谈到学生对好教师评价标准时,我们发现学生对民主、平等、尊重有着强烈的呼唤。学生的呼唤、实际上反映了师生关系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呼唤的东西,正是他们缺少的,学生基本需要的缺乏,必须会导致师生关系发展的失衡,师生关系不协调,就一定要引起冲突。2.师生冲突的影响

一旦形成师生冲突,对师生都有不利的影响。首先,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冲突直接破坏课堂教学,甚至使课堂教学中断,必定影响教学效果。冲突后有的学生直接接受教师施加的压力,遭受惩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尊心。有的学生在冲突后,对老师怀有戒心,情绪对立,使学生长期处于消极反应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其次,师生冲突对教师本人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知道,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工作中积极有效的反馈,而师生冲突会使教师感到失败、痛苦、沮丧,使教师丧失教学工作的热情,因此,师生冲突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教学本身就会使教师处于紧张状态,再加师生关系的紧张,很容易形成不良的应激状态,这样就加剧了教师身心反应,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3.师生冲突的原因

首先,大学教育或是师范教育与工作实际有较在差距。有许多年轻教师开始走上工作岗位都是雄心勃勃。可现实是无情的,一旦他们在工作中遭到许多挫折后,他们觉得在大学期间有点没有让他们知道“那个世界的真相”的感觉。因此,他们情绪开始波动,状态开始动摇。这就为他们以后出现师生冲突创造思想条件。

其次,与期望不一致,也会引起师生冲突。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合乎期望的行为而导致的不满意,就会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从而引起学生的压抑、不满或怨恨情绪。这种情况下的师生冲突往往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要求,但帮助的方式不正确。学生对教师不合乎期的行为的不满也是造成师生冲突的原因之一。由于教师的个人特征或行为方式引起学生不满,学生就可能有意无意制造冲突,表示他们的不满情绪。

再次,角色自认的误区。教师要有角色意识,要符合角色要求。但是如果这个角色意识与行为“过分”的话,就可能造成教师的“强权”意识,即所谓的“师道尊严”,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就容易造成冲突。最后,师生的“代沟”问题。师生之间在年龄上存在着差距,这是客观的事实。由于不同时代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对同一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些教师报怨,今天的孩子实在难教,与过去所谓“自己时代”的孩子不一样。教师在观念与行为与学生存在着“沟”,因而造成师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某些教育制度或体制的不合理,如班级人较多,升学压力,竞争,考核等。此外,教学条件差,待遇低,重视不够等也是造成师生冲突的外部因素。

(二)师生对抗

师生对抗,实质就是发生在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非人道行为。师生对抗,一般说来是由教师对学生的非人道行为引起的。进入对抗状态,学生对教师也可能采取非人道行为。有人把教师的非人道行为分为三类,与此相应,学生对教师非人道行为的反抗也分为三类。具体如下:

1.教师的体罚型----学生的报复型

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是一种常见的非人道现象。年纪越小的学生越严重。体罚的形式五花八门。而学生受到教师的体罚,在心理和行为上是一定要作出反应的,这种反应多半以报复性的行为。比如,以恶作剧的形式还击教师,以欺凌小同学渲泄怨气,以反社会的行为作为报复,等等。学生的报复行为与教师的体罚一样,表现得直接而明显。化解这类师生对抗并不困难,关键是教师勇于认错。

2.老师的惩罚型----学生的逃避型

惩罚不同于体罚,它并不对学生诉诸拳脚,伤害学生身体,而是以某种借口并以某种形式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处罚,如,用作业压迫学生。此外还有变相的惩罚,如,提醒家长,暗示家长,甚至直接要求家长“管教管教”孩子。而学生面对课业惩罚或变相惩罚的结果,多半是学生厌学、逃学、旷课、流失等;他们以此种形式来与教育、教师相对抗。化解这类师生对抗,相对而言要困难得多,它涉及教育领域中多方面内容,而教师所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树立民主意识,提高自身修养,人道地处理好师生关系。3.教师的心罚型--学生的沉沦型

所谓心罚型,就是刺伤学生自尊心,侮辱他们的人格,损伤他们的尊严,破坏他们的情感,歧视他们,轻慢他们。常见的表现有:谩骂、训斥、讥讽、嘲弄、取绰号、排队子、隔离等。教师的各种心罚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伤害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教师对学生心罚的结果,往往是使学生心灰意冷,萎蘼不振,沮丧沉沦,自尊心受到打击,失去自信心。心罚给孩子留下的是一种内在的创伤,是一种由无助感到无望感的转变,由此引起的师生对抗,一般表现为心理和情感及人格的冲突,这种冲突隐秘而不外显,多半是依靠直觉和情感的微妙变化来体察。化解这类对抗更为艰难,最主要的是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立民主、平等意识,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学生。

上面三种对抗形式,其程度心罚重于惩罚,惩罚重于体罚。体罚固然不能容忍,但相对来说,心罚对人造成的后果更严重。

(三)师生冲突的解决 师生对抗现象在目前教育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它,要靠各方面努力。但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保证。

师生冲突发生时,如果处理不当或过于草率,是不昨于问题解决的。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常见的不当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高压政策,即教师使用强制手段将矛盾平息下去。二是草草了事,当冲突发生后,教师不愿意正面解决冲突,而是掩盖冲突,就事论事草草处理,只求能将冲突暂平息下来。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冲突进行分析并着手解决:第一,冲突解决要抓住主要矛盾。面对冲突,教师要抛开表面现象,切忌就事论事,不要和学生纠缠具体细节的是与非,而要找出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及产生背景。

第二,要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沟通,增加相互理解。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其思想和行为的真正动机,同时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如果教师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可以率先检讨,这种真诚往往会感动学生,也会赢得他们的谅解,学生也会反过来检计自己的错误。如果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教师应在讲明道理作出适当批评的同时,对学生过激的行为表现出宽容大度。第三,师生要共同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要全面地、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冲突的一致看法。但是,教师切忌迫于学生的压力而放弃原则,放弃立场,因为解决冲突并不一定要屈从于另一方的意愿。师生双方通过共同讨论,达成共识,才能使冲突顺利解决。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处理得当。教师要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热情、耐心地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加强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沟通,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师生关系。

五、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师生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要素,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从知识教育到品格培育莫不如此。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实施的背景条件,而且其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从这样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的承认因此,教师承认学生“人”的价值,是平等师生关系建立的理念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本精神所在。

其次,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其核心自然是学生人格的尊重。

再次,师生民主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一视同仁。教师不可因自己的好恶倾向而有所区别,尤其是对“差生”更应尊重、关怀、鼓励和帮助。

最后,师生平等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教师应当想信学生的作用和力量,更应相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合作能力。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呈现为两个人平等的“会晤”与“对话”,也才会产生“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

六、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艺术

1.要知道学生的心里想什么

教师与学生交往,首先应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怎么想。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天真的、单纯的,他们对老师十分尊敬,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和期望。

具体方法:让学生一起议论老师,让每个学生说出对老师想要说的心里话。2.期待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明:只要教师真正“爱”学生,对孩子寄予期望,这些孩子(包括差生)都会取得较大的进步。教师与学生交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特定行为方式,将各种期待有意识地传达给学生。比如将一个任务交给一个能力较弱的学生,相信他能完成这个任务,这实际上就包含了一种期待和信任。又如,教师主动和差生接触,同样蕴含了一种期待,学生便会在这种期待中,努力超越自己,把教师的期待内化,最终达到与教师期待的一致。3.记忆

希望别人记住自己,是人的尊重需要的表现。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记住学生和与其有关的一切信息,并在交往中表现出来。如学生的名字、年龄、家庭、兴趣、爱好、特长、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等,可以使其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对教师产生好感,有利于密切双方的关系。4.公平

教师与学生交往,尤其要注意公平对待。有的教师对不同学生的相同行为表现,往往不能一视同仁。例如,没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去解数学题,没有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去进行实验等,一个“调皮鬼”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故意捣乱”;而一个“好学生”这样做,教师认为是“有创造性”。对前者教师给予批评,对后者教师给予表扬。对于学生行为的反应,是由教师对这一行为的知觉和解释来决定的。由于以往的经验,使教师形成了知觉定势,这种偏见会使学生感到,教师亲的亲,疏的疏,对人不公平。5.幽默

幽默,是学生对教师普遍要求和赞赏的一种素质,也是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催化剂。6.暗示

暗示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暗示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

由于学生的年龄、思想、智力、经历等特点,决定了学生受暗示的程度较高。所以,如何对学生暗示以及利用暗示达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效果,便是教师要济重的问题。7.谈话

谈话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师生沟通的常见方式。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有几种不同的性质。一是接触性谈话,即“随便聊聊”,意在寻求心理接近,这也可说是一种感情投资;二是调整性谈话,针对某人或某事,了解过程,弄清前因后果,以便正确判断;三是教育性谈话,如鼓励、表扬、防范、匡正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目的来设计谈话的方法,尤其要做到以下几点: 8.角色淡化

教师是社会一员,他不仅仅充当“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而且还充当多种角色,如“长辈”、“学者”、“朋友”等等。教师与学生交往,既是角色交往,又是个性交往,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即既是非个性的“社会角色”执行者,又是独特的人的个性;既是群体的一分子,又是独立的个人。

在现代社会中,青年学生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体现非个性的“角色交往”的现状愈来愈感到厌倦,而更多地去寻找既充满友谊,又增加生活情趣的“个性交往”活动,来达到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平衡。因此,“老师也是朋友”便呼之欲出。实际上,就希望老师淡化角色,以“人”的原来面目、以个性特点参与交往。

第三篇:浅谈现代师生关系

班级:11计科 姓名:Jungshen 学号:201120**1*2*

浅谈现代师生关系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可以引燃我们智慧火花的导航者,是应当被长久尊敬的人。如何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必备要素。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主导和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学生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诸多的传统观念和至高美誉已诠释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即诠释了教师行业的职能——“教书和育人”

虽然“教育学生做人与做事”这句话很简单,但要把这句话落到实处则不那么简单。其一,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前提是教师是一个会做人的老师,比如说教师要有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包括:善良、正直、诚实、热心、勤劳、积极进取,有高尚的人格和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其二,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事”,乃是培养学生对学业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一种认知、接受、转化和灵活应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爱好学习、善于学习、自己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以上两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要在学生未成年阶段内教会学生这两件事真的是不容易的事,因为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来。

每个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常说:百人百姓百脾气。老师与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老师是成人,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对问题的认识、态度不是轻易能改变的;学生个性开始显露,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思想不够成熟,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可塑性很强。如果老师与学生有了矛盾,适当适时地处理好,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班级的发展。

老师固然有批评学生的权利,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更应有自己的权利,必须时时刻刻维护好。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以及懂得维护自己权利的要求,这固然是事实。

所以,老师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两点,我相信师生之间的关系必定会达到另一个高度: 第一、教师要勇于向学生道歉。

第二、敞开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处于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在心智等方面都未发展成熟,因此在思想上难免会出现偏差,在行动上容易表现出不成熟。作为教师,就要有一种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错误,甚至冒犯。老师要想与学生融洽相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以身做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当你带着一颗爱心,不仅是你的学生,即便是你周围的人,相处得都将会和谐融洽, 当然,老师应该有一下这些权利,作为学生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

第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第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第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学生是学生。老师授教,老师是老师。学生受教。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老师不能教授,学生不能学习,自然就没有他们之间的所谓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作为老师,为师时,哪怕是一天,实实在在的教点东西,才能称得上“师”。所谓“父”,是一个非常重的字,它不仅代表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责任,甚至终身的责任。作为老师能否承担如此重的责任,实际是很难的,也许做不来。拿自己的学生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在责任心上一样吗?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这个场中,他们面对的都是对教材学习与探究,所以,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是合作探究,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但同时,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不平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同时又是一种导学关系。教师引导、启发、组织学生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组织下自主性地学。“青取之于蓝,而蓝于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等等。这不仅是历代家长的夙愿,又是家长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更是老师的荣光、学生荣耀。当今社会中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了民主平等、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的氛围,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师生关系方面的优秀遗产。

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这层关系不可改变也可厚非。老师可以责难学生,学生却不可以忤逆老师,这是自古以来的师生关系。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现老师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而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这点,但是学生就不尽然了。叛逆的学生公然违抗老师命令,与老师背道而驰,不尊重老师,更有甚者,竟然殴打辱骂老师,真是荒谬至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便是尊敬师长,老师不乞望桃李满天下,但也不至于遭人唾骂吧!

个人觉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能够真正像父子关系或者朋友关系是非常难得的,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投缘与互相支持谅解才能做到。有人可能觉得只要老师能够对学生像父亲(母亲)或者像朋友那样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但我觉得,这也需要学生能够体谅、理解和支持老师才行。

或许老师也应该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平等相待引导学生的辩论;认可预知激发求知的欲望;将机会留给学生等等。

常有人说,老师是学生的天敌,警察是司机的天敌。然而,我却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有一种“伙伴意识”,因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学生从老师那儿学习知识、做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结成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特殊就特殊在这种关系凝聚着师生的情感和亲情,是牢不可破的。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我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亲密无间,甚至可以亲如父子、亲如母女,师生之间只有秉承克己复礼,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知其心,最终实现长善救而其失。

经历的我们不能更改,唯有努力地做好当下。尽己所能善待今天、善待与自己相遇的学生、老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生命相遇变得更加值得回味。老师也要学会感激那些生命中相遇的孩子。是他们,催发了老师们对教育的思考,促进了老师对不同人性的把握。今天如果你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该感谢你的学生;如果至今我们还在向着这个方向迈进, 过去地我们无法挽回。我们就更应该感谢他们!

第四篇:现代企业管理说课稿

现代企业管理

说课人 牙韩司(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系)

总体设计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设计

三、课程实施条件

四、教学效果

五、课程亮点

六、建设思路

一、课程定位

(一)性质定位

高职管理类学生特别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理论知识的创新和整体素质的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设置,它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它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同时是电子商务、会计、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

(二)作用定位

前续课程: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

后续课程:现代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战略、财务管理、顶岗实习、企管沙盘训练……

(三)目标定位

1.专业能力:能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程序以及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经营决策与控制、企业营销管理、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以及管理创新与国际化管理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2.方法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工作的能力;观察能力、计划、组织、实施、总结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出现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3.社会能力:养成勤奋、守纪、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树立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二、课程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典型管理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 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单元技术组装到具体管理工作中。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

1.明确教学目的,精简教学内容,围绕核心知识点展开教学

2.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为主线,掌握必备的管理基础知识,注重管理素养训练培养,了解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重点培养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计划决策、组织人事、领导沟通、创新管理等基本技能,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体系。

3.根据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按核心技能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努力实现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组织与安排

(四)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1)参观教学法(2)角色扮演法(3)启发式教学法(4)案例教学法(5)任务驱动教学法(6)小组讨论法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技术(主要)(2)网络平台

(五)学习评价

本课程考核总成绩为百分制。期末成绩=20%平时成绩+30%段考成绩+50%期末考核 1.平时考核(20%):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的迟到、早退、旷课以及课堂纪律情况;培养其遵守劳动纪律、尊重他人,学习礼仪等素质。2.期中考核(30%):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训相结合的考核,实现对基础知识、实训技能、专业素质的中段考核。

3.期末考核(50%):在学期末出一套完整的试卷来考核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内容,以考评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整体能力、社会素质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举例……)

三、课程实施条件

(一)课程资源

1.使用教材:《新编现工企业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李渠建 2.参考书:《新编现工企业管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彭加平主编 3.网络资源:

(1)易迈网络:http://;(2)世界经理人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3)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http://www.chinahrd.net/。

(二)教师队伍

(三)实践条件

四、教学效果

(一)校外专家评价: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企业管理教学能够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显著。

(二)教务处评价:现代企业管理主讲教师语言流畅,表达清晰,改变以前只在教室采用讲授法教学,改用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课程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难点讲解透彻。教学方法多样和灵活,并善于根据知识点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好。教学过程中还大量使用了案例,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学生喜欢。

(三)学生评价:现代企业管理教师上课认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的企业案例教学、课堂布置任务、模拟企业管理教学等,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教学效果好。

五、课程亮点

(一)以模拟沙盘教学为载体: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拟实训教学,让学生运用沙盘模拟企业实战演练,同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专业知识得到系统化梳理,实践能力增强!

(二)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使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启发式、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参与讨论,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建设思路

(一)进一步细化考核成绩表,实行岗位操作性考核。在每个任务评价中尽量引入企业专家参与评价过程。

(二)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建立案例资源库、实训任务库、实训指导书,编写校本教材等。

(三)争取与本地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深度合作,让挂职教师参与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第五篇:现代师生关系的法律特征

现代师生关系的法律特征

传统的师生关系奉行师重生轻的理念,并由道德和政策予以维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权利意识的增强,法律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其内容包括行政法意义上的管理关系和民法意义上的平等关系。必须确立师生平等思想,从转变观念、行为合法、实施救济诸角度全面推进和完善师生法律关系,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师生关系属于最基本的教育关系,它是指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与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关系、教育的价值与目标关系、师生的情感与心理关系等。教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的主体和共同体,各自有着特殊的社会定位。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而学生是指在正规教育机构中正式登记注册并接受教育的受教育者,包括幼儿园学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其它正式登记注册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规范和调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尽相同,它们反映了并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师生价值理念、社会评价和行为规范,推动了师生关系从传统视野向现代意义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在农业经济时代,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少数统治人才,教育形式为单向传递的个别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至高至尊,在人伦关系上将“师”与“亲”并列尊为五伦,即“天地君亲师”,从而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 “师道尊严”、“事师如父”的父子型传统师生关系,这一关系和理念滥觞于先秦儒道等各派思想家的论述,后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教育家以道德说教的形式加以确认,成为师生关系的普遍行为准则。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教育的对象扩大到所有的人,教育的形式是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集体教育,但教育的观念仍是“师重生轻”,而在我国,师生关系中的尊卑观念通常以道德和政策的形式加以维系。如今,人类社会正向着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包括学生在内的人的尊严、权利意识和个性独立日趋强烈,“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与和谐文明社会的终极建设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奋斗目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关键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意味着受教育和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基础因素和基本权利,必须由全新的规范加以确认和保护,而法律与之最相适应。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道德和政策共同调整着师生关系,并基于各自特殊的性质、运用各自特殊的手段决定着师生关系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道德是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来规范教育行为,重在预防和感化;政策是政党或政府以制定的指导方针或行政措施来调整教育关系,功在及时和详尽。长期以来,政策和道德成为我国教育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规范手段,但是,道德和政策的非规范性、非普遍适用性、非国家强制性等弱点,极有可能导致教育秩序的非稳定状态,无法有效地确认和实现主体权利。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包括人民)意志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体系,[2](P58)能够满足主体对权利的诉求,所形成的是平等正义、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法律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亦称师生法律关系,是体现包括师生在内的人民的意志,包含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强制性质的师生关系。它由现行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民事法律所调整,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为内容,对侵犯教育主体合法权益、不履行法律义务的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因此,法律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具有设权和惩治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较之于道德和政策所反映、建立和保护的,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二、师生的权利义务是确定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师生法律关系的本质就是教育权与被教育权的关系。教育权的主体为学校和教师,而受教育权的主体为学生,它是指国家给予的,由公民享有的获得均等的受教育和学习的条件和机会的权利。它们形式上为两项权利,实质仍为同一性质,相互对应。基于人的个性、人的发展需要和弱者权利优先保护,受教育权则更为重要,其已经发展成为自人类历史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公民的基本权利或基本人权,并为国际法和国内法所确认、体现和保护。

在国际法方面,《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受教育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于义务教育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在国内法方面,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时还规定了国家、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受教育者,对残疾人、对失足青少年,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各种形式的保障义务。在教育实践中,国家采取诸如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对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对高校贫困生建立助学体系等各种措施保证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从这些制度和举措可以看出,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接受教育,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渴望,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受教育权因此成了人的天然权利,其理念支撑就是平等、公正、公平。这种权利在经过法律调整和规范后,具有了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从而成为法定权利。从天然权利到法定权利,受教育权这种独具特色的权利个性,不仅决定了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是师生关系中一切权利和义务的基础和前提,而且也决定了师生法律关系的性质方向和权利范围。

其一,行政法意义上的管理关系

行政法意义上的管理关系是指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性,表现出行政上的不对等性。一般地,学校不属于行政机关,无行政管理职权,也无行政处罚权,这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主体属性。但是为了便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明确将行政机关的部分教育行政管理职权授权给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原本属于事业单位的学校就具有了部分行政管理职权,从而使行政法框架内的师生权利义务呈现出双重性。

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对学生具有管理权利。这集中体现在纪律处分、学籍管理、颁发学业证书和义务教育方面。学校和教师位居管理者,而学生属于被管理者,此时学校和教师的权利就演变成教育管理权力。韦伯认为,权力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某一行为者不顾反对意见,去强行执行自己的意愿,也不顾这种意愿会带来什么后果。这就是说,权力集中于某个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体现出权力关系的不对等性。这种不对等性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师生双方都必须遵行各自在行政法上的义务,而其中学校和教师尤其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学生事项和处理学生案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得开除退学,不得取消入学资格和机会,而学生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初级教育,否则,均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另一方面,学校与教师对学生具有保障义务。除部分纯粹的行政管理关系外,师生关系中还必然包含体现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人权原则的平等正义、公正公平的教育理念。在这个层次上,学校、教师享有的与学生有关的教育权包括: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些权利虽然仍具有行政权的色彩,但从效果原则出发,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权更多地应表现为教育义务。因为教育权不属公民权,是教育法律赋予学校和教师的特定的教育教学职责;而受教育权为公民权,且是人的绝对权利,教育权的存在以不侵犯、不妨碍受教育权为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受教育权成为师生关系的核心权利,学校与教师的教育权实质上就是教育义务,即必须保证学生受教育权的平等,其含义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受教育结果的平等。其具体内容为:学生平等地入学、升学;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证书;贫困学生获得国家或学校的经济物质的帮助。因此,教育权的行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旨在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的真正实现,并籍此实现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正义。

其二,民法意义上的平等关系

与行政法一样,民法层次上的师生权利义务也讲求平等,但是行政法上的平等是基于公权力的义务并内化为公权力的责任。民法上的平等则是主体间私权处分的结果,强调的是师生双方的平等,它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在具体的民事关系中互不隶属,地位平等,各自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除了管理关系之外,师生关系的某些内容属于民法范畴,它们之间基于自身利益和价值交换,成为平等和谐的民事主体,发生、变更和终止师生之间的民事关系,形成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其涵义包括师生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教育合同关系和侵权责任关系。

下载现代师生关系说课稿(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师生关系说课稿(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师生关系引发教师角色的转变

    现代师生关系引发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国有“一生为师,三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老师的地位看的高高在上,容不得学生任何的不尊和挑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越来......

    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的诸因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最经常、最重要的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和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师生之......

    师生关系

    假如你应邀参加校报组织的“师生座谈会”,请你根据下表所提示的信息,用英语写一篇发言稿,介绍一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益处,并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出建议。 建立良好的......

    师生关系

    怎样建立有效的互动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旧教学体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沟通,改变教师的......

    浅谈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改善 教育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的交往关系带有教育本质的含义。能够正确的处理师生关系,可以说就是抓住了教育的真谛。教师的素质,实际上就是在处理师生......

    浅谈师生关系

    浅谈师生关系 柏志云 新课程改革实施,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伴随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反映,面对班级人数过于活跃......

    浅析师生关系

    浅析师生关系文章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创造教育;对我们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新......

    师生关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黄杏梅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较常见的师生关系问题如师生间的冲突与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