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

时间:2019-05-13 02: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

第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

郑祖旺

(该文发表于天津教科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 300280 *** zw_zh@tom.com 摘要:高中物理“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结合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物理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手段、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结合教学内容设疑和联想,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的极致目标。三步教学法的实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将物理和物理学习内化为涵养才智、丰富情感、提升生命本质的过程。关键字:高中物理 三步教学法 初探 正文: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何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大家在努力探寻一些可操作而又行之有效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即把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落实为现实当中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可实施的教学状态。物理学科教学的高效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学生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能力上,从不会运用到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正因为如此,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已成为当今新课改背境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需求。本人结合多年在物理学科教学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出“情境-设疑-联想”的三步物理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实现高中物理学科的高效教学,满足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自主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

第一步:情境的创设(情境)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 1

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将“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称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创设情境是入门教育(即兴趣教育)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接近实景或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的接近实景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即强调利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二、情境创设原则和要求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郁闷、平淡的课堂情境,只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黯然、思维抑制,进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反之,激动人心的课堂情境,展示学生个性的课堂情境,富有情趣与挑战的课堂情境定会激发学生个性思维的张扬、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乐趣和对探究性问题敢于挑战的广阔思维,使学生具备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特点,使教学行为达到高效。

情境创设的原则是紧扣物理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普适性和直观性。即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开展情境创设;对某个概念或知识点创设的情境能够在不同条件下适用;创设的情境便于学生接受。具体满足以下要求:

1.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核心。教师从教材的情境中,从教学辅助资料提供的素材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有兴趣探索的问题,进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学情境预设与创设的根本要求。

2.课堂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比较准确的定位,创设的情境必须在学生认知能力接受范围。

3.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时代特点。情境的创设要能驾驭教材,要具备时代的鲜明性,要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要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进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4.课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以引起师生思想和精神的共鸣为前提。教学活动是以师生的情绪调节与感情交流为内在内容在特定环境下构成的,课堂情境中师生情感的相融和交流是其创设的重要条件,设计的情境与学生原有的情境印象相似或接近,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情境形成共振,从而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情境创设的最高境界。

三、情境创设手段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

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技术应用广泛、知识创新快,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物理学科概念、规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所以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手段以实验、模型为主,辅以多媒体模拟。具体手段有以下几种:

1.实验创设法。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在物理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其坚实的基础;任何物理理论的真实性都要以实验作为检验标准,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理论的基础,也是物理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启迪物理思维的源泉。实验创设法就是利用实验(包括演示实验)的方法,对物理概念的内涵、外延,对物理规律进行再现和验证。物理学的发展充分表明,实验是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物理教学中,观察实验离不开科学思维,无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采集,或是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论的得出,都必须经过科学思维;同时,经过科学思维得出的物理结论,又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由此可见,物理教学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既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2.模型创设法。物理模型是对实际物理问题的一种抽象,把物理实际问题的“原型”转化成物理模型,是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模型有质点模型、点电荷模型、单摆模型、人船模型、航天器模型、传送带模型、电动机模型、发电机模型等等。

3.多媒体模拟创设法。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其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多变的画面、突出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课堂教学的设疑、导疑、解疑更有层次性,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模拟创设法对一些高精尖的物理现象限于中学实际,无法直接观察,如卢瑟福α散射实验、原子能级跃迁等,借助于多媒体模拟效果非常好;还有一些瞬间完成的演示,如平抛运动的合成,借助高速摄像机拍摄,然后慢放,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平抛运动与等高处自由落体运动和等速等距匀速直线运动的等时性效果,进而归纳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第二步:问题的设计(设疑)

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教师采用设疑教学法,重在“生疑”上下功夫。所谓设疑,就是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有意设置障碍,制造疑惑,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学习,进而完成教学任务。从现代思维科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有收获,大疑则大有收获。教师的任务就是科学地运用好这个循环链。学习物理的过程,是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学生可在对物理情境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设计(设疑)。设疑可以是学生自疑,也可以是教师设疑,目的都是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智力潜能,调动学生思维主动性,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乐于发现、敢于创新的精神,变学生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一、设疑的基本要求

第一,问题的设计紧扣物理情境。从物理情境中抽象、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理问题,利用问题启发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观察、体验物理情境是设疑的前提。

第二,设疑的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科知识特点,注意新旧知识关联,能引起学生较高探究情趣。

第三,设疑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兼顾到全体同学,要包括低阶问题,也要包括高阶问题,不但要有封闭性问题,也要有发散性问题,尤其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设疑时要留有余地,可以逐步设疑。

二、设疑的手段和方法

1.观察设疑法。学生通过观察、感知预设物理情境的过程,从中抽象、提炼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物理问题,进而展开新课教学。观察设疑法的前提是学生对相关物理情境的认识要趋同。

2.讨论设疑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4~6人一组),全班同学在对物理情境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全班自由举手发言,也可以先组内讨论,后推出代表发言。这种方法常用于新课教学。

3.教师引导设疑法。针对某一节内容、一个题目、一组物理数据或实验条件等,在教师主导下,按一定程序不断地设置疑问,逐步引申内容的内涵,拓宽其外延,从而全面揭示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无中生有”、“投石激浪”,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从而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第三步:知识的拓展(联想)

一、相关教育理论

爱因斯坦说:“联想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联想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思维科学认为,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机制,联想中的关键要素是“焦点”,即指人们将所要认识、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焦点”,然后通过联想的方式,把若干其他对象集中到这个焦

点上,以便形成新的观念,或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等。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谓温故,是指回顾已经学习和了解了的知识的过程;所谓知新,是指在复习已学知识、回顾已知理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总结和提炼出新的观点,然后再扩充、延伸,从而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这里提到的“复习”和“回顾”,就需要通过联想来实现。学生对已有知识要有巩固提高的过程,即通过回忆、复习等方法,不断地强化已学知识,进而不断地增长新知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已经形成的技能,长期地保持存在记忆中,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联想的基本功能

联想法,就是把一个情境的关系转移到另一个更容易掌握的情境上,使抽象的情境转变成具体的类比情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联想比较主要是通过联想主体(已知事物)与联想对象(教学内容)的相互对应来进行的。通过联想的方法能实现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面对新知识时,有效摆脱陌生感,迅速找到轻松入门的途径,增加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较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三步教学法中,情境是引导学生入门,激发兴趣;设疑是激励学生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联想是应用,促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技能,使其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高中物理三步教学法已实践了10多年,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实验,该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二是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三是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四是养成了自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素养;五是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将物理和物理学习内化为涵养才智、丰富情感、提升生命本质的过程。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是来自峦庄小学的舒爱芳,今天受县教研室的委托,为大家做关于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报告,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因为对于高效课堂我既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又没有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本谈不上报告,有的只是探索路上的点滴感悟,今天在此与大家分享共勉,纯属个人意见,说的不妥之处尽请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这样两个熟悉的教育名词: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其次关注教学效益;第三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第四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最后,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高效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在课堂35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的目的和宗旨是一样的,让每一位学生进步和发展,但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个人认为高效课堂就像我们心中永远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一定会一定要实现一样,而有效教学正是我们踏踏实实追求与改进的过程,我们作为一线 的教师,特别是今天来培训的都是骨干教师,咱们一学年下来,到底上了多少高效课,多少有效课,多少无效课,高效课的效率有多高,想想我很后怕。所以今天我想说扎扎实实的甩掉无效课,踏踏实实的上好有效课,那么我们的步伐就已经迈入了高效课堂。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缺陷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怎样让遗憾缺陷少一些,真的是要讲求一些策略的。

我今天谈话的题目是: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高效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受根深蒂固的教育传统及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影响,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的念,掌握课堂教学高效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高效课堂教学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高效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其次,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案例: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教学,长方体、圆锥的体积教学等,小学几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直观演示和操作。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合作的技能包括:学会倾听;愿意并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又能够适度宽容别人的不足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它需要长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善于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从一年级起,就应把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能力作为一项特殊的教学内容常抓不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表现欲特强,倾向于“我要说”而不是“我要听”,很难坚持在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内坚持听完每个人的述说。因此,一年级上学期,他们一般是让同位两个说想法,互听对方的观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跟学生交代明白:当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地听,眼睛看着对方,不东张西望,先听别人说完后自己再说,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能静静的听完其他同学的述说,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再重新组建四人小组,这样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能力,就会水到渠成。

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分10个苹果形图片,放手让学生先把10个苹果形图片分成两堆,再根据分的情况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比一比哪组分的方法最多。写的算式最多。角色分工是:1号为组织者、2号同学分图片,进行操作活动、3号同学负责写算式、4号汇报。由于已经有前面1--9的加减法基础,又有色彩鲜明的学具,学生的积极性高,小组也会分工协作,有的分、有的说、有的写。再根据学生记录的情况进行汇报展示。学生有的按顺序分,有的没按顺序分。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比较,哪种分法更好,为什么?学生不仅自主探索学会10的加减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学习的热情高,不但体现了集体共性,而且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价值,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合作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组内分工还必须进行角色轮流交换,一定时期内互换一次角色,使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的高效学习情境的策略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关键词。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老师微笑的充满童趣的说: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这个富有童趣小故事,符合这底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案例1: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案例2:“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钱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三)智慧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通常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学来“帮忙”,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堂提问的“精”“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度、精(准)度、适(量)度。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案例1:讲解按比例分配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学校把360 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 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案例6]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9]学校余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六)高效课堂激励评价策略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尤其在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

3、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而对他人的评价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学生能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4、激励性评价要注意“度”。激励不在于一味地表扬和“藏拙”。太多的表扬和超值的嘉奖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要注意善待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交流指出其不足,不要为表扬而表扬,以免迁就错误而产生误导。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教学中,只有师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才会产生激情的火花;只有师生的情感不断交流,才会激发人性的快乐。只有通过我们以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无限高效。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嘉善中学

邱丽琼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看实验(录像),看实验(录像)不如讲实验”,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获取支持或推翻假设的科学实证,是以实验为载体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把自己当做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因此,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此为契机,我们师徒小组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的反思,拟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特点表现为:精力充沛、热情高涨;想象力较丰富,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强,具有质疑思想;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迫切希望能有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性、自尊心增强,渴望与人交往;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由于高中生身体正开始走向成熟,而心智发展明显滞后,所以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滥用精力与蛮干,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过分凭借想象力或凭空想象,不善于将精力集中,容易气馁。

2.中学物理的特点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中学物理又有以下几个特征:

基础性:中学物理不但是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一切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其他自然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

实践性:中学物理特别重视与实践相联系,重视用实验去验证相关理论,重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前沿性:新版中学物理现在也要求扣紧物理前沿知识,如激光、超导、电磁流、反物质等。

探索性:探索的目的是使学生灵活有机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传统物理实验不同

传统的物理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很少积极主动思考,而教师也很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试验操作也是学生按照课本事先写好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直接操作,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充分,没有新意,没有悬念,学生很难成为知识的创新者.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识建构手段,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它既有别于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一般的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让学生接触探索、发明、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他们的发现、探究能力。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发生认知冲突,这要求探究性实验设计首先要足够“新颖”。正是这种“新颖”的刺激,才会激发学生对探索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才使得它与主体原有的“定势”相矛盾、相对立,才能产生认识上的不协调和冲突。比如,我们设计的“测定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得出数据,并求出没有系统误差存在时电池的电动势与内电阻,这体现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实验的“新颖”。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使学生体验富于乐趣的挑战:探究性物理实验因为学生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用自己的手做一做,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死记硬背更有意义。正如学习游泳,看再多的书,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亲自下水,在学的过程中感悟、总结,才能掌握游泳技术。如同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一样,探究性物理实验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机会。通过这种实验,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实验为主开展实验,学生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激发教师继续学习的热情: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使教师失去了决定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性和垄断性,学生研究的很多问题超出了课堂教学、学科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教师指导学生时,心中可能没底,有一种紧张感。教师如果自身知识结构失衡,如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窄、漠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科研能力缺乏等,就难以胜任。为了能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课题研究的范围:嘉善中学

嘉善高级中学 嘉善综合高级中学

课题研究的对象: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理论研究方面:

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对课题研究特点,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2、实践研究方面:以三校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演示验证性实验提升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验,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方法与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讨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将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究性问题或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演示实验”的教育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必须由教师亲自做的演示实验,使用探究法的叙述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分析和处理资料;将易操作、易成功,没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实验。(2)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原教材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方案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这种程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为此,根据客观条件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3)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不是直接告知学生问题在何处,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可能造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学术讨论加以解决。(4)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模拟研究法以及行动研究法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二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5月一2007年9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调查学生实验操作具体情况并建立档案以备以后对比分析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10月一2009年6月.1、根据实施计划提出问题和任务,分期举办实验探究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2、通过观察、调查、分析,进行初步论证,发现不足之处,提出解释,改进观点

3、修正、改进,具体操作,再实验、再验证。通过反复论证,反复操作、改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第三阶段(总结成果,课题结题,成果推广):2009年7月一2009年8月 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邱丽琼: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包括课题立项报告和结题报告的撰写、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电脑操作等工作。

张凡、吴通盛、李林芳、陈栩、范子文:负责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同时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负责问卷调查设计和调查资料统计工作,同时进行网络收集、资料统计、课件制作和电脑操作工作。

叶春:主要负责课题的器材准备和方法指导。

九、预期成果:书面报告和光盘

十、研究经费:实报实销 理论指导:嘉善县教育局教科室 课题实施:师徒课题组 课题立项报告执笔人:邱丽琼

标签:开题报告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价值分析,主要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内在原理,分别介绍相关的概念,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目标整合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内容取舍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选择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学情驾驭策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师素质调控策略”这五个方面加以阐述。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力图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通过总结教学中的成熟经验,力图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文中论述结合了教学实践中的大量鲜活有力的实例,可操作性强,富于针对性,现实意义显著。总之,本文力图在理论上钩玄提要,实践上针对时弊地阐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这一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以期引起国内外高中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进而加快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鲜明旗帜,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变化,当我们把课堂关注的重点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后,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能否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是否学会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完成语文知识的自我建构、言语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生成。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核心。可以说,所有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就是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 “有效”这个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教学界己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概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和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列举现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原因。第三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主要从确定与叙写教学目标、设计与编写教学方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三个层面来探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第四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着重探讨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教学、文言文教学、现代文教学等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可操作性策略。第五部分“探索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注重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坚持全面开放的评价内容,强调发展性的评价目的,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重点是第三、第四、第五部分。主要是围绕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一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出教学中的成熟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多还原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各种在传统教育中隐藏着的弊端不断浮出水面。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时代的要求,努力为学生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笔者努力研究教法,在此就新课改下物理课堂的高效课堂作一些论述。

一、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当代的高中生虽然个性比较强,但是对于物理的重要性还是有足够的认识的。他们都能明白物理的重要作用,都想学好物理。然而,有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无法积极地参与课题教学与活动,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并且,在高中时期,学生的课业非常繁重,有些教师忽略了自身的主导型作用,将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增大,没有有效的、足够的讲解,而是把大部分的问题都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做不仅浪费了高中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有些物理问题还没有解决就进入另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了。长时间积累下去,就会使学生的物理学习成为薄弱环节。因此,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为学生构建高效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几项基本条件

为了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基本条件,它们是教学成果的前提和关键。1.高效课堂的构建要与教学规律相符合,不能逃离教学的本质,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基础。2.落实新课改理念,从实处入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落后的学习方式。3.时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教学的主导,帮学生掌握知识,使他们理解概念、弄懂规律、熟悉法则,让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得,这样学生才能对物理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三、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精心设计学案

学案的设计对于整堂课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好的学案能够让课堂更高效,也能引领整个课堂的方向,让课堂教学顺着教师预定的思路铺开。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静心设计学案,并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融合到其中,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对知识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充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一种保障,课堂教学只有有效,才能进一步达到高效。因此,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深入、透彻、全面的了解,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更好地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服务。

1.实施分层教学法。由于目前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我在教学中多是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什么分层教学法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这是与学生自身的能力相关的,因为学生的领会能力都是有高有低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再加上努力的程度不同,表现在成绩上就分出了层次。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采取相同的难易程度,就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觉得没难度,没意思,程度较差的学生觉得很困难,理解不了。这种做法的教学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只有采取分层教学才能让这个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如“理想气体定律”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喷泉实验”:假设在500ml的烧瓶内装400ml的水,再用手将瓶顶堵住,并放在石棉瓦上加热一段时间。手松开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后,笔者按照假设演示,并将手松开的一瞬间,水从烧瓶口喷射出来。通过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喷射时空气温度、压强、体积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遵循的是什么定律。

2.实施实验教学法。物理学习与实验时紧密相关的,实验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的特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大部分的定理、结论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而得的。学生对于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多媒体受到滥用,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虽然不经过亲手操作,学生也能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任何培养和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弊端。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实施高效的实验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亲手操作的机会,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但是不能用多媒体来替代学生动手实验的感受。

3.多元化的教学评论。一堂高效生动的物理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评价。因此,为了确保物理课堂的高效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即评价的真实性、及时性、层次性。及时性的评价是对学生进步的肯定,但对于不足之处,也应及时评价,激励其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但要注意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真实性的评价是对于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切勿过高或过低,否则学生将会滋生骄傲或厌学心理。层次性的评价则是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和发展,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状态,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

总之,探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高效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必须按照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责编 田彩霞)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高效教学策略研究——“情境-设疑-联想”三步教学法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