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级研究生中特教学与考核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安排与考核要求
一、行课时间:
第九周——第十七周开始上课。学生调研课外调研,教师不再停课。
二、教学内容建议
1.《课件》只是一个基本参考,具体教学内容请老师们根据学生情况增减。2.建议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及习近平2014年“五四”讲话的精神融入“文化建设”部分;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政治建设”部分。(相关资料见见压缩文件)
3.主要参考资料
(1)《大纲》(电子版见压缩文件)(2)《教材》(电子版见压缩文件)
三、教学方式建议
建议开展“专题教学”,以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困惑为主线。请老师们总结“专题教学”经验,期末专门探讨,下学期进行“专题教学”。
专题设计建议见压缩文件
四、考核方式
学习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课堂学习情况30分(1)学生出勤情况15分
学生无故缺席一次扣5分、病事假缺席一次扣2分,学生因各种原因缺课三次(9课时)以上须重修。研究生因事因病请假须经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三方同时签字或盖章方有效。(2)参与讨论情况15分 2.学习心得体会30分
学习心得体会是指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哪些新的认识、自己原有的哪些思想误区与困惑得以消解及自已思考问题的意识、能力和个人的思想境界等得到哪些提升。学习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于2000字。3.调研报告或40分
(1)调查报告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完成,但每组人数最多不超过5人。
(2)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个人兴趣,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或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3)调研报告包括调研思路和方法、调查结果与分析、对策或建议等内容。
(4)调研报告字数不少于4000字,撰写须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要求。学院将组织教师从不同学院抽查报告,违反学术道德的学生此项均以零分计。
(5)本学期参与“答辩考核”试点班级为李强老师、周琪老师、吴延勤、尹晓东老师任课的班级
四、期末需要提交给梁娟老师的纸质文件
1.学生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各一份 2.学生成绩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各一份
梁娟电子邮箱:410592673@qq.com,办公室电话68367025,***
第二篇:研究生《中特》课程教学要求
研究生《中特》课程教学要求
1、教学时数安排:采取3+1模式,即三节课堂教学,一节课外自主学习(注:第一周和最后一周仍按四节课进行课堂教学)。
2、组建学习团队(每个教学班十个团队为宜):围绕课程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课堂展示团队的集体学习成果,进而引发课堂讨论。团队展示成绩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判。
3、除常规考试外,每个学生还要提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主题: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探析。
4、课堂增加互动,原则上互动环节要占课堂教学环节的三分之一时间以上。
5、最后一周前两节课正常上课,后两节课安排随堂考试。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50%。
6、课堂纪律要求:缺课一次总分扣10分。
第三篇:中特论文要求
11.16停课一次,11.23听要求交论文。论文或读后感或学习体会
要求:有封页,写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专业,学号,姓名”。里面:题目 内容摘要:(100-200字,顶格),关键字:(3-5个),正文,参考文献 读后感什么的里面没有格式要求。论文题目:
1.谈谈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2.论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价值 4.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5.列宁“新经济政策”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6.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任一具体问题)7.经济全球化视阈中的社会主义 8.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9.“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阅读文献与参考书目(读后感、学习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250-256、272-27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P371-379、382-384。马克思:《哥达纲领评判》(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P10-12。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
——《马恩选集》第3卷,P404-409、416、423-44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列宁选集》第27卷,P400-402、434-438。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选集》下卷,P545-557。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五大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张汉清:《社会主义实践与马克思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凌云:《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
——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赵曜等:《科学社会主义新论》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曾枝盛:《20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莫尔:《乌托邦》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欧文:《欧文选集》
——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伯恩斯坦:《什么是社会主义》(节选)
——《伯恩斯坦言论集》,三联书店,1973年版;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社会主义?》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节选)
——三联书店,1963年版;
第四篇:研究生中特期末考试总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正步入“马克思的问题领域”(如社会异化,人的物化,人的主权虚拟化,竞争状态下人与人的分立化,商品拜物教,经济暴政等),其具体的表现如何?
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实适用性?(必考)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4.最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1.民生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物价、教育、就业、住房、就医等问题剖析 2.环境污染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性: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剖析
3.精神信仰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及其方向: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互联网环境下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现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剖析 4.制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制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必考)
1政治上,社会监督体制,我国的国家权力虽有立法、行政、司法的分工,但缺乏权力的制约,使少数领导者权力过于集中。专门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法制程度低,监督弹性大;人大监督不力,社会参与意识淡漠,社会监督体制的不健全导致的权利滥用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尤其是我国缺乏独立于体制外的第三方监督机构,而普通的民众只能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有时甚至是违法的方式来进行监督。社会监督机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意见表达通道,这个通道的不畅通意味着人民的意见无法得到有效地表达,势必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2经济上,经济体制不健全不完善。(请随便胡诌一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要培育大量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既要降低市场门槛,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更要打破垄断,鼓励和保护竞争,除了少数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外,其他产业都应该允许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通过公平竞争自由进入。二要构建全国统一的平等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特别是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三要构建诚信机制,让诚实守信者得到消费者青睐,让失信者受到应有惩罚。
3社会结构上,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体制机制障碍,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分隔政策取向,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比如学校、医院等资源至今仍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小学校的人均公用经费数十倍于农村中小学校,农民生病亦无法得到与城里人一样优良的医疗服务,福利资源分配方面也是如此。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从总体上降低了生产效率,影响了经济增长,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户籍藩篱,使得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地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真正融入到城市化过程中去,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无法根本提高,并扩大了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差距。同样,由于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市永久居住,使得城乡间的人口比例一直无法迅速地提高,这样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这就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的产生,从而使得群众心生不满,阻碍社会的发展。
4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大,未能有效的覆盖需要的人群;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法制不健全;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导致基金不能很好的调剂使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明显不足。比如说,存在着许多项目空白,监管方面也很欠缺,而且政府主导之外层次的社会保障未能有效推进;责任模糊,包括,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分不清;政府责任边界不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未能明确。
5社会分配体制,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收入分配不公平导致收入差距明显偏大,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等问题比较突出,也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出现的较大的体制问题。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占比偏低,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迫使居民用自身的收入来支付快速增长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支出,不仅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增长,而且强化了居民的谨慎预期,降低了居民消费倾向。从长远来讲,社会分配制度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将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远发展。
论述题:社会发展中历史的进程走到哪思想的进程就走到哪。(必考)
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理论的逻辑起点和进程应当与客观历史现实的发展进程一致的.思想意识总归是存在的反映.思维的任务在于对历史作出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是历史规律的理论形态。这种概括和总结的逻辑起点是和客观历史的发展一致、统一的.思想和历史的一致、统一,并不是亦步亦趋的一致、统一,而是在总的发展趋势上的统一.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上的一致、统一。统一、一致中包含着差别.因为历史的发展常常包含着无数的细节和偶然的因素,甚至是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来展现其规律性的.作为反映客观现实历史的思想,则必须摈弃这些细节和偶然因素,否则使科学研究工作漫无边际,难于达到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
(胡诌一下)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孕育萌芽并最终被替代的阶段,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资本主义垄断阶段,战后资本主义
(胡诌一下)思想的进程: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实践,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探索。
社会主义的思想发展是在资本主义思想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飞跃
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理论 19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十月革命标志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发展 开始于南斯拉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
科学社会主义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共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改革,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形成的共识?)
1、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2、在相当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
4、不能把公有制等同于国营经济
5、必须发展社会主义
6、在文化上要不断解放思想
7、在对外关系上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理想国》、《礼记》等描述的社会形态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思想?
不是,因为他们所属的阶级属性不一样,社会主义思想是资本主义时代由无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思想,而理想国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主所提出的一种思想,礼记是由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一种思想。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空想”理论”或受“空想”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有时又急功近利的思想,例如大跃进现象。
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说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例如古代时期的大同社会理念,这是一种不全面的和谐社会愿景。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的论断,没有与时俱进,没有灵活的将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结合。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所以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重要)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虽然空想主义是不成熟的理论,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具体表现在
1.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2.空想社会主义吸收了早期轴心文明的核心思想,有历史之源。
3.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提供基础,实现质的飞跃。4.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5.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空想社会主义VS科学社会主义(重要)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 联系:
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有科学因素,科学社会理论中含有空想主义的因素
2.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发展历程,空想因素越来越少,科学因素越来越多 3.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会有“返祖”现象,例如大跃进现象。区别:
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
2.空想社会主义凭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境,科学社会主义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的社会的原则
3.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潜在包含科学因素,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是成体系的科学。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已经经历了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大机器工业阶级,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西欧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经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最直接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批判地吸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吸收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观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前提。
总之,19世纪40年代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等思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条件。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原因?
1.历史原因——小生产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肥沃土壤,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经济基础落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基础之上的,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不像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无法形成自己有效地组织,但他们也想要稳定的生活,渴望外来的力量的保护,因此,小农生产是个人崇拜产生的思想基础。2.现实原因——高度集权体制是个人崇拜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
3.个人因素——一方面是领导人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另一方面下级干部的需要、制造甚至推波助澜。4.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导致民主意识不强。
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对的吗
片面的。当时内忧外患,面对外在封锁,优先发展重工业具有必然性,但若长期以往必定影响经济体系,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日用品严重短缺。
苏联改革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
1、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认识
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3、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6、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先导
7、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否可以认为可以一劳永逸?(重要)
不可以,因为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发展,老百姓的选择也在变化。
1.国情: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不变,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但是在其他方面,国庆有了新的变化,包括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社会需求逐渐提升、社会状态更加开放以及发展方式开始转变。2.世情:我国将面临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以及复杂发展环境的挑战,复杂的发展环境包括传统的安全环境,诸如军事、战争安全,还包括非传统的安全环境,比如信息安全问题。
3.党情:我党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队伍规模、组织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面临的建设任务等都在发生变化。总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如果精神懈怠,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如果能力不足,脱离人民群众,消极腐败,那么其执政地位是岌岌可危的,必须要铭记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发展,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继续。
举例说明,“思想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真理问题讨论
(“两个凡是”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1978 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
(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并给以沉重打击。)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为什么?
第一,《共产党宣言》比较完整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定理。首先,《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演变为理论基点,科学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和斗争的历史过程。其次,《宣言》阐述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贯穿《宣言》始终,《宣言》正文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地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再次,《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最后,《宣言》指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无产阶级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唯物主义科学态度
首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贯穿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理论,因而“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正确的。
其次,指出《宣言》中的某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有的已经过时,有的需要更新和发展,有的基本原理正确,但实际运用时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
再次,《宣言》中的有些观点反映了他们当时的认识,这些认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予以修正。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尊重历史本来面貌,坚持对原著不修改、不更名,认为《宣言》是一个历史性文件,我们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毛中特问答题总结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1)唯物论(2)辩证法(3)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
(1)系统地,具体地将社会历史领域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将哲学从对自然哲学领域,经院哲学领域拓展到历史-社会维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首次从哲学角度思考经济学,发现了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演进的客观规律。
(3)批判与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将其科学地运用在历史唯物论上,既发展了唯物主义思想,又与庸俗唯物划清了界限。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B.无产阶级发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A.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B.应该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密斯、大卫·李嘉图 C.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列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辩证唯物主义:一肯定人的目的合理性为核心的唯物主义思想。5.社会问题被忽视的原因:
(1)自然力远超出人类的理解与驾驭能力,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
(2)在一种被决定恐惧中,人们渴望了解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并尽可能地加以利用 6.人类活动的首要任务:认识自然、并通过自然理解神的意志 7.启蒙运动的任务:(1)祛昧:打破神学对思想的禁锢(2)树立人类理性的合法地位
8.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积极作用:史无前例地将交换价值机制树立为社会价值观的核心,为社会中各种关系的整合与统一提供了可观的、可依靠的标准。
消极作用:人的价值需要通过对象化的方式来实现。人的价值的显示表现商品不是直接用于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而是间接的满足(通过交换)。这样在价值与价值实现层面上出现了不同一的现象。交换环节成为了阻碍公平实现的障碍。人越要实现价值,就越要向这种对象化的机制妥协。9.启蒙运动的政治影响: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社会意识逐渐步入其“青春期”,人们的活动不在像以往那样过分依托于一种先验力量,而是力图基于人类理性的现实力量,构建出一种追求公正、自由的社会。之所以谓之“青春期”,在于人们从对神的恩赐的渴望转移到对人类理性的过分自信,社会意识尚没有系统地反思从神的崇拜到理性崇拜转变过程的本质。10.马克思的社会观: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1)社会不是一个静态的食物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个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2)过程,顾名思义,社会科学绝不是以静态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的,而是以动态的时间作为研究对象 11.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社会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存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维度,但是把三个维度联系起来的是当下的人的目的,人为了满足当下的目的收集过去的信息,并归纳总结出普遍的必然性,为将来提供规律性的根据。因为社会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更精确的说是由目的创造的。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3.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1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外延——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教育学、人类学和社会主义学等各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大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 15.“唯有马克思”的状态:
(1)马克思的学说是唯一的真理体系(2)马克思学说的真理体系有无限开放性
(3)马克思的学说是全部人类知识的总纲领(4)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实践的唯一指南 16.假如没有马克思,会出现的问题:
(1)谁来替穷人说话?(2)谁来指证资本主义的恶性?(3)谁来鉴照我们物化的生活,开显我们本真的生命?(4)谁替我们计虑和守望此案的圆满?
17.马克思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通过消除社会的“经济暴政”,追求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
18.马克思的思想主题:批判商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消灭“经济暴政”,促使人类从摆脱“政治暴政”向摆脱“经济暴政”的飞跃。
19.马克思与我们同行:(1)“马克思与我们同行”是基于对马克思的思想与当今社会的契合性和针对性而言的。马克思的思想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由于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获得了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所需要的经验背景。
(2)我们应该善于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吸取矫正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原则,拒绝马克思就等于在一个方面拒绝吸取矫正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资源。20.社会主义的三大内容:
(1)价值观:社会主义终极价值-公民的普遍幸福
(2)大思路: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进行制度设计(3)实践态: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实践 21.社会主义思想三次飞跃: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2)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3)社会主模式的探索发展 22.资本主义阶段:(1)资本主义孕育萌芽并最终替代阶段(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4)战后资本主义 23.社会主义阶段:(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形成(2)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3)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实践(4)社会主义实践模式探索
24.资本主义的含义:资本主义最初的萌芽和发展由手工工场、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三条线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25.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1)16-17世纪,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时期
(2)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时期,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理。
(3)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政治统治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扩展。25.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程:
(1)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主要特点:A.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B.借鉴古希腊柏拉图思想、早期基督教平等思想和正在兴起的人文思想 C.以虚幻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2)17-18世纪中期平均思想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巴贝夫《平民宣言》
主要特点:A.用理性伦批判刚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B.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说基础上 C.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未来社会原则 D.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征(3)19世纪晚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圣西门《论实业体系》、傅立叶《四种运动论》、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主要特点:A.对未来社会设想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 B.以机器大生产为基本前提
C.有自己的信徒,有实践活动 26.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分析:(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思想本身却是深刻的(3)空想社会主义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2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资本长大机器工业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28.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
(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2)空想社会主义凭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景;科学社会主义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社会的原则
(3)空想社会主义地潜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
29.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空想”理论或受“空想”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论断(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
30.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1)经济条件: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现代工业(2)政治条件:300年的沙皇君主专制制度(3)文化条件:文盲占人口的75%(4)对外关系:长期对外扩张侵略,形成大国沙文主义(5)国际条件: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31.苏联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2)苏联党内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争论(3)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2.“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1)加深了向社会主义过渡艰巨性的认识(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3)认识到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性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
(6)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7)开展文化革命,发展文化事业
3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而形成的。(1)工业化:用行政手段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2)集体化:用行政手段在短时间内消灭富农
(3)大清洗: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的指导思想/脱离党的领导撇开司法机关的运作过程/以高级干部和知识精英为主要打击对象
34.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1)经济:高度集中
A.所有制形式-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B.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 C.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管理生产(2)政治:过度集权
A.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B.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C.国家机构,联盟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通过安全机关强化无产阶级专政(3)文化:高度集中
A.通过政治批判构造意识形态准则 B.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C.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 35.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崇拜现象发生的原因:
(1)历史原因:小生产传统习惯势力是个人迷信深厚的社会基础和肥沃土壤(2)现实原因:高度集中体制是个人崇拜现象存在的现实基础
(3)个人因素:一方面领导者的默许、欣赏甚至提倡,另一方面下级干部的需要、制造甚至推泼助澜(4)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导致民主意思不强 36.综合评价斯大林模式:
(1)制度属性: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实践形式(2)历史作用:苏联模式为人类社会塑造了新型现代化途径
A.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成就 B.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获得了较大提高 C.为落后国家树立了赶超战略的新型现代化途径(3)历史作用:苏联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战备模式
A.为备战创造了绝对必要的物质条件 B.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局势 C.能够有效地调动全国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
37.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
(1)经济弊端:A.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规模大,效益差
(2)政治弊端:A.权力集中,脱了群众 B.监督机制低效,民主法治破坏 C.缺乏有效的纠偏机制(3)文化弊端:A.文化严格控制 B.文化管理单一化 C.典论高度一律
(4)国际影响:A.战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B.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格局的影响 C.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作为规律推广
38.社会主义模式探索的共识:
(1)必须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影响
(2)在相当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4)不能把公有制等同于国营经济(5)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6)在文化上要不断解放思想
(7)在对外关系上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39.中国的时代课题:
(1)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等等三个依然不变
国情变化: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社会需求逐渐提升;社会状态更加开放;发展方式开始转变
(2)世情:新科技革命的挑战;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挑战;复杂发展环境的挑战(3)党情:共产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 40.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1)国内背景:中国改革面临的挑战-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最关键的阶段
(2)国际背景: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挑战;自觉调整生产关系;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经济发展计划化;社会阶段关系新变化;内部政治趋向民主化
(3)发展困境: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低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是经济增长内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41.五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
(1)无工作的增长:增长没有创造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2)无声的增长:经济快速增长,但人的权利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3)无情的增长: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
(4)无根的增长:由于受外国文化影响本民族传统文化日趋边缘化或正在消失
(5)无未来的增长:增长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与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对后代子孙的生存带来毁灭性损害 42.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2)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3)俄国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确定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次飞跃的标志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关系 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的区别
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 2)空想社会主义是凭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景;科学社会主义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社会的原则 3)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空想”理论或收“空想”干扰的原因
1)社会根源: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历史根源:各个民族传统中乌托邦文化的影响
3)理论根源:教条主义对待前人的论断,没有与时俱进,没有灵活的将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4)认识论根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
第五篇:北航研究生中特总结
导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3.中国共产党仅仅依靠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
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三、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 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 发展。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 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 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9.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
一、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 国家;
三、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实现了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转变,成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全面前进的要求: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始终坚持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伟大实践。
二、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的强大动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四、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 性、艰巨性、复杂性,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 作风。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界罕见” :
一、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二、人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三、中国是世 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
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二、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 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三、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一、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三、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 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 21 世纪头 20 年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依 据: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二、中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 成熟。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 法是统筹兼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 文明建设在内的统一体。
7坚持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的方法:
一、总揽 全局,统筹兼顾;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三、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四、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点主要包括:
一、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中 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 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 务。)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中国走向繁 荣富强的必由之路。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 施的协调性,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思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 机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四、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五、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 是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六、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对外开 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七、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八关于经济发展 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包括:
一、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方式,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
二、坚持改革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六、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的原因和面临的问题:
一、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 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
二、市场机制还未充分发挥作用;
三、宏观调控体系 不够健全;
四、市场秩序不够规范。6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体制,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 :
一、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 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 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8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中国特色新型 农业化道路;
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一、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
二、继续坚持“引进来” ;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10中国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包括:
一、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应按照民主平等的原则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富欺贫、以强欺弱。
二、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国际经济摩擦和争端。
三、本着求同存异和多样性原则,尊重和包容世 界经济中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选择。
四、坚持互利合作原则,缩小南北差距,推 动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 家长期稳定和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有:
一、健全民主制度;
二、丰富民主形式;
三、拓宽民主渠 道;
四、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五、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6.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容:
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
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7.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这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二、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8.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一、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
二、社会主义法治更 加完善;
三、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
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五、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9.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二、坚持国家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
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 势。10.政治稳定的三个特点:
一、政治有序;
二、政治有效;
三、政治持续发展。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坚持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关于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
三、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
四、关于促进文化发 展的思想;
五、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
六、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国之魂)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神会主义荣辱 观。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 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坚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 辱观。
5.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要求:
一、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必须推动哲学社会 科学的繁荣发展;
三、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 新,把创新精神贯穿于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
6.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7.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三加快” “一加强” :
一、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 的体制机制;
二、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四、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 生产的引导。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 民生的思想;
三、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四、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 思想;
五、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六、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制度体制包括:
一、教育制度;
二、劳动就业制度;
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社会保障制度;
五、社会管理制度。
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
4.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
二、教育发展不均衡,基于资源分配不合理;
三、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 力仍然较大;
四、收入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5.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
二、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 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略社会建设;
三、政策机制不完善。
6.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一、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
二、是社会建设的急迫任务; 三,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7.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8.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一、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二、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三、矛盾朝 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9.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注重:
一、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
二、注重维护群众利益;
三、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四、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0.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新特点:
一、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二、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三、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11.妥善处理社会利益矛盾:
一、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二、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三、进一步 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12.社会公平正义的特点: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
13.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三、努力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四、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 常增长和支付;
五、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 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14.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 转变政府职能,一、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二、加大财政投入;
三、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15.社会管理具有阶段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2.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控制人口数量;
二、提交人口质量;
三、推动人口长期 均衡发展。3.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就是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学会按照自 然规律办事,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推动节 能减排;
三、发展循环经济;
四、加强宣传教育;五完善体制机制。
第七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党的领导具体来说,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一、关于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
二、关于把 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思想;
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
四、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五、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六、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
3、党的建设面临“四个考验”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4、党的建设面临“四个危险” :
一、精神懈怠的危险;
二、能力不足的危险;
三、脱离群 众的危险;
四、消极腐败的危险。
5、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
一、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 化,提高全党死思想政治水平;
二、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 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四、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五、必 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
1.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突出特点。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
3.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 展的基本态势。4.新世纪国际局势的新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三、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四、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呈现新特点;
五、人类共同安全问题 日益突出。
5.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基本原则: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 化;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 展;文化上,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 全上,互相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 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6.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倡导互信互利平等 协作的新安全观;
三、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
四、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馆。
7.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坚持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8.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而且必将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 的机遇,从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二、中国的和平发 展使世界局势更加稳定,使世界和平更有保障;
三、中国的和平发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
四、中国通过自身的发展已经并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