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教学论》与教育适应自然思想
《大教学论》与教育适应自然思想
时间:2011-06-24 11:23:27 来源:勤思考研网 点击数:916 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大纲免费资料2015辅导班
第一节《大教学论》与教育适应自然思想
一、教育活动与《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是捷克民族遭受政治和宗教压迫的时代。1614年,他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开始研究教育改革的问题。
1628年,夸美纽斯随“捷克兄弟会”成员被迫迁往波兰,从此终身流亡国外。在波兰时,夸美纽斯开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
夸美纽斯的的思想:
在政治观上。在宗教观上。在认识论上。在社会观上。
二、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它的的提出,主要受到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首先,这个思想的提出是他把文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思想在教育中的全面运用,力求探索自然法则对教育影响的结果。在他看来,自然不仅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自然的发展规律就是宇宙万物的发展的根本规律。
★★★★★★
第二篇:论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社会是个“舞台”,每个人都是个“角色”。人的社会角色不时会转换,由中学生变成大学生,这便是一种角色转换。新同学的大部分情绪问题起源于不及时转换角色。出名的演员有句共同的箴言:进入角色才能演好戏。那么大学生面对新变化,如何进行自我调整?
综合起来大学新生要面临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价的三种改变。
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
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必须要变“被动”为“主动”。目前各高校都在尝试实行学分制,60分万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学校园不再是想象中的“乐园”。大学学习环境比高中要宽松得多,更注重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考试少、自习多,部分学生易在失去他控的情况下不知不觉放松自己,导致学习难度加大。所以,入学伊始就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十分重要,不能再像高中那样等、靠、要了,要做到主动向老师请教。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全面了解这些情况,是确立自己的专业思想,顺利地进行学习所绝对必需的。
生活上,许多事情都要自己处理:同学间经济条件差距较大,也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有的还会产生自卑心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更让新生既新奇又不知所措,选择活动、选择社团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总之,过去由父母承担的心理压力,现在要自己承担了。但他们许多人缺乏心理准备,心理承受力是相当脆弱的,因此也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河南省某高校一学生,入学仅几个月便弃学当了和尚。他因为经济困难引发对人生的失望,便遁入空门以求解脱心灵痛苦。
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应切实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对此家长、学校都有义务帮助他们。而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扩大自己的人生视角、社会视角,对生活前景、自己的前途看得远些,开阔些,这就可以使自己对困难采取乐观主义态度。
大学新生在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中最主要的障碍就是理想的大学生活和现实间的差距,以至情绪低落。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效应有一对公式:期望值>实际值=失望;期望值<实际值=满足。事实上,校园环境的优劣,教学设备的齐全和先进与否并非个体能否成都的决定因素和惟一因素,个人能否有所成就,有所突破还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外因还须有内因做基础。应学会主动适应现实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大学的有利长期保持,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自立、自理能力和业余生活质量,以更好地接受社会的挑战。
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读大学是很多学生独立生活的起点,也是大部分人集体生活的开端。高中时期同学们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彼此间利害冲突、矛盾少,进入大学后,个体差异显现出来了,每个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都有所不同,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或友好相处,或平淡如水,或形同路人,若处理不当,易引起人际关系紧张。建立健康的群体意识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适应宿舍的集体生活比较难,要想快些适应集体生活,应该注意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尽量保持宿舍的环境卫生;室友间团结互助,相互关爱,遇事多沟通、多谦让、多忍耐。要学会关爱别人,碰到困难也要主动向同学求援。在交往中不以个人好恶要求他人。关系到彼此利益时,双方最好要互相协商,形成一个共同约定,在不断的调适过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持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事实证明,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共同的责任感,才有搞好一个集体的基础。请记住,多一份认同感,多一份风格;多一份建设性,多一份成熟。此外,大学同学情谊会温暖你一辈子。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进入大学后,由原来的“鹤立鸡群”到群鹤争鸣、由学习成绩独霸天下到“百技上演、各展才艺”,再加上成绩的高低排列、班干部落选等变化使得大学生要面临一次大的洗礼,重新评价自己、自我定位成为他们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自我评价时,许多同学拿己之短比彼之长,只看今天的失,想昨日的辉煌,却没看到今天的得,没看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纵横是经纬,缺一不可,既要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更要看到自身的成长和收获,增强自信,并不断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大学生应明白何时何地都是适者生存,能者上,庸者下,应从点滴做起,严格要求自我,做一个生理、心理和行为都独立的人,并针对自身发展要求结合各社团特点有选择地参加活动以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规划自己的人生,要确定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围绕目标制定出实现目标的步骤和方法,最后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这就叫生涯设计。大学生活是人生道路定向的阶段,将来向哪个领域发展,在这个阶段就基本定下来了,一定要记住自己扮演的角色,堂堂正正地演好它。一个人的生命线是由自己描绘的,同样的起点,却不一定有同样的终点。如果你不愿意留下终生的遗憾,应该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做一个生涯设计,并积极行动起来,将这份设计一步步变成自己理想的现实。
第三篇:论大学生活及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新起点、新征程、新跨越
—论大学生活及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有人说,大学不过是高中的延伸,在这里还得继续高中的那种拼命苦学;又有人说,跨进大学校门,前途和事业便有了保障,可以痛痛快快玩四年了。在高中那时,我们的梦想就是过上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时间的推移,我终于过上了我们梦想已久的大学生活,但生活的方式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与我们高中过的生活与众不同。它们是两种生活方式:高中生活过的很紧张,一些事情老师、同学、家长都会督促你;大学的生活虽然自由也无忧无虑,但却要靠你的自制力。
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现在扮演的角色,并尽快适应这个角色,我们都要努力去适应不同于高中生活的大学生活,适应它的学习方式,适应它日常生活方式。首先,我们要纠正心理落差,虽然理想与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不一样,但是它有它的好处,它的生活方式离社会更近了一步,所以我们要在大学生活中再次树立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是激励人们百折不挠、忘我奋斗的巨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理想迷失,信念动摇,就会丧失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其次,我们要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锻炼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的实质。在中学的时候习惯了老师的授课方法,一时难以接受大学的授课方法是很平常的。而自主学习现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会掌握检索、搜集、分析、应用知识的手段则更加重要。学会自学,学会怎样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当主角,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我们要适应生活方式,尽快适应大学的自主生活,并使自己
认识到自己处理自己的生活琐事是自己的责任,也是对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要克服依赖思想,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事事都依靠父母。适应集体生活,在中学,很多同学没有住校,加之学习压力大,对集体生活比较陌生,对同学关系也不太注重。应该多与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给人带来精神愉悦和满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人格与心理健康。
及时转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教法和学习方法可能是新同学顺应新环境必须做出的选择。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工作者通过大量调查分析表明,大学一年级新同学存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因就读的专业不是自己的志愿,于是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态度消极;对大学的教法和学习方法感到茫然,甚至无所适从。
随着我国各专业口径越来越宽,课程设置强调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看,人才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于专才?青年人视野要广阔,知识面也要尽量扩大一些,“人要全面发展,不管你是做哪一行哪一个专业,只懂你那个领域的专业,别的什么都不懂,是不行的。要注意全面发展,学文科的要懂一点科学技术知识,学理科的要懂一点文科的知识,不管学什么专业的都要有一些文化艺术方面的爱好和修养,这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少数新同学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专业不如意就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第四篇: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下的夸美纽斯终身教育思想浅析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下的终身教育思想浅析
摘要: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在他的的教学理论体系中,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这个原则之上,夸美纽斯提出了多种观点,诸如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等,其中终身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教学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对夸美纽斯的终身教育思想进行一些阐述,从而为更深刻地认识夸美纽斯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夸美纽斯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终身教育
要想研究一个伟大人物的思想,必须先对他的平生经历进行必要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夸美纽斯生活在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交替历史时期,他的思想也无不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即进步与保守的共存。夸美纽斯既推崇人文主义的的一些主张,重视人的价值,同时,他的教育主张也存在阶级性,而且作为基督教新教派领袖的他,也没有抛弃基督教的世界观,比如,他既强调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与基础,又认为《圣经》是认识的源泉。当然,任何矛盾都有着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夸美纽斯展示给我们更多的是他的进步思想,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是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他的许多思想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终身教育作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较少被人所单独提及,但这一思想也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当然它也受到了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影响。下面笔者将对这种影响展开阐述。
一、何谓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的发展,从生到死,夸美纽斯在末年时期著的《人类改进通论》中的《泛教论》部分把人生分为了七个阶段:胎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大教学论》中是四阶段)总体上是这样一条连贯的规律,同时各个时期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适应”可以解释为承认规律并发现利用规律。所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人们首先应该承认客观事物特别是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也是有规律的,而且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内部还有着各自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应该去努力探索并利用人的发展以及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人的年龄特征去展开不同的教育。
二、何谓终身教育
前文已经提到过,夸美纽斯把人类生命的整个过程分为七个阶段,而且他认为各个阶段都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这就是终身教育思想。完整的终身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于夸美纽斯晚年,这既是对《大教学论》中所提的四级教育制度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前五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理解,这是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而后两个阶段可能有人会产生疑惑,成年期与老年期是什么教育呢?夸美纽斯曾经形象地用一年的十二个月来比喻人生的各个阶段,成年期即人生的七、八、九、十和十一五个月,而老年期则是十二月,代表着人生即将凋零的冬季,代表着一年的结束。从时间的跨度上来说,我们知道成年期几乎占据了整个人生中的一半,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根据夸美纽斯的“今生是对永生的准备”的最终教育目标的断论,老年期是今生和来生的衔接点,是人达到“永生”的关键阶段,因此老年期的教育也不可或缺。我们老祖宗也有过“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至理,但这都是大道理,相比之下夸美纽斯的终生教育思想则更显具体化。
三、自然原则下的终身教育
(一)人类教育的四季与十二月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大自然有四季的变化,那么在人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分为四季,于是学校组织便分为四个阶段:母语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而在《泛教论》部分,夸美纽斯又赋予成年期教育与老年期教育同样重要的地位,并用一年中的十二个月来比喻人生的七个阶段。可以说四季的划分是夸美纽斯终身教育思想的雏形,而十二月的划分则是终身教育的成型,它们都是教育的适应自然原则的充分体现。当然,这样刻板的划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在那样一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夸美纽斯作为一个基督教徒,能跳出神的思想的束缚,以客观的自然规律作为教育的原则,不得不说是一项创举。
(二)人生各阶段的教育
夸美纽斯说各级学校“自始至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这句话不只适用于成年之前,成年之后也应该是这样的。毫无疑问,人生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同时各个时期内部又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教育就是要根据不同时期内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去发现并利用那些规律,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夸美纽斯的终生教育体系中相当一部分是研究学前教育,他所著的《母语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无论是胎教、体育、智育还是德育,都要考虑儿童生理与心理特别是感觉器官的发展特点与水平,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需要与能力。另外,在成人期中,人们应当学习幸福生活与事业成功的艺术,把在社会学校中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进而为下一阶段的学校做准备。而老年期的人们应当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和安享晚年,把度过和谐、安详的晚年作为完满人生的句号。
(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显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的生理与心理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法则。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教育特别成年期以前的教育对于人社会性的形成与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夸美纽斯以教育适应自然为原则,通过终身教育,使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真正的实现了统一。
四、结语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体系的灵魂,在此原则之下的终身教育对于我们也有很多的启发,而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当然,夸美纽斯的思想也有一些局限,比如教育最终目的中的宗教思想,但考虑到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及其本身坎坷的人生经历,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已属不易,无论如何,夸美纽斯及其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不会被取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信人们能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陈瑶.夸美纽斯的终身教育思想评介[J].成人教育.2007,(8).[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附录:
[1]盛莹.试评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2]杨年芳,成云.从《大教学论》看夸美纽斯的和谐教育思想 [3]王保星.自然•秩序: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
[4]傅宝英.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J].当代教育论坛
[5]杨卫明.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依靠什么——从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谈起 [6]仪淑丽,左小文.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及其启示 [7]阎九锋.教育是一种和谐的艺术——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感 [8]徐平利.泛智教育: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
[9]邓凡茂,齐永芹.关于课程改革理念范型的哲学思考
[10]吕玉冬.一种被忽视的外语教学法——试论17世纪夸美纽斯的语言教学法 [11]卜玉华.解读“儿童中心观”—一种历史的眼光
[12]张永英.试论夸美纽斯的“新工具”——兼谈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问题 [13]邓龙安.西方近代教育中体育的滋生 [14]陈瑶.夸美纽斯的终身教育思想评介
第五篇: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论《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思想
【摘要】:《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最重要的一本教育著作,也是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表达。当代美国教育史学家克雷明在《学校的变革》一书中曾对此书的出版作过这样的评价:“人们认为这本著作是自卢梭《爱弥儿》问世以来对教育学所做的最显著的贡献。...…他把教育学上进步主义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和谐地合进单一而又范围广泛的理论之中,并赋予它们统一性和方向性。”
【正文】:《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思想为指导,讲了26个专题,第1—6章中主要讨论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和作用;第7—17章主要讨论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以民主主义的标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等问题;第18—23章主要讨论教育价值问题及对教育价值问题上各种二元论的批判;最后还有专章论述了教育哲学、知识论和道德论。其中除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之外,还对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批判。从杜威的这本《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民主主义理念与教育思想。
通过对《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认识,综观杜威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我总结以下四点来阐述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1.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的开展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即有的科学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学校即社会”,应把学校创造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但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中的简单重现。
2.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每个人都有生长的可能性。这种生长不仅指身体上的发展,而且指智力和道德地发展。这种发展的概念对理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杜威指出“教育就是不断生长”,“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二)、经验与课程的关系
从“教育及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观点出发,杜威提出了“课程教材心理化”,强调课程应该以儿童现有生活经验为根基,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即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取经验;杜威从他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出发,在教学上提倡“从做中学”,教学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
发,并且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应为儿童设想,以儿童活动为依据,以儿童心理为根据,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不顾儿童接受能力的直接灌输,生吞活剥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方式,突破了把儿童放到消极被动的地位,教学完全脱离实际,没有时代感等缺陷。教师应当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或旁观者。
“从做中学”原则要求学生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再根据所获取的感性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达到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从做中学”原则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中,他认为“教学方法是一种艺术的方法,就是根据目的,应用智力指导的动作方法”,“教学方法所应对的问题是如何寻得一种材料使儿童从事有目的、有作用、有兴趣的活动”。为此,杜威认为教材与教法同属于指导如何达到一定学习目的的途径,二者统一于“做”的活动,教学不应简单地注入知识,而是如何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诱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强调选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教学要因材施教,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他还重视学习兴趣的作用,他说“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认为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当儿童对学习有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并愉快地学习,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强调要为儿童创设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实施就是为了创设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认为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手段。杜威曾说,“主要是气氛上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使之显得更亲切和民主化”,“传统的教育只能训练儿童恭敬、服从、小心从事,课业缺乏目的性,这种教育只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在民主的社会里,应当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个性,如独立性、主动性、富于智慧……”所以强调在教学活动师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这和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相一致的。
此外,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的有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应改变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杜威认为知识不是刻板的、表面的、无趣味的,也不是静止的、冷藏式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内化,随时有被遗忘的可能。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课程教学充满活力,即要做到寓教于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提问相
对于传统的“满堂灌”而言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但是要防止出现“满堂问”的局面。课堂教学可以精心组织各式各样的小游戏,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参与,但是要避免“有活动无体验”的现象发生。
2、教师应该改变以教室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
杜威指出学校的教材常常是脱离实际的,由于教材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使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没有现实的感受。教师也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与生活紧密相联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校里学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的异同,学生更能深刻地理解知识。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不是不要在教室里进行课堂教学了,而是适当地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融人生活元素,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3、教师课堂教学既要注意该课程本身的纵向联系,也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
杜威认为知识是互相联系的,永远不存在终极和完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一方面注意所教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纵向联系,另一方面注意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联系新旧知识,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新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这一点很多教师都很了解。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常常被教师所忽视,这与目前实行的分科教学有很大的关联。分科教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走向极端,就容易造成知识的割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明白本课程不是孤立的,而与其他课程是有着各种各样联系的。
4、教师应改变以固定、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的方式,允许学生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
杜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的实际上是别人的知识,对学生而言,不过是认知的刺激物,学生要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依靠他对别人所传达的知识的反应。传统教学中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生就必须掌握,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就要求采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根据杜威对知识的阐述,知识具有个人属性,意思是教师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内化是不会成为学生的知识的,并且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有别于教师,因为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的,学生的经验与教师的经验是不同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某个问题,教师不应该只追求得到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对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个时候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教师不应该只用对错来评价学生,而应该注意到学生答案可取的地方。
5、教师应改变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杜威认为知识不是已经决定、视为当然的东西,是要加以思考、修正和补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新课改中的教师尤为重要。我国教育家叶澜曾经说过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传
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已经习惯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很少读书学习与业务进修,难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发挥创造性,就是要在教学中根据教的实际情况或是当时的教学情境灵活地变通。
(四)、思维与教学的关系
杜威从“思维五步”出发提出“五步教学法”:第一,教师要为学生设臵一个与实际经验有关系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活动是连续的,他们对活动本身是感兴趣的;第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问题的存在,并由此而引发他们积极思维;第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第四,由学生把自己所想出的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排列,条理明晰;第五,由学生尝试运用提出的设想来解决问题,直到问题解决。
针对不同的教学,杜威并不强求都死守这五个步骤或顺序,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强调教学活动应该唤起儿童的反思性思维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这种发现式的学习,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要的方法。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杜威由于受到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观的限制,他的一些观点的提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在教育本质方面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等观点,尽管在反对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不顾儿童身心发育的弊病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抹煞了教育和生活两者以及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的界线,从而轻视个人直接以外的显存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结论,忽视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规律和职能。
(二)在教学原则方面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尽管合理批判了传统教育“静听”方式的缺陷,但是盲目的宣扬“做”,而否认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在理论上是反科学的,强调“从做中学”,只能偏重于手的活动和技能训练,而轻视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三)在学校与学生方面
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这种观点虽尖锐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儿童本性的问题及症结,但是任何教育都要有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制约,而不能以儿童的本能为中心,这种过分强调儿童及本能活动在学校中的地位,以致听任儿童自由活动而忽视应有教师的主导,从而不能正确解决儿童与教师关系的问题。
(四)在思维与教学方面
杜威提出了“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的观点,当然,在儿童的思维活动和学校的教学中有可能存在这样一致的步骤,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经验论。因此,在这样的思维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儿童获得的主要是个人直接经验的重新组合,养成的仅是怎样去获得个人直接的习惯和能力。
(五)在教育目的论方面
杜威反对教育当局,家长和学校教师给儿童树立空洞而遥远的教育目的,同样是不为无功的,但因此认为教育真的没有目的,或不能科学的论证教育目的,则过犹不及。杜威曾说,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两者之间构成教育历程,教育历程是使儿童社会化,这好像和教育无目的相矛盾。
【总结】:对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思想,我们作出任何的简单的肯定或简单的否定,显然是困难的,也是不客观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杜威的教育思想,注意批判地借鉴和吸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真正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民主化新思想。
参考文献:
[1]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
[2]潘洪建.教学知识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11.
[3]张人杰.2004教育中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2.
[4]叶谰著.教育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翟楠:《教育?生活?课程——论杜威教育理论的生活化倾向》,《教育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311页。
[6]凌龙华:《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1期,第62页。
[7]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8]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