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让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练笔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摘 要】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如何将平时阅读的题材、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内化给孩子们自己的,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来。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练笔与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相结合,扎实地训练,就能让孩子们摆脱多读多写而无效的怪圈,学生就能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关键词】 练笔指导 模仿 阅读
我们的孩子喜欢读书,到了高年级学了许多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外有的孩子已经将名著读了个遍,然而写作仍然是个头疼的事情。干巴巴的几句话,看了也是头疼,希望通过积累和写日记来改变这一状况,然而,这种训练费时,增加了孩子们的负担,最终还是在唉声叹气中不了了之。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平时的练笔指导”,“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如何将平时阅读的题材、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等内化给孩子们自己的,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来。我着力于课堂教学中的练笔指导,引导有创意的表达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巧用文本语言,挖掘教材的模仿点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同样,在写作教学中,只要给学生一个支点,孩子们便能写出一篇篇文辞兼美的文章来。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作文仍是一讲作文就头痛,写出来的文章不像个样子,主要是写作思维训练不够。因而在教学中,我从文本引导有创意的表达实践,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中的《泉城》一课,语句非常优美,描写的词语非常多,因此我设计让学生模仿写词语: 忽聚忽散
忽断忽续
忽_忽_
忽_ 忽_ 秋雨潇潇
另外还鼓励学生把模仿的词语连成句子,当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全部完成,学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
这课还有一段这样写道:“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孩子们在低年级就已经训练过了,如果不进行指导,写出来的可能还是那个水平,因此我根据训练的需要,创设课间场景,主题明确,情节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难易也适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交流互动,描述操场上活动过程,还让几个学生即兴表演当时的动作等,既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又能触发学生灵感,为写提供了生动活泼的素材。一学生写道:
同学们都像小鸟一般飞快地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做起自己喜爱的活动,同学们有的跳橡皮筋,那小女孩辫子一甩一甩的像只快乐的小鸟;有的踢足球,守门员目不转睛地盯着移动的球;有的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其中我们班的几个男生最厉害,一会工夫全变成篮球明星,看李恒同学投篮多像姚明啊!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学生有了可模仿的句式,又有话可说,“写”就水到渠成了。
另外,书中有许多总分式的段落,结构紧凑,层次鲜明,也是让学生模仿的好范本。
二、看文本插图,打开想象的翅膀
小练笔形式灵活,自由创作的空间开阔,课文中的插图经常被忽视,或者只是辅助课文讲解来使用。其实孩子们非常喜欢书本中花花绿绿的插图,经常看见孩子拿着笔在上面描摹,或拿张纸照着上面画,不知道这里面是否藏着孩子们的无尽遐想,一次偶尔的课堂生成,让我恍悟孩子们喜爱插图的缘由。事情是这样的:
走进课堂,翻开课本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苏教版二年级语文),刚打开书,我欲介绍蝴蝶谷,就有一男生懒懒地说:“老师,你去过蝴蝶谷吗?我都没去过!”一句话激起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心声,没去过,看来上也不感兴趣哦!我做出遗憾的样子说:“是啊,老师也没去过,可老师看着书上的插图,真感到像在梦中一样!”
“是吗?我也要看看!”“好吧,同学们仔细看看书下面的插图。”学生们个个抱着书看着蝴蝶,有的在小声地议论着,一会儿,他们都举起小手。“老师,你看这些蝴蝶都朝我飞来!”
“哈哈,瞧他把书都拿倒过来了!”还没来及评价,学生们已经笑起他。我把书倒过来看,还真是的。“同学们,他好有创意,倒着看蝴蝶都向我飞来”我夸了他,大家都效仿起来,有的斜着看,有的倒着看。“老师我要带个照相机给它们拍照!”
“你还没照,照相机上肯定都是五颜六色的蝴蝶啦!” “对啊,那肯定会围成一朵五彩的向日葵。”
“我走进蝴蝶的世界,我要和它们做朋友,一起跳舞!”“我感到自己变成了蝴蝶仙子。”女生们已是想入翩翩,男生叫道:“老师,我要带上画笔去画蝴蝶。”
“我要写歌词,谱上曲子,大家一起唱!”
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该让他们写,我起了个头“在梦里,我走进蝴蝶的世界!”学生们写了起来。
三、名篇片段导读,让练笔不再无据可依
一次参加县统一的阅卷工作,是六年级的作文。当我拿着文质优美、字迹工整的学生作文时,我有些惊讶,六年级的孩子书写那般的工整,一看就知道是练过书法的,再读读那文字,可以说好词连串,比喻句、拟人句一个接着一个,可以说是盛装登场,感受着语言的优美。然而细细读来,实在不知所云,这是一篇以“我的发现”为主题的作文,读完之后实在不知小作者发现了什么?事后我在思考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作文?语言是文章的“砖石”,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习作占着重要的比例,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将积累的语言文字用来表达孩童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而不是一味的积累,很多小学生误以为习作中只有“好词佳句”,就能博得众人的 眼球,就是好文章。而对于题材的选择、表现内容的“实在”,以及用词的准确性都统统忽略了,甚至有些孩子在作文中堆砌着大量不着边的成语。这样的作文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我戏称它为“穿着美丽裙子的稻草人”。
机械地背诵文章经典段落,甚至是单一地为了考试的背诵积累是不可取得。教师应该在学生背诵积累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从如何写的角度进行思考。因而在单元习作指导课中,我借助同一主题的名篇片段指导学生练笔,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一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如何写好特点成为孩子们写这篇习作的关键。我找来了《火烧云》和《春》等同一主题的文章,学生边读边找出文中对这一自然现象描写的句子。适逢春雨连绵,看着窗外的雨,孩子们都说喜欢。顺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创意表达。因而我挑出朱自清的散文《春》,里面有一段描写春雨。学生们读后,有说作家主要是写出雨中的景,可是这些景是乡村的景,我们现在可以去写校园的景,晚上柏油马路上的景。一石激起三层浪,孩子们纷纷模仿着作家的风格说起自己感受到的春雨。孩子们这样写道——
“雨水轻轻地落在雨伞上,像是一曲美妙的音乐;雨水落在小草的脑袋上,小草就像点了一下头。大树吸收了这春雨妈妈的乳汁,变得高大挺拔了。”
“我透过窗户望去,在路灯下,它显得那么细,如牛毛、如花针。恍然间,我感觉天空就是一台吐丝机,把千万根丝线从天空中抛下,在路灯的照耀下,又变成金丝银丝。” 要想提高习作水平,也不能急于一朝一夕。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练笔与课堂阅读教学、课外阅读相结合,扎实地训练,就能让孩子们摆脱多读多写而无效的怪圈,学生就能做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 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管建刚 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7年5月1日)[2] 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1 [3]吉春亚“语文味课”课堂作文教学篇[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9,27-2
第二篇: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
我国的文化历史发展悠久,在漫长的发展长河里始终发挥着光芒,他们感召着一辈又一辈的中国人,在潜意识里加快了我国特有文化内涵的形成。而语文课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教育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人在上小学的时候是思想和智力形成的最好时期,在上小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传统思想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心中让传统的文化深深扎根。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把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渗透在里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文化课,直接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前进,很多优良的民族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用汉字延伸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一点点的被人们所遗忘。怎样发扬我们的优良文化,激励人们去热爱自己的祖国,尤其是在语文授课的时候,怎样增强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如何较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注重,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具体问题表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不是十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更少。而且在发扬传统美德的时候也十分不如意,一些优良传统美德他们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没有形成集体主义意识,缺乏君子之风。大多数孩子比较喜欢西式文明,更加热衷于圣诞老人,喜欢国际大片,喜欢看外国文学,因此很多孩子都不知道阿福是谁,不知道长命锁的意义,对于传统的文学嗤之以鼻,传统的文化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没有感觉的,是苍白无力的,它们都是过去式,没有时代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孩子们的思想逐渐被西式文化所取代,他们更加热爱市场经济化模式下的东西,更喜欢信息的高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越少。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授课的时候,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是势在必行的。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措施
(一)潜移默化,注重渗透
选入小学语文课程的课文,无一不是经过教育专家和语言学家精挑细选,极具美感和浓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师》《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传统的教学,只是注重故事和课文字面意思的讲解,却恰恰忽视了文章后面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爱和孝道思想,就像发掘只是打开了那道通往宝藏的门,可惜之极。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让说教和课本的生动事例结合起来,丰富起来。那么潜移默化之间,小学生就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进行《孔子拜师》一文授课的时候,把探究教材的内涵作为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授课,使学生了解古人是怎么拜师的,为什么要这样尊重老师,把中华民族历来尊师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师并实施仁政的人文关怀思想传播给学生。讲解的时候辅助一些类似且有趣的故事,让小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学习了课本知识,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又感受了我国优良文化礼仪传统的熏陶,德才并重,可谓一举两得。
(二)创造氛围,扩展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不但讲究物质化的客观事实,还注重主观思想上的存在和延伸,如诗、词、歌、赋等。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授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讲解知识,同时还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深学生的内涵修养。如在进行《北京的春节》一文授课的时候,老师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尽最大能力去阐述传统精神的内涵。如全国各地风土人情及中国传统节,各民族风俗差异;又如春联历史的由来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有能力的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于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把教材作为基础,结合实际,经过查阅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产生对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浓厚兴趣,受到我国优良传统的启迪,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文化。从而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培养能力,自身接收
知识的取得和能力的形成,必须是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讲,正是个人价值观和学习能力锻炼的关键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制造出合理的活动方案,合理安排活动顺序,实现活动目标,制定评论方法,提升全体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素质。我们可以设立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多种方式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说出自己的话。除了时常开展有趣的课堂、课外活动以外,像古诗词朗诵、背诵比赛,全体学生共同行动搜集整理中华名言警句等都是一些促进学生自身吸收知识能力提高的方法。
(四)渗透书法,增加才艺
书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它代表了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位和意境化的审美乐趣。对学生进行书法熏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积累更加丰富的知识,锻炼智力,培养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对美感的辨识。尤其是在电脑普及应用的当下,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在孩子的小学阶段就开始重视书法教育,可以使学生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对此也明确提到:要鼓励学生体会汉字和书法的优美之处。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技能也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五)注重社会,开阔视野
社会本是一本无字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不能只局限于教科书,而要向社会这本无字书拓展,汲取社会里的文化营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社会相近的传统文化专题小组活动。如在进行古汉语教学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将课本与作者放到现实社会的大背景中去,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先了解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写作背景,对于作者的社会成就、人生轨迹进行专题探究。再让学生回到课堂里面来,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小组,全方位进行讨论,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刺激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开阔了视野。
(六)办好活动,丰富教学
受限于教学任务和课堂环境,课堂上的教学毕竟有限,而且学生的思路也容易受课堂教学氛围的影响被固化而活跃不起来,对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解和普及则就困难了许多。那么利用课余时间,办好各类专题学习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题学习活动方法。首先选择几篇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色,且能够相关联的文章作为载体,在课堂上先对课文进行讲解,给学生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就将阵地转移到课余,引导学生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专题学习,办板报、动手写春联等,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又普及了中华传统文化。如在进行《盘古开天地》教学的时候,先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再进行《赵州桥》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精深造诣和聪明才智。那么其他方面呢?随即就引入了《清明上河图》的学习。通过三个不同的视窗,让学生多角度地去看古代劳动人民才智这一问题。而在课余时间,则发动学生智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搜寻与《盘古开天地》相类似的古代神话传说,摘抄成小故事形式的卡片,每组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朗读给大家分享。《赵州桥》历经千余年而至今保存完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课文中讲的原因,还有没有其他?让学生试着借助于网络、或是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搜集相关资料,以及歌颂赵州桥的相关诗词等。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既是我们人生启蒙教育的初始,又是长远教育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因此,利用语文课堂教育,在小学阶段就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力度,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埋下学习传统文化的种子,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民族宝贵财富的继续流传并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篇: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让数字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光彩
——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一课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
韩小凤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数字教育资源技术引入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尤为重要。数字教育资源以音、光、形、色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庞大的信息库,不断更新的资源,成为我们今天新的“知识来源”。数字教育资源已成为我们今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在数字教育资源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自从我开始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上课,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上起课来也得心应手,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字化教育资源让语文课堂绽放了光彩。
一、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小学生积极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数字教育资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这篇课文时,开课利用《劳动最光荣》这首动画歌曲给学生初步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小蜜蜂、小喜鹊的辛勤劳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氛围中,为下文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活动的各种好的素材,包括视频、动画、文本等内容。教学资源的丰富为我们的课改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言,有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还会要求学生根据资源中的素材入境表演。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动、有趣的景象,化静为动,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的解决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这一课生字词时,课堂上我通过数字教学手段让学生做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以争夺红苹果的形式认读本课的生字词,学生跃跃欲试,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而且还很快的认会了本课的词语,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再现事物的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降低理解难度,从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优化的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燕子衔泥造窝、青蛙抓虫保护庄稼、蜜蜂采花酿蜜的辛苦,我在课堂上恰当适时地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展示了青蛙捉虫、燕子造窝、蜜蜂采蜜的相关数字资料,同时播放燕子衔泥造窝、蜜蜂采花酿蜜、青蛙捉虫保护庄稼的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他们造窝、酿蜜、捉虫的辛苦以及利用辛苦劳动获得了快乐,在学生理解了劳动创造快乐的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是引导学生去自我创造的催化剂。课堂上在教学波斯猫经过到燕子、蜜蜂、青蛙那里没有找到快乐特别失望时,我为了让学生明白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我便适时地播放了波斯猫回到家后无所事事的动画,学生很快的把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做了比较,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快乐就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不劳而获是得不到快乐的,真正的使他们受到了思想教育的熏陶。
总之,在实践与摸索中,我深刻感觉到数字资源给我们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学生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数字化教育资源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好助手,是学生的好老师好朋友。合理、科学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语文教学资源和手段的有益补充是十分行之有效的。它就好象清风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生动而有趣,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学,学中乐 ”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光彩。
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 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运用数字化资源教学
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
——《张衡》教学数字化资源应用实践
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学
孙学梅
在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笔者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功能可分为:教学素材和辅助程序两种。教学素材是指在教学中可以用到的文字、图片、动画以及数字化视频和音频等资源,辅助程序则用于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学习问题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笔者也逐步尝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数字化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的整合,自然恰当的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资源整合对于突破教学难点,凸显教学重点的实效和高效。
在执教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张衡》时,备课的时候笔者关注到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地动仪的造型和工作原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尤其是它的工作原理更是理解本课“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的关键点。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呢?仅凭书中的文字介绍和描写,学生是无法具体感受到它实际的工作过程的,而且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性限制,学生也没有能在博物馆或者科技馆具体见过地动仪,更没有直观形象的看到它的工作原理,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通过网络搜寻,我不仅找到了地动仪造型更具体的文字介绍资料,而且还找到了演示地动仪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还有关于张衡地动仪第一次测量地震发生故事的动画片,带着激动兴奋,我认真备课,制作课件使用了链接,把所搜集到的这些数字化资源有效的整合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
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张衡”入手,学生介绍了搜集到的张衡资料,当介绍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时,笔者就直接大屏幕展示地动仪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外形描述,因为有具体直观的图片观察,结合第五课《翠鸟》第一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描述,学生看着图对地动仪的外形构造有顺序的进行了描述,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然后再来具体的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描写,感受地动仪的外形特征,紧接着展示网上搜集的地动仪构造的更具体的描写,对于增加的信息材料教师经过处理用红颜色标示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又一次让学生增进了对地动仪整体构造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做好铺垫。其次,当学生读完课文第四自然段地动仪工作原理的叙述内容之后,笔者打开链接地址,播放了地动仪工作原理动画,结合动画效果和音频介绍,学生看的惊呆了,播放第二遍,学生对地动仪内部构造的独特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油然而生——“张衡真的很了不起呀!”,“张衡不愧为杰出的科学家。”课文学习的重点自然突破,也为理解课文结尾“他的发明创造,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做好铺垫。
学生对张衡和地动仪如此感兴趣,课间笔者还播放了地动仪第一次测试地震的动画故事,以及笔者自己制作的张衡小时候故事《数星星的孩子》二年级语文欣赏微课程,把张衡小时候对科学的热爱再一次展现在学生眼前,结合本课学习让学生又一次对张衡有一个立体的丰满认识,对于感受张衡对科学的热爱和奉献从而更加敬重他,这一目标落实就水到渠成,这比教师总结强,也比教师说教来的有效。课后,学生纷纷说“老师,今天这节课上的太有趣了!”“老师,以后的语文课都这样上。”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好的路径。学生的学习从以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的模式而成为一次建设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而成为主动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而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数字化资源有效运用不仅带给语文课堂的精彩纷呈,而且提高了小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转变。
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等环节的实践,笔者还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其发挥的优势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学媒体数字化的产物,教师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实现使用过程的智能化。其次,随着教师对教学过程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探究使用的重点由教学媒体逐步转移到教学资源的层面上,即由对教学媒体操作的实践探究,转移到从学习者出发研究学习资源,以实现包括媒体在内的一切学习资源的使用方法,与使用目的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数字资源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最高效,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最后,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和课堂练习题)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从而对学校或者班级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库起到推动作用。
第四篇: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让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目前,各位课题组的教师都在根据自己所担任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但由于方式太单调或者太生硬,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这些心灵和精神上的教育不需要太多地设计,也不需要刻意地安排,它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它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一句鼓励的话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真实,因此,让学生的心灵之花自然绽放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力争达到的目标。
语文教学历来是“文、道”一体的,语文教师把生命的意义和民族的精神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是责无旁贷的,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关注的就是人的心灵,人的成长。当然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和思想课,但语文课可以适时地把那种真善美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使孩子的心灵之花在语文学习中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学会自我教育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很有效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它能将人性美之根深植于学生的心底并绽放绚烂之花。
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环节,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契机。学生可以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可以谈社会生活及自己的看法,可以推荐有哲理有感情的文章或经典诗词。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有学生谈论生活中天价手表、天价手机有人争相购买,社会上从比名车到比名狗、学生中比名牌„„可以说,比富现象是比比皆是,这是一种畸形的跟风和炫耀心理。我微笑着对她表示赞赏,并适时加以补充:我国的人均收入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我国年轻人的手机更换率却很高,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你们是否也向父母要了高档的手机?高档的服饰?我希望大家能认真的思考。有的学生交流了自己出游时的感受,她很痛心地说:在游玩过程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摘树叶,攀缘树木,有的古树旁边明显地立着牌子“保护古树,禁止攀登”,可很多人熟视无睹,抢着爬进栏杆的古树上拍照。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摘叶的时候,在攀缘树木的时候,已经忽略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使自己的心灵有了污点。我看到有人摘叶、攀缘树木时都提醒他们,可人那么多,我又怎么能提醒过来„„我们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我凝重地对其他学生说:让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说脏话,不践踏草地„„有的学生推荐了《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等书上一些有哲理的感人的文章。学生从韩少功的《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中感受到人、动物、自然的相互温暖与感激;从徐伟军的《那一抹微笑》中懂得每个人多一份善良,多一份感激,生活就超越了贫穷、陌生,人的心灵就得到温煦;从苁蓉的《穷人的的自尊》中开始思考自己做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要学会尊重。学生在三分钟演讲里自然而然地进行了自我教育,这比教师口干舌燥的说教有效地多。
二、让学生从优秀诗文中汲取生命营养
优秀诗文,本身就是伟大心灵活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营养。我指导学生摘抄优秀诗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放声朗读优秀诗文,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叩问伟大的心灵,从中获得创造的智慧和力量,汲取了生命的营养,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如在教《沁园春•雪》时,上阕我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的领悟情感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产生共鸣。然后让他们再次诵读,结果激情
飞扬,为下阕的“论史言志”的领悟做充分的蓄势。学生通过涵咏、朗读,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
每一次和李白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对生活的狂热和激情;每一次和杜甫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沉重与感动;每一次和王维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宁静与诗情;每一次和鲁迅的对话,我能感受到学生的崇拜与热血„„语文课在育人方面确实有着自己的优势,但如何发挥优势是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诗人汪国真曾这样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三、教师在语文课堂自然渗透做人的优秀品质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马卡连柯也说:“教师的个人榜样,乃是使青年心灵开拓结果的阳光。”教师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纸屑,或者拖把倒在地上,或者黑板擦得很不干净,你会怎么做?是将学生责骂一通,还是给学生讲道理,抑或是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我不会忘记当我弯腰捡起纸屑时学生惭愧的表情,不会忘记当我慢慢把黑板重新擦净时下面的鸦雀无声。我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用行动将美好的心灵种子播洒到孩子的心田。
其次,在授课中自然地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性中真善美。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让学生课下查阅朱自清的有关资料,上课时作介绍。有学生在课上慷慨激昂的作了介绍:1946年仲夏,朱自清走出了书斋,义无反顾地投
身于救国救亡的潮流中。他拖着病重的身躯,不为五斗米折腰,饿死不领国民党的嗟来之食。毛泽东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里对朱自清这种高风亮节的人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以一生的经历,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气节。他的发言使很多同学受到了震撼,我顺势补充了几句: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在于他拥有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他是否有操守!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
四、师生用笔架起沟通的桥梁,在互动中寓教育于无痕
随笔是我最喜欢批改的作业,因为随笔里的文字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且我喜欢在随笔里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他们的思想动态并予以指导。一个学生写道:一次研究课上,由于老师管得比较严,我们不习惯,与老师发生了言语的冲撞„„她虽然希望此类事情不要再发生,但言语中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觉得是老师的错。我看到后,马上在她文章后写道:“一件事情发生了,我最期待的是你们学会从自身找原因,然后改正,你们做到了吗?”另一个学生写了自己在校运会上几次摔倒,但在同学们的热情鼓励下,她即使擦破了手和膝盖仍坚持跑完了全程。我在后面写道:“你是好样的,坚持下来就是一个英雄。相信你也深深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那么热爱你所处的集体吧,为你集体的荣誉拼搏吧!”有的学生在随笔里写了自己糟糕的成绩,写了自己的苦闷,甚至绝望。面对这些,我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鼓励他,使他燃起对学习的渴望,告诉他生命中难免有低谷,我相信他一定能走过低谷,取得理想的成绩。并且用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来勉励他:“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随笔
里,师生敞开心扉,用真诚的文字互相感动,教师也很好地将生命的意识和人性的光辉渗透其中。
一位教育家说过:“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育。”当然,要达到这种最高的教育境界,需要我们用智慧进行不懈的探索。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就是这样将生命教育和民族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的角角落落,力争在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中自然地完成语文学科的育人任务。我们知道教育工作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但我会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使学生的心灵之花在语文课堂上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实验课题教师个人简介
该同志是锦州市二十三中学一名普通教师,他热爱本职工作,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任职以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于奉献,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理论学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
在工作中,他针对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提高用理论指导、驾驭工作的能力,特别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牢固树立朴实无华的学风,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不足找差距,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几年来,自己多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经常工作到凌晨以后,杜绝了浮华和表面文章,练就了教育教学工作较为过硬的基本功,在现职岗位上得到了成长锻炼。
自该同志参与实验课题工作以来,能积极主动开展实践研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生命教育绽放异彩,为课题组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生活上,该同志为人朴实,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学生如夏天般热情,对待工作不畏难、不抱怨,知难而进,勇于创新,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相信该同志一定会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演奏出一曲激昂的人生乐章。
第五篇: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小练笔
让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东关小学 杨玉萍
随着新课程走进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也挤进了语文课堂,且大有安营扎寨之势。“小练笔”改变了往常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打开了学生“手脑并用,听说读写并举”的局面。
小练笔,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动手练笔。课堂小练笔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它具有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效果好等特点。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天地,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与写作能力等又都是许多学生的弱项。课堂小练笔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堂小练笔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写作能力呢?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小练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学一篇课文时就要找准一个点,进行小练笔。那么,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点,将小练笔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在情感交接处开始“小练笔”
新课程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感人的文章,这些感人的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教学中,学生一旦进入情境,自然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此时,如果设计一个小 1 练笔,让学生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当学到“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带给人类、是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么生活的伟大朋友,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时,我发现有些学生被普罗米修斯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此时,你面对着这样的一位英雄,想说点什么?”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练说,练写。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的教学中,我寻找到了这个“情感点”,进行巧妙地引导: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是无边的恐惧,是无声的寂静。七岁的阿曼达恐惧了,害怕了,他是怎样熬过这漫长的36个小时的?请想象,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不断地对自己、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进行练笔。我们可以想象,七岁的阿曼达在面临死亡时,会有多少话要对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啊,他的恐惧,他的绝望,他的痛不欲生,或他的美好回忆和希望都化成了学生手下的“小练笔”。学生激动万分,挥笔疾书。有位学生这样写道:面对无边的黑暗和恐惧,阿曼达不禁害怕起来。但一想到爸爸平日里对他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和我在一起!他又变得坚强起来。他坚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的。于是,他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的,也能救大家的!大家要充满信心。”小练笔成了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真可谓“情动而辞发”!这一次的小练笔无疑成为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关注学生情感的细 2 微变化,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感场中,洞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当然,要想提高小练笔的质量,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作者、与课文“亲密接触”,合理地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流畅表达创造条件。
二、在经典精彩处开始“小练笔”
孩子有着天然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对于文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片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写一写,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儿包住了”这句话作了描写。学文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火苗燃烧的样子、邱少云被烈火烧身时的神态、手抓泥土的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最后还要写一写邱少云此刻可能在想些什么。通过描写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惊人毅力,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人生礼赞》和《你,浪花的一滴水》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就让学生“笔下生花”写一首小诗。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想不想也做一回小诗人呢?“想”,回答是响亮的。那我们就用诗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吧。我没有做过多的指导,可是学生写出来的诗确实让 3 人耳目一新,真的是棒极了。我发现这样的训练使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用手中的笔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了富有韵味的诗句。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当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富有个性的“小练笔”时,就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长进、提高,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在模仿借鉴中开始“小练笔”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孩子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
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我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给予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心灵的善恶美丑;给予是一束鲜花,它能带给人们温馨和祝福;给予是_,它能_,给予是_,它能_。然后让学生仿写。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我要求学生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一处景物,在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抒发感情。在句式表达上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第一场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我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真是 4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让我惊喜不已。往往在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写出自己的一点小体会,和孩子们分享。每次,孩子们都会送给我最热烈的掌声,从和孩子们的较量中我体会到了当老师的幸福。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安排写作训练,虽然只是一堂课中的几分钟时间而已,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练笔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大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频率,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不断丰富。更重要的是,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了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四、在悬念结尾处进行“小练笔”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想象,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下去可能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并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起到理解、感悟、想象、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如《凡卡》一课的结尾写道:“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到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作者以梦境结尾,似喜是悲,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起人们对凡卡命运的关注。究竟凡卡的愿望能不能实现?梦醒后迎接他的该是什么呢?一个个问号伴随着读蹦跳而出,这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进行这 5 样的创新练笔,使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这节课,学生设计出了很多个结局,真是“一千个观众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素材积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因素,努力找准读与写的最佳契合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起来,就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之路,而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又是根本之根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表达欲望才会不断加强,写作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怕写到会写,由会写到乐写。
只要我们活用新教材,巧作小练笔,长期训练,就能在“小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创出一番“大天地”,使学生的练笔能力快速稳步提高,打下扎实的语言表达基础,让课堂小练笔根深叶茂。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是理念的化身,智慧的结晶。小练笔立足于课堂,可以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让小练笔,使语文课堂魅力无穷,焕发出更迷人的光彩。
谢谢大家!
(发表于《民勤教研》201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