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学期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王丽红
六年级上学期《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王丽红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是在学习了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能突破难点,让学生建立起这类问题解题策略的模型,并能正确解决问题,我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由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对比观察两个问题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画一条线段图,什么情况下画两条线段图。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通过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归类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用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形成清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学生学习效果上看,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真正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还需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
本节教材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一般都有几种解法。这些解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算术方法解,另一类是用方程解。对于比较简单的求“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我同意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解决,但要求基础不太好的同学要列方程解。
教学中加强训练学生根据关键句子找出等量关系。为了让学生分清分数乘法和除法问题,开始时我让学生每做一题都得先写出等量关系,后来改为口述等量关系。还特别抽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对比练习。
因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两级分化太大,部分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很好,解题能力比较强了,可还有好多个学生无法正确解题,只有加强辅导了。在教学中,虽然想了很多的办法,但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尽管在后进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学习成绩上看,只是略有进步或进步的幅度小,和我们的预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不会举一反三,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普遍,因此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现为:考试时对老师讲过的题目会做,题目稍加灵活变化就无从下手;较复杂的应用题不善于综合性的运用知识解答或借助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题意来解答;
3、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
(1)、少部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没有养成。
(2)、少部分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还没有养成。这也是让我非常头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往往由于审题不细导致出错。
(3)、少部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还没有养成。他们做完了题不知道检查,不会检查,明明错误在眼皮下却看不出来;有的学生是懒的检查。
我在教学中还有不够细致全面的地方。针对出现的问题,我认真的进行了思考:
1、后进生之所以很难取得大的进步,主要是他们遗忘知识特别快,可能早上刚教过的内容到下午他就忘记了。有的今天的学会了,可是过几天他又遗忘了,到最后综合练习的时候,堆积的知识太多了,补不过来。
2、部分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原因除了个别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思想懒惰以外,和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有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的知识,往往要讲的多一些,这样留给学生思考、质疑 的时间就少了,时间一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
3、优秀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起来不是一两天的事,有些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有些是学校教育造成的。但是一些审题的方法、计算的技巧等教师还是应该随时
第二篇:分数除法之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
在“新课堂”中前进
——《分数除法之解决问题一》教学反思
义井中心小学 刘贺京
2011年9月14日上午第三节课,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在六年级一班讲了《分数除法之解决问题一》这一节公开课。教学结束后,感触良多。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始终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分数除法的应用题有了具体的认识,而且能够分析思考进而得出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分析学生的学情并根据此来设计教学环节。分数除法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基础在于以下几点:找出每题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找出单位“1”、解方程的方法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有了足够的掌握。因此,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问题。
二、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独自去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问题的研究确实很到位,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教学结束后,特别是在与各位听课老师交流之后,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整节课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怎么做到“独学→对学→群学”这样的个过程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学生展示时要展示具有共性的问题,而不要只追求形式;对展示时所需要的题型要不同,要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上台展示,当然可以展示一道题后,让所有学生再共同练习一道相同类型的题以作检测;在最后的检测之中,可以让学生之间互批,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巩固,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取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们共同认可的。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教学的起点,如何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从而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同时使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仍然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相信在以后不断的教学尝试中我一定能有所感悟。
第三篇: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周攀
分数除法问题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三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知识的学习应该以《分数乘法》的知识为基础,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我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第一步所做的事情,调动的方式主要以鼓励为主,精简课程当中所学的内容,减轻课后作业,在课程当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尽量让学生感觉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自己是主人,老师只是来帮助自己学习来的,学习任务是自己的,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我充分的备课,认真的批改作业,做到上课之前心里有充分的把握,胸有成竹,对知识点有整体的把握,并且对重点知识能够通过深思熟虑,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尽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对话,让学生感觉有启发性,上课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启发学生,用身边非常熟悉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新的知识点,有时学生会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我不着急,尽量耐心的引导学生来进行思考,不及不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健康运行的状态。
在上课的时候,我采用线段图和教师讲解,学生自学为手段,通过读题和思考,来绘画线段图,我带领学生总结出这单元中的几类典型的问题,并逐类进行思考讲解,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结合图形来进行思考,通过逐类的讲解思考,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我在此也感谢同学们,通过教他们学习,让我在教学方面又有了一些进步。
课后我认真的批改作业,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找到学生的容易犯错的地方,并且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通过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之处,也帮助学生找到思维上的短处,争取在下节课,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解决上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时一个数乘分数的应用。他是分数乘法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展开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在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1)认真审题,找准单位“1”
(2)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3)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4)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右面的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提议、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
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第四篇: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一)》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这样安排:同学们都知道节水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水是生命之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体内水分占我们体重的4/5,有谁知道自己的体重说出来让大家帮他算一算他体内水分有多少,这一谈话过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复习了旧知.老师知道自己体内有44千克水分,谁有办法算出老师的体重?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很自然,使学生感觉到是在帮老师算体重,不只不觉中学会了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人体构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也可以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解。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的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五篇:最新人教版六年级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接官乡中心小学 董成伟
一、学习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以及对关键句子的描述过程,学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和习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学习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四、学习准备:PPT课件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找出下面各题中单位“1”的量,并说出等量关系。
(1)动物园里有长颈鹿65只,山羊的只数是长颈鹿的1/5。动物园里有山羊多少只?(2)动物园里有长颈鹿65只,正好是山羊只数的1/5。动物园里有山羊多少只?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课件出示例4问题一: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寻找相关的数学信息,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4)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
(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小明的体重)议一议:
(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单位“1”的量未知)(2)这类应用题怎样解答?
方程方法→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对应的量(设单位“1”的量为x)算术方法→对应的量÷对应的分率=单位“1”的量
2、课件出示问题二: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1)启发学生找到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3)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比一比:
(1)动物园里有长颈鹿65只,山羊的只数是长颈鹿的1/5。动物园里有山羊多少只?(2)动物园里有长颈鹿65只,正好是山羊只数的1/5。动物园里有山羊多少只? 联系:都是分数应用题,分析的数量关系都是用“标准量×分率=部分量(比较量)”。区别:一是已知标准量与部分量分率,求部分量,一是已知部分量与对应分率求标准量。简言之,一题是“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果园里栽了桃树82棵,正好是梨树棵树的2/3, 果园里栽了多少棵梨树?(你能用方程和算术两种方法来解答吗?)
2、某玩具厂制作一批新型玩具,第一天制作了 54 个,占总数的1/7 , 第二天制作了总数的1/9。第二天制作了多少个玩具?
(四)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能谈谈学习这节课内容后的收获和体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