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听韩兴娥老师课内海量阅读有感
相公中心小学
庞晓敏
韩老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启示: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扎实一点。
将语文教得简单一点。对于教材,包括补充的,从入学到高年级,韩老师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以读为主,读熟了就背,背完一篇主动背诵下一篇,这就是学习方法。中低年在阅读中识字,与生字一次又一次的见面,见面多了,识字任务自然就解决了。在低年级用字贴来写字,在中年级做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为学生制出词语表,将这些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打牢了学生的写字基础。在理解上,以填空的方式理解文本内容,品味语言表达,突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少了条分缕析,减少了好多将《教师用书》上的解析文本的情感体验或者是教师个人对文本的体验出售给学生,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好多课堂上,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去透彻分析,甚至不惜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总觉得还有意欲未尽的遗憾,有时太多的目标,太多的精辟分析,学生领会多少,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很难知道。
将语文教得扎实一点。看似简单,实为大巧若拙。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实。为了让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她整个暑假都在酝酿这个梦,给新生编能够“自学”的儿歌小册子,在儿歌后面还要配上生字词表。中年级在开学前与实验的老师一起分头为学生准备新学期的“看拼音写词”练习。还有她为每个阅读材料准备的“口头填空”练习,用以检查大家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感悟体验。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统一配置,用自印也有购置的,这些都要超前完成,这些文本并不是光为学生准备的,这些也是教材,老师要准备提出的问题,要了解学生易读错的词语,确定经典学习的重点,这些经典如果老师没有读懂,是难以完成这个领学任务的。作为她的备课,最小的单位是一本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大气,也是我们所倡导的通读教材,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
从这些我们也不难想象她教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的原因:扎实地开展了字词教学,注重学生背诵积累,在阅读文本后的根据内容进行了理解检测练习,厚积薄发的写也以一种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这些也就是我们语文检测的内容,她将这些也融入平常阅读教学中,扎实地开展训练,当然会功到自然成。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需要一种勇气,一种奉献,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需要一种勇气,如果我们不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册教材,但我们可以留一个月的时间来尝试课外阅读,我们一学期不能引进十本,我们可以尝试引进一本。还需要我们摒弃功利的勇气和耐心,更需要我们一切从孩子的立场、体验、收获为出发点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坚持心平气和地施教,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们可以按部就班的教我们的教材,我们也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将学生引上自学之路,授人以渔,将学生引上终生热爱阅读之路,需要我们老师先读后引,意味多备几本书的教案,甚至是十几本书,先学生一步,才会实现与学生共读共赏。备课外阅读材料,我们没有了《教师用书》,也没有了《金牌教案》,只有靠我们自力更生,还要准备精炼的习题,有时还要自编教材,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花时间精力去学去做,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神,是难以做好的。
将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更需要一种钻研精神。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从2006年就开始见著报端,说明研究也久矣。时隔三年,她仍然矢志不渝,也成体系,又开始进行第二轮实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科研,我们的教育活动实际就是对我们实施教育思想理念的一种检验,也只有报着研究的心态,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才会取得长进。看花容易绣花难,别人方法换一个地方也许也就不叫方法,如同好多人学孙双金、学王崧舟、学窦桂梅,班主任学习魏书生班主任工作艺术一样,结果是邯郸学步。方法不能照办,但我们可以吸收他们的思想,结合我们自身实际,学生的学情,不同的年级,尝试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逐步实现课内海量阅读。我们如果能时刻将教学活动当作是一种教学研究,我们就会将安身立命的职场变成充满乐趣的幸福之旅。
第二篇: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学习心得
刘清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样一个充满收获与希望的季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泉城---山东济南,有幸参加了“全国新语文阅读和写作模式研讨会”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我更是有幸聆听到了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专题报告,齐静老师的“比较阅读”专题报告,以及邢淑红老师的“主题阅读”专题报告。虽然学习时间很短,但他们带给我们的震撼却深远悠长……
其中使我内心受到触动最大的是韩兴娥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讲座,韩老师干脆利索而又不失亲和,我不但佩服韩老师的谦虚和真诚,而且佩服她的大胆改革。
她说:“我不是学者,不是专家,就是一位区区的小学语文教师。每天带领孩子认认字,读读书,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她说:“今天我向朋友们推广的做法,你们可能做不到,因为你们的大教育背景不允许你们做。你们忙着应付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哪来的时间去进行大量的阅读呢?”足见韩老师的谦虚与真诚。
是呀,“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5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重背诵,轻理解。她挤出时间干什么?就是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她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 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她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 时间关键词:课内。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她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质量关键词:海量。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平均识字量超过2000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同时实现“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她的教学很简单: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这样,一堂课能读2~4篇课文。其实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更不要作精细的讲解。
可是要真正地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时间必须有所保障。为此,韩老师向校长提出要求,取消考试,为海量阅读的试验提供时间的保证。虽然开始遭到了部分家长或老师的质疑,然而实践证明,海量阅读与考试并不冲突。孩子们没有了考试的枷锁,会更有充足的时间来徜徉在书海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在广泛阅读中,孩子们的识字量突飞猛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也远远高于平行班,至于生字的书写这道难题在韩老师的集中训练中也迎刃而解。孩子们不再视复习期为灾难日,那快乐的情绪,强烈的读书欲望正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所期待的。学校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学生”,具备从学习中体味到快乐和幸福的能力的学生。韩老师的这种大胆改革的魄力令人佩服。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相长的关键是阅读。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一个传播文化的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增长见识,就可能逐步实现课堂上的对等交流。所以说,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是一条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成长的通衢大道。总之,通过此次学习,我会尽力将所思所感践行在教学实际中,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让语文教育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孩子变得阳光、幸福,让轻负担高效率的教育梦想成真!
第三篇: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法如何操作
(一年级)
开学第一天,让学生有事可做
一年级学生开学第一天,用哭,跑,乱几个字形容实不为过,老师则是提高八度的嚷,忙,哄,一年级老师,烦不胜烦!
为什么一年级难教,因为学生不会拼读,不认识多少字,他们无事可做,只能闲着到处找别人的麻烦。
让学生有事可做,就是做好的组织和管理。省得他们多余的精力无处打发。
1、结合先前的一点学习经验,读儿歌识汉字。
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
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词语表 耳朵 蹦蹦跳跳 萝卜
可爱 竖起来 吃菜
生字表 真 兔 两 竖 又 吃 白
只 爱 可 耳 起 萝 来
教师选择每个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耳熟能详的儿歌,诗词,编写一本几页纸的二个小书,选择大家都会念的,给学 生找点事做,开始教师的“读书第一课”。
(这也是韩老师平时简单教语文一个很好的例子,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没有忘记“识字”这个基本目标。在一年级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即是“识字”,通过她的海量阅读,一年级结束,他们班级的孩子识字量将会达到2000字。学生在学前班就会背这些儿歌,这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或叫先前经验,韩老师做这样一个幻灯片或印刷这样一页纸给学生,在他们不会认读打乱顺序后出现的字的时候就到耳歌原文中去找,按顺序一念就知道读音了,这是韩兴娥老师“惯用的定位认读法”。)
韩老师的小册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熟知的儿歌,也都是上边这个样子的。教师教的时候,念一念,唱一唱,接着告诉大家,老师考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手指头指着字。教师出示卡片“耳朵”,学生找到了,老师会说一句话,“上课的时候要用耳朵仔细听”,然后让大家一起念这个词语。然后找下一个……接着“和同桌一起找、认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和生字表。”第一周就有学生认会了“七首儿歌中的100个汉字”
小册子第二部分是结合入学教育的儿歌,韩老师绝不给学生讲学习的意义这些正确的废话,也不讲那些禁令和规范。她的入学教育是通过学儿歌进行的。如:
上课前读书、听课前背诵《坐得正》 坐得正
坐得正,像口钟。
站得直,像棵松。
走路时,挺起胸。
小册子的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景歌,结合学习汉语拼音教学生读熟儿歌。如
ā ō ē
大公鸡,0 0 啼,阿姨带我去村西。
小白鹅,ē ē 叫,连声问我早上好。
ī ū ü
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鱼儿见了笑呵呵。
词语表 蹄叫 伯伯 蚂蚁 山坡 过河
公鸡 四声 阿姨
带到 村西 乌龟 驮
金鱼 笑呵呵 带到 白鹅
韩兴娥老师她的拼音教学一般只用三周教完。
让学生安静下来
在以后的学习日子里,韩老师没有要求孩子们守纪律,但 时时刻刻都在强化安静的概念,学生没安静下来,老师不教学生认读,通过各种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安静下来之后再教学生认读,这是实施面向全体的具体体现。孩子坐不住,精力不集中是正常现象。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不抬头、不张嘴,是常有的现象,韩老师的经验是“只有在老师领读时教室里是安静的”。所以在一年级教学中特别是要强调领读,教师领,学生领,领读儿歌、领读课文,读书给孩子听。
在组织教学方面,老师给学生定下规矩,老师手指黑板时学生念,老师手放下时学生停止出声,老师手持卡片时学生念,老师把卡片从胸前藏到身后时停止出声,老师伸出一个指头,学生只念一遍,老师两只手做暂停姿势,学生要立即安静下来。
一年级的课一定要掌握好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学生从一个环节转到另一个环节都会出现乱的情况,比如已经让学生开始动笔,老师再讲或让学生再读,此时写不完的学生就不抬头,早早写完的学生就会乱动,所以每个环节的安排的教学时间必须适当。
一年级学生不好组织教学,所以老师说话经常是大嗓门教学,其实老师说话太多、声音太大,都不利于创设安静的氛围。一开始老师大嗓门教学,以后再要求学生安静教学就比较困难,一年级教学拼音、儿歌或者认读生字,一般老师领一遍,学生齐读三遍,(“我一你二或我一你三”)形成习惯。4 老师便省了力气。
组织教学方法有:
小组之间互相评比、给优秀队组加分或适当给犯错误的队组减分;
表扬聪明的学生,让大家给予他掌声,夸夸谁的声音好听;夸夸谁的眼睛明亮;夸夸谁的坐姿最好;让全体同学给予掌声,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
走下讲台去巡视,防止滥竽充数,先给学生讲一个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听听谁是滥竽充数的孩子。
开火车读,让不抬头、不张嘴的学生领读。
要求学生读书时手到、眼到、口到,号召学生读书时用手指着,眼睛看着、嘴里念着,学生都崇拜武林高手,老师在教学前简单描述一下武林高手的千里眼、顺风耳、快捷手的雄姿。
我们和韩老师都知道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给学生讲故事、读书给孩子听是最能让学生安静下来的好办法。韩老师讲故事前都有两句激励语。比如,老师要给学生念一首儿童诗《懒汉歌》前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早上将发生一件奇怪的事,我打了女儿两巴掌,她挨了打后竟然高兴地哈哈大笑,这是什么原因?”学生的脑袋都晃起来,接着老师说:“先听我念一首儿童诗吧。”
教师一定要像阿莫纳什维利那样“挑战学生的思维”。我们常用的办法还有,等学生读累了让他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放一段高雅的音乐。
怎样闯过艰难的第一学期识字关?
在学课本之前,老师先和全班学生一起学习《三字新童谣》,老师和学生一起学这些儿歌时先把儿歌中的生字打印出来,家长们一首一首剪开贴在儿歌旁边,可以边练习拼读边认读生字。
小老鼠学电脑
小老鼠,学电脑
按鼠标,喵喵喵
大黑猫,上台教
小老鼠,吓一跳
词语表 教电脑 上台 老鼠 黑猫
学电脑 鼠标
生字表 台 老 猫 吓 鼠 教 黑
跳 学 按 脑 标 电
小酒窝
笑一笑,酒窝深,爸爸抱,妈妈亲。
生字表 酒 抱 亲
爸 窝 妈
深 笑
上课铃响,老师对着话筒念儿歌,孩子们或念或背,一首接着一首,前面有个复习过程,直到全班学生都拿出书,翻到正在读的页码,让他们停下来。表扬已能背诵的学生,让他们下课时领张小卡片,激发学生课前背会的孩子越背越多。然后按座次自告奋勇领读儿歌,一首读完全班跟读。
在十月份开火车读为时尚早,让那些磕磕绊绊读的学生读,对全体听众无疑是个痛苦。除了老师领读之外,是让优秀学生领读,领读是给孩子最好的鼓励。
齐读二十分钟自由读,或站在讲桌前让学生分排上台检查。给只会读儿歌的在书上盖小星星印章,给既会读又能认读生字的盖大奖章。一次找老师熟读十首的之外还有奖品,读二十首的三个奖品,三十首的五个奖品。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们不急着找老师检查,减轻了检查的压力,避免了排队等候。
国庆节前一周学完拼音开始读这本书,所以除三分之一学生只会拼读儿歌之外,有识字基础的学生国庆节后一周就读完这本书了,并且认识了二百个生字占全班三分之二。当然这些字认的并不扎实,在儿歌下面会认,换个地方不认识,这不要紧,也无需专门进行复习。
韩老师识字教学方法还有:
1、把孩子不认识、不熟悉的字打印成空心字,让孩子用彩笔描一描学过的部件,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很好,应该受学生欢迎。(我们在写字教学时可以用)
2、打扑克拼儿歌,把能组成儿歌的一套汉字卡片分给家长和孩子,一家人边念儿歌边像甩扑克牌一样把汉字卡片甩到桌子上,甩完后交换卡片再甩。(这个我们可以作为游戏在学生小组里进行)。
3、把孩子不熟悉,易忘记的字写到纸上,贴到门上,经常复习。一周换一次,把念熟的去掉,换上新的生字。
课本怎样教?
一年级上学期要求会写的字有一百多个,从一笔一划学起,写得慢占时多,还必须安排反复复习,所以写字任务很重。国庆节第二周我们开始学课文,课文的朗读与生字的书写不是同步进行的,写字阶段写一课生字要用三天时间,要反反复练习。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握笔姿势、写字姿势、笔顺、比划。同时老师用一节两课的速度来练习阅读。
教阅读时第一遍师范读,让孩子用手指着静静地听。力求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第二遍第三遍我对着话筒大声读,学生跟着小声读。然后学生自己读,教师在教室里转来转去的听。要求学生合上书当堂背诵,教师俯耳过去听然后8 在学生书上盖印章。有了正事干课堂上玩的学生就少了。
关于二类字,给学生打印一张不带拼音的生字表,比教材中要求的数量多一些,标上页码,让学生去认读。拼读很慢的学生,找时间给他们个别辅导,或给家长写公开信,要求家长配合去做,做好一对一辅导。元旦前把课文背过,课本上的生字认会。背诵不成问题,但认读汉字很困难。
对识字困难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字理知识”也要求家长通过一对一帮助孩子闯过识字关。
“字理识字”举例(附图片)
十一月中旬,课堂上结束对语文课本的集体阅读,一半学生能背诵全部课文,并认识其中生字,当然识字写字任务没有完成,老师没有换新书读,而是等待那些没有达到最低要求(熟悉课文、熟读课文)的学生。等待期间教师用多媒体学习了其他读本到十一月二十左右除五个学生没有完成认读生字外全班五十几个学生都能背诵课文,生字的书写还是按基本的常规教学,但课本作为读本的教学内容基本结束。
课外读物当课本教
教师的第三个读本是《读儿歌识汉字》,这本书前半部分供九月份用,主要配合入学教育选的儿歌,即汉语拼音情景歌,后半部分是识字教材,有注音。如
小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请问燕子为啥来?
这里春天最美丽。
读一读:
1、燕 穿 衣 问 啥 最 美丽
2、衣服 穿上 来到 请问 这里 美丽
3、穿着花衣的小燕子为什么年年春天来到这里来?因为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一开学就把这个小册子发到学生手里,好的家长一拿到书就开始辅导阅读识字,也有的不理不问,十一月下旬在课堂上集体学习这本书,老师在课堂上教的知识儿歌,通过领读、开火车读、晃着身子读、伴着乐曲唱韵文等多种形式,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念儿歌,儿歌下面的字通过卡片、黑板、屏幕读一读,但要达到人人都会的程度,还要学生自己慢慢对照着儿歌找生字,到十一月学生自学的氛围就已形成。
十二月中旬,集体学习结束,但一直等待那些识字慢的孩子,教师要求把<<读儿歌识汉字>>这本书,600个汉字都认会,到十二月底53个学生完成任务,四个学生没认会600字。在等待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孩子读第N本读本。
每学一本书我总要留一段等待的书。在等待中领孩子读可读可不读的书,对这些书教师不提任何要求,愿读的有奖,10 不愿读的督促。这些书有《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许多儿歌。教师编辑不带拼音的小册子或是借用不同的版本教材给学生读,另外还有《日有所诵》、《好妈妈儿歌》四本书。老师见缝插针的和孩子读一部分。
五花八门的教学组织方式
1.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刚入学宜按座位分为四个大组,上课开始,可比赛哪个小组坐得最快最直;上课过程中,可比赛哪个小组听讲最专心;写 字母时可比赛哪个小组拿笔写字的速度最快,书写姿势最正确;念书时可比赛哪 个最早找到要念的内容。上述比赛都是给优胜小组加分,孩子有一点儿不守纪律 的表现属正常现象,尽量不要减分。初入学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充满了向往,老 师应尽全力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对学校生活的热情。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 生明知故犯不守纪律,适当减分,会起到震慑全班的作用。
入学第一天上课,给小组评分发奖要当天兑现,让小孩子明白得分是有用的。以 后慢慢地变为每天只积累分数,一周发一次奖,让他们心里有个盼头,有努力表 现的动力。奖 励不要太频繁,对知识的渴求成为学习的动力才是目的。2.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给孩子讲解“耳聪目明” 的意思,告诉孩子老 师说话的声音不会太高,老师不想让教室里太吵,聪明的孩子能很快听到老师的 声音。能跟随老师的指示看黑板、看卡片、看书、看屏幕的学生是聪明的孩子。借机夸夸谁的声音好听,谁的眼睛明亮,那是教室里最亮的一道风景等。
3.走下讲台,防止滥竽充数。先给学生讲讲滥竽充数的故事,一节课到了后 20 分 钟,学生的精力已很难集中,这时老师走下讲台,告诉学生要听听谁是滥竽充数 的孩子,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声音也高了。当然应当以表扬为主,说几组读得最好,没有一个滥竽充数的学生之类的话等等。4.全班教一个学生。
有的小孩子在集体学习时不抬头、不张嘴,老师指名让他念他一般不会,如果一 遍一遍地教他,其他学生就乱了,对这样的个别孩子,在课堂上教与不教都似乎不符合面向全体的原则。解决的妙招是:全班同学教他三次,于是教师领读一遍,全班齐读三次;再次让他读,如果不会,让全班学生再次教他三次。这种情况 下,那个头不抬、嘴不张的孩子也会跟着念的。
5.手到、眼到、口到,做武林高手。
学生对武林英雄有一种天生的崇拜心理。简单描述一下武林高手千里眼、顺风耳、快捷手的雄姿。号召孩子们读书用手指着、眼睛看着、嘴里念着。以达到使学 生集中注12 意力的目的。不要害怕学生形成指读的恶习,当他们的阅读速度提高到 一定程度时,指读的现象会自然消失。
“定能生慧,静能通神。”初入学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手段,强化一个观念: 安静。
下半学期语文教学
课内语文教材的学习
开学第一课学习集中识字一至四课,四课一起学。跟录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对着话筒读学生跟着小声读;开火车读让每个学生读准字音;让学生自己有声有色读。
然后教比笔顺写字。现让学生照着课本拆开的字用手指在桌上画,然后看黑板书空,一遍就行,不熟悉的部首多书空几遍,比如“桃”字的右边的“兆”师生一边念“一笔撇、二笔点、三笔提、四笔竖弯钩、五笔点、六笔点”,以便用手指在桌上画。越念越快,越画越快。
第二天学习《春笋》《雨点》。
《雨点》是一首儿童诗,学生先自己读,再开火车一人读一句;然后听录音听背景音乐,想象着课文描绘的画面再读;最后看着我的动作读。
老师没有指导一次但课文背过了,最后同桌一个做动作一个背诵。
第三天第四天学习《小池塘》《草原的早晨》《春到梅花山》,还是不遗余力,不留痕迹的领学生朗读课文,不同形式地读,不停地读。语感就是这样读出来的。教师就这样悠然自得的领学生四天学了九篇课文。
第五天我打开录音机让学社往下听课文录音,听一遍自己念一遍,又预习了两个单元,这样集体预习一遍是为了方便他们超前背诵,开学三个星期我班结束了课本的阅读教学。在这三个星期中有的学生急着背诵,有的学生忙着看课外书。我的眼光定在那些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身上,我的教学目标是:全班学生都按进度把课文读熟至于那个孩子背诵到哪里那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才关注的事情。第三周的周一半数半数学生提前背诵完整本书,其他孩子感受到了压力也暂把阅读课外书转移到课文背诵上,第三个周末全班学生无一例外背诵全册课文。第四个星期结束全班55个学生认完课本上出现得生字词。最慢的两个学生第五个星期终于认完了全册生字词。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百分之百的完成了语文课本的阅读、识字任务。写字教学的提速,按部就班地进行。没想到上学期五个后进生也突然开窍,这些都是大量阅读的功劳。
课外读物的教学
五月学习另外的版本人教社第二册课本,做为课外阅读读本,只读熟课文即可,不需要写生字,于是两周学完一本教材。老师在学这些课外读物的时候,转来转去个别提问,最后全班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一篇课文就学完了。教师体问题具体两个特点,一是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来,后进生想一想也能答出来;二是总领全文,提领而顿,白毛皆顺。如教学11册课文《桂林山水》时,只提“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学习2000多字的《狱中联欢》只提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目?如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备课则是一气呵成:读几遍课文把生字词输到电脑上,印发给学生,再揣摩一下重难点。此后直到上课前课本就再也没有翻开过,备课简单教课也简单。
然后教拼音报《弟子规》《曾广贤文》,这些都是语文课上的教材。一年级结束,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认识两千多个汉字。学生写完作业自由阅读成了班级的一道亮丽风景。
第四篇: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陈琴
五年前,若多的教师通过网上、多家杂志以“两个星期上完一册教材”的爆炸式新闻认识了韩兴娥。笔者也是因为读了德高望重的陶继新老师的《小学语文教育的开拓者——韩兴娥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对韩兴娥的教学开始关注。两年前,《小学教学》语文版的编辑廖巧燕老师多次跟我谈到韩兴娥的教学,并说:“韩兴娥的教学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的,因为,她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
现在,如廖老师所言,韩式阅读教学法已经深入人心,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老师在效仿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小语界横空出世的韩兴娥,成了老师们心目中的神奇人物。每学期都有一批批教师不远万里奔向她的课堂,听她的“家常课”,观看她的日常教学细则。这个典型的山东女子,中等个子,一笑脸就红,说话轻言细语,低眉敛眼,朴实得近于憨态。每次对听完课的老师她都是这样说:“没什么听的,我就这么简单地上,没技巧的。”
但,内行都懂,大道至简。武林中的至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无极生太极。在母语教学流派纷呈的当下,我们到底应该遵循怎样的范例?深入解读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或许能敲开那扇已令无数语文老师折戟而返的众妙之门。
多种读本做教材——破译韩兴娥的教材组建法
在韩兴娥老师的课上,通常可以见到两三种读本同用的做法。除了教材之外,这些读本有的是书店里买的图书,也有的是她自己编辑的“小册子”——诗词、儿歌、童谣、各类精美的散文的合编,等等。就是教材,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的版本。而这些教材还是跨年段的,二年级的学生可能用到了四年级的教材。这些被韩兴娥老师当做常规教材的读本,既有通俗易懂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或绘本图画书,也有轻易不会走进小学课堂的《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作品。有的是砖头般厚实的大部头,有的可能是刚从报刊杂志上复印的一篇文章,韩老师根据各年段的特点相应地引进课堂。
对于习惯了常态课程理念的教师而言,这么多读本同时放入一节课里,怎么用?它们的内容如何统一?教学的主线如何突出?常规课里那种恒定的起转承合的环节如何衔接?
听过韩老师的课后,你就会发现原来去掉那些充满小聪明的牵引技巧,学生自有一种原生态的主动,投入到读本中去。没有那些处心积虑的旁白导语做暗示,学生并不觉得突兀。韩老师的做法就是:这一篇读熟了,问一两个问题,接着读下一篇,或者又来背背诗歌,先背昨天学过的,再把新学的读熟。她的课上最多的招数就是:“读”!全班读,听录音读,跟读,分小组的,个人表演读,接力读„„读得滚瓜烂熟之后,就找有价值的片段或语句试着背一背。背诵的方式无非是:接力背,小组背,个人背„„
有老师统计过,韩兴娥在一节课上能让学生有声朗读达三十几次,读各种文字的总量能达到一万多字,同时还能背诵两三首诗歌。同样一节课,为什么她的学生能读能背这么多内容?她的学生为什么可以自始至终在整节课里葆有盎然的读兴? 因为大量不同的文章令学生有新奇感,童心天然的好奇得以满足;而教师规避了繁杂的解说,把时间让给学生自己读,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活干”。各种读书形式唤起了孩子们的好胜心,每一个人都被别人关注着,也始终关注着别人的读法。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合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多年来,韩兴娥老师就凭这简单的抱一而为天下式的做法,让她的学生通读了大量的书籍。一本教材两周上完,让大量的课外书成为课内读物不再是奢望。
自言对公开课望而生畏的韩兴娥,其实一直在上公开课。只不过,公开课的那种一两个小时只讲一篇短文或一首小诗的做法为韩兴娥所摒弃。她说自己没有那种上公开课的大智慧。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没有深钻一篇课文之大智慧的韩兴娥老师却让学生在各种读本中游刃有余,获利百倍。
我们常说语文即生活。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真正融入鲜活的现实并能目视千里、耳听八方?那种只靠一篇课文一本教材喂养着学生的做法能行吗?学生不能获得海量的文字信息,狭窄的视野,有限的常识,显然连提升运用文字的能力都是奢谈,更不用说通过语文教学实现育人的远大目标了。海量识字有秘方——破译韩兴娥的识字教学法
识字教学的难题至今还困扰着万千师生。有人把这个难题的存在归因为汉字本身的复杂外形。其实,明清之前似乎没有多少中国人望汉字而生畏,至少在一般的文献中没有看到有学者抱怨汉字难教。古代私塾中的学子,只要两三年功夫就可以认识常用的两三千汉字,自主读书的时间比当下的学生提前了三四年。
韩老师也说:“识字的速度太慢是造就差生的源头。”
识字量不够,直接导致阅读滞后。而阅读滞后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其中很有可能会错过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尤其是会错过培养孩子母语情怀的黄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应在一二年级,中年级之后就会相对困难。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孩子在8岁左右进入自由阅读状态。就中文阅读而言,必须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才能为自主阅读提供基础。然而,按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的进度,小学生认完2500个左右的汉字需要五六年时间,这就意味着他们的自由阅读期被延迟到了10岁以后。这种高耗式教学就没办法改变吗?
看看韩兴娥是怎么大胆改革的——
简化拼音教法,缩短教学课时,让拼音当工具而不是变成另一套文字。她把声母、韵母都排列出来,让学生跟着“a——o——e——i——u——ǖ”地念,唱歌一样,念熟了,就指读字母卡片。每天复习,三周就把拼音学完了,学生基本能拼读音节了。她不要求学生默写拼音表,不要求学生死记音节。拼音说到底是帮助识字的工具,而不是另一套文字。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许多的教师对拼音教学没有清晰的认识,费了很多心力和时间,把它当做了另一套文字来教了,有的甚至要求学生用拼音写话写文章,无形中弱化了蒙学童子对汉字的热情。
为促进学生的识字热情,她会将学生在幼儿园里读过的那些熟悉的儿歌编成小册子,让学生读。她说这是让孩子们自学的第一本书。她这样把学生领入读书识字的天地——
开学第一天,韩老师说:“孩子们,我们唱首歌吧!”
她发给学生那本自己编写的小册子,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如:
上学校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词语表 功劳
劳动
太阳
小鸟
为什么
长大
学校
学习
迟到
书包
生字表 大
鸟
劳
学
包
动
迟
小
长
到
书
为
校
劳
唱一唱、念一念,几遍之后,韩兴娥告诉孩子们:“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认识儿歌中的字词。知道答案的不要出声,用你的指头指着儿歌中的这两个字,念这一句儿歌。”
韩老师出示卡片“功劳”,有的孩子张嘴要说,她伸出食指放嘴边“嘘”地一声示意,孩子们的手赶紧在儿歌中找寻,找到的用手指着“功劳”,仰起头骄傲地看老师。老师转着圈看,耳朵靠近孩子们的嘴,听他们轻轻地念。找不到的、不会念的孩子把目光集中到同桌的手指上,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原来是‘功劳’啊!”然后韩老师让大家一起念,右手持卡片从胸前向前一推,像乐队指挥一样挥动着手臂,指挥着孩子们的回答大合唱,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念着。
“下一个词看谁找得快,注意用你的手,而不是嘴!”孩子们目光炯炯地看着老师,期待着下一个词出现„„
“和你的同桌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儿歌下面的词语表、生字表。”
„„
就这样孩子们入学第一天就学会“自学”生字的办法。下午到校后便有十几个学生找韩兴娥认字,韩兴娥给他们盖上鲜红的奖杯印章并奖励一张小卡片。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第一周便有30多个学生认会了7首儿歌中的100多个生字。
这本神奇的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结合入学教育读儿歌认生字,一年级的蒙养教育就这样水到渠成。
小册子的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学习汉语拼音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则由学生自己完成。孩子们回到家只读儿歌识字,因此不害怕学习。
每天早上、课间、中午上课前,都有许多孩子围着让老师检查他们认字。韩兴娥左右手同时工作,左手指着一个字,左边学生的目光在儿歌中搜索;右手指着一个字,右边学生的目光开始搜索——这时,左边的学生已找出了生字。有时她一同检查三四个学生。孩子们没读熟就找她检查,韩兴娥也不急躁。因为学前没有认字经验的学生认字困难是正常现象,检查就松一些,让他们这么高高兴兴地“混”奖品吧!
创造情境给学生识字,是韩兴娥老师的独门招术。一年级的10月份前,她会给每个学生印发一张拼音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她还把学生的姓名做成大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音节,在课堂上练习拼读。学生不亦乐乎!国庆节前致家长的信中,附着全班学生的姓名,供孩子们识字。
第二个月后便开始读第一本注音读本《三字新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一句,很简短。这种童谣是儿童通向文学阅读的引桥,对学生后来能自主阅读有极好的裨益。
上课铃声一响,韩兴娥对着话筒开始念儿歌,孩子们或者念或者背,一首接一首,直到全班学生都拿出书翻开正在读的页码,韩兴娥让他们停止诵读,表扬几句那些在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让他们下课时领张小卡片,就这样,课前提前读的孩子越来越多。
再稍后,韩老师把课文当做真正的识字教材。起先是一天一课,然后是一节课读背两课,让学生识记课文中的生字,高年级的课本在一二年级里也畅通无阻。读完人教版的就读苏教版的,读完上册读下册,读完课内的读课外的。就连《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的儿歌,韩兴娥也把它们编成不带拼音的小册子,让学生同位对读。《拼音报》《好妈妈儿歌400首》《日有所诵》《弟子规》《增广贤文》都是韩兴娥班语文课堂上的“教材”,到一年级结束时,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认识2000多汉字。
以阅读的大环境为训练场,使学生在口诵心惟中获得了识字的神功。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那每日琅琅的书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也让每一个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大量识字却只是少量写字,这是韩兴娥识字教学的另一独门妙术。她这样教写字:
一是整体输入汉字笔画歌,二是描红。
韩兴娥老师借鉴了辽宁东港实验小学的经验,不单个笔画教,在教基本字之前,把汉字的基本笔画编成儿歌诵读:
点 横折
竖 横钩
竖提竖折竖弯钩
横 竖弯
捺 斜钩
竖钩 撇点 横折钩
撇撇折
提 弯钩
横折折撇 横折弯钩
横折提
横折弯
横撇 卧钩 横撇弯钩
教学时,把笔画抄写在长条纸上,贴到黑板上方,教师指着有节奏地领学生念笔画名称,从一堂一堂念慢慢减到一日一日念,再逐渐减到一周一念。不到一个星期,孩子们无一例外地会按顺序念了。识字教学开始后,每学一个新笔画,就不用一遍一遍告诉学生笔画名称了,只要用教杆往长条纸上相应的笔画一指,学生便能熟练地说出要写的笔画名称。
这种识字其实为学生独立识字打好了基础。学生学会拼音后,又认识了所有的基本笔画,见到新字就不会有畏难情绪。而降低写的坡度,不要求大量书写,对于现在入学年龄偏小的孩子而言无疑是正确的。
海量阅读有妙法——破译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目标
海量阅读,自然是以多取胜。在韩老师的课上,我们通常看到好几本书同时用同时读,好几种文体同时教同时解读。但她却能做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她有着相当清晰的阶段目标。
有人看到韩老师把高年级的课文放到低年级来学,就有训练目标不明确之疑。而韩老师的看法是,自己的学生已经读了大量的文本,若多比小学课文更具理解深度的文字都读过了,小学的课文对这样的孩子已经鲜有理解的难度了。比如,人教版六年级的《钓鱼的启示》给有过大量阅读三年级的学生来读,有多少读不懂呢?
然而,即便是有这样的理念,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可以搬进课堂呢?当然不能。我们看看韩老师的阅读目标规划:
低年级: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
中年级:诗歌、故事、各种版本的教材,各类儿童文学读本‘
高年级:《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论语》《道德经》及各种书报刊物。
这个课程内容可以看出海量阅读的阶梯递进目标,基本符合学生的阅读年龄特征。有了低中年段的积淀,才有高年段的读写自如。
值得赞赏的是,韩老师的海量阅读还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特好的范例,就是要带着学生坚持读完一本本有厚度的书。比如60多万字的《上下五千年》,韩老师领着学生来回读过两三遍,将书中的故事和文言原文烂熟于心,这种功力对学生的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短小的选文,六年里,没有让孩子读一本有挑战性的大部头,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培养学生读有深度书籍的时机,最终的结果是:若多的中文系本科生都缺少读长篇的耐力。
看看韩老师是怎样带学生读《上下五千年》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共271个故事,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尽管韩老师课前参阅了大量的资料,但真正直面原文时,她还是陷入了为人师者最难堪的尴尬之境:她所选用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错误,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韩老师对学生坦陈自己对文言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她们师徒见到文中的“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读不懂,立即绕道而过。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读的速度较快,半年时间,他们粗略地学完了整本书。再回头去复读时,师生发现,当时弄不懂的地方竟都能“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能解释大体意思。于是下学期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又学习了第二遍。
这次经历,让韩老师悟出了一个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些内容起先可以囫囵吞枣,再反刍时就会轻车熟路。“让学生自己读懂文字”后来就成了韩兴娥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她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离开了老师也能进行的学习。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韩兴娥不沾边。她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使学生在高品质的海量文字中畅游,终于实现了海量阅读进课堂的目标。
经典唯上积厚功——破译韩兴娥的母语文化心结
据韩兴娥说,她是无意间跟经典读本结了善缘。六年级时,她带着学生读《论语》《道德经》,全国各地的同行听完了课后,好奇地问她是不是对经典作品有深厚的感情和造诣。她却不怕大家笑话自曝内幕:根本不懂经典。她说:中专毕业的我除了读了一肚子小说外,诗歌、散文没背几遍。读小说只是为了看热闹,除了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之外别无所得,对经典的了解水平那绝对是“小儿科”,除了中小学课本上的那点诗词之外一无所知。至于《论语》,竟不知何为“篇”何为“章”,直到三十多岁读古代蒙学作品《三字经》,从“论语者,二十篇”中才搞懂了这个常识性的概念。
为何要选经典读本呢?她说,缘于两个机缘:一是四年级时,学生以两周学完一本教材的速度再学完了韩老师能搜索到的所有读物,她手头已经没有可供学生选读的读物了。而当时在书店里到处都可以买到《论语》和《道德经》;其二,是受敬爱的陶继新老师的影响,她发现陶老师酷爱经典作品。饱读诗书的陶老师从中年开始有规律地背诵中国的经典作品,这种做法用于小学生难道不适合吗?于是,抱着试试的心理,她把经典引入课堂。
让小学生像读《上下五千年》那样饶有兴趣地沉浸在经典中,当然不容易。为了让学生对《论语》有读的兴致,她反复通读《论语》,还买了一本《论语问答》、一本《孔子
圣人风范》,读后韩兴娥对孔子的生平、为人、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孔子的生平事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上课时给学生讲一点关于孔门师生的逸闻轶事,增添乐趣。05年秋季开学后,她把书店里诠释《论语》《道德经》的所有版本都买回来和学生阅读、讨论。学生读经典原著没有基础,但读白话文还是颇有兴致,以此为契机,敲开了读经典原著的大门,把曾让他们师生头痛不已的一本本经典作品读得有滋有味。通过大量阅读,经典的学习渐入佳境,孔子的高大形象、伟大人格、至理名言逐渐在韩兴娥和学生心中的明晰起来。大量阅读又一次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助长了师生在书山经海中自由翱翔的功力。
韩老师还是采用她惯用的方法带着学生开始了《论语》阅读之旅:
第一遍粗略地、不求甚解读,弄不懂的放过去。用不到三个星期学了十篇,学习的过程很简单:上课开始轮流读一遍,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教师告诉学生哪几章是要求背诵的,哪几章是要求熟读的。然后,学生自己熟读、看译文背诵。同伴互查合格后找老师检查。学完1至10篇后进行复习。要求背诵的和要求朗读的以5篇为单位打乱顺序印成文本,学生复习熟练后拿这个打乱顺序的文本自查,老师再抽查。后面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10月底学完第一遍。
第二遍学习《论语》,重点是前后联系。
按照顺序逐篇逐章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认识,学生前后联系,边交流边翻书。
比如,学习“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时联系“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了也”。
第三遍学习《论语》,以归类总结为主要内容
比如把孔子“教学”的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总结孔子如何学习如何教书育人,把有关“颜回、子贡、曾子、子路、子游、子张、子夏„„”众弟子的章节一起显现,把有关“管仲、子产、季康子、晏平仲”等历史和现实人物的章节一起显现,把谈论“仁道、君子、修身、为政、交友”等章节一起显现,引导学生去总结。孩子们把手里几本不同版本的《论语》前前后后地翻阅,把书都翻烂了,把《论语》20篇全学完后进行总复习。学生惊奇地发现,当时只要求朗读的一些篇章,等学完全书后竟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背诵。全班学生都能正确熟读《论语》中的所有篇章,80%的学生能看译文背诵。
有《论语》垫底,六年级下学期《道德经》的学习就轻而易举了。照例先熟读,然后找出部分章节看译文背诵并讨论。
韩老师说,读经典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和阅读文言的能力,还有思想道德的升华。当学生在课堂上读或说“定能生慧,静能通神”、“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巧言偏令色,鲜矣仁”时,他们不只是在论证书上的观点,同时也在自我教育,于是好闹好动的学生慢慢安静下来,撒谎、浮躁等毛病通过自律远离了学生。孩子们一个个充满阳光心态、诚实自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儒家思想中为他人着想的处事原则熏陶着学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顽强意志激励着学生。“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人生法则告诫着学生„„
韩老师的经验让圣人的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次得到实证,原来所有的下品都可以通过读书而修正为上品。韩老师让学生自小就接受经典的濡染,送给学生的必定是受益终生的精神食粮。这种富含文化酵母的作品,也只有通过教育者的薪火接力得以传承,每一个教师都该具有这种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而教育的终极关怀,不就是要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给人以精神的拔节吗?
结语:以立己之心立人——喜看韩式教学法热传大江南北
07年,韩兴娥调入现在的潍坊市北海学校,接受了领导交给她的一个神圣的任务:带徒弟,传授韩式教学法,并且规定:“徒弟”的成绩是要纳入“师傅”的考核成绩中的。
韩老师所任教的年级共有8各班,近480名学生。一年级时八个语文老师中有七个是第一次教语文,能让一年级的孩子安静下来就算不错了,遑论开展海量阅读了。
不过,韩兴娥有一颗热诚的心,她说自己带徒弟的目标不是为培养市、区教学能手,因为她本人就不善于讲优质课,缺少当下的舞台课经验。但对每个班学生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规划她心中有数,她还能让年轻的教师快速成长,能像她一样成为幸福的教师。
她在北海学校的两年里,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带徒措施:建立博客跟整个年级的家长沟通;带领徒弟们一起读书;把大量的读本带进课堂,师生共读,家校共读,一步步推进。最可贵的是,她在校领导支持下,彻底改革了以往的期末考试方式。对一年级的期末考试题主要有三个题型:
1、看拼音写词;
2、根据课文填空。
3、连线。连线题题从平日诵读的内容中出。
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题目页只是出一段话,空着几个词,让学生根据前后文和注音填写词语。例如:
根据拼音补写故事中的汉字
小虫xiě()xìn()给蚂蚁,他在yè()zi()上咬了三个洞,表示:wǒ()xiǎng()nǐ()。蚂蚁shōu()到他的信,也在yè()zi()上咬了三个洞,表示:看不懂。小虫不知道蚂蚁的yì()si(),蚂蚁不知道小虫的xiǎng()niàn()。怎么办呢?
由于改革了考试制度,即便是在复习期间,北海学校二年级八个班480名学生都不再把精力放到认识各种题型上,而是在夯实写字基础的同时,还省出不少时间用于读课外书。这种考核让家长和老师都深信,只要把生字写扎实,只要平日多读书,考试不再是令人畏惧的事。所以,北海的师生不再像往年那样疲于应对考题,陷在题海中酣战。他们渐渐远离了充满劳役形式的苦不堪言的训练,将那些把美好的文字肢解得支离破碎的习题抛到九霄云外,而是一如平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在韩老师口授身传的指导下,有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像于新宇、崔晓明这样的优秀教师从一年级开始主动跟韩兴娥进行同步实验,她们的实验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进步了,老师也成长了。很多同行听了她们的课后告诉韩老师:“你那两个徒弟的课特棒,已经超过你这师傅了。”韩兴娥说:“超过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些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望洋兴叹的人是因为没有涉足‘海量阅读’,只要有‘下海’尝试,准能尝到遨游书海的乐趣,这种乐趣足以让老师们从自己的心灵中卸下考试的枷锁。考试成绩不追求最好,但海量阅读会给她们充足的信心,成绩绝对不会差。如果考试题以课外知识为主,成绩更会出乎意料的高。”
以立己之心立人,以达己之心达人,这中朴实的普世情怀实在令人钦佩。每学期都有全国各地的教师慕名前往,走进韩老师的课堂。她是有求必应的千手观音,老师们问什么她都如实地回答,包括自己的短和弱。她知道老师们的困惑在何处,把自己的所致所感所获毫不保留地贡献出来。去听课的老师不仅带走了韩式教学法的理念,也带走了韩兴娥自费复印免费赠送的许多纸质资料。为了让更多的师者感受海量阅读之美,韩老师还著书立说,09年7月,她的新书《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相信这本凝结了作者多年心血的大作,一定会给所有的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第五篇:潍坊韩兴娥海量阅读系列活动有感
潍坊韩兴娥海量阅读系列活动有感
早就久仰韩兴娥老师的大名,也曾读过有关她的一些文章,对她的课堂教学及教学理念有所耳闻,总觉得这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前学校也专门邀请韩老师来校做报告,那时的她,一副平凡的外貌、一身朴素的衣着、一脸腼腆的表情、串串朴实无华的语言。如同一位可亲可敬的邻家大姐在拉家常一样,虽没有多少激情澎湃的话语,却在娓娓道来中字字句句如滴滴春雨润人心田,引人深思。此次有幸听了韩兴娥老师前段时间在潍坊的讲课,最近又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相比之前更觉受益匪浅。再回头反复阅读品读韩老师的做法,是那样简单而又执着。对照韩老师,突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而仅仅是一位看护孩子安全的保姆。韩老师以及她那些组员们的课例让我震撼于阅读的力量,更震撼于那帮孩子们自学的那种钻研劲头。
海量阅读的课堂节奏快、容量大、效率高。韩老师一节课能牵扯出很多内容,无拘无束却能围绕这节课的专题展开外延,有张有弛学的自在。她的课堂没有精彩的导入,课上每一阶段的学习只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直击要点,触及课文灵魂并能激发学生思维、表达的广度和深度。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绝对不是轻松为之,想必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才能做到的。韩老师注重提供给孩子大量的阅读材料、问题引领学生思考、然后展开有根有据地讨论,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和知识储备。真是让我佩服。韩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他们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成长着。仔细琢磨韩老师的做法,是因为她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语文学习的规律,那就是——“读”。
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平时对一篇课文翻来覆去的讲解、感悟,总想深挖教材,总是希望十几岁的孩子一下子与我有思想上的共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到底是为了什么?一节课讲完之后会沉淀下多少东西在学生的脑子里?我的学生又会有多少真正的收获呢?想想这些就觉得自己浪费了太多宝贵的时间。
特别喜欢韩老师的这句话:“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让耳朵浸泡在书生中,让心灵在大脑震荡中感动和思维。”韩老师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读”。这是我们每一位普通老师都能做到的,语文教学本可以变得简单、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