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玩粘土创作有助幼儿身心发展
儿童捏塑益智
儿童捏塑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捏塑大师为目的,更不是以后让他们以后成为艺人.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儿童参加捏塑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捏塑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借捏塑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儿童通过捏塑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可以说是儿童的全部自我表现,捏塑活动中,儿童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教育孩子,就让孩子过来捏塑吧。
一、通过捏塑活动观察儿童智力成长状况
比如说儿童3岁以前的绘画能力主要表现为“涂鸦”,但智力发育早的儿童2岁就能用象征符号画人;再如,一个6岁儿童,如果他画的画同3岁儿童的图画一样,那么说明他的智力水平尚处于3岁阶段。从这一点上来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使我们认识儿童绘画自身的水平,还有助于我们去发现儿童表现力及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①智慧成长②感情成长③社会成长④知觉成长⑤生理成长⑥美感成长⑦创造性成长。我们可以根据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从捏塑活动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二、通过捏塑活动窥视儿童内心世界
儿童捏塑活动本身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他们捏捏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捏出一个“作品”,他们用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捏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捏塑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因此,可以说儿童捏塑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捏塑活动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健康成长。
三、通过捏塑了解儿童性格与爱好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事实上在捏塑活动中也能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捏塑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作品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儿童的作品。常听家长说儿童所捏的东西不合比例,不像实物,这只能说明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了解,还看不懂他们的心。
初级:
1、通过对粘土的特性了解、玩捏、变色等游戏,培养孩子学习的热情!
2、尝试探索常用立体形状的揉捏方法和技巧,组合简单物体造型。
3、愿意进行局部自主装饰。培养孩子大胆创作的意识。中级:
1、尝试各种基本形状的多种揉搓方式及变化,学习将多部件组合造型。
2、了解立体造型组合的配置和比例,体验掌握链接过程的程序、手法和力度。
3、添加各种辅助材料,大胆将立体造型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开拓孩子创作的视野。使作品更具生命力。高级
1、通过孩子起初的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转换,进入平面立体有机结合的立体画面的创作过程。根据创作的需要,挖掘生活中更多可以加入的辅助材料,把我们的手工活动带入我们的生活。
第二篇:2013学第一学期大班幼儿身心发展评析
2013学第一学期幼儿身心发展评析
大三班
班主任:祝丹芸
朱兰芳
时间过得真快,本学期即将结束,我们对自己班级的孩子进行了发身心发展评估。本学期我们更注重保教结合,始终将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在评价孩子的同时,也对自己这一学期的教学进行了反思,现将总结如下:
一、生活活动
在班级老师和保育员的紧密配合下,当前班级92%的幼儿基本都养成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能帮助自己的同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积极承担班级中的值日生工作,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同时结合《我自己》的主题,对自己的身体有了进步了解,能在平常的运动中保护好自己的身体。90%的幼儿愿意在同伴和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告诉同伴,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当遇到委屈、挫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当同伴有不对的行为时也能大胆的指正,对他人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生活方面比较欠缺的有一些几点:首先,部分幼儿的常规并不是很好,喜欢在班级中乱跑,大声喧哗,当和幼儿发生冲突时会有攻击性行为,还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在集体活动中,虽然会商议游戏规则,但对于提出的规则有时不会遵守,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这与当今孩子们生活的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娇生惯养,家长比较溺爱,导致部分幼儿比较散漫,这也督促我们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对孩子日常行为规则的引导同时加强家园共育,通过家园紧密合作,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习约束自己,能遵守和同伴协商的规则等。
二、学习活动
本学期我们继续均衡课程、从不同领域制定集体活动,其次创设多样化的环境,提供丰富性、层次性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与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得全面、客观的认知经验,使幼儿在艺术、科学、语言各领域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方面最大的优势是93%幼儿了解了环境与人们生活的相互依存关系,不但知道要爱护环境,而且能够运用在实际行动中。其次在记录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能记录自然角中植物的生长过程,能将自己内心心情变化用记录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对物品的排放,排序方面幼儿表现地也较好,能自己找出物体拜访的规律并能记录出排序的规律等,在空间方位上95%的幼儿能分清楚上下左右,知道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
不足的是在社会认知方面,一部分幼儿了解一些注明的设施、景观和传统节日方面没有达到要求,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总结原因有一下亮点,首先由于开展《我是中国人》主题时我班碰到手足口放假一个月,故该主题的价值点没充分挖掘,其次,大部分的孩子是农村家庭,知识面不是很广,缺乏生活经验。其次,在关心常见的符号、标志和文字方面,也有大部分幼儿表现不是很好,这与孩子平常的学习习惯、观察力等因素有关,同时家长对孩子多关注、在生活中有价值的信息及时的灌输给孩子。在下学期里,我们会加强对孩子生活信息上一些文字和符号的引导,同时通过与家长沟通,让幼儿多出去走走,多看看马路上、建筑上的一些标志。
三、游戏活动
本学期班级幼儿的整体游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参与游戏有很强的积极性,游戏中在自主选择游戏内容的同时能够与他人友好交往。大部分的幼儿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幼儿之间的合作意思和协调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游戏中,幼儿的角色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知道不同职业的人有不同的交往语言。在小舞台游戏中,96%的幼儿能与同伴一起唱歌,并能选择适合的道具进行装扮和表演,艺术行为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游戏对话中,也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愿,交往语言也比中班丰富了很多。进入大班后,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升,能够自发丰富游戏情节,自己找寻材料进行制作、替代等满足游戏的需求,因此班级游戏开展的有声有色。
少数幼儿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还能薄弱,只是觉得游戏就是纯粹玩,非常盲目。对于这部分幼儿,在下学期我们将发挥同伴的榜样作用,让能力强的孩子带着这部分幼儿一起游戏,在同伴互相学习中提升他们的游戏水平,让其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从而进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四、运动活动
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愉悦幼儿身心,让幼儿健康成长。幼儿正处于身体成长期,适当、适度的体育运动对幼儿的身体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每日保证幼儿进行充足的体育锻炼,通过教师自身的带动让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运动,获得身心的发展。本学期88%的幼儿在运动中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了自我保育意识和能力,能利用各种器械活动自己的身体。一方面由于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和运动经验的不断丰富,在运动中他们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另一方面,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了对户外情境运动的研究,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性运动激发了幼儿的运动兴趣,愿意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运动,锻炼自己的身体。
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运动时持久度不高,对于运动兴趣并不是很高,且运动时动作不够灵敏,平衡能力及耐力有所欠缺,此部分幼儿多数为肥胖儿,下学期,我们要继续关注肥胖儿的运动状况,可以在运动强度少减弱,但在运动密度上要高一点,同时设计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继续鼓励幼儿进行自发、自主的体育运动,让其健康成长!
2013、1
第三篇: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当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研究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1.目前幼儿园这方面的教育存在偏差
2.为了纠正偏差,更好地完成幼儿园的任务
分三个课时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幼儿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
1.概括地说
概括地说,幼儿其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着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也是一个心理非常脆弱、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身心的良好发展是幼儿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具体地说
具体地说,有三个特点:
(1)幼儿心理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思维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2)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带有无意性,有意性刚开始发展;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3.分年龄段说
(1)3—4岁幼儿心理特点由行为和动作引起思维活动,思维缺乏可逆性和相对性,行为受情绪支配,喜爱模仿。
(2)4--5岁幼儿心理特点运动机能进一步发展,交往能力有所发展,会自动结伴交往,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有意行为开始发展。
(二)怎样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做了解幼儿心理的有心人
(1)对幼儿有一颗博爱的心;
(2)对幼儿有一颗包容的心;
(3)对幼儿有一颗公平的心;
(4)对幼儿有一颗忍耐的心;
(5)对幼儿有一颗赏识的心。
2.掌握了解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个案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肩负起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1.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 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
• 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 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
这意味着,跨世纪的新一代,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
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案件:
典型案例:据有关消息报道:2011年1月1日——5月24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大专院校竟有41位大学生自杀。
自杀形式:跳楼、上吊、投河、服毒、割腕,其中跳楼自杀的23人,占56%。
自杀原因:除了一人是病痛、一人因被强奸,其余,可以说都是心理问题,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令人深思。
令人震惊的数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另有研究数据显示,严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15岁以下各类精神病患者共计3000万人。
发人深省的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
有学者研究表明: 杀人犯的犯罪心理年龄是2岁,这些活生生的现实说明心理健康多么重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与幸福至关重要。
2.肩负使命,心系责任
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教育者的责任,担负起这个,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健康概念梳理
1.什么是健康
传统健康观 没有病就是健康
现代健康观 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概念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并提出11个具体的健康标志。
健康的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
(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
(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
(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
(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
(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
(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
•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
• 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
• 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
• 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2.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心理潜能的良好发挥,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主要包括六点:
心理健康的标志:
(1)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2)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3)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 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4)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5)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6)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八点概括:
(1)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2)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3)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4)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5)人格统一和调和;
(6)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7)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8)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总之,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什么是幼儿健康
幼儿健康首先指的是儿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组织结构的正常要与不同时期幼儿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1)情绪良好:情绪积极向上;
(2)人际和谐:人际关系融洽;
(3)适应环境:生理系统能良好发挥作用;(4)人格完整: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2.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环境适应教育
丰富的物质环境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启迪幼儿的智慧,愉悦幼儿的身心。独特造型的建筑设计能令幼儿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美化、教育化的装饰环境,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具有美的熏陶。自主、开放的游戏环境,丰富的游戏材料, 能缓解幼儿的压力, 满足幼儿的心理愿望和需要。
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影响儿童。
成人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不因一点小事就生气、沮丧和懊恼。
经常谈论些有趣的话题,讲些小笑话,活跃气氛。成人要有些幽默感,善于用一些轻松的方式化解一些可能令人不快的事。
(2)人际关系教育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久而久之,他们在和同伴的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注意发现儿童的优点,多肯定他们的良好行为,鼓励其进步与努力。当幼儿表现出尊重同伴的选择与想法,主动安慰不开心的同伴,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小客人玩时,及时给予肯定。
宽容儿童的无心之过。如儿童不小心弄坏了东西,只需要提醒下次注意即可,不要厉声斥责,更不要讽刺、挖苦或打骂。
帮助儿童分析失败的原因。如果儿童的失败和挫折是由于方法问题,成人要和孩子一起,探讨应该采取的方法,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这时候,孩子特别希望获得成人的指导。
儿童做错了事要明确地指出,并告诉他错在哪里,以后如何改正,但不要打骂。当孩子做了不礼貌的行为,如:模仿盲人走路、嘲笑小朋友的缺点时,应及时制止,并引导儿童设身处地体验别人的感受。
和儿童交流时要平视儿童,态度和蔼。
认真听儿童的讲话,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与儿童有关的事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接纳儿童提出的合理请求。
经常提醒孩子关心身边的人,注意他们的需要。如: 爸爸下班回来,妈妈提醒孩子接过爸爸的包,给爸爸拿拖鞋;看奶奶腿疼时提醒儿童给奶奶捶捶;小朋友哭了,提醒儿童给他擦擦眼泪等。
(3)学习困难教育
幼儿因没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时,应该安慰和鼓励,不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失望。
只要儿童努力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应该鼓励,同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避免只根据结果评价儿童。
• 不要比较儿童的长相和身体特征。不要拿儿童的不足与其他儿童的优点作简单比较,以免伤害儿童的自尊心。
• 减轻身体缺陷对儿童的影响,身体的缺陷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明显的挫折感。减轻这些孩子的失败和挫折感,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
(4)情绪情感教育
让幼儿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教育幼儿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充分理解孩子,允许向“我”发泄。
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成人自己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让儿童感受到被尊重。
降低达不到理想状态时的挫折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必然存在的。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增加经验、接受教训,丰富阅历,从中接受积极的信息。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避免以盲目的攀比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2)非价值性原则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凭心理测验的结果就随意对幼儿进行价值评价,以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协同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一日活动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协同发展。
(4)游戏性原则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彻到游戏之中,可使幼儿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其性格和意志品质,使教育顺利进行下去。
(5)客观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6)教育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到时间安排等,都必须符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要求,都必须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靠上几次课,谈几次话能达到的,因此,应建构养成性教育模式。
养成性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角色扮演 ☆情境陶冶 ☆行为练习☆作品展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幼儿中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多动症的问题,占0.2%;
2.社会行为问题,占15.7%,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有破坏行为、偷窃等;
3.神经功能障碍问题,占0.25%。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
4.不良动作问题,占12.9%。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5.性格和情绪问题,占12.3%。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
6.学习上的问题,占2.8%。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应该分析、研究幼儿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让我们看看病根在哪里。
父母惩罚责骂、父母争执、物质需要不予满足、父母没时间陪伴、父母期望过高、父母分居离异、父母脾气太坏态度粗暴、抽烟、吓唬、未履行承诺等。
教师和保育员的惩罚批评、教师误以为他做了坏事、未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上课没表现机会、对幼儿态度不好、冷落幼儿、不公正、无意的伤害或忽略。
同伴排斥、同伴间的争执、被同伴欺负和嘲笑、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同伴竞争等。
陌生的环境
家长为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幼儿园呈小学化趋势。学习方面的压力,虽然幼儿还未进入学龄阶段, 小学化课程、兴趣班使得学业也成为幼儿重要的心理压力源。而成年人往往对此认识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的发生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于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把身体发育的指标作为幼儿健康的标准。
2.偏重发展好的幼儿,忽视发展相对滞后的幼儿。
3.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视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4.偏重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忽视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
5.偏重幼儿园内的教育,忽视家庭中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由于教师的忽视,给幼儿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带有隐蔽性的,具有潜伏期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矫正方法与途径
1.矫正的主要途径——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2.矫正的主要方法——补救性教育法
(1)行为矫正
(2)游戏矫治
(3)体验成功
(4)个案追踪 可设计一个简单的个案追踪问卷表
幼儿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姓名、关系、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职务、是否独生子女、教养方式等。
《家庭教育》杂志编辑部1993年曾做过一次调查,约有20%的幼儿3岁后仍有吮手指的习惯,现在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年轻的父母。
编一首儿歌:
吃手不卫生,手上有小虫,眼睛看不见,吃了肚子疼。
3.矫正的主要原则——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宣传家长
(2)了解幼儿
(3)设立幼儿心理档案。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①幼儿个人基本情况表;②幼儿个性特征表;
③幼儿社会化心理测试;④幼儿意志行动分析;
⑤幼儿某一心理问题追踪记录表。
总之,新时期的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既要重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要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既需要幼儿园高度重视,又需要家庭、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只有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的心理得到了健康发展,就得到了快乐一生的基础,重视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就是对幼儿一生的幸福负责。
让我们把新的健康观作为航标灯,照亮自己前行之路;让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望远镜,看清幼儿未来的幸福之路;让我们把时代赋予的使命作为标杆,衡量自己光荣神圣的指数。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创出一片新天地,心理健康之天地!
第四篇: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食品安全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食品安全学前一班
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这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得法。在食品安全上我们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自护自律等良好个性品质。在生理上,幼儿的肝脏解毒能力较差,幼儿肠管相对较长,容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或便秘,因此我们要教育孩子怎样挑选绿色食品,怎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因为好胜和喜欢尝试,总挑选奇特怪异的食物,对甜品、包装精美的食品尤其兴趣,不能区分食物多吃或少吃的利弊。因此我们要粗浅地让孩子知道营养的合理搭配,良好的食用方法以及掌握识别包装的知识。在情绪发展上,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多,他们会模仿成人喝酒、吸烟,虽能按照成人的道德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但不知道好坏。要教育幼儿正确地对待各年龄段该吃什么,不该多吃什么?在社会化方面,幼儿开始喜欢同伴游戏,游戏类型转入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如几个人一起偷吃药物,几个人一起吃一颗棒棒糖。心理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经常买小摊小贩的油炸品,爱吃肯德基,爱喝饮料;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为此,我们认为,幼儿园开展食品教育可采用内部诱因和外部刺激法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
内部诱因直接提升幼儿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目前国家已相当重视食品安全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分步骤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积极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而幼儿作为食源性疾病易感人群,幼儿期也是观念、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他们是食品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幼儿园要抓住这一有利形势乘胜追击,建立全程的幼儿食品安全教育体系,使幼儿园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措施进一步落实,幼儿园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内部诱因就是要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被动吸收的双重效果双管齐下。首先作为幼儿园内部要有规范常态的管理:
从园部出发,幼儿园要抓好园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基于事件的成功经验要
提炼。幼儿园每学年要有食品安全的计划、总结,日常监管的记录,各类台帐齐全(索证、留样、消毒、出入库、检查),有专人保管。制订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时组织一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培训活动,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报送、分析工作,逐步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基于问题的管理行为要改进。不管是本园、外园突发的、已发的事件要引以为戒,要将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管理做到:规范化,常态化,在管理规范和常态的基础下,再进行能本化(能者有其岗;能者有其位;能者有其利)管理。我们要让能者做负责食品安全工作的专职人员,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
从幼儿出发,食品安全教育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到离园为止,在不同年龄段制订相应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时间、途径加以全程指导。要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2.5—6岁幼儿的三个关键期,即——社会规范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兴趣的敏感期分段进行相机教育,提出不同段的不同内容,循序渐进,持续积累。
小班段:要教育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睡眠、排泄、盥洗等习惯。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基本功能。教幼儿了解不同食物的吃法,区分食物剥皮吃、削皮吃、去核吃、生吃,煮熟吃等常识。教育幼儿不吃腐烂变味的食物以及怎样区分霉烂变味的方法,如:食物上出现了黑色斑点,发霉了、手摸起来感觉变软变稀、闻起来发出馊味、酸味、苦味等得食物。
中班段:学习整理物品的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注意公共卫生,继续培养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知道更多关于食品的吃法,初步识别食品容器、包装方法的鉴别,收看园内的食品新闻,学习适当的保护方法。
大班段:认识有关食品安全的标志,具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不同职业的成人及其劳动的社会意义,尊敬他们,爱惜劳动成果。学习参与社区的活动,体验并宣传健康绿色食品对人类的利益。了解成人的消费内容,尝试适宜的消费活动。
在这些教育课程和活动中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点:
1.环境教育贵在持之以恒环境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得到学习和发展就要持之以恒。开辟专栏让师幼互动,利用晨间谈话、点心时间、午餐时刻探讨、讨论每周的食品安全主题。根据小、中、大年段的特点系统展开,有效助推。并延续到家庭和社会,包括入园与离园、课堂与课外、社区与家长、教师与幼儿,家长与幼儿等等。
2.活动体验精在直观形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他的思维活动必须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通过一定的课时安排、社会实践、工厂参观、新闻小记者、啄木鸟行动等活动体验让幼儿学会生存,善于发现,掌握区分“绿色食品”“有害物质”的技能和方法,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园的课程要注意声画并行,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
3.趣味游戏深在铭心刻骨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好动、好玩是幼儿的个性特点,因此,幼儿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更应让幼儿有“奇、趣、闹”的体验,教育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体现,如:《食物的旅行》通过故事人物的虚拟知道有毒有害物品对人体的危害,通过可怕、危险的“添加剂”魔鬼形象开展“打妖怪”的主题教育或让他们亲身观察喝了毒害物品后的小白鼠试验,以此增强和加深幼儿对食品“安全”两字的理解和认识。
4.日常渗透巧在系统安排幼儿园的教育除了课堂、环境、区域等,还有晨间接待、晨间谈话、午餐时刻、午睡安排等,所有时间都是教育幼儿和影响幼儿个性形成的良好时机,因此将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在一日活动的时时刻刻,都是非常有益的。如每天幼儿都要喝豆浆,我们可以出示图片:豆浆不能和谁一起吃?(鸡蛋,蜂蜜),午餐的时候,幼儿不能多吃蛋白质特丰富的食物,那会让幼儿时时处于兴奋状态而影响午睡……要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相机教育,孩子们听得认真也记得精确。
第五篇:浅析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浅析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华亭第二中心幼儿园 柯毅莎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音乐活动也是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些老师会抱怨一次音乐教学活动下来,幼儿还无法记住歌词,更不用说什么有表情,有感情了。因此,如何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运用正确的方法将音乐有效地融入幼儿教育中,是幼儿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来是本人工作三年来对音乐教育的初步认识——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和记忆能力。
幼儿学习音乐,首先是靠他的听觉获得信息,然后在多次视听中学会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幼儿靠听觉不断的学习,并记忆来巩固,这样幼儿的听觉能力便得到加强与提高。在此过程中,只有幼儿在记住歌词、旋律、舞蹈动作的前提下,才能更快更好地学会唱歌、跳舞,使幼儿的记忆力得到不断发展。
二、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能够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幼儿时期是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时期,是由再造想象逐步自创造想象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中,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一段活泼的旋律,幼儿可以想象成小鹿在奔跑,小兔蹦蹦跳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自己快乐玩耍的欢快情境。
三、音乐教育能够发展幼儿的语音能力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不仅是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协发展。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好的儿歌、诗歌、散文;一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在讲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语言在音乐教育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活动时,首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
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幼儿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其次,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把握好尺度,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新授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幼儿扮演小乌鸦,教师扮成乌鸦妈妈,布置游戏场景,让幼儿边玩游戏,边说一说自己在游戏里是如何爱妈妈的,玩的次数要恰到好处才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再次,要努力将发展语言能力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做到有机结合,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自我表现的乐趣,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四、音乐教育可以开拓幼儿知识面。
幼儿歌曲源于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不仅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还能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五、音乐是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幼儿对音乐有着天生的热爱和向往。幼儿的生活离不开音乐,他们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
音乐能陶冶幼儿的情感,激活幼儿的思维,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发展幼儿的语言,丰富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智慧的发展。
音乐有调节情绪的作用,能给幼儿的情绪增添积极的动力,使他们精神上得到快乐的满足。
音乐还有审美功能,能赋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可以使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
幼儿接受音乐的角度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不同,想象力也不同。听到相同的音乐,各个幼儿会做出不同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训练孩子们的想象力。
可见,音乐教育在人们的幼儿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体现音乐教育让幼儿全面发展的科学价值。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仅只限于音乐活动中,还要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幼儿的
生活、游戏、劳动都应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和心灵。总之,幼儿时期音乐教育的重点,不是要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幼儿将来适应社会及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