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灵感
如何激发幼儿绘画创作灵感
(来源:幼儿园教案网)
一、心中有目标: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绘画的直接指导者,心中有目标是进行指导的重要前提。这个目标,大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绘画这一领域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小到每一个绘画教育活动甚至每一个教育细节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开展幼儿绘画教育活动时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通过绘画活动我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提高孩子什么样的水平?我要通过怎样的形式和手段来开展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应该怎样解决?能思考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心中有目标的体现。
有了目标,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幼儿的绘画技能才能正真得到提高。我对此深有体会:在一个题为《拾穗子》的绘画活动中,首先我依着绘画活动的一般模式备好了活动的全部的环节,然后便不假思索地开展活动,讲述经验-欣赏范画-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欣赏讲评,但当幼儿作画时问题出现了,大部分幼儿所画的拾穗子的人都是正面画,一点没有拾的感觉,都是站着的手中拿着穗子的人。由此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即目标不清晰,重难点不明确,没有研究这个活动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开展了。
其实只要稍微细致地作一下考虑,就会发现这个活动的重点是绘画侧面的人物形象,而难点则是体现出人物蹲的动作。如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在这一方面进行讲解和示范,相信绘画的效果会好很多。由此可见,心中有目标是一个活动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有了目标,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就知道怎样指导幼儿进行活动。
二、眼中有孩子:
所谓眼中有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知道我面对着什么样的孩子?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绘画基础怎样?他们的个别差异是什么?……总之,就是要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孩子。甚至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身体动作的发展等,都对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深刻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才有效;就知道对什么样的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就知道对什么样的孩子做出什么样的评价。因此,眼中有孩子能帮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绘画技能的培养。例如:绘画活动《秋天的树林》,在备课时,我设想了两种绘画的方式:一种是勾画轮廓后用渐变的颜色来涂色,另一种是用刮蜡的方法来进行绘画。
在确定使用何种方式开展活动时,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们,估算了一下他们的绘画水平,如果选用前者,效果应该不错,因为他们已经是大班的孩子,具有较好的涂色能力;而如果选用后者,效果可能稍逊色些,但幼儿能接触另一种绘画的技能。综合多种因素后我选择了后者。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用亮丽的范画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同时用当场示范引导幼儿了解其中的技能技巧,从而为创作奠定了基础。也预示着良好的活动效果的产生。由此可见,只有把幼儿放在第一位,才能使幼儿真正得到发展。
三、材料要丰富:
我们应认识到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与工具可以促进幼儿技能的发展,丰富幼儿绘画技能的表现。这是幼儿学习技能的准备,若教师单一地指导幼儿学习认识一种材料,重复使用一种工具,则幼儿只会掌握一种绘画技能,也相应地会削弱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兴趣。而幼儿对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了解得越多,那他对形状、色彩、空间的认识也会更丰富。因此教师在开展绘画活动时,首先要保证材料的丰富性,任何材料在美学意义上均有价值,无论新与旧,大与小,粗糙与精细等等。教师必须让幼儿认识到无论何种材质,只要运用得合理得当,对画面来说和谐美观,它就是合理的材料。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让幼儿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绘画材料与工具,探索与讨论各种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不同的美感表现力,提高幼儿对多种
绘画材料的认识,对培养幼儿绘画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材料的选择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还应注意:
(1)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介绍适当的材料给幼儿。
(2)要发挥每一种材料的独特功效。
(3)教师要注意发展幼儿的个别技巧。
(4)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需要,一次活动同时使用不同的材料,给幼儿自主选择表达绘画的材料与工具,使幼儿大胆探索使用多种绘画工具,探索不同的绘画技能。
四、指导有方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他们眼里,几乎一切活动都是游戏。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指导幼儿绘画。皮亚杰曾说过:“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有效地满足他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平衡,他具有一个可以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他同化,这样的活动领域便是游戏。儿童进行的游戏很多,绘画也是这种游戏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游戏化的绘画指导方式适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能让幼儿轻松地接受技能的指导。
特别是一些幼儿难以掌握的、学习有难度的美术技能,教师应采用游戏化的情景,儿童化的语言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参与绘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自然地接受技能的学习。例如:在《堆雪人》这个绘画活动中,为了提高幼儿对这个绘画内容的兴趣,也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堆雪人时人物的不同动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用一个较大的玩具充当雪人,然后请若干幼儿模仿堆雪人的各种动作,让其他幼儿仔细观察同伴的姿态。这样一来,幼儿都对现场模仿堆雪人的游戏十分感兴趣,同时也真正了解到了堆雪人时人物的动态,为正式绘画奠定了基础。
五、把技能学习与培养创造力整合起来。
新《纲要》下的美术教育观,提醒了我们要摆正技能培养与幼儿创造性培养之间的关系。在不同观念思潮的澎湃涌动下,幼儿美术教育技能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重视技能,忽略创造性培养,或不谈技能,只求创造的教育观念都是片面的,都会严重制约和阻碍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绘画技能的学习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是要和创造力的培养整合起来的。我们要在引导幼儿学好技能的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鼓励幼儿用心地画,创造性地表现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另外,我们还应增加幼儿获取生活经验的机会,要多带幼儿观察自然与社会,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与精彩。激发幼儿的绘画创作灵感,鼓励幼儿运用学到的绘画技能,创造性地表达。本资料有 宝宝食谱网 精选整编.
第二篇:如何激发幼儿的绘画想象力
如何激发幼儿的绘画想象力
【摘要】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在绘画方面的想象力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采取在日常活动中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办法,同时让幼儿在故事情节、音乐舞蹈、游戏活动等方面不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最后在绘画活动和评价活动再次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表现和发挥。
【关键词】 想象力绘画幼儿
【正文】
几乎每个幼儿都喜欢乱涂乱画,他们以此作为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通过美术活动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诸方面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以往都是“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创新型的教学理念遵从幼儿身心特点的发展,鼓励幼儿在绘画中敢于写实,富于想象,让幼儿敢于表现他们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注重培养幼儿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这对培养幼儿以后的艺术表现力,发展智能有着极大的益处所以,经常让幼儿画一些主题画和意愿画,这样幼儿就能无拘无束地不断构思,创造出新的形象。
既然幼儿喜欢自由作画,是不是就能完全将脑中的记忆都跃然纸上呢?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意愿画的教学时,我们还是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画中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缺乏想象的主题和情节;纯粹“自由”画,对其作品的主题内容难以自圆其说;思维不够大胆,有局限性,或缺乏思考想象的能力,只会模仿他人,没有自我创新意识。
“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是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基础上,如何激发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就成了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知道,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有了大胆的创想,科学才不断发展,时代才不断前进。绘画是锻炼、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又是幼儿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通过在绘画中更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如何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呢?如何激发幼儿记忆中的印象和生活经验呢?
在十年的绘画教学工作中,我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扩大幼儿视野,丰富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
针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探索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想象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内容是否新颖,想象发展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的记忆表象是否丰富,取决于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少。因此,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我们知道,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它首先是由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然后动手进行表现。我在绘画教学中,注意丰富幼儿的表象知识,引导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把平时所看到的最感人的印象画出来。因为,只有让孩子的头脑里储存更多的印象和认识,才能在笔底下有美好的、充满热情的表现。
为了当好幼儿想象力的引导者,我以“生活即课程,一日活动即课程”为基本的教学理念,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世界,比如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模仿,去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幼儿的视野,积累感性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增加表象内容,为幼儿的想象增加素材。有一次我带领我班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当看到蓝蓝的天上有片片白云时,有个小朋友不禁大声喊:“老师,我真想采下一片白云。”我问“为什么啊?”“我想吃啊!那是甜甜的棉花糖啊!”还有
一个小朋友也叫起来:“我喜欢那条长长的白云,可以给妈妈做围巾。”我抬头望去,可不,那团团白云蓬松轻柔,多像一块棉花糖!那流云又宛如丝绸飘飘,真美啊!趁此机会,我又引导幼儿继续观察白云,于是小白兔来了,小绵羊来了,连绵的雪山也出现了„„由此,以后在画风景画的时候,我明显地发现,画中的白云千姿百态,有的像小动物,有的随风而动,动感、童趣兼备。
二、多方面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
给幼儿自由的空间,包括思想上的,行为上的,不要定格幼儿的思维,更不要扼杀幼儿的想象,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天马行空都无可厚非。传统的教育往往很死板,直接告诉幼儿天是蓝的,太阳是圆的,草是绿的。这样不但没有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还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想象的天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异想天开,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激发幼儿想象力的方法很多,我一般采用的方法有:
(1)故事接龙,让幼儿续编故事情节,或在幼儿观看趣味的动画片时,有意将画面定格,让幼儿猜一猜、想一想接下来会怎样。如在讲述“七色花”这个童话故事时,我就将故事的结局交给幼儿去完成,让孩子们想想“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会怎么样,然后鼓励他们画下自己故事。幼儿对神奇的“七色花”非常好奇,充分展开想象,画面内容都各有各的特色,有画自己和爸爸妈妈坐火箭上月亮的,有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像鱼一样在海底玩游戏的„„
(2)欣赏音乐和歌曲,在音乐的旋律中展开想象,在优美的歌词中寻找意境。音乐虽然是无形的,但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却可以在音乐里“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体会不一样的情感宣泄。引导幼儿从音乐中“看到”美好事物,并用画面将“看到”的事物描绘出来,这就需要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旋律,需要老师用表情和语言去引导和帮助幼儿,帮助幼儿在欣赏时“看到”色彩和画面。比如:当我播放一段“蝴蝶找花”的乐曲时,孩子们会很安静,有的说:“老师,春天真美,我好像看见自己变成了个蝴蝶,在花丛中飞啊飞啊,好漂亮啊”。在优美的音乐中,幼儿的情绪或兴奋愉快,或轻松舒缓,想象力也得到尽情的发挥。
(3)舞蹈是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手段之一。通过对舞蹈的感受,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表达艺术形象。比如:我在教幼儿画“柳树姑娘”这幅水墨画时,就让幼儿先欣赏这首歌曲,然后用优美的舞蹈帮助幼儿“看到”了柳树的柔美,幼儿在挥毫泼墨时,不光色彩明丽,画出来的柳树枝条柔媚,仿佛飘然欲飞的仙女的长发和衣裙。
(4)游戏和玩具可以推动幼儿的想象,使其处于活跃状态。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发展游戏情节,展开自己的想象。比如,在“蚂蚁运粮”的游戏中,你瞧,那弓着身子,背着一袋袋“粮食”的小“蚂蚁”是不是在准备过冬的粮食呢!此时,我相信小朋友们已经回忆起大家趴在地上观察蚂蚁的情景了。
玩具是为幼儿的想象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它容易再现过去的经验,使幼儿触景生情,从而展开各种联想,启发幼儿去创造。比如幼儿抱着布娃娃做游戏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爸爸或妈妈”还会自言自语的说“宝宝不哭,妈妈抱抱,宝宝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带你去医院啊„„”这些有趣的游戏,能够活跃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经常开展这样的自主的创新型游戏活动,可把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在轻轻松松的游戏氛围中,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以后的绘画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内容。
三、善于引导和唤醒幼儿的思维和情感
美术活动的导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完全激发幼儿的绘画创作欲望,能否让幼儿在绘画中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导入过程是关键的一步。
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使其能投入到
情境之中,让其思绪随着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或情境表演而展开思维,让故事、儿歌这些语言和表情在幼儿的脑海里形成线条、色彩、情节„„从模糊杂乱变得清晰,从不知所措转变为兴致盎然。引导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设计一个画面,这样不仅对文字有深入的了解,也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如“匹诺曹上学记”,在我给孩子们讲了这个有趣的故事时,我就有意识地将匹诺曹的模样描述得很仔细,尤其是他的木偶特征和奇怪的鼻子,于是,故事讲完后,老师并未做任何示范,只是让幼儿依靠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来想象着作画。结果在给匹诺曹“画像”时,幼儿表现的形象和情节不拘一格,有新意,有特色,别的老师在观赏时都忍俊不禁地笑了。
四、允许幼儿的想象力存在差异。
在幼儿绘画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不一样,其实,就算是相同年龄段幼儿的想象也有个别差异。教师在指导幼儿作画的过程中,要做个有心人,时时关注每个幼儿,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和个性特点。有些幼儿在老师的稍加点拨下就会有令人惊奇的表现;但是有的幼儿需要在老师的描述下才能勉强将想象的图象画出来。比如我在一次命题为“海底世界”的绘画教学时,有的幼儿就画了简单的几条鱼;有些幼儿就画了大鱼带着各种鱼类在珊瑚丛中捉迷藏;还有的幼儿画了小朋友在一条大鱼的肚子里玩„„想象力的发挥各有千秋。
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对绘画表现得无知的幼儿,有时在画画时根本是在乱涂乱画,为了使幼儿的思维展开,逐步使其脑中的记忆清晰明朗化。此时,我们可以指着其中的一条说它多么像什么!幼儿受到鼓舞后,就会带着丰富的想象去继续涂画。当幼儿在涂画一条条竖线横线时,我们可以把它比作网,这样就可以把幼儿无意识的涂画引导到有意识的绘画中。
其实,幼儿的想象力不是瞬间迸发的,有时一种题材的画可以变换着方式、场景或提供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作画,让幼儿进行多次创作,创作要求不断略高,就可以挖掘出记忆深处的经验。这样也不至于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练习多了,不但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尤其是想象力也更趋成熟。比如前段时间我班进行的“秋天的颜色”的绘画,幼儿开始最初创作时,仅仅只会将草地和树叶涂染成黄色,第二次画时就有五彩缤纷的菊花,还有列队的大雁,以及变幻的云彩„„可见,孩子是可以吸取以前创作积累的经验来进行再创作的,换言之,幼儿在再创作时更懂得有目的地去观察去寻找记忆的内容了。
五、正确评价幼儿作品,再次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每当幼儿画完一幅美术作品老师都要评价,正确的评价方式至关重要。以往的评价方式一般采用教师“一言定夺法”,好坏全在老师一句话,现在我们应该转变方式了。要想了解每个幼儿,我觉得幼儿自评和互评才是真正将幼儿的个性发展放在了首位,同时也可以采取把所有孩子的作品都进行展出来评价,让每个幼儿都来讲讲自己的作品。评价中,教师的语言尽量能让幼儿乐于听乐于接受,要恰到好处,只要幼儿敢想敢画,那他们画出来的就是好作品,老师要做到随时发现及时加以鼓励,让幼儿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遇到幼儿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还要巧妙地帮助幼儿“发挥”一下,一方面让幼儿的想象得到再次放飞,另方面还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有一次我们画意愿画“梦”,有个小朋友画上了月亮还有星星,并且画得月亮有个大缺口。说月亮不象月亮,说星星又没有棱角,我就问:“你怎么把月亮画成这样子啊?能告诉老师是为什么吗?”小朋友受到鼓励,表达了自己的想象:“我奶奶说,天狗吃月亮,就是从这儿咬了一口”。我恍然大悟,及时表扬了这个幼儿,并利用这个契机将月食的形成过程讲给了孩子们听。
总而言之,我们在绘画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为幼儿创设多样化的情景与条件,一方面不要约束幼儿自由自在的想象力发展,让他们能够在绘画过程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让画来表现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还需帮助幼儿将大胆的想象完美地得以表现,使作品更具特色,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第三篇: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浅谈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策略
绘画是非言语交流和问题图形表征的一种形式。绘画作品作为心理意象和表现力的结合产物,往往是其潜意识的流露,投射出幼儿的真实内心。透过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有助于我们对边缘幼儿绘画指导方法的研究。以下通过两个案例分析来说明。
案例一
我在本班曾经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我的妈妈”的绘画活动,其中有两幅比较“离谱”的作品。
莹莹(化名)的绘画作品显得特别的简单。据平常观察,她的绘画能力并不差,这次她却只画了三个圆圈(代表妈妈的两只眼睛和脸),并且整张画面只用了一种颜色覆盖。我先向其他老师了解了莹莹的家庭情况。原来她的父母比较重男轻女,莹莹从小只由奶奶照顾。父母感情长期不合。莹莹从来没有体验过家庭温暖,她对妈妈的感到很疏远,感情很复杂。因此,我明白她在画画时,看起来只是粗心敷衍地完成作品。我可以想象,她其实多想逃避这个主题的绘画。在她心里,妈妈的形象十分模糊。或许,当班上其他小朋友把画妈妈当做一件无比幸福和快乐的事情时,莹莹却承受着尴尬和痛苦。
另一幅“离谱”的作品是小泽(化名)的。大家都能按主题画自己的妈妈,他却坚持画了自己的爸爸。从平时的观察看,每天接送小泽的都是他的爸爸,他和爸爸的感情也更深。小泽的妈妈脾气比较暴躁,孩子一犯错就会打孩子,平时她的工作很忙,也很少照顾小泽。小泽对妈妈带着讨厌的情绪。小泽坚持画爸爸,充分说明了他和妈妈存在矛盾。
其实,我设计“画妈妈”主题绘画活动的初衷是引导幼儿能关爱自己的妈妈,一般孩子都和妈妈比较亲密,但我忽视了幼儿所处家庭的差异性,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抚养情况越来越复杂。幼儿不按要求作画的行为,并不是有意挑战教师的权威,而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幼儿不喜欢画自己不喜爱的事物。而我们却一味要求他们按老师的要求作画,束缚了他们的创作。第二次绘画活动时我选择了相对开放的主题“我的一家”。幼儿在创作这个主题时,选择的余地变大。每个幼儿都可以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呈现出自己喜爱的家庭成员。
案例二
在我担任大班班主任期间,我在大一班针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研究做了相应的教学实践。利用几次主题绘画课,我做了一些对比和初步探索。文文(化名)是一名社会交往能力很差的幼儿。她从来不会主动融入到集体中,更不会主动与其他幼儿交流。平常总喜欢一个人做着自己的事。但我发现,她经常会有意识地注意在附近玩耍的同伴,有时还模仿他们的动作。根据这样的情况,我在第一次的主题绘画课上把她安排在了性格都比较内向的一组。这一组在绘画过程中都比较安静,所画出的作品内容差别比较大。在第二次的绘画活动中,我把文文安排在了性格都十分外向的一组。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这一组的孩子显得比较吵闹。但是,仔细观察后发现,他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经常用语言交流,甚至比划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文文仍然显得很安静。但是,我发现这一组的作品都有一些共性。文文虽然没有主动参与幼儿间的交流,但是,无形中她一直接收着其他幼儿传来的讯息,然后把这些讯息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知道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指导除了使用普遍的指导方法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而且从这两个案例中发现,在一般指导方法的基础上,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还有以下几点特殊性:
1.情境教学,激发创作
蒙台梭利主张:“在新环境发挥其魅力时,即为建设性活动提供动机的时候,所有的能力就会联合起来,偏差就会消失。一个独特的儿童——‘新儿童’就会产生。” [1]幼儿会把绘画活动当做是一种游戏,一种刺激体验。幼儿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想象力才能充分显现。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幼儿需要一个轻松、自由的绘画环境。边缘幼儿在社会性上处于不良状态,他们更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
幼儿绘画时总是边画边说或比动作。皮亚杰提出过前运算时期的儿童,语言是自我中心的,他是集体独白,自己与自己进行的对话。他们绘画时自我表现的欲望比较强烈,产生了一种开心而放松的感觉。这就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绘画氛围。从而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相互之间营造出的良好氛围来激发边缘幼儿绘画创作的灵感。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关注边缘幼儿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肯定他们的想法。教师要倾注一腔热情,给他们耐心亲切的引导。这样教师可以逐渐地从情感上和边缘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使他们缓解心里的紧张气氛,让他们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边缘幼儿的细微进步,用语言和动作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给边缘幼儿树立了信心,增加了勇气,从而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教师学会以境激情,让边缘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大胆表现,获取灵感,发挥创意。
2.调和生态,获取灵感
在幼儿的实际交往活动中,交往的质量要比交往的数量更为重要。教师有意识地积极配合,能为边缘幼儿地位的改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时的态度转变、关注程度、说话语气等等,都会对边缘幼儿产生影响。当班级中存在边缘幼儿时,教师应无条件地积极认同这名幼儿,防止忽视幼儿将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幼儿适宜的行为进行表扬和奖赏。教师的关注可以营造一种班级氛围,引导全体幼儿关心和帮助平时受到忽略的边缘幼儿。调整边缘幼儿在班级中的座位,让边缘幼儿获得更多融入同伴群体的机会。在进行绘画活动时,教师还可通过将边缘幼儿安排在能力较强的同伴中间,通过同伴的照顾和引领,获得创作经验。
3.开放主题,自由绘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注特殊幼儿的需要,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什么是特殊幼儿?不仅指那些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的幼儿,而且还包括在情感上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因此,我们在组织绘画创作活动时也必须顾及到班级中的每一位幼儿。当班级中存在边缘幼儿时,教师对绘画主题的设计应当具有开放性。在绘画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倡导自由绘画。
在案例一中,幼儿园在第二次时把绘画主题换成了开放式的,让幼儿在绘画创作中选择的余地变大,同时也不会限制边缘幼儿的绘画创作的素材,束缚他们的创作空间。在案例二中教师倡导自由绘画,幼儿通过交流不断抒发灵感,为边缘幼儿提供了各种绘画灵感。首先教师在设计绘画主题前,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其次,在绘画活动中教师仍然要综合考虑幼儿的整体情况,倡导和鼓励幼儿自由绘画。最后,绘画活动进行中,教师要从细节做起,随时关边缘注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纲要》中又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关注边缘幼儿的发展。通过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方法的研究,达到因教施材,促进他们绘画创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人不经意间可能会错过许多发现和了解儿童的机会。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绘画表现或许反映了儿童对于某个事件或现象的理解,有些相同的绘画主题可能会重复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用相互联系的、纵向分析的立场去分析和看待儿童的绘画表现,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次简单的玩耍或乱涂乱画,就会多拥有一种观察了解儿童的途径,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发现儿童,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当然本文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对边缘幼儿绘画创作指导的研究还比较浅显,而且未能得以实际验证,定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深刻研究和改进。但无论如何,我相信只要肯用“心”观察,用“意”创造,用“情”耕耘,在以后的工作上加强实践,多给予边缘幼儿一份关怀,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已有的理论实践上一定会有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维克多?/span>罗恩菲尔德著 李叡明译.儿童美术与成长[M].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1991,52-53.
第四篇:浅谈作文灵感的激发和培养
浅谈作文灵感的激发和培养
李益萍
灵感,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给它下一定义,就是指在创作过程中,突然间文思特别畅达,感情特别激越,形象渐趋明朗,语言运用格外得心应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敏锐的创作心境。灵感进发之时,作家的艺术创造力能够在瞬间达到一个高峰,平常状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很长时间的思路阻塞在一时之间豁然贯通。对于创作活动而言,灵感是如此的难能可贵。在日常作文教学和写作中,它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灵感呢?
一、深入生活寻找源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竭的材料源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让学生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教师必须多花点心思,让学生凿开这一眼清泉。这样,他们在写作时才会灵感进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字句如泉涌。活动激趣,激发灵感。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为满足他们的这种内在需求。每学期,教师都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举行参观、游览、访问、比赛等有益身心的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到形形色色的生活中,去把握生活的亮点,诱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以活动的直接感受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把学生从“横眉冷对方格纸”的“苦写”中解放出来,换之以“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乐写”。比如,活动课上,教学生做手工、搞小制作;课间,和学生打成一片做游戏;课余,引导学生集邮、剪报;双休目,一起外出郊游、野炊等等。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感受着美,感受着爱,感受着生活。创作的灵感,一次次被激发,笔下的文字自然也就如泉水般汩汩流溢,绵绵不绝。以景激情,培养灵感。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作文的灵感,就要像把鸟儿放归森林、鱼儿放归海洋一样,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风霜雨雪,鸟兽虫鱼,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绚丽动人的画卷。但缺乏审美意识、不留心身边景物的人会觉得“眼前有景道不得”。作为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同时提醒学生移情于物,用心于景,使学生在瑰丽的景和物中入境生情,情动辞发。比如,秋天到了,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千姿百态的树叶,适时地指导学生创作一幅幅个性鲜明的“树叶画”。学生身临其境,显得兴致盎然,热情高涨。通过开展“看贴画——说贴画——写贴画”系列活动,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随之触发的灵感都一览无余地倾吐在各自的作文当中。
二、博览群书广泛积累
写作离不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阅读的意义不仅仅
归结为掌握阅读能力,而应使之成为借助书本来观察、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手段。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培育学生的灵感,就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仅要阅读教材,力求做到泛读中又有精读,从中领会文童的妙处,更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领悟语言,积累素材,为写作开辟希望的田野。勤作读书摘记。作家茅盾告诫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一是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看报时,把遇到的好题好词好句和读书心得及时摘记下来,既能增加记忆,积累知识,又便于日后查阅,一举多得。二是做好生活笔记。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许多新鲜事儿、生动的话语、奇妙的想象随时都可能闪现,如果能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做好记录,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三是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和佳作美文。背多了,积累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内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语言,写起作文来就能挥洒自如、意到笔随了。搭建阅读平台。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要充分发动学生广泛订阅报刊,动员大家把自己的图书资料带到学校,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开辟“新书架”,成立“读书读报小组”,介绍好书、新书。在保证每周至少一节课外阅读时间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心得交流会”、“读书汇报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多样的读书读报活动及主题征文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在读写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教给读书方法。好书使人终生受益。教师应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诸如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使之读有方向,读有成效。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双方可相互推荐美文佳作,拿到班级中进行交流,观摩,可以由教师边读边讲评,也可以复印后让学生分组赏析、讨论,各抒己见,最后集中点评。从中学习方法,借鉴技巧,实现资源共享,美文共赏。
三、培养一颗敏感的心灵
人生如泉,每一掬都是清爽的;人生如歌,每一拍都是优美的;人生如诗,每一行都是热烈的;人生如酒,每一滴都是醉人的。关键是我们执教者要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即我们常说的“慧眼”,启动他们入微的感觉,培养他们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捕捉到生活中美的瞬间,鲜活的切片。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呢? 悉心观察,敏锐捕捉。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要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教师要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加之以头脑思考生活,有效培养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而将生活中的景、物、人、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上升到情和理的高度。再以观察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逐渐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言语煽情,人情人境。要成功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艺术。一次情绪激昂的讲演,一段充满激情、富于启发的作文导语,一篇饱含真情的“下水文”,都可能撞击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他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种情境的创设,氛围的酿造,必
将为学生贫乏的心灵注入感情的“酵母”,使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并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情境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进入作文所需要的“情境”,进而萌发写作意念,产生写作灵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在《青玉案》中的这番话,道出了灵感的两大特征:既有寻寻觅觅的艰辛,又有不期而至的惊喜,显得入木三分,又耐人寻味。“厚积薄发,博观约取”“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只要我们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博览群书,广泛积累,让学生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灵感就一定能够被激发,也一定能够被培育。
第五篇: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孩子们每天都要到学校学习,在这学习的乐园中,常看到老师辛勤地工作,同学友好地交往,还有愉快的课间游戏和丰富的课后活动,这里面都是写作文的好材料。这就要求学生们要关心学校生活,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健康成长,有利于认识生活,也有利于积累更多的生动的作文素材。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要接触许多人,经历许多事,看到许多现象,观赏许多景物,并通过所看、所闻受到启发、教育,有的使人感动,受到熏陶、感染,有的让人深思,琢磨思考„„如果把它们积累起来,把它们写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
其次是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也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读得多了,我们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积累,掌握语言的表达、文字运用、篇章结构等,以此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懂得文章的组织,积累、掌握写作的知识、方法、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