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三河六小 杨雅楠t

时间:2019-05-13 02:0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三河六小 杨雅楠t》,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三河六小 杨雅楠t》。

第一篇: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三河六小 杨雅楠t

掬泉听细雨,诗意品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三河六小 杨雅楠03号

我常自诩是个对文字略有点敏感的人,是个爱语文的人,却也知晓自己亦是个懒人。我想,懒人们大概都熟悉,懒懒的思想惰性,习惯于理所当然,习惯于语文课一直如此啊,习惯于自己的自唱自演;懒懒地粗略读书,为读书而读书,为催眠而读书,为潮流而读书罢了;懒懒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语文书”。有了想了解王崧舟的念头是因为《去年的树》,知道“诗意语文”是因为王崧舟。(这么久才知道,确实是个懒人吧!)

执教《去年的树》已非一遍两遍了,伴随工作经验的渐长,在自己的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学习也不非一次两次了,对这个童话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谓是烂熟于胸。直到看到王崧舟执教的《去年的树》,我震惊了,我也茫然了,原来这个童话里有这么多这么多的内容,原来语文课也可以是这样的,毫不夸张地说,突然觉得自己以前是浪费了多么好的一个故事啊,擦肩失去了一个多么美丽的童话啊!于是,这个懒懒的女子被王崧舟的个人魅力征服了,于是,这个懒懒的女子对王崧舟有了很多很多的好奇,这个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这样研读《去年的树》,这个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演绎语文课?太多太多的问号,太多太多的好奇,太多太多的茫然,于是,便有了灯下捧读《诗意语文》的剪影。

一直喜欢诗意,因为诗意有着醉人的内涵;一直喜欢诗意,因为诗意有着牵动的美感;一直喜欢诗意,因为诗意有着红尘中的淡然。王崧舟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追寻理想和回归本色其实是一回事,即对存在本身所作的不同角度的观照和表达。”不是追求,是追寻;不是反思,是自觉;不是急进,是回归,扬弃后的回归。王崧舟说:“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朴素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是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在这《语文教育七讲》中,我深深体会到,诗意,往往被人视为令人神往而又略显玄远的语词。实际上,诗意存在于我们任何有思想的意义行为之中,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既有秩序,就一定烙上了心中幻化的具象,这就是心象对既有存在的价值诉求,或称“诗意的栖居”。而在语文世界里,诗意赋予语文以活力,诗意赋予语文研究以意义,化腐朽为神奇,把平淡的语文变得意味深长。

这厚厚的206页的一本书,这187千字的七次讲述,如含情脉脉的清泉,对语文含情脉脉的清泉,娓娓道来,诉说着对语文的,对语文教学的醉人情意。亦如飘风霏霏的细雨,将他对语文的理解,将他对诗意语文的追求,与读书之人抃风舞润。品读这一讲又一讲,领略这一章又一章,从“细读文本,徜徉在语言之途”掬到了几丝润泽我心田的清泉。

王诗人,就这样称呼他吧,在我这里,他就是一个诗人。王诗人引用了很多人的话解释文本细读,他说,朱光潜说文本细读是“慢慢走,欣赏啊!”好一个慢慢走,好一个欣赏。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缺少的不就是这种从容的心态吗?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才能细读出味道,才有王诗人《去年的树》中带领那学生从“平淡”的文本中,读出“深厚”的情谊,体验“平淡”中的“深厚”。他说,王尧先生说,文本细读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好一个出生入死。在细读文本中,先是自己死了,再是作者死了,就像书中提到的徐俊老师细读的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一读是一支浪漫的儿戏曲,二读是一副着色的村居图,三读是一阕伤怀的感时词。三次读却也是三次重生。他说,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是“沉入词语”,好一个沉入,好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咀嚼。气定神闲地与文本全身心的亲密接触,于是就有了《去年的书》里那一咏三叹的“天天”,那感人肺腑的“天天”。他说,吕叔湘说,细读文本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好一个再回到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语言。就像《去年的树》中,充分让学生在语言周遭中,发挥想象,以想象来填补文本空白,以想象来做实从“平淡”到“深厚”的空间虚位,可谓匠心可寻而又无痕。诚如王崧舟的说课中也曾提到,语文教学必须贯彻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中,学生的读常常会生出画面感,如: 师:多美好的日子啊!(配乐)师:当太阳升起——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当月亮挂上树梢——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雪都融化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迎着风,迎着雨——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走过冬,走过夏——

生:“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 生:“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 生1:鸟儿和树是好朋友。生2:鸟儿和树的感情很好。

师:能把“很好”换个词吗?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生: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很深厚。(板书:深厚)

他说,王赏文先生说,细读文本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好一个倾听,好一个细微的声响。文本中的细微声响,往往就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所以才有王诗人细读《小珊迪》时的读到小珊迪外貌描写的“一哭”,才有小珊迪乞求买火柴时的“再哭”,才会有读到“饿极了”时的“三哭”,才会有读到“小珊迪跑”时的“四哭”,才会有读到“小珊迪身世”的“五哭”。一次次倾听文本处那最细微的声音,一次次细读中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甚至是细读那几个字的短句,细读那几个感叹号而已。文本细读,是把语言擦亮,更是在文本中发现自己,细读自己。

这样一位随文字泪洒的性情中人,这样一位泊静的诗人,这样一位富有诗人气质的语文教师,走进他的课堂,就是走进了诗的境界。在他的课堂,你会领略到“谪仙笔落惊风雨,子美诗成泣鬼神”的气魄;你会感悟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神韵;因为他的课,你会进入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治学第一境界;因为他的课,你会深入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治学第二境界;因为他的课,你会皈依于“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治学第三境界。那他哪里来的诗意呢?直到读了《诗意语文》中“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我恍然大悟,如朦朦的细雨,润向干涸的心灵。就像一位教师曾经问他,现在语文老师最缺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最缺的是底蕴、学养。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途径,在王崧舟看来,就是读书。“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他可以为己读书,他可以天天读书,他可以随性读书。读书,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修行的方式。懂得了,教好书,会令我们体验到人生的真谛。教好书,会令我们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读好书,会令我们“诗意的栖居于大地”。总之,我坚信:教好书,读好书,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诗意的王崧舟,王崧舟追求诗意。他的诗意体现在课堂上。他的每一堂课,都是一首诗。而他的诗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与温馨的梦,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良善与纯真去守望的梦。在这个梦的引领下,他思索着语文、人生、以及生命的自觉。他向语文发出呼唤:“让自己、让语文诗意的栖居于语文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这是振聋发聩的呼唤,语文因这一声呼唤,而富有生机;因这一声呼唤,语文才真正融入人的心灵中;因这一声呼唤,语文才会满足每个学生来自心灵的诉求。我愿在这片语文教学的大地上,掬一股诗意的清泉,听一曲诗意的细雨,品语文的诗意,品诗意的语文„„

第二篇: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叩问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呼唤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人就会欣喜地 神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这是Holderlin给王崧舟老师的启迪,那么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对于诗意二字也十分钟情。学校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每年几乎80%的时间长在学校,因为我是学生。学校对于我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一声声老师好,一个个活波可爱的孩子,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一方讲台,两块黑板,因为我是老师了。

身份的转变让我有些困惑,但是如何教好语文却成为我面前的太行王巫二山。小学生,他们的接受范围是多大?最佳接收方式又有哪些?每一篇课文都有那么多的知识点,但是四十分钟的课怎么过得这么快?等等等等。起初,并不知道有个语文教的特好的老师叫王崧舟。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一次关于挖掘语文阅读文本的视频讲座,发现这个老师讲的不错。就找了有关这个不错老师的资料。之后,观看了王老师几次观摩课的视频,发现亮点,想继续了解就买了本《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读罢此书,让我更加佩服这位语文大师,佩服他丰厚的专业素养、开阔的课程视野和高超的实践智慧。在这本书中,王老师不仅阐释了诗意语文的内涵,介绍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而且讲授了一些非常实用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比如文本细读、感性教学技术等等。这对正处于教学迷茫中的我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书中王老师所倡导的很多思想都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首先,是我切实的明白了作为教师教的是底蕴,底蕴是用书堆积来的。为人师表,我们必须金玉其中的同时也要金玉其外。因为孩子们具有极强的向师性,有一次我写完板书后很自然的把手里的粉笔头扔进粉笔盒里,下课了,我走了。等到大课间的时候我发现地上都是粉笔头,我问原因,一片沉静。转天,我在班里做了个口头检查,说老师昨天上课的时候不应该把粉笔头随意的扔到粉笔盒里,应该是放。从此,我再也没有在班级里看见地上的粉笔头了。

对于教学来说,我比较崇尚王崧舟老师的精神三变,中的骆驼时期。因为骆驼要在沙漠中行走,所以在此之前必须要汲取足够的食物和水。对于骆驼来说它必须不停的吃,不停的吃,在他的驼峰足够高之前。当然了,我应该和骆驼一样只吃能给我营养的。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吃是必须的,而且要足够快的。虚心的请教教法,认真的备好教案,切实的了解每一个孩子。把每一节优秀观摩课还原成案例,再加以分析,在还原成课堂。不停的鞭策自己,前进,因为我还有36个孩子在等待着。

其次,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本的细读。我这只初生的牛犊竟然在自己第一天上班和校长谈话的时候那么的夸下海口。当时校长问我,“你的特长是什么”“对文本的理解”。现在想想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所以让自己变得那么的无畏。当我听了王老师的《枫桥夜泊》《长相思》之后,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孩子应该掌握到的语文知识,怎样才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孩子文的语文素养。一声声的钟响透过一个眠字道出了张继的无限愁苦。《长相思》中的身在何方,园是何景,又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一位羁旅之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而后我又回想了自己讲《七律·长征》前的备课阶段。律诗、绝句的异同,毛泽东的一些介绍,与静的转换,喜字的缘由,更字的解释,孩子们的朗读,一个读说的练习,等等等等。应该从哪点切入,抓那条线,时间有限,哪些个知识点呈现哪些隐藏,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教师的阅读实践和孩子的阅读实践是不同的。王崧舟老师的文本细读以孩子为半径画圆,时刻关注到孩子的认知水平,从孩子们熟悉的知识入手,进行深刻的讲解。例如,在《小珊迪》中,他就紧紧的抓住小这个字展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为学生搭建情感活动的平台,创设自能阅读的环境。一条线,一个点,阅读的平台便搭建而起;深入浅出,以小见大,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钟声文化就已浸入学生的心田。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千年钟声文化之旅,难道不是简约至极,巧妙至极,智慧至极!

最后,书中的第七讲有些叫欣喜若狂——复活感性,回到语言的生命源头。我也认为世界上最枯燥乏味的事物就非文字莫属了,死呆呆的站在那里,屹立千年。同样作为文字一旦被人阅读,它就是最神奇的东西,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千万别跑了,落点必须在哈姆雷特身上。本人就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喜欢遐想许多。再说了,语文本身就是感性的。不信你看。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

“咽不下金莼玉粒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是语文。

“身既死兮魂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语文。“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语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语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语文。“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语文。“我是你河岸上破旧的老水车,……”,是语文。

原来,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更是一种精神。这,才是语文。

如果我们把读变为绞尽脑汁地读,太想把文后的答案全部填写正确。如果我们把写变为搜肠括肚地写,太想让阅卷的老师心情舒畅一些。如果我们把教变为唯命是从地教,太想让大脑的步调紧紧跟住高考。

如果我们把学变为深挖硬钻地学,太想让谨慎的笔触在陷阱之间顺利穿行,谁都知道,那张试卷有多险恶,于是,我们跳一种脚尖的舞蹈。

第三篇: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推荐)

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秘诀之一:底蕴是书堆起来的

“明月一帘无心照,诗书半斋随意读。”这是王崧舟老师书房里的一副对联,也是他博览群书的真实写照。

除了广泛阅读,王崧舟老师还特别重视对文本的深读。在《精神三变,我的备课叙事研究》一讲中,王老师讲述了他细读《长相思》的过程。仅仅36字的古诗,王老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研究。他搜寻别人评鉴《长相思》的各种文字,积攒一万多字;研读了词作者纳兰性德的生平文字及其50多首词作;然后又撷其精华,写出了自己的感悟和发现,经历了尼采所说的“骆驼——狮子——婴儿”的精神三变。也正是因此,才使这堂精彩的古诗教学横空出世。

秘诀之二:做离上帝最近的人

西方有一句谚语:“什么离上帝最近?”——“行动着的人。”王崧舟老师就是一个不断行动着的人。王老师将自己的从教经历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崭露头角。19岁成为绍兴市教坛新秀,20岁成了上虞市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23岁成了上虞市百官小学的副校长。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第二个阶段,孤独沉潜。没有任何公开课,没有任何荣誉,但是却大量读书,大量听课,每年累计不少于200节,而且有记录有反思。

第三个阶段,一鸣惊人。以个人的名义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成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第四个阶段,开创流派。跑遍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开过500多堂观摩课,120多场讲座,扯起了“诗意语文”这面大旗。

从上述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就是离上帝最近的人。这也使我想起了一句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机会往往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秘诀之三: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

王崧舟老师曾经这样说:“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王老师就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老师。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则案例:

《草船借箭》是一篇传统的老课文,很多老师都是抓住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解读文本。而王崧舟老师却慧眼独具,发现文中有十一个“诸葛亮说”,但只有一处的是“诸葛亮笑着说”。诸葛亮为什么“笑”,成了王老师教学全文的一个有力的切入点。这个“笑”是笑曹操的谨慎多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笑周瑜的心胸狭窄,也是笑自己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笑”字,我们看出了诸葛亮的智慧,同时更看到了王崧舟老师的智慧。秘诀之四:将语文和生命融为一体

在书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王老师在克拉玛依讲课,上完两节课,又作了一个报告,半天下来,弄得满头大汗。一个老师关心地问:“王老师,您累不累啊?”王老师笑着说:“不累。”为什么不累,那是因为境界的不同。

王崧舟老师将一个人对待职业的态度分成了四重境界。第一重叫功利境界,就是用自己的劳动赚钱,教书就是自己的饭碗;第二重境界叫道德境界,就是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地教好每一个孩子;第三重境界叫科学境界,就是为了学问而上课,通过课堂检验自己的思想;第四重境界叫生命境界,就是对每一个当下,每一个时刻负起责任,人生就是由一节一节的课组成的。我想王老师一定已经达到第四重境界了吧!他已经将语文和生命融为一体了。这是事业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第四篇: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读《王崧舟讲语文》有感

李 艳 茹

一本《王崧舟讲语文》在手,我随意翻开浏览,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倒不是书名有多别出新裁,也不是装帧如何精美考究,王崧舟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对语文进行了诗意地讲解,看似矛盾的两种语言风格,被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深深吸引了如我一般的读者,更是体现了王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从字里行间,你就能想象到他在做讲座时的从容潇洒,上课时的文采恣肆。王崧舟老师在他在《我的语文人生》第三讲中告诉我们:“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书教的是底蕴,底蕴则来自于书,‘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王老师认为,上课如果缺乏底蕴,就好像是“花拳绣腿”,经不起一点儿推敲。他在此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采取了三步走的方式:改诗(改“绿”字),辩诗,和疑诗。一堂课下来,非常流畅,也很自然,而且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就是缺少了点什么,细品之下就能发现,这位老师上课时一直紧紧围绕的是这首诗的语言——语文本体,改学生认为更好的字,这首诗的内容哪里出了问题,改成什么样更好。但事实上,一首古诗,需要教的内容不止这些,还有诗人、朝代、诗歌的背景以及一些特殊字词所隐含的时代意义。王老师就把诗中的“春风”与时代背景——王安石被二度征召实行变法一事联系起来,得出“春风”的潜台词是“皇恩”,还举了李白、孟郊诗中的“春风”之意来解说。还有该诗中的“明月”意象,也具有其独特的意蕴。

看看名人,反思自己,颇有感触。

底蕴从何处来?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个样。就上例,如果你平时不读书,你怎么能知道这些?你怎么能了解这些文化内涵,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价值传承之后形成的文化”?如果你仅仅是泛泛的讲将这首诗的意思、语言等教给学生,你的课堂可以活跃,但活跃之后却是无所思。而小小的一字一词,在王老师眼里,似乎都蕴藏着深厚的内蕴,都可以挖掘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当然,我们上语文课不只是诗歌,还有其它的内容,而每一项内容都有可能浸润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需要你去挖掘,然后阐述给学生。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是学生与文化之间最直接的导体了,而要成为这名副其实的中间体,我们自身就必须要有资本。此时,书就成了最重要的东西。

回想从参加工作以来,书离我似乎已越来越远。被逼着读的,是那些枯燥乏味、令人头痛的混证书的书。乐意捧起的,是那些消遣类的报纸杂志。时常在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有一种浮躁中难以沉静的漂浮,找不到塌实的感觉。苦闷着却又一时找不准理由,日子就在这样的自寻烦恼中紧张而散漫的消逝着,无从依托。

但最近几年,我的读书观似乎在不经意中悄悄发生着变化,虽然起先大多还是学校要求读的,但心底时不时地会泛起一股思绪:不读书不行,不读书就不会写,就不会说,就不会教。于是,我也就经常翻阅着《给教师的建议》、《我的探索——小学语文:《小学教学设计》、《中国师德手册》、《王崧舟讲语文》、《小学语文教师》等,虽记不住什么精深道理,但日后再见也有一种熟悉之感。

对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来说,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很迫切地需要教育教学理论层面的提高,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课改实践更需要前沿性的理论支持。这需要我们每时每刻去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倡导学生的阅读,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地投入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去。教师的阅读同样需要从课内读到课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阅读品质。诚如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你自己没读过,你又何以去指导学生?你又何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这些学生?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教师的读书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收益。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来读书,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更加善于思考,让自己更加远离浮躁,让自己脱离庸俗。

第五篇:读后感《王崧舟诗意语文》

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马卡连柯曾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的确,教育是个崇高的事业,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乐章。语文教学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在与语文教学牵手的日子里,我从未停止过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特别是现在。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品读诗歌,美文,让孩子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早读时,我们通过“班班通”,看着视频一起背诵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教室里,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拿到这本书之前,只读了题目本以为,诗意语文应该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抽象境界,与之相关的也应该是“意识、精神、灵动”等等一系列日常生活难以感悟的抽象感觉,但是读下来整本书,顿时有了新的感受,就像作者所言那样,如果你现在问他,诗意语文是什么,他会推翻他所有有关诗意语文的抽象的概念,语文就是语文,诗意语文就是诗意语文,语文就是诗意的,没有特别之处,没有高深之处。我的工作就是语文教学,这是多么实际的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一定要问:语文是什么或者诗意语文是什么,语文真的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吗?并不尽然,教学的本身才是实体,这个实体里面有文本,有教师,有学生。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的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感情、用语文的习惯;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掌握语用、积淀语感。

是啊!语文是什么?或许,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或许,昨天的语文有着昨天的答案、今天的语文又有今天的答案、明天的语文也将会有明天的答案。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在文本之美,在文本的秘妙中。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语文教学指向文本秘妙,实在是诗意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第一法则。

语言再抽象不过是符号而已,说白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不过是两件事情而已,第一件事情但是:由言到意。它是理解的过程,倾听的过程,走向视界融合的过程。第二件事情:由意到言。它是倾诉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内在体验种种转化为表现与存在的过程。

所以有一种恍然顿悟的感觉,凡此种种有关语文教育的抽象无比的概念,静下心来思考一番,又都是实际的不能再实际的东西,语文讲究熏陶感染,无论是所谓的语文素养还是语文能力,其实都是渐进感染积累吸收的过程,比如说国家所提倡的普通话,东北方言口音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出门在外只要我略微注意一下自己的说话方式,说普通话的话,基本没有人能听出来我是东北人,这也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语文教育,我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你一定要学好普通话,普通话是走到全国各地能够讲得通的语言,但是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很认真的教给我们普通话,朗读课文学习课文有读的不准流露出方言的地方老师也必会纠正,就连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也是字正腔圆,所以我作为她的学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感染,我并没有刻意去学,老师也并没有刻意去教,但是语文的概念就这样根植在了我的一生之中,它抽象吗,也许是,但是我就是实实在在的记住了它。

由此可见,语文真的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东西,硬要去把语文讲出来,我想那样所得到的效果应该是更多的人不用语文,不爱语文,不理解语文吧,身正为范,给予学生必要的引领和示范,把自身积累的知识也好,经验也好,在教育的细节中与流露出来,这就是教育,这也是信念的播种,时间会是土壤,时间会把你想要传达的所有抽象的东西根植在孩子们的灵魂当中,所以语文,仅此而已。

语文的学习过程当中,许多人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找不到突破点,找不到学习的方法,换言之没有什么有效快速提高自己的途径,其实我很愿意和这样的家长去沟通一下,问一问他:你心目里的语文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否很晦涩?它是否很难懂? 用心的去想过语文是什么吗?语文不抽象语文很简单,它既不像数学需要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它所需要的,你所需要给它的,不过是静下心来读读书,静下心来写写字,静下心来跟心灵去尝试一次对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理解的基础不过就是读,耐心的砸一点时间在读书当中,不仅理解的能力会有提高,对人生境界的体会会更加深刻,语言文字对于灵魂的渲染和熏陶才是语文带给我们人生最好的礼物。

王崧洲先生把语文当做诗意语文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物质化的时代下越来越缺少精神上的富足,就连教育都不可避免的沾染上了时代浮躁的气息,它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变得华而不实。而诗意化的语文则重新把教育定位成为了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如果你把语文定位成为一门功课,那么你学习接受语文的方式也就只能是学习功课的方式,公式化的学习效果当然不会好,所以有的孩子不爱学习,有的孩子不爱学语文,如果把它当成是一门爱好,所有学习的动力都源自于喜爱,就如同你喜爱舞蹈那么你一切的动力都源自于在舞台上聚光灯下优雅的展现舞姿,你就不会去计较日复一日辛苦的练习与付出;如果有的孩子学习不好语文,那么我只能说你还不够爱它,你还不够懂它,语言不是语言本身更多的是交流的工具,文字不是文字符号更多的是情感的承载,如果你爱读书喜欢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踏实而又沉稳的去阅读,如果你你爱写作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娴熟而又多彩去书写,境由心生,生活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老师又能把怎样的语文知识传授给你呢?老师所传授给你的不过是一把能打开这世界浩瀚书籍海洋的一小把钥匙,读懂多少内涵汲取多少养分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不去把语文当成一门讳莫如深的功课,仅仅把它当做是体会的工具或者表达的手段。那么诗意一样的语文没有什么难学的,没有什么难懂的。

喜怒哀乐,欢笑泪水,语文是情感的承载,投入你的真情实感你得表达会富有情感,你的理解会意味深长;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语文是意象的集锦,读懂他们你才会读懂这个更加真实而又绚烂的世界,所以语文是诗,充满诗意。

下载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三河六小 杨雅楠t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有感 三河六小 杨雅楠t.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崧舟解读诗意语文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我曾在《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的自序中提及: “诗意语文不是一个名词,不是说有一个静态的、现成的诗意语文可以供我们去模仿甚至膜拜,没......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最终定稿)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暖......

    王崧舟讲语文读后感(汇编)

    此前对王崧舟的敬仰,只是停留于“听说”的层面。听说,他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听说,他在讲座中用“剑气合一”来谈自己在语文家园中的安身立命;听说,他的《慈母情深》让课堂温......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理想境界 《论语》开篇三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我以孔子自居,那么各位就是孔子的三千......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5篇范例]

    王崧舟《诗意语文》读后感 打开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王老师幽默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语文教育的热爱之情令人叹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王老师对文本的孜孜不......

    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

    王崧舟《诗意语文》一书读后闲谈 一直很崇拜王崧舟老师,觉得他作为一个语文人,自身的语文素养已经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

    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题报告[最终版]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题报告 报告人:谢 宁 2013年12月3日 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专题报告 心得一: 诗人余光中说:“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

    王崧舟《诗意的语文》(写写帮整理)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摘自《古兰经》价值守望,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本体论的思考,属于形而上的道;实践智慧,是对诗意语文所作的方法论的探索,属于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