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心得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
作者:王蒙
2013年3月9日,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江苏海安县举行,全国各地近两千名校长、老师、专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华应龙“融错教育,求真育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学校为了让我们年轻教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戴校长亲自带队带领严荣祥老师、方正霞老师、衡华丽老师、以及我五个人启程赴海安学习。作为一个刚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年轻教师,能有这么一次直面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最前端,我感觉特别荣幸与激动,真心感谢学校,感谢戴校长。在一天半的学习中,我认真听报告,积极思考,细心做笔记,聆听华应龙老师对数学的诠释;感受华老师的徒弟对数学课堂的把握;感悟张齐华老师对数学富有灵动与睿智的思考。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但我对数学的追求却不会停止。。。
9日上午华应龙老师做了一个“教育即融错”的专题报告,当在海中门口第一眼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第一个感觉“融”就是“融合”,将“错误”和“正确”在课堂中相融合,达到一个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可是是不是就像我想的这么简单呢?仅仅就是融合吗?还是说在互相融合的基础上,还要分辨对与错,带着这个疑问,我更全神贯注了:
“融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与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想成”等哲学思想相契合。于是我想到了自己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答错题目是很正常不过的,再没听这个研讨会之前,一般老师会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答案,揭示正确答案,其实课堂完全可以包容这些错误的答案,并将这些错误好好利用起来,以学生自主探讨,让学生发现错误的原因并自己改正,如果教师能够艺术的处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那才是真正把数学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啊!
听了华老师的这节课,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没有老师的权威,没有学生的害怕,有的只是一个和谐活跃的交流。老师仅仅是引导者,只是课堂上面的引路人,课堂是孩子们的,是包容一切对与错的地方,华老师的亲和力不仅影响了孩子,也影响了全场所有的老师。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造,这充分展现了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还有反思与自我反思的过程;当学生再次面对自己的同学说自己错的时候,他恍然大悟,哦!原来自己错了,这是“容错”课堂交给了孩子,错误终究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了。华老师的课堂是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解惑,怎样去答疑,睿智的华老师用“融错”的教学思想,将学生尴尬的错误转化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融错的课堂是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的课堂,是孩子让思维任意驰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育人的课堂。
下面我把观摩课中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做法和我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大家分享、讨论。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一起来做游戏,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老师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比如;沈勇老师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先通过讨论班级身高最高的学生能跨多远开始,让学生在好奇与讨论中进入课堂,在快乐中学会某个知识的活动。
在这短短的1天半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特级教师,聆听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些展示课当中这些特级教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的舞台,学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二篇: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
————“融错课堂
求真育人”
作者:王蒙
2013年3月9日,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江苏海安县举行,全国各地近两千名校长、老师、专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华应龙“融错教育,求真育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学校为了让我们年轻教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戴校长亲自带队带领严荣祥老师、方正霞老师、衡华丽老师、以及我五个人启程赴海安学习。作为一个刚工作还不满一年的年轻教师,能有这么一次直面中国小学数学教育最前端,我感觉特别荣幸与激动,真心感谢学校,感谢戴校长。在一天半的学习中,我认真听报告,积极思考,细心做笔记,聆听华应龙老师对数学的诠释;感受华老师的徒弟对数学课堂的把握;感悟张齐华老师对数学富有灵动与睿智的思考。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但我对数学的追求却不会停止。。。
9日上午华应龙老师做了一个“教育即融错”的专题报告,当在海中门口第一眼看到这个主题的时候,我第一个感觉“融”就是“融合”,将“错误”和“正确”在课堂中相融合,达到一个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可是是不是就像我想的这么简单呢?仅仅就是融合吗?还是说在互相融合的基础上,还要分辨对与错,带着这个疑问,我更全神贯注了: 什么是融错?
“融错”是指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相机融入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这与我国古代“相克相生、相反想成”等哲学思想相契合。可是为什么要用“融”而不是包“容”的容呢?原来课堂并不只是要容纳“差错” 更重要的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华老师对“融错”的理解真是太有深意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如果教师能够艺术的处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促进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创造性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那才是真正把数学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啊!
为什么要融错?
融错的目的是什么呢?人生自古谁无“错”,差错的产生和存在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错”更具必然性。没有融错何来创新?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才有实质性的学习活动发生。有融错,才有我们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活动的发生;有融错的课堂,才有学生快乐健康的成长。成长发生在容错中。学生才有进步,多么精辟的解释,让我对“融错”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怎样融错?
可是在课堂上,我们怎么样才能去融错呢?华老师一语道破:第一阶段,容错,错是错; 这里容错,是指宽容、包容、容纳差错。首先,包容、欣赏学生的差错。其实,让学生悦纳自己的差错。老师要让学生明白: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他们先知先觉,一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的眼睛,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最后,创造机会,暴露差错。允许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的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辩解、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第二个阶段,溶错,错不是错。这个“溶”是什么意思呢?溶错,是把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从外表的表现入手,引导其暴露思维过程,分析其内在机制,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处、这时的错误已经不是教学的障碍,而成为宝贵的资源。这样的资源,有来自学生的,也有来自老师的。首先,分析差错背后真正的原因。“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要准确分析差错背后的真正原因,就得倾听学生,了解学生阅读的习惯,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定式;其实,让成功 1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
在差错中成长,因为差错除了具有启发功能外,还具有刺激、教育、醒悟、陪衬、免疫等功能。再次,要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华罗庚。第三个阶段。容错,错还是错,荣错是结果,是目标,是对出错过程的回眸,是对差错的育人价值的欣赏。为什么呢?因为学习不是了解一道题,而是为了做对一个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啊!
接下来是华应龙老师上的一节示范课:《指尖上的数学》!教学环节:
(一)以乘法口诀感悟数手指,从情境中将本节课和手指联系起来
1、提问:你会用手指来表示乘法口诀吗?
2、揭示课题
(二)教授新课
1、画出自己的手指
2、以一种简单的数法开始本节课
3、再以一种不同的数法使学生产生了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
4、用可以直接用手数的方式向数值更大的数靠近,最原始的数手指的方式已经不能使用,激发学生观察其中规律,寻找出一种简洁有效快速的方法。
5、肯定学生的发现,将各种发现“融”在最后的老师的总结中
(三)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知识,强化思维意识
在课堂开始时,华老师首先交代了一下课堂上面需要注意的事项,课堂开始后,问:孩子们,你会用手指表示乘法口诀吗?
3×9=
7×9=
学生上黑板用手指演示各自的结果,师表示肯定,用粉笔将自己的手印画在黑板上,相机板书课题:指尖上的数学!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黑板,老师这样数,1、2、3、4、5、6、。。。6再从头开始数,数到23,这时数在第几根手指上?
生1:中指上
生2:中指上
师:你是怎么数的呢?
生2;用23÷5=4......3,余数3从头开始数,所以在第3根手指上。师:还有吗?
没有了,大家都同意在中指上; 师:这样数,数到8的时候在哪个手指上呢?
生:食指
师:你上来数数看
(生在黑板板演)师:那18呢?究竟在哪个手指上,怎么办?
生:食指
师:为什么呢?
生1:我数的生2:我算的师:那究竟在哪个手指上呢?(带领学生一起数数)现在有没有不同意见了?
生:没有了
师:那108在哪个手指上呢? 生:108÷9 生:108-5=103 103÷4=25.....3,8是8的倍数,18也是8的倍数,108也是8的倍数,所以在食指上。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
生:他说错了,18不是8的倍数
师:看来同学们的观点不太一样哈,下面同桌之间相互数一数,一个数,一个检查(师相机巡视)
师:女孩,你的规律是什么?
生:我可以上去吗?
师:可以啊 生:(板演)9一个循环,(指着黑板上的手指)但每个循环都不一样
师:老师想说啊,我们可以将每个循环记录在纸上,老师发现每个学生都在独立思考,真不简单(师相机巡视)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引导生解释一下他这样画的画法,师:这是陈宇波的表示方法,你的表示方法是怎么样的呢?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投影展示第2个学生作品
师:和陈宇波相比,你们觉得他们两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生:比陈宇波清楚一点
师:你发表一下一下你的看法
生:..................师:当我们看到很多东西的时候,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管中窥豹”
师:我们可以将手指的称呼重新定义一下,大拇指用1表示,食指用2表示,中指用3表示,无名指用4表示,小拇指用5表示
我们要计算大拇指时除以几更有价值呢? 生:除以8更有价值,带领学生研究大拇指的规律 带领学生研究小拇指的规律
师:2指、3指、4指上的数有什么特点,独立交流一下 生:2指,能够除8余2或者能够整除8的数都在2指上 生:能够除8余3或者7的数都在3指上 生:能够除8余4或者6的数都在4指上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精彩,老师这边啊,可以将他的排列重新排一下,位置其实都没发生变化,你们观察一下这样排列是不是更好看一点呢?
师:同学们将眼睛闭起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
听了华老师的这节课,感觉最深的就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没有老师的权威,没有学生的害怕,有的只是一个和谐活跃的交流。老师仅仅是引导者,只是课堂上面的引路人,课堂是孩子们的,是包容一切对与错的地方,华老师的亲和力不仅影响了孩子,也影响了全场所有的老师。在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造,这充分展现了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还有反思与自我反思的过程;当学生再次面对自己的同学说自己错的时候,他恍然大悟,哦!原来自己错了,这是“容错”课堂交给了孩子,错误终究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了。华老师的课堂是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怎样去解惑,怎样去答疑,睿智的华老师用“融错”的教学思想,将学生尴尬的错误转化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融错的课堂是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的课堂,是孩子让思维任意驰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育人的课堂。
下面我把观摩课中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做法和我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大家分享、讨论。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一起来做游戏,你知 3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
道老师叫什么,你想怎样向大家介绍老师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比如;沈勇老师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中,先通过讨论班级身高最高的学生能跨多远开始,让学生在好奇与讨论中进入课堂,在快乐中学会某个知识的活动。
在这短短的1天半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特级教师,聆听特级教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些展示课当中这些特级教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的舞台,学习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3月9日下午是华老师的三位徒弟上的课:分别是储冬生《圆的认识》;刘伟男《计算器的使用》;沈勇《三角形三边关系》。
《圆的认识》教学环节
一、情境中创造“圆” 1.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宝物距离左脚3米,可能在哪里? 2.自由表达想法。3.展示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 二:追问中认识“圆” 1.分析学生作品。师:为什么
2.展示课件动画演示。
师:圆与我们之前研究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将圆和正方形、六边形、三角形作比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
较)
3.研讨圆的特征。
师揭示:圆,一中同长也。三:操作中感受“圆” 1.使用圆规画圆。
师交代:画一个直径4cm的圆。怎么做? 2.感悟圆的画法。讨论:(1)“不圆”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2)为什么画出的圆大小会不一样。3.总结画圆的方法。师:为何这样做呢?
四、生活中解释“圆”。
1.出示篮球场地——是什么? 2.播放开赛录像——为什么? 3.探讨大圆画法——怎么做? 4.追问大圆画法——为何这样做?
五、回归中突破“圆”。1.出示名人名言。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低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语)2.拓展提升认识。
讨论:宝物一定在圆上吗?还可能在哪里? 师追问:一定是这样吗?
六、延伸中丰富“圆”。1.配乐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寻找“圆”。2.启发探究思考。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
《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过程
教学开始时刘98老师首先将一个计算器模型贴到黑板上,问学生:会不会使用计算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都说会使用计算器,教师顺着学生的激情,再安排学生做三道计算题:57734+76=
56÷7=
2345-39×21=
第一题是最基本的计算,学生基本都会;第二题其实想告诉学生有些简单的乘法也是可以口算的,什么时候可以不用计算器,学会有选择的使用计算器;第三题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会出现两种可能性:先算乘法或者先算减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道先算乘法,但在记住39×21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记法:有的用脑子记,有的写在纸上。。。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学会“估算”,这题的结果肯定是比2345小的,与此同时教师相机引出有两种计算器:科学计算器和普通计算器。科学计算器能够自动生成先算什么,而普通计算器却不能做到,但普通计算器却能够记住我们之前算的结果:M+、MR、MRC,这三个键!
接下来刘老师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个“猜数字”游戏,从1——9这9个数字中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数字,但是不要说出来,放在心里。比如最喜欢2,就输入9个2,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除完以后只要把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很快就能知道你喜欢的数字是几了。老师根据其中的规律,来判断学生的答案!老师先和学生玩,再生生玩,但在玩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可能会把12345679输入成123456789,或者会把9个2输入成10个2或者8个2!再做完游戏后,教师应当提醒学生“看清数据,准确输入的重要性”
学生趁着刚才玩游戏的激情顺势进行更加具有挑战性的题目:222222222×555555555=
刘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去用计算器解答,然后请学生汇报结果:为什么每个人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交流探讨,互相交流,再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它,可是同学们左思右想还是想不出办法,在学生束手无策的时候,老师出示她的“祖传秘方” 2×5= 10 22×55=1210 222×555=123210 22222222×55555555=***0 引导学生寻找里面的规律,在学生明白8个2乘8个5结果之后,再提问9个2乘9个5,10个2乘10个5等于多少,11个2乘11个5等于多少。。。最后,点明主题,让学生明白这道题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它的思维过程。规律都是有范围的,从1个2×1个5到9个2×9个5都符合我们之前发现的规律,可是再往前一步到10个2×10个5还是这样吗?11个2×11个5又会是什么样呢?引发学生继续思考。最后教师板书:学无止境!升华了整节课堂。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学习有感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过程
教学开始时,沈老师先以讨论班级上身高最高的同学能跳多远引入,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估算学生腿长1米,有的学生说跳的能够超过1米,有的却不能,老师相机解释一下当腿长1米的时候,最多只能跳两米远,就是当腿叉的时候。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根纸条如何拼接三角形,通过教师纸条实物和课件演示,学生统一了解对纸条拼三角形这一操作活动的要求,并有初步思考。自主操作:用两根纸条剪拼三角形。然后以桌为研究小组,用两根纸条剪拼三角形。教师统计拼成的人数,学生思考为什么大组之间会有这么大差距?所用纸条是一长一短的学生代表展示剪拼过程。(突出很容易)所用纸条是一样长的学生代表展示剪拼过程。最后在深入研究:两根一样长的纸条能否剪拼成一个三角形。两根一样长的纸条剪拼成一个三角形究竟是困难还是不能完成?学生讨论并发言交流,教师适时通过教具、课件演示,并引导学生体会到:当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时拼不成。什么样的三条边能拼成?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老师继续问:一长一短的有没有拼出来的?结果是有的学生拼出来了,有的学生没有拼出来,教师呈现不同的拼法。思考交流得出: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最后老师又带领学生运用刚才的结论:判断给定三条边能否组成三角形,课件给定多组三条边,学生运用结论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并在此对比感受到其实只用把最短的两条边相加与长边相比即可。
在课堂的末尾,教师又通过展示图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人生有的捷径是不能走的。我觉得本节课的亮点还有在课结尾处的:有问题请教百度老师,让人眼前一亮。
第三篇:华应龙研讨会体会
融错,让课堂更温暖!---听华应龙讲课、报告有感
赵家庄小学——霍琳娥
2014年6月14日,华应龙“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 专题报告在七中举行,全孝义市所有数学老师、校长、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听华应龙“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的专题报告。学校为了让我们数学教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张校长亲自带队带领全校数学老师学习。能参加这次研讨会,我感觉特别荣幸与激动,真心感谢学校,校长。学习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但我对数学的追求却不会停止。
14日上午华校长做了一个“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的专题报告,华老师的教育理念--“融错,让课堂更温暖!”让我受益匪浅:
1、“容”错——尊重孩子的“不同”
华应龙老师提出了“融错教育”的教育理念。“融错教育”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孩子的错误是对教师的提醒和帮助。“尊重孩子的‘不同’,并且一定要去追问这个‘不同’背后的解释。”这是华应龙经常对老师们讲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学生的作品,学生的回答,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解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对的。孩子既然表达出这个作品,肯定会有想法”。所以,华应龙说:“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观念,学生不是我们的对手,而是帮助我们缔造课堂生活的另一只手。在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但是错误的一定是创新。当出现不一样的东西时,孩子一定是动脑筋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课堂上的生命体,都是应该尊重的。”
2、“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
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老师在报告中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计算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是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可能不一样。“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所以就像他说的:“要更多地去琢磨学生错误的原因,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你才能去帮助他,而不是枯燥地、简单、机械地去强调规则,那是根本没用的。只有当他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否则,学生今天错了,明天还会错。”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融”错,把错误融化。
3、“荣”错——犯错也是一种贡献
“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老师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不再把犯错误当作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充分认识到错误是有价值的,所以才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华应龙老师说:“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融错,让课堂更温暖!” 这一教育理念让人感受到了华老师亲身体验到的真理,也必将引起大家的触动,把宽容、理解、尊重、赏识送给课上的孩子们!
下面我把观摩课中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做法和我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华老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华老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例如:会的点头,不会的摇头;如果回答得很精彩应该给自发的掌声。)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华校长上课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在华老师课堂中他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融化成一种教学资源。在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出错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正确对待自己错误,利用错误展示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然后及时点拨和鼓励,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后,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表现出一个真实而有效的课堂。
这次学习完后,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学生经历错误,又找到错误的原因往往记忆比较深刻、理解透彻。就像华老师说的:“成功是长叶的时候,失败是长根的时候。”课堂上我也尝试着鼓励了一下出错的学生,结果课堂气氛和谐了,平时不敢发言的现在敢发言了,接下来犯此类错的少了,今后我会继续把华老师的理念运用到课堂上,使课堂更温暖。
第四篇: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江苏海安举行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江苏海安举行 作者:鲁宁
来源:《江苏教育》2013年第09期
2013年3月9日~10日,华应龙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海安县举行。全国各地近两千名专家、校长、教师共济一堂,共同探讨华应龙“融错教育、求真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会议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由中共海安县委、海安县人民政府承办。
出席会议的领导有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处处长朱东斌、中国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兼人民教育家研究院院长张新洲、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中共海安县委书记单晓鸣等。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华应龙的师父张兴华、陈今晨以及特级教师徐斌、贲友林等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就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和理念作了精彩点评。刘坚评论:“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华应龙的教育教学特色。他让孩子更有自信、有尊严、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当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时,他们的心理安全才有保障、未来才会更有创造力。”
与会的还有华应龙的师兄弟以及弟子等三十余人,他们通过异构华应龙的经典名课、讲故事等形式,从不同侧面解析了名师华应龙的成长、成才之道。
第五篇:读华应龙教育随笔
读华应龙教育随笔《我就是数学》有感
《我就是数学》是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撰写的教育随笔,初次看到书名时疑惑于作者的狂傲,静心品读后则感慨于作者的睿智、博学和才情。
《我就是数学》全书分六辑,分别是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每一辑由数篇短文组成。在前三辑中,记录的是华老师在自己的课前,课中,以及课下所做的思考和对数学艺术的精益求精。在第四辑和第五辑中他用敏锐的眼光深度的赞赏、与读者一起分享名师们的课堂。而最后一辑他把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抒发了自己的感悟。全书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别的老师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这些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借鉴资源,同时也使人感觉到了差距的存在。
华老师是睿智的。《脑袋磕破后的笑声》中,一个数学老师遭遇脑袋磕破后还要戴着帽子上公开课,尴尬啊。华老师灵光一现,把磕破的脑袋和一顶帽子合成了一件难得的教具,化尴尬的事件为有趣的教学资源。《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华老师很博学。书中收录的短文,篇篇看似随手拈来,不拘一格,却旁征博引,回味无穷。文章中经常引故论今,富于联想,从我国的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到黑格尔、恩格斯、爱因斯坦,从宋朝无德禅师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甚至还引用了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母亲的一段话;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打篮球、农民种地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全书不仅有真实之美,而且有感人之情。归于愿意,华应龙老师在书中给出了解答。“我的年历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有的只是一天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更深夜半,烛泪将尽,常常是和衣而眠。一觉醒来,跑跑步,暖暖身子,继续看书。热闹正月,人们打牌娱乐,遍尝山珍海味;我却钻进宿舍,捧着书本,啃着馒头,沉浸在教育教学的王国。”
华老师有才情。“既有数学名师的缜密、严谨,又有语文名师的浪漫才情。”这是书的序言中李烈校长对华老师的评价。是啊,《我就是数学》一书中的文字平易而又华丽,既口语化又总有名言佳句贯穿其中。在通顺易懂的字里行间,透射着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思考,不断引发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角的度量”是一堂技能性的课,华老师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材料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课堂上,面对学生回答提问、习题演算、解决问题的出错,很多教师总是责问学生,甚至批评学生。华老师却说要“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作者也有另类的解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温课”,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同时显现出教师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它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可惜,很多教师平时没有修炼这样的人生课。课堂上仅仅传授了知识,忽视了教学生如何做人„„
在华老师的意识里,阅读是一种偷懒,一种积极的偷懒。他因“偷懒”而博览群书,又因博览群书而偷来了技巧,偷来了观点,偷来了方法,偷来了思想,偷来了习惯,偷来了进步。无论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著作,还是目前流行的教育刊物,甚至于流行歌曲,华老师都能随手拈来,这是一种功力的体现。怪不得上华老师的课,学生们都不想下课,有师如此我亦不想下课啊!
“我就是数学”这句话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华老师的教材观、教学观,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有的数学教育观。作为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数学,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影响。你今天教的数学知识,或许明天就可能忘记殆尽,但你给予的思想和情感是很难忘记的,甚至终身难忘的。
“我就是数学”,我们并不一定要做到华老师的极致,但必须要这样要求自己。每天,每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