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工业4.0”计划对发展智慧企业的启示
德国“工业4.0”计划对发展智慧企业的启示
北京益泰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立红
摘要
本文以赴德国对电子装备制造研修为主线,首先对德国“工业4.0”计划进行阐述,包括计划形成由来、计划内容等;然后针对本次学习的心得感悟,从研发教育培训模式、企业不断积累、良好的机制、政府规划指导、大工匠精神五个方面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心得感悟,对中国经济发展、电控产业发展、智慧企业发展提出想法,并对培训工作提出建议,希望能有对企业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本文研究方法采用: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通过查阅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网,搜集有关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相关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归纳法:通过查阅资料,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综合分析得出中国经济、电控及智慧企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工业4.0 中国制造2025智慧企业启示建议
一、德国“工业4.0”计划
德国“工业4.0”计划是由德国产、学、研各界共同制定、以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为主要目的的战略。德国“工业4.0”这一概念问世于2011年4月在德国举办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成型于2013年4月德国“工业4.0”工作组发表的名为《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的报告,进而于2013年12月19日由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细化为“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目前,“工业4.0”已经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成为德国面向2020年高科技战略的十大目标之一[1]。
之所以称为“工业4.0”,是因为德国认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引入机械制造设备的“工业1.0”,20世纪初以电气化为基础导入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工业2.0”,始于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IT技术和信息化之上的“工业3.0”,而支撑“工业4.0”的则是物联网技术和制造业服务化倾向的兴起。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尽管德国因其强大的制造业传统而表现较好,但依然能感受到产业空心化和传统制造业向外转移的威胁,因而未雨绸缪地提出了这一工业升级的战略。
解剖德国政府的“工业4.0”计划,可以概括为“1个核心”,即以“智能+网络化”为核心,通过虚拟-实体系统(CPS)构建智能工厂,实现智能制造的目的;“2重战略”,即通过“领先的供应商”,“领先的市场”双重战略增强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3大集成”,即“生产的纵向集成”、“工程数字化集成”、“制造业横向集成”在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支撑;“8项举措”,即“实现技术标准化和开放标准的参考体系”、“建立模型来管理复杂的系统”、“提供一套综合的工业宽带基础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创新工作的组织和设计方式”、“注重培训和持续的职业发展”、“健全规章制度”、“提升资源效率”①。
二、心得感悟
德国依托强劲的实体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稳健表现得到了广泛认可和推崇,不仅是欧元区国家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坚力量,而且成为美、英等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直接的“灵感来源”。本次为期12天的德国之行,接触了大学、研究机构、职业技术培训公司,了解了库卡机器人、大众汽车、机器设备生产商(ZOLLNER)、格林策巴赫(生产线)、罗德与施瓦茨(射频相关测量仪器及设施)、等企业,参观感受了凤凰设计室、工业产品创客空间、智慧化城市及智能系统等,也得到德国外贸与投资署、能源管理局、工商会等机关事业单位的业务职责等介绍,紧张的行程,大量的信息,围绕工业4.0从多方面系统感受了德国工业发展的全貌,感触颇深。
(一)研发教育培训模式
德国式研发教育培训模式的是以企业为主、以市场需求、为主,①德国政府下属高科技战略网站,http//www.hightech-strategie.de/ 以实践为主的培训模式,通过职业培训,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技术、工艺、质量等的掌握,达到企业的基本人才需求。通过对新技术、新趋势的研究,确定下一步产品的方向,确定下一步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创意,构思产品创新的雏形,通过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一体的合作模式,研发产品,推向市场。
(二)企业发展不断的积累
罗德与施瓦茨成立于1933年,距今83年历史,从射频产品到现在覆盖移动通讯、无线电行业、广播军事等领域;大众汽车成立于1938年,有77年历史,目前已跻身世界前三行列;格林策巴赫从一个做玻璃设备的小工厂,到现在的光复产品设备供货商,尽管每个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完善产品,不断的世界布局,不断紧跟新技术,开创新纪元,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断的积累。
(三)企业发展良好的机制
参观考察过程中,我们对不同的企业的运行体制也有过简单的了解,德国的家族企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像ZOLLNER、罗德与施瓦茨都为家族式企业,通过建立健全知识和技术转化机制,加速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此外,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大量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是德国产业竞争的“软实力”。中小企业政策思路是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更多地进行中长期研发,以及形成制度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政府的规划引导
德国竞争力的提高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有效性提高,二是德国教育系统质量的改善,均得益于政府前期对发展整体的规划引导。此外,构成德国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指标,应归功于政府对先进技术的购买和科学家与工程师可得性的增加,德国的创新态势“工业4.0”计划也需政府联合科研机构、大学以及工业界推进,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促使产业结构改革与产业升级,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保持德国制造业优势。
(五)大工匠精神
大工匠精神的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他们数年如一日的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拒绝浮躁、传承钻研、专注坚守,当一个社会、一个企业形成大工匠精神文化,就能带动所有人专注于细节,专注于精益求精,专注于把事情做好,才能培育出产业创新型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型生产者。
三、启示建议
此番之行,不仅认识到处于工业化先进水平的德国是如何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更希望通过德国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战略、实践特点、关键政策工具等,对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取得借鉴意义,并且在发展智慧企业中,通过德国“工业4.0”计划的带来启示。
(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建议
2013年4月,德国发布“工业4.0”计划。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未来10年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比较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二者在背景、框架、优先发展领域、行动目标和路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借鉴德国工业“4.0”,中国应配套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细则,让相关原则、指导方针落地实施;设计未来制造业生产模式,构筑新生产模式下企业职工的培训和持续教育机制;引导构建制造企业联盟,搭建企业信息平台,推进新产品和制造技术的集成和开发,对接全球制造市 场;建设适应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制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2]。
(二)对电控发展的启示建议
电控主营产业分布在液晶显示、集成电路与光伏设备、广电发射设备、自助服务设备、特种电子元器件及精密仪器仪表等国家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属于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产业,对于推进我国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首都“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行动计划,以广电设备、自服设备、仪器仪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智能设备产业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电子信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要实现电控“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则要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清楚掌握产销流程、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工干预、正确即时地采集生产线数据、合理地编排生产计划与生产进度;集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人性化工厂。
(三)对智慧企业发展的启示建议
德国“工业4.0”计划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在深刻理解德国推出“工业4.0”,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意识到建设智慧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智慧企业是企业追求信息化、智慧化的目标,能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获得和利用信息,科学决策,应用智能设备,合理整合、配置企业内外资源,更好地满足和引导用户需求。通过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产融结合,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益泰作为中小企业,智慧企业成为了发展方向,面对市场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趋势的转变,企业需清晰认识到一场深刻的工业生产变革即将来临,机会与风险并存。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内部等都将面临重新洗牌,企业只有具备快速感知环境变化、准确决策、整合资源、快速反应的能力,才能取得竞争优势。
(四)对培训工作的建议
培训内容希望围绕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扶持政策、市场机遇及挑战、行业成功案例等紧跟市场发展的前瞻性资讯展开;培训形式以座谈会、研讨会为主,可实地考察标杆性企业;培训时间根据内容确定,不拖沓,不重叠;希望通过培训及企业间的交流,对工作形成实质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A]《德国研究》2014年第4期29卷.[2]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A]《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年第15卷第5期.[3]张曙.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43(12):1-5 [4]黄阳华.德国“工业4.0”计划及其对我国产业创新的启示[A].《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二期.[5]叶秀敏.基于“工业4.0”的智慧企业特征分析[A].《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15卷第1期.
第二篇: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浅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李露
摘 要: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国家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从而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在各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认可,它也被认为是促进德国经济迅速腾飞的重要原因,更被称为二战后德国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它的形成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发展;启示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总类众多,其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且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行业协会领导下的学徒制。这时的学徒制是只有行业的师傅才有资格教育、培训学徒。之后,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个别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有300多个封建邦国使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开始颁布这种强迫教育法令。而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期,比英国、法国要早一个世纪。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德国的各个城市许多人开始创办这类的实科中学。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具有职业教育性质。这类学校的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摆脱了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逐渐开始适应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容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其社会地位比较低,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很快德国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18世纪,德国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的教育上突出的表现在泛爱主义和洪堡改革。世纪初,为了传授给学徒们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德国创办了以职业为导向的新兴学校。与传统对小规模工艺生产的职业训练相比,针对产业的系统化职业培训始于20 世纪 20 年代。20世纪60 年代后,当舒尔茨“人力资本论”风靡世界,给带来了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剧变时,这种“教育不是消费,而是投资,是生产性事业”的理论为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此期间,德国联邦政府于 1968 年召开了 11 个州的州长会议,就改革德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做出全面细致的研讨,最终各州长之间达成《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的协定》。该协定的核心内容是决定创办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现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是在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培训法》之后,它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企业的培训员出现,并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二)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形成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思想。随着对人的科学研究的深入,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呈现出从启蒙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经过理想主义职业教育价值观,直至向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演进。[1]
从启蒙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以最初的康德,以及后来的赛克斯特为代表的思想家从个人的幸福出发,主张普通劳动教育,反对传统的学徒训练。
从理想主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此阶段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这一时期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泛爱主义在德国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后来的洪堡思想对德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从这时起,教育逐渐偏向双轨制发展,同时教学内容被分成适用于双轨制教育的学术性和职业性两部分,这成为了现代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以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为代表,他们教育思想中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变于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从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阶段来看,此阶段始于20世纪初。总体性职业教育价值观主要体现为文化教育学派的教育思想。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三)德国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
1969年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作为整个联邦范围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特别是企业内职业教育的统一法律基础。它阐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规定了职业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期限;对培训企业与受训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双方的关系做出规定;最后就培训机构及其员工的资格、职业教育的科学化管理和科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它时比较基本的、系统的、权威的一项法规。并在实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科学化管理进程,同时也有效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地发展,为未来德国职业教育奠定了法律基础。
2005年联邦德国颁布了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更加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在2005 年4 月1 日正式生效的新《职业教育法》标志着德国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一个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职教模式再度焕发生机。[2]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一)“双元制”的基本概念
“双元制”是指青少年在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后,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另一方面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3]参与者的方面,一元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与职业学校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或是是培训单位。
培训场所方面,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受教育者的身份方面,一元是指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另一元是指在企业的学徒。总体来说,双元制的本质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反弹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色
1.完备的法律基础
企业职业训练的主管权属于联邦。1969年公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双元制”中的职业教育的主要法律依据,它明确规定,企业的训练承担者和受训学徒之间必须订立训练合同。合同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内容:①职业训练的性质、内容和时间的安排及目的;②职业训练的开始时间和期限;③训练场所以外的训练措施;④日常正规训练的期限;⑤试用期;⑥劳动报酬的幅度;⑦休假期;⑧合同宣布解除的条件。
2.教育生产结合紧密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进行学习的受教育者的大部分时间在企业练习实践操作,培养工作技能,而且所使用的设备和所学到的技术是培训企业目前使用的最先进的。这样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后,短时间内就可以再企业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真正掌握此项技能。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3.企业广泛参与,校企互通
企业广泛参与,大企业会拥有自己的专门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人员,有的甚至会企业自己出资办企业大学。而那些没有能力单独提供全面和多样化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可以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充分合作沟通,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共同履行培养人才的义务。
4.培训与考核相分离
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德国的职业教育考试包含了学习期间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形式上包含了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为了使职业考试规范化,德国陆续颁布了《考试条例》、《标准考试条例》、《职业教育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条列,这些法律条列规定考试的各环节由相互独立的机构执行,依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如此一来,各部门对考试工作的联合参与保证了职业考试依据《职业教育条例》规范开展工作;确保了考试的客观、公正、独立;促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了职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
这种教育方式的最大优势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 降低了企业的培训和质量成本。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经费、实习基地、师资、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合理优化利用教育资源,使职业教育可以更好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三、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模式,并进行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想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从而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造就我国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5][4]
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偏重于应用技术。核心的学宗旨是教学与实践结合,理论与实际结果。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以职业群为重要的选择依据,针对性较强,适应面较广,受到企业的欢迎。虽然我国目前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学校的培养模式从客观上使学生脱离了实际操作。现在,集中安排实习也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达到学以致用。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化,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第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学生和企业有更多直接交流的机会,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来难以解决的社会人才就业问题有借鉴意义。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里,由于经费所限,大部分学校很难独立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此外,由于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意识不强、互动性较差,在实际操作方面,学校也得不到相关企业的帮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很受企业的欢迎。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无论是在职还是在校,接受职业教育者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就业。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达到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目标。
第四,德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建立起联邦政府协调领导、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管理的体制,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指导监督,也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时伴随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教育体系,它对推荐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大的作用。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更是被当作复兴经济的“秘密武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必然还会有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吸收其优势部分,并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解决就业问题、人才紧缺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以及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洁莹.德国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进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611):88-93.[2]王华.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0,(3):151-153.[3]张晓芳.浅谈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22-24.[4]顾明远,梁忠义.职业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42-351.[5]孟华锋.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128-129.[6]顾明远,梁忠义.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8.
第三篇: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的发展启示摘录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中职的发展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三)法律依据。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帮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四)管理体制。德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文化教育是各联邦州的主权。因此,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五)经费来源。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货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律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六)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时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第四篇:德国会展对中国会展的启示
德国会展对中国会展的启示
毕加小编发现德国会展远比中国会展发展要好,德国的会展在各个城市遍布,而中国会展只是几个一流城市在发展。
从1851年举办第一个世界博览会至今,世界会展业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世界上会展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是其会展业发展水平,还是其会展场馆的建设规模等都在欧洲乃至世界首屈一指。截止目前,德国大约有70座城市建有会展场馆,其中大型会展中心24个,有10个会展中心的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德国最主要的会展中心城市有柏林、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慕尼黑、杜塞尔多夫、斯图加特、莱比锡等。
在德国著名的会展中心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规模并不是很大,然而,这些城市为何能在国际会展业的激烈竞争中获胜,并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他们有何主要发展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德国主要会展中心城市成功的原因,而且也能为我国的主要会展城市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提供可靠的借鉴依据。
抢占会展业发展的先机
德国会展业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早期欧洲经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使德国的会展业抢占了发展的先机。如法兰克福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会展城市之一,其会展业的发展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兰克福一直是世界上会展业绩最好的城市之一。柏林也早在13世纪时就已成为贸易集镇。就近、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而言,德国的柏林、杜塞尔多夫等城市都是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从十九世纪便开始举办重大的国际展会。他们比欧洲其他许多城市发展会展的步伐都要快,到20世纪50年代,德国一批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汉诺威及杜塞尔多夫等就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其中汉诺威还被称为“国际会展之都”。
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及设施
会展场馆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德国许多城市都把构建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和相应设施当做迈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相继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会展场馆。在德国24座大型会展场馆中,有10座室内展厅,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五个展览中心有四个在德国,其中汉诺威展览中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场馆,占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共27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49.8万平方米,还有5.8万平方米的室外展览面积。
国际一流的品牌展会
德国城市在构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过程中,采取的另一重要策略就是结合城市产业基础,打造大型的国际品牌展会。他们不追求每年举办展会的数量,而是重视展会的规模和质量。主办或承办各种展会的专业会展公司数量并不多,在德国拥有会展场馆的70个城市中,专业会展公司大约只有100家,也就是说,每个城市只有1-2家专业会展公司。正是会展中心城市中这1-2家专业会展公司在着力打造世界级的品牌展会,他们在打造大型国际品牌展会的时候,非常重视与城市产业的结合。
德国的会展中心城市还对会展人才的培养以及会展的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予以充分关注,特别是高度重视对展品的知识产品保护等。毫无疑问,所有这些主要策略对德国会展中心城市的构建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出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近几年,更是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北京、上海、广州在我国会展城市中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各个会展公司也在为推动会展发展做努力,毕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其中做了许多贡献并在全国多地有分公司,而且成为多项展会的指定搭建商,为展会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毕加发现即使发展最为突出的北京和上海也并没有真正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在城市会展的软硬件方面、大型品牌展会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以及会展城市的综合影响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为加快我国主要会展城市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我们应当借鉴德国几个主要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式和策略,毕加展览愿意跟着会展的脚步走,一起成长。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彭铁光
本人受学校委派,在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下于2011年7月30日至8月20日到德国的黑森州进行了为期21天的职业教育培训学习,现将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德国的职业与技术教育对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尤其是“双元制”模式更是“秘密武器”的核心所在,本人通过深入企业、学校和有关政府机构学习考察,总结以下德国职业教育的五个特色。
(一)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个部分。德国的基础教育相当我国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他们的学制一般是孩子三岁进幼儿园,六岁入小学,小学学制是四年,一般10岁前完成基础教育。小学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学习状况实现第一次分流,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一流的文理学校(约40%),相对较差的进入二流的实用学校(约35%),最差的进入三流的实体中学(约25%)。分流的标准是老师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和智力水平向家长提出建议,由家长决定选择哪一类学校。多数学生一开始升入这个阶段,就初步确定了今后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目的性比较明确。
一流的文理学校以进入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中学8年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高中文凭,然后凭高中文凭可以自己选择哪一所大学。上大学不一定要在高中毕业的当年,高中毕业证书作为上大学的资格,终生有效。因此,也有部分学生在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后,会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能去工作,到自己认为适当的时候再去上大学。
二流的实用中学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对差一些,以进入高等的职业院校和科技型大学为目的。中学的学制是六年,然后升入职业高中学习专业课(2年),职业高中毕业后升入专业对口的科技大学或高职院校。
三流的实体中学是学业成绩最差的学生,以直接就业为目标,中学学制为五年。中学毕业后,这部分学生会按照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去选择工作。但德国是实施12 年义务教育,所以这部分学生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年限,因此他们会一边在学校里学习,一边在企业里当学徒,这就是盛名的双元制了。在三流的实体中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双元制的,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不愿意工作,就必须就读职业学校中称之为“职业准备”的班级,学制一年。
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必须以接受过较低层次的职前教育(培训)为基础,并应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真正实现了先培训后就业,然后再培训再就业。劳动就业部门既管理就业、失业救助,又管理培训工作。各行业协会、各州政府、各企业为实施《职业教育法》各司其职,中央政府实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组织工作。
德国的这种教育体系,既使绝大部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能尽早地接受到至少一项职业教育训练,直接掌握一门技术,被企业雇用,同时又能为想继续深造的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这种教育体系的特点就是纵向实现了渐进式地逐步发展,横向实现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彼此联系与沟通。
(二)企业主导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度,“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但德国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都是双元制,双元制的学生大约只占三流实用中学学生的一半左右。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以企业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为主导的教育,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学生与企业是签订合同的,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双元制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们一个星期有3天时间在培训企业,另2天时间在职业学校;学生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职校里接受理论教育。职校大约60%的课是专业课程,40%的课是普通教育课程;学生要通过两类考试,一类是企业操作技能考试,另一类是职校专业课考试;学生毕业拥有两类证书,一个是考试证书,另一个是培训证书。双元制学生如果要晋升为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或者想上大学,必须先工作四年,然后要经过职业高中的相关培训学习,成绩合格的进入相应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所以,在德国在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学生无论何时都有上大学的机会。
(三)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办法
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考试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化教育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与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试分为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两种,从考试形式上包括口头考试、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通过考试的学徒工才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毕业证,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四)政府、行业的全面参与
德国联邦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起着综合与协调作用,负责主管联邦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工作,监督教育法的执行情况;制定职业教育的重大和具有原则性的政策;负责颁发职业继续教育条例和实训教师有关教育学资格条例;资助职业教育中“受歧视者”和“尖子生”;资助职业教育的模块试验和研究计划。联邦经济部及其他业务部负责对有关培训职业的承认和废除,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发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条例,统一这个行业的培训内容、规格、要求、做法,实训教师的资格,组织培训的原则,注意事项和培训结束后有关考试的一系列规定。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保证德国的教育事业在共性和可比性上有一个必要的起码标准。它是各州文教部长们自愿自我协调的一个工具。联邦各州对学校拥有主管权,全面负责职业教育中一些特定的经费资助,对行会主管职业教育的过程行使法律监督权。
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具有强制性,这些行业的任务是代表本协会成员的利益,维护和保持工商界久有的信誉传统。行业协会除必须完成促进本行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外,还承担一些国家委托的任务,职业教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行会对职业教育的职责主要有:对承担培训企业的资格认证和监督;缩短和延长培训时间;负责审查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培训合同;负责考核;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监督和咨询;仲裁委员会等。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是对全德国职业教育进行指导和服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协助经济界,尤其是德国工商业行业大会,推进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教育环境 德国人的严谨、认真和守法是出了名的,德国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标不是教给学生现成的东西,而是塑造品格。品格是支配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内在精神统一体,它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中形成的。德国各州关于德育的规定,都将遵守行为规范,做到公正、诚实、对国家和社会责任、具有群体精神、承认并且运用自由和民主的基本条例、履行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列为重点。在德国的家庭教育中则强调培养子女的生活能力、履行义务的能力、行动的能力以及批判能力。要求孩子们具有知识、诚实、勤奋、秩序、公正、正直、团结、容忍、认真等品格。德国人非常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要哭闹,父母会严厉指责他不准哭闹,否则就被扔进厕所,所以德国的小孩是很听话的。他们小孩的玩具是不允许随意丢弃的,假如孩子玩腻了,父母会让孩子整理好玩具去公园卖掉,所得的钱归孩子所有。上小学的时候,孩子就得学会在家里帮父母干家务挣钱,所以德国的小孩都是会干家务的。他们的独立能力是这样从小就得到培养的,这种社会文化毫无疑问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和生存能力,更容易激发孩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像中国的家庭意识,总是父母包揽一切,以至于出现啃老族的现象。
(二)基于学生现状,合理安排分层次教育
德国的分层次教育十分严酷,他们就认为,人的智商是有等级区别的,不能因为不努力学习的人影响成绩好的的人,也不能应为成绩好的人拖累成绩智商相对较差的人或者是潜在生,因此在小学四年级(10岁左右)就开始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分层次教育。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读好的中学,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成绩差的就读职业学校;最差的学生才进入双元制学习,从事的是最底层的蓝领工作。但是,德国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上是十分科学的,那就是只要学生努力,或者智力在某一个时候得到了发展,随时都可以获得读大学深造的机会。当然,之所以社会能够接受这样的分层教育,一方面是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健全,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工资差距不像国内那么大,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即使学习差一点也没什么,生活一样可以过得很滋润。另一方面是德国的职业是没有高下之别,职业是平等的,即使是最基础的清洁工也不会遭到歧视。
(三)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跨部门管理和协调的机制 德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上形成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了职业教育行为。而我国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我们一方面要从政策上保障职业教育的地位,包括经费、升学、就业、待遇等。另一方面要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中、高职的有机衔接,专、本科的沟通。第三方面要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增加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的全新机制,要全面推广和执行上岗资格证制度,从而使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必要的教育层次。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等各方代表构成的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协调管理本地的职业教育,解决资源分割、教育与市场和社会脱离的弊端。
(四)引导企业参与职教,实现学校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 在德国,企业对人才培养负有很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承担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绝大部分的费用,这样做使企业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高技能工作人员,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企业目前还没有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企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各种类型的高级技术工人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企业开始感觉到人才的影响到头重要,这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政府和学校要积极寻求校企合作良好模式,调动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全过程,积极有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最终实现学校主导到企业主导的转变。
(五)扎实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中国不缺少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尤其是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不要今天学这个理论,明天学那个理论,一句话,“不要折腾”,而应该扎扎实实地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德国的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化教学,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从中学开始,学校的学科教学基本采用项目教学法,学期的前两个月老师会按照教学目标,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后三个月除了做些必要的补充外,学生几个人一组完成某个特定的课题,期间老师制作一些必要的辅导,最后以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作为学科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讲究探究式学习,这种项目化课程教学才是最有实效的方式。
衷心感谢省教育厅领导、学院领导及有关各级办事机构人员,是他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并尽心尽职做好了各项服务工作,使我得到了此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给我职业教育生涯上添了一笔厚重的财富。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教务处长 彭铁光 2011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