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级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世界级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德国邮政VS中国邮政
企业简介:
德国邮政集团是德国的国家邮政局,是欧洲地区处于领先位置的物流公司。近期改名为Deutsche Post World Net(德国邮政世界网,简称DPWN),以适应其业务全球化特点及电子商务带来的影响。集团包括DHL、德国邮政、邮政银行、英运物流四大著名品牌,它是欧洲地区领先的物流公司,是UPS在欧洲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企业变革的重大事件: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德国邮政经历了历史性的改革,从一个国有制单位变成德国邮政国际集团。1989年,德国邮政被分拆成三个不同的实体:邮政、电信和邮政银行。1990年,东西德国合并,两个邮政也合并成为德国联邦邮政。1995年,德国邮政变为股份有限公司——德国邮政公司。2000年11月,德国邮政集团的股票成功上市。在该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勇于与时俱进多方发展积极收购了多家能够拓展其市场的相关环节单位。收购活动成为德国邮政屹立世界十大物流企业的新鲜血液。
关于德国邮政的收购行动:
走全球化之路,提供标准化的邮件快递、货运以及一站式服务是德国邮政的发展目标,为此,公司进行了几十次收购行动。收购的公司包括包裹公司、广告邮件公司、货物运输公司、信息技术公司和金融公司(包括邮政银行)。
DHL是全球快递业巨头之一,德国邮政收购DHL25%的股份,由此,德国邮政跨入了国际市场。接着,德国邮政又获得了DHL国际剩余的股份,全面接管了这家国际速递的主导经营商。
在货运领域,德国邮政收购了总部设在瑞士的Danzas公司,该公司是欧洲最大的货运公司,业务遍及全球,德国邮政也因此成为物流业的巨头。
德国邮政还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国际航空快运公司AEI。
另外,德国邮政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组建了以网上购物为主的Trimondo 公司,进军网上购物领域,旨在成为欧洲最大的、面向集团客户的横向因特网市场。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大作业——世界级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2005年,德国邮政集团以36亿英镑(合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国物流巨头英运物流,这次收购有望使德国邮政晋级为全球最大物流公司。2006年,德国邮政投资22亿美元收购BHW Holding AG公司。
德国邮政与中国邮政:
德国邮政的发展建立在其相对实时环境较高度的信息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顺应现代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进行的业务拓展。包括业务种类的增加、国际市场的拓展,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各种顺应时代生产服务需要的物流环节。基于物流服务行业的本质以及物流对各层运输的依赖,这决定了德国物流对业务的拓展以及国际市场的正确开发必将是成功的。只有不分国界、不受硬件约束的物流活动才能使服务质量和效益最大化。
通过迅速的向国际市场拓展业务以及并购资源,德国邮政自身的物流业务已趋于完善。并且由于德国邮政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使其在很多领域走在了物流企业的前沿。尤其是德国邮政跳出传统物流的思想以及形式,开辟了多种多样的运输服务,使物流涉及到了市场中的每一个人。
德国邮政能够跳出国内市场的局限,提前做出对时局的正确预测,通过与欧洲其他国家内市场占领份额很大的相关企业合作或收购以及建立子公司和的模式,迅速的占领了欧洲物流业的大量市场。德国邮政通过提供全面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逐渐成为欧洲信函和投递市场的“大哥大”。加上遍及近乎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因特网的互联,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看自己包裹的寄送状况,提高了快递服务的透明度。此外,基于德国邮政的各种增值业务的扩展以及国际快递业务的扩展,使得德国邮政能够在众多物流企业中独树一帜,更突显了其在欧洲物流市场的重要地位。
至于中国邮政,基于中国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以及政体的要求,使得国字头的中国邮政在很多物流领域蹑手蹑脚,缺乏创新。我们认为中国邮政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对市场的认识以及资源的整合,加之对物流思想的固守,使其失去了很多新生物流市场。
现在很多人不选择中国邮政,而愿意选择申通、圆通、顺丰等快递公司,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邮政EMS的高收费以及使用不便捷。对于高收费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中国邮政缺乏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对国字头邮政企业优势的利用,并且表现出其缺乏进步的动力,也是其一定阶段内垄断企业的弊端的表现。对于不便捷性这一点,充分反映了其创新意识以及与时俱进能力的缺乏。尤其是现代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无限物流生机,中国邮政缺乏对其新兴物流企业运营管理大作业——世界级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启示
市场的开辟。与德国邮政相比较,中国邮政现今的状况更没有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现在中国的物流市场早已被众多外资企业瓜分,就算是惠及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件市场,也被众多新兴的民营企业啃食殆尽。所以,中国邮政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经营理念与模式的转变。或许可以借鉴国外物流巨头的合资经验,但是更多的是要利用中国邮政国字头的本土优势,并且适当开展合资方式,抢回中国邮政在中国物流市场的一席之地。
第二篇: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日本企业文化对中国企
业发展的启示
商旅学院工商管理20081040001陈鑫
2011/4/1
1什么是殖民地?殖民地的定义就是输出原材料,输入工业制成品。如果在这个定义下,美国已经不折不扣的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了,因为如今的美国到处充满了日本货。但是日本获得成功的原因何在呢?这不仅是西方学者的关注焦点,更应该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与日本有相同儒家背景的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日本成功的事实,首先得益于其传统文化与现代的良好衔接,即传统因素的转化。例如,德川时代“家”的意识转化为现代化“公司”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公司的经营。传统的“武士道”精神,神风特攻队式的为国效忠,也转化为对“公司”的效忠。这是西方所无的,却为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所共有。东方人对西方人而言,永远是所谓的难以捉摸。日本今天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恐怕与战后全国民心之“同仇敌忾”,“发愤图强”有关,就是要争一口气。东亚历史文化上的统一,乃是中国文化向东亚邻近诸国幅射的产物。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而诸邻亦善于接受。日本,其文化仍源自中国,但是却演变得与中国文化形态迥然不同,竟形成一种日本特有的创作。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
正是这种独具一格的东亚文化,使得日本,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众多,资源稀缺的弹丸岛国,忽然从没没无闻的幕后窜上了台面,并且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成为亚洲唯一的世界性的二等强国。更在二十世纪末叶,迅速从战败国的灰烬中,重建、复原、振兴、一跃为经济强权,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之一。也正是这种独具一格的东亚文化催生了同样别具一格的日本企业文化,使得这个国土面积只及美国的蒙他州的大小,几乎不产原料,工业原料的百分之九十五仰赖进口;又多天灾、地震、飓风、海啸、不断肆虐;人口稠密,食物缺乏,实在可算是赤贫的国家出现了许多的世界级标杆企业,如:丰田、松下、京瓷、富士通、朝日啤酒、东京电力等。这不得不使我们对于对于日本的企业文化感到好奇!
首先日本的企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率先创新,但是把细节做到极致。按照经济学术语来说,日本企业家多是风险规避者,他们不愿意付出创新的高风险成本。比如与谷歌、微软借助创新,不断推出革命性产品的核心能力相比,日本软银的优势在于其旗下直营和投资的众多企业已构成了庞大的互联网方阵,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同时,作为一名精明的投资商人,软银的总裁孙正义希望这种群狼优势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近十年来,软银集团几乎把全部身家押在互联网上,先后投资了800多家互联网企业,他也因此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最大的投资商。诸如新浪、网易、携程、盛大、分众传媒,还有阿里巴巴、当当、淘宝网等知名企业都先后得益于软银的金手指而一举成名。
但是不率先创新并不等于不创新,虽然日本企业不率先创新,但是它却在模
仿时实现模仿时滞的最小化。往往是欧美企业研制出新技术不久,日本企业就用巨资购买之,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之,然后用全球领先的工艺迅速地生产成品,而且其产品无论在品质还是价格上往往都优于欧美的竞争对手。“西方数千年发展起来的古老文化,我们日本人只要十五年就把它变成了囊中之物了。西方学者花费三十年取得的研究成果,我们只要五天就握于掌中了。让欧洲人去费脑子好了!为了达到今天的水平,欧洲人已牺牲了多少代人,有多少人成为殉道者而倒下。但我们只用十五年就把西欧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了。”这句1909年一位匈牙利作家剧本中一段日本留学生的台词能够很好的诠释这一现象。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中国企业不能够盲目模仿,现如今大部分的国内企业也是不注重创新,只会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往往已超低的价格来夺取市场份额,那些不正当的竞争使众多厂家使用非正当的手段销售,国人的技术一直停留在仿制过程中;而中国的商人除了重视利润还是利润,完全没有想过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高端的产品,在一个品牌推出了新款之后陆陆续续的大量仿牌就出来。这使得如今的国货被贴上了劣质的标签,“国产货”在老百姓的眼中就是低端货。这样既不注重细节,也不注重创新,动辄就花巨资购买,但却不定很快的笑话吸收,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可以这样发展下去。
日本企业文化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质量、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这是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两人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而中国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理。与日本人追求至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还有日本的企业都提倡节约,以丰田汽车工厂为例。丰田汽车是全世界最知名的企业,2006年的净利润比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家加起来都多。但是其在日本的工厂厂房低矮、窄小,甚至有些破旧,厂区内道路也很窄,各种加工设备、传送设备也看不出有多先进。直到看到半自动的CAMRY轿车生产线,你才能暗暗惊叹于丰田汽车生产的准确和高效,而丰田汽车的总部也是一幢不起眼的棕色建筑,相比国内的一些大型汽车厂和机加工企业,虽然产值、名气要比丰田小很多很多,但其厂房、厂区都比这位全球汽车巨头要宽敞、豪华、大气甚至先进很多。如果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够用就好的办公室、够用就好的设备以及够用就好的人员规模,至少直接就能降低很多管理成本。务实地把精力放在提升生产产能、提升产品质量,比铺张浪费地做表面文章要来得实在很多。在丰田汽车的生产线上,丰田的管理者们更多地是思考如何使用准时制生产和看板管理方式节约成品和零部件的库存,如何安灯和固定速度的流水线来节约加工时间,如何使用拒绝品质检查,而将不良品消灭在生产中的机制来节约减少产出不良品,并不断改善再改善,节约再节约,最终能形成震撼全世界的物美价廉。而我们中国企业家们,是不是应该沉下心来,花在表面上的大把投入,转投在做点扎扎实实的基础工作呢?再者日本企业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新人刚进公司,往往会做些琐碎细致的工作。很多人都觉得无聊没劲,事实上这是管理层考验员工的第一步。通过这一关后,尤其在某些中小公司,管理层往往会给员工很大的自由,让其放手去干一件重要事情,借此来考察一个员工应对压力、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一旦员工通过了这项考验,就可能被重用,否则就会被贴上不堪大用的标签。这种从每件事情成功与否,来决定下一件事情是否分配给特定员工来干的做法,看似不给犯错误的员工第二次机会,显得不合情理,实则是要求员工集中精力完成每一项任务,从而有助于提高公司效率。
同时日本企业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忠诚度。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非不重要,但是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低于前者。中国企业界的精英们热衷于在个人简历里堆砌不同公司的经历,似乎自己炒掉的老板和公司越多,个人能力就越强。在日本白领看来,这恰是职业生涯大忌。虽然终身雇佣制名义上已经取消,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从一而终,很多公司还将不主动裁员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如果员工实在太差,就用不加薪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跳槽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太
频繁,并且在下一次应聘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为在日本企业家眼中,一个对以前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
日本企业提倡对人的尊重和关心,其中的人包括公司的员工和顾客。因为一个企业成功靠什么?人!只有人是推动进步的主动力。任何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方法,如果没有人的全情投入,是没有用武之地的;相反,看上去陈旧的设备,在人的汗水和智慧的浇灌下,反倒可以生产出高质高量的产品来。一个公司的持续发展,是发自于上上下下的所有人,更多的,是最基层员工的聪明才智。日航班机上空姐对旅客的悉心服务、日本餐馆里对顾客的服务、日本商场里对顾客的服务,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每个人对他人的尊重,从内心的精神,到外在看似夸张繁琐的礼仪。企业的产品,首先是人。有了优秀的人,才能有优秀的产品,才能有优异的客户满意度。我们很多中国企业,往往嘴上高喊以人为本,但实际上又做了多少呢?做到了多少呢?
俗话说:“一年的企业靠管理,五年的企业靠制度,百年的企业靠文化。”中国企业若想延续百年,必须借鉴学习国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日本,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的竞争中屹立不倒!
第三篇:苹果公司的成功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苹果公司的成功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创新课感想
11117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姚陶
苹果公司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之一,其一路走来所积累的经验及教训对其他公司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苹果公司成立1976年,一开始以生产苹果电脑为主要业务。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发展,苹果公司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诸如手机之类的便携式电子设备领域,并且一直在该领域保持领先者的地位。不论是早期苹果电脑的发展还是后期智能手机的开发,苹果公司独具的创新力都对其成功有着巨大的影响。苹果公司的创新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管理上的创新,是思维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创新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创新能力才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也离不开良好的管理,而企业的长远发展也离不开公司产品的良好推广,因此,苹果公司所具有的管理策略、营销策略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说起苹果公司,任何人都不会把乔布斯忘记了,作为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和后期成功的灵魂人物,他的存在对苹果公司的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本文就着重从苹果公司的技术创新、企业营销策略、领导人管理策略等方面来探讨中国企业发展所能获得的经验。
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技术创新要求使用特定的相关资料来生产和提供新产品和服务。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电脑、手机等高科技领域脱颖而出,关键在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曾经说过:“苹果和戴尔是这一行业为数不多的赚钱的公司,戴尔靠的是学习沃尔玛,我们靠得是创新。”从乔布斯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创新是自苹果公司建立以来其一直秉持的理念,是苹果公司成为行业领军人物重要推动力。苹果公司自20世纪70年代创立以来,无数次在IT行业引领了创新的浪潮。从苹果—II计算机引发的计算机革命,到ipod系列音乐播放器引发了数字音乐的风潮,苹果公司以其领先市场的ipod系列便携式数字播放器和iTunes在线音乐商店引发了数字音乐的革命,再到iPhone系列的智能手机掀起了手机行业的革命风暴。这些代表性的经典产品对其所在领域带来的变革足以说明苹果公司的核心创新能力是多么强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良好发展,中国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如果要获得长远发展,这些企业势必要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必须先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不要再做不成功的模仿设计。由苹果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创新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成本、质量、效率及产品柔性提供支撑,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根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展开大规模的生产,利用先进的生产流水间降低人工费用;通过技术,提高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行高性能的设计和保持产品的一致性;通过技术创新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是消费者能尽快得到新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柔性,使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总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竞争的必备竞争力。中国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产生像苹果公司一样优秀的公司。
二、企业营销策略
一个优秀的产品被研发出来后,必须有很好的营销策略才能让消费者认同该产品,那么产品才会逐渐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因此,正确的营销策略也是一个公司成功的重要条件。苹果公司的市场营销是非常出色的。苹果公司在营销的过程中,以消费者需求为向导,在推出硬件产品的同时,提供软件增值服务。典型代表就是iPod+iTunes和iPhone+App store的创新组合营销。iPod和iTunes的结合,将数字音乐市场和MP3播放器结合起来,实现了独特唯一的便捷体验,完善了苹果封闭式操作系统,而且在线商店的软件增值服务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应用软件开发市场,使消费者与开发者利益最大化。苹果网上下载商店里可用于iPad的应用程序超过了70000款,而可以应用于iPhone和itouch的程序更是多达30万款。据苹果财务报表报道,苹果公司通过网上商店的应用的下载在2011年就给苹果公司带来了超过20亿美元的收入。由此可看出,苹果公司在产品性能、操作系统、销售渠道、服务等方面都做到了差异化营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苹果公司的饥渴营销策略的制定和运用也非常到位。饥渴营销是指有意下降产量以达到调控供求关系、造成供不应求的假象,进而提高品牌形象、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的营销方式。苹果每次推出新产品时都会采取饥渴营销策略,每一年新iPhone发布后旗舰店门口排起的等待购买的长队足以证明苹果公司饥渴营销策略的成功。而且,公司的研发过程的高度的保密机制也很好的提高了消费者的饥饿强度,进一步促进了产品的营销。除此之外,苹果公司还有宗教营销、病毒营销等营销策略。正是根据自身产品的需求对这些营销策略的灵活交叉使用,让苹果公司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得来了很好的推广。
中国企业的产品要走向世界,除了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正确的营销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营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向导,要正确把握营销渠道。目前,像小米公司这样的中国公司正在迅速崛起,其营销策略很大程度上都在效仿苹果公司,但是在效仿的同时,不能忽略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良好的营销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苹果产品之所以在全世界备受瞩目,与其遍布世界各地的苹果旗舰店以及其与客户所建立起的密切沟通和交流是分不开的。有了和客户良性互动关系,就更能明白客户的需求,也能为新产品的研发指明道路。因此,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制定了正确的营销策略和建立了完善的营销渠道,才有可能成为像苹果公司一样优秀的世界级公司。
三、公司管理策略
一个好公司最重要的是人才,对人才的管理是一个公司管理的核心部分,好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基础。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乔布斯一直奉行人才第一的理念,乔布斯经常不惜重金募集人才,甚至亲自参加找招聘,坚持用最好的人才、最好的技术制造最好的产品。正因如此,大批顶级IT精英慕名而来,甘愿为苹果公司效劳。在乔布斯这样一个完美主义者的领导下,苹果公司形成了鼓励创新、勇于探索的极其鲜明的价值观。在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司首先是尊重和激励人才。在苹果公司收到微软和IBM的巨大冲击时,公司并没有大幅度裁员,而是更注重员工的价值,凝聚人心,提高整体效率,从而保持了公司后期的快速稳定发展。其次,苹果公司实行朋友式管理,打破沟通障碍,开阔思维,增强凝聚力,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让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互动,从而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当然,在苹果公司后期的成功中,不得不提乔布斯作为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乔布斯作为苹果的创始人之一,其间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苹果,但是在苹果危机的时刻回到苹果并让苹果重新成为一流的企业,其个人领导能力也是苹果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苹果的企业文化中,那种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和乔布斯的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正式因为有着卓越的团队以及优秀的管理者,苹果公司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
中国企业要得到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关键人才的引进和吸纳,并且要注重培养和笼络有是件经验的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人才聚集更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我国目前人力成本较低,高端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因此企业在吸纳人才的过程中,应该给予员工较好的福利待遇及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自主权利。在公司的管理中,要多借鉴先前优秀公司的发展经验,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策略。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一个优秀的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并让员工们对企业文化形成认同,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当然,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也是一个优秀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管理者,一个能让员工对企业形成认同能够激励员工努力的领导者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企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的选择要慎重。中国企业只有有了恰当的公司管理策略和良好的领导者,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苹果公司的成功不是偶然,苹果公司的成功也给众多中国企业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中国的企业要成为诸如苹果公司这样的一流的世界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求,但是只要我国企业积极借鉴经验,努力提高自身实力,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的中国企业。
第四篇:印度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印度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启示.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纵观印度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诸多内外影响之因素,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里昂证券有限公司曾经在《迅速发展市场中的公司治理》的报告中指出,在下列领域内中国公司治理的问题最突出:(1)国家是最大的持股人,这使得政治议程最有优先权;(2)很少有中国公司发布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公告或报告,中国公司没有创立优秀公司治理的紧迫感和强烈意图;(3)中国公司不具备恰当的、有鼓励性的经理奖惩机制;(4)与投资者的关系不紧密;(5)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没有独立性,他们的职责更多的是管理企业而不是监督企业。进而指出,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股份持有结构抑制了公司治理,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其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印度上市公司在股权回报率方面优于中国同类公司。这种状况近年来虽有改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中国公司2005年的平均股权回报率约为17.4%左右,远低于印度公司26.4%的股权回报率。中、印公司的这种差距,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改变。其原因是“在公司治理规章条例、实施这些规章条例以及制度机制和公司治理文化方面,印度比中国做得好。”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印度企业和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先进经验,清除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这个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经营机制、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规范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并在实践中因应情况不断地完善法规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与国际规范一致的、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的高效公司治理模式,从而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及其它企业的治理质量,推进中国企业健康地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制约印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是政府效率较低。中国的情况虽然比印度好一些,但问题也不少,企业要办成一件事,也要往返跑多个政府部门,盖多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公章,耗费很长时间、很多人力和财力,有的还要拉关系、送礼、走后门,冒违法的风险。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必然制约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部门要认真吸取印度的教训,坚决地按“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这三项基本准则,深化自身改革,确立服务观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当前,应集中力量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坚持政企分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植风险投资为技术产业化吸引初始资金,完善和加快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新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改变“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水平”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国的金融系统要充分利用外国金融业进军中国并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时机,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国情和自己的实际,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拓展经营品种,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扭转金融行业存在的四大滞后,即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小银行发展严重滞后于大银行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同时,认真解决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产品种类少层次低、风险定价等市场功能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领域存在较严的行政管制、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问题与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而将抑制出口增长、以投机为目的的热钱大量涌入干扰我国资本市场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必须善于将问题转化为机遇,促使政府相关部门适当放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支持和帮助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紧紧抓住天赐良机,大胆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充分享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这样,才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人才优势,大力自主创新,才能走上和谐而富有活力的企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与印度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印度的软件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大胆自主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不容乐观。从人才方面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中国各种高级人才的总量已经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在粗放式增长阶段,所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从自主创新方面看,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为此,中国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的根本,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全力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协作平台,把他们在建设企业创新文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已有的人才优势,把企业建成开放式的学习型的创新组织,从而,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选择适当方式,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教训说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只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对比中、印的基础设施情况,虽然中国优于印度,但中国的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一个浪潮———服务业大发展的要
求。仅以铁路运输为例,尽管从今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运输实现了第三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铁路运输的先进行列。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既没有像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实现客、货分线,更未消除“春运”和长假日客票难求的状态。紧张的铁路运输状态,必然制约物流业的大发展,而物流业的发展受阻,必然连锁反应到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方面受到制约。此外,中国电力供应和公路运输、水上运输、空中运输等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国必须认真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速度,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作者: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赵中伟 李建明
第五篇:印度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纵观印度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诸多内外影响之因素,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里昂证券有限公司曾经在《迅速发展市场中的公司治理》的报告中指出,在下列领域内中国公司治理的问题最突出:(1)国家是最大的持股人,这使得政治议程最有优先权;(2)很少有中国公司发布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公告或报告,中国公司没有创立优秀公司治理的紧迫感和强烈意图;(3)中国公司不具备恰当的、有鼓励性的经理奖惩机制;(4)与投资者的关系不紧密;(5)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没有独立性,他们的职责更多的是管理企业而不是监督企业。进而指出,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股份持有结构抑制了公司治理,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其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印度上市公司在股权回报率方面优于中国同类公司。这种状况近年来虽有改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中国公司2005年的平均股权回报率约为17.4%左右,远低于印度公司26.4%的股权回报率。中、印公司的这种差距,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改变。其原因是“在公司治理规章条例、实施这些规章条例以及制度机制和公司治理文化方面,印度比中国做得好。”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印度企业和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先进经验,清除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这个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经营机制、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规范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并在实践中因应情况不断地完善法规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与国际规范一致的、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的高效公司治理模式,从而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及其它企业的治理质量,推进中国企业健康地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制约印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是政府效率较低。中国的情况虽然比印度好一些,但问题也不少,企业要办成一件事,也要往返跑多个政府部门,盖多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公章,耗费很长时间、很多人力和财力,有的还要拉关系、送礼、走后门,冒违法的风险。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必然制约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部门要认真吸取印度的教训,坚决地按“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这三项基本准则,深化自身改革,确立服务观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当前,应集中力量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坚持政企分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植风险投资为技术产业化吸引初始资金,完善和加快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新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改变“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水平”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国的金融系统要充分利用外国金融业进军中国并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时机,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国情和自己的实际,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拓展经营品种,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扭转金融行业存在的四大滞后,即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小银行发展严重滞后于大银行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同时,认真解决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产品种类少层次低、风险定价等市场功能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领域存在较严的行政管制、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问题与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而将抑制出口增长、以投机为目的的热钱大量涌入干扰我国资本市场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必须善于将问题转化为机遇,促使政府相关部门适当放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支持和帮助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紧紧抓住天赐良机,大胆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充分享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这样,才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人才优势,大力自主创新,才能走上和谐而富有活力的企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与印度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印度的软件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大胆自主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不容乐观。从人才方面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中国各种高级人才的总量已经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在粗放式增长阶段,所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从自主创新方面看,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为此,中国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的根本,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全力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协作平台,把他们在建设企业创新文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已有的人才优势,把企业建成开放式的学习型的创新组织,从而,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选择适当方式,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教训说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只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对比中、印的基础设施情况,虽然中国优于印度,但中国的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一个浪潮———服务业大发展的要求。仅以铁路运输为例,尽管从今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运输实现了第三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铁路运输的先进行列。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既没有像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实现客、货分线,更未消除“春运”和长假日客票难求的状态。紧张的铁路运输状态,必然制约物流业的大发展,而物流业的发展受阻,必然连锁反应到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方面受到制约。此外,中国电力供应和公路运输、水上运输、空中运输等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国必须认真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速度,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作者: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赵中伟 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