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

时间:2019-05-13 02:0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

第一篇: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

专题研究总结

本学期开始我校实行“主动和谐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从学生的座位、听课方式等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因此我们三位语文教师(张丽美、李玉兰、李翠芬)选择了“ 小学生合作学习参与意识的培养”这样一个研究专题。通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学习也有许多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合作不主动。教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有时会出现“冷清”的场面,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很明显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而另有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由于基础差,他们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但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因为自卑而羞于表达。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如何为这类学生多创造表达的机会,如何积极引导这类学生主动地动起来,也是一个很突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

1、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

2、明确小组组员职责,动员学生全员参与

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性格、爱好、学习能力等),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但有时也可根据课堂活动形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组形式),每组设组长一名。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后,首先是明确各合作小组组员的职责:如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内组员分工及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还要登记个人和小组每次的学习成绩,统计进步情况并公布;“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要确保所有成员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检查每人组内分工职责所履行的情况;资料员负责收集学习资料等。并采取轮换制——每位

组员应该在不同的合作任务中尝试承担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其各种能力。其次是为避免学生在以往学习活动中不主动合作的情况,强化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全体组员“同舟共济”的意识,即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其他组员不成功,他也不可能成功,反之亦然。这样迫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去,而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学优生”可能会主动给予“学困生”帮助,而“学困生”也为了小组的利益,尽力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组员必须为整组的结果负责。最后是建立评价机制。在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随机抽查学生或进行测试,对每个小组成员为小组所做的努力作出评价,并把结果反馈给小组和个人。也可设置小组组内成员自评表和组内成员互评表,对每一个组员的在活动中的作用给予评价分数。这样既可以确保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活动,又能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

3、精心设计合作任务,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合作任务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合作任务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的需求来确定。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合作任务。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互相质疑、解惑、互教互纠,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协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运用与实践能力方面得以相辅相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但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地研究。

如何培养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开学初按照教导处的要求,写专题计划,经教导处通过计划以后就开始实施,以教学实践为主、搜集整理资料和跟踪记录为辅,通过半学期的实施有了一些浅显的成效,现将总结如下:

一、组建小组

为了能够顺利地实施专题内容,先由学生自己选择合作学习人员,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调配人员,学习小组以六人为一组,以成绩来说是好中差搭配;由能力来说是强弱相结合。组内合理分工,人人都有事情可做。

二、尊重学生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能树立自信心。那么,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每一个学生就是一颗种子,教师的要求是耐心地扶植,尽心地呵护。在一个班级中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但也有智力平平、性格十分内向的学生,甚至也有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做作业的学生。处于这种情况,先由学生自己选择合作学习人员,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调配人员,学习小组以六人为一组,以成绩来说是好中差搭配;由能力来说是强弱相结合。组内合理分工,人人都有事情可做。教师在课堂上多创造各种机会,让性格不同的学生展示自己,在教师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有不同的感悟、观点。

三、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实践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同学,根据学生爱好与参与程度,将学生按研究兴趣的选择,合理组成研究小组,并在小组内部民主推选小组负责人,在负责人的指导下小组内部合理分工,产生各司其职的小组成员分工。小组研究目标明确,同学自主参与小组的分工与合作同时在认识的过程中,因学生认识水平的有限,善于并合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认知过程中的疑问进行专题研究,培养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写作小组活动中培养兴趣。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交流、表现的机会,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表达,能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对于进步大或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习作,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给小作者品尝成功乐趣的机会,也给小读者创造取长补短的机会。我曾将小组成员写的《我的妈妈》一文推荐到班上朗读,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

四、调动参与

“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特长等精心设计教学导语,这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比如,教学《花钟》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

们知道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你们想知道吗?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五、设计问题

目前,语文课堂上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师课前设定好了,很少看到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提出问题。课前教师设定的问题常常脱离学生的实际,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或者思维强度小,没有张力;或者提出的问题理性色彩太强,难度太大;或者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而是为了展开教师的教学过程,甚至是为了某种“轰动效果”的需要。

教师应巧妙地设计问题,考虑解决不同问题需要的背景,学生思考问题的心理因素,解决问题的时间保证等。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只有提出了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启动学生问题发现机制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有价值的。

六、营造和谐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有效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只要教师用心营造一种充满真诚与关爱的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情境,就能使学生乐学,就能使他们感受到获得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

乐,就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

同时借助教学媒介和手段、措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参与。将学习研究参与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学媒介教学资源开展专题实践研究,将课堂参与学习观察记录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资料图片、教学媒介和手段,使学生在进行研究课题任务之前对研究对象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习兴趣,更应注重在课堂上的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参与的塑造与培养。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克服苦难,努力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花钟》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将教学图片、实物等教学媒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认识花钟的结构,知道花钟是由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的种类形态组成的,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等的疑问自主参与到学习认识花的形态、构造、功能的兴趣中来,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通过课堂教学参与讨论与课外观察记录等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时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参与意识和能力,做到学习兴趣与知识收获一举两得。小组内部各成员的交流合作与学习,可以促进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增加资料的收集与处理渠道。在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的过程中,同学们自主参与讨论学习、观察记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小组中营造良好的学习参与氛围。

七、学会学习

在实践学习中,小组成员将会面对庞杂的知识和资料,如何合理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考验。在学习讨论过程中,教给同学们应学会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或是请教家长等等,旁征博引、广泛涉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对知识和活动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的方法。资料收集后,应广泛阅读,领会其内容主旨,融会贯通,合理利用。学习方法是多方面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就好。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主动参与是学生作为学习的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自身成为具有主动意识和能力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参与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专题阶段性总结

一、基本设想

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 8

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实施者,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本专题的研究,旨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自觉的主体意识,协作的团队意识,合理的评价意识。让小组在自己目标的引领下,团结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二、基本做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创造性、复杂性和主体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主体性教育及其相关的理论刊物,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专题的认识。

2、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实施动态分组教学。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六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3、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如:两位老师上同一课例,进行对比实验。课后共同砌磋、研究、取长补短,提高实验质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每次听课后组织评课时,先让上课的老师说课,然后实验组老师根据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评课活动,解决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直到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为止。

4、灵活运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们认为,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经验。为此,我们将开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最优化教学研究。

三、成果和体会

经过近半年的实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已显示出如下优越性: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知识性。

教学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有助于克服自我为中心,同伴间的经验及同伴间的交流活动的规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及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合群性、利他性和社交技能。

2.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得多。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也碰到许多困难,如:缺乏专家或科研专业人员的指导,实验水平不是很高;缺乏足够的研究时间,班级人 11

数太多,分小组教学时,各组间的交流机会少„„可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下决心克服,相信下一阶段一定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专题小结

本学期,我参与三年级备课组《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转变》的专题研究。专题组组长是李晓丽,成员为:我和李正英、唐燕。研究形式:课堂实践。成果展现形式:教研课、教学论文。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基于这种认识,合作学习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出色学习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在研究过过程中,我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根据三年级

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了以下行动:

1、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每5---6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座位面对面。

2、每组有分工,有小组长负责纪律、学习任务分配。

3、教学中,我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寻找合作点,提出具体任务,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每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小组纪律进行评价。

一学期下来,我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是有了一定的转变,学生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向他人学习,与同学共享。出现的困惑就是: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学生课内是否专心听讲,教师监控不到,优生越来越优,差生回答问题达不到要点上,逗人取笑,而多数小组长没能力辅导差生。

《小学生合作学习参与意识的培养》研修总结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有效程度较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创造条件,从培养兴趣入手。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形象生动 的语言,利用直观教具、课件、讲故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引起学生兴奋趣,在这种气氛下能牢固掌握知识。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我注意给其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全员参与。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我们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2-6人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效果肯定不错。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1.指导学生阅读。不会阅读,就不善于思考,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

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3.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四、体验成功喜悦,激励人人参与。

给予肯定。在课堂教学中,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留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我们经常采用下列方式:学生回答正确,用“你回答得棒极了”,“你真会动脑筋”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成功,用惊喜的语气加以肯定,甚至表示向他学习;对欲言又止的学生,用“胆子大一些,试试看,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时,用“你成功了”------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我们的评价语言也要便于学生接受,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长期坚持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专题研究小结

这学期,我与凤桂芬、李正英、唐艳四位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一专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现将研究所得作如下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很多教师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学生个体差异大,学习合作参与度就不均衡,有些小组角色分工不到位,没做好提前的准备就匆匆讨论,学生发言就没有中心,有的小组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价值,合作时只是在浪费时间等等。究其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转换。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怎样转变角色呢?

一、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的角色

1、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当“管理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设计师,更是主要管理者。

首先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例如我班共59名学生,我就将他们按5--6人一组分成10小组,男女搭配均衡;选语文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担任小组长,表达能力较强者担任汇报员,学习较差的担任监督员,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另外选书写工整的担任记录员,此外还设一人为卫生监督员。不管怎样分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便于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让学生时时感到新鲜有趣,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活动时,要及时表扬那些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就当好了“管理者”。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也很重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作为总设计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16

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设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小组学习的学习时间是多少等等。这些都是教师作为管理者应考虑的。

2、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当“促进者”

学生性别、能力、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样就造成了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此时教师就不应以统治者的权威自居,而应当好“促进者”。当小组讨论杂乱无章时,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理清讨论的过程,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引领他们回到讨论主题,当小组内部合作不合谐时,教师应及时干预,调解,当小组合作的方法行之有效时,教师就可把他们作为典范表扬,把他们的方法作为经验宣传。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充当“参与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换长期以来开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统治者”的角色,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讲解者、命令者、检查者、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无所事事者,而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促进者、管理者、例如:我在教学时参与最多的就是当小组中进行汇报交流时,我便经常作为小组的一员来发言,有时就作为女性代表进行补充,完全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去帮助学生探讨研究,支持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共同合作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使师生双边活动得到充分体现。

二、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

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 17

键。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

2、教师要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教师要在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学习任务明确,才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完成以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

3、教师要注意小组学习课上与课下的关系

小组合作交流合作学习并不等于在课堂上凑在一起讨论问题,课下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也非常重要,课上课下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4、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要善于控制,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有时间限制,不能无休止的合作;在课堂上不能滥用合作学习,该合作时再合作,否则会造成课堂上的混乱,也浪费时间。教师要深入合作小组,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要不定期地评价优秀合作小组和优秀组员,让各小组在激励中更好的合作。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

1、课堂景观发生了可喜变化

课堂景观的可喜变化是本课题最显著的成果。随着课题的开展,学生开始积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课堂充满着生机、充满了活力。

2、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合作中有安全、自由的感觉,学习的压力和畏惧的心理消除了,学生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参与合作的快乐。

3、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质,促进了全面发展

通过合作学习开展,学生集体荣誉感极大增强,富有团队精神。有90%的学生在合作中逐渐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倾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做人等等。这些优良品质的形成,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一定要对教师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即充当好“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专题研究小结

——浅议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校全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有小半年了,结合平时的教学、备课组活动、教研组活动,让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合作学习虽然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但是如何分组、如何合作以及合作多长时间等等。却是学生无法把握的,这时教师的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使我们一直深思的问题之一。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有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应是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者

合作开始前,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合作学习进行预先设计,虽然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因此,确定好合作内容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首要问题。其次,根据内容确定合作小组的人数。合作小组的人数不是固定的6人一组或4人一组,得根据合作内容来确定。其三,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合作学习时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同时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

二、教师应是合作学习情境的创设者

合作学习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选择情境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游戏、团体竞赛、身边生活问题的解决·····营造浓郁的求知氛围,使学生乐于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三、教师应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性别、能力、学习成绩、家庭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对事物,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样就造成了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此时教师就不应以统治者的权威自居,而应当好“引导者”。当小组讨论杂乱无章时,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理清

讨论的过程,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引领他们回到讨论主题,当小组内部合作不合谐时,教师应及时干预,调解,当小组合作的方法行之有效时,教师就可把他们作为典范表扬,把他们的方法作为经验宣传。

四、教师应是合作学习评价的组织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换长期以来开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的“统治者”的角色,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讲解者、命令者、检查者、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无所事事者,而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促进者、管理者、例如:我在教学时参与最多的就是当小组中进行汇报交流时,我便经常作为小组的一员来发言,有时就作为女性代表进行补充,完全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去帮助学生探讨研究,支持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共同合作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从而使师生双边活动得到充分体现。

五、教师应是合作学习的调控员、联络员

教师在刚刚布置完小组学习任务后,不是就没事了,而是应该在事前深刻领会和把握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职责,先去关注每一个组的表现,及时发现各小组的问题,并给以指导或督促,做好调控。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尤其关注困难学生的表现;要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小组合作行为,避免“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使自己真正成为合作学习中的一员。切忌当甩手先生,任由

学生自由发展。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教师则应在组间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同时,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化,有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个别合作小组可能觉得有些困难。为了让这一部分同学更好学习,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当联络员的角色,将合作进行得好的一些组的经验告诉他们,或者直接让他们去参观其他组的学习。然后把思路、方法等带回本组,与组内同学一起交流,最终形成小组意见。这样,我们就由小组内的合作,在老师的联络下变成了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最后形成了全班的合作,将合作学习推向一个高潮。

总之,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那么我们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放下架子、弯下身子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和教师无拘无束地交流、平等真诚地对话。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敢于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这个师生、生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了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了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种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过程;在这里师生的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孤立者”转向为现代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促进者。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即“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

2015年1月

第二篇:如何写调查报告或论文

如何写调查报告或论文

一、内容

1.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主题,目的及意义。

2.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的方面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3.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的,在正文后附录。

4.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介绍。总结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简要地提出解决方法。

二、格式

1.内容:至少应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四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如有附件(如图像资料、原始文字资料等)可附在文章的最后。具体顺序如下: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件。字数为3000字左右。

2.版式

(1)字体:各类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2)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传统型;其它用四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1)页边距: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2)段落:“行距”选1.5倍。

三、引证体例

关于引证体例,由于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且不同学科的引证体例也有区别,因而以下仅对《中外法学》引证体例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3)注释为脚注,编号连排。文中及页下脚注均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六角括号,文中标注于标点符号外。

(4)注文中的信息联序为: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者及版次、页码。(5)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为: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年份及卷次、页码。(6)引文作者为外国人者,注释顺序为:国籍(外加括号)、作者、文献名称、译者、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7)页码用“页N”或“页N-N”字样。

(8)引用之作品、书、刊物、报纸及法律文件,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9)同一文献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者,第二次引用时,若紧接第一次,则直接“同上注,页N”即可;若两次引用之间有间隔,则注释顺序为:作者姓名,见前注N,页码。作者如为多人,第二次引用只需注明第一作者,但其名后应加“等”字。

(10)参考全文或书中部分内容者,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者,注释前加“转引自”。

(11)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2)引用古籍的,参照有关专业部门发布之规范;引用外文的,遵循该语种的通常注释习惯。

(13)引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或发行的文献,可在出版或发行机构前加注地区名。

第三篇:如何写调查报告或论文

如何写调查报告或论文

一、内容

至少应包含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四个部分;如有引用他人文章的还要加注参考文献;如有附件(如图像资料、原始文字资料等)可附在文章的最后。具体顺序如下: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件。

二、版式

1.字体:各类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2.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3.页边距: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4.段落:“行距”选1.5倍。

三、引证体例

关于引证体例,由于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且不同学科的引证体例也有区别,因而以下仅对《中外法学》引证体例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

1.注释为脚注,编号连排。文中及页下脚注均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六角括号,文中标注于标点符号外。

2.注文中的信息联序为:作者、文献名称、卷次(如有)、出版者及版次、页码。3.定期出版物的注释顺序为:作者、文章篇名、出版物名称年份及卷次、页码。4.引文作者为外国人者,注释顺序为:国籍(外加括号)、作者、文献名称、译者、出版者及版次、页码。

5.页码用“页N”或“页N-N”字样。

6.引用之作品、书、刊物、报纸及法律文件,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7.同一文献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者,第二次引用时,若紧接第一次,则直接“同上注,页N”即可;若两次引用之间有间隔,则注释顺序为:作者姓名,见前注N,页码。作者如为多人,第二次引用只需注明第一作者,但其名后应加“等”字。8.参考全文或书中部分内容者,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者,注释前加“转引自”。

9.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0.引用古籍的,参照有关专业部门发布之规范;引用外文的,遵循该语种的通常注释习惯。

引用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出版或发行的文献,可在出版或发行机构前加注地区名。

第四篇:课题研究总结、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课题研究总结

一、语感的含义 语感,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对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综合全面的直觉的语言能力。它的形成和结果以及运用的过程是无意识的。这“无意识”并不排斥意识活动,而是指它的过程和结果难以用言语表述。也就是说,语感是一种不假思索、迅速准确、自然而然地直觉把握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能力。

二、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感培养能有效的将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使小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改进语文教学。语感培养能够做到这一点。语感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知识对语感培养起很大作用,语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语感的培养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形成或改变。也就是说,语感培养即不是脱离言语知识、脱离言语文本的天马行空,也不是咬住字词句不放的文字游戏,它要通过字词句通向人的心灵、精神世界,通向生活,通向社会。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可以凭借语感主动地去选择符合自己心理图式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从而与活跃于语言对象中的思想情感形成共鸣,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形成、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文素质。对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的大量反复的感知认同,有助于一个人求真、逐善、创美。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策略

1、诵读吟咏,积淀语感

诵读吟咏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诵读吟咏是语言积累的最重要途径,从古至今,琅琅的读书声都是语文课的一大特色,是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也可以通过吟咏、朗读让小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读让小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诵读能力的培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充分体现朗读、诵读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训练过程。要善于用指导朗读和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培养语感,加强文学的情感的熏陶,加强美的熏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善于用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读书习惯。要重视背诵,背诵的过程是典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的过程,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沉淀了文化,提高人的语文素养,受用终生。

2、积累语汇,夯实语感学习的基础

语感,是借助各种言语实践活动形成的一种内化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以大量的存储为基础的。因此,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言语材料的积累。小学生在逐渐养成主动识字习惯的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并得以发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这就要求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调动小学生语感的经验性,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作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当作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此过程中,小学生能否借助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将识字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实事联想起来,能否借助语感的经验性来独立识字是关键。

3、品析语言,架建语感学习的桥梁 语感,是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语感的获得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言语直觉、经验的低层次上,还必须进行适当的语感分析,即品析语言。因此,引导小学生品析的功夫少不得。训练语感,必须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要鼓励小学生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或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一般说来,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的语感训练应着眼于以下几类词句的品析:能够表达文眼(诗眼)的语句;能表达声音、色彩、气味的词语;能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词语(多为虚词);表现力较强的动词、形容词;作品中重复出现的重点词语;白话文中使用的文言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叙事性作品中的议论和抒情性语句。

在阅读教学中,应加强词句方面的训练,从课文范例中寻找精彩的字、词、句、段,引导小学生比较归纳,品味揣摩,激发情感,联想想象,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感的艺术魅力。

4、写作随笔,养成语感学习的习惯

写作语感随笔,最大的好处是容易养成研究语言的习惯。无论是课内课外,读书讨论,养成随时写作短小的语感随笔的习惯,可以时时感受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言的快慰。久而久之,人的语感能力自然会增强。小学生在面临习作时,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不是为了习作而习作,而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明显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在生活中使用,所以小学生习作更应调动小学生语感的情感性与整体性。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就要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对语言文化中特有的意境、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写作过程中,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思索、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语感认识又提高一步。

四、结论

语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对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起着塑造、监督和指导等作用,它统摄了具体言语活动的全过程,没有语感的参与,这些具体言语活动方式就无法有效进行。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训练小学生的语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入探讨语感的本质、语感的形成,才能有助于基础教育中语感教学走一条低耗高效之路。

林辉

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论文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学生言语实践,强调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中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感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列入了新课程标准中。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应该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提高培养策略,对于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课外阅读面,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等方面;对于教师,增强学生语感培养的意识、在课堂中回归课文,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与体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等方面,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得到熏陶从而优化语感。

1、从学生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认为;“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作为终极目标,我要使小朋友养成语言的好习惯,也是思想的好习惯,这才是终极目的。”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他们平时大量的无意识阅读引导到有意识的培养语感能力方面,将会对语感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大有好处。

第一、指导学生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生自学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中最常用的工具书就是字典和词典,学生在查字典或词典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很多词汇,并从中了解字词的情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巧妙运用工具书,能提高自和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二、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对培养语感能力大有好处,做读书笔记一般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在平常的课内外阅读中,看到精彩段落或是名言警句,就要把它摘录下来;一种是在精读一篇文章后对把主要内容写出来,并对它作一个小结;还有一种就是在读完书后将自已的感受写下来,以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体悟,并从中丰富知识,积累材料,增强语感。

第三、培养朗读的习惯,提高语感能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是古人从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也足以说明朗读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朗读也有其具体的方法,首先是示范朗读,它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让学生进行了示范朗读,既能使读的学生有一种情感的介入,自觉的入情入境,也可以使听的学生从中体味到文中字词的旨外之意。其次是想象朗读,想象朗读是种超乎现实之外,走入文中意境的的朗读,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第四、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语感是需要在长期的言语学习中积累的,只有强化口语与读写的实践,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周记以及读书心得,还要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2)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主体,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外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内在的消化吸收,才能把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方法结构。

摆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也是语感教学不容回避的问题。因为任何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身上,教师教的一切内容均要通过学生才能发挥作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自已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过程,这是一个积累和感悟,新旧经验之间交融的过程。所以,要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学会观察思考完善和发展自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己感知品味作品,逐渐养成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语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体验作品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在反复诵读中感知文学作品。如果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顾学生的主体体验,过快介入分析做出结论,使学生主体体验在匆匆间进行,学生的情思就无法深入,与言语作品的对话也无法充分发开。同时,教师不要让学生带着追求“标准答案”的心理学习,应给予学生自由,鼓励学生对言语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真诚的姿态阅读作品,努力调动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想像,沉入作品的情境中,感受言语内在美,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语感能力。

(3)阅读经典,加强文化熏陶 语感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它具有后天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由此,可以看出积累对培养语感的重要性。而要积累语言,在头脑中占有丰富的材料,阅读经典作品是最常用的方式。但是在学生当中,大多喜欢阅读一些校园文学、漫画之类的书籍,而对名著名阅读处于一种缺失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学生当中提倡阅读经典。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十分重视经典阅读在语文中的作用,重视经典阅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博尔赫斯说过:“经典是一个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而阅读经典,就一定要阅读原著,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涵,以尊敬和虔诚的心态进入作品,静心阅读,细心体味,培养人格,提高语文素养,为语感能力的提高而积累。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与他们交流,作学生经典阅读的知心人。

2、从教师方面入手(1)增强对语感的重视

近二十年来,语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语感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师那里,语感并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重视。所以,教师必须在潜意识里重视语感的培养。在备课时,要从语感出发,研究教材,使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服务;在上课时,增加对作品的品位涵咏,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赏析;在课下,要从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角度设置作业。对语感的重视,不仅是在思想一给予重视,更要化为行动,在具体的教学中渗透语感能力的培养。这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懈努力,共同探讨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

(2)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

语感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在语文课上,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教材,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专家和教师经过精心筛选的,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语文教材是培养语感最好的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文章的体验和感受。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发挥教材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就要立足于教材,通过语言文字插图等创设也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

(3)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要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提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在深入钻研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材要点,并有独到的体验和发现,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其次,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规范、正确、得体;资料的运用要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教师要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到的发现和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是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兴趣,品尝成功,树立信心。

语感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但也不否认它的工具性,则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把语感贯穿于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近二十年来,有关语感本身的理论问题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上的研究却不能与理论同步,至今还没形成系统有效的语感教学模式,这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由于笔者并未从事过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语感,从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还有很多的局限性,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真实的班级来进行调查,进而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林辉

第五篇:研究心得或反思

研究心得或反思:

初中理化生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初探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同时也是一种课堂模式的变革。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挑战自我,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模式。

总结自己本组一年多的的理论摸索与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建立有效的探究式教学课堂模式,就初中理科教学而言,应该着重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问题

自主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自主性是学生独立自主支配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的环境中,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和探索。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是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竭力传授,呈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学生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或是被强制的逆反者,他们经常体验的是被动、无为、无助和无奈。大家称这种关系为“操纵——依附式”的关系,导致的后果必然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阻隔乃至对立,教学活动难以顺利、高效地进行,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精神更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让教师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心灵,平等地对待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也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我也能超过老师等道理,明白许多知识和技能都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探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理科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在初中理科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了解了教学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就能有效地调动各种感官相互协作,朝着目标迈进,并能不断地反馈、检查、矫正、调整、优化学习探索过程。否则,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盲目探索,无所适从,被动参与,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目标的揭示,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当然,学习目标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加之新课程的初中理科教材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在某些专题的教学前,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提出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思考问题:蚂蚁能“搬家”,小猫会吃东西,小狗会睡觉,动物的这些行为需要人去教吗?是不是出生之后就会的?“鹦赋学舌”是天生的吗?再结合课本中富有趣味的资料分析,让学生沿着“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课题去提出什么行为是“先天性”,什么行为是“后天经过训练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行为越多,对动物的生存就越有意义吗?”学生在足够自主的学习空间中,经过加工、组合、提炼,形成教学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确定出教学目标。通过适当方式,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方向性,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评与互评。

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保证学生有参与评价的时间,让学生本人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积极参与到评价中,给学生多一份做主人的信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养成主动学习、自觉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在与其他同学的比较中,正确评价自我,客观认识自己,克服被动和盲目的消极学习状态。这样能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全的发展。3 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课堂上不爱发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发言,也不愿发言,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自信心,就会缺乏主动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其能力自然要受到压抑。当他们拥有表现的机会,就能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表现,给学生自信。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在争议中体现自主。

有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就无法“别异同”,“分是非”,“治曲直”。而我们的传统教学通常是老师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思考,慢慢的向标准答案靠拢,很少有人表示异议。老师提问固然也能引起学生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学生敢于争议是学习自主性的最好表现。培养学生争议的能力,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诱导学生“争议”。通过情境、矛盾选项的设计,把学生想要说的欲望激发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了。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学习有挑战性。学生在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相互辩论的时候,也打开了学习探究的思路。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及时总结。

总结自己达成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利于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心态等,有利于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新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有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馈,在总结反馈中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调节能力,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性学习、主动学习。

二、学生学习理科兴趣的培养问题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动力,是永不枯竭的源泉,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有了兴趣,自己从中体验到了乐趣,便会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通过特定的情景,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多展示理科学科的魅力;要善于利用初中生的求知欲和好动的特点,巧设疑问,创设悬念环节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理科知识的强烈愿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在学习“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的想办法用理科学知识去帮忙,如配制培养基,在手心、手指采集细菌,检测不同环境条件对比实验,观察菌落形式等。又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这一章时,提问:“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马上来了兴趣,迫切想知道答案。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情境中,主体意识将逐步得到培养。课堂形式多样化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一味接受,很少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能进行被动、消极的学习,学习兴趣常常因此受到抑制。而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智力开发,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轻松愉快。联系生活实际

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在理科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从小书本延伸到大自然,充分体现理科课的学科魅力,培养学生探究理科科学的兴趣。4 通过兴趣迁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往更深处发展,才会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发自己想学到知识的愿望。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扬长避短,创设一个给其特长展现的机会。如班里有许多学生喜欢小动物,便可以让学生每天观察这些小动物,写观察日记,既积累了感性的理科知识,又提高了其它方面的能力。

精心设计、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例如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时,通过学生游戏:“拍手”和“抓手”、缩手反射和“看到解剖针就害怕”以及分组完成膝跳反射的测试,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出反射的概念。再如,在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分别通过实验探究的操作活动,比较出楼层高矮、雨天前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等条件下尘埃粒子的数量。这些操作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此外,学生普遍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想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我常举行一些理科知识抢答之类的活动。

下载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研究总结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习目的或研究目的

    、实习目的或研究目的 本次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沟通,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人相处的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待人处事的能力等,尤其是观察......

    中级职称专业论文或技术总结(大全5篇)

    工作总结 姓名: 刘 海 明 单位: 中铁三局六公司 2010年4月25日 个 人 工 作 总 结 2004年7月,走出中南大学铁道学院的我,怀着对铁路建筑行业的满腔热忱和无私奉献、顽强拼搏、......

    音乐课题研究总结论文[精选合集]

    音乐课题研究总结论文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音乐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浸染式的。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寓教......

    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最终定稿)

    小课题研究总结论文----中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变海南华侨中学 数学组 苏晓君一、 问题的提出学习困难生的界说众说纷纭。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参考格式

    附件: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参考格式1.篇名:一般不超过15个汉字(副标题除外)。 2.作者姓名、单位: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 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

    有关雾霾研究的论文总结

    一、《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王丽萍 2014/9/13 1、 从全国范围内看,中国雾日发生比例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所占比例分布为61%、56%、52%、62%(1961——2000资料)。11——12......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论文—— 班主任有效工作:用心且有“度” 前言:走上教师岗位以来第一年担任班主任,我对这份工作抱有满腔热情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将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扑在上......

    小学数学论文或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小学数学论文或课题研究选题参考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2、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 3、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