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三个层面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三个层面
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来探索、实践高校体育。笔者认为,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勇气,从高校体育的三个层面去实践去研究。
第一层面,宏观思路——立足转变观念
1.确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高校体育不仅仅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独立地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2.明确新的体育教育目标。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有新的观念。二是有创新精神。三是善于开拓进取。四是有团队精神,这是高校体育必须承担的目标。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经历了从“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
3.探索新的培养模式。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要确立新的教育对象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各自的教授和学习而开展的活动方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会引起教学过程效果的相应变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和关键,完善体育教学效果必须从这方面入手。
第二层面,中观策略——明确基本要求
1.整体健康的要求。整体健康(Wellness)是指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即以主动、负责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科学家制作了一个大学生整体健康示意图,阐述了一种包括身体的、情绪的、心灵的、社会的、智力的、环境的各方面的组成部分,并与所处的文化氛围保持一致。
2.综合素质的要求。如何达到整体健康的目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是高校体育走向未来的象征 第三层面,微观操作——抓住课堂阵地
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了,才能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高校体育宏观、中观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调整教学内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存在着内容狭窄、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许多内容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因此,要实现宏观思路和中观策略,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理论教学内容。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数,都无法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知”很重要,知是激发行的动机,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具体的说,就是要努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运动保健、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体育养生、体育疗法、体育观赏,这些理论知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内容。
(2)必修内容。在安排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时,应该选择使大学为终身受益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它应以个体性项目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
2.改进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其划一性、被动性、机械性的教学状况,朝着兴趣性、自主性和丰富性的方面发展,依据现有条件可以逐步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1)激励教学。为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的动机。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应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提倡激励教学方法。
(2)主动教学。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智力发达的群体。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努力改变那种教条和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猎奇心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这个教育过程。
(3)差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而实施的有区别对待的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对学生全面负责,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素质,实行差异分班,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是搞好差异教学的必要条件。
(4)高质轻负教学。高质轻负是指在体育过程中,以保证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和心理的负荷调节到适宜程度的运动方式。其运动负荷心率一般控制在130-150次/min,而强度一般为极限强度的60%。美国学者实验表明:小量多次的活动有可观的累积效应。它能使人获得足以健身的运动量,收到“零存整取”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效应较剧烈运动毫不逊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高质轻负的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对运动量过大而产生的厌烦、畏惧、压抑的情绪,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初探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采用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多为全校教师共用一个评估指标体系,这抹杀了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专业性。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学评估的独立性,在建立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充分尊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以其他学科的共性标准代替体育学科的特殊标准。所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立全面、科学、高效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特性
在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时候,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自己的个性:以运动和身体锻炼为手段,增强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设计评估体系和拟定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双重内涵
体育教学的非智力内涵泛指学校的体育活动、训练,一般是实践性的身体活动,着重于身体的锻炼。体育教学的智力内涵是指教导学生了解锻炼的内在规律,掌握锻炼的科学方法。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阐明一些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讲解人体结构和保健卫生知识,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受的体育教育能受益终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估多年来只重视非智力内涵的评估,对于智力性内涵往往注意不够,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这些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学生体格锻炼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互相渗透性
大多数人认为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之后,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能够提高,其实,这只是体育的最基本职能。实际上,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拼搏、竞争、坚强、合作的意识。这些品质正是当前人才培养中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在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在重视体质和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相对独立性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有较强的独立性,它与智育、德育的相关性不高。因此,尽管学校的整体评估中包含有体育评估的指标,这些指标仍然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凡是独立性比较强的指标,在评估中,往往容易被过分强调或者过分削弱,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时,必须注意把评估指标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包括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组织教学、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同时考察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教案、教材选用、训练场地、器材设备,以及课外辅导答疑、考试方式、指导学生练习、健身计划设计等其他教学环节。关键在于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通过评估,总结先进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信息,推动整改建设,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首先,将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内容列出一级指标;再在每个一级指标的框架下列出二级指标。其次,根据每个一级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给予一定的权重分值。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个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的重要程度给予一定的权重分值,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第三,各级指标以及权重的确定需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否则难以体现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过程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以所有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授课的体育教师为对象,以体育教师教学为重点,通过所教的学生每学年对体育教师教学评价打分(占60%)、学院级督导组的日常随机听课评价打分(占20%)与教案检查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或项目研究打分(占20%)进行综合排序、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领导小组以此为基础初定等级、学校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及专家组以随机听课为依据对初定等级进行认证。认证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体育教学单位及教师本人等程序,每学年为一个周期给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结论。以此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反思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反馈
学校体育教学评估专家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与体育教学单位及体育教师本人交换评估意见,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其改进提高,同时自觉接受体育教师监督。学校教学评估专家组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组织整改建设。学院级督导组对教学质量差或一般化的教师,应该以帮助教师提高为立足点,使其通过整改得到明显提高;或向学校提出建议,给予培训、进修的机会以促其提高。对体育评教中发现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应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并帮助其总结经验;同时组织观摩教学,以大面积地拉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如黑龙江大学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通过网上评教、评学及评管,及时将评估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体育教师,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予以借鉴。
建立科学、全面、高效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实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应依据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特性,确定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及程序,构建出科学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科学体系,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理论探索和大胆的教学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真正贯彻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发展个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建立起科学、全面、高效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不仅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科学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更是稳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文 黑龙江大学 国梁)
第二篇:语文教学三个层面
初中语文教学应关注的三大层面
南漳县肖堰中学
闫德珍
语文,作为必不可少的思想交际工具,在时代飞速发展,教学方式急剧变革的今天,越来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做更有实效,早已成为教育同行共同探讨的永恒话题。愚以为,把握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三大层面”,是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谋求发展,抓“养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习惯决定性格,习惯制约发展。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与其养成良好的习惯息息相关。学习语文,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做到“四个并用”。
一是手脑并用的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做表率。在板书上,不潦草一字;在批改作业时,不信写一笔。并叮嘱学生,字是一个人的招牌,书写的时候,要作到笔到、心到。写一画,要思如何才能匀称;写一个偏旁,要想怎样才能美观。教师率先垂范,加上及时教导和监督,学生才能做到工整书写,练出一笔美字。
二是耳脑口手并用的参与,养成良好的课堂探究习惯。要求学生课堂上参与探究时,不仅要专心听取他人的看法,还要会听,即边听边想:我学到了什么知识和规律,学会了什么方法,还有那些是一知半解的,随时记下笔记。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处理好听、想、记的关系,把握准探究中的重点、难点,发现自己的疑点、异点,并整理出相关的思维规律和方法,重点记下自己学习的疑问之处。同时,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中来,大胆地把自己的“疑点”提出来,把自己的“异点”说出来,把他人的独特意见听进去。真正做到既取他人意见之长,又生个性化的己见,既突破知识的疑虑,又注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规律性总结,从而真正达成从知识技能到学习方法,从学习态度到情感体验等多维目标。
三是眼口脑并用的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应引导、督促学生,在读书时真正作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读书时,眼观其文,口出其音,脑思其义。这样,见字时,脑现字形,口诵字音,心思字义。见段时,则读了上段,猜想下段;读了下段,结合上段。上下文结合联成一体,上下文意思也逐渐会意于心。如此下去,一遍文章读完,主要内容自然明朗,写作思路自然清晰。特别应注意的是,应该让学生有目的的读,在读之前,先看课后练习或者是学生根据问题而生的疑点,或者是师生给出的问题等等。这样带着问题去读书,不仅消除了无效劳动,还节省了学习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眼脑并用的观察与思考,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学习中,知识的积累、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总结固然重要,但生活的积累更不可缺少。它是解决学生说无内容,写无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真正体现。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让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做到“五留心一坚持”,即:留心国家的大事,留心社会的新事,留心学校的好事,留心班级的美事,留心家里的喜事。让学生用美好的眼光看生活、看社会,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并引导、鼓励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及时的加上自己的所想、所感,坚持写日记,写片断,写自由作文,写随笔等。当然,为了促使学生养成会观察、爱写作的习惯,教师的督查是至观重要的。教师应做到定时的督,不定时的查,并及时评估。评估时,要注意鼓励效应。即:多说优点,多说进步。提问题也应该是激励式的。因为学生只有在体验了写作的成就感时,才会产生出无穷的创作欲望。这样,学生有了写的内容,有了写作的快感,渐渐地就会养成爱好写作的习惯。
学生有了爱观察,勤思考,爱写作的习惯,又有了较丰富的积累,就能厚积薄发,既解决了学生说话、作文无内容的烦恼,又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二、立足全体,抓“分层”
十个指头,有长短;山间树林,有高低。同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基础有高低,能力有大小,成绩
有好坏。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准确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实行分层教学,以利于真正有效的因材施教。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状况,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不同的层次划分。例如:记忆、写作、阅读、说话等方面不同,同一学生所处的位置也应不同。即:同是一个学生,记忆类可能是 B 层,但写作类可能是 A 层,而阅读类中他可能是 C 层。无论是那一类的那一层,都应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学困生”重激发信心,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中等生”重稳中求上升;“优等生”重提升,重深度,重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层次的划分确定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且分层后的时间不能太长,应及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提升情况进行调整再划分。这样,才能确保挖掘出各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潜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共同提高”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在备课时,把教学目标分为几大块,即面对优生制定“吃得饱”目标,针对差生制定“受得了”的目标,针对“中等生”制定“有提高”的目标。课堂提问时,让优生答一些需要分析综合的难一点的问题,激励他们“锦上添花”,敢于创新求异;让差生回答一些简单的、答案显而易见的问题,鼓励他们有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尤其应注意坚持“两个倾斜”,一是提问,倾斜差生、优生;二是辅导,倾斜差生、中等生。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中,则应让优、中、差生混合编组,是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相互学习,是各类学生提高的更快、更大。当然,分层一般宜为“隐形分层”,即熟透于教师心中,不易明朗于学生心中。
三、
提高素养,抓“读写”
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最注重的当然还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常感到学生的作文不能令人满意,即便是优秀作文,其精神内涵和情感包容,相对说来总觉得要平淡一些。这当然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有关,但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吸取前人的生活经验、心路历程、精神成果等来弥补,而阅读正是获得这种滋养的重要的途径之一。
初中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又要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所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读、写是中心环节。
首先是读的教学。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阅读,为了认识、理解和接受书刊、报纸、影视等所传递的信息,读的能力培养特别重要。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不多读则无以广识,而要多读就是要学会各种读书方法,寻求一个有效的阅读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很重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应多渠道训练学生读通、读懂文章的能力,还应把训练速读能力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同时,指导学生由关注课本转变为关注课外读物,这是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仅靠读几篇课文来学语文的做法早已成为历史。开设课外读物阅读课,提供课外读物的相关书目,利用网络资源汲取更多的文本读物,已是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其次是写。对语文教学来说,读是手段,写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就是实际操作。只有在写的反复实践中,才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应基本上是写。例如:一周一篇大作文,每周一至二篇小作文(或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等。另外,课堂就教学内容临时设置一些片断作文。例如:写做见、所思、所感,看文后写所评,读悟后写创见,写异文等。
总之,熟练的读、写应该是学生学语文的基本途径。叶老说:“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读写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学就得咬住读写这个关键不放松。
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艰辛的,漫长的,语文教学的方法是永无定法的,上述所言的“三大层面”是笔者教学实践的点滴感悟,愿它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朋友们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三个层面的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有关高校体育教育研究文献的查阅和分析,结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实践提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在宏观思路上要立足转变观念,在中观策略上明确基本要求,在微观操作上要抓住课堂阵地等三个层面的观点,以期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 宏观思路 中观策略 微观操作
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来探索、实践高校体育。笔者认为,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勇气,从高校体育的三个层面去实践去研究。
第一层面,宏观思路——立足转变观念
1.确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高校体育不仅仅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独立地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2.明确新的体育教育目标。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有新的观念。二是有创新精神。三是善于开拓进取。四是有团队精神,这是高校体育必须承担的目标。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经历了从“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
3.探索新的培养模式。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要确立新的教育对象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各自的教授和学习而开展的活动方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会引起教学过程效果的相应变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和关键,完善体育教学效果必须从这方面入手。
第二层面,中观策略——明确基本要求
1.整体健康的要求。整体健康(Wellness)是指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即以主动、负责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科学家制作了一个大学生整体健康示意图,阐述了一种包括身体的、情绪的、心灵的、社会的、智力的、环境的各方面的组成部分,并与所处的文化氛围保持一致。
2.综合素质的要求。如何达到整体健康的目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是高校体育走向未来的象征。第三层面,微观操作——抓住课堂阵地
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了,才能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高校体育宏观、中观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调整教学内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存在着内容狭窄、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许多内容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因此,要实现宏观思路和中观策略,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理论教学内容。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数,都无法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知”很重要,知是激发行的动机,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具体的说,就是要努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运动保健、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体育养生、体育疗法、体育观赏,这些理论知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内容。
(2)必修内容。在安排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时,应该选择使大学为终身受益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它应以个体性项目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
2.改进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其划一性、被动性、机械性的教学状况,朝着兴趣性、自主性和丰富性的方面发展,依据现有条件可以逐步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1)激励教学。为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的动机。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应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提倡激励教学方法。
(2)主动教学。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智力发达的群体。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努力改变那种教条和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猎奇心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这个教育过程。
(3)差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而实施的有区别对待的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对学生全面负责,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素质,实行差异分班,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是搞好差异教学的必要条件。
(4)高质轻负教学。高质轻负是指在体育过程中,以保证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和心理的负荷调节到适宜程度的运动方式。其运动负荷心率一般控制在130-150次/min,而强度一般为极限强度的60%。美国学者实验表明:小量多次的活动有可观的累积效应。它能使人获得足以健身的运动量,收到“零存整取”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效应较剧烈运动毫不逊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高质轻负的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对运动量过大而产生的厌烦、畏惧、压抑的情绪,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四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践探讨论文
一、高校体育舞蹈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标识,我国教育界将体育舞蹈引入高校的时间不长,相应地造成了体育舞蹈教师的稀缺。我国对体育舞蹈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的大学较少,大多数体育教师是凭借自身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地进行体育舞蹈训练。
(二)未得到应用的重视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大学体育选修课,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设备的投入上也就大大折扣。体育舞蹈需要练习形体基本功,最好是在室内进行,且场地要大,地面要光滑,以减小阻力,保证动作的规范性。场地内需要装有镜子和投影屏,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对照镜子进行动作的自我纠正,快速地掌握体育舞蹈动作。而目前来说,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显然,体育舞蹈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三)科学理论研究匮乏
体育舞蹈是一门涵盖了许多内容的综合性学科,而体育舞蹈老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制约了体育舞蹈教学质量。另外,高校体育舞蹈教材严重匮乏,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订购体育舞蹈类教材,其教学全部靠教师口授。适应于高校普及类体育舞蹈教材的匮乏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学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方法
体育舞蹈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既要使舞蹈动作和谐规范,又要具有表现力和观赏性。而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在大多数学校是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选修该课程的学员年龄在18~24岁左右,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且身体协调性和柔软性较差,可塑性不强。因此,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目的,具有针对性地利用适当的方法教授合理的内容。
(一)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传授学生6个基本要素,基本要素包括时间、空间、姿态、力度、流畅性、节奏。而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参与其中的热情,不会因为教学内容枯燥而乏味,也不会因为教学内容难度大难以完成而自暴自弃。合理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帮助,为学生展现体育舞蹈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基础功底给予充分考虑,在安排内容上适当加入基本功训练,比如柔韧性训练和形体训练等,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身体各个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只有在体育舞蹈教学之出,对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完成以后较大难度的训练,并使体育舞蹈具有规范性和观赏性,学生在以后的舞蹈学习和舞蹈创造中才会少走弯路,顺利通向成功的殿堂。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解基本步法和小套路的内容,让学生着重掌握基本动作,特别是6大元素动作,不要偏重于舞蹈动作的花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些由基本动作元素所组成的小套路。最后让学生感受小套路中的动作与节奏的可变性和创新性,启发学生创造一些变形动作。整个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呈现循序渐进的趋势。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含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知识,而不应当认为体育舞蹈仅仅需要实践。实践始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实践就不知道实践的目的与意义。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不仅会体育舞蹈,而且要懂得欣赏体育舞蹈运动,在达到美育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
(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舞蹈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体育舞蹈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切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知行合一。体育舞蹈基本理论讲解与舞蹈实践相结合,两点不可偏废,光有理论不行,就像无鱼之水,这样高校体育舞蹈就没有生机与活力;仅有实践也不行,就像无水之鱼,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也就得不到发展。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基础薄弱这个关键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从单一动作开始练习,然后才练习组合动作,切实做到循序渐进。示范与讲解相结合,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讲解—示范—练习—提示”有机地融为一体。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多媒体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之前,可先利用电脑、投影等技术,在欣赏体育舞蹈之美的同时于头脑中形成对体育舞蹈的直观感受,产生学习体育舞蹈的浓厚兴趣。并且在练习过程中,也可利用摄影等技术将自己的练习内容保留下来,通过反复的观看与对比,找出自己在在上次练习中哪些做的不到位,有哪些错误之处,并且加以改进,使得自身的技能不断提高。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舞蹈课余活动或者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展各种体育舞蹈课余活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发的锻炼,达到终生锻炼的目的。
三、体育舞蹈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舞蹈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可以分为拉丁和摩登2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可分为5个小类,共10种舞步。体育舞蹈在国际上出现的时间较早,1984年开始传入中国,现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门,深受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
(一)激发创新性思维
体育舞蹈起源于民间,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运用肢体语言以及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独立特色的各类舞蹈动作。学生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身对舞蹈韵味的理解创造出具有创意的舞蹈造型,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引发学生对社会和生活的思考与探索。
(二)塑造正确的审美观
体育舞蹈是能够体现美的一种艺术,它能够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它所展示的美感能够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还能够扩展智慧。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以其自身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舞蹈运动是自国外引进的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它结合了体育和舞蹈的优点,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跳舞能消除过剩的脂肪,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的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因此体育舞蹈不仅能够展现舞蹈之美,同时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当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变成自发锻炼的动力,体育舞蹈不仅能够丰富业余生活,更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四)培养社会交际能力
在体育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舞伴之间、团体成员之间会有大量相互协作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才能保证舞蹈动作的规范协调。学生在舞蹈开放与优美融洽的环境氛围下,自我精神意识会得到彻底的放松,能够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对于自闭人群具有很好的自愈效果。体育舞蹈能够促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因此,体育舞蹈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小结
本文从大学生素质教育出发,结合自身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三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在此基础上,简要说明体育舞蹈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继而深入分析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与意义。最后指出,各高校以及广大体育舞蹈工作者应当对体育舞蹈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地发展。
第五篇:读《英语教学的三个层面》
读《英语教学的三个层面》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英语教学中,传播知识、倾注文化,进而唤醒人对语言的审美情趣这教学三大任务的联系。
这篇文章有很多可取之处。首先,文章提出的问题很现实,作为母语是中文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结合文化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作为英语教学者,结合文化教学也是英语教学的关键。正如文章所说,“因为一种语言,它的词汇及结构形式只是一种形式的表象,而蕴藏在词汇与语法背后的文化元素与美感因子才是它的真正内核。”文章的总体结构从语言传播、文化倾注、审美唤醒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渗透的重要性。这样的顺序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先从最表面的语言传播方面说明语言教学中结合并运用文化的特点和意义;再从词汇、短语、句子、篇章、课堂用语五个方面说明文化在英语教学的语言传播中的体现;最后从最高层次的人的“美”的感知来说明语言运用及其相应的文化对于“美”的传播的作用。这样的顺序是合理的,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说明。另外,文章在说明问题的时候能够结合例子,特别是在第二部分“文化倾注”中,五个方面都有对应的例子,让读者对于其要说明的问题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而知道英语教学和文化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也有一些不足。文章是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论述英语教学的三个层面,摘要中写到“站在这个层面来审视当今英语的教与学,不但会发现存在的不足,也会发现不少值得探究、拓展的空间。”但往下读便会发现,对于把英语教学和文化知识相分离的弊端这一点,文章并没有讲得很清楚和具体。在陈述论据的时候,知识说了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语言学认为„„”、“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但是少有结合教育现状来说明。文章的论述方向大,只是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语言和文化的结合,但是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情况。文章中给的例子感觉离我们很远,没有让读者很好地所给例子中理解其呈现的观点,也让文章有些泛谈之感。如果范围能缩小一些,比如,以某个学校的教学或者某一堂课为例子会更加有说服力。另外,在论述问题的同时,如果能针对问题给出一些实际性的意见和参考,文章的结构会更趋丰满,现实意义也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