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5 05:4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

第一篇: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

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

摘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诗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诗歌是最具魅力的文学样式,处于文学金字塔的顶端,历来被人们所珍爱,但诗歌教学有形象性、凝炼性、音乐性、抒情性,最不易把握。再次,我们既要品味语却是一个难题。首先,诗歌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记叙性、议论性和说明性的语言,它要求高度的凝练。其次,作为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诗歌具言,又不能拘泥字面,我国自古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 既要品味诗歌的形象,又要追寻形象背后的意蕴;既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又要把握作者的认识。因此,诗歌教学,变得有些不可捉摸,很多教师抓住了这一面,却忽视了那一面,顾此失彼,难以周全。所以,为了解决诗歌教学的困难,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诗歌的最基本元素——诗歌的语言,通过对诗歌语言特点的讨论,帮助教师能更好的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在分析诗歌语言特点之后,笔者再借鉴文学理论、文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中学诗歌教学实践,尝试将诗歌教学分为三个层面,为诗歌教学提供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思路。

关键词:诗歌语言的特点、形象性、概括性、音乐美、抒情性、诗歌教学。

一、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刘勰称赞《诗经》中的语言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洒洒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就具体指明了诗歌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形象的诗歌语言将所写的事物活灵活现地展现于我们面前。杜甫的《石壕吏》中写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其中“投”、“ 捉”、“逾”、“出” 四个动词将故事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来,人物的动作也刻画得栩栩如生。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具体表现在准确、鲜明、生动性上。诗歌语言的准确性是指诗语能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貌、神态等鲜明具体地描绘出来,使人准确地把握诗旨。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准确地抓住了早春芦芽刚刚萌发时的特点,用“短”字,传神地为这幅早春图点上了几笔新意。桃花盛开不说无数枝,而说“三两枝”,极其敏锐地将最先报春的那几枝桃花摄入镜头,刻画出春刚至的时令特点。

诗歌语言的鲜明性主要指对艺术形象的特征描绘得极其突出,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的美感刺激。凡是形象性的语言都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进行想象联想,从而浮现出所展现的景物来。鲜明性主要是指缩短想象的时间,见字也就见了形象。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黄鹂翠柳,白鹭蓝天,色彩多么明丽!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多么鲜艳!这些色彩词在我们的心屏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有些夸张的诗语把作品所要表达的特殊感受和深厚情感强调得十分突出,从而显得格外鲜明。比如,李白有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也吟道:“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刘勰曾评这类语言:“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柞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

诗歌语言的生动性。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字立纸上”即形象具有立体感,强调了诗歌语言的生动性。诗语生动能使呆板变为活跃,无声变有声,枯燥变为有趣,它能使作为符号的文字变得活脱而动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将抽象的情绪形象化动态化,极写出“愁”之深、“愁”之多、“愁”之绵绵无绝期。苏东坡《有美堂暴雨》中有句“天外黑风吹海立”,一个“立”字有胜百千言之伟力,“立”起来的大海像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使人惊骇,同时将平面的大海立体化,令人钦仰。诗歌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性是紧密联系的,是诗歌语言形象化的突出标志。凡是形象的诗语必定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诗歌语言的概括性

诗语的概括性体现在凝炼性和含蓄性。其中,凝练性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其突出表现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曹操的《蒿里行》以精炼的文字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成为建安诗歌的力作。其中一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仅以十字摄取了荒野和城内的萧条凄凉景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诗语的凝炼性还表现在诗语所指对象的选择性上。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菊”和“篱”就是从叶、草等植物以及屋舍、井栏、鸡埘等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我们看到这两个词不仅仅停留在这两样景物上,还会想象出它的同类事物来。

诗歌的含蓄性指“含蓄者,意不浅露,词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诗语贵含蓄,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为五、四、七言,四、八句短制更注重短中见长,小中取大,以达“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弹,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之效。“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被人们历来称颂的佳句,其中“闹”字,王国维曾评价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从“闹”字中,读者可以感到成群蜜蜂嗡嗡之声入耳;斑斓粉蝶翻舞之态入目;杏花朵朵,芬芳之气入鼻,乍暖气候,吹面不寒,和风温气入体。凡此种种,有如酵母酿成一团令人陶醉的热烈而富有生机的气氛。而这些意义全都包蕴在“闹”字里,通过想象才得以发现。

诗语含蓄性的表现形式之一:省笔。所谓“但见性情,不睹文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指此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字不用,而是说“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闭不言闭,意中含某闭;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

诗语含蓄性的表现形式之二:用典。这是指在诗中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前人著作、名谣俗语表达隐微之意的语句。用典运用得当,可以通过典故所言之事,所引之言,诱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形象的内涵,增强诗的深度,起到以少总多的作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遭受排挤而渴望朝庭重用的心境。借古喻己、言简意深、含蓄蕴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含蓄与明朗是统一的,含蓄之语必是明朗的,当然不是一览无余的浅露。含蓄的诗语是叫人思而得之的,那种扑朔迷离、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让人猜的诗语,不是含蓄的,而是含混、模糊、晦涩的。

(三)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诗人朱湘说:“诗无音乐如同人无眼珠。”诗的音乐美最终体现在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上。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的诗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听觉上的美感要求,而且有助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创意意境、增强艺术感染力。构成诗歌音乐美的因素较多,但主要因素是两个:韵律和节奏。

韵律,包括押韵、双声、叠韵、叠字、劝仗、平仄等。这里重点谈谈押韵。马雅可夫斯基说:“没有韵脚,诗就会散架的。”道出了换韵对诗的结构的作用。韵有头韵、内韵、脚韵等,最主要的是脚韵。例如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一诗的第一节: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有生活的地方都有欢乐和宝藏。

这一节诗第一行的“活”与“阔”押韵,“活”是内韵;第一行的“生活”与第二行的“生活”押韵,是头韵;第二行的“洋”与第三行的“藏”押韵,是脚韵;第三行的“方”又与“洋”、“藏”押韵,“方”是内韵。这样,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重复出现,构成声音回环流动的美,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押韵还能使声音和谐协调,增强诗的音乐节奏,便于吟诵。例如艾青的短诗《跳水》: 从十米高台,/陶醉于下面的湛蓝,/在跳板与水平之间,/描画出从容的曲线,/让青春去激起,/一片雪白的赞叹。

这诗寥寥几笔写出了跳水运动员的英姿、理想和跳水的全过程。押韵和节奏的协调起了很大的作用,全诗一韵到底,采用“洪亮级”的“言前”韵,口腔鼻腔一起共鸣,声音响亮利索,给人一种力量之美。

中国旧体诗中的律诗和绝句,押韵位置一定,一般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准换韵。这是格律诗对诗语音乐性的一个严格要求。诗除了一韵到底之外,还有换韵的情况。这在词和散曲中表现得较多。如李煜的《虞美人》上网前二句押ao韵,后两句押ng韵;下阂前二句押ai韵,后两句押au韵。通过换韵,诗意步步推进,诗情层层深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亡国之君的深切剧痛。押韵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和协调的基础上,押韵以同韵将同一内容的句子维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诗节、转韵表示情感的深化、意义的推进,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另一构成因素。郭沫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有规律的间歇和反复更替就形成节奏,节奏通常是凭借音节的间歇停顿来体现的。如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每句都是四顿,都是2/2/2/l的间隔,整齐而有规律,从声音的轻重(以“• ”表示)来看,每句都轻重相间,同时,一三和二四句的轻重音都是对应的,使诗的节奏更和谐,读来颇有抑扬顿挫之感。闻一多很重视诗歌语言的音乐节奏。他创作的新格律诗读来琅琅上口。如《死水》中有两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沦漪。”两句都用了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只是三字尺的位置有变化,造成了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诗歌语言的节奏是作者情绪节奏的外化。诗语的节奏必须服从于内容的需要,有利于传情言志。田间的《给战斗者》每一行诗有一两个停顿,像一声声鼓点、重锤、铿锵有力,充分表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战斗情绪。

(四)诗歌语言的抒情性

诗是激情的火花。诗语是情绪的结晶。诗歌语言从诗人心灵之源流出,融汇着诗人的情思。它或以潺潺的水音激起人们情感的浪花,或以訇訇的惊涛掀起人们情感的大潮。诗歌有三种抒情形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和通过景色描写抒发诗人感情。

直接抒情的例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写道: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美好,/心儿多爽朗,/在这迷人的晚上。“静悄悄”、“轻轻唱”、“爽朗”等词语把诗人那种宁静恬淡的心境、那种喜悦欢愈的情感传达得多么真切。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以豪迈奔放之语言涌动着诗人湃澎的激情。可见表达主观感情的浓重性是诗语的重要特质。

诗歌不仅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也通过诗歌钟人物的情感间接的寄托作者的感情。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诗句写的虽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缠绵深情,但我们不也体察出作者那份真情吗? 除了描写感情,描写景色的诗句中也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景语即情语,单纯写景的诗歌语言是不存在的。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所以有些诗的语言,看上去是一般的客观描写景物的词句,实际上是抒情语言。如《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弯窿,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语抒发了诗人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农牧生活的热爱。以上四种诗歌语言的特点——形象性、概括性、音乐性和抒情性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多姿的语言艺术宝库,招引着我们鱼贯而入去寻珠探宝、欣赏鉴别。在了解了诗歌最基本的元素——诗歌语言的特点之后,笔者将继续从文学理论和文艺接受理论分析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将如何进行教学。

二、文学作品的层面与诗歌教学的层面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创造,具有复杂的结构,“按作品层次说,文学作品不是一种平面的组合,而是一种由浅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构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很难一次完成,而应根据作品的层次由浅入深,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层面为文学话语层面,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属于文学作品的表层。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形象层面,指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属文学作品较深的层次。第三个层面为文学意蕴层面,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阅读,可以按照这样三个层面,逐层深入,感受文学形象,把握作品意蕴。

朱光潜先生认为,文艺接受活动包括了解、欣赏和批评,其中,“欣赏”是文艺接受活动的中心环节,是一种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之前的名理的思考就是了解,美感经验之后的名理的思考就是批评。”也就是说,在欣赏之前的活动属于认识活动,在欣赏之后的活动属于批评活动。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比较符合文学阅读的实际的。朱光潜进一步指出,“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只了解而不能欣赏,也只做了史学的工夫,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理想的批评必有欣赏作基础”,“批评有创造欣赏做基础,才不悬空;创造欣赏有批评做终结,才底于完成。”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典型形态,上述关于文学作品层次及接受活动的论述完全适合于诗歌。对于诗歌教学来说,按照文学作品的层面由第一层到第三层,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更好地欣赏文学形象、把握诗歌意蕴。阅读诗歌,了解、欣赏都是必需的,没有了解则无法欣赏,只有了解没有欣赏,则没有走进文学的领域。在欣赏的基础,对诗歌进行一定的分析鉴赏,有利于更好地体会诗歌之美,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参考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1.初步感知,了解诗歌大意;2.审美欣赏,感受诗歌形象; 3.把握意蕴,鉴赏评价。这三个层面将在本文的下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讨论分析。

三、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

(一)初步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这是诗歌教学的第一个层面,这一层面的主要任务是疏通字句,初步感受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诗歌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需要发挥想像力,感受作品的形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不过,读者对形象的感知,对情感的体会,都是凭借语言文字进行,在欣赏之前,还须下了解的功夫。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进入诗人的艺术世界。对于一首诗歌,首先要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这是进一步阅读的基础。绝大多数诗歌具有音乐性,适合于诵读,应指导学生读准节奏、韵律和停顿,在与诗歌语言的接触中,获得初步的感受和认识。在学生能够正确诵读之后,第二步就要疏通字句。如果学生不理解诗歌里的词句,那么无论读多少遍,也无法真切地感受形象。对于文字浅显的诗歌,不必在疏通字句上花费多大功夫,可以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感悟,可是对于语言陌生、内容复杂的诗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辨析词句,了解诗歌大意。再者,诗歌语言具有凝炼性、跳跃性、阻拒性,需要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进行理解。例如,让七年级学生阅读李白的《静夜思》,不必在词句上下多少功夫;可是,让学生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就不能只是多读了,必须进行认识词句、了解典故的工作,因为这首诗的许多词句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如果不了解,就会影响到对诗歌形象的感知。

根据所学诗歌特点,介绍诗人、写作背景、文体知识也是必要的,如果学生不了解相关情况,那么对诗歌的理解就不能很好地展开。例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果不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就不能理解杜甫为什么那么欣喜若狂。是否进行这一项工作,要视诗歌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

我国传统诗论历来注重“涵泳品味”,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专家也强调“感悟”、“品味”,那么阅读诗歌需不需要认读理解呢?应该说,强调前者是有道理的,可是也不能忽视对诗歌的认知把握。如果学生对词句的意思不了解,不理解语言,对形象的感知必然不是完满的,因而,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典故,不了解的背景,进行适当的讲解、点拨是必要的。以上是诗歌阅读的第一层面。这一阶段,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获得初步的感受和认识,为下一步的欣赏奠定基础。

(二)审美欣赏,感受诗歌形象

前面主要是了解的功夫,接下来就要进入审美欣赏的阶段。按照朱光潜先生的说法,审美欣赏是一种“形象的直觉”,读者必须凭“直觉”与诗歌形象会面,不能光凭理性认识。在这一层面,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想像,用直觉去感受诗歌、创造形象,教师的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诗歌亲密接触。对于诗歌欣赏来说,“想像”显得特别重要,学生所面对的是诗歌的语言,并非现成的文学形象,只有通过想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形象。韦勒克、沃伦指出,“‘文学’一词如果限指文学艺术,即想像性的文学,似乎是最恰当的”,强调了想像对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袁行霈也指出,“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诗歌欣赏必须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想像来进行。

在欣赏阶段,不能只是满足于让学生理解诗句,而应让学生发挥想像,与作品形象直接会面。通过朗读,在头脑中创造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凭借直觉去感受形象。这时,不急于让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而要让学生自己品味。在学生个人想像品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画面,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审美欣赏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不必强求一律。品味形象,还要重视体会诗人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将情感投入其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交融。例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发挥想像,在头脑再造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意象的精妙之处。审美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每个人的经验、情趣不同,创造出的形象也不一样。诗歌欣赏允许学生创造出不同的形象。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头脑中想像出来的太守出猎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景象可能不同,只要符合诗歌的基本场景就行了。

可以说,这一层面是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层面,这是诗歌阅读区别于实用文章阅读的重要方面。但在很多教者的诗歌教学活动中缺少这一环节,或设计得不合适,往往忽视想像、情感体验,结果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很多教师能使学生“认识”到诗歌的美,却不能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把握意蕴,鉴赏评价

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还要把握诗歌的意蕴。诗歌除了表现作者的情感之外,还会表现一定的意蕴或曰艺术真理,包括对现实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对社会生活发展前景的预言、对人类深度生存意义的揭示等。我国古代也有“言、象、意”说,强调由言入象,因象得意。“意”是文本的最深层次,在“言”、“象”之外,还要探究作品的“意”。

诗歌教学,在对诗歌形象进行直觉感受之后,还应把握诗歌的深层的“意”或曰艺术真理。凡是优秀的诗歌,一般都会表达一定的深意或审美意蕴,这需要读者联系作者背景、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以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为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官场失意后复杂多变的情感,也表达了一定的哲理:生活难免有波折,遇到困难后不要气馁,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在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深意,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当然这种启示必须来自诗歌,不能脱离诗歌进行无限度地发挥。再以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为例,在感受诗歌形象、情感的基础上,还应体会诗歌的深层意涵。作者说“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到底是怎样的“真义”?需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思想进行辨析。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探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获得更多的益处。

在诗歌教学的这一层面,还应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这是一种初步的文学批评,虽然这对于诗歌欣赏不是必须的,但对于教学来说还是有必要的。文学欣赏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文学鉴赏是让学生“认识”到诗歌为什么美妙。学生也许能体会到诗歌的妙处,但是说不出来,这时就需教师的引导讲解。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从炼字的角度,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见”的妙处。鉴赏诗歌需要一些文学理论术语,需要一定的技巧,这都需要教师补充。许多教师没有提供必要的分析概念,也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分析,就让学生鉴赏起来,其结果必然是不得要领。当然也不是说要用很多的专业名词,而是用中学生能够理解的一些术语。例如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在感受了诗人豪放洒脱的形象和起伏跌宕的情感之后,就要想一想,这首诗好在哪里?它为什么能感动人?通过对修辞、抒情方式、意象等的分析,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诗歌。

把握意蕴、鉴赏评价有利于加深对诗歌内涵和形式特点的认识,是审美欣赏的有益补充。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诗歌教学是存在这样三个由浅到深的层面的。参照这三个层面进行诗歌阅读教学,有利于区分了解评价与审美欣赏,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改善诗歌教学的效果。

四、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对诗歌教学的帮助

笔者在第三部分中分析了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1.初步感知,了解诗歌大意;2.审美欣赏,感受诗歌形象;3.把握意蕴,鉴赏评价。那么,诗歌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三层面有什么关系?对于诗歌语言特点的了解又如何在这三个层面帮助学生鉴赏诗歌呢?

诗歌语言的特点在诗歌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起不同作用。

(一)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与诗歌教学

形象性与诗歌教学第一阶段:学生应首先对诗歌在字面上有大致理解。那么对于诗歌重点字词的理解至关重要。因为,从诗歌语言形象性中的准确性可知,诗歌能准确的体现诗人的情感,诗人眼中的景象。比如,杜甫的《石壕吏》中写道: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其中对于“投”、“ 捉”、“逾”、“出”这四个动词的理解至关重要。正是由于这四个动词形象的体现了“吏”,“老翁”和“老妪”的状态。如果对于这四个动词的理解不当,便会造成学生头脑中不能形成形象鲜明的场景。

形象性与诗歌教学第二阶段:诗歌教学第二阶段是让学生自由想象诗歌的场景,人物的动作神情,让学生自己构思出诗歌所展现的故事场景。形象的诗歌语言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便可以帮助学生思维发散,发散的同时,诗歌语言的准确性也防止学生过于天马行空的想象。

形象性与诗歌教学第三阶段:准确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帮助学生把握意蕴。依旧是杜甫的《石壕吏》:“ 捉”体现官吏的严酷、“逾”表现出老翁的仓惶逃跑之状、从“出”能想象出老妪惊慌之态。暮色降临之际,年迈的老人仓惶的“逾”,惊慌的“出”,是何等的乱世,这正是诗人对于村民同情对于现实不满的体现。

(二)诗歌语言的概括性与诗歌教学

概括性与诗歌教学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帮助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适当拓展学生的想象,为第二阶段做准备。概括性与诗歌教学第二阶段:第二阶段重点在于学生自我欣赏,自由想象。然而,当学生忽略了诗歌语言是凝练并且含蓄之时,学生的想象将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应间接辅助学生发散想象。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在学生讲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维度。如果学生从“颜色”角度想象“闹”,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可以从“声音”角度想象“闹”。

概括性与诗歌教学第三阶段:尤其是当诗人用典时,教师需要提供历史背景,典故来源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为何在此用典,用典想表达的感情,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诗歌意蕴。

(三)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与诗歌教学

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朗读诗歌时的悦耳和谐的感受。如果只是听觉的美感,那么严格的讲,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对于鉴赏理解诗歌的意义在哪里呢?在诗歌教学第一阶段,即使是单纯对字词的理解,诗歌的音乐美便能吸引学生,追求对诗之美的体悟。在经过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对诗歌的欣赏之后,重新诵读诗歌时,学生会感觉到一种从蒙昧的感知过度到“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这正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从蒙昧到恍然大悟。

(四)诗歌语言的抒情性与诗歌教学

显而易见,诗歌的抒情性在诗歌教学的第三阶段---把握意蕴,鉴赏评价,至关重要。笔者在这一部分只做简单阐述。正如前文所述,诗歌中不论是诗人直接抒发自己情感,还是通过其他人物,景色描写,都是自己感情的体现。那么,对于诗歌语言中重点词语,意象,场景的简单的字面理解,和自由想象之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做到的是,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感情。诗歌字里行间所体现的诗人的情绪以及诗人情绪的变化和高潮。

以上便是笔者对于诗歌教学的一些思考。对于最经典的文学作品形式之一的诗歌而言,语言作为诗歌的最基本构成,最基本元素,有其特点:形象性,概括性,音乐美和抒情性。诗人通过对语言词句的斟酌构建出饱含着诗人情感的诗歌,不仅仅是搭建一座完美的建筑,更像是酿出陈年美酒,词句通过化学反应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完整的画面。所以,对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掌握在理解鉴赏诗歌中至关重要。而作为简短却充满画面也充溢诗人情感的复杂诗歌,教学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诗歌教学第一阶段,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第二阶段,辅助学生的思维在诗人创造的世界里自由漫步。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诗人的情绪起伏。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教师通过对于诗歌语言,诗歌历史背景,诗人背景和性格的讲解,帮学生从“懵懂”摆渡到“豁然开朗”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 《历代诗话词话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唐)刘知几 《史通》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金开诚 《文艺心理学论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5]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 刘勰 《文心雕龙》 王志彬校注 中华书局,2012. [7]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第二篇:诗歌的语言特点

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1)、清新。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2)、平淡。也称质朴。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3)、绚丽。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如李商隐的《无题》等

(4)、含蓄。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杜牧的《赤壁》、《泊秦淮》

(5)、简洁。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仅十个字即写出了环境的清冷,钩勒出空旷寥廓、幽寂冷漠的背景。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十个字突出垂钓老人孤独傲岸,抗风斗雪的傲然之气和不屈精神,把诗人虽在逆境之中,虽觉孤独寂寞,但决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展露无遗。这些作品均是简洁的典型。

一)语言的风格 1.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绮错、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形象地概括。

2.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直白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溶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炼、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3.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等句利用俗语,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性。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边塞诗),这类诗歌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如李白在年青时就立下不小的志愿“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适);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愿死疆场(如苏轼)。所以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一种豪情。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诗歌语言风格举例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2)朴素

朴素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炼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不加修饰,多用口语,较少炼字,却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朴素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此外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白居易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无题》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表现出绚丽飘逸之美。(4)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含蓄的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挂念问候,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此外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和柳永等婉约派大家的词。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善用典故等手法。还有杜牧的《泊秦淮》、《赤壁》等

(6)沉郁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7)豪迈

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边塞诗),这类诗歌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如高适);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愿死疆场(如苏轼)。所以在他们所写的诗歌中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一种豪情。

第三篇: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

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

——从非格律角度出发

摘要:诗歌在中英文学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席位,但两国诗歌无论是在选材、格律、立意还是描写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今天我们就从语言层面(除去格律方面)谈谈中英诗歌差异。

关键词:表达方式;意向选择;表达量化;选材偏好

一、表达方式的差异:含蓄和直白

The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归,举头闻鹊喜。

——冯延已《谒金门》 译文(母语译者)

1.All day long, she expects him.But, somehow, he is not back.She raises her head upward,Hearing the magpie’s chick-chack.译文(外语译者)

2.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

Raising my head, I’m glad to hear magpies.这首词通过写景,以象征的手法巧妙地揭示出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不平静的内心世界。从抒情的角度来看,由于身居深闺的上层妇女长期受“温柔敦厚”之类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在涉及男女爱情这类心理活动时,感情宣泄较含蓄,起伏也较微弱。

译文1通过“喜鹊”的文化继承性意义——喜鹊报喜——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以象征的手法精心营造的氛围,这般处理符合词中主人公情感的宣泄方式,真可谓意在言外,且又意藏词中。

相形之下,译文2就显得稍稍直露了些,把那种可通过“喜鹊”这一形象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自然化解了。

由此可见中文诗歌以含蓄、微妙胜,而英诗的直率和铺陈也可以从以下一首诗窥见一二。

二、意象的选择:少而精和广泛的差异

The differences in choosing of image: typical and extensive

中文诗歌的含蓄、微妙和英诗的直率和铺陈又都是通过意象的选取来体现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多为精心挑选的且为数不多的具体意象,而英诗则是通过多种意象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歌的主题.以以下两首诗对比为例:

比如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和一首勃朗宁夫人(Browning E B)的十四行诗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Ⅵ》: Go from me: Yet I feel that I shall stand ┇

Alone upon the threshold of my door Of individual life, I shall command The uses of my soul, nor lift my hand Serenely in the sunshine as before, Without the sense of that which I forbore, Thy touch upon the palm.The widest land Doom takes to part us leaves thy heart in mine With pulses that beat double.What I do And what I dream include thee, as the wine Must taste of its own grapes.And, when I sue God for myself, he hears that name of thine, And sees within my eyes the tears of two.虽然这两首诗均表现了”闺中怨”的主题,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却是非常明显的:张九龄通过“残机”和“夜夜减清辉”的月亮,描写了一位妻子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人将妻子的思念与悲凄融入月亮之中,而每夜渐缺的月亮更加重了妻子的寂寞和痛楚.张九龄对妻子的容貌体态没有正面描写,而是选择两个意象(“残机”和 “月亮”),间接而含蓄地表现了她的绵绵情思.而勃朗宁夫人在诗中使用多种意象:具体意象如“the tears of two”,抽象意象如“individual life”以及比喻意象如“the widest land”等,直接地、尽情地抒发了她对恋人的思念.三、表达量化程度差异:模糊和准确

The differences in quantification degree: obscure and precise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

译文(外语译者)

1.On a thousand hills all birds life is cut off,On ten thousand paths there is no trace of human footsteps;

In a lonely boat the old man with the bamboo hat and cape

Sits by himself fishing the river in the winter snow.译文(外语译者)

2.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 snow.译文(母语译者)3.Myriad mountains—not a bird flying

Endless roads—not a trace of men.Only an old fisherman in a lonely boat,Angling silently in the river covered with snow.译文(母语译者)

4.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译文1和译文2均为外国译者翻译的作品,译文3和译文4则为中国译者的作品,将译文1和译文2和中文原作及母语译者的版本相比较,可以看出中英诗歌思维的明显差异。

首先看千山、万径两个词的翻译,外语译者的重点在于数字的精确化,将千和万用thousand/ hundred和ten thousand/ thousand表达出来,而母语译者则用抽象的Myriad mountains/ From hill to hill和Endless roads/ From path to path来表达。母语译者的翻译版本明显比外语译者的版本更加贴合中文原作的创作意愿。诗作中的千、万,意在突出画面背景的广阔寂寥,衬托出下文孤舟垂钓者渺小感。如果运用准确数字,反会误导读者,使读者无法对整个画面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和把握。

再看对独钓寒江雪的翻译,外语译者的版本均有fish in the river这个表达,可以感觉到外语译者对介词的重视,这也是对空间精确性的追求。但从原作角度来说,钓雪所包含的诗意的模糊,与“千山”和“万径”一样,只能以心观之,科学无法算计,甚至画笔也无从反映。钓江雪这个结构所造成的歧义可以提供多重解读,在中文文本中读者可以在心中自行补充所需要的介词来完成各自的解释。钓鱼的场景依然,但不同的介词会在心中唤起不同的图景。比如,“在雪中钓鱼”,便是一幅实事求是的客观图景;而“冒雪而钓”,仍不失为一幅真实图景,但却将焦点从物质转向精神,以雪为背景进而联想到同雪的残暴相抗争,老渔翁的形象也许就有了一点超脱于俗世的意味。

四、题材偏好差异:山水寄情还是爱情

The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for theme: landscape or love affairs 中英两国都有爱情诗和山水诗,但英诗以爱情诗见长,数量极大,形成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传统,而中国以山水诗见长,数量巨大,形成史上经久不衰的传统,而爱情诗则较弱。

英国爱情诗的传统写法是:咏情人之美,表热恋之情,诉失恋之怨.英国对爱情诗的偏好,究其原因我认为应是借热烈直白的爱情诗,来表达自身对自由人性的不懈追求。

而中国山水诗的盛行则和封建时期部分文人终生郁郁不得志,因而退归林下,过着隐居生活,从而多数都是恬淡宁静,与世无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以求解脱的心境有关,除了上述这种个人生活经历,佛教与老庄思想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典诗人的思想。

中国山水诗和英国爱情诗,我相信无需详细举例,每一位心中都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诗句,与我来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出世意境,和”Now cease,my lute.This is the last labour that thou and I shall waste,and ended is that we begun.”的离别忧伤,就是中英诗歌带给我最经典的感动。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三个层面

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三个层面

在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高校体育,应该确立“为大学生终身受益奠基,为新世纪科技竞争育人”的理念来探索、实践高校体育。笔者认为,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探索的勇气,从高校体育的三个层面去实践去研究。

第一层面,宏观思路——立足转变观念

1.确立终身体育教育理念。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体育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走向社会体育的转折点。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阶段,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高校体育不仅仅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保证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手段,而且还应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不间断地独立地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从而获得终身的效益,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2.明确新的体育教育目标。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一是有新的观念。二是有创新精神。三是善于开拓进取。四是有团队精神,这是高校体育必须承担的目标。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经历了从“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

3.探索新的培养模式。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要确立新的教育对象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各自的教授和学习而开展的活动方式,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表现形式,同时,它还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会引起教学过程效果的相应变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前提和关键,完善体育教学效果必须从这方面入手。

第二层面,中观策略——明确基本要求

1.整体健康的要求。整体健康(Wellness)是指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即以主动、负责和最大限度地提高身体精神和心灵的健康为特征的生活方式,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的科学家制作了一个大学生整体健康示意图,阐述了一种包括身体的、情绪的、心灵的、社会的、智力的、环境的各方面的组成部分,并与所处的文化氛围保持一致。

2.综合素质的要求。如何达到整体健康的目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是高校体育走向未来的象征 第三层面,微观操作——抓住课堂阵地

实施体育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了,才能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高校体育宏观、中观目标的实现必须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调整教学内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存在着内容狭窄、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许多内容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因此,要实现宏观思路和中观策略,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理论教学内容。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时数,都无法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知”很重要,知是激发行的动机,是情感和自觉性的重要基础。具体的说,就是要努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运动保健、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体育养生、体育疗法、体育观赏,这些理论知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内容。

(2)必修内容。在安排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时,应该选择使大学为终身受益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它应以个体性项目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

2.改进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其划一性、被动性、机械性的教学状况,朝着兴趣性、自主性和丰富性的方面发展,依据现有条件可以逐步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1)激励教学。为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的动机。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应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积极提倡激励教学方法。

(2)主动教学。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智力发达的群体。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努力改变那种教条和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猎奇心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这个教育过程。

(3)差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而实施的有区别对待的教学,其指导思想是对学生全面负责,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依据学生的素质,实行差异分班,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的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是搞好差异教学的必要条件。

(4)高质轻负教学。高质轻负是指在体育过程中,以保证强身效果为前提,把生理和心理的负荷调节到适宜程度的运动方式。其运动负荷心率一般控制在130-150次/min,而强度一般为极限强度的60%。美国学者实验表明:小量多次的活动有可观的累积效应。它能使人获得足以健身的运动量,收到“零存整取”的健身价值。它的健身效应较剧烈运动毫不逊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高质轻负的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对运动量过大而产生的厌烦、畏惧、压抑的情绪,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初探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采用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多为全校教师共用一个评估指标体系,这抹杀了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专业性。鉴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学评估的独立性,在建立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充分尊重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以其他学科的共性标准代替体育学科的特殊标准。所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立全面、科学、高效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特性

在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时候,由于体育教学具有自己的个性:以运动和身体锻炼为手段,增强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设计评估体系和拟定评估指标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个性。

体育教学具有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双重内涵

体育教学的非智力内涵泛指学校的体育活动、训练,一般是实践性的身体活动,着重于身体的锻炼。体育教学的智力内涵是指教导学生了解锻炼的内在规律,掌握锻炼的科学方法。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必须阐明一些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讲解人体结构和保健卫生知识,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受的体育教育能受益终生。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评估多年来只重视非智力内涵的评估,对于智力性内涵往往注意不够,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这些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学生体格锻炼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互相渗透性

大多数人认为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之后,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能够提高,其实,这只是体育的最基本职能。实际上,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拼搏、竞争、坚强、合作的意识。这些品质正是当前人才培养中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在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在重视体质和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

体育教学的相对独立性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有较强的独立性,它与智育、德育的相关性不高。因此,尽管学校的整体评估中包含有体育评估的指标,这些指标仍然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凡是独立性比较强的指标,在评估中,往往容易被过分强调或者过分削弱,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时,必须注意把评估指标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包括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组织教学、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同时考察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教案、教材选用、训练场地、器材设备,以及课外辅导答疑、考试方式、指导学生练习、健身计划设计等其他教学环节。关键在于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通过评估,总结先进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信息,推动整改建设,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首先,将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内容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内容列出一级指标;再在每个一级指标的框架下列出二级指标。其次,根据每个一级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给予一定的权重分值。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个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的重要程度给予一定的权重分值,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第三,各级指标以及权重的确定需要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否则难以体现评估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实施过程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以所有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授课的体育教师为对象,以体育教师教学为重点,通过所教的学生每学年对体育教师教学评价打分(占60%)、学院级督导组的日常随机听课评价打分(占20%)与教案检查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或项目研究打分(占20%)进行综合排序、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领导小组以此为基础初定等级、学校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及专家组以随机听课为依据对初定等级进行认证。认证后,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体育教学单位及教师本人等程序,每学年为一个周期给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结论。以此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反思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反馈

学校体育教学评估专家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及时与体育教学单位及体育教师本人交换评估意见,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其改进提高,同时自觉接受体育教师监督。学校教学评估专家组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组织整改建设。学院级督导组对教学质量差或一般化的教师,应该以帮助教师提高为立足点,使其通过整改得到明显提高;或向学校提出建议,给予培训、进修的机会以促其提高。对体育评教中发现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应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并帮助其总结经验;同时组织观摩教学,以大面积地拉动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如黑龙江大学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通过网上评教、评学及评管,及时将评估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体育教师,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予以借鉴。

建立科学、全面、高效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实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最直接、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应依据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特性,确定出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及程序,构建出科学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科学体系,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这就需要进行科学的理论探索和大胆的教学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真正贯彻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发展个性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的主导思想,建立起科学、全面、高效的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不仅是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科学体育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更是稳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文 黑龙江大学 国梁)

第五篇:组织资源的三个层面

组织资源的三个层面

在我们周围,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不乏少数,仅仅几年之间创造出巨大财富的商业王国,这样优秀的人力资源比比皆是,但也不乏糟糕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将原来优秀的资产管理成为了负资产,因此,如何有效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作用非常重要。

一个组织的资源可以被分为三个层面:

1.劳动力资源

最低层面,是劳动力资源层面,通常也被称为壳资源。像重庆超天门码头的挑山工一样,用自己的肩膀、自己的身体来创造财富,赚得极低的回报,实际上每个企业都有这些劳动力资源,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熟练的技能帮助组织创造财富。

2.人力资源

金字塔的第二个层面,被称为老资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这些员工在某一领域中有着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其专业知识为企业做相关的管理平台建设、相关方案设计,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

3.人力资本

第三个层面,也就是金字塔的顶层,被称为人力资本,又被称为“千手观音”。在中国南方,民营企业的大本营,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并没有太高的学历,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兢兢业业地在很小的细分领域中创造巨大的财富。

劳动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这三个层面,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依赖于创造性的人才牵引组织的成长,在职能系统中将工作做好,同时也需要从事具体工作的同事,将操作性的工作做好,一个组织有没有竞争优势,是看这三方面的人才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安邦智业企业咨询做好家居建材培训,联盟活动。

下载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歌教学的三个层面[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英语教学的三个层面》

    读《英语教学的三个层面》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的是英语教学中,传播知识、倾注文化,进而唤醒人对语言的审美情趣这教学三大任务的联系。 这篇文章有很多可取之处。首先,文章提出的......

    孝敬春天的三个孩子诗歌

    春风、春雨和暖阳都是春天的孩子;春天对他们仨疼爱有加,他仨也都十分孝敬妈妈。初春,春风就出发,他吹绿了杨柳,吹红了花。春天一见就说她春风,你真傻,天还这么冷你出门干啥?春风说妈......

    小学诗歌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

    高中诗歌教学

    (E12)诗兴 诗品 诗心 ——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实践的探索 【论文摘要】“不学诗,无以言”,诗一样的年纪,该有一颗诗般纯粹、晶莹、飞翔的心。社会的变迁、经济体制的改革、效益......

    初中诗歌教学

    让学生爱上诗歌 ——我看人教版初中诗歌的教学 山东诸城龙源学校于海波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以凝练优美的语言、丰富深沉的感情、富有韵律的节奏深深吸引着人......

    李白诗歌教学

    李白诗歌教学 1、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内容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

    诗歌教学教案

    诗歌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型: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用普通话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划出主要意象进行品鉴,在此基础上体味诗......

    小议诗歌教学

    小议诗歌教学据港中学 朱皓 关键词:诗歌教学系统化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找对突破口 比较阅读 摘要:开设《唐诗宋词》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如何鉴赏诗歌,所以在教学中决不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