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为打破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搞了一个“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这种新教学法的提出,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又做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宏观上是分为三步走,具体方法分为“四训”“四式”“两变”。现分述如下。第一步:熟读成诵,化“文”为“白”。
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现代化,我首先把文言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以学生的基本训练为主,实施四种基本训练,以达成三步法第一步的目标。以训练为主,并不是教师不要讲。鉴于学生现状,学习文言文之初不但要讲,而且必须纤屑不余,发挥净尽。只不过讲的目的是为了助读。引导学生入门是个关键,起初的第一步,进度必须放慢,务必把作品中的字词句讲实讲透,务必高质量的完成四种基本训练。第一步的慢正好产生了第二步、第三步异乎寻常的快。我在熟读成诵阶段共讲了8篇课文,却用去了统一进度规定的二倍的课时。但是,到第二阶段却翻了个个儿,到第三阶段则又成倍甚至几倍地加快了,曾经出现了一堂课学完3篇文言文的局面。
四种训练的第一项是语感训练。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我在语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意会文意,在朗读中形成敏锐的语感。为此,我先做示范诵读,先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我要求学生多读、熟读、烂读。由熟读而成诵,由烂读而化古。
语感训练就好比是催化剂,使读的过程成为一个化古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熟读成诵,其意自明。过时候,学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话一样的明白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熟读成诵10篇左右的古文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文言语感,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语言材料。这对于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大有益处。第二项训练是基础知识训练。
这一训练的重点是正音、辨形、释义、析句等基础知识的巩固。学懂了,还不见得能掌握,要打好基础就得练。练习应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应保证学生在正常的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一碗精粉水饺,而不是一筐玉米面窝头吃。练习应该是精要的、有趣的,其形式则是活泼多变的。第三项训练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一训练包括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查阅文言工具书的能力,一种是总结积累的能力。我的学生,每人必备文言工具书,而且不只一本,像《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虚词》等。工具书是储存信息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检索,四五十个人一起动手,既紧张,又有效率。我从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就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总结、逐渐积累的习惯,每堂课上,学生都要记下一些卡片,课后再分门别类地总结备忘。比如分为文言实词活用、文言虚词、通假字、文言句式、文体特点、文史知识等。通过以上两种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精神,为后来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项训练是记忆训练。这项训练强调的是理解记忆。我的做法是变学生生吞活剥的接受语言为融汇贯通地吸收语言。我把记忆的过程设计成一项完整的工程。教师拆讲了的每一个字、词、句,犹如给了学生砖、瓦、沙、石,要让学生在理解记忆中建起一幢属于自己的高楼。理解记忆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消化知识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对原句的理解,而且可以理解少数难懂的字词,甚至还是一个意会文意的过程。比如一首古诗,它的文意不是教师所能讲述尽的,只有在诵读中领会、想象,才能丰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文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记忆训练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在诵读中理解地记,记就变得容易。在第一阶段积累起大量的文言词汇,就为后两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记忆的效率,我还根据自己的体会介绍了中外有关记忆研究的成果,供学生做出最佳记忆法的选择。知识的价值全在于运用,而不在于储存。记忆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步:解难释疑,浅易自通。
在这一阶段里,我运用四种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既定的导读目的,即所谓“四式”。这四种方式是区别不同教材和不同学段而分别采取的。有时结合运用,有时一种方式贯穿始终。
1、答辩式
我借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请问吧,各位。”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答辩,这种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人人动脑,个个用力,学生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了,有的甚至还想提个能难住老师的问题。答辩式既可省教时,又可在答辩中给予有强度的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须知,你是在人家口渴难耐之时,送来一碗水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全力质疑问难,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答辩式适用于“三步法”第二步之初。
2、激疑式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凡出自教师之口的,即为标准答案;凡上了书的,即为真理。盲从必然束缚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无疑”,就要激凝。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设疑置难。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这个问号就是揭示矛盾,启迪思维。所以,我们应当如实地把学生看作是主动学习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应当在激疑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力。
3、争鸣式
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争鸣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激疑式”是教师提出问题,“争鸣式”则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这是向形成自学能力过渡,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这个阶段提出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鼓励学生争相发议,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择取正确答案。“争鸣式”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许多疑难问题就是在争鸣中辩明的。
4、类比式
如果仅仅把文言文讲成古汉语课,那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因为读懂一篇文言文往往涉及“文”“史”“哲”多方面的知识,只排除文字障碍,解决翻译问题,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更不知该怎样批判继承古代文学遗产。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类比法实施教学。具体做法是先分解后类比。比如,在讲完《氓》和《涉江》之后,我引导学生对比,同是先秦诗歌,《氓》的风格是淳朴优美,《涉江》则是朗丽深幽,由此可以看出在类比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揣摩作品立意布局谋篇的方法,从单篇课文的理解逐步上升到读写一般规律的认识。第三步:自通古文,形成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自学古文能力。到了“三步法”的最后阶段,我实行了两个带根本性的转变,即变“导学”为“自学”,变“老师讲”为“学生讲”。
1、变“导学”为“自学”
实行这个转变要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有具体要求的自学,即在自学前,教师提出“自学目的(包括文道两个方面)”“自学
第二篇:三步教学法
半坡“三步教学法”课改模式简介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思路、学法指导、同步训练、课节小结、达标测评、拓展提升等环节。导学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针和依据。“三步”即:预习、展示、反馈三个教学模块,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分割,是对导学案的具体实施、体现。预习(8-10分钟)。预习,就是在导学案的导引下,以目标为主线、以教材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与合作,力争达到基础内容在小组内解决。老师在预习环节中的作用是: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发现问题、总结知识规律。展示(18——24分钟)。展示,是对预习内容的再现、提升和运用。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如:读、写、讲(说、听)、背、提问、质疑等。重要的、共性的、疑难的内容在班内展示。展示的指导思想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内,获得学习的快乐。展示的重点是:始终围绕目标,难点是: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展示的关注点是:学困生和性格内向学生,对他们可以降低展示难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的作用是: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科学安排。反馈(8-10分钟)。反馈是教师获得信息的主渠道,是指引下一步教学工作的依据。是通过学生的说、谈、读、写、演等方式,对于所得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重在强调反馈习题化,反馈梯度化。在这一环节中强调教师对有延伸和拓展性的知识在班内的指导,并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第三篇:六步教学法、三步教学法
“先学后教、当堂测试、三步反思”整体双向的教学模式
一、模式介绍
“先学后教,当堂测试,三步反思” 整体双向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思想就是解放教师,解放学生,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肯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照教师所揭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所谓“后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整理、评价并进行必要的补充。所谓“当堂测试”,是指老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本节课的练习、作业或有针对性的测试。所谓的“三步反思”,即是指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步”都进行的教学性总结行为。它包括课前的“归纳和预设”、课中的“调整与引导”、课后的“总结与回馈”三个步骤。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的主导地位以及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效果达成,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整体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一)、先学应包括揭示教学目标、自学前的指导、自学三个环节。
1、揭示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要在学生自学之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的,而且可以在接下来的自学活动中做到方向明确,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力求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降低,也不拔高。另外,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三维目标,还要有方法辅导、德育渗透、心理疏导等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要求。目标的表述要用外显的动词,最好转化为具体问题。
2、自学前的指导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们需要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最后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了一定的压力,增加学习的紧张程度,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如果在自学时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长期坚持下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增强自学能力。学生自学前的指导一定要具体、明确,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才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的指导要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比如:“同学们,下边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明确时间),大家自学教材的第23页至24页(明确内容),在自学的过程中可进行小组讨论(明确方法),5分钟后请回答下列问题(明确要求)”。只有做到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进行自学。
3、自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独立与合作方式理解课本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知识结构。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接下来的“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内容。因此,这一环节也称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二次备课”。
老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督查,及时表扬和鼓励那些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同时重点给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要在“先学”这一阶段,通过提问、讨论、学生板演等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归类整理,为有的放矢地进行“后教”做好准备。再者,提问时要尽量照顾到后进生,如果后进生都学会了,那么就可以保证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已经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
(二)、后教是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所进行有对性的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的更高一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教师在“后教”阶段要做到三个“明确”:
一是要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为保证整体效率,如果只是个别或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可以采取其他的辅导措施进行补救,而没必要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
二是要明确教的方式。借鉴洋思中学推行的“兵教兵”的教学方式,魏书生叫自觉、参与、讨论的教学方式,我们叫“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些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或者进行相互讨论,教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三是要明确教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而不满足于只是给学生提供具体问题的答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不仅“知其然”而且做到“知其所以然”。同时,教师必须提醒学生注意在知识的具体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少走弯路。
(三)当堂测试就是教师课堂上要留出不少于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的练习和作业或小考。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指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是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进行讨论。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为有利的。
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可以针对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同时设计的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可以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等多种形式,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避免学差生与优等生完成相同的作业。
这一模式要求:“每堂课学生自学讨论的时间不能低于10分钟,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学生练习测试的时间不能低于20分钟”。当然这一时间可以因课型、因学生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一定要精讲多练。
我们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大面积转化“学困生”的理念。各任课教师还要有一系列大面积转化“学困生”的措施,可以制定“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制度。这四清制度,就像四道拦河大坝,截住了学生后退的道路。所谓“堂堂清”是指:每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必须当堂巩固,不留尾巴。每堂课的达标测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能看书,不要讨论,教师要当堂批改(若批不过来可引导学生批)。在下课时,可能有3名学生没有做完,4名学生没有做对,这7名学生没有做到“堂堂清”,就转变成了“日日清”,教师在当天的课外和自习时间就要找这7个学生补课辅导,使他们对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巩固。每周星期五下午,班内检查,主要是对那些 “学困生”的数学理化外语进行检查和辅导,这是“周周清”。每个月的月考是“月月清”。
“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 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像考试一样紧张,就是要提高课
堂教学的效率和节奏 “上课要像考试一样紧张”,乍一听觉得有些极端:现在学生负担过重,如果课堂再像考试一样紧张,学生还有轻松的时刻吗?学生的负担不就更重了吗?但仔细一想也有道理: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负担重?固然与应试倾向和追求升学率有关系,但也与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有关系。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紧张起来,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只能课上损失课下补,校内损失校外补。于是,作业越来越多,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起来,把应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课下就可以分层次少布置作业或不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
“三步反思”,中课前的“归纳和预设”要做到细致充分,做好“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两个问题的处理。教师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首先做出预测,比如,对于可能出现的同类问题做出归纳和总结,分析出大体相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足准备工作。如语文课中高奎,石丽老师讲修辞手法及作用时注重归纳和总结此类题的一般性规律,教给学生答题方法,王晓芳老师讲《走一步,在走一步》的记叙顺序时,先交待记叙的5种顺序,再讲解本文的顺序,王艳、陈猛老师解数学应用题注重从一题多解寻找最佳解题方法,徐凤菊,刘仁珍老师注重英语课中的同义词辨析,一词多义等问题的归纳整理,而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则要求教师做到准备如何处理,效果怎样,使用的那些处理方法,得在那里,失之何处。
课中做到“即时性和及时性”的调整和引导,即在课中,教师要针对现场出现的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出调整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表现朝着预设和既定的、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健康成长的目标靠近。课中教师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知识性”、学习方法做出调整,而且要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做出正确的引导,如孟老师在讲课中说“人们常说浓缩的都是精华,二班学生大,你们班学生小,希望你们各个都是精华”。
课后做到“系统性和反馈性”的总结和回馈,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实施完成后,都要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做出详细的总结和细致的分析,并且将总结的信息和结果及时回馈到课堂教学的进行中,供下一次课堂教学参考和借鉴。如地理课学生对如何辨认方位模糊不清,关银华老师在课后反思中注重从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及指向标和经纬线等方面充分考虑如何辨认方位。
“„三步反思‟不仅要求教师做出课后的反思,而且要求他们及时进行对教学整体的总结,做出归纳,并依据总结和归纳的结果做出预测,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三步反思”其实是给老师们一个仔细总结、认真反思的机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及时总结和反思对老师们教学技能的锻炼、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整体双向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单向”的,教师过分注重“教学进度”,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的关注就显得不足。而整体双向教学法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顾名释义,整体双向教学法,即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教学计划的“双向性”。
“整体性”是指教学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教学首先要从整体出发,变传统课堂的“知识点”教学为服务于知识的整体性,让学生从知识的源头入手深入微观探究,兼顾前后教学内容上的连续性,将分散的部分教学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寓分散性于整体中,发挥整体效应。教学“大整体”就像一个由层层叠叠的各部分组成的“知识大厦”,在“知识大厦”的每一个层,都表现为功能与知识的统一,正是通过这种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融通,才构成了教学内容的整体。只有有效地将各个层次置于“整体”中,实施每一个部分时都能考虑到“整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教学的整体功能。
“双向性”,是指教师的教学进度,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进度,即要求教师要明确课堂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而不单单是为了完成进度。有很多课,是可以打破课时规定的,当然前提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如以语文教学的《斑羚飞渡》教学为例,老师会利用一个课时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点,但却要用几个课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系统的循环链、西藏的人文地理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整体双向教学法”就是要发挥“1+1>2”的效果。“整体双向教学法”的核心是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在“整体双向教学法”中,学生学习、认知过程其实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而随着层次的增加,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起来。“整体双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按照教学“整体”,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笼统到完善来组织实施教学的。
学校各个年级组都严格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以及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编制一个层次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先讲多少,后讲多少,老师们都有一个科学的层层推进、步步提高的进程表。
以上只是“先学后教,当堂测试,三步反思” 整体双向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具体到不同课程和不同课的类型,这一模式的结构和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始终遵循着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和练习,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适时必要的指导和反思,这是暗线。再者,“先学后教,当堂测试,三步反思”课堂教学的特色还体现在它对于“学”、“教”、“练” “思”四者交叉的、循环的、整体的时间安排上,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这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都是极为有益的。
当堂测试,三步反思” 整体双向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具体到不同课程和不同课的类型,这一模式的结构和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始终遵循着两条线:一条是学生的自学和练习,这是明线;另一条是教师的适时必要的指导和反思,这是暗线。再者,“先学后教,当堂测试,三步反思”课堂教学的特色还体现在它对于“学”、“教”、“练” “思”四者交叉的、循环的、整体的时间安排上,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形成态度的过程。这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都是极为有益的。
实施六步教学法,贯彻主体性教育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倡导的先进理念;转变教学理念、加强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是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举措;积极探索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努力的方向和时代的要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目前推行的“六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好的贯彻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六步教学法概要
六步教学法是在美国著名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当前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教学现状,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不断实践,完善而形成的一套针对差生源下搞好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六步教学法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是:
1、引言:教师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自学奠定基础。
2、目标:利用多种媒体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并有差异,目标要适当,要根据学生实际,抽象的目标配有目标思考题,出示目标后教师要简单讲解,进行自学前的指导。
3、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依据课本、实验报告册、课外读物等进行自学,自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巡视,对学生进行及时鼓励和督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点拨,并对发现的问题梳理、归类、做好“第二次备课”。
4、后教:教师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精讲、讲解时要注意学法的指导,要授之以渔,举一反三,教学生学会用一把钥匙开一类锁。
5、训练:通过当堂训练达到巩固所学,减少遗忘的目的,训练时间在15分钟左右,内容是当堂刚学的,形式像竞赛,效果要达到掌握基础,略有拓展提高。
6、小结:本堂结束之前,作一小结,对本堂内容高度概括、归纳,要有独到的见解,画龙点睛,起到巩固当堂所学,适当拓展提高的作用。
六步法的主要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目标教学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探索,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六步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六步教学法以生动的实践诠释了素质教育。
二、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育现状的分析
受前苏联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的是五段式教学(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该课堂教学结构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被动听课,被动学习,有劲使不上。教师满堂灌,从上课到下课,学生始终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了一句空话。
2、跳不出“认知”的怪圈。课堂上重点传授知识,学生听懂了,就认为完成任务了,其实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特别是动手、动脑等实践能力,“做”是最好的学。
3、缺少针对性,达不到因材施教。教师照本宣科,千篇一律,不能及时反馈信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4、重复训练,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轻轻松松,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这样,必然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三、六步教学法产生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理论依据
(一)六步教学法产生的基础
1、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滑坡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沿袭着五段教学法。呆板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之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仍采用五段教学法,必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必须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
2、洋思模式的启发
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的跨越式发展,引起许多教育着的思考,同样的差生源,同样的办学条件,为什么结果却不同?反思我们的过去,特别是反思课堂教学,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制约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只有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按自主式学习的要求,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彻底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现状,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六步教学法主要理论根据
1、布鲁纳的结构主义与发现教学模式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美 国的著名的认知心 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创立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如何教法?”在“如何教?”这一方面创立了发现教学模式,该模式有三个方面,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采用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分数的等级或竞争等外在的因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是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动机由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往往是由学习材料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如父母的愿望、教师的要求,内在动机则是由对学习材料本身感兴趣而引起的,内在动机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引言的设计是根据这一理论而规定的,从而实现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关于发现法,其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独立地思维和探索得出问题的结论,学生积极思考,活动,探索,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自己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记住。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就如“小科学家”“小发明家”那样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再发现,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及对问题的指导,是对发现法的实际应用。
2、掌握学习理论和掌握学习模式
掌握学习理论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地卡罗莱大学的约翰卡罗尔提出来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美国的布卢姆加以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以“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为主要思想的新的教学理论,其目的在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他的理论针对着一种传统的看法,即只有好学生才能学好,差生怎么也不行,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不好,学习上存在差生是正常的。而布卢姆认为“任何教师都能帮
助所有的学生很好地学习”。教师能够帮助“笨”的学生象“聪明”的学生那样学习,能够帮助“学得慢”的学生象“学得快”的学生那样学习。掌握学习的基本观念就是:一个人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人人都能学会。许多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并不是由于他们智力发展不好,而是由于学生没有付出所需的学习时间,教师没有给学生恰当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对头。掌握教学的课堂教学,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出示学习目标,介绍学习方法;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及时观察,进行评价和鼓励,调整教学;三是要做好课堂总结,告诉学生努力的方向;四是要对暴露的问题及时矫正,矫正时要区分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分析六步教学法的目标、先学、后教阶段的要求完全符合掌握学习的基本思想。
3、人本主义和非指导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总体上体现出这样的特征:强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注重教学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尊重学生的需要等等。人本主义认为课程学习应采用“主体学习”的方法,即:一是教学的个性化,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二是学习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三是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方法;四是课堂学习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六步教学法的整体安排上,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四、六步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
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一种特色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抛弃“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成“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由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能力而进行的。
2、时代性原则:教学中要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差异性原则: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差异生教学,要关注个性化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和提高。
4、探究性原则:教学中注意问题的设计、情景的设计,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和实验能力。
5、合格性原则:通过小组划分,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6、创新和实践性原则: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疑、善思、要敢于冲破已有的惯性思维,大胆创新,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五、六步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点
(一)内容和基本要求
1、定向
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每课书的学习重点既从本课书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我喜
欢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从语文总体知识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这样看,就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紧紧抓住那些从期末复习,从语文知识树的角度来看,割舍不掉的知识。另外还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由我提出,有时由好学生提出,也有时大家讨论。在自己的班级上课,有时我提的重点被学生否定。即使在外省市上课,我提出的学习重点,有的部分也被多数学生否定。每当这时,我便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修改学习重点。在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把学习重点写在黑板上,如《故乡》这课学习重点:
一、字词;
二、文学常识:作者及时代背景;
三、人物肖像及语言描写;
四、分析人物性格变化的原因。
2、自学
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仍以《故乡》为例,因学生已进行过整册书知识归类学习,前两个学习重点,稍加回忆或复习即可重现,第三、四个学习重点,需自己读书,找答案。
3、讨论
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一个讨论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4、答疑
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学生如果会,则由学生解答,学生不会,则由教师解答。在答疑时,可提出教学重点所列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已读书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倘这一疑难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予以回答。倘无普遍意义,且无深究的意义,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则跟个别学生讲明:“这个问题,待下课后,老师再跟你个别研究。”
5、自测
即自我测验。测验方式不同,有时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有时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有时每组出一道题,其余组抢答。有时我出一组试题,或做教材后面的练习题。需书面回答的题,一般都限定时间,全班同学进入竞技状态,用三分钟或四分钟做完,然后立即拿出红色的笔评卷,错的地方用红笔写出正确答案,回答之后将红色的内容再用蓝色的笔做一遍,再用红笔评卷。这样检测,既明确了自己当堂有哪些知识点没能掌握,又明确了经过课后的努力又有了哪几点进步。
6、自结
即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这有点像录像机“倒带”,学生快速将自己头脑的录像带倒至上课时,再根据需要,放映一遍必要的内容。自结,大部分采取每位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大声说的形式。也有时请一位同学总结,大家订正
(二)主要特点
1、六步教学法引言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从心里真正想学愿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为提高能力,掌握知识奠定基础。
2、目标部分使学生心中有数,学有目标,并且目标有差异,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完成相应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克服厌学思想。
3、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充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配备相应的思考题,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为终身学习能力形成奠定了基础。
4、由于对于学生会的教师一律不讲,节省了时间,对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时间的保障,对于学生自学进行充分反馈,掌握了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因此讲解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5、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当堂训练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遗忘,最大效率地巩固所学,能事半功倍。
6、六步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每一方面都得到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7、六步教学法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六步教学法的灵魂是精讲多练、师生互动,其实施的关键是处理好先学的时间和学法指导,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六步教学法的实施,抓住了学生的学习主体这个重点,设计教学环节、严格落实教学步骤,贯彻了主体性教育的理念,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为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初中课本上所选的古诗文占教材的30℅左右。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如果过于强调对文言文语法掌握,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把它当作工具书来上,便会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据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欣赏评价----积累迁移”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以下就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第一步,导言激趣,朗读感知。教学本课时,我先由现在的旅游谈起,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大,需要有心理上的放松,每到国庆节,五一节都会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放松身心,在古代也一样,柳宗元就是这样来导入,然后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问题予以了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第二步,疏通文意。这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难句如“凄神寒骨”等就由师生共同来解决。老师重点强调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和其他篇目中的词语比较。加强阅读和积累。词义识记和诗文阅读应该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古诗文阅读,而记不住古诗文词义,根源恐怕在于古诗文的见识数量太少。古诗文常见词语的呈现次数不够,大脑中烙下的印记不深,就不易记住或想起来。
养成对译习惯。我们对汉语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和使用困难不大,但如果要求我们用规范的方式解释句中字词,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换成初中学生,困难会更大。学生虽然记住了一些单个文言词语的意思、用法,但翻译时不会运用或不能逐字落实,也很正常,这当中有个反复实践和习惯养成问题。因此,从学习文言文起,教师就要作好文言直译的示范,安排相应的文言句子逐词解释作业。如学习《伤仲永》“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句,一一解为“自是(从此)”“指物(指定事物”“作诗(写诗)”“立(立刻、马上)”“就(完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逐一释为“(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给)(那个人),通过这样反复示范、练习,学生就会养成文言翻译的逐字落实的习惯,当然,老师少不了还要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猜译的方法,如此,当学生读到新的文章,新的句子,也会对陌生的词语采用推断猜译的方法。相信学生不分青红皂白以今义当古义,漏译的现象会大大减少。
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文言字词的积累掌握,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归纳过程,经过这个过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才会逐步提高。比如”而“字,第三步,理解主旨。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了“整体赏析”的导读法。首先,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我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小结: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确实是个“石潭”。“如鸣配环”形容声音清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树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姿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第四步,鉴赏感悟。《小石潭记》一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一环节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文意,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体会了潭水清澈的特点,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曾在我的家乡看过这么清的水,水深达几米,可水底鹅卵石的纹路、颜色历历在目。”有的说:“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门前见过这样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还有的兴奋地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说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学们的眼前、心中荡漾开去„„
第五步,积累迁移。积累即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我就根据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这类写景散文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五环节课堂学法指导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学法指导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越来越多的语言材料,也丰富了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迅速迁移,活用到写作中去,从而乐学,会学,学好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
第五篇:作文三步教学法小议
作文三步教学法小议
四川省通江县铁溪镇中心小学
张培元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老师觉得作文难教,学生感到作文难学的现象比较常见。如何化解作文教学难点?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总结出定势、求真、创新三步教学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定势:写什么,怎么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培养学生们“说话”的兴趣,还要让学生们懂得“用笔说话”时说什么、怎么说。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抓好“四个一”的指导方法:
写好一件事物。引导学生们懂得并做到写作时要有明确的对象,热心而又充满好奇地关注生活中的诸多细节,抓住鲜活的东西,抓住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要让学生们懂得作文要让事实说话,把自己的情和意倾注于描述过程中,只有写细写活至少一件具体的事物,文章内容才有可能充实起来。
明确一个中心。要努力让学生们懂得在动笔之前就要弄清为什么要写这篇作文,明确自己的作文要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并将其贯穿于全文。
突出一个重点。老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在作文中把自己印象最深刻、感受最鲜明或最受教育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克服平均使用力量、记流水账的现象。
抓住一个细节。细节是文章的血肉,写好细节,文章才能有血有肉丰满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们细致观察并捕捉细节,并将其形象地写出来。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体裁、内容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们具体的作文方法,如写人,要写外貌、语言、动作,重点在于写人做的事。
求真:走进“最近发展区”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学生们现有的发展水平,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引领学生们走进“最近发展区”,促进其思维和表达的不断优化。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们写身边的事物、写自己真实的感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强调“三个不写”,即不熟悉的不写、不明白的不写、写不好的不写。
不熟悉的不写。对熟悉的事物,学生们了解深刻,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们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不编造,不写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不明白的不写。许多时候,学生们会被观察到的现象所吸引,而其实不知其所以然。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多观察的同时多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家长或者自己查资料来解决,但是不要把自己也没弄明白的东西带到作文中去。
写不好的不写。很多学生作文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找准适合自己写的东西,写不好却要硬写,生拉硬扯。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时要引导学生们“我笔写我心”“我文表我情”,可以扬长避短,提高写作水平。
创新:开拓作文新境界
在学生们基本上掌握写什么,怎么写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维,开拓思路,寻找新的作文灵感,敢想,敢写,乐写,发展个性,让作文更有“味道”。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一份考卷 》时,首先引导学生们仔细回忆最有印象的一场考试,然后联系实际说一说。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粗心做错了题很后悔;有的说,自己经过努力,考试仍然不理想,但不灰心,相信只要再努力一点就会进步……其实这些话题都是大家熟悉的。我顺势点拨说:“这些很好,但还有什么不同的内容吗?”在我的启发下,一个同学说,他以前成绩差,经常是C,这回考试终于获得了A,他好高兴哟。当他准备把这个消息告诉爸妈时,可他们偏偏不在家。为让爸爸妈妈更加高兴,他开始第一次自己做饭,然而,笨手笨脚的,结果手被烫伤了。猛然间,他才发现自己虽然学习成绩提升了,可生活自理的能力竟如此之差!另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有个同学考试得了高分,高兴得不得了,走路都蹦蹦跳跳的,结果在平坦的大路上居然摔了个跟头,所以做人做事千万不能让胜利冲昏了头脑呀……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敢于想人之未想,发人之未发,启迪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唯有如此,作文教学才能天宽地广。
(本文发表于2018年3月20日《精神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