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预习的几点感悟(最终版)
初中数学预习的几点感悟
摘 要:本文首先明确了数学学习中预习的重要性,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很差,在分析了其原因后,做了几点尝试,旨在提高数学的预习效率。其中对课内预习进行了尝试并逐步完善,同时对有效的预习方法做了归纳。
关键词:数学预习预习方法 终生学习正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所谓预习,就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预习的重要性
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其二: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其三: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这种好习惯会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做好铺垫。
二、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下列种种现象。
1、预习要求不具体,导致预习不到位。有的老师布置作业时,只说:“今天晚上预习×××内容。”学生就走马观花的看一遍,预习作业形同虚设!
2、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凡事得有法,有路可循,否则学生无从下手。
3、预习得不到落实。晚上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
4、预习见高不见低。由于预习不能实事求是,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总是以优先预习效果取代全班学生预习水平。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现象,有些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于是课前对老师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在学生讨论与合作学习过程中,心中无数,导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似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不能充分利用手中的导学稿,认真思考教材与导学稿上提出的问题,甚至连教材中的数学名词定义、性质、定理都不知道,就急于完成练习,有时甚至是从参考资料上直接抄个答案糊弄检查。这样便一点也达不到预习的效果。
三、几点尝试
首先,预习作业仍需坚持布置下去。毕竟部分学生还是有自学性和能力完成预习作业的。我们应该鼓励这部分同学,并努力发挥他们的代头作用。另一方面要抓预习作业的检查力度。初期教师逐个亲自检查,并尽量做到面评,待时机成熟后可由组长代评或学生互评。
其次,由于学生的自觉性不高,所以课余时间做预习的质量较差。个人觉得,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们有必要“牺牲”一些课内时间。如起初我在每节课的课前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上进行预习,这样至少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其实这种类似于杨思中学所提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不少见,然而由于我们学生的能力有限,此方法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常常有新课讲不结束的现象;随后我进一步完善了课内预习,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的预习。当然,这种课内的预习只是一种缓兵之计,最终还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前预习。真正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再次,要适时给予一些预习方法的指导。在初期甚至可以专门准备一节有关预习方法指导的课,当然若能在面评中做针对性地个别指导效果会更好。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预习方法供参考:
1、读一读定义法则。预习时要认真读一读这些定义法则,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并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想一想例题。对于例题,它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例题理解不理解就决定你会不会做这种类型的题,预习中遇到的例题要好好想一想它与前面的知识有何关系,可以先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然后理解每一步怎么得到的。如果不理解,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说一说难点。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同时听取别人的见解,在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
4、写一写笔记。预习笔记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在教学中要建议学生做笔记或整理“错题集”。
5、做一做练习。预习完例题,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做一做课本中的练习。这样能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增强预习的信心。
6、补一补旧知识。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7、提一提疑问。在预习中记下的难点,在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让老师给予合适的解释,这样即给老师提个醒,哪些是学生不易掌握的,又解决了自己的疑难问题。
总之,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改进,我发现要让学生主动预习好,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不能放弃,因为只有让学生会预习,而且懂得怎样的预习方法效果好,才能凸显课堂的高效和自主。作为老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洞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正确实施课前预习,课前、课内、课后重视学生主体的展现,营造和谐、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就是交给了学生一把终身受益的钥匙!
第二篇:初中数学预习的几点感悟
数学预习感悟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所谓预习,就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预习的重要性
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其二: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我们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我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通过预习,他们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了这些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掉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其三:因为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这种好习惯会为我们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做好铺垫。
二、预习方法
1、‘读一读定义法则。预习时要认真读一读这些定义法则,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并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想一想例题。对于例题,它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个关键,例题理解不理解就决定你会不会做这种类型的题,预习中遇到的例题要好好想一想它与前面的知识有何关系,可以先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然后理解每一步怎么得到的。如果不理解,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说一说难点。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通过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别人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同时听取别人的见解,在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4、写一写笔记。预习笔记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5、做一做练习。预习完例题,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法去做一做课本中的练习。这样能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增强预习的信心。
6、补一补旧知识。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7、提一提疑问。在预习中记下的难点,在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出来,让老师给予合适的解释,这样即给老师提个醒,哪些是学生不易掌握的,又解决了自己的疑难问题。
三、感悟。
通过预习,我发现老师讲的问我都可以快速吸收掉,学的很轻松,收获却很多,课堂上也能得到更多的展示机会,有利于我初中的数学学习。以后要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它会令我受益匪浅。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感悟
初中数学教学感悟
协和中学:高建
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表明,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一样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的数学知识,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标。
我们都知道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比如说,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的数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课堂上要求太高差生跟不上,要求太低优生又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类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我们实施的数学分类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班内分类,而是跨越班级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教学。我们每三个班分成一个实验组,每个组将学生分成三类:“提高类”、“中间类”、“基础类”,各类自成一个教学班。三个类别的学生同时在指定的不同教室上数学课。学生的分类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学生分类自愿。我们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三类,然后每个学生填写分类自愿,并说出其理由,我们将理论分类与学生自愿不相符的学生征求原科任教师意见,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及时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
分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各类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同学都有进步。对“基础类”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学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中间类”学生突出一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提高类”学生突出一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分类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即用最优秀的老师教最好的学生,最差的老师教最差的学生。而应该是三个类别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我们根据三个类别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有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基础类”学生,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老师任教“提高类”学生,二者兼而有之的老师任教“中间类”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类别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学生结构不同,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各个类别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每个教师悉心研究所教类别的状况,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让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对“基础类”学生主攻基础,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中间类”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提高类”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无论哪个类别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掌握程度上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是课堂的最高追求。
学生所在类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由学生申请,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对学生所在类别随时进行调整。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比较满意的类别,二是在实验中形成竞争机制,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抑制学生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分类教学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模糊走向清醒;二是打破了“优生差生一锅煮、优生差生无法在课堂兼顾”的教学困境。每个类别都可以根据本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标高。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的类别的学生都能听得懂、吃得饱,为每个同学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三是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可以把不同类型的老师安排到适应其教学特点的类别,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特长;四是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相互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精神。
我们都知道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类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类别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类别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九年级数学如何预习
九年级数学如何预习
2011届初三的硝烟还未散去,新一届初三的号角又已吹响。每一名同学都希望在初三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怎样利用暑假的时间学习数学以及学习哪些内容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一点个人的建议:
从学习时间上说,同学们在休息之余一定要坚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
进行学习,每天用来学习数学的时间不一定很长,大约在一小时左右即可,关键在于每天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定要能够保证,数学的学习切忌一曝十寒,要知道每天学习一小时数学连续学习4天,与一天之内连续看4个小时的数学然后后面3天完全不学习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保证学习时间的同时,大家也要讲究学习效率,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心浮气躁,同学们要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学习是全神贯注的。其次再来说说学习哪些内容:
第一,重视课本知识:任何科目的学习都万变不离其宗,数学也不例外,数学里面的这个“宗”,就是课本,因为所有的学习知识都来源于课本,考试的内容有些高于课本,但是基础知识点还是不会变化的,考试的试题就是课本知识的衍生物,要一点一点去挖掘试题背后的东西,找到其中要考试的重点是哪部分。所以课本还是不能丢的,不能一味地去做一些试题而忽略了课本这个根本。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将课本的知识点和例题弄明白,书后的每个练习都要认真地做一遍,这样才
能说我们基本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
在暑假相信很多同学都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有很多同学在对数学进行预习的时候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我把书看了就是预习了,我觉得只有在看书的基础之上能够将课本上每节的配套练习解决才算真正的预习,因为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还是得体现在解题中。
第二,要学会正确地纠错: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错,出现错误是正常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同学一错再错,这里面就涉
及正确纠错的问题。暑假的时间相对充裕,正是我们纠错的好时机。第三,做好总结:学习之后的总结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总结是对知识进行升华但是需要总结什么很多人并不清楚的过程。很多同学也知道要进行总结,在这里建议同学们利用暑假时间总结以下几点:1.总结旧知的知识结构。数学每一章都有一个知识体系,大家应该把这个知识体系总结出来并利用这个知识体系,记忆和掌握数学的各种定理和知识点。
2.总结自己一些容易出现错误的点。大家可以重新回忆自己出现过的错误,看看哪些地方是自己反复出现问题的点,往往反复出现问题的点就是自己的学习漏洞,如果运算有问题就强化运算能力,如果是知识有漏洞就把知识再回顾一遍,并适当地配合着知识做一些练习。
总之,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持之以恒与良好的学习方法缺一不可,数学也不例外。大家也可以利用暑假总结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
初中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由于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增高,再加上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多数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开始出现厌学情绪,学习失去了主动性,但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到最后有些学生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个问题,我分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着自己的教学作了一些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一、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我是滁州市第四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四中处在城边,学生大多数来自附近的郊区,学生的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广、见识少、反应能力较低,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学生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得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我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我主动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经常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适时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感情投入,创设和谐融洽的心理环境。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指导学生读。目前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他们往往是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习近平方根概念时,同学们都知道“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可是在做判断题时:1是1的平方根;1的平方根是1。这两道判断题前面一道总是做不对,后面一道倒是都能做全对。因为他们更熟悉“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却不能很好的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就是因为没好好读懂平方根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新学一个章节内容,先粗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细细的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指导学生听。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心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作笔记。我告诉学生们,在上课时,老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正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老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写。学生在解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这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在教学中我及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比如①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还要注意数学符号中数学演算的前提条件;②要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③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更好的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经过多形式、多层次去强化训练,让学生过好分析关、书写关,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四、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要求学生自己探索一些性质,定理。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要求学生准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
五、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我认为讲课的过程中有些创设的背景不一定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在创设教学背景时没有死板地套用课本,而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开头提出的一个关于踢足球的问题,由于学校场地的问题,学生没有进行过足球比赛,但经常打篮球,这样的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没有大的帮助。于是,我备课过程中及时地将此背景进行创改,将上述问题改为:打篮球的问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远高于足球),就比较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创改后学生多数都能理解并能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效果非常明显。
总之,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开展,持之以恒。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