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行动导向法教学在电工电子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行动导向法教学在电工电子课程中的运用
摘 要: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推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其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过程实施过程。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电工电子课程;实践
0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能力教育,是以就业作为教育导向。具体到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学生能够明确地适应岗位需求,胜任岗位工作。鉴于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目标的特点使得旧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致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成为空谈,其已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势,传统的教学模式式微,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运而生,实为大势所趋。因此,在教学中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符合电工电子专业教育的方向,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行动导向教学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各种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并非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随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尤其受到德国职业教育的推崇。行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以企业生产任务要求为目标,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组织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使用脑、心、口、手进行学习。其注重实践,突出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提倡提问和反思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获取深入的思考,进行经验的分享。行为导向教学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案例教学法、卡片展示法、情境教学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等。笔者更倾向于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解为贯穿于师生教与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一种思路和理念,而绝非只是教学方法。
本人从事电工电子教学数年,经过教学中不断琢磨,在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中尝试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改进。以下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做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案例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的安装。
项目任务:某企业用户要安装通过开关控制的机正反转的电路,电机铭牌主要参数:Y90L-4,1.5kW,380V,3.7A。电路具有过载保护,热保护,短路保护,欠压保护,能紧急制动。
步骤一――任务分析:①对本任务所涉及工具、仪表、器材、电路原理图、安装图、工艺等进行思考。②师生及学生间进行交流,并完成信息整合。步骤二--信息收集:①完成工量器具的选用和准备;②完成正反转电路接线图的准备;③确定电机的接线方式和调试方法;④确定各功能元件的如: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元件的选择。收集方式可以通过对教材、工具书或网路相关知识的查阅和汇总,在公示后经或网上对相关内容进行收集汇总,并在“海报”上展示结果,由各组交流、反馈最终确定。步骤三――计划决策:本阶段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完成各步的任务,把教学内容一步步向前推进。本过程中设计如下问题:①如何实现电动机的反转?②若要实现正反转,如何改进?③确定并完成电动机正反转的电路图的绘制。④完成元件选择。⑤确定安装图。⑥确定安装步骤及调试方法。(对环节中有可能要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必要的分析进行补充)步骤四――实施阶段:教师首先采用“角色分配法”对小组每个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安全员、任务监督者、时间控制者、音量控制者、材料准备者等。然后小组成员按照安装步骤现场安装配电盘,同时每位成员要认真完成自己的角色扮演。步骤五――检查阶段: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查或小组间“互查”,检查项目包括:通电前的安全检查和通电试车,如有必要还包括故障排除。教师对实施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必要时做典型案例分析。步骤六――评价反思:工作任务结束时各小组评价,反思整个学习流程,要评价自己及小组成员每个人在工作中的优缺点。教师则根据每组的结果进行成绩评定。
案例2:楞次定律的讲解
作为章节的重点内容的楞次定律教师难讲,学生难懂。“阻碍”二字的含义理解不透。出于强化学生理解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尝试通过实际探索性演示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理解。①磁铁在线圈中静止时指针的偏转状况;②磁铁插入(或拔出)的速度与指针偏转角度之间的关系;③磁铁极性改变后,指针偏转方向的变化;④由磁铁换成铁棒,指针的动作情况。同时在每一次实验中,关照学生注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注意实验元素发生变化时实验现象的改变,通过所学知识判断感应电流与磁场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步弄清定律的具体含义。
案例3:三相笼式电动机点动工作原理
教师对照三相笼式电动机点动控制的线路图,讲解电路的工作原理,结合图形分析每个元件在该电路中的作用和动作条件。得出如下动作过程:按下SB1按钮→KM线圈得电→KM主触点闭合→主电路接通→电动机M启动。停止过程为:松开SB1按钮→KM线圈断电→KM主触头断开→主电路断开--电动机停转,此过程中每一次按下SB1按钮,电动机便随之转动,松开即停止,实现点动的过程。如需实现连续工作,必须对电路进行改造,进而引入新知。结语
完全意义上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必然引发职业教育的一次变革,它将让职业教育焕然一新。它将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引入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对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要求,也有对自身角色转变的要求。但笔者坚信,只要广大职业学校教师同心协力,行动导向教学必然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叶昌元,马建平.行为导向型教学法.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2.[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Frank Bunning.德国INWENT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TVET)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导论》2007年.[5]马凯.探究行为导向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成人教育,2009.
第二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职学生具有一些独特性,在文化知识方面,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基础不够扎实。在学习状态方面,中职学生多数学习心理较为懈怠,厌学的状况很常见。语文知识因较为枯燥、乏味,?o法满足中职学生的心理诉求,因此其教学质量较为低下。笔者尝试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来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以此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化。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德国,又被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导向、行为导向教学法等。自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这种教学方法便逐渐在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中进行试用。随着近些年中职语文教育逐渐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观察,其对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实际上,行动导向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让师生在课堂教学期间进行通力合作,不断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乐于聆听教师对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同时,这也符合中职教育的特色。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其他学科学习中自主运用探究性思想去思考问题,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中职教育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有一个特点,即学生本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能够通过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其专业知识和语文知识得到同步锻炼。语文学科是中职教育中的必备学科之一,中职院校在语文教育工作的同时需要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用该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行动导向教学具备多种教学手段,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强化与稳健发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中的重点教学手段之一,其能够通过对特定案例的描述来引导学生在这些特殊的教学情境中讨论教学工作,从而贯穿学生的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彼此讨论中找到语文知识的精华,并在充分理解后作出案例学习的经验总结,从而强化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开展案例教学要善于设计多样化的案例教学形式,如辩论赛和讨论活动,这些运动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不同的案例会针对性的指向不同的任务,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自主对案例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需要教师适当的为学生设计和安排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任务下自主实践,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中职语文课堂知识较为繁杂,单凭教师的机械讲解不仅难以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量,更难以通过较少的课时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为此,教学任务的安排便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所致的教学任务往往需要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完成,其主要是为了能够提升语文知识点、教学量的同时,更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中职院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引导,使得学生在文章学习中无法深层次领悟到文章的核心。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优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通过互动式教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得以事半功倍。通常情况下,教师对任务的布置要具备一定的可思考性,这样能有效的避免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得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3.适当强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强化自身的语文素养。在诸多文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境对话,对于此类文章的教学便可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推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实践训练能够折射出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文章情境内容的创设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角色扮演的中不仅提高了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会起到很好的帮助。需要注意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需要适当结合传统教学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让学生学习到相应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工作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将不同教学方法中的优势进行紧密结合,这样便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近些年的中职语文教育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教师要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思路,以此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化语文素养,并以此实现中职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相应,教材增加了有关搜集资料等方面的要求。这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探索实践的平台。专题学习就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个。
专题的设计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的一大亮点。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综合性,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笔者结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长城》专题的教学,对此作了一些探索实践。
课堂上,当我投影出自己去长城旅游的照片时,学生有点兴奋起来。由此,我导入课题,进入第一板块的教学——交流搜集的长城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城。
我首先明确了交流的方法,要求大家选择主要信息讲述,并特意强调:如果需要投影的话,我可以提供帮助。我问:“哪个组愿意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成果?”
话音刚落,一位组长拿着几张纸站起来说:“我们搜集的是长城传说„„”于是,便照着纸绘声绘色地讲起了“冰道运石”、“山羊驮石”的传说。
接着,第二个小组读了一段长城历史的资料,从春秋战国说到明代。
接下来一组则介绍了有关长城保护的资料。他们读道:“大段的长城在被人为地毁坏,旅游爱好者将他们欣赏的残破变得更加残破。”最后他们慷慨激昂地呼吁:“让我们从抢救长城开始,寻找到可以安慰明天的线索。”课堂内顿时掌声一片。
我又问:“刚才交流的都是些文字资料。还有没有更形象、直观的资料?”
此时,我是多么希望有学生能投影一幅长城地图,将各朝代兴修长城的情况“一网打尽”。最后,以“说说我心目中的长城”为话题,引发对长城价值的讨论。顿时,课堂又热闹起来。生1:我认为长城是有价值的。长城的英文是“TheGreat Wall”,“Great”就是“伟大的”。这不正说明了它的价值吗?
生2:我也认为长城是有价值的。古时候它起到防御入侵的作用,今天还具有旅游的价值。生3:我认为修建长城没有多大价值。课文中说修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激起了民怨,才导致秦王朝的灭亡。„„
下课了,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
听完课,同行们随即展开了研讨。有的教师说:“学生交流信息时敢讲、愿讲,气氛热烈,但就知道读摘抄的文字,不能很好地筛选信息。”
这堂课结束后,学生围绕各自的话题又进行了资料的加工整理,在交流中,课代表一组的发言令人惊喜。他们从国歌中发现了长城,从子弟兵身上看到了长城,从神州五号的发射又看到了中华民族新的长城在崛起。
最值得高兴的是,有一组学生还用PowerPoint展示了我国西部长城地貌,形象地分析了建造长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令人耳目一新。
第四篇:问题导向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导向在教学中的运用
瑞昌市肇陈中学 柯火星
如何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
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任何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模式和方法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以问题导向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常见形式,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是以问题为导向教学的核心,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目前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中大多数属于记忆性问题,其次是推理性问题,较少有分析、判断、比较、发现、评价等价值的问题。我们应当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呈现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才可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本人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向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把教材创造成教学问题
由于数学特点之一是高度的抽象性,抽象容易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教师需要把问题的信息描述得有意义,这样对于学习者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及问题呈现,要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是怎样产生的?设计一个简单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了解这种未知方程的产生,是人们在解决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一,这可以激发学生尝试列方程和解答问题的欲望。
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和问题呈现,勾股定理是怎么产生的?在拼图活动中,如何通过面积计算寻找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式,指导学生通过探索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寻找等量关系,发现勾股定理。再如,周长不变长和宽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使矩形面积最大,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习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及讨论最大值问题的数学方法,得出长和宽相等即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遵循这一原则,我认为在初中的许多新知识课中,教师可以将要传授的新知识单元,按照知识的产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的法则的形成—技能的形成和应用这个顺序来设计问题。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显然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法不同的是,设计的问题是完全要求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的。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探究时及时地回顾、补全新知识认知时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上例中要求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加以对比,就是为了便于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加快同化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将复习旧知识作为每一堂讲授新课的第一环节,我认为至少有两个弊端,一是复习旧知识作为一堂课的开端,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一堂课的开头是否吸引学生,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事;其次是许多课,新旧知识之间并没有非常清楚的界限,在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事是当人们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会想到如何与以往经验建立起联系,在课堂上为什么不能再现这一过程呢?人为地设置新旧知识的界限,并不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在备课中往往将所传授的知识设想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要求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原有知识体系)中寻找联系,进行比较和辨别—发现规则及这一规则的作用—形成迁移。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过程,也即体现了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再创造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教师围绕这些问题作讲解用的,而是为了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自主学习和讨论用的,教师仅仅起引导方向、激励思考、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并加以评价的作用。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学习数学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已知方程:x2+kx-6=0的一个根是2,求他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在学生没有认识根与系数关系之前,他们会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求解,先将2代入方程求出k,再解出方程的另一个根。这时,教师再提出:如果不求k,是否能直接求出另一个根呢?顿时学生陷入困境,同时产生了一种迫切探求解决的欲望。这时可以让学生开始进入发现、研究活动之中。必要时,可以稍加引导,如引导:
1、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两根之间有什么依赖关系?
2、两个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从已解的问题您发现了什么?
3、提供一组方程让学生去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发现。最后让学生去整理根与系数关系的发现,得出结论。这也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
只有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自学能力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它属于工具性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之一。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而代替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代替了教师的引导,也使自学过程成为可控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依据是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现靠教材和教学参考材料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但必须是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过渡,这些问题的设计应当是从小步子逐渐到大步子,具有较强的阶梯性。正如“自学教学法”创立者卢仲衡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思维是认识过程中最复杂最困难的一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要解决如何思维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步思维,这也不会妨碍思维的灵活性。
三、问题导向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增强训练技能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无疑问题向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例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学中的问题呈现方式对一组平行线(三条)截两条直线,可画出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请同学探索,并画出图形。在以上各种不同情况下写出成比例的线段关系式。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三角形的另两边(可以是两边延长线)相关,能否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到线段成比例。由于受教学的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形成技能及熟练技能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在缺乏教师引导作用下完全让学生自由尝试的现象。组织良好的问题序列不仅有利于学生趣味盎然地去发现规律,也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好的形成技能,创造较高的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说可由教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思维的探索,只是教师必须将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串起来作为素材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来一次尝试和再创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这样组织起来的问题,自然带有很大的人为因素,这也是一种学习。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序列,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知识和技能的同化,更重要的也许在于给学生一种榜样,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形成新技能时导找与原有技能之间的结合点,或者为更好地记忆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必须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整理(如图书馆和书籍整理)。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些问题序列,是为了再现人们学习和认识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零碎到完整,从具体运算到心理运算。
四、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式问题
人是否能适应社会,关键在于其能否发现、识别和处理各式各样的问题。人毕生中所面临的种种实际问题绝大多数是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书本知识便可解决的。生活需要创新,教学也需要创新。
例如,在教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x+(a+b)x+ab=(x+a)(x+b)对于所有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都成立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索一次项系数与常数项在分解时的关系。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当二次函数系数取不同的值时,可使抛物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索系数的变化与图象的位置关系。
正如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教育„创新‟工程大纲”一文中所说,改造我们的“数学题”,开放式、情景式、应用式,老式的编题方法,只是条件和结论的逻辑互动,条件不能多余,结论只有一个,“掐头去尾烧中段”,应当跳出这种单一模式。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思维创新的探索的空间,这给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中注入了清新剂,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活力所在。每当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出较好的开放题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容易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常常为之改变。从以上例题中可以看出,开放题的设计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选择和改造,开放题的素材是容易得到的学生能真切地体会这种劳动带。数学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教师的教学艺术应当表现在让来的精神上的乐趣,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还有创造的快乐,享受数学美的快乐。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还应当肩负起培养人的责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一个民族有能力参与世界竞争的基础,国家需要创新精神,数学教学呼唤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让问题教学真正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关键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提高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就应多给他们提供分析、评价、解释和比较事物的机会;要提高其创造性思维,就应多提供创新、发明、想象和猜想的机会;要提高其实践性思维,就应多提供运用所学,利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初中数学教育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要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从时间上,要加大学生的自己支配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从活动上,既要有让学生表达的机会,也要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还要让学生有讨论和质疑的机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围绕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自主探索,可能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作为主线,以学生探索学习作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时机、方式、方法等都值得重视,例如当学生的思考遇到障碍时,当学生不按教师的本意活动时,教师应当如何来引导都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本人从以上四个方面所谈的问题设计方法是自己实践的粗浅体会,当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一个重要而庞大的课题,本身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去开拓去探索,在未来的教学之路上不断摸索和总结。
第五篇: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应用
尹红健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不断探索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新思路。行动导向教学逐渐成为主流,任务导向,工作过程驱动被不断推广,对教学改革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键词: 行动导向 高职 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大力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或“高级技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当前高职教师的重要工作。目前高职教育改革探索的主流方向是行动导向教学。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内涵
“行动导向”是德国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及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所谓行动导向,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职业为核心,注重学科间横向联系,首要遵循“实践在前,理论在后;行动在前,知识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先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通过解决接近实际工作工作过程的案例或项目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咨询和辅导作用,一般多为小组形式进行,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行动导向法的经典教学类型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结合具体情况学科的使用合理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采取措施如下:
1、建立专业的一体化教室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是基于工作环境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职业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发现、探索,讨论和解决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学习行动,最终获得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专业的一体化教室是必不可少,我校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与神州数码合作建立了基于实际工作环境的网络实训教室,建立了软件实训教室,计算机组装实训教室,为我们后续基于工作情境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调整教学时间编排
改变传统的教学时间编排,传统教学各课目教学时间安排比较分散,将各科目在一学期内教学时间平均分布,两课时的一次课,这种编排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的教学很不好,学生注意力分散,往往是学了这里,忘了那里,专业课的项目很难在两课时内完成,我们对此进行了改革,将专业课的教学由原来的每周几课改为每天四课时,由原来的二十周改为4~8周,将课时集中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行动导向教案和学案
教师每个教学项目都要按行动教学法准备教案,针对教学有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每个教学项目前根据教材和自己的备课,都要将一份自编的“量身定做”的授课资料发给学生,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安排准备学案,根据教材或查找资料有针对性准备回答教师的提问和项目的疑问向教师提问。
4、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一般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在学生组织上实行分组教学,将学生分成4~7的小组,实现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学习任务,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设计都由小组成员自行决定,教师观察、协助,如遇提问,只提供背景知识和信息来源,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表达能力也得到全面锻炼。
5、改变教学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结果考核方法,变为过程性考核。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学生学习的好坏在整个行动过程中体现出来,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在学习地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在每个项目的完成的情况以及学生每个的完成后心得记录下来,成为学生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取得的实际效果
(一)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学生在自由的讨论和行动中学习,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不是唯一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今后再遇到新的任务时,行动教学中的经验会让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束手无策了。
(三)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教学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任务的完成必须通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的协作能力。
(四)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学生每个任务的完成,需要跨学科知识,有时还要查找资料,通过一个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不再是一门门学习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综合知识的获得。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知识变成了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利用什么方法去获取知识,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与传统教学相比,是一次教学质量改革的飞跃,我们将不断总结探索,以学生为本,提高自身素养,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邓泽民,赵 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3]戴士弘,毕 容.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作者简介:
尹红健(1970—),男,湖南邵东县人,本科,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灰色预测理论、行动导向教学
通讯地址: 湖南省株洲市清石路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处
邮编: 412004 联系方式:
手机: *** E-mail: yhj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