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单位

时间:2019-05-13 02:2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单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单位》。

第一篇:浅谈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单位

浅谈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章辉南张小学: 丁荣广

2014.8.22.《新课标》指出,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分数应用题就是我们要探索的其中之一内容。它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抽象程度比较高,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怎样解决好这一难题,成为众多教师教学研究的热点。

数学应用题的构成要素是:具体内容,名词术语,数量关系和结构特征。这些构成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造成学生解答应用题困难的原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重点抓住名词术语进行分析,把握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分数应用题主要是指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而出现的应用题。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常采取找准单位“1”,并判断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进行引领。找单位“1”的一般方法是根据一些标识性的词来确定。但在具体教学中遇到某些问题用一般方法解决仍困难,现给出解决问题相应对策。

关 键 词:分数;应用题;单位“1”;不变量 ;思路;策略;

1、分数应用题与单位“1”

单位“1”在分数中是指1个整体,它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往往是把所平均分的对象看做单位“1”,如一个苹果的三分之一,就是把一个苹果看做单位“1”,如果是一堆苹果的三分之一,就是把一堆苹果看做单位“1”。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广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因为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不是真正地理解,而是生硬地模仿,死搬硬套。究其原因,都是方法不当。其实,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并不可怕,抓住关键内容,认真分析,是有一定规律可遵循的。能否准确找到单位“1”,是分数应用题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什么是单位“1”呢?单位“1”不仅可以代表自然数1,代表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由一群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的人数,一个月的生产任务,一项工作等等。在应用题中至少有两个量,而那个作为参照的量就是单位“1”,也就是和谁比,谁就是单位“1”。以往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一些标识性的词来找,如“是”、“占”、“比”字后面的数量是单位“1”。但遇到“甲数的8/15相当于乙数„„”或者其他没有“是”“占”“比”字的句子时,学生就出现很多错误,教学产生了“负迁移”。2、分数应用题单位“1”的新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理念,后来我在教单位“1”时。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立足根本——意义

单位“1”与分数的意义紧密相连,为为此我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分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数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从而理解把谁平均分,谁就是单位“1”。如“养殖场买来鸡和鸭共150只,其中鸡占3/4,鸡有多少只?”我先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再分析“鸡有3/4”、就是指把150指鸡和鸭平均分成4份鸡占3份。要把150只鸡和鸭平均分,所以“150只鸡和鸭”是单位“1”。

(2)

关系转化——统一 1> 抓联系量统一单位“1”

题目中涉及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量,其中有一个量跟其他每个量都有联系,称为联系量。解题时,可抓住联系量,以联系量为单位“1”转化关系句式。课文中的例1(题略)涉及到科技书、文艺书、故事书三个量,其中文艺书既与故事书有关系,又与科技书有关系,是个联系量。因此,只要把“文艺书的本数比科技书的本数少1/5"转化为“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1÷(1-1/5)=5/4”,那么3/4和5/4这两个分率都统一成文艺书的,就能分别求出三种书的本数。

2> 抓不变量统一单位“1”

有一些分数应用题,虽然有“是、比、占、相当于”这样的字眼,但如果以这些字眼以后的量为单位“1”,那么解起应用题来就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找一下不变量,以这个不变量为单位“1”,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

六(1)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转走8名男生后,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原来全班有多少人?

分析:在这道题中,“占”字后面的是全班人数,而全班人数前后发生了变化,如果以全班人数作为单位“1”,这道题就难解了。究竟以哪一个为单位“1”呢?我们看,题中有3个量:男生、女生和全班人数。那么其中哪一个量没有变化呢?是女生人数,那么就以女生人数为单位“1”。原来“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也就是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转走8名男生后,“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也就是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那么这两个分率差对应的就是转走的8名男生,所以可以列式为8÷(1-3/5)=20(名),式子中分率对应的单位“1”是女生的人数,所以求出的20名是女生的人数。题中要求全班的人数,而原来女生的人数占全班的(1-3/5),所以列式20÷(1-3/5)=50(名)。

又如:

六(1)班同学参加课外小组活动,原来美术小组的人数是科技小组的人数的2/3,后来又有5名同学从科技小组转入美术小组,这时美术小组的人数是科技小组的人数的2/5,问科技小组和美术小组共有多少人?

分析:在这道题中,“是”字后面是科技小组的人数,但是科技小组的人数前后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作为单位“1”。那么应当以哪个量为单位“1”呢?在这道题中有三个量:科技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的人数、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共有的人数。哪一个量前后没有变化呢?是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共有的人数,所以就以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共有的人数为单位“1”。原来美术小组的人数是科技小组的人数的 2/3,也就是美术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共有的人数的2÷(2+3)=2/5,有5名同学从科技小组转入美术小组后,美术小组的人数是科技小组的人数的3/2,也就是美术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共有的人数的3÷(3+2)=3/5,前后两个分率的差对应的就是从科技小组转入美术小组的这5名同学。所以可以列式为5÷(3/5-2/5)=25(名)。因为式子中分率对应的单位“1”是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共有的人数,所以求出的结果就是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共有的人数。

3> 比较分析——推理 如教材第126页第5题:2000年末,一个城市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47亿元,比1999年末 增加32亿元,增长百分之几?学生对这一类题目的理解有较大难度,不容易找到单位“1”。我先让学生找出2000年末、1999年末城乡储存余额,之后让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增长”一词”。学生在交流中逐渐理解,由少变多,叫增长。增长百分之几就是求增长的数量占原有(较少)数量的百分之几。再进一步理解到求由多变少叫减少,求减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减少的数量占原有(较多)数量的百分之几。学生也就逐步总结出:在“谁”的基础上变化,“谁”一般就是单位“1”。这样,通过比较数量,分析问题,达到了理解题意、找准单位“1”的目的。4> 挖掘隐蔽——理解

单位“1”的量,有时在题目中是明显的,有时要从题目中去找出隐含的单位“1”。这就需要正确理解题意,分清那是单位“1”。如:王庄栽树360棵,比张庄多栽1/4,比张庄多栽树多少棵?这里如果理解不好,就会把王庄栽树的棵数看作单位“1”,而实际上是张庄栽树的棵数为单位“1”,要求王庄比张庄多载多少棵?必须知道张庄栽树多少棵。张庄栽树的棵数看作是单位“1”的量,王庄栽树的棵数相当于张庄的(1+1/4)换句话说,张庄栽树棵数的(1+1/4)就是王庄栽树棵数360棵。根据这一等量关系,求出王庄比张庄多栽树多少棵。5> 定向训练——扩句

分数应用题有许多题型中一些关键的条件或问题往往省略了其中的句子成分,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我经常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扩句训练,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地从中找到隐含的单位“1”,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如广州平均年日照为1608小时,北京年日照时间比广州多1/2,北京年日照时间大约多少时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6页)广州平均年日照比北京年日照多1/2。北京年日照比广州平均年日照多多少小时?广州比北京年日照少多少小时?此题就可让学生说出“北京年日照时间比广州多1/2”的完整意思是北京年日照时间比广州平均年日照多,多了广州平均年日照的1/2。也就是说,把广州平均年日照平均分成2份,北京年日照时间比广州多1份,广州平均年日照是单位“1”。又如“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此题就可让学生把问题扩写成“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样,就能很快找到单位“1”,并顺利解题。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扩句自主探索,找到隐含的单位“1”,在充分的体验中,掌握了解题方法。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种类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中,内在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能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再结合线段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通过这些简便的方法让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解题技能技巧。

第二篇: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常见术语(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常见术语

作者: 阅读: 35 时间: 2010-5-5 16:18:13

1、同样多

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相比较,若它们的数量相同且能够一一对应,就称它们为同样多。例如:小明家养15条金鱼,小亮家也养15条金鱼,就说小明家和小亮家养的金鱼同样多。

2、多、少

多、少是相对的,两个数量比较,数量大的多,数量小的就少。应用题中超过,原来的数量或是某数量有所增加,就叫多;不足原来的数量或达不到应有的数量就叫少。例如:两个摘西红柿,李明摘了90个,张鹏摘了63个,我们就说李明比张鹏摘的多,张鹏比李明摘的少。

3、增加、增加了、增加到

增加、增加了都是指和原数比较比原数多了。例如:胜利村去年植树3000棵,今年植树比去年增加了(或增加)200棵,今年植树多少棵?增加到是指在原来数基础上增加以后得到的数。例如:小明原来课外书20本,现在增加到32本。

4、减少、减少了、减少到

减少,减少了指从总量减去一部分,即比原有的数少了。减少到是指在原有的基数上减去一部分以后得到的结果。

5、增加几倍

是指比原数多了几倍,即增加后的数是原来的(几+1)倍。例如:某商场三月份的营业额是200万元,四月份的营业额比三月份增加2倍,四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四月份的营业额是三月份的(2+1)倍。

6、扩大

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充、扩展或放大,叫做扩大。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扩大是表示数量的变化,常与“倍”联系起来使用。例如:一个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3倍,它的面积也扩大了3倍。说明:在应用题中常常有“扩大了”,“扩大到”。“扩大了几倍”是指扩大了的部分是原来的几倍;“扩大到几倍”是指一个数量的本身,扩大到最后的结果。例如:(1)实验小学原来的面积是2万平方米,现在有扩大了2倍。(2)实验小学原来的面积是2万平方米,现在扩大到6万平方米。

7、缩小

在原来数量的基础上由大变小,叫做缩小。“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在应用题中常有“缩小到”、“缩小了”、“缩小几倍”、“缩小几分之一”等都是缩小的意思。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缩小了”是指缩小的部分;“缩小到”是指缩小后的结果;“缩小几倍”就是除以几;“缩小几分之一”就是用几除这个数所得的商。例如:(1)某县1996年沙化的耕地是12公顷,1999年沙化土地缩小4倍。(2)某县1996年沙化的耕地是12公顷,1999年缩小到1996年的2/3。

第三篇:数学体育运动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体育运动问题中的应用

体育运动是大多数人所喜爱的,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可以活跃思维,启发人们的思想意识。教学中适当选编以体育为素材的数学问题,即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益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认识分数

题 目:分数的初步认识

撰写人:苏专玲

学 校: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

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组:苏专玲【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91-P93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第一次接触分数,学生们可能既感觉好奇,又感觉陌生,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月饼”,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月饼”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二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的二分之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分数“几分之一”并了解“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分过)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4块月饼和2个小朋友)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呢?(2块)

2、(课件出示2块月饼和2个小朋友)现在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呢?(1块)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中叫什么?(平均分)(板书)

3.(出示1个月饼和2个小朋友)师:只有一块月饼,能平均分吗? 生:能。

师:每人分得了多少呢?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引出分数,老师(板书)(分数)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师: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一半是2份中的(生:1份)。其中的一份是1/2。师:这个分数我来读:二分之一 学生们齐读:二分之一

师:刚才电脑博士是怎么写的? 生:先写-,再写2,最后写1.师:观察的很仔细,师一边板书(1/2),一边讲解。-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师:月饼的另一半是不是1/2? 生:是。

师:也可以用1/2来表示。

师: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读出平均分的重要性。

电脑屏幕显示:把一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1/2。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生活中把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谁的1/2。3.动手操作。

(1)每人拿出自己手中的1号纸(长方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斜线画出来。

(2)全班交流讨论: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 的?(3)汇报成果。

发现问题:不同的折法,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探究答案: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跟踪练习,考考大家。电脑屏幕显示练习题。考考你: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 1/2 来表示吗?

(二)发现分数

师:我们学习了1/2,还想学习几分之一?

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拿出2号纸(正方形)想折出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把其中的一份用斜线涂上颜色。

全班交流,让学生们说说: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的几分之一。

师:生活中,可以()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1.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电脑屏幕显示练习题。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如果能,请写出分数,并说明理由。3.和

为什么都能用1/4这个分数表示?

[ 设计意图: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认识分数和理解分数的含义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提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感觉怎么样?还想对分数说点什么?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总结中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

把一个月饼

平均分 成2份

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2。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课题:分数的简单应用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三年级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之后,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先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加深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通过直观操作与已经掌握的分数含义相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和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分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指导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相关知识,描述一些生活现象;发展抽象概括和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分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9-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5、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简单计算;

6、学生对于分数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整体和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了一个整体的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和计算。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教学中,首先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发现一个正方形和4个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初步形成认识:与“1”是一个物体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接着,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数学思维,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一分,亲身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到“总数一样,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每一份所用的分数表示也不一样”和“总数不一样,平均分的份数一样,每一份的数量也不一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动作过程和结果,通过语言描述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教学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平均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谈话:让学生举例说分数及表示的意思,比较分数的大小,做几道分数的加减法的题,复习分数加减的规律。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初步感知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1)黑板出示例1(1)左侧的内容

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

②如果涂色部分有2份呢?用分数怎么表示?3份呢?(2)课件出示例1(1)右侧的内容,动态演示剪的过程。①课件演示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正方形。

问: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②这样的2份是4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③对比两个4/1,它们所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小结:不仅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还可以把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1份都能用4/1表示。

2、从份数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2)的内容,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

① 其中的1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你能说说这个1/3表示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每一份用1/3表示的?

②1份是苹果总数的1/3,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出示学具(苹果图),还可以怎么分?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学生展示,汇报交流

(3)对比提升,为什么同样是一份,却用不同的份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出示课件

①你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②为什么都能用1/3表示?(都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② 每一份各有多少个苹果呢?(2个、3个、4个)

④为什么同样都是1/3,每一份的数量却不一样?(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1、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将9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1份有几个△,2份呢?)

3、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3题。同桌合作学习,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想的过程。(把这个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2根,2份就是4根。)

4、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评价设计:吕家岘小学办公室主任对我的这节课作如下评价: 首先白丽老师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在第一次公开课上能达到这个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当然除了优点以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整个课堂气氛的创造上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下功夫,另外课堂的把握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 2份是苹果总数的

12÷3=4(人)12÷3=4(人)4×2=8(人)

答:女生有4人,男生有8人。

教学反思:分数的简单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计算的基础上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把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

1、激发兴趣,主动探究。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促使学生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落实目标。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是什么意思?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大胆放手,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自己操作、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全体汇报交流时,思维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用算式计算,且算法多样。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身边生活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一点拖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上下衔接不流畅。但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下载浅谈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单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教学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中单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数小学数学日记

    带分数、带分数、分数和小数一些小数可以等于一些真分数或假分数,假分数又可以等于带分数或整数,也就是小数=假分数=带分数(整数),或小数=真分数,举些例子来说说:0.75=753=75%......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1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整数除法和乘法的知识来解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道真自治县民族小学 黄彬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实物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自主解决分......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汇编)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设计 韩建会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实物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自主解决分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

    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分数的简单应用教学反思分数的简单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计算的基础上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

    分数乘法应用_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比较熟练的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通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比较灵活地应......

    小学数学六年级分数除法教学设计(范文)

    一、 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 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