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简 务本 求实——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本真

时间:2019-05-13 02:1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倡简 务本 求实——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本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倡简 务本 求实——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本真》。

第一篇:倡简 务本 求实——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本真

倡简 务本 求实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本真

开发区调文小学 唐希暖

我们都知道,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曾几何时,我们却为“目标拟定详实、环节预设精细、媒体运用新颖、课堂评价激情”而津津乐道,过分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包容万象和滴水不漏,使得如今的语文课“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很多语文教师也被当前纷繁的语文教坛混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为什么语文教学会“荒了自己的田,种了他人的地”?为什么语文课堂总是摆脱不了“高耗低效”的现状?综观语文课堂的种种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坛必须刮一场“回归”风。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复原其本色,把语文的“根”留住,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那么,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众说纷纭,根据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和验证,本人认为“倡简、务本、求实”的语文教学,理应成为语文“有效课堂”应有之境界。

一、有效课堂须“倡简”——删繁就简三秋树

郑板桥有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我们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10多年前就曾振聋发聩地指出:“堵不住烦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 只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解决好语文课堂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问题。

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教学目标单纯,头绪简化;教学内容有取有舍,张弛有度;教学过程简约且能有效地展开;教学方法简便,在读、思、议中知其意,抒其情,明其法;教学语言简洁、精炼、准确,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教学手段简单,力求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于永正老师在“名思大学堂”活动中执教的《生命 生命》,他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和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处理。这些经典的课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好课不是靠花样翻新的游戏、表演塑造出来的,也不是依赖声、色、形俱全的现代媒体包装出来的,而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学习语文不是靠烦琐的分析,也不是以大量机械化的训练,关键是要多读、多背、多写。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

当然,简单并不等于肤浅,课堂简单化不等于师生无为化。形式上的简单化要求,与深入探究的实质要求并不矛盾。课堂简单化的前提是教师课外更多的脑力投入和课内更强的能力调控。这是教师高能力、高水平的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课堂简单化其实就是回复根本,就是解放的教育,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或许简单一些,我们就能更好更快地进入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有效课堂须“务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里所讲的语文教学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务本”就是以文本为凭借,引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扎实训练。但近几年,由于对课标理解的偏颇,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被不同程度地遗忘了,阅读教学陷入了重感悟轻训练、重人文轻工具的泥潭,语文本体被严重弱化,出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削弱、学力有所下降的趋势。庄子说“文灭质、博溺心”,意思是花样、名堂太多会掩盖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语文课必然会失去本真,失去“语文味”。为保守语文本色,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务本”。

1、务语言文字的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等等”。而有教师在执教《赠汪伦》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读,再看课文情境的投影,接着让学生想像并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场景,画一画赠别的画,最后读一读课外的两首赠别诗,唱一唱《朋友》,课堂的确热闹,形式多样。但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却不能完全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原因何在?是教师没有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悟,忽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最终学生真正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对此,我们呼吁:语文课就要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不是个万能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2、务语文学科的本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语文意识,课堂教学应浸润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里,师生应沉浸在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之中。同时,语文课还要有“语文味”,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就无时不刻地大谈“综合”,使语文本体淡化、削弱,甚至消融,使语文课堂成为其他学科的“副战场”。

一教师在执教儿童诗《春天》时,针对前两行诗提出了“冰雪为什么会融化”这一问题,学生说了许多非常具有童真童趣的答案,老师一直未臵可否,最终经过自己的概括,给出了“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所以冰雪都融化了”的答案,让学生齐声说一遍。冰雪为什么会融化?如果我们感受和体验诗歌本身所提供的意境,回答当然是“在万象更新的季节,冰雪听从了春天发出的召唤”。而执教者被知识至上主义蒙住了文学审美的眼睛,以理性的思维,否定了文学的想像和情感的逻辑,把本来应该是欣赏一首诗歌的生动的文学教育课,变成了传授知识的自然课,可就那一点点自然知识的枯燥传授,也无非是雨过送伞的行为,因为对此孩子们早就无师自通了。

综上所述,广大语文教师不要再让语文教学的“专务”迷失方向,语文教学必须守住自己的“个性”,守住自己的“根”。

三、有效课堂须“求实”——洗尽铅华还本真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让老师自己范读呢?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有何所得呢?

朱作仁教授曾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大三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崔峦教授也反复强调: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即朴实、真实、扎实。两者的认识归结到一点就是追求“真”和“实”。

1、语文课应上得扎实。

当前有些课,容量过大,节奏太快,画面太多。教师连珠炮式地问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这样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因而,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得主动讲解。自课改以来,很多老师讳言训练,不敢训练,而是大谈语文的人文性,整堂课让学生自主感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而忽视、弱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没能悟出文中真意,同时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没能提高。都说语文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实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离开了“工具性”,离开了语言文字谈人文性,那只能是空中楼阁。正确的态度是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

2、语文课应追求朴实。进入新课程以来,教师在教学媒体、资源拓展等方面铆足了劲、动足了脑筋,还有些老师不顾孩子年龄段的特征,缺少探究之前的指导,动不动就让孩子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合作学习自然无可非议。可问题是:是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中的每个孩子是否都参与了探究?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探究不出什么结果,老师在学生探究之后也没要求学生反馈交流,所谓的合作探究无非是走过场而已。师生关系看似融洽了,思维活跃了,创新意识激发了,但也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方法流于形式,花哨的课堂湮灭了语文的本真和朴素。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从来不用媒体技术,但课堂上孩子们还是文思流淌。一教师上《太阳》一课,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人文、自然、科学、美术等诸多方面和不同角度深入了解课文的“内核”,以不同形式共读了12遍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了各个感觉器官,把课文演绎得深入浅出,人人都觉得通过阅读自己有话要说,有问题要问,使得课堂生动活泼,生气盎然。其间并无使用任何媒体技术。看来,我们的语文课只要上得自然、朴实,不刻意雕琢,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3、语文课应崇尚真实。

都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念应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始终。然而一教师在执教六年级《草虫的村落》一课时,在诗意解读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写的环节当作课堂的“亮点”之一,在草率的5分钟准备之后,老师让学生分享作品。一学生张口就很流畅地“背”出了一篇比课文还长的所谓“作品”来,很显然,这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精心准备的,听课教师一片哗然。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否在暗示学生“造假”?课后评课老师在点评时也犀利地指出了这一环节教师处理得不妥。课堂本来就是一方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的净土,在这环节中我们静心聆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那才是我们要追寻的理想课堂。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率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倡简、务本、求实”,必须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最后,我想引用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与广大语文教师共勉: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

2013年3月

第二篇:语文教学倡简

语文教学如何倡“简”提“效”

什字中心小学于改玲

我认为这里的“倡简”不是提倡肤浅、简单化,而是说在教学中要用最实用实效的方法,求的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语文教学要突出“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思想。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过多过滥。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少些单纯些,才能抓得比较实在,使学生学必有得。因为时间是个常数,目标越多,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越少,势必造成水过地皮湿,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住。这就是哲人老子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一般情况下,应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现状每节课确定两三个学习目标,课堂教学中应力争使目标充分落实,使学生轻松的学、学的有效。

二、抓住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在语文课程中什么才是“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呢?经过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有如下七个字: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为这七个字,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打好这几个方面的语文基本功。小学语文是给未来打基础的,凡是基础的东西都不是那么复杂的。盖大楼,打地基,就是钢筋、沙子、石子、水泥,搅拌好了,灌进去。关键是要做到坚固、牢靠。给未来打基础的知识技能是果树的“果枝“,应该加强管理,多施肥料,下大力气;不如此,怎么能够把基础打得坚固、牢靠呢?我现在就有很多字写时颠倒笔顺,原因是小时候没有打好基础。试想,如果低年级小学生能下力气把常用的一千多个字的笔顺写正确,先入为主,形成习

惯,长大了还会颠倒笔顺吗?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四得。

“四得”即“听得懂、说得清、读得透、写得好”。“听得懂”即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应该清楚明白,让学生易于接受,如果发现有学生听不懂,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变换教学方式,尽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获取知识,课堂不留死角、不吃夹生饭。“说得清”即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师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课上完后,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所得,重温重点,积累巩固。“读得透”即体现语文课以读为主的理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指点使学生把书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写得好”即在课堂上应该有写的训练,写生字、词语,尽量将字写正确、写工整。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提倡用笔来思考,也就是要求学生边读边用书面文字及时记录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还可让学生写中心思想,写读后感,写随文习作。

四、不要让“感悟”代替“讲解”。

为了一个问题,绕着圈子让学生“感悟来感悟去”费了很长时间,学生还是弄不明白。其实有的时候,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既省时又有效,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教师要讲解;当文中的重点难点学生是懂非懂时,教师要讲解;当教材的难点超过学生的认识水平时,教师要讲解。讲解省时高效,事半功倍。

五、遵从语文的自然之道,教学中突出精讲、多读、多写。课堂中不可讲的过多、过细、过深,应放手让学生多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因为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同时在读中重视朗读,讲解使人明理,而朗读能使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老师说:“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与精讲、多读相结合,还需多写,写日记、写即事、即景、随文习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真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语文教学须“倡简”

语文教学须“倡简”

大 通 路 小 学倪 娜

语文教学要不要“倡简”?有的老师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应该倡导“深度语文”。我以为这是把“倡简”误解为提倡肤浅,提倡简单化了。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倡简”?语文是因为什么才“简”的?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因追寻新课程的本质而“简”

由繁到简,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逐渐深入的过程。记得郑板桥有这么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画了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到后来,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么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你看,这是不是“减法思维”?

新一轮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四年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毋庸讳言,也存在着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课堂上出现了“散乱的活跃”。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一些人感到困惑,认为当前的语文课改是“如风,如雨,如雾”。人们开始追索: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追寻语文教育的“原点”。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究竟为的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既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么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程的“原点”,便是“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强调了“语文”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就是抓住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最本质的东西。

现在有这么一个误解:似乎只有突出了人文性,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工具性则与儿童的发展无涉。这表现在比较关注语文的人文情怀,却淡化了“学语习文”,甚至讳谈语文知识技能,怕被人扣上“工具论”的帽子。其实,工具性也是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人不识字,不会读书,不会看报,恐怕在社会上处在都有问题,哪里还谈得上发展呢?语言的发展关系到各种能力的发展。比如写字,要想写得好,就得仔细观察,这是不是训练观察力?要写得好看,就得研究字的间架结构,这是不是审美情趣的陶冶?要写得对,就得记住字的笔顺、字形,这是不是训练记忆力?语言的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

事实上,在教学教学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工具”,知识技能之中总是同时蕴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如教学生习作,就离不开养成良好的文风,如不说假话,不抄袭,对所写题材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所有这一切,不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吗?有位日本的语文教育家说得好,“即使写一篇报告,真实地,恳切地解说,这样的态度也是国语教育的第一要事,这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分阶段人的伤口哪怕主张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无误地理解,养成这种包容的态度,就是国语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二、语文教学因削枝强干、集中目标而“简”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觉得“剪枝”的策略是可取的。剪枝剪掉的是只长叶子不结果的“徒长枝”,保留下能长果子的“果枝”,让有限的肥料集中用在长果子上。所以课文上有这么句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纲要》里讲“精选”,其实就是要我们削枝强干,集中目标,突出最要紧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语文课程中什么才是“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呢?我们通过反复调节研究,认为有如下七个字: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为这七个字,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打好这几个方面的语文基本功。

上课也是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少些单纯些。少些单纯些,才能抓得比较实在,使学生学必有得。因为时间是个常数,目标越多,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越少,势必造成水过地皮湿,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住。这就是哲人老子所说的“少则得,多则惑”。

三、语文教学因三维目标的整合而“简”

过去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似乎还单纯些,现在《课标》里讲三维目标不是比过去复杂了吗?

其实不然。《纲要》里讲得明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已经把“三维”本是“一体”的阐释得再明白不过了。有人将语文素养比喻成一个冰山,露在外面的是知识、能力的层面,是显性的;在水下的是隐性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越野,良好习惯,等等。我们过去只重视显性的,现在要把显性的部分和隐性的部分统一起来,使知识能力层面的东西与精神层面的东西融为一体。知识能力层面的东西与精神层面的东西怎么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必须要经过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求索,从而实现自我建构。由此看来,三个维度本是一个整体。第三个维度是要以第一个维度为载体的,通过第一个维度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精神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正是因为我们在三维整合上下了功夫,语文就变得简单了。明白了这样的设计思想,再去进行教学,肯定也应当是三维整合的。“读读背背”,重在读,重在背。读熟了,背熟了,就储存起来了。以后再来慢慢消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先吞噬,后反刍”。

有的人教成语串,就是布置学生回家查成语词典,把解释抄写在书上。不让学生背成语串,却让学生背定义。这就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只能用来应付考试。“三个维度”怎么整合?我觉得我们应有这样一个心态:心中有数,自然而为。

所以我们还是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追求“语文”的自然之道。

四、语文教学因突出基本教学手段而“简”

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学手段虽多,但总有上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是什么?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手段多了,对语文学习来说未必是好事。前些时候,有的语文课堂,为了让学生“求异”或“发散”,往往离开了文本进行无休止的讨论、争辩,结果越扯越远;有的语文课堂,占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搜集来的资料,却把文本丢在一旁;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以多媒体取代读书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再好的手段、方法,如果没有把握好合适的“度”用得过了头,也会造成语文课程的异化,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其基本教学手段,自然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八个字——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当然这不是说其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等——不可以用。用还是要用,但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要用其当用,万万不可滥用。

第四篇: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之美

追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之美

【摘要】新课改大力倡导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人生价值观还尚未形成,认识事物以形象感知为主,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巧妙借鉴多媒体,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 诵读 多媒体 小学语文

汉子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由汉字构成的文章更是美仑美奂,魅力四射。只要你翻开书页,捧读一篇篇美文,那《欢庆》《我们成功了》中催人奋发的社会美,《日月潭》《春雨的色彩》中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地球爷爷的手》《我是什么》中启迪才智的科学美„„会让我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环境的干扰,他们的精力一时很难集中到书本上来。当然,这时强制也好得不偿失,还需要我们巧用课文中美的因素,去唤醒学生对文字、对语文、对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课堂上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走进文本,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形象直观的情镜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如:在《北京亮起来了》的阅读教学中,可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北京的夜景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之后,向学生提“现在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说的话,我就抓住其中一名学生的“哗,好美啊!”这一句,让学生就“哗,好美啊!”这一句话,读课文,从文找出你认为美的地方并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个个争着读课文,课堂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品读悟情内化美

中国人喜欢品茶,刚泡好的茶颜色鲜亮,香气四溢,凑近一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植入鼻孔,钻入肺腑,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而端起茶杯呷一口,更有一种甘甜留于唇舌之间,正所谓“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而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注意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句式的点拨,引导学生像品茶一般通过咬文嚼字,朗读吟诵,好好地品味感受语言的魅力。让语言文字深深地感染学生,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从那阵阵墨香中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

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第一节中有一句“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我问学生:“为什么一个用‘躺’,一个用‘挂’” ?学生窃窃私语,但似乎又说不清楚。于是,我出示了菜园里冬瓜和茄子的图片,学生一下豁然开朗,形象地说出了:“因为冬瓜很胖,就像躺在地上的胖娃娃。茄子细细的,所以挂在枝上。”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美的启蒙者、引领者,就必须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捕捉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和学生一起探究文学词语精粹,挖掘语言文化。而词句是文章最丰富细致的“血肉”,没有词句的挖掘、感悟和赏析,语文教学将会变得空洞无物、枯燥乏味。我认为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借助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最直觉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语言比较中体悟人物形象美,从语言想象中体悟意境美,把课文中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课文中美好的人物、意境由自己的心灵内化、洋溢开来。

三、熟读成诵积淀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放声吟诵,字字响亮,字正方圆,既可体验课文的音韵美,又感受文章的内容美,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心理学告诉我们,7至12岁,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学段是发展记忆力的最佳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阶段。邓小平同志说:“小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得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相当大的影响。”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课堂中完成背诵的任务比较困难,学生也容易把背诵变成死记硬背。因此,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变“死记硬背”为“活记硬背”是指导低年级学生熟读成诵的着力点。低年级学生的背诵,更应强调感情投入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在诵读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语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是对课文音韵美、形象美,蕴含美等多层面进行整体性全面欣赏、品味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的表现,自我潜能的一种释放。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文,就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锻炼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课文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模仿课文中的美点进行重新加工和提升,创造出新的美的靓点(如音韵、句式、艺术形象等)。当然,创造美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或用自己的嘴说出来,或拿出手中的笔画出来,或我手写我心,将读文后的美好感受写出来„„这种形式多样的仿说、仿写与配画,是学生学习课文后理解美、感受美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始终以培养学生语言美为教学宗旨,不断用内在美的心灵和外显的教学语言美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感染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的生活,创造美的世界。

第五篇: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杂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而学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以往我们总感到:语文教学花得时间较多,但却收效较低,远比不上数学成绩,那么教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好比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谁读得有感情,谁发言最积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做游戏等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要用心去帮助和感动他们,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好的学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练习的机会。学困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比原来有所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有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仅凭老师的嘴来讲和从字面上是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老师在那大讲特讲有多美多美,甚至读了一遍又一遍,可学生还是难以感受到,这时采用视频教学,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直观的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下载倡简 务本 求实——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本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倡简 务本 求实——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本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陈 磊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4期 一、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删减,精选最必要的,抓住其精华、要点......

    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汇编)

    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 南乐县韩张镇大楼小学运彦伟*** 科目:小学语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纵......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而学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怎样使小学语文课......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阳光师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讲座心得体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阳光师训”活动。听了《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讲座我感触颇多。教育专家让我们学习更多的教育理念,教育......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五篇材料)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合集)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 师:倾听——引导——点拨——启发——归纳 教学环节: 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体验品味语言 美读成诵掌握学法 延读创新拓展运用 学生:听......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校倡导的有效课堂的改革下,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高效课堂并真正实现有效......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23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何为“有效”?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