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吟诵与国学教育整体模式学习汇报及我的几点思考
吟诵与国学教育整体模式学习汇报及我的几点思考
两年前,我接触到吟诵,接触到对我影响深远的徐建顺教授。在一些零散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了吟诵对于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意义,在徐老师的网络课程中,我被中国古代的教育精神和方式深深打动。今年暑假,我去北京参加了两次现场授课学习,分别是中华吟诵初级班、国学教育整体模式培训班。这两次学习带给我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它为我指明了一条我想走的道路。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在这两次学习以及这两年接触吟诵以来自己的感想。
一、中国古代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了解到中国古代教育是因为徐建顺教授。徐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近十年里采录了许许多多从前接受传统私塾教育的读书人,他们对中国传统的读书人,读书方式,以及整个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拜读了徐老师的文章,聆听了徐老师的课程,我深深地认同,中国古代教育是真正的教育,我被这种教育精神和方式深深地打动。我觉得,这就是我寻找的不浪费老师学生生命时间,不破坏儿童身心健康,为不虚此生打基础的教育。
中国古代培养出了大批的文人儒士,如今,我们依稀还能从遗留下来的诗文中想见其为人感动其才情的,只是少量文人,他们是时代的典范。我辈不幸,无法亲自感受这些人的气象。幸运的是,如今,最后一代读过私塾的老先生,还有一些尚在人间。徐老师这样描述他们:
“和他们面对面坐,恍若隔世。他们吟诵的时候,会哭。他们和你一见如故,亲如家人。他们不顾年迈体衰,总是倾囊而授,或又拄杖带我们寻访他人,从未提报酬、版权,也从不怀疑我们是骗子,也从不担忧我们是文盲。他们都会随口作诗,儒经道藏,更是信手拈来。吃饭的时候,能为你解说每一道菜的来龙去脉。走路的时候,能为你指点每一处地方的历史变迁。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术药材、拳理兵法,都通一二。他们历尽苦难,死里逃生,却都达观开朗,笑对人生。他们是“士”,周坚老师谓横平竖直立于大地,他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气节不是一个架势,恰恰是亲切,是温柔,是可爱。”——徐建顺《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在国学教育整体模式的课堂上,我们有幸聆听到了一位读过家塾的老先生给我们讲课。老先生七十多岁了,站在讲台上,身姿是那样挺拔,声音洪亮,满腔正气。他不管站着还是坐着总有一种气场感染着你,他话语中的诚挚、谦逊、正直和他对天地尊亲师的那种敬畏真是一股动容的力量。
他们还只是一批接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普通人,而且是在传统教育走向没落的时候。那一批在优秀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时代精英该是怎样一种气象啊!
“古代的教育,其目的是树人。把高洁的品格和文化的特质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从诵读经典到诗词文赋、琴棋书画,从理性到感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进行人格教育。教育出来的人,可能成绩不好,但人品首先要好。这样的人,为世所敬重,并不在于做了多大的官。这样的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文人的身上,有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在任何地方,中国人都会团聚在这样的人的周围。”
“君子,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世界观、生活方式,它是真诚的、健康的、积极的、快乐的、安详的、高远的、用世的、实在的。这比那些都重要,比学知识重要,比考试重要,比背经典重要,比快乐也重要。如果说还有什么是比培养君子更重要的,那只有身体的健康。安全和健康当然是第一位的。首先要活着。幼儿园也好,学校也好,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健康。但是只活着,不是作为一个人活着,就是失败的、黑暗的人生,生不如死。所以要做君子,有光明的人生。
任何教育的技巧,都不要妨碍这两个目标。基本目标:健康。终极目标:君子。如果一个行为,可以提高他的成绩,但是伤害了他对君子理想的信心,那宁可不做。”
——徐建顺《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
我向往这种君子风范,它让人真正顶天立地地存活过。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国度里,我们的祖先是那样一种精神面貌,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教师,我真是觉得我们要朝着这样的教育方向前进。我觉得不管我们老师教的是哪个学科,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进行精神理想和生命状态的引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儿童的生命时间,很大一部分都在学校里,给他们真正的教育,这是我们对这个宝贵的生命的责任,也是我们对自己生命时间的尊重。
二、国学教育整体模式与我的几个方向
在国学教育整体模式培训班的课堂上,徐老师将古代教育的理念、方式、内容等做了详细的讲解,我觉得每一点都指向真正的教育都值得我们去实践中求索。下面,我引用徐老师的课件内容谈谈我的几个方向。
理念成人教育:以品性为最终目标化人教育:以熏陶为主要形式立人教育:以生活能力为基础系统教育:有次第有方法
方法:言传身教——全面跟随个别教育——私密传授自学为主——复讲过关纵向编班——立德学礼感性教学——因声求气
古代私塾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亲如父子,私塾里的先生不像现在的老师,上一堂课就走了,学生在私塾的每一分钟始终是跟随先生的。先生给学生授课是一对一的,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选择适合学生自己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进度来授课,更重要的是,先生不仅教书,他更注重一对一地私密地引导学生的品行疏导学生的心理。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按自己的进度自学,隔一段时间先生会用复讲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进度,古代的学生从小就培养起了很好的自学能力。由于纵向编班,学生的年龄不一,班级里有师兄师弟之别,师兄不仅在学业上负责辅导师弟,教学相长,更是要为师弟在为人做事上树立起楷模。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接受师兄们的帮助,大一点了又开始帮助小师弟,互帮互助的氛围激励着自己进步,营造了一种立德学礼的氛围。古人读书就是吟诵,吟诵是汉语音乐性的表达,它结合着气息,神韵,吟诵起来有一种美感。汉语的声音是有含义的,反复吟诵,其义自显。吟诵要求仔细体会揣摩圣贤之意,它是修身的…… 理解了古代的教学方式,我们会发现,古代的教学方式真是多维统一的、是高效的、是智慧的……
然而要完全回到古代的教学方式,目前是不可能的。结合现有的教学体制,我想谈谈,我认为有哪些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1、班主任老师全面跟随
在仅有的几年教学经验中,我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代课老师当班主任往往跟学生的关系更加亲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这个原因很敏感)那就是一些家长会把孩子送到代课老师家家教,老师每天都能跟一些孩子亲密接触单独了解他们。当然,我要说的不是提倡家教。
事实上是这样,班主任老师在学校与孩子们每天接触的时间真的不够,更不用说个别教育私密传授这件事情了。
窦桂梅老师曾经提到过他们学校的做法,我觉得非常值得一试。他们将低年级班主任老师的办公桌安排在教室的角落里,上课时稍微用一个帘子挡一下,每天老师就在角落里办公,学生随时都可以找到班主任老师。我觉得这样一来,解决了很多问题,首先就给个别教育、私密谈话创造了大量的机会,老师将更了解学生,学生也更容易亲近老师。其次是安全问题更有保障,科任老师上课的秩序相信也会随之有所改善。
2、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教吟诵、有次第成体系地教国学。
我认为班主任老师和语文老师要做的都是根本的德育。语文承载着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语文教师如果不是班主任,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无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而当学生在吟诵中获得了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他的心性、他的生命状态获得了好的影响,他在圣贤君子之风浸润下感受到了一种人格力量,班主任的工作也会更容易做。我觉得这是统一的。
语文老师一定要教吟诵,吟诵的内容都是经典,吟诵的形式是中国式的腔音,是连绵起伏的旋律,是高低长短轻重缓急的平衡,是对生命的细致感悟,是对作品的理解,是化身为作者,充分体会别人。吟诵不仅属于语文,它本质上是修身的,而且养生。吟诵让学生在快乐的、感性的审美中去体会、去创造、去释放……它是古人读书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非常高效。(详见徐建顺叶嘉莹等人著作论文)徐老师常常提议要让孩子们从小唱自己的歌,学习了吟诵,就会知道汉语天然是旋律性声调语言,汉语天然是可以吟诵的,随意拿到一句话都是可以吟诵的。学习了吟诵再教孩子们做自己的诗、词,让他们去唱自己的歌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将会引导他们走向一种生活艺术,借此让他们找到精神家园获得一种高妙的生活方式。古人学习是有次第成体系的,语文老师要教国学也需要有次第成体系才能高效不加重学生负担,这一方面,徐老师已经在带动一大批语文老师探索适合用于现代语文课堂的资料了。
3、学生之间互为兄长。
现在的编班制度,学生的年龄虽然是统一的,但是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行为品质还是不一样的。现在大部分班级里都会有“小老师”“一帮一”,但是怎样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们能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立德学礼的氛围,这是需要探索的一个方向(先不过细阐述)。这种氛围需要班主任和所有科任老师共同引领。
生活教育体系德育:君子品格、家史家风、心灵谈话礼教:孝道、常礼、典礼技能:衣食住行、养生避险、生活技艺乡土:乡情、乡史、乡音男学、女学:情性、才艺、交往
在生活教育体系里,我觉得很多内容都可以与现有的学科做整合。我主要想讲一讲德育这一栏。
在德育这件事上,结合现有的教学学科,我觉得可以让班主任兼任语文老师兼任品德老师来实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君子品格要用真实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听,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在这方面需要语文老师来收集材料(历史上有名的诗人都是君子品格的典范),结合着文人儒士的人格、故事再来学他的诗文效果一定不一样。君子品格故事也是很好的品德课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老师也可以在学生身上及时发现君子品格,养成班级的君子之风。
怎么做家史家风,徐老师给出了很具体的建议,那就是让家长给孩子讲自己的历史,从在哪里出生到怎么长大认识过什么人到怎么生育出了孩子……爸爸妈妈讲完然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着讲,让孩子真切地认识自己的家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孩子怎么采访家长口述自己的历史,整理父母的历史故事。品德老师可以从孝亲敬老的角度进行传统孝道的教育。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这件事指导家长营造家庭氛围,用家庭的历史来树立家庭正风正气。这一件事做起来会让孩子在家里得到更多的陪伴,这种陪伴是一种分享和温和的教育,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家庭氛围。它最终也将会让家长在其中得到自我教育。这件事不能分开成语文老师的事,品德老师的事,班主任老师的事,我觉得是统一的。将这三方面的工作融合探索出方法来是意义重大的。
怎样进行心灵谈话?徐老师强调一点,那就是私密性。我觉得如果班主任老师就坐在教室的一角,教室一角有一个帘子挡着,私密的心灵谈话的机会就会有很多。另外,班主任老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品德老师,那么他对学生的了解就会非常深入,学生跟他的关系也会非常亲密。心灵谈话的效果就不一样。
另外还想略谈一点:礼。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礼,借鉴传统的礼仪,发展一套校园礼、典礼,还有开发校本教材教孩子面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怎么合礼地一步一步解决。将礼不仅做成一种行为上的具体规范,也做成一种艺术性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也可以成为品德课的一大内容。
(综上所述,我内心有一个迫切的想法,那就是我很希望带一个班,从一年级开始,我想在这个班教室的角落里工作,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品德老师。)后记: 这是我刚从北京回来的那天写的,这两天我了解到,我们学校的方式是将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分开的,这种方式必然有许多好处,在班主任杂物日趋繁重的时候采取这种方案能够让语文老师更专注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听了两天课,又感受到给孩子真正的教育,路有很多,我在心里开始动摇我一开始的这种迫切的热情的想法,另一方面,我又怕我是因为懒惰而松懈了,我怕之前的热情渐渐消退将来更不会去想尝试了,徐老师曾跟我们说:“要去做,要去取得支持,做了哪怕错了你至少走在路上了……”。
我的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还没有带过一年级,面对我的这些想法,我知道自己的热情大过于能力。
其实,我还有一些想表达的观念和隐隐约约想做的事情(都是在吟诵班和国学整体模式班里启发出来的不成熟的想法),工作以来,我常常会有这样那样一些隐隐约约的想法和方向,很多时候他们在我的头脑和内心升起又落下,而且我深知我的惰性强大,我觉得我需要与有经验有能力的长辈们取得交流,需要前辈们的指导(以及鼓励)。
在此期盼能与前辈取得交流,得到您的指导!
刘芳晖
第二篇:我与国学教育
我与国学教育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与国学教育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大学者,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独成一家。
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是和以前的那个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的一种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争取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并学会自己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宝藏。另外,这一阶段一定要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比如说让孩子多背点古文,多背点诗词。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小孩子都非常贪玩,为此,就需要老师多一点督促,让孩子多一点基础的积累,这对于他将来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国学的培养来说,这应该就是必备之事了。
还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每一个小学老师都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上课的40分钟,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时间就不重要了。但是,鉴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学会把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玩耍之中,让孩子玩的更加有意义。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小游戏都可以拿来与孩子们的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对于他们陌生的游戏方式也会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了他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学的知识。
此外,在我们的国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前辈为我们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方式,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层太深,以至于他们的理解力还不至于到那个层面。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思想上的启蒙,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典籍中的许多仁孝德信的故事,让孩子们去直观的感受代表这些具体思想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通过讲述庄子的那些寓言让孩子有对于道家思想的模糊印象,也可以通过向孩子讲述商鞅与韩非的人生经历让他了解法家思想的轮廓。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对于孩子的那些仁孝故事的教育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从小就形成了一颗“仁义礼孝”之心,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最好证明,同时这种学习获取也会让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
第三篇: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读后感
国学经典是相关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4年3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相关理论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及优秀的古诗词。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3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五、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都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持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要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院,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大的特点的条理清楚,文理流畅,概括精辟地传递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孩子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时间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民族倡导的“忠、孝、仁、礼、志、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广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它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可以说,国学所包含的人生道理是指明人生方向的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提倡注意个人修养,推崇“修身齐家天下平。”我们今天所说的“闲时莫论人非,静时反思己过”,“独处静思”,都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在独处中,在反思中,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在反思中逐渐走向个性的完善。于是,尊重、赏识、宽容、谦逊,成为自己人格修养中的亮点,坚持不轻言放弃,成为自己事业的信念。“品格铸造人生,性格决定命运。”成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条。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认真、踏实、敢干、创新的做事风格,宽厚谦让的品格,将是我们的育人目标。
至于养生之道,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样论说:养生旨在于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要善于钻空子,就象庖丁解牛一样,集中精神,依乎天理,游刃于空隙,不碰硬骨头。这样就能象护刃一样,使自己不受伤害。这是一种“养性金身”圆滑处世哲学。不过,它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只要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就能认识和运用它,再加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我不欣赏这种“养性全身”的圆滑处世哲学,但我还是喜欢它给人的深刻启迪。不过说到处世哲学,我还是喜欢《方和圆》中的“铜钱人生”,外圆内方,既保持做人的正值善良的根本,又不乏圆滑,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我想,在今天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家庭和睦幸福,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自己也因此心情舒畅,自然也就会“心宽体健”了。可见,能认识和运用事物的内在规律,掌握“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我们的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今后,我要多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南坪实验小学 卢太芳 2010年9月29日
第五篇: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黄家镇大厂完小 程太江
2010年学,重庆市教委组织全市教师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继续教育公共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深层次的知道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使我受益匪浅。
一、深层次的领悟了古代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学从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等多方面给我们认述的地十分精辟。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很多篇章都中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立志有恒,加强修养;自省自克,改过迁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爱护学生,无私无隐;相信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教师,就应该吸取国学之精华,结合今天的先进教育理念,不继充实自己,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当今教育趋势。
二,深层次的揣摩了古代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指教师培养人才,传播知识、技能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又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此次学习,教授为我们讲授了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问对”(问答对话)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教学原则、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让我明白了启发式是教学的核心,因材施教是启发的前提,问对是启发的主要形式,相机而授是把握启发的最佳时机,形象化是使启发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师生相谐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易接受启发的一种和睦协调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学与思辩证统一,学与行紧密结合,学与教相通相长。教师在教学中,起到是一个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善于启发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走去,而不是要拖着学生,压抑学生走路,更不是要代替学生学习,一定要学生保有积极上进的情绪。教学不应拘于单一的形式,而应形象生动,有张有弛;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今天重温中国古代的教学艺术,也不禁让我心潮澎湃,用今天的眼光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大师们的视角是极富现代意识的。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继承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学艺术,去认真研究,认真揣摩,作为今天指引我们教育教学的财富。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正确的运用国学中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结合当今社会的先进教学经验与教学方法,努力工作,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