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科学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 洪江苏
摘要: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模式的实践,旨在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科学课教学过程,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和互联网上的各种学习资源,把教与学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相互融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从而深化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专题学习网站
陈至立同志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来实现教与学的突破与发展。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技术层面上来说,与其他类型的网站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学科网站是面向师生教学使用,其内容主要与学科教学有关。下面我们以小学四年级科学课《养蚕》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讲一下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养蚕》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在每年的4月份来学习这一内容在江浙一带是非常合适的,这是正是那一地区养蚕的季节,有利于学生开展养蚕的实践活动。在深圳地区讲授这一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建立了“‘蚕宝宝’专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较好地完成了这一教学任务。
一、确定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确看待人类与昆虫的关系,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
学习有关蚕的一生变化的知识;知道昆虫的体态特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从自己承担的学习任务出发,依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到相关网站进行检索,发展搜集、分析、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体验合作研究蚕的乐趣;通过学习成果的发布,展示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养蚕情境。
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养蚕的过程,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养蚕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这一情境中了解蚕宝宝的成长
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网站的《养蚕》学习模块中我们放入了大量的有关蚕宝宝生长过程的视频和图片。组成图、文、声并茂的蚕宝宝生长的虚拟环境,引导学生首先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使从未接触过养蚕的同学有了较多的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站自主学习养蚕知识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超文本和交互技术,建立具有友好交互环境和符合学生联想规律的超文本结构的学习资源,科学地组织学习信息,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
结合教学要求,本站提供了非常有趣的养蚕知识。如:蚕只吃桑叶吗?它要呼吸空气吗?它用什么来呼吸?它会不会生病?生了病怎么办?把蚕放在什么地方养最好?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蚕宝宝在不断成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蚕宝宝是怎么蜕皮的?蚕没有手,怎样“脱衣服”呢?蚕为什么要蜕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呢?观察并描述蚕蛾是什么样子的。你会辨认蚕蛾的雌雄吗?观察雌蛾是怎么样产卵的,数一数,一只雌蛾产多少卵?等。
借助超文本结构将这些内容组织在一起,条理非常清晰、结构非常严谨。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非常利于学生加深对蚕宝宝一生成长过程的认识。对于所提问题的重要部分或过程,学生可以重复观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探索的方法与途径。
四、组织引导学生就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开展协商,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为了使学习更有效,根据学习内容,我们在网站设立了六个学习讨论区,将学生分为五组,每组负责一个,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经小组成员讨论后,将正确答案提交到论坛,如:蚕姑娘——蚕蛾(成虫)(由第五小组负责);吐丝结茧(由第四小组负责);蚕宝宝的睡眠和蜕皮(由第三小组负责);可爱的蚕宝宝(幼虫)(由第二小组负责);让我们来认识蚕卵(由第一小组负责);第六个讨论区由教师负责,解答不属于以上问题的其他有关问题。
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在讨论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知识,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五、组织学生参观实践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深圳南山“青青世界”里有一个养蚕的场所。经过与学校协商,组织四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当地工作人员的讲解,加深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六、学习成果展示
1.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利用实地考察学习、查阅图书文献资料、网络检索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实物、文字及图片资料,经过筛选、整理,利用Word、PowerPoint、Paint等工具,写出了学习收获,制作了电子作品、绘画,在各班及网上进行了交流。
2.小节目《蜕皮》,每班有几个学生表演了蚕蜕皮的过程,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表现欲。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了同学们合作学习的习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做中学”,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增长。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从各个方面展示了自我;有的电子作品制作精美,有的绘画能力强,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身体语言丰富,有的思维敏捷等;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过程中,养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反馈与评价
我们设计了“在线测试”模块,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反馈。
在网站中设立了评价模块,包括自我评价,对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对其他小组的评价,感想及建议四部分。内容涉及是否积极与小组同学合作探索;遇到困难所采取的方法、态度;活动的反思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你认为合作最好的组;你认为作品制作精美的组;你认为展示作品最精彩的组;你认为最有创意的组;你想对其提建议的组等。
评价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是否能进行自我指导;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协作精神;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言语是否得体、是否具有道德风尚等。
八、利用网络拓展知识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在网站中建立了知识拓展栏目,如:和蚕相关的成语、唐诗:《红地毯》、中国古代养蚕业、丝绸之路漫话、传丝公主的故事、马头娘娘和蚕花娘娘的传说、天然蚕丝和其他纺织纤维性能的比较、丝绸洗涤方法、像蚕一样的动物等。
九、体会与思考
(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我们从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分析、网站媒体的选择、网站模块结构的设计和在线测试,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并遵循了以下原则:(1)目标控制原理:网站设计必须首先确定学习目标。(2)要素分析原理:通过分析学习过程各子系统中各要素的组成及其联系方式来选择媒体和设计学习模块结构,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3)反馈评价原理: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李克东教授提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过程、媒体作用等四个方面的转变”的观点,为我们指出了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模式的方向。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模式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学习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网络等媒体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既作为学生感知的对象,又作为学生认知的途径。
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了如下变化:
1、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和交换知识信息;
2、利用多种方法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知识信息;
3、以收集到的知识信息为基础进行概括和得出结论;
4、运用各种媒体和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5、在小组中进行合作;
6、以适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组织和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如果学生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通过教师做必要的引导、讲解,使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手段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指导还可以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在网站的学习论坛上交互得到解决。同时在学习网站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提示,实现完全个性化的学习。
(四)评价要及时和有针对性
对学习活动要及时评价,不仅评价学习结果,而且要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及自我教育功能,能使教师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
(五)在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专题学习网站和Internet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思维方
式、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才能与之相适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促进学生网络式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编织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促进学生纵横多维比较的能力。
Internet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探究、获取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信息化环境中获取个性化的知识,对形成学生的个性化知识结构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谢幼如《计算机辅助教育》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 徐俊霞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永流中学 255400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推进中,我认真听各位老师讲课,参观杜郎口中学的实际做法,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润物无声——杜郎口中学精细化管理档案》一书,并积极探索、实践这种教与学的方法,现总结自己的几点尝试,以进一步完善。
一、设计有效的“前置作业”或“导学案”
在讲析课文之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把能自己学会的学会,或者通过两人对学、小组群学学会,既提高效率,又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解决的问题印象深刻,寻根探源中理解知识,甚至把知识融会贯通,为教师点拨重难点做好知识理解铺垫。
例如,《孤独之旅》前置作业。
[自主学习]
1.了解《草房子》及其作者。
2.找出你新学到的生字,带拼音写会。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提示:可以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梳理)
[合作探究]
4.阅读73页“杜小康洽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至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1)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2)描写芦荡的语句:
(3)描写鸭群的语句:
(4)描写杜小康(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
(5)此外,你还对本文哪一句(段)印象非常深刻?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和赏析。
学生在研究上述问题时,对本文要学习的内容已大致掌握,可能不够全面或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准确,但不用担心,还有组内交流与班内展示,还有学生与教师点评与补充。实践证明,“先学”之后的“后教”,学生在把握文章思路、理解具体问题的深度等方面都优于直接讲解,当然前提是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性)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且认真对待这一要求。
二、多问几个“你的理解是什么?”,并落实好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思考
1.初读课文后,“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读到的可能是人物的形象,可能是故事的内容,也可能是自己的联想与启发,别看这些回答很散乱甚至很简单,但其实正在打开学生理解课文的入口,我一般会问5、6个同学,在每人回答之后,由他所说再追问题“噢,他怎么了?”“这个故事哪里打动你?”……我会根据学生自读理解的程度,以其回答为入口,纠偏补缺,并把课文内容大致串联一下,这个过程中,全体同学的思维也已卷入进来,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于比较长的文章更适用。
刚学习了鲁迅的《故乡》一课,就是采用的这个方法,学生阅读课文后,先从学生头脑中筛选出人物,概括出故事情节,找出故事发生的环境,再进行字词、具体情节的分析。
2.对重点文段或语句的理解或赏析,我会套用一句时尚的台词“元芳,你怎么看?”学生在哄堂大笑或会心一笑之后,会转入思考,可以是对其内容的解释,可以是对其修辞手法的看法,可以是对其某个字、词的评价,可以是对其在文中作用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其蕴含的深意的理解,把这些散乱的理解整理,总结分析此类问题的规律,形成方法。
例如,在《孤独之旅》中,“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学生各有各的理解:为自己找回了用以重振家业的鸭子而高兴的哭;为自己经受的苦难而哭;鸭子已成为他的精神依靠;“埋”看得出他和鸭子多么亲密无间……这正是学生对人物、对故事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在“学”——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定“教”——品读方法的指导,更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性。
三、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小组全员展示这种形式最能调动所有同学的参与意识
本学期上了两次阅读展示课,《人人皆可为国王》和《名人传》,基本要求是:全员展示、脱稿讲解。用时1节半,在评选“优秀小组”“讲解之星”“板书之星”“质疑之星”“进步之星”的激励下,很多小组和同学让我吃惊,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表现。胡罂霏、于静洁、胡翔凯、姚萍萍的表现自不必说,孙凯胜、魏继发、于春水、肖甜等同学的进步让同学们不由得为他们鼓掌。
上阅读展示课,有不少同学认真仔细阅读,用心准备,如对贝多芬的展示,细致到哪年哪月做什么、哪个人物说的这句话,对讲解的同学纠错补充,但部分同学还是存在上面说到的阅读与思考不深入的问题,展示只停留在人物简介等表面内容,不能深入具体情节和具体语句,对展示同学不能质疑纠错,因此,对名著阅读之前的指导很有必要,我想,在这方面可以像课文学习那样有适当的导读案,并充分利用好阅读课,发动学生利用好业余时间养成每天阅读20分钟左右的阅读实践。
一个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通过课堂反复的实践才能真正落实于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真正见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课改大潮中,我还要加快脚步来完善,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共建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蓬勃生机,让学生的生命充满乐趣与色彩。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三篇:学习、实践与思考
学习、实践与思考
就“教师专业发展”,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哪里出发?
2、教师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生根?
3、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什么样的人?
一、从课堂出发。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专业化发展始终要服务教学和育才这个主题,说具体点,就是专业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成培养目标的实现。
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学校同事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基于对学校现状的分析与诊断,从教师课堂这个出发点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与思考:
(一)现状分析 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处于中游状态,教师队伍的结构较为合理,人才发展空间较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我校校园文化特色明显,初中标准化建设给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相对于硬件建设的完善,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更为迫切,而教师队伍的现状也有令人堪忧之处:
劣势一:学校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能力问题——老教师多,面对新课程改革新理念严重匮乏,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
二是结构问题——富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学科尚无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
三是职称问题——中级职称教师相对数量少,影响了年青教师从教的积极性。
劣势二:影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师教研能力相对薄弱。“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教师科研能力无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是区级骨干教师数量相对偏少,优质教师的缺乏正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保障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迅速提升迫在眉睫。三是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目前,虽然在逐步实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如“干好干坏一个样”、“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
四是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由于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缺乏严密、完整的培训体系,造成当前高职、骨干敦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确定发展目标
基于我校教师现状,我们确定的发展总目标:创建有我校特色的自主发展的教师团队,营造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探索教师发展评价机制。促进教师迅速成长,造就一支会教学、会科研、善于学习的教师队伍,在规划期间培养一批水平较高的校、区、市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
第一层次目标:通过讨论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记录教师专业发展历程、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以及校本研修等活动的开展,对教学能力不强的中青年教师,促其较快接受教育新理念,向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学习好经验,较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优秀的教师。
第二层次目标:对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老师,通过校本研修使其尽快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技能,促其成长为校、区级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第三层次目标:校、区级骨干教师,通过教学和课题研究实践、专家引领等,提高其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使他们成长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
具体目标:每个教师要通过学习、进修、参加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及校本研修,诚品读书会等活动,实现知识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实施策略
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和校本研修主渠道,围绕“学习-备课-上课-交流-反思-指导”主流程,坚持以课改为核心,用课改的新思想、新要求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学习交流系统,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螺旋式发展,具体措施为:
(1)重文化:学校通过五年发展规划与行动纲领的制定,注重加强教师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的建设,在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中,升华教师的专业精神,在目标引领下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从而寻求办学的核心支撑力。
(2)督学习:全体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定期对规划内容进行自我诊断与评价。要树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诚品读书会活动,读1本以上教育教学专著;跟踪阅读1—2本教育教学报刊杂志;积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摘抄或以其他方式搜集、整理一定数量的理论资料。
(3)抓备课:积极参加教研组集体备课,共享备课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和教师合作平台,实现备课互助、资源共享。每月开展教师诚品读书活动,通过推荐书目、读书交流等,倡导教师多进图书馆、多读书、广读书,做读书笔记,充实更新备课资源。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以及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整合应用能力,拓展备课资源、创新备课手段。
(4)磨上课:借助区教育局“两个关注”活动的开展,对每位老师的常规课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指导。一是通过落实教学常规行动,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常规。二是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三是开展课堂技能竞赛活动(三优、五优),通过教师间互相听、评课,切磋课堂技艺,商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整体授课水平。
(5)促交流:建立新的听课制度。校级领导进行“指导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具体的指导;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进行“研究性听课”,主要是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进行研讨;教师间进行“互助性听课”,主要是教师间通过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立足“听-说-评”活动,开展听课评课交流反馈制度。因为这些活动立足学校资源,直面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专业状态,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很有针对性、诊断性、启发性。利用一切可能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接触最前沿的教育教学资讯,了解名校的发展状况,吸收其学校成功的经验,从外部获取源源不断的信息,刺激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也为学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党员生活会、读书交流会;开展教育思想、方法和校本研修大讨论,通过相互交流、激烈的辩论,使教师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实行教师结对活动,促进新老教师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6)倡反思: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起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制度。教师要以检查、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为手段,监控、诊断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以研究者的角色反观教学。写课后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通过反思使老师认识到自己日常教学的成功之处,增强自信;也让教师能及时总结发现教学的错误和败笔,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反思”,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专业不断成长。撰写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读书心得,教育故事等,开展评比,汇编交流。
(7)重指导:依托“江仲林工作室”,充分发挥知名教师的辐射作用。认真落实《台北路学校江仲林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强化措施,扎实开展,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并使其中一部分人脱颖而出,形成在市区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团队。
(四)实施步骤(略)
(五)机制保障(略)
(六)工作轨迹
这几年,在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化的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并且根据我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措施,以促进我校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为了让教师们能够快速地成长起来,提高其专业技能,我校利用江中林老师的名师效应,率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选出年轻的骨干教师作为名师工作室里的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在一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了研究型的青年教师,他们的工作精神、工作方式与工作能力又逐渐在全校老师们中间形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全面地提高了我校教师们的教研能力。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首席班主任工作室,使一批优秀的班主任代表得到了培训的机会,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地完善。通过骨干教师的培训,再让这批教师带动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实践,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以书为伴,全员读书
校园读书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研究方式,我校成立了“诚品”读书会,尽可能营造不懈学习、严谨讨论、和谐交流的读书氛围,将个人的学习纳入群体的研究过程,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学校定期举行读书沙龙,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教师书吧为老师们提供了看书、借书的平台,还开辟学习栏目,定期展示教师的学习成果;围绕研究主题,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并进行文章推荐,“美文共赏”,使广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吸收更多的新经验。现在,老师们养成了每月必读一本书的习惯。特别是教育方面的书,深受老师们的欢迎。精神上丰富了,教育理念更新了,老师们的教研水平自然也在无形中提高了。
3、有效的教学指导
学校要想发展,教师的教学是关键,为此,我校实施了“八个一”工程,即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设计一节优秀教案、上一堂高质量公开课、出一份标准模拟试卷、设计一份好作业、制作一个优质课件、接受一次业务能力测试。通过这样的活动,全校老师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将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我校还请了专家来校对骨干教师们的教学进行指导,然后带动全员的教学热情,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
除以上的几点以外,我校还建立了“心晴” 工作室,由心理健康教学的专职和兼职教师定期对教师心理把脉,准确把握教师的心理状态,提高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
(七)对课堂的反思:
1、谈到课堂无法逃避地就会与质量产生联系。
作为校长应如何引导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更科学合理地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建设?
(1)引导教师从十个方面进行课堂的“问课”:
一问教学结果:学生会不会?作业交不交?作业抄不抄?成绩好不好? 二问教学效率:师生累不累?时间长不长?作业多不多? 三问备课质量:理不理解课标?教材?学生? 四问教学艺术:
五问领导才能:听不听?服不服?爱不爱?追不追? 六问教材开发:有无自己开发的补充教材
七问三课表现:组内讨论课—校内研究课—校外展示课
八问基本建设:有无经典课例?参照性课件?基本题库?新老师有无蓝本?老教师有无风格?
九问双向构建:制度程序——行为改变
十问特色建设:有无优势学科?强势教师?攻关成果?普适性经验?
(2)引导教师从八个方面思考:怎样做最能让学生学得最好? ①、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②、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稳定的注意力、高效的记忆力、敏锐度洞察力、卓越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
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④、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⑤、不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⑥、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⑦、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⑧、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2、谈到课堂无法逃避地就会就会涉及到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校长为核心的团队是改革学校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学校就通过文化建设和机制建设促进教师从“专题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动,实践反思”等四个维度推进有效课堂的建设。
(1)帮助教师从五个方面分析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 ①学科的定位和价值的理解不够深入 ②学科知识面较窄,专业素养不够丰富
③观念陈旧,没有确立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④教学方法呆板,没有在继承传统上有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⑤关爱每一个学生,悉心研究内驱力的并不高 建议:细心诊断课堂,形成归因分析。
(2)学校要从三个方面建立好课标准,引导改进,准确评价。好课的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生学三方面评定 ①从教学目标而言——设定确切,达成度高 其
一、全面落实“三维”(学会,会学,乐学);
其二、以简驭繁,使学生易懂,易掌握,当场问题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其三、学生受益面大,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效率高。②从教师教而言——教师有效的主导性“教”是为了“学” 教学内容——准确,整合,本体 教学思路——清晰,凸现,合意 教学方法——激活,引导,相长 教学素养——思想、专业、教态
③从学生学而言——课堂教学气氛浓厚,体现学生主体性(3)帮助教师从五个方面提高课堂有效性:
①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细化组织、问题化组织、操作化组织)②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力求三个发展:知识体系发展,认识规律发展,激发内驱力发展;
③积极推行多种教学方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有效性; ④“学导式”教学法;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主线:教师的启发 编制“学案”和“教案”
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教学文化的熏陶
其一,制定各学科的学习规范要求:预习读书,听课记录,练习作业,订正改错,复习整理,规范写字,朗读习作等,培养学生严谨的作风;
其二、规范教师的教学习惯,以教师的教学规范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在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上生根。
就本质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实践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特色的形成。这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指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学校应以校本开发与课程实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平台,让教师在学校中、在具体的实践中生根,在对自身实践的不断反思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1、树立课程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说,答案很简单,也很直接,它就是课程。说得更明确一些,也就是课程中学生感觉最吃力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课程就是指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的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每单元的内容、各种作业以及思想教育的内容。课程还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计划、展示、成果、测试等。重点是学生每天在教室里所经历的事情,即教师讲授的要对学生进行测试的那些内容。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说,课程涉及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发展性课程(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发明等)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是教师诊断问题、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研究者。
2、树立课程即教师的意识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这种教师角色,倘若对于理想与理论没有充分的了解,那么,这种转化就会有很大的落差。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或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教师专业化”只能依靠“学习型组织”的专业对话、自主判断、行动研究、行动伦理来驱动。从现代经营主义思想来看,“所有教师都是管理者”。特别是从课堂教学层面看,教师理应成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和班级的管理者。
目前我们台北路学校作为全市的涉台教育基地之一,开发了涉台教育的校本教材--《“拥抱台湾”教育读本》,而正在开发的是以我校校训――“小信诚,大信立;人品真,学品优”为主要内容的“诚品”校本教材。
3、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①基于“教历”的教师发展
每个希望获得专业成长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经历或历程作全面、真实的记录与分析,这就是教历研究。这种研究要求教师通过对个人资料的收集,对自己思想轨迹的记录,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身实践进行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探究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以达到改进教学实践的目的。
②基于“研究”的教师发展
“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一种自觉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和过程。
③基于“教学合作”的教师发展
教师教学合作是在原有分科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何种,将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合理延伸,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整合功能,并由多个教师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④基于“自主”的教师发展
在操作层面,要观念先行,树立教师的自我意识,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前提;而后要有自主能力作为行动支持,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一切的目标都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实现;最后自主发展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它是自主发展的平台与保证条件。
⑤基于“反思”的教师发展
“经验+反思=成长”。构建“教学情境—意识到关键问题—提出其他方法—新的尝试—专业结构的形成、改变或强化”的五步反思模型,采用“理论学习—对教学情境进行反思—自我澄清—改进或创新—新尝试”的操作程序,可运用反思日志、课堂实录、听取学生意见、与同事交流等具体方法。
⑥基于“同伴互助”的教师发展
同伴互助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互助方式,以发现和解决教师现有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团队合作、经验分享等增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活动。加强教师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经验分享,这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也有助于学校良好组织文化的建立。
⑦基于“专业引领”的教师发展
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核心任务是帮助教师实现新理念与适宜行为的对接,将不适宜的行为进行剖析,找出共同适宜的策略。专业引领实质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通过专业引领,将自上而下的指导活动与自下而上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将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理念的践行能力,这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三、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什么人? 当今的教育面临更多的难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对教育内涵发展的呼唤、对教育均衡的要求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队伍建设,因为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基于此,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的“教育家办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表示,只要是为教育作出很大贡献、取得成就的人,就是教育家,这没有什么可以谦虚的,这是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而概率最大、最容易成为教育家的是校长。因为校长有着相对独立的空间,有着一定的资源基础,有着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条件,所以更容易成为教育家。于是,打造“教育家型校长”,这一鲜活而紧迫的时代命题跃然而出。“从内涵与特征上来分析,教育家型的校长应具有强烈的教育情感、高远的教育追求、忘我的奉献精神、主动的专业发展、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教育实践。”陈玉琨如是说。
作为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引领学校不断创新的学校决策者,必定是有着先进乃至独特教育思想的人。今天的教育最紧缺的无疑是有智慧、有思想的教育家型校长。他们最大的特点便是能推陈出新,有着自己成体系的或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善于学习、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能沿着自己的办学轨迹不断上升,而支撑他们高昂着头前行的便是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崇高的教育情怀,以及踏踏实实的不唯名、不唯上、只唯实的“以师生为本”的朴素理念。
成为教育家型的校长应是我们在座各位校长的理想与追求。只有坚定这样的信念,我们才能做个真正的领跑者,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
每次,当我们决定退回一个不超越自我的界限,我们就会有许多的借口,借口正好是梦想和希望的毒药。而教育名师们会适时地敲醒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因为教育需要我们这群追梦人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用敢于担当的情怀、用激情浪漫的情怀去坚毅地跋涉、执着地追寻。
我们或许是一群把自己抛到绝境的人,不论是自愿的或是被动的绝境。只要我们坚信:心中有不灭的梦想,胸中有恒久的激情、耳畔有智者的叮咛、前路有名师的引领、周遭有并肩的同仁,凭着我们的坚毅与勇气,就有机会走出长长的黑暗隧道,就一定能看到隧道尽头的灿烂千阳!
第四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腰站小铺子完小教研组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能力、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是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整合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 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
以下是腰站小铺子完小教研组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策略方面: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理性的、间接性的、活动性的、共同性的特点,它强调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体现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
1、激发兴趣,注重运用。
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今后他们能自觉、自主地开展活动做好铺垫。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活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像保护幼芽一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一页纸,一张画,一幅照片„„不吝啬自己的赞美,那对孩子今后的自主学习可谓是大有裨益。在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可以是教师提出,给学生以引导示范,更多的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2、引导过程,注重参与。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因此,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注意积累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开展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收获、提高和发展。学习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关注过程,还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就有了综合性学习的保证。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对活动是否都参与,是否积极认真地参与,活动过程中还有些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
3、引导方法,注重体验。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以,在综合性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学习引导。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掌握的方法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等。具体地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活动计划和方案,要指导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写总结报告。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点拨、示例,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
教师在当前的综合性学习中很少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无话可说,结果课上的很不成功。我们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人生,给学生提供一次机会去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
4、重点设计、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团结合作,首先根据主题需要分小组,学生自愿组合,推选小组长,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如:学习主题、学习的目的要求、学习活动的形式即时间的安排、人员的分工等。利用学生群策群力。重点设计、合作学习不仅省时省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5、制定方案,搜集资料。
综合性学习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依据专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角度,分组制订各自的研究方案。其次,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自愿结合,分成绘画小
组、讲述小组、演唱小组、舞蹈小组等并制订出研究方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既定的方案,或进行实地考擦,或到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搜索资料。
教师在教给学生搜集信息方法的同时,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更为必要。学生在图书馆查阅的一篇文章、从报纸上剪下的一则报道、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故事、新闻、从网上浏览到的消息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尤其是首次的劳动结果),他们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的评价是否得当关乎他们今后学习的积极与否,此时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肯定学生付出的每一丝努力,表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果。
二、教学环节方面:
1、组织策划:制定计划,提供课题由学生选择。
2、分组活动:开展调查访问,搜集信息、图片、数据等。课前搜集资料是综合性学习顺利而有序开展的基础。
3、交流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展示。展示成果可以形式多样,学生把搜集来的资料去粗取精,整理归纳,并就各自的特长,与人合作,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特长(成果),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知识的传播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知识,乐趣和成就感,这就更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特色”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4、总结评价:评价方式,综合设计。
三、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方面:
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来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教学目标的综合设计
(1)“三维”目标的综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产生于知识的发生与能力的形成过程当中的,既不能机械地分开,也不能去分步实现,比
如先去达成知识和能力的目标,然后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最后再去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综合考虑。
(2)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的综合。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目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就是预设目标,这种目标是极其重要的。生成性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前没有预设的、是在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师生、生生间多向互动,激发智慧涌动的课堂里,突破着活动的预设,一些更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资源被开发成预设外的“生成性目标”。正是这类活动适度而有序的不断生成,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3)学科内部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加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整体发展。
(4)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相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放,少一些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度,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比如:学生网上查阅资料、观察大自然现象、实验发现、设计小报等都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运用,旨在将其他学科中所学运用于语文学习,为提高语文素养服务。这一综合性学习过程,既有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又有学生各科能力的结合,学生要完成以上任何一题作业,绝非简单的抄抄写写就能了事,必须将语文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5)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式的综合设计
(1)教学方式的整体思考。明确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定学生在课堂、教材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改变语文课程传统教育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转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团结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重点转变。一是要体现自主性学生要成为自主参与的能动主体,因为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体现在学生这一主体上的,没有学生参与或者学生参与得不充分,语文综合性教育就无法开展或者说是不完美的。二是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不是只让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多发言,而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动手”,使教学成为整体智慧的交融、碰撞和升华。三是要体现探究性,要强调学生不能被动地等待知识的传递或都说是知识的获取,而是通过自身主动与外界的接触、沟通、了解、感受、体验形成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自身合理的认知结构,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3、教学评价的综合设计
(1)注重整体“发展”。语文新课程评价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长处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
(2)注重学习“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3)注重“自评与互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全新的课程组织形态,更加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同时,增强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2012年10 月18日
第五篇: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保障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制度相互衔接、政策相互支撑、工作相互促进的“大社保”社会保障体系。
一、“大社保”宝鸡模式的提出与特点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综合实力在西部中等城市前移4位,步入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中等发达地区迈进的转折期。在经济快速发展、做大“蛋糕”的同时,我市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从2006年开始,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加快探索创新,从群众最关注的就业、医疗、入学、住房、养老等方面入手,根据城乡不同群体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对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总体设计、超前规划、分步推进、逐步扩大,用小财政支撑大民生,以大保障构建大和谐,初步构建起了具有宝鸡特色的“大社保”社会保障模式,宝鸡社会保障水平已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46位,先后受到国务院、国家部、委和省政府表彰。
1、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从2006年起,我市瞄准中省社会保障制度的空档,不断完善制度设计,系统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各项保障政策全面覆盖。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和低保家庭高中学生资助、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补助等制度,在全市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一整套相对完善和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
2、就业创业体系逐步健全。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创业支撑体系和服务平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带动创业。在全国打响了“宝鸡技工”品牌,每年创业培训1万人以上,创业带动就业超过1万人,向全国输出各类技能人才超过6万人,形成了全国性的技能型人才市场。2010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95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12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76 %。
3、医疗服务水平显著增强。不断加强市县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可到达一个医疗服务点,农村居民可就近接受医疗服务,有力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率先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问题。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分别达到95%、92%和95.3%,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4、社会救助更加便捷。建立完善救助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标准,逐步扩大救助范围,解决了城乡七类特殊人群危困问题。城乡低保工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全市敬老院进行集中整合,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8.5%。大力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3万套,使符合保障条件的18371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整合农村扶贫、灾后重建、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解决了农村1.6万人住房困难问题。
5、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事业的意见》,落实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推进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服务事业。高标准建成了宝鸡华夏老年大学和“夕阳红”艺术团总部,成为功能齐全、设
施完备、西北一流的全市综合性的老年活动中心。在全市大部分社区建成了设施完善的福利型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一系列个性化服务业务。
二、“大社保”宝鸡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近年来,我市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突破,加快实现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方式多样化、筹资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不断提高城乡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浙江、山东、云南等地的“大社保”模式比较,宝鸡“大社保”模式具有“制度全、服务快、易推广”的特点,在制度设计上,用社会保险管大群体、社会救助管弱势群体、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制度管特殊群体,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在服务上,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政策与群众的对接;在效果上,“新农保”经验被全面推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为全国全面推行进行了大胆探索,“大社保” 宝鸡模式具有在全国欠发达地区推广的价值。
保障对象“全”。“十一五”期间,针对部分社会群体享受不到社会保障的实际,我市对国家已经出台的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保障政策,坚持“广覆盖、高标准”实施,对国家尚未出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居民社会保障、教育资助、大病救助、免费职业教育,坚持率先试点,创新完善,弥补政策空档,使城乡不同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宝鸡“大社保”保障制度,涵盖了农村居民、城镇居民、被征地居民、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大学生、少年儿童、残疾人等各类群体,涉及人一生的教育、上学、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重要阶段,基本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
制度设计“新”。结合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实力,边实践,边探索,边创新,用制度上的超前性弥补社会保障欠帐。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上,形成了多渠道筹资、“两头补”财政补贴联合式参保的“宝鸡经验”;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中,设立专项资金,向土地使用者收取最少不低于每亩1万元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费,并为农民留足三产用地,把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事业登记制度和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在医疗保险中,实行市级统筹、城乡制度统筹,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市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2011年增加为1.6亿元,对参加医疗保险的城乡困难群众,在住院费用按标准报销后,再实行分层次、按比例救助,每年最高救助封顶线达到30万元,切实减轻了患大病居民的医疗费负担;在社会救助上,救助范围逐步扩大,救助形式多样化,救助标准就高不就低,不同阶段救助政策衔接,社会救助体系全方位统筹。
筹资渠道“多”。近年来,我市在民生欠帐较多、群众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强化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财政责任,整合各方面资金,统筹使用,全力推进各项保障制度的实施,充分发挥保险、救助、福利、慈善等方面作用。比如,在大病统筹救助制度筹资方面,市财政安排6000万元专项救助资金的同时,整合使用民政部门社会医疗救助基金、城镇职工大病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扩大大病救助基金规模,极大地降低了城乡居民大病负担,提高了医疗保险、救助等方面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设计上,把城乡居民个人缴纳费用作为建立保障制度的基础,不是简单的向群众给钱,充分体现权利与义务对等。在养老机构、幼儿园建设上,制订优惠政策,注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拓宽筹资渠道,缓解财政投入不足压力。
经办服务 “快”。在目前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下,整合各方资源,健全信息化平台,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大社保”经办模式的质量和水平。对现有社会保障的资金、政策、人员进行有效整合,建成了市县两级市民中心和社保服务中心,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使城乡居民就近办理各项社会保障业务。大力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社会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建成了社会事业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信息通道,市民可就近到村或社区依托网络办理社保业务,实现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做到“人不跑信息跑”,使各项政策更加方便快捷地落实到群众身上。
三、“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启示
“大社保”宝鸡模式经过了先期探索、逐步完善、巩固提升三个阶段,历经五年完善逐步建立,基本实现了“全省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位、群众满意”战略目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尽力满足公众需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我市在财力并不宽裕、经济发展任务依然繁重的情况下,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需求出发,下功夫做好社保工作,着力建设包括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大社保体系,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同步发展,政府得民心与人民群众得实惠双赢目标,既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落实,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
二是坚持城乡统筹,全面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在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关键在农村。我市在工作实践中,把社会保障工作优先向农村延伸覆盖,在医疗方面,不断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简化办事程序,使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基本相当;在养老方面,率先在农村建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早、推广早,使农村居民及早享受到了保障政策。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完善制度体系。在我市这样一个工业优势明显、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较大的城市,如何建立既符合市情又遵循通行规则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模式可以照抄照搬。因此,我市在加快建立大社保体系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在中省大的制度和政策框架下,通过持之以恒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大社保体系的日益完善,通过逐年加强民生预算,舍得向民生领域投钱,保证大社保制度的可持续性,使“大社保”宝鸡模式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良好成效。
四是坚持服务便捷,着力提高为民办事水平。社会保障每一项制度和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乡镇,落实到街道,落实到社区,都离不开基层的管理服务机构。实践证明,基层网络体系是否健全,基层工作效率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工作满意不满意,关系到整个大社保体系建设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近年来,我市切实加强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社保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力量,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支撑,使好制度、好政策能有效地和人民群众对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为民办事水平。
四、完善“大社保”模式的思路目标与对策
“十二五”时期,着眼于把 “大社保”宝鸡模式打造成为特色品牌、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战略需要,我们提出完善“大社保”宝鸡模式的思路和战略目标是: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的发展理念,把“底线公平”作为完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在已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础上,加快弥补制度短板,把社保制度最大限度地延伸覆盖到各类群体;坚持城乡统筹,把农村与城市同思考、同安排、同推进,实现城乡一体;探索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方式,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社会保障工作水平,使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宝鸡”提供坚实的社会保障支持。
围绕实现以上战略目标,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大社保”宝鸡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提升“大社保”总体水平。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并轨整合,逐步建立权利与义务对等、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用两年时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订宝鸡市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办法,保证各类人员社会保障关系自由转
换、顺畅接续。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等补充养老,拓展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开展免费培训、发放岗位补贴等预防失业功能,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失业、工伤保险的功能作用。
(二)提高标准,实现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鼓励中小企业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步扩大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各类保险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水平与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同步增长。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提高征地补偿安置水平,确保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得到保障。针对老龄化步伐加快的现实,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建立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享受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五级联网体系,为城乡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强化保障,促进保障制度公正公平。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建立健全社会捐助接收网络,做大基金规模,发展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实行“普惠加特惠”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残疾人生活和发展保障机制。提高城市“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水平,完善对困难学生的特殊资助,实行免费职业教育。强化对城乡低保对象的监管,建立信息公开、群众监督等办法,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促进保障制度公正公平。
(四)优化服务,健全“大社保”管理网络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综合协调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成立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筹整合全市社会保障资源,全面负责全市就业、社保、救助、福利、慈善事业“五位一体”等工作的政策研究、综合协调、考核检查、督促落实和审计监管,增强全市“大社保”工作的协调性和整合性,确保社会保障工作政策统一、管理有序、发展规范。二是加快大社保基层组织建设。在乡镇(街道)设立“公共服务中心”,主要行使就业指导、社保缴费、低保审批、劳动仲裁、廉租房申请、残疾人救助等职能,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服务提速提质。在社区(村)一级层面建立“公共服务站”,由大学生村官或者公益性岗位人员来做具体工作,使城乡居民就近办理各项社会服务业务。三是构筑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网络并联、信息共享、全市统一的大社保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实施“市民卡”工程,借助互联网络技术和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开设网上“业务大厅”,实现网上社保信息查询、网上业务申报和网上结算等业务,用技术手段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四是畅通大社保转移接续通道。建立政策“通道”和制度“接口”,健全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机制,使同一险种体系内可以随参保人身份的变化而转移接续。
(五)加大投入,形成多元化的“大社保”基金筹措机制。一是公共财政正常投入机制。在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基础上,市政府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投入机制,逐年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特别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险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保缴费的扶持。二是社会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做大社会保险基金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拓展筹资渠道,形成政府、用人单位、居民家庭和个人、社会其他方面共同负担的大社保投入机制,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保障统筹基金的规模。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三是社保基金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依法对社保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严格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值增值。加大对以非
法手段获取社会保险待遇行为或挪用社保基金行为的查处力度,堵塞基金支付漏洞,严防基金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