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保产业政策与市场2012年上半年总结
环保产业政策与市场2012年上半年总结
——升级与转型继续推进中
上半年,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萎靡。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8%,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GDP增速最低的时期。连续六个季度下行,股市探底。“大企业、大政府、大金融”三大主导的经济模式打击了社会资本的活力。“十八大”临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工作关注的核心。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特别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此背景下,环保产业的面临的政策主线主要有两个:
一条是国家产业转型政策的影响,在国内、国际金融形势整体不乐观的影响之下,“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国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被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被提出,正在被推上支撑产业的神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产业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及推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另一条主线是经济政策的影响,一方面,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进行了2次降息及2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并在启动一批“十二五”重点项目的同时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的一系列实施细则,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产业政策和环境。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规模迅速增加,偿债风险在加大。为了维持地方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政府自2010年开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虽然2012年初对水利投资平台适当放水,但是总体正在影响着地方的融资方式进一步向市场融资转变。另外,新三板的扩容,也为中、小环保企业的融资拓宽了道路。
一、政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发展。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在首句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力度不改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已于8月22日正式推出,规划要求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这是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之后的第三个重量级行业政策。
国家在节能减排力度上的不断加大,使得环保从需求上的空间不断加大,节能环保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减排重心正向运营转向。
2.产业政策:规划频出台 为产业发展带来动力
上半年,国务院及办公厅、国家各部委发布了一系列利好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上半年,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工信部、财政部相继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环保装备产业及海水淡化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以及即将出台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划,为环保产业以及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明了发展方向与目标。
2012年6月到7月间,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环保产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三大重要领域之一,固废处理、海水淡化、环境服务业等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细分领域。
为提升环保装备产业水平,工信部、财政部于2012年3月发布了《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包括水污染治理装备、固体废物处理装备等在内的八项发展重点。提出到 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要形成10-20个具有领导作用的大型环保装备集团。
服务业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所,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进一步推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根据《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在此背景下,《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马上面市,根据征求意见稿所提目标,到2015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发展10至20个年产值在100亿以上的全国型综合性环境服务集团,在部分领域开展合同环境试点。估计此规划将于下半年出台,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刺激环境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为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2012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立方米/日,建成2个日产能5万-10万吨的国家级海水淡化重大示范工程和20个日产能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5个浓盐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意见的出台,极大了刺激了海水淡化市场的热度。
行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工信部发布了一系列设施建设投资、污染防治及科技创新等多个行业发展规划,极大的刺激了行业的发展。
设施建设规划,划定供水、污水处理与回用及垃圾处理三大领域1.1万亿投资空间,各领域年均近30%的增长率:05月04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印发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和《“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36亿元。规划中,污泥处理处置、再生水利用、餐厨垃圾投资规划得以进一步明确; 5月25日,住建部、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明确“十二五”规划项目总投资4100亿元,这也是供水设施建设的首部五年建设投资规划。
污染防治规划:2012年5月17日,环保部、水利部等4部委联合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入5000亿元对重点领域水污染进行治理;另外,《“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也已通过审议,经进一步修改后发布施行,为危险废物的治理提供政策保障。
资源综合利用及科技创新规划:2012年1月,工信部公布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6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0%,年产值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70亿吨;2012年04月13日,科技部等国务院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为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任务,推动行业的科技创新。
3.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
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是上半年环境产业投融资政策的主要方向。2012年3月1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明确各地要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多元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为符合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限新压旧”的整改思路,《意见》还提出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注入资本、财政补助以及重组增加水电站、城市供水等部分优质资产方式,支持有实力的水利融资平台公司整改为一般公司类法人。
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一系列促进民间资本发展的政策出台,2012年6月初,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实施意见的通知》;6月底,水利部公布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细则》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细则》,但在此之前,国家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田间工程、“五小工程”并未设置障碍。
4.收费机制艰难前行
上半年,价格政策进一步完善仍然是产业政策的主要方面之一。由清华大学完成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修订稿已提交发改委价格司;同期,住建部、发改委启动了《城市污水收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已就内容制定进行过一次专家讨论;4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国家能源局接手了垃圾焚烧审批管理……从价格政策走向来看,虽然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还没有落定,污水处理费管理办法的制定还在讨论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环境产业的收费机制正走向完善。
目前,我国供水、市政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目前进入执行期,“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已经敲定,仅建设投资达1.1万亿;海水淡化、土壤修复、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处置、污泥处理处置等新兴环保领域,政策体系仍处于制定、完善期,政策强度需要加强,“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尚不明确,市场规模想象空间大。从上半年的政策走向来看,产业政策仍是环保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投资拉动能否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还有待商业模式的突破。
二、市场
上半年,环保行业的各细分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市政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依然是上半年项目市场的热点,BOT依然是主流的项目操作模式,但是增长乏力,污水处理的重心正在向县城以下地区转移,服务模式的探索持续。各种污染事件的曝光,使得工业废水处理正在从量变向质变的过程转变。由于政策的不明确,商业模式的无法突破,污泥市场的被关注度及企业参与的热情有一定的降温,“十二五”规划中的污泥投资需求仅与“十一五”相当;上半年,海水淡化、餐厨垃圾、环境修复成为行业市场关注的年度热点,这三个领域也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但是同样存在商业模式的制约。
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战略转型、商业模式创新、收购并购、融资、整合成为环保行业的上半年的市场关键词。
1.海水淡化、餐厨垃圾、环境修复成为热点细分市场
海水淡化
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提出的目标,有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左右。较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正吸引着业内知名水企的关注。上半年,北控水务曹妃甸阿科凌海水淡化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重点示范项目”;山东青岛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管网;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南车时代新材公司通过收购进军海水淡化市场……均表明海淡市场正在兴起。另据了解,中国水务投资、中环保等国内较有实力的水务企业,都在关注海水淡化市场。
餐厨垃圾
上半年,餐厨垃圾处理领域一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项目市场的空间也吸引了企业的重点关注与参与。
从政策支持上来看,上半年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扬州市,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贵州省贵阳市,山东青岛市,河南省郑州市,河北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6省12个城市及2个省出台或拟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餐厨垃圾处理,从政策上促进了市场的形成。
上半年,全国多地启动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国内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市场逐步启动。各地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如下:6月,湖南长沙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试运行,近日正式运营;“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有望规划建设4座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江苏南京市拟新建成3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湖北武汉、辽宁沈阳年内分别拟开建2座餐厨垃圾处理场,天津市滨海新区、宁夏银川市、山东青岛市及日照市、湖北宜昌市均在筹建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在项目的操作模式上,BOT/BOO模式成为拟建项目的首选模式,南宁市采用BOT模式进行项目的招标,河北省石家庄市拟按照BOO模式进行项目的建设、运营。从上年签约的项目来看,BT及工程总承包为主要的项目操作模式,3月,北京驰奈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省大同市签约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BT项目,4月,普拉克环保系统(北京)有限公司与昆明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签订工程总包项目。
环境修复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带动产业总投资将达数千亿元。
上半年,环境修复领域成为市场关注的另一个热点之一。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目前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有望于下半年正式对外公布,福建、浙江、四川等地也相继发布相关政策推动污染土地的治理。政策的支持,也吸引着中、外资企业的纷纷进入,上半年,江苏成立了首家中日合作环境修复企业,除了已成功进入此领域的建工环境、中持环保、杭州大地、环能德美、新之地等企业外,中环保水务、北控水务也正在洽谈收购,由此进入环境修复领域。2.商业模式创新取得一定突破
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大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2011年4月,环保部首次发文明确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鼓励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并将开展合同环境服务的模式试点。在2012年上半年环保部公布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提出“十二五”期间,培育30-50个区域型环境综合服务商,发展20-3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型综合性环境综合服务集团,其中10-20个年产值在100亿以上。试点开展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创新。在政策的推动下,地方也在探索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途径。2012年7月,环保部批复了《关于湖南省开展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的复函》,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湖南省已确定首批4大类共11个试点项目,4大类项目包括:环境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综合环境服务模式试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试点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上,环保企业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也得了一定的成绩。湖南永清环保在合同环境服务模式上取得突破,于5月17日与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签订了《2012年度合同环境服务协议》; 桑德集团在湖南长沙县探索小城镇污水处理区域化运营模式获得成功……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成为行业发展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3.环保/水务企业上市融资依然是热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规模迅速增加,偿债风险在加大。为了维持地方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政府自2010年开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等领域,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建立相对宽松。但是从整体上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将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而且从上半年PE/VC的活跃度来看,其参与环保产业市场的总体在降温。在此背景下,传统水务企业以及中、小环保企业上市融资之路在扩大。
环保/水务企业上市融资依然为主流
上半年,有两家环保企业分别在深交所成功上市。4月26日,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挂牌上市;7月5日,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根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目前水处理领域拟上市的企业有:国祯环保、凌志环保、中持环保、晓青环保等,固废领域拟上市企业有:海诺尔环保、北京中矿环保、江苏天楹赛特集团(引进了中国平安集团等财务资本)、杭州锦江集团、深圳德润、绿色动力集团、浙江伟明、中科通用、重庆三峰、北京机电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等。
在重庆水务、江南水务成功上市的带动下,传统水务企业也在谋划上市中:截至目前,从全国水务龙头的中法水务,到一、二线城市的地方水务——福州水务、沈阳水务、杭州水务、长沙水务、贵阳水务等;再到三、四线城市的区域水务——呼伦贝尔水务、东莞水务、江门水务、四川海天水务等,目前已走在上市进程中或明确提出上市计划的各地水务企业,达30余家。
另外,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也在谋求国际资本市场多边上市融资,如上实基建收购的亚洲水务拟2013年赴香港上市。
PE/VC呈现一定收缩 产业投资基金或有进展
根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从1995到2012年2月,PE基金共进行了 295笔投资,有158家企业接受了PE投资,有182家PE基金投资了环保行业,总投资额大约为16亿美元,在接受PE投资的环保企业中,有15家成功上市,其中有7家在国内上市,8家在国外上市。
进入2012年,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及资本市场不利影响,风险投资规模整体上在收缩。从披露的信息来看,上半年金州环境集团成功引入美国哈德森基金,融入5500万美元;重庆康达环保产业集团引入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金额为9500万美元。
上半年,环保部相关官员透露拟设立国家环境产业发展基金的消息;地方产业基金的建立取得了一定进展,4月,中宸基金在广州成立,基金总规模三年内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其中环保产业规模约100亿元,主要用于垃圾发电;5月,广西首支环保基金中特基金在南宁成立,该基金总体规模三年内将达300亿元,重点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据了解,江苏宜兴正在筹集规划为50亿元的环保产业基金。
4.企业战略转型与升级中
自2008年以来,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背景下,在市场上较有影响力的部分企业纷纷进行市场及业务战略的调整。一方面通过业务整合、收购/并购进行核心业务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并购进行规模及产业链的扩张。
企业收购/并购序幕开户
上半年,企业的收购/并购信息屡传。上海实业旗下新加坡上市的亚洲水务,4.093亿元收购南方水务69.378%股权,扩展其在中国内地的水务市场规模;另一方面,通过资产收购、业务整合进行产业链的模向扩张。国中水务收购高浓度废水处理企业北京天地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10%股权,兴蓉集团收购了成都兴蓉再生能源公司100%股权,此两个公司由此进入垃圾渗滤液领域;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拟收购杭州大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北控水务拟收购中科建禹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由此进入环境修复领域;国电清新收购中天润博55%股权,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业务;三川股份收购鹰潭市供水有限公司24%股权,实现进入供水行业的战略布局。从收购并购方向来看,环境修复、垃圾渗滤液为企业主要扩张领域。
水务和固废领域成为产业链条相互交融扩展的重要方向
自2011年以来,国内众多知名水务企业如首创股份、北控水务、中国水务投资、碧水源、晓青环保等多个水务企业陆续挺进固废市场,探寻新的发展空间。进入2012年,巴安水务宣布将进入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维尔利宣布将向固废处理领域拓展新业务,这其中包括餐厨垃圾、土壤修复、污泥处理等……
从企业战略调整的方向也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以餐厨垃圾处理、土壤修复、污泥处理处置等为代表的固废产业将迎来发展高峰,企业的竞争也将加剧。
5.“走出去”战略得到推进
(略)
三、社会对环保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扩大。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在不断的上升,大量的污染事件被曝光与声讨的同时,也推动着环保领域政策、监管、市场等的健康发展。从上半年对环保领域事件的关注热点来看,水质、垃圾焚烧、水污染、地沟油等为主要方向。社会各界的关注、舆论的声讨,甚至引起民众的“散步”行为,都在说明,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觉醒。
1.水质问题成焦点 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应运而生(略)
2.垃圾焚烧处理依然敏感 遭反对企业上市受阻
(略)
3.污染事件频发 公众环保意识及环境维权意识在增加
(略)
4.城市内涝 拷问城市管网运、维神经
(略)
虽然我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全球最高的。政府已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的预调和微调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同时,经济形势低迷,将进一步倒逼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化。在此背景下,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一方面面临着产业转型带来的发展战略、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产业转型带来的产业升级、市场需求增加、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领域拓展等方面的机遇。环境服务业、合同环境服务等将成为环保产业下一步重点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海水淡化、餐厨垃圾、环境修复、污泥处理处置等新兴市场将是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所带来的市场热点。同时,环保企业应该充满信心,迎接环保产业接下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篇:环保产业政策与市场2012年上半年总结
环保产业政策与市场2012年上半年总结
——升级与转型继续推进中
上半年,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萎靡。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8%,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GDP增速最低的时期。连续六个季度下行,股市探底。“大企业、大政府、大金融”三大主导的经济模式打击了社会资本的活力。“十八大”临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工作关注的核心。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特别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环保产业的面临的政策主线主要有两个:
一条是国家产业转型政策的影响,在国内、国际金融形势整体不乐观的影响之下,“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国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被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被提出,正在被推上支撑产业的神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产业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及推动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另一条主线是经济政策的影响,一方面,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进行了2次降息及2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并在启动一批“十二五”重点项目的同时出台了鼓励民间投资的一系列实施细则,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产业政策和环境。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规模迅速增加,偿债风险在加大。为了维持地方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政府自2010年开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虽然2012年初对水利投资平台适当放水,但是总体正在影响着地方的融资方式进一步向市场融资转变。另外,新三板的扩容,也为中、小环保企业的融资拓宽了道路。
一、政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发展。2011年12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在首句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力度不改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已于8月22日正式推出,规划要求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这是继《“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之后的第三个重量级行业政策。
国家在节能减排力度上的不断加大,使得环保从需求上的空间不断加大,节能环保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减排重心正向运营转向。
2.产业政策:规划频出台 为产业发展带来动力
上半年,国务院及办公厅、国家各部委发布了一系列利好环保产业发展的产业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
上半年,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工信部、财政部相继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环保装备产业及海水淡化产业相关发展规划,以及即将出台环境服务业发展规划,为环保产业以及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明了发展方向与目标。
2012年6月到7月间,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将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环保
产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三大重要领域之一,固废处理、海水淡化、环境服务业等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细分领域。
为提升环保装备产业水平,工信部、财政部于2012年3月发布了《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包括水污染治理装备、固体废物处理装备等在内的八项发展重点。提出到 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要形成10-20个具有领导作用的大型环保装备集团。
服务业的发展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所,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即将出台,进一步推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根据《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在此背景下,《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马上面市,根据征求意见稿所提目标,到2015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到30%以上,发展10至20个年产值在100亿以上的全国型综合性环境服务集团,在部分领域开展合同环境试点。估计此规划将于下半年出台,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刺激环境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为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2012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中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立方米/日,建成2个日产能5万-10万吨的国家级海水淡化重大示范工程和20个日产能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5个浓盐水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意见的出台,极大了刺激了海水淡化市场的热度。
行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行业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工信部发布了一系列设施建设投资、污染防治及科技创新等多个行业发展规划,极大的刺激了行业的发展。
设施建设规划,划定供水、污水处理与回用及垃圾处理三大领域1.1万亿投资空间,各领域年均近30%的增长率:05月04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时印发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和《“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36亿元。规划中,污泥处理处置、再生水利用、餐厨垃圾投资规划得以进一步明确; 5月25日,住建部、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明确“十二五”规划项目总投资4100亿元,这也是供水设施建设的首部五年建设投资规划。
污染防治规划:2012年5月17日,环保部、水利部等4部委联合发布《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入5000亿元对重点领域水污染进行治理;另外,《“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也已通过审议,经进一步修改后发布施行,为危险废物的治理提供政策保障。
资源综合利用及科技创新规划:2012年1月,工信部公布了《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6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0%,年产值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达到70亿吨;2012年04月13日,科技部等国务院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了工业固废、垃圾与污泥等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为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任务,推动行业的科技创新。
3.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
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是上半年环境产业投融资政策的主要方向。2012年3月1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明确各地要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多元融资平台作为承贷主体。为符合银监会对地方融资平台“限新压旧”的整改思路,《意见》还提出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注入资本、财政补助以及重组增加水电站、城市供水等部分优质资产方式,支持有实力的水利融资平台公司整改为一般公司类法人。
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一系列促进民间资本发展的政策出台,2012年6月初,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实施意见的通知》;6月底,水利部公布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细则》及《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细则》,但在此之前,国家限制民间资本进入田间工程、“五小工程”并未设置障碍。
4.收费机制艰难前行
上半年,价格政策进一步完善仍然是产业政策的主要方面之一。由清华大学完成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修订稿已提交发改委价格司;同期,住建部、发改委启动了《城市污水收费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已就内容制定进行过一次专家讨论;4月,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国家能源局接手了垃圾焚烧审批管理……从价格政策走向来看,虽然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还没有落定,污水处理费管理办法的制定还在讨论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环境产业的收费机制正走向完善。目前,我国供水、市政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目前进入执行期,“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已经敲定,仅建设投资达1.1万亿;海水淡化、土壤修复、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处置、污泥处理处置等新兴环保领域,政策体系仍处于制定、完善期,政策强度需要加强,“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尚不明确,市场规模想象空间大。从上半年的政策走向来看,产业政策仍是环保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投资拉动能否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还有待商业模式的突破。
二、市场
上半年,环保行业的各细分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市政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依然是上半年项目市场的热点,BOT依然是主流的项目操作模式,但是增长乏力,污水处理的重心正在向县城以下地区转移,服务模式的探索持续。各种污染事件的曝光,使得工业废水处理正在从量变向质变的过程转变。由于政策的不明确,商业模式的无法突破,污泥市场的被关注度及企业参与的热情有一定的降温,“十二五”规划中的污泥投资需求仅与“十一五”相当;上半年,海水淡化、餐厨垃圾、环境修复成为行业市场关注的热点,这三个领域也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但是同样存在商业模式的制约。
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战略转型、商业模式创新、收购并购、融资、整合成为环保行业的上半年的市场关键词。
1.海水淡化、餐厨垃圾、环境修复成为热点细分市场
海水淡化
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提出的目标,有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投资总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左右。较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正吸引着业内知名水企的关注。上半年,北控水务曹妃甸阿科凌海水淡化项目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重点示范项目”;山东青岛海水淡化水进入城市管网;中关村新能源海水淡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南车时代新材公司通过收购进军海水淡化市场……均表明海淡市场正在兴起。另据了解,中国水务投资、中环保等国内较有实力的水务企业,都在关注海水淡化市场。
餐厨垃圾
上半年,餐厨垃圾处理领域一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另一方面项目市场的空间也吸引了企业的重点关注与参与。
从政策支持上来看,上半年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扬州市,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四川省成都市、绵阳市,贵州省贵阳市,山东青岛市,河南省郑州市,河北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6省12个城市及2个省出台或拟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餐厨垃圾处理,从政策上促进了市场的形成。上半年,全国多地启动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国内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市场逐步启动。各地项目进展情况统计如下:6月,湖南长沙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试运行,近日正式运营;“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有望规划建设4座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江苏南京市拟新建成3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湖北武汉、辽宁沈阳年内分别拟开建2座餐厨垃圾处理场,天津市滨海新区、宁夏银川市、山东青岛市及日照市、湖北宜昌市均在筹建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厂。
在项目的操作模式上,BOT/BOO模式成为拟建项目的首选模式,南宁市采用BOT模式进行项目的招标,河北省石家庄市拟按照BOO模式进行项目的建设、运营。从上年签约的项目来看,BT及工程总承包为主要的项目操作模式,3月,北京驰奈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省大同市签约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BT项目,4月,普拉克环保系统(北京)有限公司与昆明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签订工程总包项目。环境修复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带动产业总投资将达数千亿元。
上半年,环境修复领域成为市场关注的另一个热点之一。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目前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有望于下半年正式对外公布,福建、浙江、四川等地也相继发布相关政策推动污染土地的治理。政策的支持,也吸引着中、外资企业的纷纷进入,上半年,江苏成立了首家中日合作环境修复企业,除了已成功进入此领域的建工环境、中持环保、杭州大地、环能德美、新之地等企业外,中环保水务、北控水务也正在洽谈收购,由此进入环境修复领域。
2.商业模式创新取得一定突破
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大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2011年4月,环保部首次发文明确鼓励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鼓励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环境服务模式,并将开展合同环境服务的模式试点。在2012年上半年环保部公布的《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提出“十二五”期间,培育30-50个区域型环境综合服务商,发展20-3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型综合性环境综合服务集团,其中10-20个年产值在100亿以上。试点开展合同环境服务模式创新。在政策的推动下,地方也在探索推动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途径。2012年7月,环保部批复了《关于湖南省开展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的复函》,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服务业的发展,湖南省已确定首批4大类共11个试点项目,4大类项目包括:环境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综合环境服务模式试点、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第三方运营试点和合同环境服务试点。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上,环保企业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也得了一定的成绩。湖南永清环保在合同环境服务模式上取得突破,于5月17日与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政府签订了《2012合同环境服务协议》; 桑德集团在湖南长沙县探索小城镇污水处理区域化运营模式获得成功……商业模式创新正在成为行业发展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3.环保/水务企业上市融资依然是热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贷款规模迅速增加,偿债风险在加大。为了维持地方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政府自2010年开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等领域,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建立相对宽松。但是从整体上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将有一定程度的萎缩。而且从上半年PE/VC的活跃度来看,其参与环保产业市场的总体在降温。在此背景下,传统水务企业以及中、小环保企业上市融资之路在扩大。
环保/水务企业上市融资依然为主流
上半年,有两家环保企业分别在深交所成功上市。4月26日,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挂牌上市;7月5日,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交易。根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目前水处理领域拟上市的企业有:国祯环保、凌志环保、中持环保、晓青环保等,固废领域拟上市企业有:海诺尔环保、北京中矿环保、江苏天楹赛特集团(引进了中国平安集团等财务资本)、杭州锦江集团、深圳德润、绿色动力集团、浙江伟明、中科通用、重庆三峰、北京机电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等。
在重庆水务、江南水务成功上市的带动下,传统水务企业也在谋划上市中:截至目前,从全国水务龙头的中法水务,到一、二线城市的地方水务——福州水务、沈阳水务、杭州水务、长沙水务、贵阳水务等;
再到三、四线城市的区域水务——呼伦贝尔水务、东莞水务、江门水务、四川海天水务等,目前已走在上市进程中或明确提出上市计划的各地水务企业,达30余家。
另外,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也在谋求国际资本市场多边上市融资,如上实基建收购的亚洲水务拟2013年赴香港上市。
PE/VC呈现一定收缩 产业投资基金或有进展
根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从1995到2012年2月,PE基金共进行了 295笔投资,有158家企业接受了PE投资,有182家PE基金投资了环保行业,总投资额大约为16亿美元,在接受PE投资的环保企业中,有15家成功上市,其中有7家在国内上市,8家在国外上市。
进入2012年,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及资本市场不利影响,风险投资规模整体上在收缩。从披露的信息来看,上半年金州环境集团成功引入美国哈德森基金,融入5500万美元;重庆康达环保产业集团引入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金额为9500万美元。
上半年,环保部相关官员透露拟设立国家环境产业发展基金的消息;地方产业基金的建立取得了一定进展,4月,中宸基金在广州成立,基金总规模三年内将达到500亿元人民币,其中环保产业规模约100亿元,主要用于垃圾发电;5月,广西首支环保基金中特基金在南宁成立,该基金总体规模三年内将达300亿元,重点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投资。据了解,江苏宜兴正在筹集规划为50亿元的环保产业基金。
4.企业战略转型与升级中
自2008年以来,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背景下,在市场上较有影响力的部分企业纷纷进行市场及业务战略的调整。一方面通过业务整合、收购/并购进行核心业务的调整,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并购进行规模及产业链的扩张。
企业收购/并购序幕开户
上半年,企业的收购/并购信息屡传。上海实业旗下新加坡上市的亚洲水务,4.093亿元收购南方水务69.378%股权,扩展其在中国内地的水务市场规模;另一方面,通过资产收购、业务整合进行产业链的模向扩张。国中水务收购高浓度废水处理企业北京天地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10%股权,兴蓉集团收购了成都兴蓉再生能源公司100%股权,此两个公司由此进入垃圾渗滤液领域;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拟收购杭州大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北控水务拟收购中科建禹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由此进入环境修复领域;国电清新收购中天润博55%股权,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业务;三川股份收购鹰潭市供水有限公司24%股权,实现进入供水行业的战略布局。从收购并购方向来看,环境修复、垃圾渗滤液为企业主要扩张领域。水务和固废领域成为产业链条相互交融扩展的重要方向
自2011年以来,国内众多知名水务企业如首创股份、北控水务、中国水务投资、碧水源、晓青环保等多个水务企业陆续挺进固废市场,探寻新的发展空间。进入2012年,巴安水务宣布将进入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维尔利宣布将向固废处理领域拓展新业务,这其中包括餐厨垃圾、土壤修复、污泥处理等……从企业战略调整的方向也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以餐厨垃圾处理、土壤修复、污泥处理处置等为代表的固废产业将迎来发展高峰,企业的竞争也将加剧。
5.“走出去”战略得到推进
(略)
三、社会对环保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扩大。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在不断的上升,大量的污染事件被曝光与声讨的同时,也推动着环保领域政策、监管、市场等的健康发展。从上半年对环保领域事件的关注热点来看,水质、垃圾焚烧、水污染、地沟油等为主要方向。社会各界的关注、舆论的声讨,甚至引起民众的“散步”行为,都在说明,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觉醒。
1.水质问题成焦点 中国供水服务促进联盟应运而生
(略)
2.垃圾焚烧处理依然敏感 遭反对企业上市受阻
(略)
3.污染事件频发 公众环保意识及环境维权意识在增加
(略)
4.城市内涝 拷问城市管网运、维神经
(略)
虽然我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全球最高的。政府已将“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的预调和微调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同时,经济形势低迷,将进一步倒逼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化。在此背景下,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的节能环保产业,一方面面临着产业转型带来的发展战略、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产业转型带来的产业升级、市场需求增加、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领域拓展等方面的机遇。环境服务业、合同环境服务等将成为环保产业下一步重点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海水淡化、餐厨垃圾、环境修复、污泥处理处置等新兴市场将是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所带来的市场热点。同时,环保企业应该充满信心,迎接环保产业接下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三篇:2013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7月12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会议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既要有政策支持,更要创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
一要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政府公务用车、公交车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到2015年,使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二要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推动高效锅炉、高效电动机等领域节能技术装备升级。加快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
三要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污水管网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四要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健全法规标准,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
五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第四篇: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
简析中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现状
院系 : 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 12级文化产业管理一班
学号 :2012410946
姓名 :吴伟
完成时间:2012.6.10
【内容摘要】
文化产业是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而我国文化产业至今仍处于培育和初步发展阶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法规,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但其政策法规体系所暴露出的“缺、弱、变、散、乱、粗”等问题亟待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端和缺失,为此,需要借助国家政策的力量,通过制定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我国的文化产业以超常的方式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现状问题
【正文】
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促进和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出台。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出台, 对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涉及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按照不同的制定机关分属不同的位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政策法规,有法律18项,法规29项,规章51项,发展规划11项,规范性文件407项,政策法规解读32项。根据目前法律法规,业内共同认可一下分类:
(一)中央机关的有关文化立法,这些法律法规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制定,如《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广告法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法规如《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近年来,我国也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陆续出台了一些部门规范性文件,例如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及文化部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地方政府出台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北京深圳等地方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等,这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对我国文化产业近年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缺失、无法可依现象依旧存在。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各方面基本上做到“有
政策可依”。但是, 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目前仍然很不完备, 在产业管理和执法过程中, 政策缺失的问题仍然存在。
首先,缺少全国统一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部公布的专业法律18项,法规29项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完整的指导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国性的文化产业政策,而更多的是地方的政策文件。一些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国家都制定全国统一的文化产业政策。如世界第五文化产业大国韩国有 《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等。我国幅员广阔、地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发展文化产业少不了全国高度的文化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和布局政策的宏观调节和指导。
其次,文化产业管理执法过程中政策空白。不少领域出现管理无政策依据执法无法律准绳的困惑,政策的制定落后于产业发展的实践,(二)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偏弱
作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开始阶段由于力量基础不足,离不开国家政策优惠支持, 对文化产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我国扶持力度还不够, 没有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例如出版业, 对出版物销售实行6%左右的营业税。而我国的图书销售税率为13%。出版业是投资大而利润低的行业, 其税收标准应该低于其它的行业, 实际并非如此。
另外,由于大投资长期回收利润、无物质抵押风险大的特点,使得文化产业再融资困难,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财政资助力度明显不够, 政府直接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很少, 政府出面为文化企业提供获取贷款的担保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政府对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中的弱质产业扶持、资助力度是偏低的。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助、扶持力度仍然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政策法规有所限制
第一是进口限制。为了保护本国文化, 世界许多国家对国外文化产品进入本国文化市场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有限制。随着我国加入WTO, 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保护性政策, 如规定我国每年进口电影数量不能超过40部, 我国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不能播出国外动画片等。但总体上看, 保护力度还不够, 保护的范围还比较窄, 尤其对一些需要限制的方面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
第二是对外资投资的限制。我国政府最近出台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2005年),对外资进入我国文化产业的哪些领域、进入程度、业务内容都作了具体规定, 提出了明确的“允许”和“禁止”事项,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股权多元、分散的情况下, 股东要想控制企业只需拥有20%甚至更低的股份就可以做到。如果外资在我国的发行企业拥有49%的股份, 它就完全可以成为
第一大股东、拥有决策权。从一定意义上说, 控制了发行销售就能影响甚至控制“内容”的提供。这对我国文化安全当然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说, 我国目前的政策法律还不足的筑起保护民族文化的屏障。
(四)政策多变, 缺乏必要的稳定性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文件不下数百个, 有些政策比较好地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但有相当一些政策内容变化过快, 甚至给人一种朝令夕改、无所适从的感觉。政策的多变在新兴文化产业表现得最为突出。不仅叫那些打算进入行业的人望政策兴叹, 也使基层执法者无所适从。在频繁颁布的众多规定中, 相互矛盾的规定普遍存在,重损害了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
(五)产业政策针对性弱,可操作性不强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政策界限仍比较模糊。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缺乏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资产管理和经营政策、人才政策的顺序罗列,是一个政策的总汇, 没能体现产业政策的要求。而且各地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大同小异, 并没有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合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我国文化行政管理具有条块分割, 多头管理, 多头执法的特点。从横向看, 我国文化行政管理机构有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信息产业部等单位。从纵向看, 又有中央、省市、地、县四级行政区划。这种行政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缺点是互不相属、缺乏协调性。不同地区有不同政策, 各行业管理部门各有各的政策, 使政策难以统一。政策过于空泛, 没有明确具体的政策要求, 缺乏科学合理的实施机制。要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绩效, 就必须在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三、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对策
(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政策
行业壁垒和单一投资主体,导致我国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 这与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自由化原则不相适应,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兴办文化产业,不失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条有效捷径,需要国家重点保护扶持的文化项目和部门,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要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其中,以适应现代文化市场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进步。
(二)制定文化产业的保护与开放政策
要鼓励社会各界加入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行列,在保护的基础上,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加大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制定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单位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
竞争能力和对国外优秀文化先进的管理方式手段的引进吸纳消化及创新能力。
(三)培植大型文化服务企业政策
制定文化企业兼并、联合、重组政策,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不能“以小凑大”,将劣质自从也组合进来,而要将原有的资产、机构、人员、设备做一番认真的清理,并采取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兼并、联合、重组的办法,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确保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优势组合,优势互补,优势扩张”。
(四)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政策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不同经济成分文化企业的经营资本有不同的来源,国有企业主要来自国家投资,民营企业以自我表现积累为主。总的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受资金短缺的制约,形成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落后,不能适应人们对文化产品高科技化的要求。因此,为文化产业的顺利运营、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文化产品增值,均需要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阳 徐宝祥《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 中山大学出版社杨吉华《简析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中共中央党校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政策法规”栏目周斌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篇:TPU新型环保材料研发与生产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声明
山东楷益塑业科技有限公司TPU新型环保材料研发与生产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声明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社会投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5年修订版)。该产品项目所需的原材料、产成品和重要生产工艺的设备未列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禁止和限制类之列,因此,该项目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符合当地政府支持政策
项目的建设符合济宁经济开发区结构调整的需要和走新型化工业道路的要求,符合济宁经济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和招商引资政策,符合济宁经济开发区政府的支持政策。
3、符合国家的有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要求
项目的实施可解决大量的地区就业问提,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为国家创造税收,又能节省大量的外汇。
4、项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本项目建设资金大部分由企业自筹,对济宁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本项目的顺利建设,预计将对外地资金形成强烈的吸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