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卫生厅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
河南省卫生厅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
根据国务院食安办、省政府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部署,河南省卫生厅积极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专项整治,严查食品安全事故,认真开展风险监测,规范标准备案管理。依法全面履职,确保全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综合保障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厅2011年食品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制度建设,落实监管责任
一是及时贯彻部署重点工作。制定印发了《河南省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分解细化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二是创新督查方法,实行督查包市责任制。今年两次组织食品安全督查组,对各省辖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集中督查,并对督查省辖市食品安全负连带责任,确保督查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完善配套政策法规。《河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办法》草案已通过省政府常务会研究,进入审议程序;《关于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意见》、《河南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试行)》正在修订完善中。
二、抓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
制定印发了各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部署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整治行动。一是集中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把三道关口、完善监管机制、强化能力建设、严惩违法行为、加强舆论引导。目前我省生猪生产经营秩序已经恢复正常。二是集中开展问题乳粉清查清缴专项整治。全省各地、各部门严格按照“五个到位”(即责任明确到位、拉网清查到位、重点查处到位、政策宣传到位、集中处置到位)要求,抓源头、控生产、管市场、保餐桌,扎实开展清查清缴工作。经清查,尚未发现2008年遗留的问题乳粉。三是集中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各地各部门狠抓薄弱环节,狠抓督促整改,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农业部对我省大中城市开展的三次300个样品例行监测,畜产品检测合格率均在99%以上。四是集中开展“塑化剂”专项整治行动。全省共抽检运动饮料、果汁、茶饮料、方便面等7类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379家757个样品,未检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五是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各地各部门强化监管措施,严把产出关、收运关、加工关、流通关、使用关,确保专项工作取得实效。9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打击“地沟油”列入地方法规。
三、抓事故查处,坚持重典治乱
今年以来,省卫生厅会同有关部门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严厉查处,涉案企业和人员受到法律严惩,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问责。一是严查“瘦肉精”生猪案件。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披露了我省个别县(市)瘦肉精案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紧急安排部署,组织案件查处,做到“三查处、一整改、一公布”。目前,我省“瘦肉精”案件中受理的59案、114人全部审完。查明了流入我省的“瘦肉精”源头在湖北襄阳,摧毁了“瘦肉精”地下非法网络,按照“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重点打击研制、生产、销售“瘦肉精”犯罪和国家工作人员失职、渎职犯罪。瘦肉精案件的成功审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这是我国首次对未造成人员伤亡的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人施以重刑,是食品安全领域由乱向治转变的里程碑。二是彻查问题调味面制品事件。针对北京通报我省调味面制食品抽检不合格的情况,对郑州、漯河、驻马店、周口等4个省辖市所有相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经营单位展开拉网式清查,并对60家企业81个批次调味面制品进行抽检监测,合格率为86.4%。同时根据举报,有关部门分赴徐州、常熟,捣毁一批假冒郑州调味面制食品企业生产的黑窝点,查获到与北京方面通报的相同产品。三是依法查处“沙琪玛”非法添加硼砂案件。央视报道我省郑州、新乡存在食品加工黑窝点和个别食品生产企业违法添加硼砂的问题,安排部署新乡、郑州两地迅速行动,依法查处非法添加硼砂的加工黑窝点6家,查封添加硼砂产品2808件,查获硼砂24.8公斤。四是严查非法制售“地沟油”案件。接到国务院食安办通知后,我省立即在第一时间组织调查。山东省平阴县格林生物能源公司从浙江、四川等地购入地沟油非法炼制食用油,主要销往河南郑州等地。公安等有关部门在郑州市金水区庆丰粮油市场宏大粮油商行内查扣了从格林公司购入的非法油品,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并对该店依法进行查封。五是客观处理思念水饺“含菌事件”。媒体报道郑州思念食品公司水饺抽检含有金黄色葡萄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省卫生厅向国务院食安办就速冻食品安全问题作了专题汇报,征得理解。同时加强媒体沟通,说明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在衔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消费。思念食品公司全面开展专项整治,查清问题环节,加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把关。同时省卫生厅向卫生部呈报了关于尽快实施速冻米面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报告,12月21日,该项标准正式实施,“含菌事件”得到有效处置。
四、抓风险监测,注重多策并举
一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在全省构建了以省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为龙头、7个省辖市疾控中心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其他11个省辖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为基础的三级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其中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已覆盖到全部地(市)级和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180家。今年,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共监测样本数量1176份,监测结果数量共计6213条,监测结果中超标污染物数据71条,总体超标率为1.14%;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共监测样本数量1043份,监测结果数量共计6015条。散装(包括自行简易包装)的即食食品蜡样芽孢杆菌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有13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通过报告系统进行上报。目前,全省尚未发现疑似异常病例或异常健康事件。二是狠抓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先后集中开展了春季、夏季、中秋及国庆假日期间食品安全大检查行动,集中开展执法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先后监督抽查了全省获得生产许可证的1857家企业生产的31种3064批次产品,产品实物质量标准符合率为94.9%。三是认真做好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实行网上申报受理,专家集中评审的制度。通过“三审”(初审、集中评审、复审),严格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把关,做到关口前移。目前,共受理企业标准备案1200余项。四是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布制度。先后编发各类食品安全信息60余期,报送省委、省政府和各省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各成员单位,确保信息共享。监测发现涉及外埠食品安全问题,及时予以通报,先后向江苏、安徽、广东等省通报信息20余次,实现了信息畅通。
五、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紧紧围绕“人人关心食品安全,家家享受健康生活”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并在郑州绿城广场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启动仪式。各地共制挂宣传标语2万余条,固定公益广告牌1000余块,参加和出动宣传人员8万余人,发放宣传材料160余万份,开展现场咨询活动540余次,接受咨询人数9万余人次。组织开展了“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宣传活动3800家次,出动宣传人员7200人次,张贴诚信宣传画5.4万余张,制作展板4000余个。各类媒体共报道400余次,开办专访、讲座500余次,各地共受理举报投诉210余件。广大群众踊跃参与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学、知、用、守”的良好舆论氛围。
2011年11月,省卫生厅承担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已经移交给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在我厅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期间,省长郭庚茂、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副省长刘满仓、赵建才多次对食品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同时,对我厅承担综合协调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2年,省卫生厅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继续开展粮食、肉类、蔬菜、酒类等产品中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实时发现安全隐患,建立预警机制;重点开展肉类中瘦肉精、乳粉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专项监测,确保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成效;根据我省食品工业结构和居民饮食特点,制定我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重点对面与面制品、速冻食品等开展风险监测,积累数据,进行风险评估;重点提升市级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
二是认真做好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使备案工作更加透明有序;严格审查,确保食品安全企业标准科学合理,安全可靠;及时公示,对备案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按照要求进行网上公示。
三是积极探索我省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向社会广泛征集,组织专家论证,确定起草单位,标准审核,报卫生部备案等程序,制定河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成立河南省食品安全标准专家委员会,作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技术审查机构,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进行把关;选取有河南地方特色、消费量大、尚无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如胡辣汤、油茶、许昌腐竹等制定河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在全省统一实施,规范生产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四是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工作。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对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的市、县级疾控机构和哨点医院开展深入培训,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技术能力,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真实可靠。
第二篇:河南省卫生厅关于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
豫卫农卫„2009‟4号
河南省卫生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统筹补偿方案(2010年版)》的通知
各省辖市卫生局、财政局,各有关扩权县(市)卫生局、财政局:
根据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卫农卫发„2009‟68号)精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和省中医管理局制定了《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方案(2010年版)》,现予印发。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统筹补偿方案(2010年版)
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是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为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基金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和农民受益水平,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制定以下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主、兼顾受益面。新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大病统筹,也可适当用于小额医疗费用补助。
(二)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略有节余。既要将合作医疗基金最大程度地用到农民身上,又要避免出现基金透支,确保基金安全。
(三)坚持区域内相对统一。省辖市所辖县(含市、区,下同)补偿模式和住院补偿起付线、封顶线要基本一致。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医疗消费水平,各县具体补偿比例可适当浮动。
(四)坚持便民利民宗旨。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逐步简化报销补偿程序,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兑现。
(五)坚持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补偿比例,引导病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上统筹补偿方案的调整应从新的开始执行,并确保在一个运行内参合农民公平享受新农合政策。
二、具体内容
(一)完善统筹补偿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省新农合已形成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加门诊统筹、大病统筹加门诊统筹三种模式。随着新农合筹资水平的提高,为扩大新农合受益面,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益,逐步推行大病统筹加门诊统筹的补偿模式。2010年,各省辖市要在继续完善住院统筹、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的基础上,选择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网络比较健全、新农合管理比较规范的2-3个县(市、区)开展门诊统筹试点。鼓励各省辖市积极创造条件,整体推进门诊统筹模式。原则上省政府确定的医改试点县(市、区)要全面实行门诊统筹,以往实行门诊统筹与家庭账户相结合的县(市、区),2010年要全面过渡为门诊统筹模式。2011年进一步扩大门诊统筹覆盖范围,力争到2012年全省所有开展新农合县(市、区)全部实行门诊统筹。
(二)规范基金使用
实行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的地区,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于建立大病统筹基金、门诊家庭账户和风险基金;实行大病统筹加门诊统筹的地区,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于建立大病统筹基金、门诊统筹基金和风险基金。合作医疗基金不再单独设立其他基金。3 统筹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25 %,其中当年统筹基金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的统筹基金总额的15 %(含风险基金)。
(三)明确基金补偿范围
合作医疗基金只能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补偿。应由政府保障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不应列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原则上不允许利用新农合基金开展农民健康体检,鼓励定点医疗机构免费为参合农民进行健康体检。
新农合基金用于支付《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费用、新农合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目录内的诊疗费用。对使用目录外的药品费用、诊疗费用和超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以及违反基本药物政策规定、药品不按规定比例加成、超过统一限价标准而造成的不合理费用,新农合基金均不予支付。
(四)规范住院补偿
1、合理设臵起付线和封顶线。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纳入补偿范围的住院费用起付线,乡级为100元、县级300元、市级600元、省级800元。在省外医疗机构住院纳入补偿范围的住院费用起付线为1000元。
儿科住院的,报销起付线在规定的同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起付线基础上降低50%。
2、科学设定补偿比例。住院费用按比例补偿的,同级医疗机构只设一个补偿比例,原则上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为70%左右,县级60%左右,省、市级及省外50%。
3、合理确定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应综合考虑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大额医疗费用负担等因素合理设臵封顶线,以当年实际获得的统筹补偿金额(包括门诊慢性病等特殊病种补偿)累计计算,原则上应不低于6万元。
4、进一步完善市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直补办法,逐步开展省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直补。2010年起统一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住院报销起付线、补偿比例、报销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范围目录。
5、鼓励和引导参合农民利用中医药服务。参合农民在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西医专科医院中医科住院的,报销起付线在规定的同级医疗机构报销起付线基础上降低100元。参合农民利用中医药服务的住院费用报销起付线以上部分,报销比例提高10%。中医药服务项目指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的临床治疗疾病所使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和《河南省医疗服务价格(试行)》明确的中医诊疗项目。
6、积极支持按病种付费改革。各新农合县要将参合农民在有关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改革的住院费用统一纳入新农合大病补偿范围,在审核补偿时不再要求出具“一日清单”等收费明细 5 单据,只需根据病种付费标准,凭出院结算发票直接按补偿方案进行补偿。
继续探索新农合单病种限价管理。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诊断较明确,个体差异较小,治疗方法及医疗费用相对确定的常见病、多发病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在单病种定价基础上,要合理确定限价标准及定额补偿标准,加强对病种确认及出入院标准的审核和管理。
7、为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对参合孕产妇计划内住院分娩给予适当补偿,对计划内病理性产科的住院分娩按疾病住院补偿标准给予补偿。结合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国家专项补助项目的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要先执行项目规定的补助政策,再由新农合基金按规定给予补偿。对农村孕产妇在乡级定点医疗机构计划内住院分娩平产实行限价免费(限价550元)。
8、对于其他政策规定费用优惠的医疗项目,应先执行优惠政策,再对符合新农合补偿范围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补偿,但上述合计补偿金额不得超过其实际住院费用。
9、筹资时尚未出生,错过缴费时限而未能参合的计划内分娩婴儿,出生当年可享受参合母亲同等报销待遇,与参合母亲合计计算一个封顶线。
(五)扩大门诊补偿范围
1、加强门诊家庭账户管理。实行家庭账户的地区,要改进和规范家庭账户基金使用与管理,使大多数参合农民直接受益。家 6 庭账户基金由家庭成员共同使用,用于家庭成员门诊医药费用支出,也可用于住院医药费用的自付部分支出。家庭账户基金结余可结转下使用,但不允许用于冲抵下一参加合作医疗缴费资金。
2、积极推行门诊统筹。门诊统筹的补偿水平与当年安排的门诊统筹基金规模相适应,做到以收定支,保障适度,收支平衡。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算控制、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对病人实行“按比例补偿,单日或封顶”。安排的门诊统筹基金原则上占当年筹集的新农合基金总额的25-30%,以县为单位统筹管理,用于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费用的补偿,单次门诊费用补偿比例为30-40%,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同一补偿比例。参合农民门诊统筹补偿个人封顶60元,家庭成员共享,达到封顶额后,门诊就诊费用病人自付。门诊费用补偿实行当即减免,由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资金,定期向新农合经办机构申请结算。
各县(市、区)要在认真调查测算的基础上,合理规定各定点医疗机构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处方费用控制标准。建立健全门诊统筹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快建立新农合门诊统筹信息化管理系统,定期对门诊统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测和评价,确保门诊统筹基金安全、有效地用在参合农民门诊就医上。
在家庭账户向门诊统筹过渡期间,参合农民家庭账户结余资金可用于支付在门诊统筹报销之后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也可用于支付住院起付线以下部分的医疗费用。原则上,参合农民应在2年内支付完以往家庭账户结余资金。
3、扩大慢性病及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医疗费用补偿范围。为解决部分参合农民因患慢性病等特殊病种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各地要将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特殊病种,以及Ⅱ期及以上高血压病、冠心病(非隐匿型)、有并发症的糖尿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肝硬化失代偿期、结核病(免费项目除外)、精神分裂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心病等慢性病门诊费用均纳入大病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慢性病、特殊病补偿不设起付线,按一定比例(适当高于门诊统筹报销比例)或按定额包干的办法给予补助。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特殊病种的大额门诊治疗费用,按不低于40%的比例报销。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门诊慢性病、特殊病病种。慢性病等特殊病种补偿对象应由专家鉴定或先期病历核查认定。
(六)完善转诊和结算办法
1、按照简化程序、方便群众的原则,完善农民转诊和报销补偿办法。原则上农民在本地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不需办理转诊手续。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补偿的方式。8 积极推行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民实行住院即时结报。
2、简化县外就医转诊手续和医疗费用报补程序。参合农民确需外转的,按照全省统一的转诊办法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可外转至指定的医疗机构。病情紧急无法办理转诊手续的,可先住院治疗,但要及时与所在县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联系补办有关手续。参合农民转诊至省内经县及县以上新农合管理部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均可享受合作医疗补偿,属省辖市内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执行本县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相同的起付线和补偿比例。
3、积极探索保证农民工公平享受合作医疗政策的有效措施。在一些农民工集中的城镇地区,农民工输出地新农合管理机构应与输入地有关部门协商,指定参加新农合农民工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并签订协议,方便农民工就地参合、就地就医、就地报销,为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良好服务。对于务工农民比较分散,不具备外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可通过远程补助等形式解决外出参合农民工就医报销问题。
(七)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
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健全定点医疗机构定期督导制度、暗访抽查制度和医药费用警告与通报制度,规范定点医疗机构诊疗行为,加强医药费用控制,提高服务质量。凡确定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费不得超过规定的政府指导价,药品价格按照规定的加成比例执行,并不得超过最高零售价。严 9 格执行新农合报销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范围目录,目录外药品费用加诊疗费用所占比例乡级不得超过5%,县级不得超过10%,省、市级不得超过15%。使用目录外药品和诊疗项目,必须事先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签字同意。未经患者或其家属签字同意随意使用目录外药品和诊疗项目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对新农合服务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确保参合农民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鼓励各地通过合理规定大型设备检查结果阳性率、次均门(急)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统筹基金总额预算等方式,严格控制新农合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八)本方案2010年1月1日起执行,2008年及以前下发的补偿方案同时作废。
各县(市、区)应在本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报经省辖市卫生局、财政局审核同意后,由县(市、区)人民政府下发执行。
第三篇:河南省卫生厅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
河南省卫生厅文件
豫卫医„2011‟80号
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
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辖市卫生局、扩权县(市)卫生局、省直各医疗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1‟10号)精神,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依据卫生部《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卫医政发„2011‟23号)及《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和《河南省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十化”评价标准》,我厅在总结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河南省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河南省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以下简称《试点工作安排》)精神,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我厅在总结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试点工作安排》关于“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部署和要求及《河南省卫生厅关于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改革护理模式,履行护理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的工作宗旨,充分调动临床一线广大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卫生部《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标准》)及《河南省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十化”评价标准》(以下简称《“十化”评价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专业、全程、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保障医疗安全,改善患者体验,把患者受益作为衡量优质护理服务成效的“标尺”,让患者真正得到实惠,建立尊重、有礼、和谐、友善的医患关系。
二、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为目标,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措施,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继续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实现全省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组织领导常态化、人员配置科学化、责任护理整体化、分级护理标准化、技术服务规范化、护患沟通亲情化、护士排班弹性化、保障措施制度化、医疗安全最大化、服务效果最优化,确保工作质量,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2011年的工作目标是: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64所三级医院100%的病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数达到70%以上。
三、工作任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认真执行卫生部《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工作标准》及河南省《“十化”评价标准》等相关文件,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大优质护理服务推进力度,探索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使优质护理服务惠及更多的患者。
(一)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任务。
1、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各省辖市卫生局要根据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目标,制订本辖区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明确主要措施、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等,加大《护士条例》贯彻落实力度,对辖区内三级医院、省直医院和二级医院推广优
质护理服务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2、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各省辖市卫生局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结合全省二级以上医院实施“十大指标”宏观监管和责任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工作,认真落实本辖区关于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方案,要正确引导、加强指导、强化督导工作,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细化、量化责任目标,交流先进经验、树立先进典范等多种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要根据《护士条例》,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促使医院护士人力资源配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保证临床护士数量,保障履行护理职责。
3、指导县级医院推广。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县级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指导,在服务人口较多、基础较好的综合改革试点医院稳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由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对口指导县级医院,特别要推进县级医院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革护理模式,拓展护理服务内涵,充实临床一线护士队伍,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加强护士的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的顺利推广;要逐步探索在中心乡卫生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使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适应护理改革要求,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规范开展,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4、加大指导考核力度。根据卫生部《工作标准》和我厅《“十化”评价标准》,加强对辖区内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指导和考
核,适时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医院评审等工作相结合。
5、落实信息上报和通报制度。各省辖市卫生局要按照《河南省卫生厅关于报送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信息的通知》(豫卫医[2011]1号)要求,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信息上报和通报制度,及时掌握辖区内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在工作进度和实际效果方面,实施目标化和责任制管理,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要求真务实,注重患者和社会的反映及评价,对工作不力的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并限期改进。
各省辖市卫生局及全省65所重点联系医院(含省直各医院)务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统计信息以电子邮件形式分别报告我厅医政处及河南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
6、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实质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典型;要加强对医院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等各层级管理者的培训,进一步推广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以改革护理模式为核心,持续推进优质护理服务;要注重对临床药事、临床输血、临床营养、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后勤部门消毒供应等涉及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各部门的负责人、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正确理解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工作实质和具体措施,为实施优质护理提供保障。
(二)医院工作任务。
1、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推广优质护理服务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改的重要举措,要与医院等级评审和复核工作相结合,与全国临床重点专科评估及建设相结合,与“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相结合,深刻理解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以改革护理模式为切入点,以落实护理职责为落脚点,以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为关键点,高度重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要充分体现医院的公益性,落实各项惠民便民医疗护理服务措施,让人民群众尽快享受到医改成果。
2、制订工作计划。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将推广优质护理服务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医院实际制订工作计划,明确具体的部门分工、推进安排和保障措施等,加强医院内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落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责任和具体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3、落实重点工作。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要把握工作实质,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充分发挥护理工作在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改革护理工作模式。临床各病区推行护士包干负责患者的工作方式,分床到护,责任到人,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人人参与基础护理,人人动手护理患者,做实基础
护理,做精专科护理,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规范、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确保患者的整体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要整合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工作,结合护士分层管理,分配不同病情轻重、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的患者给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真正体现能级对应。
(2)全面落实护理职责。责任护士要全面履行护理职责,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协助医师实施诊疗计划,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与医师沟通,随时与患者沟通,对患者开展入院教育、基础护理、病情观察、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和出院指导。临床护理服务要充分体现专科特色,丰富服务内涵,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患者康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倡导人性化服务。
(3)保证一线护士配备。各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工作标准》及《河南省医疗机构护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标准》等要求,依据各病区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病情配置护士,病区每张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要合理调配护士人力,切实以患者为中心,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不依赖患者家属或家属自聘护工护理患者,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95%。到2011年底,全省所有三级医院必须达到卫生部要求,护士配备不达标的医院及有关科室不能参加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等级评审的申报工作。
(4)公示分级护理标准。各医疗机构要根据卫生部《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基础护理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及《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等要求,结合临床各病区实际,细化并落实分级护理标准、服务内涵和服务项目,并在病区醒目位置公示。患者的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和自理能力相符。
(5)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各医疗机构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关心护士的生活和身心健康,要加大对临床一线的投入,薪酬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提高一线护士福利待遇,保证同工同酬,保障护士合法权益;要深入探索,敢于创新,在护士队伍的培养、使用、晋升以及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广大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在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坚持患者满意、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绩效考核原则,将责任护士工作质量、工作量、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患者满意度等作为绩效考核内容,并将评优、转编、晋升、外出培训作为奖励绩效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绩效工资制度和激励机制,为护士工作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4、加大保障力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把推行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来落实,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统筹协调医院药事管理、消毒供应、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医学影像、临床营养、后勤部门及各职能部门,明确
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加大保障力度,服务临床工作,形成全院各部门围绕临床、临床医护人员围绕患者的工作格局,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5、积极稳步推进。各医疗机构要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体验、提升医院整体水平的突破口,将公立医院改革任务与医院的长远建设相结合,根据医院实际,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扎实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四、有关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省辖市卫生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辖区内医院的引导、指导和督导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广优质护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得实惠,让医务人员受鼓舞。各省辖市卫生局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案及三级医院制定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计划务于5月10日前报送省卫生厅医政处。
(二)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各省辖市卫生局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结合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落实工作任务,创新工作举措,注重工作实效,切忌“走过场”、做表面文章,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一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省卫生厅将不定期对各地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适时召开会议,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有序推进,确保成效。
(三)积极稳妥,形成常态。各省辖市卫生局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稳妥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坚定不移地落实在工作中,纠正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片面认识,重视护理服务内涵建设;要积极探索建立工效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的积极性,形成持续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长效机制。省卫生厅将于2011年底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病区及个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护理工作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
第四篇:2009年秦省述职述廉报告.doc - 河南省卫生厅
2009述职述廉报告
秦 省
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勤政廉洁,所分管工作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本人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汇报如下,敬请同志们评议:
一、农村卫生工作
(一)新农合制度稳步发展
2009年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农民个人缴费由10元提高到20元,全省157个县(市、区)共有7500万农民参合,参合率94.18%,比2008年提高2.38个百分点。全省全年新农合累计补偿医疗费用62.8亿元,享受补偿的参合农民4249万人次,有1748人达到3万元的封顶线。
一是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管工作的通知》,强化监督管理。9月下发《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级监管人员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对乡级监管人员的管理。二是深入分析全省运行情况。6月召开新农合运行分析会,通报去年及今年前4月的新农合基金收支状况和存在问题,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
(二)农村卫生工作全面推进
一是全面部署农村卫生工作。2月召开2009年全省基层卫生工作会议,总结经验,部署工作。9月召开全省新农合暨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落实有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二是积极参与实施“五大工程”。下发《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乡村医生培训实施方案》等,从2010年起创新“51111工程”乡村医生培训形式,采取理论学习和临床进修相结合方式,对乡村医生进行90天系统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要求上级医疗机构免费接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进修。下发《河南省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基本标准》,配合规财处审定2009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召开启动会议,参与督导。三是扎实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 “十大实事”要求,落实标准化村室建设资金1亿元,每村卫生室补助1万元,全省共建设改造1万个村室。制定建设方案,修订标准,签订责任书,组织督导检查,目前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四是认真实施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完成全省2088所乡镇卫生院各3名技术和1名管理人员培训,61336个村卫生室各1名医生培训,及109个县卫生局1名管理人员培训。五是乡村医生执业考核和再注册工作。9月印发《河南省乡村医生考核实施细则》,10月制定《河南省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工作方案》,11月召开乡村医生执业再注册工作培训会。已全部结束,正在进行再注册和换证工作。六是启动农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10月下发《关于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的通知》,46个县市区申报全国试点县,10个省辖市开展了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
二、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
(一)妇幼保健工作
1、深入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 一是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制定《河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实施细则》,成立评审委,组织专家验收并颁发从事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举办培训班28期,培训7600多人。二是加强产前诊断技术管理。4月组织专家对全省产前诊断机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三是开展助产技术服务机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检查。5月在全省开展助产技术服务机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检查,整改机构368个,取缔44家机构和75名人员的助产技术职业资格。四是完善母婴保健法律证件管理工作。实现《出生医学证明》等母婴保健法律证件免费发放,全年发放200万份。五是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制定《关于打击“两非”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方案》,与省计生委等联合制定《河南省计划生育药械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2、加强妇幼信息管理
开展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现状调查工作。印发《河南省妇幼卫生年报原始登记表》,规范妇幼卫生信息上报工作。
组织专家对各地妇幼卫生监测和年报统计情况进行督导和质量控制。9月举办全省妇幼卫生信息培训班,对260余位妇幼卫生信息监测和年报工作负责人进行培训。组建省级新生儿死亡评审专家组,召开全省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死亡评审工作培训会。
3、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
下发《河南省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本标准》。组织巡讲团开展妇幼保健适宜技术培训,全年办培训班29期5700人。
4、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全面启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争取中央财政拨付资金5.5亿元,按人均300元给予补助。与财政厅联发《河南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实施意见》。8月开展全省农村妇女住院分娩项目督导。二是“降消”项目全覆盖。中央财政拨付我省2163万元,在全省157个有农业人口的县全部实施“降消”项目。年初下发《河南省“降消”项目实施方案》,招标采购1010万元设备。下发《河南省“降消”项目县级孕产妇急救网络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强基层三级孕产妇急救网络的规范化管理。三是加强“降消”项目培训。分两期召开全省“降消”项目管理培训会,对全省18个省辖市、157个项目县人员进行培训。组织232名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妇幼保健院进行6个月免费进修。举办全省“降消”项目数据网络直报培训班,培训直报员200余人。四是落实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项目。7月启动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项目,下发《河南省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实施方案》,拨付资金1058万元。五是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7月与省妇联下发《河南省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9月组织专题培训,10月进行督导。全年共下拨资金460万元。六是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完成儿童综合疾病管理项目专业人员培训,受到卫生部表扬;争取我省被卫生部确定为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7个试点省之一;积极争取“慈善医疗阳光救助工程”,为18家机构购置了设备。
(二)城市社区卫生工作
1、加快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3月下发《河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争取国家资金1.75亿元,各级财政配套0.94亿元,启动并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103个。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050万元,对我省30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基本设备配置。召开全省县级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
一是加强健康档案规范管理。在项城启动规范化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工作。下发《河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全省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37.85%。二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
育传播材料开发制作等项工作受到卫生部的表扬;成立河南省医疗卫生系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制定了《验收标准》。举办戒烟门诊培训班,进行戒烟服务知识培训。
三、离退休干部工作
一是召开工作会议。传达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工作。二是举办全省卫生系统离退休干部党务工作培训班。4月对90余位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者进行培训,讲授有老干部党支部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当前形势。三是走访慰问老同志。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在建国60周年之际走访慰问老干部的通知》,厅党组成员带队深入家中或医院慰问,向老同志发放了由刘学周厅长亲笔签名的慰问信,并赠送了慰问品。四是获得全省离退休干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大合唱比赛金奖。9月厅老干部合唱团在省委组织部等举办的全省离退休干部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合唱比赛中获得金奖,展示了老干部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五是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老年书画摄影展。举办厅直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老年书画摄影展,从600余幅书画摄影作品中评选出260幅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六是离退休党支部被评为省直先进党支部、卫生厅被评为省直机关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厅离退休党支部在省委组织部和省委老干部局开展的全省离退休党支部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我厅被省委老干部局等授予省直机关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
尽管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完成了目标任务,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理论学习不够、开拓创新不足、调查研究不深,应对卫生工作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等。希望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下,继续解放思想,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为全省人民的健康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00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第五篇:贵州省卫生厅2006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贵州省
公共卫生 2006年初,贵州省政府、省卫生厅分别与贵州省各市(州、地)政府、卫生局签订《2006年公共卫生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目标考核。2006年未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6年,中央对贵州省下达公共卫生能力建设专项资金20352万元,主要用于结核病防治、计划免疫、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率等22个项目的能力建设。2006年贵州省卫生厅对项目执行情况及2005年疾控体系建设和2006年医疗体系、14个县医院、576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执行情况进行四次督导检查。并制订《贵州省“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农村卫生 2006年,贵州省新增2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共有试点县34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38.6%,覆盖农业人口1270.54万人,参合农民918.81万人,参合率达72.32%。贵州省启动全省2005年国债建设合作医疗试点县39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开展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工作。选派96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448名医生到50个国定贫困县的160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帮扶工作。对达到(2001—2011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标准的平坝县等10个县以及达到(1990—2000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标准的榕江县等10个县(区)进行确认和表彰,完成对全省达到(2001—2011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标准的清镇市等17个县(市)的验收工作。抽调三级医院250名高年资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对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医院进行支援,开展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项目。会同贵州省发改委完成《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艾滋病防治 贵州省卫生厅召开全省卫生系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工作会议,组织多部门在全省9个市(州、地)开展艾滋病政策宣讲活动,扩大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试点工作,组织召开美沙酮试点省级工作组会议。第四批17家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全部开诊(至此全省已有30家门诊开诊)。登记服用美沙酮的门诊人数逾3000人。贵州省卫生厅与公安、司法部门联合下发《监管场所艾滋病检测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对所有监管人员实行逢进必检,截止2006年底全省建成80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加快推进全球基金项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合作项目和艾滋病示范区工作。完成艾滋病针具交换与社会营销、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艾滋病娱乐场所干预、艾滋病实验室检测培训,全省73个县开展自愿咨询检测,44个县开展娱乐场所干预,34个县开展针具交换。召开全省5个艾滋病项目县参加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项目工作会暨免费自愿咨询检测(VCT)培训会,完成相关专业人员省级培训任务。
结核病防治 贵州省政府召开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卫生厅印发《〈贵州省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2006—2010年实施计划》。继续实施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结核防治项目和日本援助、全球基金援助等结核防治项目。卫生部组织专家对贵州省世行贷款结核防治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予以肯定。按项目计划书实施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世行贷款项目、达米恩基金项目、中央资金转移支付项目等结核病控制项目。2006年底贵州省实现短期督导化疗(DOTS)策略以县为单位100%覆盖。
地方病防治 贵州省卫生厅制订《贵州省利用2005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防治地方性氟(砷)中毒项目管理方案》等方案。各项目县(市、区)、乡(镇)根据省级方案制订本级实施方案、督导方案和评估验收方案。完成14万户改炉改灶任务。
寄生虫病与慢性非传染病防治 继续在贵阳市黔灵乡开展心脑血管病防治试点,在云岩、南明两区开展社区基线调查。在部分县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规范性报病工作试点,实施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
卫生法制与执法监督 加强全省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与省法制办共同组织省卫生监督局行政执法培训班,培训卫生监督员74人。组织举办全省卫生监督员骨干培训班、省级监督员培训师资培训班、卫生监督所长行政能力培训班,共培训200余人。贵州省卫生厅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依据的政府部门,起草了《贵州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条例(草案)》。继续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黔东南州及贵阳市有29家单位获得A级资格,全省获A级资格的单位累计达91家,另有9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良好生产规范(GMP)认证。重点开展婴幼儿食品、食品添加剂、农村食品、保健食品的监督检查。对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婴幼儿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黄金周前对宾馆饭店、餐饮业、旅游景区餐饮市场的食品卫生状况重点组织检查。推荐桐梓县、松桃县为国家职业卫生基本服务试点县。贵州省卫生厅会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总工会按照国家四个部委要求开展职业病防治调研。对全省获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的单位进行年审。对凯里市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工程等15个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防治预评价审查,对洪家渡水电站等14个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防治措施效果评价审查。召开贵州省打击非法行医工作会议。对全省25个单采血浆站组织监督检查工作,重点督查依法采供血浆情况和艾滋病防治情况。
医疗救治 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2006年初,贵州省卫生厅组织《贵州省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实施细则》培训,受训人数达300余人。采取明查暗访、专项督导等方式,加强全省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拟定全省县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指导各地按项目要求加强县医院急诊科、检验科建设。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降低药品价格。与相关单位签订《加强血液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全省血液管理,保证全省临床用血的安全和需要。
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
贵州省58个县开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项目资金4418万元。贵州省卫生厅印发《2006年贵州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管理方案》、《2006年贵州省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健康教育与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全省新增孕产妇死亡监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和出生缺陷监测医院的选点工作。制订《贵州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方案(卫生部分)》。完成“两规”(卫生部分)评估工作,并通过国家级评估。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拟制《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社区卫生服务部分)》和 《贵州省城市社区卫生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全省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按照卫生部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要求,制订《贵州省城市社区卫生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国家级师资培训任务。
中医药工作 组织并完成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的申报,建立贵州省第一、二、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数据库。组织专家对黔南州中医院民族医重点专科苗医皮肤病专科进行验收,验收结果符合全国民族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要求,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验收。组织申报并获批准3项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对贵州省120名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进行培训。遵义市卫生局、遵义县中医学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继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对全省9个市(州、地)(重点为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2个民族乡镇进行民族医药、中医药服务项目和价格调研。做好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加强中医类中专学历教育工作,制订《贵州省“十一五”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爱国卫生 贵州省委、省政府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中央财政支持贵州省农村改水改厕经费400万元,改厕任务16000户全部完成。完成省级农村改水工程立项审查,确定立项60处,将解决9个市(州、地)45个县78个乡105个村民组共72624人和34192头大牲畜的饮水卫生问题。对已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县城考核验收的铜仁、岑巩等8个市、县和通过灭鼠达标考核验收的13个市、县进行命名。
卫生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 贵州省卫生厅制订并下发《贵州省十一五卫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组织申报“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等项目工作,鉴定遵义医学院等单位10余项成果。组织实施全省2005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加强中西部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培训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240名。承办卫生部科教司在贵州省召开的面向基层、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工作研讨会。启动全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建立贵州省继续医学教育网。争取爱德基金会资助31万元经费,启动贵州省培养3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乡镇卫生院100名急救、影像、妇产科等紧缺专业卫生技术人员项目。组织专家评审并公布贵州省第一批、第二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95项,审查批准省级Ⅱ类学分项目183项。共培训34954名卫生技术人员。2006年5月,全国农村基本卫生服务项目(卫生八项目)第十六次联合督导暨审评会在贵州省召开。世界银行、卫生部贷款办、英国国际发展部等项目官员通过对贵州省三个项目县的现场督导和考察。
精神文明和行业作风建设 传达中纪委六次全会及卫生部纪检监察暨行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对2005年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医学院等党风廉政、行风建设获奖单位进行表彰。对2005省人民医院、黔南州人民医院等12个医德医风示范医院进行表彰。
(杨正伟 黎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