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本质)浅谈小学生学习力提升之数感
数学本质的探讨之数感的培养
数学的本质是一个数学认识论问题。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和数学家都从认识论角度提出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随着数学的发展又暴露出它们的片面性或局限性,特别是,当计算机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时,又提出有关数学本质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推动着人们全面而辩证地认识数学的本质。但是人类的数感也必须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家都经历过这样的教学现象:在明确简便运算要求时,学生都能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许多学生只知道按一般运算顺序计算,对于有可能简便的却想不到简便计算。这是令许多教师头疼的问题。这种现象,究其实质是学生缺乏自觉简便计算的意识,数感较弱。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数据和数字系统和其运算等形成的一般理解力,以及灵活应用这种理解力的认知倾向和认知能力。根据麦金托什等人的分析,数感主要在三个领域起重要作用:一是数据知识和数据的简便性,二是运算知识和运算的简便性,三是把数、运算的知识及其简便性应用到需要用数据进行推理的问题中。所谓“数感”,实际上就是我们推崇和经常提到的数学素养。也就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对于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认识”,它包括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唯物辩证素养等。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我们说,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它又较强的“数感”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相当多的事物都是与数据分不开的,经常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你的班主任老师真高啊,有1.80米吧;你在几层楼几班;最近物价上涨了,猪肉要15元一斤呢”;还有你的手机号码是多少,你的身份证号码,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等等。象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如果说把生活引入让学生凭经验直接感受数的大小、数的状态,这种数感肯定是初级的形象直觉体验,是学生原始认知的表现,那么要使学生知识内化发生质的变化,建立较高水平的数感就必须让学生对数字作定量研究。这种研究要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状态,并从中进一步认识定量刻画事物的方法,从而建构一种比较稳定的,有一定数学思考价值的数感。
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老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事例”。比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让学生到食堂去看看,称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也可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带去有关计量工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称的过程感受自己身边书本、文具等物体的重量。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比如: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让学生用数来描述自己所得到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学生会说出:图中有两只小鸟、一个太阳、五朵花、三个小朋友„„这样联系了学生的生活,使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获取良好的数感。
二、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培养数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动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实现和反映大脑的共同思维过程,同时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都是知道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一枚2分硬币(1克),5个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
(2)掂一掂,学生用手掂重1克的硬币,再掂一掂重1千克的2袋盐,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克和1千克有多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体验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0米、400米、1000米的距离;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让学生体验数感,了解数与生活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在操作中逐步建立数感。
三、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算,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新课标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在日常生活中,口算与估算应用相当广泛,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并不需要给出确切的数值,只要估计出大约有多少,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口算能力和一定的估算技巧。针对这一点,结合我的教学经验,在我的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严重的误区。教学时,我比较强调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对“算理”进行严谨的口述。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8.5÷0.5=?”总是强调学生“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看成85÷5”。比如,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结合课后的习题,设计了一道题,即估一估书架上大约有多少本书?我上课之前把这道题写在幻灯片上,并配上图,上课时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学生一看屏幕上有这么多书,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估计大约有10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8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2000本等等。又如,加法和减法的心算策略主要有:
按顺序:就是保持算式中的一个数不变,然后顺着从大到小的次序逐次加上或减去另一个数的一部分,得到部分和,渐次趋于原来的数,最终完成原式的计算。如325+476的心算:325+400+70+6=801,325+400+75+1=801。
按“十”分:就是拆分算式中的两个数,并根据位值关系计算部分和。如325+476的心算:320+470+5+6=801,300+400+20+70+5+6=801。
转换形式:转换形式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调整,把计算简化。如,325+476 =325+475+1=801。再如,311-214=311-211-3,300-186=299-186+1=114。
这样的调整不仅使计算更为简捷,而且也反映出灵活有效的数学思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学会笔算的方法,还要学会综合应用心算和估算的方法,从而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反思并解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而言,心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数感是高度个性化的产物。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言,有的还能说出估算的理由,即怎样算出来的,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了数感。教给学生多种心算策略,可以使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用,从而发展数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知道,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从而贯彻落实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标准》精神。
四、在估算练习情境中增强数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数感是一种内隐的、非结构的程序性知识,他不是与生俱来的,数感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作为教师,要努力钻研新教材,结合有关内容,寻找各种着眼点,用多种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数感,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培养
甘肃省敦煌市南街小学
庞维科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数学教育面临着挑战与机遇的今天,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数感的培养是落实数学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也就是说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数感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数感的良性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培养学生数感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感
数感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如何阅读数学书呢 ?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数学概念、公式和例题,它们对理解新知识极为重要。阅读数学概念,一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二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三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懂得其适应范围。阅读公式要知道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牢记;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明白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正用、逆用、变用,阅读例题,一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二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和表达概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三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才能为学生培养良好数感开好头。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感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感。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数感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比如:在教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我教给学生的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它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40+4)×25)。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感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数感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如名数之间的化法:2米6厘米=()厘米,可让学生叙述:2米就是200厘米,200厘米加上6厘米等于206厘米。简单的两句话,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数感。
四、在操作中强化学生的数感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感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多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感表述自己想的过程?分数的意义是怎样表述的?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感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和丰富了学生的数感。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感得到强化。
总之,数感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使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培养学生数感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感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培养学生数感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培养数感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数感。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只要在教学中培养了良好的数感,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第三篇:小学数学10大核心概念之数感
小学数学10大核心概念之数感
《标准》中10个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它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数感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生活,积累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加深对数的认识,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积累数感。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如一分硬币重1克,4包豆奶约重1千克等;再如认识大数时,我利用多媒体(利用统计图和录音机)进行教学,告诉学生我市有多少人,大约是我校学生数的多少倍;我省土地面积有多大,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多少个我市。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体会大数的情景,培养学生感受周围世界那种数量化的意味,从而逐步感受数。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数感。
二、自主探索,体验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教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如教学”正方形的四条边边长相等”时,我让学生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了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动手实践,领悟数感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是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种数学活动的平台来让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体验和发展数感。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中,我让学生动手做钟面、说钟面、拨时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通过认、读、写各种钟的时刻,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获取和培养数感。又如在“认识11到20的数”时,让学生抓一把小棒,数一数有多少根。让学生对一堆草莓先猜猜是多少,再数出来,还让学生根据数轴估计:18接近10还是接近20?13呢?这样,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使学生对数有一个鲜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他们会在头脑中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数感。
四、加强估算,发展数感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见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的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来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加减法估算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水壶43元、茶杯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不同学生的估计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水壶后大约还有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和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这三样东西:20加40加20是80,买这三样东西大约要九十几元,所以够了。这样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结果,学±自然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五、解决问题,升华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地去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机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31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能坐5个人,最少需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不只是简单地计算31÷5二6„„1,答案就是6条多1人。而在这个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要体会到商6余1是什么意思,6表示6条船,1表示如果租6条船每次都运5个人,还剩下1个人,也需要再租1条船,因此必须租7条船才行。对于这个实际问题来讲,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还可以3条船各坐5人,另外4条船各坐4人;或4条船各坐5人,2条船各坐4人,另外1条船坐3人等。这些都是合理的解决方法,学生灵活地选择方法来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升华了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在感知、探索、发现中来发展自己的数感。
第四篇:数学课程学习有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解读》学习有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2月16日下午,我有幸参加了曹培英老师就数学课程《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的解读讲座,讲座中曹老师不仅用一句句生动的话语,对“十大核心词”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而且还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为我们讲解如何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和一些在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时容易存在的误区,让我知道了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生和指导教学。今天我就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问题谈谈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学会观察,建立数感
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的观察能力,也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1本书、1 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如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如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如1颗葡萄)。从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初步建立数感。
二、生活体验,形成数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测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可见,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甚至可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如果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在认识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象,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有50个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是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致终都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数感。
三、实践操作,增强数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自动作发端。”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学具的感知和操作来获得数感。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设计一个让儿童数100根小棒的游戏,看谁数得又快又好的活动。数的结果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逐一地数;分组数;10根10根地数。数完后老师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我发现10根10根地数比较快一些,还不容易出错。此时,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计数原则的感悟进行发掘整理,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然后告诉学生,在数数的时候我们给满10根的数找一个位置,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四、质疑反思,发展数感
质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主动探究的过程充满乐趣,而忽略了对活动之后的反思。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设计质疑、反思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在质疑和反思中增强辨别能力和估算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21只,它们的脚共60只,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学生猜测的答案是:“鸡16只,兔5只,16+5=21(只)”。这时。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疑: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发现脚的总只数少了8只。显而易见结果是错误的。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52.6人,某家电视机有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就能判断正确与否。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的数感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从而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篇:提升小学生学习力的策略与技巧
提升小学生学习力的策略与技巧
顾爱省 2013、11
一、学习力:或许真的存在
教室里的差异客观存在;努力的后进生、小学生屡见不鲜;总有一些学习的黑马出现,从落后到先进有时也不需要太长时间;学科上的补习辅导耗掉师生大量精力,却很少有效。
提升学习力我们可以做的:
学校方面:校风、班风、教风、学风„„ 家庭方面:亲子关系、教养模式„„ 社会方面:社区环境、大众传媒„„ 个体环境:生理状态、感统功能„„
二、辅导策略1:如何面对读写困难的儿童
1、脑开关
一手平放肚脐上,另一手的拇指及食中二指揉压肾经俞府穴,位置在锁骨对下、胸骨两侧、第一及第二肋之间的两个轻微凹陷位。一般情况做四个深慢呼吸循环后,转手再做四个深慢呼吸循环。
增加脑的血流量和供氧量,帮助消除双眼协作困难所致的视觉紧张,和恢复脑整合、改善混淆左右的情况
2、交叉爬行
两足开立如肩阔。慢提右膝沉左肘,左肩及面孔顺势转右。右膝、左肘约在肚脐前方互相轻触后,缓慢打开身体。站直后转左手右脚重复上述动作。如此交替动作为一个循环,最少做30秒。
同时激发左右大脑皮质的众多地区,是各种需要跨越身体中线的技巧的最佳热身运动。定期地做,能使神经线传导信息的速度增加,使脑更整合、更能进行高层次思维。
辅导策略2:如何舒缓儿童紧张情绪
1、挂钩
第一部份动作:右腿放于左腿前成交叉状。两手手背相对、平肩向前举起。右前臂迭在左前臂上,手指相间地合掌成拳,内旋至胸前。然后保持姿势,缓慢作深呼吸;鼻吸口呼。最少四个呼吸循环。然后把左腿放于右腿前、及左前臂迭在右前臂上,做同一姿势作另外最少四个呼吸循环。
第二部份动作:两腿开立如肩宽,五双指头成抱球状。然后缓慢作四个自然呼吸循环。使反射与理性思维有所沟通。最后达到平静情绪、对周遭情况更醒觉的效果。
三、何为学习心略
学习心略:用来表示一个人学习的心路历程,是潜意识程式,主要由内心表象、有关的次感元和正确的顺序等三项组成,通俗地讲就是学习的“内心过程”。
内心表象视觉表象(Virtual;常用V表):总合外在视觉刺激及内在图像式想象,皆归类于视觉表象之中,当一个人在使用视觉表象的时候,常会用一些话表达,譬如说:“这计划看起来很不错。”,这时这个人就在运用他的视觉表象系统。
1、听觉表象(Auditory;常用A表):包含外在听觉刺激,或本身声音的回忆和自我对话,当有人说:“这活动听起来很棒。”,这时候他可能正在使用他的听
觉表象系统。
2、感觉表象(Kinesthetic;常用K表):凡是触摸一物的质感,或是内在情感的发生,都属于触觉表象的范围。
3、次感元。感元是构成感知和表象的基本单位,而每一种感元又包含着很多要素。
比如视觉表象系统中的大小、色彩、形状、距离、方位等; 听觉表象系统中的音量、音调、声音的位置、声音的速度等; 感觉表象系统中的强度、压力、重量、温度等。
4、小练习1班上最可爱的孩子是谁?他是什么样子? 下个周末,你有什么打算?
今天出门前,你的家人对你说了哪些话? 坐在这个教室里,冷吗,椅子舒服吗? 思考的构成元素
四、辅导策略3:如何面对粗心的学生 Ve-K-EXIT Ve-Vc-AD-Vr-EXIT 辅导策略4:如何提升学生的内感官能力 内视觉无序、范围广、快,学力高。内听觉循序、方向单一,慢,学力低。感觉慢、深刻。
发展内视觉可以快速提高学习力!
1、生活中提升内视觉的方法
大脑偏爱图像在环境里找一些有数量的东西,例如地上的阶砖块、天花板的电灯、百页窗的条子等,用眼去计算。在上课时用眼去计算坐下的人数。
坐公交车时,先意识地看看眼前的景象,然后闭上眼睛,在脑里把景象里的事物遂一呈现,每有困难便张开眼睛看一眼,再闭眼在脑里描画出来。
每有休息的时间便用内视觉想象某些人或物的模样,细节越多越好。
2、生活中提升内听觉的方法:
在任何地方,每有机会自己稍为静下来,便注意环境里的声音,遂一意识地认识一遍那是什么声音。
自己说话时,意识地注意本人的声调,就像旁人在听自己说话般。
别人说话时,意识地从说话者的声调中感觉他的内心情绪状态。
3、生活中提升内感觉的方法 每有机会自己稍为静下来,便注意本人内心的情绪感受状态,并且在心里用文字描述之。
注意本人身体的本体感觉。开始尝试这个练习时,可以一处一处地与身体各处的感觉联系起来(例如首先注意鼻子尖的感觉,然后左边膝盖的感觉、然后右手拇指的感觉„„)与众人同处的时候,注意你的身体对每一个在你身旁的人的感觉及反应。
4、精心培养能力
学会的过程:潜意识不会——意识不会——意识会——潜意识会(精通)能力形成的着力点:直觉化
通常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往往是没有过“意识会”和“潜意识会”之间这道槛。
比如一道数学题的解法,听老师讲解或者自己参考答案,理解往往是简单的事情,但是独立计算,估计就有问题。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学生能听懂,多数是因为学生可以再认这些符号和规则,而解题需要规则直觉化。
5、学生学习风格与教学
五、信念改变:五步脱困法
如学生说他做不到某一件事,运用这个技巧可以分解为以下的五句:
1、困境:我做不到A
2、改写:到现在为止,我尚未能做到A
3、因果:因为过去我不懂得„,所以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做到A
4、假设:当我学懂„,我便能做到A
5、未来:我要去学„,我将会做到A(注:第三步因果中的“因”,必须是某些本人能控制或有所行动的事)重拾优良状态
1、回忆想象自己以往过人成就,或者感到骄傲的经验,重现当时的景象、声音及内心感受。调节光线变得更亮,颜色更鲜艳,景物更清晰及放大。声音更接近自己,更大声,把感觉也调校得强一点。
2、达到这个境界时,做几次大力吸气,以加强力量,让心中的感觉强烈程度增加,当快到最高点时,便用右手紧握左手小指,享受这个感觉一会。
目标是右手一紧握左手小指,该愉快而强的感觉在一两秒便能涌现。借力法
闭上眼睛,想象一个非常有智慧、学习很好、很有能力或者考试总是发挥很好的同学。想象他站在你的对面,然后向他要求借取这份勇敢、从容面对考试的力量,并要向他保证说:我想请你与我分享勇敢从容面对考试的力量,我向你保证,你与我分享你的能力后,你的力量并不会因借出、分享而减少,只会增加。我需要你的帮助,可以吗?
当他点头答应后,请想象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份代表这份能力的yi金属粉,仔细看看它的颜色。
请想像他向你扬手撒出代表这份能力的金属粉末,想象这些金属粉末像下雪般降落在自己身上的每一处,尤其是头顶和双肩。这些金属粉越落越多,然后,你开始感觉那些像雪花般的金属粉开始融化,进入你的身体。感受一下这份勇敢和从容的力量融化进入自己身体的感觉。
大力吸气以加强能力在体内的感觉,做数次这样的深呼吸,然后想像这股能力已经贴在身体的每一处,这份力量储留在身里,随时可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