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经验:在操作中感悟 于反思中积淀(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3:0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活动经验:在操作中感悟 于反思中积淀(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活动经验:在操作中感悟 于反思中积淀(最终版)》。

第一篇:活动经验:在操作中感悟 于反思中积淀(最终版)

活动经验:在操作中感悟 于反思中积淀 ——《折一折,做一做》教学片段及思考

片段一:

师:你们做过手工吗?都做过什么? 生:橡皮泥、剪纸、折纸、剪贴画。

师:以前我们在手工课上剪纸,今天我们在数学课上剪纸,你觉得会有什么不同?

生:„„

师:淘气和笑笑在手工课上剪了一些图案,老师选了四幅作品来给大家欣赏。看,这是什么?(逐一出示剪纸图片)

师:好看吗?仔细观察,这四幅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有两幅图是绿色的,有两幅是红色的。生2:这些图案都很美!

生3:这四幅图案的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

师:图案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板书:两边完全一样)

师:真的是两边完全一样的吗?(师手拿图案)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一下?

生:我们可以将这些图案进行对折,看两边是不是“重叠”了。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操作演示。

师:对折之后,衣服的两边肯定会“重叠”,重叠的“两边”怎样才算完全一样呢?

生:一边把另一边挡住了,正正好,不多也不少,两边就是完全一样的。

师:说的真好,一听就明白了!

师:把对折之后的图案打开,中间就多出了一条折痕,(老师用虚线把它描出来)折痕的两边完全一样。

【思考】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他们很难把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表达清楚。片段一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折一折、比一比中,获取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两边完全一样”。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和操作经验的支撑,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支点”,他们就能用一些简单、清楚的语来描述操作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及结果。

片段二:

1.师:你们也能剪出像这样“两边完全一样”的衣服吗? 生:能!

师:该怎么剪呢?谁来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准备先将这张纸对折,再画出小衣服的一半,再沿着所画的线剪下来,展开就是一件小衣服。

师:衣服的一半该怎样画线呢? 生自由交流。师引导:我们可以对照图案想一想,想好了再来画!生2:我准备先画好一件衣服,再沿着所画的线把它剪下来。师:要想直接剪下来的衣服两边完全一样,画这件衣服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2:衣服的两边要画一样!

师:老师相信你的画画水平一定很棒,我们掌声先鼓励他一下!2.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师:在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学生操作,展示交流,互相评议。

生1

生2 师:这两件“衣服”都是“两边完全一样”的吗?谁来验证一下? 生对折验证说明:生1的“两边完全一样”,生2的不是。师:生2的衣服为什么“两边不一样”呢? 生3:可能是他两边没有画“一样”!生4:剪的时候两边剪的“不一样”!

师:对折剪的同学,你们剪的衣服两边都完全一样?为什么? 生:对折之后,两边在“一起”剪的,打开肯定是一样的。师:有谁刚才的小衣服没有剪成功的? 生:我的“衣服”的两边分开了,不是连在一起的。师:这位同学遇到了问题,我们能帮助帮助他吗?他的“衣服”两边是分开的,你们的是连在一起的,这是为什么呢?

生1:他画的时候没有对着中间对折的那一边。

生2:你应该对着中间的折痕来画,剪下来就不会分开了,你再试试!

师:对,没成功的同学,我们再剪一次小衣服,其他同学在剩下的三幅中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试着把它剪出来!

操作活动,展示交流。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巧双手,得到了这么美丽的图案。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好的经验或者是提醒大家值得注意的地方吗?

生自由交流。

【思考】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做了,他们的智慧之花才能绽放得绚丽多彩。片段二中剪“小衣服”的活动,学生乐在其中,“玩中学”“玩中悟”,放手让他们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直观感受到“轴对称”现象,再通过展示、评议、比较等反思过程,深入理解轴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的基本特征。学生在“做”与“思”的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数学知识,而且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随着这些“经验”的不断积淀,势必会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起到“迁移”作用。

片段三:

师: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上面的图案是从下面对折的纸上剪下来的。你能看出哪个图案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吗?连一连。

生独立思考、连线,汇报交流。

师:像上面那些图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见过吗? 生1:汽车标志。生2:脸谱。„„

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课件演示)。

拓展活动:自己创作一幅剪纸作品,并与同桌交流。

【思考】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连线题中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蝴蝶、爱心等),生成数学中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切”地感受到图形的美、对称的美,同时激发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体会到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剪纸”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数学好玩”,而且把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应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创新精神。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修订教材中的新增内容,主要是结合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四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的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它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二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本课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验证、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课前应准备或组织学生准备充足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有东西可“玩”。“玩中学”“玩中悟”,玩时要学会观察,玩后要有思考,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呈现出有别于手工课的数学味。课堂中组织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机会,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做到智慧共享。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应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第二篇:深度感悟,积淀活动经验

深度感悟,积淀活动经验

[摘 要]数学知识不能直接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只有经历一定的数学活动,才能感悟知识,才能习得知识。以“秒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引领学生深度感悟,用心体验,帮助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秒的认识;活动经验;深度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08-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而,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属于学生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心感知、感受、感悟,帮助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以“秒的认识”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设动境,用身体验――感知

【教学片段1】感知1秒

师:知道1秒吗?仔细听一听,1秒到底是怎样的?(课件演示“秒针走1格”)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滴答”一声!

师:其实,“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你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秒钟吗?

生2:我“啊”一下就是1秒。

生3:我拍一下手是1秒。

生4:我“呵呵”笑一下就是1秒。

师(大笑):大家都喜欢用声音表示1秒。能做个动作表示1秒吗?

生5:跳一下。

生6:扭一下腰。

生7:跺一下脚。

师:你们的方法真多,请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1秒有多长。(小组活动)

师:你们觉得1秒的时间是怎样的?

生(齐):太短了。

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将1秒有多长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体验活动。教师用“你能用其他方式表示1秒吗?”“能做个动作表示1秒吗?”“请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1秒有多长”这三个问题,打开学生活动体验的“大门”,也使得学生手、脚、口、脑并用,在趣味盎然的体验活动中,感知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知识技能不等于活动经验,1秒的长短属于知识技能范畴,可以用语言或文字加以描述,但用个性化、动态的动作来表示或演示,则属于内隐的活动经验。可以说,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前提,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富有内涵的感知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进而产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布思境,用情体验――感受

【教学片段2】分的认识

师:刚才你们已经感受到1秒的短,现在送上一段音乐。请估计这段音乐的播放时间大约有多长。(课件播放1分钟音乐)

生1:我拍了52下手,估计是52秒。

生2:我打了61个节拍,估计是61秒。

生3:我采用的是点头方式,点了60下头,估计是60秒。

师:到底是多少秒呢?我们边听边看。(再次播放1分钟音乐,同时呈现秒针走动的画面)能看出来是多少秒吗?

生(齐):60秒。

师:是呀,秒针走了一圈,正好是60秒。看来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猜想多少秒?是比较准确的。再看看,秒针走60秒是怎样走的,分针又走了多少?(播放音乐,呈现分针、秒针走动的情况)

生4:秒针从12走到12,走了12×5=60(小格),正好60秒!

生5:分针走了很小的1小格。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分针走1小格就是――

生(齐):1分钟。

师:播放同样的一段音乐,秒针走60小格,分针走1小格,这说明――

生6:60秒与1分钟相等。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同一段音乐播放了三次,学生的感知从朦胧到清晰。第一次估计时间,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被激活;第二次观察秒针的情况,学生能够验证自己的猜想;第三次把秒和分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1分钟=60秒”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问题、有思考、有体验、有感受。经历数学活动是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的前提和关键,但经历活动并不等于积淀经验。如果学生漫无目标、断断续续地经历活动,是难以积累活动经验的。学生只有带着明确的目标参与,并且持续不断地感受,才能使得知识技能与活动经验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三、置情境,用心体验――感悟

【教学片段3】1分钟的作用

师:1分钟的音乐很短,一转眼就过去了。那么1分钟里到底可以做哪些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请拿出信封里的一封信,估计一下,你能在1分钟里读完这封信吗?

师:估计能读完的打“√”,不能读完的打“×”。现在我们来试一试。

(出示钟面;“滴答”声为背景;学生自由阅读)

师:读完了吗?读完的同学给自己打一个五角星。真不错,这封信有350个字呢!读完这封信,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生1:1分钟看起来很短,其实用处很大!

生2:我们不能浪费每一分钟。

生3: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许许多多的1分钟构成的。鲁迅先生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师(拍手):不错,非常了不起。一分一秒虽然短,但用得好,可以做很多事,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一分一秒,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已经向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体会和感悟1分钟的价值,懂得珍惜时间,但这种来自于外界的阅读材料,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为进一步增强这种共鸣所带来的感受,教师采取1分钟读信的方式,让学生先估计,再尝试,使学生的体验得以进一步升华。数学活动经验,不能单纯地依靠数学活动来积累,数学阅读也是学生获取前人经验的重要方式之一。当然,相对小学生而言,阅读和实践应当是齐头并进的,阅读配上实践,更有利于学生深度感悟经验的重要性。如上述教学中,如果仅是阅读或实践,学生的感悟并不深刻,但同时经历,学生就会由衷地感叹“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1分钟用途很大”。这样的感叹是教师说教所不能达到的。

史宁中教授说过:“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是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让学生经历过程,使学生由表及里地感悟数学经验,并在活动中积淀、丰富这些经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金 铃)

第三篇: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湖北省安陆市孛畈镇中

张守斌

联系电话:***

感受,在新课程中积淀

【摘要】新数学课程已经走进了我们师生的生活,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用好新教材,首先得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其次我们教师还要是学者、教员、教材的编辑者和研究者等,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下面是就我在使用新教材几年后的实践谈些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以人为本 终生发展 主动参与 探究式学习终身学习在生活中做数学 教师角色的期待 新课程“以人为本、终身发展”,我们的数学教育要放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是人,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科还是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忽视了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这种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和使命,因此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知识学得的同时,人格不断健全,道德不断发展,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爱心、富责任感、又高素养的人,我认为是新课标不能偏离的方向,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使命。

1.1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我们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没有学生主动热情的参与,再有激情的教师也会收效甚微,新课程强调的正是让我们的学生首先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激励,采用游戏、竞赛、猜测、表演、阅读设计、课外调查、社会实践等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利用比较有意义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他们身上所蕴涵的无限的潜力便不断被挖掘出来,如讲角的概念的推广时,我让学生计算在7时和8时之间时针和分针重合的时刻应该是7点多少分,得出的结果是7点38分,我又问晚上此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同学们说是“焦点访谈”,我又问现在谁能说说把这档节目放在这一时间播放的寓意吗?同学们都很活跃,都说用时针和分针的重合来比喻生活中的焦点,真是太妙了,太让人深思,这样做本来很枯燥的角度概念课吹进了一股清风,又如讲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带领同学到操场。同桌的两个同学一起表演多种情况、条件下的相遇和追及问题,然后一起体验其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如何将这些体验及相关知识归纳总结、拓展引申,结合实际撰写小论文,同学们热情高涨,由于亲自实践,还较轻松地写出了不错的小论文,这样做效果很好,还大大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

1.2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手段,单纯靠传授灌输已不能真正学活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知识了,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过程。如“瓷砖的铺设、用正多边形拼地板”旧教材中没有,但它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让学生到建材市场、大街上、公路两旁或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进行调查收集瓷砖的各种形状、地板的铺设方法,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寻找多种素材,将这些素材图案编制在规范的铅画纸上,展示在教室墙上,让大家观赏、尔后制成册子,供大家浏览。这样做学生兴趣很高,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因而什么样的图形能铺满平面探究得轻松,扎实。我带领备课组教师让学生主动进行丰富多彩的探究后,展示作品,一时间学校走廊仿佛成了建材市场瓷砖的展厅,博得了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可靠方法是引导学生自已主动去“发现”、去“探究”。新教材在探究式学习方面为师生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那里是可以大显身手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再次,学生进行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从母层概念到子层概念,形成一个知识结构,让他们把发现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把探究出的结论等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知识。

1.3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成为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点金指

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学习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不应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也不能一劳永逸,很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本领的增长都是在以后实践中完成的。人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学校的数学学习仅是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和进一步深造提供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比如:“平移、旋转”作为一种变换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被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广泛运用着。很多数学的思想方法如建模、类比、化归、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等都巧妙的渗透在教材中,需要教师很好的挖掘,从学生学习发展性角度来看,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对今后工作和学习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因此,今天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指导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点金指。

1.4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在书本中学数学”更应该要“在生活中做数学” 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使人们淡薄了对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事实。在以住的数学教材中教学基本远离生活,用公理化体系支撑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训练人们的思维,培养人们的逻辑习惯服务的,这样造成教学内容枯燥,使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数学应正本清源,数学教学的触角应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我取材于生活,编制了分期付款购买桑塔纳轿车的应用题,让学生计算不同年限的每期付款金额,并带领学生开展调查,写出《工薪阶层如何用分期付款方法购买家用轿车》调查报告。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促成了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为数学真正服务生活开辟了一个窗口。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期待”,我们的教师应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者”向多重角色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也是学习者:“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切实可行的新双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又要成为教员;教师要站在教材编著者的立场纵观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加工,充分合理地使用教材,教师也要是教材的编著者;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使眼前的和长远的教学效果能辩证地统一起来,教师还应该是研究者。

2.1 从读懂学生是走进新教材的起点来看,我们教师要努力当好学习者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学习者的发展,教好学生就得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来体验学习,读懂学生比读懂教材更重要,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讲,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熟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知晓学生在学习中会有哪些认知偏差和心理障碍,我觉得数学教学的成功并不在于学生能完成多少课本或参考资料中难题,而在于能提出一些有独创性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再提问,再发现,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时,教师被学生问住是一件好事。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提问,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所以教师要努力当好学习者。

2.2 从数学教学“教、学、练”的特点来看,我们教师应当好教练员

数学知识本身是为解决数学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长期训练将数学知识和能力内化上升为数学素养的过程,为此,我们的教师更应善于充当教练员的角色,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真正学会数学。

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题中的思维训练来体现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新课程在习题的选配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各类学生都有提高的机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我觉得教好数学,“教、学、练”三个基本环节是不可偏废的,特别在练的过程中应淡化形式,讲究实效,并通过练习及时捕捉有用信息,不搞“题海战术”。

2.3 从数学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我们教师也应是教材的编著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与课程是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来做,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往往丧失了调控教材的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在课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合理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当然,自由的选取和编排,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地增删教材的有关内容,而是在全面把握编著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既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2.4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我们教师还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似乎是天经地义,教学和教科研彼此分离,教学科研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科研活动教师平时很少问津,即使参加也是作为一种点缀和形式,但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学是一种反思性与实验性教学,新教学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我们教师不能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然后不加取舍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我觉得教师应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结出“原创性”的成果,为了能早日进入新教学,我们教师应以主动的姿态,多反思自己的教学,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学习新的理论,探究新的领域,总结新的经验,我觉得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眼前新数学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学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一种前提条件。

第四篇:中控操作经验

中控操作员工作经验交流

1.在操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成品收尘振打时间周期过长,造成除尘器下料不稳,导致入库提生机电流不稳。出磨提升机电流变化快,原因磨内物料流速过快所致,均匀稳定操作,操作上尽可能均匀下料,而不应该大起大落,间歇砸磨,从而造成系统不稳定,失去平衡状态,成品收尘风机风门开度应保证在90%--100%区间,保证合适的料气比,提高选粉效率,在保证磨内通风的前提下,稳定各风机风门,尽可能只通过调选粉机转数来控制比表面积。

关于收尘的振打时间,现为1.5分钟一室振打,是否缩短到40秒,甚至30秒。这样,可以降低收尘阻力,通风顺畅,收尘效果好,又可以提高收尘袋子的使用寿命,调整振打时间,目的是使整个系统物料的稳定,风系统的稳定。

关于选粉机,检查密封槽与密封环的轴向间隙,发现磨损很大,使成品比表面积低、细度高,检修时应更换成耐磨钢板,入选粉机斜槽转向节处分料板改为活的(可调),使入选粉机两个下料口的物料更加合理,提高选粉效率。

2.关于 饱磨时中控参数的变化情况。

a 在实际运行中发现,饱磨初期中控操作参数中磨机电流比正常升高l~2A,出磨提升机、选粉机电流会升高,出磨水泥温度没有明显变化。饱磨初期至有明显饱磨现象要持续2~3h,在这过程中如果调整不到位将会出现磨头大量返料,中控参数磨机电流直线下降,出磨提升机、选粉机和入库提升机的电动机电流接近空载电流,出磨负压升高,出现这种情况表明,磨机已是严重饱磨,没有出料了,并且出磨水泥温度降低很多。在出现第一次饱磨现象时,磨头大量返料近4~5t/h,整个磨机房都是水泥粉尘。当时,操作员在止料摇磨10min仍没有明显改观后采取停磨措施,打开一仓磨门看到基本上3/4为物料,再次启磨时由于负荷太重,影响了磨机的正常启动。经过辅传连续运转1h多,磨机启动正常。这次饱磨摇磨长达1h多,磨机饱磨现象才逐渐消失。此时中控参数变化为:出磨水泥温度上升幅度较大,磨机电流、出磨提升机、选粉机和入库提升机电流逐渐升高,并逐渐接近正常操作值,说明饱磨现象已经消除。在饱磨消除后的2h内加产量幅度不要太大,2h后可稳定到原来的台时产量。因为饱磨后,一仓钢球级配被打乱,如果加产幅度变大又会出现饱磨现象。由于熟料易磨性变差后,操作员没有及时降低台时产量,导致磨机工况逐渐恶化,一仓破碎能力显著下降,物料进出失去平衡,大量没有破碎的熟料夹在隔仓板篦缝中,使得一仓的物料不能及时排出,进而出现了磨头大量返料。在中控参数磨机电流、解决措施是:开大主排风机阀门,提高选粉机转速,过5min后降低主排风机阀门开度,以便夹在篦缝的熟料颗粒掉落,然后重复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出现较为严重的饱磨现象时不要采取停磨措施,只要处理方法得当饱磨现象一定会很快解决的,一旦停磨处理有可能导致磨机启动不起来。

b.“包球”又称糊球,是粉磨作业中常见的不正常现象,多发生在水泥磨上。

磨内温度高时,通风量相应减少,粉磨阻力相应增大。当磨内温度高于120℃、物料比表面积达120m2/k g 时,物料在研磨体的冲击下,即可带上电荷,吸附在研磨体、衬板和隔仓板上;同时,细料本身也会因所带电荷的不同而互相吸附,形成小片状。这种现象称为“包球”。

磨内温度越高、物料磨得越细,“包球”现象就越严重。

“包球”发生后,研磨体被物料包裹,衬板上吸附着一层物料。在这种情况下,缓冲作用大为加重,磨音低沉,有时还有“呜呜”声;隔仓板和出料篦板的篦缝被物料堵塞,致喂料量被迫减少,磨机产量下降,产品细度增粗(但比表面积提高);同时,磨机和出磨提升机电流下降;出磨物料和出磨气体的温度都上升;产品筛余物中有薄片状物料。这种薄片是在吸附作用下形成的,用手指轻压即成细粉。

“包球”发生后,磨内温度很高,衬板可能翘起,又由于磨内料量很少,钢球对衬板的冲击力增强,一仓衬板螺栓可能断脱;由于磨内温度很高,磨出的水泥“发黏”,输送设备容易堵塞,且磨机出口大,瓦温度很高(有的达80℃以上),可能发生烧瓦事故。

处理“包球”,切不可像处理“饱磨”那样,采用减少或停止喂料的方法。否则,磨内温度更高,“包球”现象更严重。处理“包球”的方法如下:

(1)采取降低磨内温度的措施,如改善磨内通风、加强筒体淋水、降低入磨物料温度等。

(2)向水泥磨内加入适量的干矿渣、干炉渣等具有助磨性质的物料。

(3)加入适量的助磨剂。如在入磨熟料上滴加水泥产量0.2%的三乙醇胺(浓度30%),或造纸厂纸浆废液(浓缩至1.2~2.0波美),或1.5波美的纸浆废液与三乙醇胺的混合液(三乙醇胺为混合液的1/10)。加入助磨剂几小时之后,磨机的生产即可恢复正常。

(4)“包球”若系磨机各仓粉磨能力不平衡造成,则应取出适量后仓球段或增加前仓钢球;若系球段的平均球径太大,应以适量较小的球段取代等量最大的球段,必要时,需重新进行球段级配。

(5)采用磨内喷雾降温系统,由于雾化水蒸发变成水蒸气吸收大量的热,从而有效降低磨内温度。同时由于水蒸气可消除静电,避免水泥因静电互相吸附而结团及黏附衬板,所以,采用磨内喷雾降温系统可从根本上消除水泥磨的“包球”现象.3.水泥磨操作 开机顺序:

水泥库顶收尘→入库斜槽→水泥入库提升机→成品斜槽→细粉斜槽→排风机→袋收尘→循环风机→粗粉斜槽→选粉机→入选粉机斜槽→出磨提升机→磨主电机→入磨提升机→水泥喂料机组

停机次序与开机顺序相反。

2.启动润滑油泵机组,确认正常,30分钟后,磨机方可启动。3.确认所入库的闸阀位置后,方可启动水泥输送入库机组。

4.将排风机入口风门关闭,确认选粉机油泵运转正常,启动主排风机,选粉机电流稳定后,将排风机入口风门开至20%左右。

5.开磨前必须确认磨内、选粉机内、袋收尘器内等危险点无人员作业。6.现场确认慢转离合器脱开后并确认磨机筒体无摆动时,启动水电阻,15分钟后,启动磨机(如磨机不能启动,应立即停止高压油泵回油,重新启动高压油泵10分钟后再次启动磨机)如第一次启动失效,应保证第二次启动的间隔时间足以使水电阻冷却。

7.加料操作 打开喂料调节组,通过设定值缓慢加料至正常喂料。加料过程中要防止一次性加料过多、加料速度过快而导致磨机工况不稳,造成满磨或磨头漏灰。

8.加料结束,操作员应根据运行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缓慢地调节风机风门开度和选粉机的转速,使磨机逐渐进入稳定运行状态。

9.开磨初期,为尽快达到磨内合理的料球比、循环负荷量,成品输出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到正常,通过调节选粉机转速和主排风机风门的开度,使回粉量和斗提负荷达到正常值。

磨机正常操作:

1.认真观察各控制参数的变化,精心操作,使磨机各参数保持最佳状态,确保磨机稳定、优质、高效运行。

2.正常运转中,操作员应重点监视以下参数在合理的参数范围内:磨机喂料量、主电机电流、磨出口负压、出磨斗提电流、入库斗提电流、选粉机电流与转 速、主排风机风门开度。

3.水泥磨产品质量指标主要有:细度、比表面积、SO3含量、烧失量,这四项质量指标分别影响着水泥不同的性能。操作员在实际生产中,要依据化验室提供的分析化验数据,及时调整操作参数:SO3及烧失量通过配料称调整,细度、比表面积通过选粉机转速和循环风量调整,调整后注意观察化验室的检验结果。确保质量合格。

4.必须严格执行化验室的水泥入库要求,操作中要注意库内料位的变化。换库时要注意各闸板的位置,换库后要注意入库斗提的运行情况。要联系巡检工确认,严防堵塞漏库、涨库。

5.注意磨内通风,为了改善磨内的粉磨状况,提高粉磨效率。磨机在运转中要确保磨出口保持一定负压。

6.在整个系统稳定运转的情况下,细度的调整主要是调节选粉机的转速。避免回粉过多,造成磨头冒灰和磨尾吐渣量过多,循环负荷率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7.当发现袋收尘有堵塞倾向或已堵塞时,应立即着手处理。视情况减料或断料运行,并通知巡检工检查袋收尘下料口及水泥输送相关设备;若短时间内处理不好,应停磨处理。

8、当发现袋收尘器进出口负压差有增大倾向或入口负压为零时,通知巡检检查循环风机水平风管的积灰情况。

停机操作

1.在停止长皮带供料的情况下,待袋收尘清灰完毕15 min后,停止长输送线上的袋收尘;2.将喂料调节组喂料量调至零,待长皮带上的物料排空后,停止喂料机组;3.当斗提功率降至最低点且趋于平稳后,停止磨机。并通知巡检工按《规程》进行磨机慢转;

4.将排风机风门关至15-20%,使系统保持一定的负压;5.如短时间停机,水泥输送机组及出磨物料分级输送机组,在磨机停止后继续运转15分钟左右,即可进行停机操作;如长时间停机,则适当地延长时间,但不应超过1h,同时通知现场巡检人员反复敲打各空气斜槽、选粉机粗粉下料装置,排空设备内部积灰。6.待现场排空各设备积灰后,停止出磨物料分级及输送机组、水泥入库机组及库顶袋收尘机组。

7.停磨机后,提醒当班巡检磨机开辅助传动转磨,转磨时间为30分钟。8.磨机低压油泵在辅助传动停机后30分钟停止运转,高压油泵运转一个小时后自动停止。

4.简述O-Sepa选粉机的工作原理?

粉磨后的待选物料由上部两侧的两个喂料管喂入O-Sepa选粉机内,通过转子撒料盘、缓冲板的充分分散落入选粉区,形成垂直的料幕,被水平进入的二次风强烈冲散并被切向进入的一次风带入回旋气流,在笼式转子回转时形成的内外压差的作用下,较高固气比的物料得到充分的分散和多次的分选,分离的粗粉在导向叶片涡旋向下运动时,又受到来自下部三次风的再次分选后由底部卸出,合格的细粉随气流排出并被收集,产品细度可以通过调节气流的回转转子速度和调节叶片的大小进行调节。5.简述辊压机的工作原理。

辊压机又称挤压机。利用现代料层粉碎原理,将物料强制喂入辊压机两个相对转动的压辊之间,在高强度压应力的作用下被挤压成密实、扁平、充满微裂纹的料饼排出。这些料饼中含有大量的细粉,同时其易磨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辊压机主要由电动机、行星减速器、辊系、机架、扭矩支承、液压加压装置、润滑装置、喂料装置、辊罩、控制系统等组成,辊压机的两个辊轴分别由电动机经万向联 轴器、行星减速机带动。行星减速机安装在扭矩支承上,与辊子间用缩紧盘联接。辊系分 为活动辊系和固定辊系,两个辊系都安装在机架上,活动辊系可在机架导轨上作水平运动,活动辊系两端共有两个(或四个)平行油缸对辊系的轴承座施加压力,该压力通过辊系作 用在通过两辊轴间的物料上,使物料被破碎、粉磨,并最终被压成料饼。辊轴采用高强锻 钢,辊子外圆堆焊了耐磨合金以保证辊子的经济寿命。液压系统由液压缸、液压站、蓄能 器、阀件等组成。辊子间隙、油缸压力、轴承温度、减速器温度等都有传感器监测,并配 备专门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

第五篇: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眼睛作用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种教学理念对于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的社会经历少,生活经验不足。而这节课,正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一系列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

2.以活动为载体,关爱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课程,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本节课中,活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乐,乐中悟,悟中学。通过欣赏优美的风景画面,蒙着眼睛去写字,交流眼睛的贡献,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情境和氛围,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活动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眼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确实非常重要,深切地体会到了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将无法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是这么的美好,从而产生了要用心保护自己的眼睛的强烈意识,引导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用心去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综观全课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活动轻松有趣,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发展。激发了他们的生命活力,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下载活动经验:在操作中感悟 于反思中积淀(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活动经验:在操作中感悟 于反思中积淀(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操作中感知 在活动中体验[推荐]

    在操作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评析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甘泉中心小学钱燕 设计理念: 《认识千克》是苏版国标新教材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所以引起我......

    在反思中成长,在感悟中进步

    在反思中成长,在感悟中进步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有资格教育孩子。自从我踏上教育之路,我就时刻以高尔基的话警惕自己,做一个爱生如子的好教师......

    在感悟中成长 在反思中前行

    在感悟中成长在反思中前行 《高校课堂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学习心得蒋祥龙 2013年10月13日,我到宋城影剧院参加了《高校课堂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聆听了濮阳市中学教师段惠民......

    在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在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当今,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反思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越来越引起了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通过反思,经验越来越丰富,教学越来越生动活泼,教学质......

    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在活动中感悟 在探究中发展 发布时间: 星期四, 14 十二月, 2006 人气: 22 ℃ 责任编辑: rainbow 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 张建红 在新课程改革中,劳动技术教育已纳入到了综合实践活......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范文]

    在情境中感悟 在活动中生成 【摘 要】数学思维,造就了数学的空灵和纯净。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堂,不是老师完美的演绎,而是学生精彩的生成。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对话、共享、碰撞和......

    在磨课活动中感悟

    在磨课活动中感悟“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十月“教研月”活动中的磨课体验,真正让我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