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3:2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课程标准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课程标准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基于课程标准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任务分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特点,所设计的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教学源于课程标准的6条教学目标;根据评价活动设计先于教与学活动设计的理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由8个问题、3个作业题目组成的评价活动;贯彻“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理念,利用问题引导与任务驱动等教学法设计了10项教与学的活动。根据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的需要,设计与制作了“潜水艇沉浮演示器”与“浮沉子”等教学用具,利用自制的教具所安排的演示实验,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课程标准;物体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5-0071-4

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要源于课程标准编制学习目标;然后,先于教与学活动设计,设计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到的评价活动;最后,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这样的逆向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确保实现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教学任务分析

浮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研究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应用,对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常用的方法,对浮力应用实例的分析需要以阿基米德原理为基础,本节课对轮船、潜水艇、气球(氢气球、热气球等)、飞艇等生活实例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内容的相关要求是“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例如,了解潜水艇浮沉的原理”。其中,“说明”“了解”都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鉴于我国近几年在航海(如:航空母舰)方面的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本节课增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学习目标。

2012年人教版物理教材将本节课内容安排在8年级第10章《浮力》,其中,“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是第10章第3节的内容。它将重力、二力平衡、浮力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对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其内容是在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之后,是对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所作的进一步探究和延伸,是对浮力知识的升华。教材内容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两个板块组成,包括3个“想想做做”,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虽然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是研究不同事物浮沉应用的具体方法不同。因此,要求教师要对物体的浮沉问题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综上所述,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受力分析、二力平衡、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为物体浮沉条件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在认知方面,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原因。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对这些现象深层次的理论上的正确认识,而是在有所认知的同时形成了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前概念。如: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漂浮;大的物体下沉,小的物体漂浮等等,这些前概念对本节课知识的构建造成了干扰,从而形成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依据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上述两项分析,设计出源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

①会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②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等物体的浮沉原理。

③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④通过观察物体浮沉的实验,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⑤在对轮船等工作原理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⑥在了解我国古代与当代航海方面成就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评价设计

为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设计了“浮沉子”原理分析等2个题目。

(1)通过问题1、2及练习题(1)检测教学目标①的达成。

(2)通过问题3、8及练习题(1)(2)检测教学目标②和④的达成。

(3)通过问题5~7检测教学目标③和⑤的达成。

(4)通过问题4检测教学目标⑥的达成。

教具设计

5.1 潜水艇浮沉演示器

5.1.1 制作方法

第一步,用刀片将废旧塑料瓶的瓶底整齐切下待用;

第二步,在瓶内放一小块橡皮泥,并用橡皮胶布固定,作为压舱物;

第三步,在瓶盖上分别钻两个孔,将一长一短的两根塑料管装入,也用橡皮胶布固定;

第四步,用橡皮胶布把刚才切下的瓶底固定在原处。

具体的制作如图1所示。

5.1.2 操作方法

将“潜水艇”放入水中,水就会从下面的塑料管中流入瓶内,当瓶内的水慢慢增多,“潜水艇”就会慢慢下沉。用嘴从上面的塑料管中慢而均匀地吹气,潜水艇内的水受到空气的压力,就会从下面的管子里排出来,排出的水有一股反作用力,会推动潜水艇慢慢地前进,“潜水艇”就会一边航行一边上浮。

5.1.3 设计意图

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相对比较复杂,学生理解相对困难,通过制作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浮沉子

5.2.1 制作方法

第一步,把口服液瓶的瓶盖拿下,用锥子钻透后拔出锥子;

第二步,将小瓶放入槽中,装上适量水(并滴入1滴红墨水),盖上盖,让其倒立在水面上,仔细调整瓶中的水量,直到它接近全部浸没在水中的程度,插上塑料吸管;

第三步,在饮料瓶中装水至将满(留一少许空间),再将调整好的小瓶倒扣放入饮料瓶中,盖上盖,如图2所示。

5.2.2 操作方法

挤压塑料瓶,小药瓶下沉,松开手,小药瓶上浮。

5.2.3 设计意图

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小实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并且“浮沉子”实验,实验现象新奇,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这个实验与前面学习的大气压强有密切联系,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与学的设计活动

6.1 利用趣味实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与学的活动1:教师利用“浮沉子”演示其下沉和上浮,让学生仔细观察“浮沉子”的神奇之处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现象:瓶内的物体可以按照教师的意愿实现下沉和上浮。

【教学设计说明】教师利用自制的“浮沉子”,演示学生从未见过的新奇有趣的现象,创设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

6.2 利用实验转变前概念,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与学的活动2:教师演示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不同状态,让学生观察现象后先独立思考,后同伴交流,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演示实验:木块漂浮,小铁钉下沉,塑料泡沫块上浮,鸡蛋悬浮。

问题1:是什么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总结规律】物体的浮沉条件:

漂(悬)浮:F浮=G ;下沉:F浮G。

影响物体浮沉的根本原因是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教学设计说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小实验,在拉近生活与物理关系的同时,转变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分析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过程中,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

6.3 利用任务驱动法,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教与学的活动3: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让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

问题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教与学的活动4:教师出示“潜水艇浮沉演示器”,简单介绍演示器的构造后,演示实验。先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影响“潜水艇”浮沉的因素。

演示实验:潜水艇的浮沉。

问题3:潜水艇在上浮与下沉过程中,是通过改变什么因素实现的?

描述并分析现象:把“潜水艇”放入水中时,它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当水进入“潜水艇”时,它开始下沉,当水排出时,它开始上浮。在上浮与下沉的过程中,只有潜水艇中水的量发生了变化,“潜水艇”是通过改变体内水的量来改变自身受到的重力,进而实现上浮与下沉。

教与学的活动5:播放“潜水艇”工作模拟动画,对潜水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潜水艇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水仓,底部有一个水阀,顶部有一个气阀,它可以通过控制水阀和气阀来进行充水和排水。向水舱充水时,水阀就会打开,潜水艇变重,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后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它可以悬浮在水中。当用压缩空气将水舱里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从而上浮。实际航行时,在上浮和下潜过程中,潜水艇总要开动推进器加快上浮和下潜的速度。

【总结规律】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1)物体质量不能改变时,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改变排开液体的体积,改变液体的密度);

(2)物体所受浮力不能改变时,改变自身所受的重力。

【教学设计说明】橡皮泥实验是教材“想想做做”中,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实验之一,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又能为学习“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提供支持。问题3引导学生分析出改变物体所受浮力是改变浮沉状态的一种方法;问题4引导学生分析出改变物体自身的质量也是改变浮沉状态的一种方法,为下面分析其他实际应用作铺垫。

6.4 学习新科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与学的活动6: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郑和下西洋及现代中国航空母舰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并进行讲解,让学生认真观看、学习。

问题4:观看了这些内容,有什么感受?

【教学设计说明】利用中国古代与当代在“浮力应用”方面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6.5 自主学习,了解常见物品的浮沉原理

教与学的活动7:让学生自主阅读“轮船”“气球和飞艇”两部分内容,教师提出阅读的任务要求,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交流时间。

问题5:物体的浮沉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教学设计说明】教材中所涉及的这两部分内容与生活、科技密切相关,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浮沉的广泛应用,了解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不同方法,同时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6.6 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教与学的活动8:展示悬浮鸡蛋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先独立思考,回答系列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

问题6:如何让悬浮在盐水中的鸡蛋下沉(或上浮)?

问题7:鸡蛋下沉(或上浮)的原因是什么?

教与学的活动9:再次演示“浮沉子”实验,讲解制作流程,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先个人分析“浮沉子”的浮沉原理;后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代表说明分析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问题8:“浮沉子”的浮沉原理是什么?

【教学设计说明】针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检测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掌握情况,内化新知。

6.7 课堂小结,升华提高

教与学的活动10: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其他收获;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改变物体浮沉状态的方法;

(3)物体浮沉的实际应用实例及原理。

接着教师结合三维教学目标进行点评与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从三维学习目标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升华,又紧扣教学目标,保持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一致性。

6.8 课外作业,动手动脑

(1)做一个塑料袋热气球。

(2)解释汤圆刚放入锅中时,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汤圆就浮起来,如果把凉的汤圆放入锅中,又沉到锅底的原因。

(3)利用多媒体展示“浮筒打捞法”的相关材料,解释原因。

【教学设计说明】作业内容力争做到既动手,又动脑;既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以兴趣引导学习的理念。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作业,能够达到对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复习巩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彭前程.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视频展示潜水艇。

思考:潜水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却能自由地上浮与下沉,它是怎样在水中实现浮沉的呢?

教师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将土豆和苹果一起放进水里,让学生观察: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用力向下压苹果使浸没在水中,一松手,苹果又向上浮起。

以上的现象都与物体的浮沉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学生观看,体会浮沉现象。

从生活和实验两个方面设置悬念,引入课题。新课教学(30分钟)

在上面的基础上,介绍名词:上浮、下沉、漂浮。

问:能让苹果在水中下沉,让土豆在水中上浮吗?

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你们的做法能达到上述效果呢?这还要从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起。

思考: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方向怎样?(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两个个力:重力和浮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如果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有什么关系?(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都是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满足二力平衡条件,它们大小相等)。

如果向下的重力大于向上的浮力,物体将怎样?(物体将下沉)。

如果向下的重力小于向上的浮力,物体将怎样?(体将上浮)。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情况取决于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当物体浸没在液体时,若重力大于浮力,则物体下沉;若重力小于浮力,则物体上浮;若重力等于浮力,则物体悬浮;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所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

问:现在你能回答为什么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能让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为什么能让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问:向上浮起的土豆能一直向上运动吗?最后处于什么状态?(不能。当土豆露出液面后,随着上浮,土豆排开液体的体积逐渐减小,受到的浮力就逐渐减小。当浮力等于重力时,土豆不再上浮,于是漂浮在水面上)。

问:刚才做让土豆上浮实验时,我看到有同学采用了把土豆切成两块的方法。切成两块确实能减少土豆的重力,这种方法能让土豆上浮吗?为什么?(不能。因为减少重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土豆受到的浮力。对于一块土豆,还是重力大于浮力,所以它仍下沉)。

问:如果把土豆切得更小一些,它是否可能在水中上浮?(不能)。

问:上述过程中,可变的是土豆受到的重力和浮力,不变的是它总在水中下沉。大家想想,还有什么不变?(密度。因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不随质量和体积改变)。

问:很好。对于物体的浮沉条件,从力的关系看,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从密度看,取决于物体的密度与它所在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如果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悬浮;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下沉;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最后漂浮。

对于实心物体,根据F浮=ρ液gV排,G =ρ物gV物,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

状态

漂浮

悬浮

上浮

下沉(沉底)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

密度关系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证明。利用密度关系,怎样解释土豆在水中原来下沉、切成小块还是下沉、水中加盐就能上浮?

让学生观察,充分讨论、操作后,汇报做法。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能让原本在水面漂浮的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能让原来沉在水底的土豆向上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如果控制好铁钉和盐的数量,浸没在水里的苹果和土豆还可以保持静止,既不上浮,也不下沉(这种情况叫悬浮)。

学生讨论并回答。给苹果扎上几枚铁钉,就是增大苹果受到的重力。当苹果受到的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时,苹果下沉。在水里加一些盐,增大了液体的密度,所以能增大土豆受到的浮力。当土豆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土豆上浮。

学生回答:土豆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土豆在水中下沉;切成小块土豆的密度不变,还是大于水的密度,所以还下沉;在水中加盐,增大了水的密度,使水的密度大于土豆的密度,土豆就能上浮了。

熟悉有关概念术语,为进一步研究浮沉条件做好铺垫。

层层剖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浮力的利用

学生实验:把橡皮泥捏成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再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观察橡皮泥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分析,当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或船形放在水面时,虽然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能漂浮在水面上。对于钢铁制造的轮船,只要空心的程度足够大,也能漂浮在水面上。

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制潜水艇模型来感受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器材:空塑料眼药水瓶一只,大铁钉一只,自行车气门芯皮一根,还有胶带、锥子、小刀等。

制作:如图1,用胶带将眼药水瓶和大铁钉缠在一起,在塑料瓶紧靠铁钉的侧壁上用锥子戳几个小孔,再用小刀将瓶口削尖,在瓶口处接上自行车气门芯皮,这就做成了潜水艇模型。

思考:把模型进入水中,从管内吸气,模型将怎样?为什么?向管内吹气,模型又将怎样?为什么?

学生通过实验就会发现:把潜水艇模型放入水中,向外吸气时,由于内部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就会从侧壁上的小孔进入塑料瓶,使模型的重力增加,大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下潜;反之,向管内吹气,会把部分水排出模型,使模型的重力减少,小于它受到的浮力,于是模型上浮。由此总结出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通过改变自重实现上浮和下沉。

演示以下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找一个非常薄的塑料袋,口向下放置,并将袋口用透明胶带适当粘合变小(不要封死),使它变为上大下小的气球形状,用酒精灯在袋口处对空气加热,几分钟后,气球即可升空。在观察之后,请学生思考:(1)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热空气的密度较小,使得热气球的重力小于它受到的浮力,所以上浮)(2)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吊篮的热气球,为了使它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为什么?(停止加热,气球就会缩小体积,减小浮力,降回地面)并指出:热气球、氢气球、飞艇都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的。

漂浮的道理。

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思考明白轮船能

学生实验并思考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学生观察并思考气球的浮沉原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三篇:《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

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

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教学仪器】:

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

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演示]: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通过改变气囊里气体的质量来改变自身体积从而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来实现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附:板书设计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F浮>G物 上浮 最终漂浮

ρ液>ρ物

F浮=G物 悬浮

ρ液=ρ物

F浮<G物 下沉 最终沉底

ρ液<ρ物

(二)通过调节物体受到的F浮或G物,可以调节物体的浮沉。

(三)应用

1.轮船:把物体作为“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潜水艇: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3.气球和飞艇: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3、4。五.教学后记:

第四篇:《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机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并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内容上本节课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节课的开始,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然后以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这个实验,并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多媒体技术在物体教学中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本节课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潜艇的浮沉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潜艇的浮沉原理,也能使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的STS的精神。在引入课题时,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来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并得出结论。在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分析潜艇、热气球、浮筒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五篇: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1

一、教材思路: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冯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引入:以变魔术的方式-------浮沉子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比如,教师利用潜水艇的的上浮、下沉,直观、明显,分析学生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然后通过所学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

4、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三、设计改进:

这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学生的动笔能力还有所欠缺,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上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把时间交给学生。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2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科学课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就本节课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落脚点则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必然是将学生放在优先的位置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权下放到学生的手中,评价最优秀的团队的决定权也是在学生手中。而这些做法,就是教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然而学生真正的用好这手中的权利,从探究中获得成功则要以学生间的充分合作为前提。因此,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正是教师看清了这一点,我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中,将各个探究实验环节中,采用小组合作共同闯关,形成了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彼此评价的合作氛围。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生成。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师能够引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是这节课成功的几率已经大大的提高。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有的时候,教学内容是固定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

的教学方式来补充教学内容的不足。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时间把握不够精确;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3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4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5

一、课程设计思想:

1. 知识结构建构的思想。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具有丰富但有差异的实践经验了。即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他们也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物理教学,也不能无视学生的先前经验,另起炉灶,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经验知识中“生长”处新的知识经验。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学生们已经具有大量的与物理浮沉有关的经验。因此,我利用三个乒乓球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们抽离出物理模型,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方法来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研究新问题、新情景;再让学生自己总结浮沉条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回归生活,用实例来融会贯通本课所讲知识。在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而然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自己的学习活动,用先主干、再枝叶的方式一步步地建构起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是高效充实而有趣的教学,是目的明确、易于达成的教学,是可能理想的教学。

2. 科学探究的思想

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学的灵魂,“新课标”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便是“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因此,本课也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在“物体的浮沉条件”中设置三个环节:“物体有浮沉状态由浮力重力的大小关系决定”→“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改变浮沉状态的实质就是改变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这样的思维历程。

这个探究设计其实也让学生经历了一般探究的6个步骤,对他们科学探究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潜移默化作用,也达成了本课最重要的知识目标。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人类对浮力的应用长达数万年了,而我们对浮力的应用方式也不可计数,如

何从中选取恰当的实例来进行讲解,让学生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呢?我觉得选取应用实例时应注意这几点:①典型性,即指所举的每一个实例都能代表一个类型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②独特性,即指每一个实例都与其它实例有明显区别,方便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物理规律。③简洁性,即每一个实例对规律的应用都易于理解,不应选取繁复冗杂的实例来干扰教学、影响效率。

正因如此,我选取了轮船、潜水艇和热气球作为例子进行讲解。我相信这三个实例能让学生们将实践与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可以达到深化理解相关规律的知识目标,又能达到“体验科学-技术-生活之美妙”的情感目标,方能使本课之价值最大化。

4. 另外,本课还渗透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多方面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的思想,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1. 语言不够规范、简洁:

缺乏教学语言艺术可能是理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比较于文科教师更易存在的问题。而我在本节课堂中特别反映出了这样的一些毛病:

① 所提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又或是太笼统,学生不知如何作答,或者容易与老师提问目的分道扬镳。

② 课程各个板块间的过渡不够自然,缺乏合适的承上启下的语言。

③ 语言有拖沓、不必要的重复、废话的情况。

④ 对任何科目的教师而言,教学的艺术也都包含了语言的艺术。一个语言优美、自然、简洁的教师更容易抓住学生们的心。如果我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及课堂中,时时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自然性和简洁性,必然能在不断的锻炼中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2. 对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还不够

我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重视了环节的数量,却忽视了环节的深度。即某些该深挖的环节却没有得到我的重视。在例题设置上除了可以用课件展示选择例题,也可以利用学案来完成一道典型的计算例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答题解题的能力。

3. 实验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① 不同浮沉状态的'乒乓球可以用不同颜色,或不同编号来区分。

② 在提出浮沉状态可能与密度有关的猜想前,我设计的实验是让两个同样体积的装有不同密度液体的气球浸入水中,希望学生们能猜想到:“两个气球的浮沉状态不同是因为它们内部的液体密度不同。”但实际上,学生们没有按我所设计的思路来回答问题。

改进方案一:将两个外形相似的真石块和泡沫做的假石块置入盛水杯。 改进方案二:先让学生猜测,再将石块、木块、铁块等置入盛水杯。

3. 对例题的利用不到位。讲解例题时,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已经是我所设想的那样错了,但我并没有注意到,在这个错误答案的基础上我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引导,正视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将其作为一次宝贵的教学或思维提升的契机,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

4. 忘了首尾呼应,在教学的最后解释乒乓球在水中浮沉状态不同的原因。

5. 在课件例题的答案中出现了错别字。

三、学生反馈

通过对导学案后面当天作业的批改及第二课时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收到以下反馈,并针对不良反馈采取了一些措施:

1. 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正确理解了浮沉状态及其条件。

2. 在某些浮力情景中不能主动从浮沉状态的角度来解决问题,仍是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的角度出发。这其实是正常的,只需再多做几道类似的习题,进行熟悉,体会这种由状态反推条件的思维即可。

3. 少部分同学在某些复杂情景中不能正确通过受力分析,利用同一直线上三力平衡知识来解决浮力问题。因此要在以后的练习中注重培养他们受力分析的能力。

20xx年4月21日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6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反思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学习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八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八年级学生已经不满足简单的例题计算,他们喜欢探索自己熟悉的或与所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教学中布臵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

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按教学的设计,师生双向活动进行了课本内容的讲授和学习,由于利用实验作为依托,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领悟力也较好,但由于实验的准备不充分,自己对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充分的考虑与准备,致使课堂中的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距预期的教学目标于千里之遥,大为缺憾。

这节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按预期的设想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学生普遍反映,甚至有同学讲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和进一步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描述物理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能力,另外,从时间的分配来看,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想要完成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出现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本转变。但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重教法转为重学法、由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

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这就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气氛和愉悦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尊重、理解、合作和关心”进而学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

20xx.04.18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7

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课里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求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半个多学期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这些也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我努力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与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课的一开始,我以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本课,而后提出今天这一节课的课题,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为了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开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为学生的“做”架起一道“思考——实践”的桥梁。在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预测猜想——动手实验——整理信息——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探究中很快发现:用金属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而用塑料和木头做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在此,我再告诉学生,材料在水中也是材料的一个特性,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同时总结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制成它材料有关。

在第二组“认识木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于木头这种材料是非常熟悉的,为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他们先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木头做,引导他们从木头的用途上来得出木头的特性,并在板书是以气泡图的形式展示,而后对学生进行珍惜森林资源的教育,大部分学生能得出木头的特性,但是有一些学生对于特性一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这一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多。在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这一环节,在学生观察完并汇报了结果后,还应和预测做些比较,应给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讨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另外还应加强拓展,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我们身边的物体,如橡皮、橡皮泥等,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不同的材料在水中沉浮的感性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建立材料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8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复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综合应用力与运动,浮力等知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我对这节复习课的定位是:帮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减轻学生负担。

复习课的常规思路都是先复习知识点,再辅助于练习进行巩固。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讲的筋疲力尽,效果却是差强人意。因此,我决定通过实验来引入复习,一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来可以更有效的复习知识点。

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准备一杯盐水,将木块,鸡蛋,铁块分别浸没其中。松手后发现三者分别上浮,悬浮和下沉。由此学生可以直接得出三者浮力与重力的关系。随后根据公式推导即可得出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决定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实际情况说明这一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马上就分析或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应用这种方法。

接下来我选择了这样一道例题:质量为500克,体积为600cm3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最终静止时,处于什么位置?浮力多大?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错误比较多。这一现象在我的预设之中,体现了学生解题时的思路、习惯,从而把学生自己的错误暴露了出来,使他们感觉到疑惑,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遇到综合性的浮力问题时经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用阿基米德原理来解决以及什么时候用浮沉条件来解决。因此,我将这些讨论浮力大小的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用浮沉条件来解决的,这些题目的特征是物体前后的质量相同,即重力相同。根据浮沉条件,以物重为中介,来判断前后浮力的变化。另一类题目是只能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浮力变化的。它们的特征是物体前后质量不同,所以无法以物重为中介。但是往往可以知道物体前后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大小及排开液体的密度大小。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这一安排使得好多中等的学生找到了做这类题目的信心,效果也不错。但是课后练习做下来,错误率还是比较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认真的反思,我发现课堂上把例题分门别类安排好,学生感觉简单,但是到了家作中,没有分类,学生就又迷糊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例题的'分析上。课堂上主要是直接讲正确的解法,而错误的解法错在哪里并没有强调。虽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什么样的已知条件,用哪一种方法,但这种思路毕竟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要内化还需要时间。

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及时改进:让学生发言,将理由写在黑板上,再由全班同学讨论,对或错?理由是什么?在学生的争论中,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逐渐统一了思路:先写下基本公式,逐一确定已知条件(主要错误之处),已知条件确实不够,就用浮沉条件来判断。确定并统一思路后,再次进行练习,正确率明显增加。课后的练习做下来,效果也是不错的。

两个班级进行对比,我发现主要原因有个:1、解题的思路不能强加给学生,应该要由学生自己争论后得出,这才是学生自己内化后属于他自己的知识能力。

2、要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思路过程投影出来,进行解剖,使学生知道自己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并进行改正。

下载基于课程标准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课程标准的“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练习题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一个质量是6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N,如果往盐水中注入清水,鸡蛋将_______。(填“下沉”“上浮”或“......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沉教学设计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体上浮、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

    物体浮沉实验设计(合集五篇)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第八章《压强和浮力》 第六节《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设计 恩施州利川市文斗民族中学尹胜林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根据浮沉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密度大的物体实现漂浮的方法。教学难点:综合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探究浮......

    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5篇范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仅供......

    八年级物理第十章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知识点回顾】1.物体的浮沉条件上浮下沉悬浮漂浮沉底F浮_____GF浮_____GF浮_____GF浮_____GF浮_____Gρ液_____ρ物ρ液_____ρ物ρ液_____ρ物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应用原理。3.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4.通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