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61教学模式在音乐高考专业课中的运用
361教学模式在音乐高考专业课中的运用
【摘要】 361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理念是:以学为主,提高教学效率。这里的“学”是指学生,以学生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音乐专业学科具体是指声乐、钢琴(或器乐)、视唱练耳、乐理四门课程。其核心是较为典型的“经验型知识”,这些学科以经验、实践作为学习基础。根据学科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音乐专业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实践证明,将361教学模式运用在音乐高考专业课中是恰到好处的,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音乐专业学习中都取得进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关键词】 361教学模式 音乐高考专业课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2-077-020
361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理念是:以学为主,提高教学效率。这里的“学”是指学生,以学生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这与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361教学模式试图将“灌输式”的教学转换为“交流式”教学。
以《广东省音乐术科考试大纲》为指导性依据,音乐专业学科具体是指声乐、钢琴(或器乐)、视唱练耳、乐理四门课程。其核心是较为典型的“经验型知识”,这些学科以经验、体验、实践作为学习的基础。根据学科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音乐专业课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应该学习并掌握音乐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知道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将361教学模式运用在音乐高考专业课中是恰到好处的,361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音乐专业学习中都有了进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61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适合运用在音乐高考专业课这种经验性知识的学科。现将361教学模式运用于音乐专业的具体做法阐述如下:
361教学模式运用于音乐专业教学的立体框架
(1)教师把课堂教学时间分成三部分:教师三分讲、学生六分练、最后一分考。
(2)教师把学生按专业水平高低分成三个层次:三分中等生、六分基础生、一分优等生。
(3)教师按学生层次制定高考目标:三成冲击重点、六成保证本科、一成冲击重点名校。
(4)教师的工作时间安排:三分沟通(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六分教学、一分反思。
(5)教师的教学工作安排:三分讲课、六分备课、一分整合反思。
(6)学生的学习时间分成三部分:三分预习、六分课堂学习、一分复习。
(7)学生按专业科目比重不同确立学习重点:三分基础课、六分主科、一分反思。
(8)学生在自主学习、练习时如何提高效率:三分思考、一分交流。
361教学模式运用于音乐专业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重视361教学模式中的备课环节。361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六分备课”上。备课的三大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这都是以辅助学生学习为最终目的的。从“十分讲”到“三分讲”,讲课的时间缩短了,这就要求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清楚、做示范,这是老师必须把握的原则。明确教学目标,讲课的目的是什么?是知道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最终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专业技巧。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的展开。审视、理解教学目标,只有对教学目标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确定相应的教学重点。将承载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在讲课时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紧联系起来。其次,将关键知识作为将关键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凡事都有主次之分,知识中有些线索可以将这个领域的内容都串起来,这就是“关键知识”,在众多的知识点中定位这样的关键知识对于解决教学重点是行之有效的。课堂上有60%的练习时间,练习曲目的选择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专业水平给出个性化的、能够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曲目练习,而不是全班一样。备学生的前提,是要熟悉学生。熟悉学生的专业水平、脾气秉性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等,这会给教学带来便利。备方法,我认为用学生的思路上课,是高明的教学智慧。如果你想让学生搞懂你在讲什么,那就得尽可能用学生的思路来讲课。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为什么?他根本听不懂你在讲什么。备课时老师应该考虑如何弱化自己的思路,把自己当成学生,如果这个知识点我并没有学过,拿什么作为切入点比较容易讲透?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思路,是备课环节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361教学模式下,从音乐学科规律出发思考如何突破音乐专业教学难点。任何音乐学科,不论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和乐理都是听觉艺术,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是音乐教学中必须做到的。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中,唯有音乐学科具有这一特殊性。361教学模式正好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听觉训练的机会,而且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听觉训练。例如:传统的视唱练耳课上,视唱的曲目是全班一起练习的,一条曲目的针对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有用,而课堂上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全班一起练习只能使班上一部分同学得到提高。361教学模式下,增加了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老师可以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布置练习曲目,最后检查、纠正错误等等,这样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还有一点,老师在讲课时一定要做示范。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的始终,音乐专业教学的各门课程,无论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乐理都要围绕“听”(听觉体验)这个中心来进行。在实际教学中,音乐知识的讲解、音乐技能的创收和练习却容易将注意力偏重于语音、乐谱、动作等“非音乐听觉体验”方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回到听觉体验上来。同时361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性依据,“讲课”不是说教,课堂上老师先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模仿,老师指出不足再做示范,学生再练习,这样的学习模式必定是优于传统模式的。
音乐专业教学中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我校是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那么,我们招收的音乐专业学生除了一部分是音乐特长生外,大部分仅仅是对音乐感兴趣而选择了音乐专业。这样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如音高感、节奏感、嗓音条件也是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和习惯也有差别。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满足三成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也要兼顾六成音乐基础稍薄弱的学生能够逐步跟上、缩小差距。361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例如,钢琴课上一些学生已有几年钢琴学习经验,一些学生零基础,如何教学?先让有基础的学生弹弹基本练习、活动活动手指,这是十分必要的就像体育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一样。与此同时老师给零基础的学生上课,分析曲目的重点、难点和相关的弹奏技巧并做示范、提要求、布置课堂练习任务,让学生当堂练习:这时老师对有基础的同学进行指导,最后检查练习效果,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布置课后作业。实践证明,361教学模式下的钢琴课使音乐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都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有效沟通是361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老师在生活中要跟学生做朋友,这也是了解学生的方法之一,有了平等、民主的环境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善于接纳学生的真实表现,有了真实性才有了针对性。除了跟学生沟通,跟学生家长沟通也是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音乐专业教学工作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些学生家长并不了解音乐专业的学科特点,比如音乐专业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就业前景等等,甚至某些家长的思想还停留在学音乐出来就是当“戏子”的阶段,以至于不同意孩子选报音乐专业,这就是缺乏沟通的表现了。沟通还包括学生之间的沟通,在专业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学习往往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六分课堂学习因三分预习而有效。预习是真正的自主学习,预习占361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时间的30%。所谓的“先学后教”,就是要求学生课前学习也就是预习,课堂教学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例如,声乐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歌曲识谱,如果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在声乐课上老师就可以直接解决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出现的技巧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任务,布置的歌曲学生还没识谱,不会唱,那么在课堂上就要拿出时间给他识谱,学习效率明显降低。所以督促学生预习,才能让课堂教学在为学生解惑和引领学生更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有效。
361教学模式下,要引导学生多品、多思、多练。常常听到一些音乐专业的学生,在琴房里埋头苦练同一首曲子无数遍,而且是从头至尾一遍一遍的练习,但容易弹错的地方还是容易弹错。我问他:为什么不提出来单独练习、或者放慢速度练习呢?他的答案是:没想过。还有一些学生,当问到你们想考哪所大学?答曰:不知道。没有思想的学生是可怕的,没有学习方法的学生也是可怕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每两周写一篇有关于专业的反思,反思可以是专业学习中的困惑、可以是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以及试图解决的方案,可以是高考的目标学校以及在哪方面要做出努力,也可以是学习计划表等等。
当然教无定法,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如何将361教学模式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发挥得更好还值得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第二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因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断深化的幼教改革中受到了人们的反思。“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已“深入人心”,但在幼教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可能又容易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过于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淡化甚至放弃教师的作用,过分夸大其他教学辅助媒介的作用,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极端,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界定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特别是教师角色的界定,没有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慢慢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兴起,它对解放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师生之间教与学关系的对立,恰当理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真正做到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师生同为教学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这种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领域里来,使幼儿的音乐能力在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范围内得到有效发展呢?基于此,我们在幼儿园音乐教学领域里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环节
1、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重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这一教学模式在欧共体的“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中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它关注的不仅是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也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建构,即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建构与发展。所以,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从而将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
2、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大班集体舞《花儿朵朵》为例加以说明)1)创设情境
将幼儿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去体验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面临的难题,激发他们自主性知识探究,从而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比如在大班集体舞《花儿朵朵》的教学中,当我们了解了大部分幼儿目前对图谱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图谱上的内容与自己手上的手腕花的关系(师:看看图上的花苞,再看看你手上的手腕花,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搭建支架
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按认知支架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比如上例中幼儿对“花苞”、“花开”姿态的理解是完成整个集体舞的基本条件,如果认知结构不完备下面就很难用舞蹈动作进行表现。因此这里老师借助图谱,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回忆此内容,并结合肢体动作进行支图谱内容相应的表现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准备性质的学习是整个集体舞学习的最直接支架。
3)独立探索
放手让幼儿进行独立探索、研究所提问题或创设的情境。让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和从音乐的乐句中去感受。比如在开始探索完整地表现整个舞蹈的时候,通过边听音乐边看图谱的方式去比较不同乐句对应的不同图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提示是适时和适量的,刚开始可以多一些,然后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幼儿自己能独立理解和感受所学内容,并进一步深入。
4)协作学习
同伴之间相互进行探讨、研究。比如在表现“开花“动作时,可以两位以上的幼儿一组共同探讨以小组的方式表现一朵“大花”;表现“上下交替开花”时大家要讨论出图谱上上下箭头的意义及相应的表现动作。小组内可以成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集体思维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正确、全面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包括幼儿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到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建构,如集体舞中“花苞”、“花开”、“上下交替开花”、“旋转”等知识及其音乐感受的学习等。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我们在幼儿园音乐教学领域里,历经2年的实践研究,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的教学比较发现,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关注幼儿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更关注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更关注幼儿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在研究中我们还感到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成长,以及音乐教学整体效能的提高。下面主要从幼儿、老师的不同角度及教学效能等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发挥出的独特优势和积极的作用。
1、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促使幼儿向更高水平前进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经验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应把他们的既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同样要重视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我们在搭建支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幼儿对解决这个问题已具备哪些知识,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哪些方面是容易的,哪些方面是有难度的。
比如:进行集体舞《花儿朵朵》教学,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孩子目前掌握的集体舞学习进度,是否已具备学习该内容的一些基础阶段的知识和相关的动作发展水平及同伴配合的能力。如对图谱的认知是否已基本掌握,由此具体分析幼儿对整个集体舞结构的框架可能是易于理解和把握的;而音乐与舞蹈动作及队形的变化的配合可能较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然后教师就可以相应调整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了幼儿知识学习的“诊断者”,即根据孩子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判断他们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与既有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就是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搭建“支架”,从而帮助他们构建“知识建筑物”。当教师指导幼儿学习恰好难于幼儿当前水平的概念时,教师就激活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朝更高的水平前进。
2、“敏感、动态的支架”达成了幼儿的有效学习
幼儿园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须是“敏感的、动态的,与幼儿暂时的能力相适应的,而且随着幼儿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敏感的、因情况而异的支架的目的在于始终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支持的环境,使幼儿的学习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内,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幼儿和问题解决者,促进其自我规范,学会学习、能够独自进行学习。这是由于支架式教学在吸收维果斯基思想的同时,还受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影响,强调幼儿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支架式的学习过程中,在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及独立评价几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比如:在集体舞《花儿朵朵》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中花苞并用手的动作去表示时,开始大部分孩子都独立地自己合上双手表示花苞,接着有孩子会发现和边上的同伴各出一手合起来也能成花苞,最后当孩子们纷纷仿效俩俩变花苞的过程中,还有人发现其实三人、四人、五人…合起也能变花而且这个花苞会越来越大。这些小细节其实正好表明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迹象,一种充满活力的探索意识;合作方面,从初期的小组合作只是“我做你看、我说你听,然后就变成小组共同的成果”,到后期能够在集体思维的基础上达成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歌表演《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背》中有一部分男孩在表演时特别倾向‚爷爷‛的角色,一部分女孩倾向‚奶奶‛角色,还有一部分孩子喜欢当‚好宝宝‛,于是我们就采取分组合作,并将兴趣、爱好、能力都相近的幼儿分在同一个小组中。分别为‚爷爷‛组、‚奶奶‛组和‚好宝宝‛组,三组成员分别去挖掘各自角色的内涵及相应的表演内容,让他们在相等水平下充分发挥潜能。因为是同一个目标,每个幼儿都专心致志倾听小组成员的观点,并尽力将自己的原有知识展现出来,小组间同伴的合作也就十分融洽了;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幼儿的评价能力提高较快。在课题研究后期,我们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除了能进行较客观的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在活动中表现的优缺点及因此导致的活动结果,还能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较全面的评价。而且他们的评价逐渐放弃对成人(老师)评价的轻信态度,展现了自己独立的一面。
3、教师有效的指导来自于其不断提升的观察与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幼儿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幕后的导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活动中的观察至关重要。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活动过程中对材料、任务的调整,还是发现幼儿的困难所在、抓住扩展幼儿经验的时机都离不开对幼儿的观察。观察幼儿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孩子活动的状况,还可以及时地发现孩子现在或下一步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孩子已有的或可能的兴趣,判断出应提供什么形式的支架(帮助),捕捉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并据此调整教师的行为。而这种支架(帮助)可能只是情感上的关注、支持或者是一种手势、一个建议,也可能是一定的讲解、示范、演示, 因人、因情境而异。
比如:歌唱活动《山谷回声真好听》(大班上),当幼儿欣赏过整首乐曲后,为了让他们找到歌曲要表达的‚回声‛特点,老师一连提了几个问题 ‚你知道这里面有几个声音在唱歌?‛、‚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回声’?怎么样来表现‘回声’了吗?让幼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锻炼与发展了幼儿对‘人声’和‘回声’的的辨别、对比能力。在这里连续向幼儿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看作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而后当幼儿初步掌握了这些概念,则演唱时根据具体情况用手势或嘴形大小变化等给予不同幼儿不同的支持,以帮助幼儿正确地表现 ‘人声’和‘回声’,直至幼儿全部掌握,教师撤离支架。
4、支架式教学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能
在支架式教学中,幼儿以“学”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是“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以支持幼儿不断地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或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更不是是简单地拿出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方式从“以传授式为主”转向了“以引导发展式为主”。而幼儿活动了、操作了还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真正的主动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幼儿与环境材料(或人)的相互作用;
2、幼儿原有认识与新发展(新体验)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解放幼儿的手脚,而且要解放幼儿的头脑,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可以说“支架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在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中,一方面,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思维水平来决定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的兴趣被极大的激发。另一方面,首先,教师在满足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敏感地触觉到其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给予温暖的、支持性的反应,使任务变得看起来简单,又不失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鼓上的小米粒》,由于该活动涉及到的物体振动的知识,教师一开始对于知识点的支架作用特别关键,所以在第一个环节,就先安排了让幼儿观察鼓上静止的米粒,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击打鼓面,上面的米粒会怎么样呢?‛;当幼儿对米粒在鼓面被击打时会跳动有所认知时,紧接着再提出‚点鼓的轻重跟米粒有什么关系吗?‛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点得重,米粒就跳得高;点得轻,米粒就跳得低‛。这种层层递进的支架,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对活动保持的注意力,使幼儿获得了认同感。其次,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能力,减少挫败感,使幼儿能保持兴趣、尽快取得成功。由此,在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音乐活动在相互的回应和碰撞中充满流动生成的变化美,极大地提高了整个音乐活动的教学效能。
四、结语
虽然此次研究的范围和时间非常有限,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看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所产生的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这种本质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强调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相关音乐知识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通过支架把幼儿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在幼儿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以“后面扶持、前方引导”的搭架方式为幼儿设立的一个个科学的的学习的平台,让教与学的双方找到了最合适的连接点。由此,我们认为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更深入地研究如何运用支架式模式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与文献:
(1)邵小佩.《幼儿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幼教版.2007年6月第三期
(2)金世余.《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艺术研究》.2006年2月(96—97)
(3)李光华.《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育.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四期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篇:5S管理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
5S管理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徐宏芳
摘要: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学校的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加强,为了更好地对接企业,本文提出了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推行“5S管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让企业满意。关键字:5S管理 教学 专业课
从九十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教育发展风起云涌,高等教育高速度地跨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压力和冲击。这给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挑战自我,需要不断加强。笔者将企业的“5S管理”运用到了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5S管理背景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相对普高生来说,他们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动手能力也弱,而且缺乏耐心。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评定是以企业用人的需要和满意程序来鉴定的,企业认为有用的人就是中职学校要培养的人。从企业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企业需要的毕业生要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要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责任心和较好的工作态度;要有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及应变、创新能力;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为了更好地对接企业,为了使我们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让企业满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运用“5S”管理模式进行教学。
二、5S管理内涵
“5S”是源于日本的一套管理方法,它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TION)、清扫(SEIE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项内容。由于它们在日语的罗马拼音中,均以“S”开头,故简称“5S”。它是现代企业中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是通过规范的现场管理来提升员工的素养,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1、整理:就是区别要与不要的东西,工作场所除了要用的东西以外,其他一切都不放置,目的是将“空间”腾出来活用。
2、整顿:就是使工作场所内所有的物品保持整齐有序的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标识。杜绝乱堆乱放、产品混淆、该找的东西找不到等无序现象的出现。目的是不浪费“时间”找东西。
3、清扫:就是使工作环境及设备、仪器、材料等始终保持清洁的状态。目的是保证工作场所干干净净,明明亮亮。
4、清洁:整理、整顿、清扫这三项的坚持与深入就是清洁,其要点是坚持和保持,不搞突击。实际上就是将上面3S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目的是通过制度化来维持成果。
5、素养:就是培养文明礼貌习惯,按规定行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是5S的核心,没有人员素质的集体,5S就不能正常开展,即使正常开展也不能坚持。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成为对任何工作都讲究认真的人。
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推行“5S”管理,就是通过规范教室、实验、实训场所等现场、现物,创造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养成自觉自律的法纪意识和主动、创新、团结协作职业意识。我们的目标是:让优秀成为习惯,做优秀的职业人。
三、5S管理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的教学,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专业课教学一般都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实践教学中特别适合引入“5S管理”模式。
1、教育宣传
教育宣传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什么是“5S管理”,清楚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5S管理的目的、意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应该怎么做、什么时候去做、谁去做等问题。当然,教育宣传的方式要多样化,教师不仅要在班级内进行宣传,而且还可以将5S的基本要求做成宣传画在教室或实训室进行张贴等。
2、成立“5S管理领导小组”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有专人或领导小组负责,推行5S也不例外,5S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更好地促进5S管理模式的推进,通过制订周密、切实的计划来保证活动的开展,同时能够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保证各个步骤落到实处。
3、具体实施流程(1)清理实训场地
在推行5S管理前先对实训场地进行一次大清理,制定明确的标准:什么是必需的,什么是没用的,免得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2)明确摆放位置
实训场地所有的东西一律进行编号,按照要求进行统一摆放,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明确:什么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放了多少。
(3)安排值日,制定清洁标准
为了确保实训场地的清洁,责任到人,事先要排定值日表、画出值日区域以及制定出清洁标准,并且要把值日表、区域图以及清洁标准挂在人人都能看到的地方,使每位同学都能明确自己的清洁时间、地点、清洁内容以及相关的清洁要求。
(4)严格实训课的教学过程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实训模块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训室就好比是一个单位的车间,再加上中职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学生进入实训室之前必须制定出严格的实训要求,比如课前准备(允许带什么)、进入实训室的座位安排、实训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何处理、实训结束后的东西整理等。
(5)量化考核,监督检查
将“5S管理”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它的效果怎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量化评定,才能做出结论。因此教师更要制定合理的量化指标,通过严格的监督、评定,从而达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改。各个指标量化分级后,要全员参与,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分步实施。教师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检查监督,如查阅记录、文件,现场观察,询问、座谈等,然后事实求是的打分,做出客观的评价。
4、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整个实训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5S”管理的核心。因此,在“5S管理”中,要始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规范实训场地、实训器材、实训工具等,营造一目了然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最终提升学生的品质,取得理想的实训效果。
结束语:
将“5S管理”应用于中职专业课的教学中操作起来并不难,只要制定出相关的制度,然后严格按照制度去执行,一定会有成效的。最终能使学生以“自我管理的原则、勤俭创业的原则、持之以恒的原则”为基础,从我做起、严以律已。相信学生在走入社会工作之前,必能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相信企业也会很欢迎这样的毕业生。当然,“5S管理”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管理工作的理念,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取得很大的效果,应该让这项工作从形式化、到行事化、再到习惯化,使“5S管理”成为每一个人日常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从而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更受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杏珍·“5S管理”在职校电子电工实训课教学中的运用·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第8期
2、易霞、张月娟、彭晓玲、方辉·“5S”教育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湖南中医大学学报·2008年6月第28卷第3期
3、王茜·5S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科技咨询导报·2007,No.28
4、马金伟·浇议用“5S”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论坛·2009年3月(总第102期)
5、陈亚伟·开展“5S”管理活动必须抓好的六个关键问题·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01月,下期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运用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既要用好信息技术,又要注意信息技术可能给教学带来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更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思路,不断学习琢磨,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时正确的把握好“度”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音乐教学流光溢彩。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科学对教育回报,我们音乐老师得好好掌握现代科技,把有效的、直观的、形象的课件合理地带进课堂,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有一位教育教育界老前辈曾说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使教育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教学改革更加深化,学生在与网络、电脑多媒体的接触中,对周围的世界更了解,对社会更有责任感,生活得更有意义、更丰富多彩,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使教学更具创造性,更具有时代感,教学效果更显著、更高效„„显而易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索(初中版)”的学习让我对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整合有了细致的了解。
以前,我总认为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制作ppt课件只是一味追求课堂上教学过程的花哨,过于讲究声音、录象、动画和投影,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运用感官感受“大容量”教学内容,最终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降低了课堂效率。所以造成了有的课堂表面上很热闹,气氛活跃,但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能掌握的音乐知识却很少。那么,这节课只是一节老师的表演课。削弱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的地位。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让我感受到新型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模式,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整合引起了教学的深刻变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引起了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等的改变,这是与课改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效整合,对加速教育现代化、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变革音乐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掌握才能在教学课堂上运筹帷幄。真正的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启发、引导学生去自由自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做到音乐课应该以音乐为本,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音乐教学目的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