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初探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初探
专业二组
陈崇容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知识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汽车维修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要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条件的限制,汽车维修教学一直没有在我校中得到很好实施。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行业对汽车维修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关键词:能力本位 汽车维修 行业需求
教学改革
正文: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能力本位教学观是以权谋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将要履行的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一、过去我在汽修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在我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它主要以知识为中心,强调所学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系统性,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忽视了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在过去汽车维修专业课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学校实际条件以及师资紧张等原因的限制和 困扰,教师进入行业中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一切活动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授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课堂教学仍采用讲述式,满堂灌的方法,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次数相当有限,加之中职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而部分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由比较抽象,难度较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学习专业课失去了信心,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学习效果微乎其微,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3、学习的内容、教学进度统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内容、教学进度都采用“一刀切”。像我教授的11级三个班中,学生的生源差异很大,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12班和14班的部分学生对汽车兴趣高,一部分家长从事汽车相关行业,学生的接受能力明显好于13班,采用这种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显得相当的不合适。
4、对学生成绩考核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单一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仍然以卷面成绩为主要标准,考试方法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对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这样与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势
在学校教科室的组织下,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活动,在活动中,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我深切体会到了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课教学中的好处,下面将我的一点基本做法供大家探讨:
1、授课前进行学习需求分析
课前,根据我对学生学习基础的了解,各班学习态度、知识接受能力的实习,结合学生正在进行的汽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见习情况,以及行业的发展和要求。选择了气门间隙的调整这一教学内容。
2、授课前进行教学材料的开发
在选定了教学内容以后,我对教学材料进行了开发。我制作了简单明了的多媒体课件,提出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性,让学生感觉内容不多,学习目的明确,打消了学生课前的畏惧心。
3、授课前作好教学分组安排
分组是实施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课前,我对13班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分组。全班36人,6人一组,每组一位组长,任期一周,然后轮流。每组中都有一名或一名以上平常成绩较好的学生,学生成绩以组计,每一次的成绩最后到纳入学起考核,刺激了大家相互帮助、协同进步,也激发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4、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多种教学活动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非常重要,单纯地采用一种教学活动并不能保证所用的学生获得同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1)竞争提问式
我把本节课学生需要用到的相关旧知识在课前预习时就布置下去,在课前复习引入时,让学生相互提问抢答,回答正确加分,回答错误可由其他组的同学继续抢答更正补充,这样激励了学生参与,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得到了巩固。
(2)小组讨论展示法
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抛出,让各组分组进行讨论,由组长进行分工协调,要求每位成员必需掌握,推荐一名学生将讨论结果在讲台上来进行展示,允许各组成员各抒己见,这样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拓宽了相应的知识面。
(3)“助教”式讲解法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请已经理解了的学生上讲台充当临时老师,将自己的理解以及理解的方式方法讲给同学听。对于勇于当老师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的组织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而且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讲解,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5、学生成绩评价灵活
学生的成绩以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为主,结合个人与小组成绩,也结合理论与实践动手情况,而不再是以期末的卷面成绩为主。对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很出色的同学如协作能力强、积极沟通、乐于助人、后进生进步快、对某一问题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给予额外的“加分红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后进生能尽快的赶上来。
6、课后及时反馈
在每一次课结束时,及时发放课后评价表,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收集反馈信息,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也为下一次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最大化。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胆量也大了。更充分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篇:浅析能力本位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
管理工程系 何明勇
[摘要]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像软件职业院校尤为重要。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融入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是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改革后的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关键词] 高职院校 能力本位 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因为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本科式的理论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则是以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必不可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寻求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一、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的理解
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是要在课堂上操作的,在课外开展的活动,如果设计了不少项目,但这些项目都在课外完成,课堂上仍和以前授课方式一样,这不符合教改要求。所以项目设计好后,先在脑海里自己推演,如果能在课堂上实施,而且是学生主体,用这种方式上课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你的项目设计可能是对的,相反肯定不对。再次,能力本位项目化教学不是放任学生、更不是放羊。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每一个项目都要在实施以前先设计好情境,教师先有一个推演过程,然后才去指导学生。如果教师没有一个提前的结果推演和过程把握,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可能会流于形式。
二、能力本位项目教学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熟练的应用计算机这一工具,是现今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但是在教学中,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发现学生不爱学,不愿学的比比皆是。因此,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将能力本位项目教学法贯穿于计算机教学中
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应将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做到教学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在课堂上教学设计上注重教学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紧扣学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在word中,布置一个任务,展示了每个企业员工工资表,每位学生都会用word中提供的表格工具逐一去创建,结果做了很久都没完工,然后将邮件合并功能介绍给大家,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再如在学习excel中,将2011年重庆市报考公务员职位的excel表格下载给学生看看,这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时间,学生在excel庞大的数据面前热火朝天起来,找了二十分钟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找完,这是将筛选功能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看到excel的魅力所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能力本位项目教学法融入计算机课堂中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教师根据所授内容灵活设置情境,安排任务,组织生动有效的教学。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性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三)将能力本位融入计算机课程中
整个课程设置项目为联想公司产品销售记录,突出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项目、任务,课程内容展示如下:
学习情境1:认识联想公司产品
(能力目标:掌握计算机的相关部件及基本组成)学习情境2:搜索其它各公司产品信息及销售情况(能力目标:IE浏览器的使用及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情境3:制作产品说明书、促销海报及报价清单(能力目标:汉字录入及word的应用)学习情境4:制作产品销售记录及分析表(能力目标:excel的应用)学习情境5:制作新产品推介幻灯片(能力目标:ppt的应用)
三、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革新课堂改革思路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实施课程改革的方法和能力,促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要以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明白每一堂课自己在哪些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在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下深入开展教学。
俗话说,能力改变命运。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知识才有力量”,我们要高瞻远瞩, 面向未来、面向国际, 培养出一批批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希望以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给《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带来又一个春天。参考文献:
[1]张梦娟,能力本位理念渗透中等职业教育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J],科技风,2010年18期。
[2]迟春阳,浅谈中职院校计算机的创新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2期。[3]陈心屹,过程性评价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3期。
第三篇:汽修专业课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课教学反思
近年来公路运输和汽车维修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综合型汽修厂发展成为各大汽车厂商4S店遍布大中城市。同时车辆的结构更新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结构越来越复杂,但同时汽车的各种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汽车专业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汽车工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普通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留给专业课的课时较少;各学科仍然按照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分段排列;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
二、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课程的设置受机电类的影响太大,如《汽车电工基础》只是在机电《电工基础》上做了很小的改动,内容没有涉及到在汽车方面的应用,而且枯燥难懂,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材料及液压、力学、工艺等课程安排太多,没有考虑汽车专业的应用范围。
三、教学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以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我们学校的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
内容、难以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生产需求。现代汽车应用的计算机控制及网络技术,传感器反馈调节系统及自学习功能,电子技术的应用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太弱,择业面窄。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相当多的时间用于板书和作业,检测仪器的缺乏,维修设备基本没有,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我觉得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汽修专业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汽修理论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往往使学生觉得繁难、枯燥。很难提高学趣,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由原来的盼学、愿学到怕学、厌学,而学习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汽修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也就导致了教学成绩的高低之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认为,起码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课堂教学介绍一起中外汽修专家的事迹和汽车产生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汽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知道发明家创造的情感与品质,从而提高学习汽车理论的兴趣,产生学习汽修的动机。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汽车理论的一些理论、构造、原理及思想方法等去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具体问题,如汽车跑偏、制动无力等;同时,干几件事时如何节省时间;怎样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或方式,才能提高学习效率;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让学生知道维修知识应用的广泛性,认识到汽修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维修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用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用高昂的情感感染学生,用肯定的语鼓励学生,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求趔的带有情感的意向活动。“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机制,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某次模拟技能考试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对此我并没有责备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并提醒、要求学生吸取教训,改进方法,师生一起提高教学质量。以后又通过降低要求、分散难点、分层指导、成功激励等方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学生在技能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4、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随时享受到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持久保持并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效果。
二、利用问题解决培养探索创新能力
汽修理论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原理、功用、组成、构造等形成的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二是原理、功用、组成、构造等都蕴含
在一系列维修检测之中。而原理的掌握及应用、方法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尤其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始终贯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例如,检修汽车怠速发抖这一问题时,本题蕴含着汽车发动机知识、汽车电气知识、机械知识等的运用,同时,通过本题的解决也培养了学生的化归思想,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提高。因此,问题解决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培养上具有重大意义。自从20世纪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提出“问题解决”的教学思想后,这一教学思想与方法已风靡世界成为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那么怎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呢?首先故障的排除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问题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构。一般来说,一个较典型、较复杂的汽车故障都是由几个简单的问题组成的,而大部分的简单问题又是学生已经解决或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相互合作,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总之,我们的教学要为生产实际和学生的就业服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不是高高在上缺乏创新和变革。
第四篇:汽修专业课教学反思
汽修专业课教学方面的一点探究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一所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而汽修专业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实践教学是这个专业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与中职教学特色、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而我们学校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组织好实习课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尽快掌握现代维修技能呢,我主要有一下看法:
一、理论课内容必须与现代车型接轨:现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内容从车型、维修技术等都落后于现行汽修企业,计划经济时代汽配物资较为紧缺,汽车维修作业大都以修复为主,耗时间、效益差。而现在汽配丰富、采购方便,汽车作业以养护、更换部件、调整为主。以前的汽车电子元件运用较少,汽车电路相对简单,但维修量大。而现在汽车大量使用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电脑板等部件,结构复杂,但维修量少,诊断量多。原先的基础维修技能逐步淡化,原先的听诊及经验判断已被仪器诊断所替代。综合这些因素,作为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人员必须在中职教材的基础上作一定的调整,在理论教学中必须渗入新车型相关内容;在实训设备上须配备新型的汽车解码器等诊断设备,要突出强调现行汽修业是“七分诊断、三分修理”的状况,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才不会与现行汽修知识脱节。
二、理论课要坚持“理论够用”:现在的中职汽修教材理论都很全面,而且很细。而现代汽车修理中都以换件修理为主,有相当多的汽车部件只要知道其功用即可。由于汽车上大量使用电子元件,其原理相对较复杂,理解起来相对较难。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学时间短,基础薄弱,如果一味追求片面高深的原理,学生学
起来困难、吃力,而教师由于耗去大量时间,势必占用一定量的技能实训时间,对完成中职汽修整体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而且学生学习效果也很差。我认为理论课要坚持“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并且尽可能的要结合实物展示教学,如有教学条件的最好在课堂上边拆解边讲解,使学生学起来不抽象,不要什么都要靠想象,很多部件结构很复杂,仅依靠想象是很难理解的。就算有图纸,对于初学者也是很难懂的所以必须依靠实物展示、拆解、组装等手段辅助学生来理解课堂内容。现在中职汽修教材过于全面、细致,作为专业教师要把教材内容概括、精简、通俗化,要把书读薄突出重点内容,必要的理论要让学生读懂、读透,这样才能把够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决不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了很多似懂非懂的理论,到实际工作岗位好象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三、汽修职业心理课不能少:现在汽修业门坎相对较低,从业人员的进出较容易而且频繁。而现今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技术含量在急烈的角逐中也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操作及理论水平也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从业人员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差,在汽修企业从业数年仍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纷纷放弃改行他业。整个汽修业从设备、人员等竞争惨烈、优胜劣汰,人员结构“金字塔现象”严重,要想从汽修市场中、汽修职场中胜出必须做到:
1、要全面认识汽修业的现状:作为来自一线汽修企业的人员,我们必须如实介绍汽修最新状况,从企业构建、设备、技术、人员配置等都要详细讲解,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汽修企业有一定的了解。
2、要有良好的汽修职业心理:由于传统的汽修企业存在“脏、乱、累”等现象,造成现今的学生不愿意进入汽修企业就业。现今汽修企业已经变得更加整洁、设备技术更加先进、作业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气动化、液动化,与传统汽修
企业相比已有很大的改进而且现今汽修企业迫切希望高素质、强技能的本科人才的加入,整体薪金水平也较高,职业前景看好。我个人对中职汽修学生的要求是:在校期间打好理论基础,强化基础技能操作训练;顶岗实习强化汽修专项技能{机电一体化、专业电工、专业钣金、专业油漆等。力争中职三年成为汽修专业的一个合格的专项专业人才。
3、要有一个行业内职业规划及吃苦精神:作为中职汽修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作一个较详细的行业五年职业规划:前三年(含在校及顶岗实习)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汽修行业合格的专项专业人才;后两年要对本专业进行理论深入、经验总结积累,争取成为一个名汽修企业内有一定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在整个五年规划中首要条件是:肯干、肯钻、肯吃苦。
五、教师的示范操作:在实习中学生对刚接触的新课题,会感到较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讲完操作步骤、实习要领之后,必须做好示范操作。示范操作是实习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成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样板。教师在做示范时对于关键部分要着重示范,较难的部分要反复示范,同时要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的课程中,装配活塞连杆组的内容,教师讲完操作步骤后要亲自示范操作一遍,对于“活塞的装配标记(顶部的箭头或缺口)和连杆的装配标记(圆形突点)位于同侧”,以及“往发动机上安装活塞连杆组时,使装配标记朝向曲轴前端”,这些关键步骤要重点示范,在教师示范“安装活塞环”的同时要讲解各道环的安装顺序和方向,各道活塞环的开口相互错开的角度和在活塞上的布置,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安装等内容,使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实习中及时指导:实习中对一些零部件磨损、变形的检验与维修,一些标记的对正,以及一些间隙的测量、调整等关键步骤,学生不可能看一遍教师示范操作就能完全模仿,有的知识点并不能完全明白,因此教师在学生实习操作时要及时进行指导,这是实习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学生实习操作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指导,帮助学生排除操作中的种种障碍,根据学生中存在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采用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保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如果实习指导不到位而流于形式,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就会出现蛮干和盲从,达不到应有的实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必须做到眼勤、脑勤、耳勤、口勤、手勤和腿勤,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准确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耐心的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教师在批改实习报告时,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偏差,对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不足和成功之处等要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七、实习中的技能考核:严格的技能考核是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每个课题在学生进行完毕后,都要按照技能等级的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在考核前的实习中,学生在近期达标欲望的驱动下,实习的能动性、主动性会显著提高,学生每做一步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主动实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及时找教师解决,学到的知识会更扎实。经过对学生严格的考核,会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升华,教师也能通过考核总结出实习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实习效果提供依据。还可以将技能考证与实习相结合,比如我们学校将汽修中级证考试与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实习中真正的有压力、有动力,真正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不但全部通过了技能考试,还使得学生体会到了态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都会有帮助。但是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设备老旧短缺无法避免,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实践教学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可以进行校外实践,就是与临汾市内的汽修厂家或者个体相协商,使我们的学员能及时接触到新的技术。
总之,我们要想办法及时更新教学,还要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可以和大家探讨一下,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第五篇: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可行性调研报告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可行性调研报告
对中职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摘要]:“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重庆市实施“中国一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 是以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 对其他成熟职业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引进了小组评比,学生学习竞争意识更强,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学、实践、改革
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各种各样挑战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吸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论的精髓,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建立能力本位的教学体系。
一、我校教育现状
1.办学规模小,体系不完善
黔江区与渝东南其它县比较,职业教育质量位居前列,具有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但与市内其它区域性中心城市比较,黔江区的职业教育处于全市中下水平,与市内其它区域性中心城市相比,总量最小,规模最小;与武陵山区周边中心城市吉首、铜仁、恩施三市相比,总量最少,办学规模最小,目前还没有高职院校,体系不完善。
2.创业师资薄弱 ,缺乏实践支撑
中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 ,成为制约中职创业教育的重大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数量上来说 ,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教学需求 ,从事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的高水平老师更是凤毛麟角。其次 ,从质量上来说 ,缺少“双师”(即专业理论名师与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经济师等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
3.只注重技能培养 ,忽略了创业教育
在上世纪 80 年代 ,由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外资在国内投资市场的日益增多 ,技能型人才出现了较大的缺口。根据 2003 年初数据显示 ,教育部对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专题调研 ,结果表明 ,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可以从两个方面诠释 ,一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没有培养出数量足够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技能人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紧缺;另一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培养结构不合理 ,只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忽略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就是将来的技师、高级工等。
4.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心理素质
由于历史的原因 ,多年来学生接受的是应试教育 ,尽管素质教育倡导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很多学生大学毕业的时候 ,仍然没有克服认知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想干一番大事业 ,但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尽管多数的毕业生认为“自主创业”是一种磨练自己、拓展自己和充分实现自我的最有前途的就业方式 ,但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上 ,把它作为首选的却只是极少数 ,这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生创业教育的严重不足。但是随着普通高等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每年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 ,用人单位往往唯学历录用人才 ,有的企事业单位用人不切合实际 ,一些技能性的工作也非要招大学生、研究生 ,造成了用人的高消费 ,使高职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内涵分析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中关于能力内涵的诠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纷繁芜杂的演进过程中,却潜伏着一条清晰的演进主线,即“职业技能——知识、技能、态度——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在早期的职业培训中,教、学双方关注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被教学者的从业能力即职业技能上,被教学者只要通过学习能掌握并胜任一门技术即算完成了职业教学的任务,同时,被教学者也获得了足以谋生的职业技术。这一时期在管理科学的演进历程中可对应泰勒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者对于技术工人、生产效率的认识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管理者们发现,即使掌握同样技术的工人在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面貌亦大不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决定着一个岗位的面貌”。其根源就是支撑一个人职业技术背后的知识储备、从业心理极大地影响着他(她)对待劳动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着他(她)所从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企业管理者对于产业工人这一认识的变化无疑要反映到职业培训领域中,由此,职业培训领域从原先单纯地注重职业技术开始注重被教学者的知识、技术、态度等,被教学者的从业能力内涵从“职业技能”拓展到“知识、技能、态度”。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变革、沟通、合作正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企业的经济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呈现出一种集成化的趋势,即从业者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作任务,而是复合的多任务系统。作为为企业输送合格从业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无疑要迎合这一变化。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对能力概念完成了第二次拓展,即从“知识、技能、态度”拓展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所谓“方法能力”是指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能力、革新创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并执行的能力;所谓“社会能力”是指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适应转换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竞争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二、能力本位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能力本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把传授知识、培养智力、形成技能、发展个性作为基本任务。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是动态的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知识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权威标准是社会实践。科学的教学机制无不把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点,而在一切类型的教育中对能力要求最直接、最强烈的无疑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目标是以各行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培养规格是技术型、工艺型、应用型人才。因而能力本位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特点的根本保证。职 业学校准确地定位于此,是理解和贯彻能力本位指导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为基础,强化技能训练。《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 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将向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满足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要求的。工业经济时代,随着产业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加剧,必然对就业者提出职业专门化的要求,即要求从业者要具备某一专门职业的资格和能力,以提高职业效率。所以工业经济时代必然选择能力本位。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国家教委在九十年代引进了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模式。
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1.开放、动态的教学设计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是开放的、动态的。其开放性体现在从教学专业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基于充分的就业市场调查,在此基础上,其专业综合职业能力目标的确定更是依赖于相应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所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来开发确定。其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能力目标不断的会随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而更新;二是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要求和职业的要求,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课程体系,随时招收各种程度不同的学生,学生可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 “能力本位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组织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在能力本位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转变为引导、鼓励、帮助、评价、管理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真正责任者,在能力目标的导引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行组织安排学习、自行评价学习成果。
3.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执行
能力本位教学所有教学组织、执行的指向性异常明确,即受教学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组织的形式等都以受教育者的能力养成作为最终的落脚点和成功与否的评判依据。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这意味着其教育思想从传统的强调教育过程转移到强调教育结果,即学员毕业时实际所掌握的操作性能力。在这里,教育结果是可以预期的,是与工作场所的操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较之传统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提高了产业界在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进行职业教学中的介入程度。与以往那种知识本位职业教育相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能够为就业作好准备,更直接符合企业的需求;与以往那种企业本位职业教育相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能适应行业性的广泛要求,更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四、能力本位评价
能力本位评价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的运行是从确定能力标准开始的话,那么其运行的终点便是以这些能力标准为参照去判断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以此来决定最终的学分授予和证书颁发。“能力本位评价是根据对所期望的学习结果加以明确界定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中,由于对一般的或特殊的学习结果都予以了明确界定,使得评价人员、学生自身,或任何感兴趣的第三者,对学生是否达成这些结果均是一个相当客观的判断。对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判断,是完成基于学生个人对这些结果的达成情况,而不是基于学生在正规教育情境中所花费时间的多少。”这个定义强调:(1)能力本位评价基于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在评价时对所有的学习结果均应全面予以考虑;(2)所要求的学习结果应以一种明白和透明的方式事先陈述出来,使得评价人员、被评价的学习者或其它第三者事先都明白要评价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3)评价活动应从特定的机构与学习方案中完全独立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能力本位评价是针对职教与培训中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而产生的。职教与培训中的传统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是把普通教育中的评价方式照搬过来。通常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常模给每个学习者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评价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技能的测试。这种书面测验的试题,通常也只能覆盖所要求掌握的必要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不可能考察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另外,传统评价方式是采用心理测量模式中常用的常模参照评价方式。学习者最后的等第与分数取决于他在所有学习者中所处的位置,即取决于与常模(即样本平均成绩)的参照比较。因此,就全体学习者而言,无论学习质量如何,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不能合格,也总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是优等生。显然,这种传统评价方式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来说,有诸多的不合理之处。以下两点就足以说明:第一,评价仅指向于所有要求掌握的学习目标中少数的一些目标,而不能覆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因此评价的率是值得怀疑的。由于评价目标的狭窄,这也就常导致被评价者进行猜题与押题。第二,学生的学业成绩与等第完全取决于课程学习结束时的一次测验,这也导致人们对评价效度的怀疑。有时学习者仅因为某个原因而不能在测验中表现出他实际掌握的知识与能力的话,也就没有其它评价证据可以证明了。另外,这种测验通常是在人为特定设置的环境(即考场)中进行的,这就对被评价者产生许多人为的压力,从而也会使评价失真。有鉴于此,能力本位评价的诸多做法力图克服传统评价方式产生的弊端。例如,评价中尤其重视实际操作技能;采用标准参照评价方式;评价证据要满足每一能力要素的要求;连续性评价而非一次性评价;主张评价情境尽可能与实际工作情境相接近等。我国职业教育评价也正在趋于能力本位的评价。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关原则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行两种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有关标准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协调,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通过学校学业考试和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两个方面的考核,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凡所学专业与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所开考专业(工种)相同的职业学校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当地职业技能鉴定。”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能力本位教育评价是实施能力本位教育的导向和保证,我们应借鉴能力本位教育评价的基本标准参照评价,强调操作技能、高透明度、个别化、连续性等优越性,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评价的科学化、合理化,充分发挥其导向和制约作用。
总之,中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加强对国外先进教学思想和模式的研究,广泛试验,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做出明智决策,要从实践中总结创造出适合我校的职业教育模式,推动我校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