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古诗文教学策略之浅见
古诗文教学策略之浅见
高照宏
一、地位重要
1、传承文明: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古诗文教学主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从而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受到传统文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有助于他们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2、课标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在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中进一步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中考要求:
在历年来中考中,古诗文的权重也在逐年提高,2011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占据23分之多(其中古诗文背诵默写7分,名著阅读3分,古诗词鉴赏3分,文言文阅读10分)。在人们殷殷期待着“素质教育”、大力进行语文改革的今天,搞好古诗文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状分析
现在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的“残羹冷炙”。
三、方法试探
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总结以下方法,在此抛砖引玉以供同仁们探讨、商榷。
(一)古诗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从大纲的变化来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的情有独钟。对古诗文的诵读越来越成为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做法是: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利用录像、磁带或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有感情。读得好的,给予热情的激励并通过量化考核适当加分。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就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划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老师授课节省时间和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础。
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读(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隆中对》、《曹刿论战》等。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还可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接受传统美德教育亦有帮助,如上《送元二使安西》可配《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放旋律急促的琵琶曲,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感情;上《望天门山》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二)古诗文教学应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应该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学生的联想和想像。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有许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并将想像的景物用彩笔描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办公桌里,至今还保存着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所作的图画,如:读过《桃花源记》,学生可根据武陵渔人的行踪绘制出连续的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寻找桃源(连洞口都画得惟妙惟肖)——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风貌——离开桃源;学过《小石潭记》,学生可画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澄澈空灵之感;学生可根据王维的《使至塞上》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景象;学习《望天门山》,擅长画画的赵静同学利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现场作画,描绘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磅礴气势„„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媒体课件能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图文并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三峡》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三峡风光的秀丽与壮美,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爱莲说》课件可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傲岸、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品质。
(四)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近200篇文章,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其中以古诗文体现最为明显。如《愚公移山》一文,同学们可通过热烈的讨论,认识到愚公那种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令人无比敬佩,从而激发自己在学习上不畏艰难,求索攻坚;《伤仲永》可让同学们认识到天资再好,如果后天不肯努力用功、刻苦学习,最终将会“泯然众人”;《论语》中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谦虚、勤学的态度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岳阳楼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己,天下为公的远大抱负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辞以记之》等许多优秀诗篇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对人起着劝诫、警示或激励的作用,学生通过摘录相关的文言警句、诗行,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感悟生活的哲理,受到传统美德的教育,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把握学生心理,就一定能够在古诗文教学中,耕耘出一片乐土。
第二篇:古诗文诵读之浅见
古诗文诵读之浅见
——戴建荣
古诗文诵读要点: 通顺、节奏、情感
一读读通顺:读准字音,不读错 朱熹说:
二读读出节奏: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
节奏体现在标点上 体现在句意上: 三读体会情感: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人的生平
情感是想像与联想的催化剂,只有在情感的催化下,想像与联想充分展开,才能获得意的意境。
四、拓展阅读,回归主题 古诗文教学法
读之、歌之、吟之、舞之 读之:
解读诗文意境的最佳途径就是诵读。反复诵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界。按“平长仄短”的规律 五言诗:二四五字
七言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淡淡的水墨画一样
(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平长仄短对理解诗句也有作用。乐曲哪里来:
1、有的诗古有乐曲
2、现化人谱的《琵琶行》
3、古人谱了,失传,用现在曲子配上。《登鹳雀楼》用《渔州唱晚》来配 《送元二使安西》 西出阳光无故人。(这里的“出”是仄音)
配乐你一定要踏准音律之美。你、诗、乐、词融为一体。《别 董 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第四声入声)君。歌之:
古诗从它的历史形成来说,[贾鹏芳(二胡板的《阳光三碟》
谷建芬)]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诗要缓缓地读,声情款款的唱。不能用西方的曲风来唱我们的诗。吟之:
对诗情的一种升华,一种提高。吟诵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以欣赏为主的读书方法,是古人学习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其要点是尾音的颤动,修饰,延长
吟:按曲而吟(按你的曲调按平长仄短的节奏而吟)自由吟唱 舞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将手语与吟唱结合的作用有二: 形象地再次感受诗文内容
培养了学生尊重残疾人的意识,增强了健全人与聋人交流有能力
《春望》
只要找到了歌谱就会吟,半读半唱就是吟 小结:
读:
1、读个灿熟于胸
2、读出节奏
3、读出情感:作者朝代
4、拓展读
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 读完整首诗,要回品读
读题目:初读读懂题目,再读读好题目、三读品读题目
第三篇:古诗文教学策略谈
古诗文教学策略谈
和安中心小学
叶吐艳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是灿烂夺目的艺术。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诵读古诗文,对少年儿童的文化积淀、情感熏陶、智力开发乃至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又云:“口诵心维,终身受益。”《新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感悟。毫无疑问,“古诗文诵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构建与提升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
那么,短短的一首诗或几十字的词,教师要如何引领学生感悟古诗文无穷的魅力呢?要怎样教学,才能演绎出其丰厚的内容呢?
(一)且吟且唱,诵读感悟。
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古诗文的读,有讲究平仄规律的诵读,有半读半唱的吟读,有和着古曲的唱读,有且歌且舞的美读。在引导下读,边想象边读,范读,带读,伴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读中想象意境,领会诗人情感。
古诗吟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生平长仄短的规律后,借助老师的手势,体态引导学生吟读古诗,这有些像合唱时的指挥。所谓唱读,即借古音乐配合,将诗唱出。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还可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唱《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舞足蹈的读。
另外,就是以诗作答,反复诵读,层层推进。
课例:《泊船瓜洲》诗中,老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老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二)巧用“抓手”,领会诗意
除了借助注释,工具书,自己初步理解诗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巧。1、以训练促理解。
《清平乐·村居》中窦老师运用了语言训练的方法,理解词语“相媚好”。师:让我们走进画中,和他们聊聊吧!然后出示练习,交流: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说:__________。这就是———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__________。这就是——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媪夸赞__说:__________。这就是——生:醉里吴音相媚好
通过大量的语言训练,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相媚好”是互相夸赞的意思。这样,以练代讲,以读代讲,效果自然比直接用话语解释要好得多。
上《泊船瓜洲》,为了让学生感受春天故乡的美丽,和诗人离家的乡愁形成对比,我也设计了一处训练。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这句诗,你脑海浮现了什么画面?你似乎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练习:
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江南岸。
----又---江南岸。生:百鸟又鸣江南岸。生:桃花又红江南岸。生:鸿雁又回江南岸。一次次的交流中,学生的眼前也浮现了一幅幅江南图画,对理解诗人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了。
2、抓诗(词)眼悟诗情。
有些诗,有表达诗意或诗人情感的词,这就是诗眼、词眼。教师敏锐的抓住诗眼、词眼,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避免了单调的逐句逐句的讲解,使古诗的教学支离破碎。
《清乐平·村居》中,窦老师抓住了“醉”“卧”“最”几个词眼。尤其是“卧”字的处理,甚妙。一开始,学生以为小儿偷懒,顽皮,窦老师先让学生说说换成“趴”“躺”好不好?启发学生体会“卧”可侧卧、仰卧、趴卧,是最舒服的姿势,又唤起学生在草地上卧着,打滚的记忆,感受“卧”的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又想到静卧时的安静,安详,心无旁骛,他也许在想,莲蓬带回家要给两个哥哥吃,还要给年迈的父母吃。到此,学生也就从这一卧字,感受到了小儿的可爱,明白了最喜小儿的缘由。
《如梦令》中,老师抓住了一个“醉”字,从词中想象画面:让人陶醉的景——“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感受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品出她这醉的是“乐酒”,又通过《声声慢》对比,感悟醉的是苦酒。以诗引诗,学生对李清照的人,词风就有了全面的了解。3、借板画明诗意。
古诗大多言简意赅,诗意凝练,有时运用板画,可使诗意一目了然。
《泊船瓜洲》一诗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三个地名之间的位置,让学生根据注释,在画上填上地名,直观形象的就理解了诗意:京口和瓜洲隔江相对,京口和钟山只隔着几座山。
瓜洲
~~~~~~~~~ ~~~~~~~~~
~~~~~~~~~
△
钟山△△
京口
板画,形象生动,寥寥数笔,便可将一言难尽的意思呈现出来,何乐而不为?
(三)深入悟读,想象意境
古诗词难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诗的意境难以带领学生进入,因为古诗的写作年代久远情景难以再现,诗的语言非常凝练且有很大的跳跃性,诗人的情感也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那我们要如何处理呢?
1、想象画面,感悟情境
诗既可唱,又可观,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窦桂梅老师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带领学生领会词的意境,就采用了画面处理。
在学生读通整首词后,问:你看出了哪些画面?
学生仔细思考后,纷纷说:“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谈家话” 每讲到一幅画面老师就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欣赏,品读:锄豆让你想到了什么?送他一首《锄禾》。织鸡笼,谁在织?为什么织呢?剥莲蓬又让你想起了什么画面?想起了什么诗句?带着你的想象读,读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境界。“谈家话”老夫妇说的是什么?画面中还有什么?是什么把这些画面连接起来的?(溪水)
再让学生听流水声,想象,品味,最后,你可用什么词题写所看到的这幅画面?浓缩成词中的一个字——醉!可真应了句“沉醉不知归路”。
诗是美的,想象是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成功的古诗文教学,所以学习古诗文一定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2、反复含咏,回环复沓
在《独坐敬亭山》教学中,老师一唱三叹,回环复沓,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心灵。
老师说:人看山,山看人,这哪是李白和敬亭山,分明是两个李白,两座敬亭山啊!李白,你是不是有话要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呀敬亭山,你是不是也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呢?学生练笔: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
练笔后,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答:当天空所有的小鸟都飞去时,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当云儿都飘走时,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当太阳都已落山了,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这一切都是因为————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这种方法,是王崧舟“诗意语文”常用的,但要使用得当,否则,很容易把学生变成配角,造成无病呻吟。3、借助多媒体,渲染气氛
现代教学手段能为我们提供可视,可听的画面、音乐,缩短时空距离,渲染气氛,穿越时空,沟通情感。
窦老师的《清乐平·村居》引入了《明月几时有》《最浪漫的事》,在讲到翁媪相媚好时,念“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慢慢变老”,感受一家人和谐生活的温馨。
再如教学毛泽东的《长征》,采用气势恢弘的歌曲《长征》,截取红军过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断,会使学生对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有更深的体会。所谓“教无定法”,虽然《实用小学语文教学90法》一书列举了识字写字教学法、听话说话教学法,阅读写作教学法等90种方法,可就是没有一种表明是进行“古诗教学法”的,但“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只要能深入浅出的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兴致勃勃地吟诵古诗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都可称得上是好的教学策略。
第四篇:低年级古诗文渗透教学策略
低年级古诗文渗透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中国很多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往往在一些优秀的文学典籍中体现,而这些文学典籍基本上都是以古诗文的形式出现。然而古诗文的简约,精深使得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也使得常规的教学策略往往难以开展,而采用渗透教学的策略不但能使小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诗文之意,而且让其慢慢领略到诗文中所体现的意境,从而极大的激发小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古诗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古诗文可以让学生在古诗文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会为人处世。
关键词:古诗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累了浩如烟海、价值连城的文学典籍。然而这些典籍都是文言文形式,想要走进这一无比灿烂文学宝库,那就必须要学好文言文这块敲门砖。从五四运动以来,旧文学便慢慢的退出了主流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白话文。今百年来,中国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强了,而和文言文却渐行渐远了。随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在发展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全国人民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于是,中国文传统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几乎到了历史最低点,无不令人扼腕痛惜。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党在十七大报告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就提出推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弘扬中华文化的口号。老古文化已开始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当下民国时期的小学国语课本在各大书店出现了热销。文言文所体现出来的言简意赅,深远意境是当下一些白话文所无法比拟的。由此,加强学生的古文教育就现得格外重要与迫切。当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让小孩子熟练掌握文言文的知识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此阶段培养小孩子对古诗文的兴趣,不要让其对古诗文产生厌恶之感是最为重要的。目前多数教师对古诗文的常规教学策略都是读诗、认诗人、解句意、说全篇思想、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出现,将一篇优美的诗文枯燥的按部就班呈现,也没有进行一定的拓展和诗文的延续,将诗文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将课堂上得毫无生气可言,反而助长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对往后的学习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改变常规教学策略,将古诗文情景化,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渗透古诗文知识,培养其兴趣,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应该如何改进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古诗文,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髓呢?
以下就是我对古诗文教学中采用渗透教学策略的一些心得:
一、在课后活动中增加小朋友古诗文文体知识。
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也不乏有一些古代的文体。例如古诗、对对子、宋词等。教材中文体的出现说明,小学低年级学习一些古文还是很有需要的。我们教师可以在平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对低年级容易接受的古文文体。如:
1.介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各个朝代的基本文化特色及何谓汉赋、何谓唐诗、何谓元曲等等。
2.介绍一些中华文化历史名人及其重要著作。如李白、杜甫的生平故事、孔子之《论语》、老子之《道德经》等等。
在介绍这些典籍时应采用趣味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学于其中,可以采用故事、游戏等形式开展。让学生认识一些传统的文学形式以及历史重要古代名人。更可以采用多媒体配合介绍,让学生图文并茂的认识古代的一些文体,了解古代的一些历史,增强自己的文学知识。这些文体知识,以及名人了解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诗词,感悟情感,将古诗文的情景更容易地再现到学生的脑海中。
二、引导小朋友读通古诗文。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读通文章对于学生是非常必要的,读通的前提下,他们才能去读熟,才能去揣摩。但读通古诗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首先是很多的文字不认识,因此通常需要教师带着拼音把古文呈现给低年级的学生。有些字词写上拼音也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读通顺、流利。这就需要教师的示范了。可以让学生学习老师的读音,还可以让学生轻声地跟着教师朗读。另外,并非所有的古诗文都难读,很多的古诗文朗读起来非常押韵。比如,《望庐山瀑布》、《赠汪伦》、还有《静夜思》。因此可以运用很多有趣的方式来帮助他们,可以表演读,可以配乐读,可以师生对读,增加朗读的趣味性。
三、阅读指导课上慢慢教会小朋友读懂一些较简单的古诗文。
古诗文读通顺利了,但对于古诗文中一些字词的意思他们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因
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首览全篇,掌握大意的方法。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大致理解全文后,再来猜测句意。这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即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等。“删”就是删除一些文言词,可
以不译。“补”就是补充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补充,还可以补充省略部分。“换”就是用现代词汇来替换古代的字词。“调”就是调动古文的句子顺序,古代的很多句子与现在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运用调整的办法。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办法,把一篇古文转变成现代语言,甚至是自己熟悉的语言。从而来体会古文中的含义。
另外,古诗文中的有些哲理、感情等等,并非需要很多的知识和语言。只在个别的字词
上就可以认识到它的含义。例如:《悯农》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都能很好的感受到其中的意思。因此这样的文章教师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从中去寻找词汇,认知其中的内容,从而体会整篇古文所阐述的哲理、情感。
四、介绍一些经典的古诗文给小学生课余学习
古代最著名的就是《唐诗三百首》其中有一些非常出名的经典句子。当然也不乏有难度的古诗,但也应该让学生尝试着去阅读,去体会。还有古代的《诗经》、《宋词》在这当中都有经典之句。因此教师在课余的时间,可以抄写一些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自己读一读,说一说运用的范围、也说一说句子带给他的感受,以及自己最喜爱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进行摘抄,再与教师或者同学交流。
另外,课余还应该给学生一个谈论诗词歌赋的时间,让他们讨论各自的意见和想法。抒
发下自己的感慨。低年级学生可能认知有限,老师需要一同参加,适当的时候引导和带领着大家一起讨论。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朗读一些有趣的古诗文小故事给学生,如古代的“孟母三迁”、“ 纪昌学射”。这可以利用班会课的时候,让同学们来商讨自己感兴趣的古诗文小故事。
五、重点抓住文本中作品,感悟古诗文。
我们小学课文中收纳的几篇古文虽是少之又少,但都是中国的经典古文以及诗词。
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几篇文章,以不同的形式,趣味展开教学。如: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运用图文结合,图文并茂的展开教学,让学生耳濡目染;也可以采用情景剧化方法进行表演教学;在学习对对子的时候,可以体会对子的特点,运用它的趣味,开设适合的游戏形式,了解和认识更多的对子;在学习文言文中,多谈谈叙述的故事,谈谈喜欢的字词,说说人物的形象等等,采用多种形式,走进学生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时候,还应该让学生记忆一些优秀的经典语句,从而积累
词、句。有道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品学透彻,学生才能读出其中的感悟,才能汲取里面的精华。
总之,低年级阶段,对古诗文的要求并不作过硬高要求。教师在这样的渗透教学下,相信学生慢慢会喜欢上古诗文,也能够自己阅读古诗文,还能将它们运用在说话、写话中,并且会爱上经典的字词,体会它的神韵。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其中的哲理、高尚的品德,以及做人的一些道理。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之余,提高他们的文采,积累他们的词句。指导学生读一些古诗文,相信学生能够有所悟,有所感。
参考文献:
1、《学周刊.A》2009年第6期,作者王敬之。
2、《新科教》2009年03-04月刊,作者江国建。
3、《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2010年1月,作者陈小云。
4、《浅谈小学古文的教学》2009年发表,作者:郭志艺。
5、《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栗华。
6、《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歌词写作技巧 之浅见
歌词写作技巧之浅见
青春总是充满了感动,每当这时很多人都有一种想歌唱的冲动。很多年轻的朋友,他们有着出色的文采,有着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又或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听别人的歌,唱别人的歌,他们更想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
写一首流行歌曲不外于两种途径:一是依照写好的歌词谱曲,二是依照已有的曲子填词;这两种方法现在都经常使用。对于许多音乐基础不足的朋友而言,作词(或填词)相对容易一些。然而,要想写一首内容好、好唱又好听的流行歌词却也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许多热心而有才华的朋友将他们的歌词作品向我们投稿。可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其中的大部分要么是语言表达的功力还不够,要么虽然写得不错却很难谱上曲子来唱。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因为这些朋友没有掌握创作歌词的方法和技巧,空有才华,却难以充分发挥。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一首好的歌词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歌词不等于诗歌。
很多朋友寄来的作品,其实只是一首现代诗,而不是歌词。有些朋友也曾问过:究竟诗和歌词有什么不同?是啊,要想写一首好的歌词,我个人认为第一时间就要分清这二者的区别。
现代诗歌与流行歌词确实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都从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格律的限制,形式和内容都更自由。从本质上讲,歌词也具有诗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表现技法和情感特征,但它和诗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歌词为了能够配上曲子唱,在结构、语言、韵律等方面要受到音乐旋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旋律。所以,流行歌词相对于现代诗歌而言,自由度要小很多,不能随心所欲,海阔天空地写。而且语言要求通俗易懂,尽量避免谐音产生“畸意”;比如,在心里老是唱成“你知道我在等你妈(原词是„吗‟)”,那种感觉要多别扭有多别扭。本来一首很好的歌,却因为一个糟糕的谐音而“毁”了。
话又说回来,流行歌词与现代诗歌同出一源,所以写好诗歌是创作流行歌词的基础。诗歌创作的经验也能给歌词创作以很大的帮助,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成功诗歌的创作能使一个人的文笔更精练、更准确、更富表现力,这些对歌词创作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大特点有三:语言精练且更富有韵律,表现手法更有力度,结构更严谨。诗歌在相对较小的篇幅内要想有动人的表现力,不做到这三点是不行的,歌词也一样。有一些朋友的作品几乎像写散文诗一样自由,尽管能传神地表现内在的情感,但语言拖沓重复,甚至节奏和音韵都不整齐,这样的歌词作品即使内容非常好,很感人,也很难变成一首歌。
作词是要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把当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纸上最真实的体现出来,要选择押韵脚的词汇作词,这样的歌曲才会好听。要注意歌词个数的奇偶性,一般每一个小片段多为奇数的比较好听!这和唐诗是同样道理的。
作词常常使用衬字!也就是:啊!啦!呀!咦!Yeah!Di!Da!等音来代替具体的歌词,来抒发感情,但是,这样的衬字在一首歌里面不能够用得太多,太频繁,这样会给人一种我们写不出东西来,肚子里面词汇量太少,就拿衬字来凑字数的感觉,这样是不好的,作词经常会用到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对比等。这个属于文学范畴的,就不多讲了。
总之,一首好词的创作要考虑以下几点:
其一、传唱性,耐听性,要有新意,就是不要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其二、词曲空间。歌词,忌太满,时时想到它是听觉艺术,留下空间,让作曲家的旋律补充表达您的思绪,凝练并有深意的词,方能传唱出去。
其三、讲究韵律、结构,注意整体紧密,用词准确。歌词是语言艺术,不研究、把握、用心对待语言,如何能写出好歌词呢?并且,歌曲又是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因此,建议歌词作者也要向生活中摄取鲜活的语言,往往生动的语言,就来自现实生活之中。
词作者要读书。古今中外,与歌词有关的书要读,无关的也要读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歌词作者要去亲近大自然,了解山川景物,风俗人情。让歌词中景语与情语相互引发,互相映衬。同时,一切精典的歌词都是我们的老师。所以,词作者要向一切优秀的歌词作家、优秀的歌词作品学习,研究分析这些作家的作品。
歌词的写作,最佳状态往往是音乐地进行着的,是歌唱地进行着的。歌词创作过程中,一切为音乐着想,从立意、到体裁、音韵、声部、演唱形式、节奏特点等,都或多或少地考虑,这有助于词作者在歌词创作上的迅速成熟。基于此,词作者要懂一些作曲和声乐方面的知识,当然是懂得越多越好啦!歌词写作时,仍然是“词是第一位”。也就是说写什么,怎样写,主题、立意、表达,以及切入角度等等,都由词作者作主。作词,毕竟是歌曲的第一道程序呀,不能说“不是说一首歌好不好在于曲么?反正还有曲呢,靠作曲吧!”那样说的话,就实在是太没谱了。
词作者要尽力把作词这第一道程序尽量做到最好。以你词的卓越的创作,才能引发出曲作家最佳的乐思、乐想来,才能以你的词调动作曲家创作的欲望激情。当然,歌词的写作上绝非是被动的。除了与音乐相关的考虑外,更不能轻视勿略歌词的文学性和词彩的丰富。歌词创作过程中,对语言、词汇的要求,也常常与题材、风格等相关连的。
总之,歌词创作若能在一种歌唱状态中进行,就是说歌词作者若有丰厚坚实的音乐素养,是比较好的。
目前,大家都在认为,想要写出好的歌词、好的歌曲,是越来越难了。词作者千千万万,歌曲作品多不胜数。那么,要写出好作品,该怎么做呢?这实在是一个难题。作者多,作品多,人们的鉴赏力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们一定更须努力。
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审美情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显现出从未有过的异彩纷呈的状态。世界各国人民除了考虑与本国人民利益相关的事情的同时,也在关注人类的相互依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即人类共同关注的诸多事情。那么,歌词怎样写呢?词作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还必须保证作品要有新意,要有创新。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歌词写作亦然。要从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感悟,创作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不能蹈别人复辙。创作中一味的重复和摹仿,不仅不能在创作上成熟起来,最终也是成就不了大手笔的。
歌词,因为往往要创造一种意境,传达某种人生态度,致使其创作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艺术创造。一首优秀的歌词的产生,是作者对某种事物、某些情景及某种情感的艺术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思考。所以,这种感受越是鲜明、独特的,歌词的魅力就会越大。从这个意义上开说,歌词的写作,其实也是个求新觅奇的过程。所谓的出新觅奇,也就是作者在对事物的自我感受上,感受的不俗,思考的独特,正是歌词作品出新的关键。这也是歌词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写歌词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写了一段时间,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了,有的发表有的谱曲有的演唱还获了奖。但是写着写着又觉得陷入一种迷茫,突破不了自己,达不到一种新高度。所以,我们除了多读、多思、多写、多改,创作中还要掌握出新原则:即角度新、立意新、手法新、形式新,使小小歌词在有限字句之中表达出无限的意境来。而要解决突破的问题,除了在研究、总结、实践中提高自己,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在创作上要有意识地加强艺术上的追求,一是抓好情感突破口,因歌词是因情而生,所以必须重视情感的升华提炼。无情,哪里写得出好词来呢?同时要炼题、炼词、炼意。
题指的是一首歌词的标题、题目、题旨、题意,是歌词重要的组成部分。命题响亮别致,则令人振奋、耳目一新。歌词的题目是歌词创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题目起好了,就能给歌词增添光彩。要做到这一点,从创作开始就要紧紧抓住和围绕中心出题作文,同时歌词的题目不是凭空而来,应当是从生活中得到的感受,从感受中提炼出题目,力求题目要准确、鲜亮。
歌词,要求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创造一个氛围,营造一个世界,塑造一个形象。这就要求词作者在用词造句上必须精当、精炼、精彩。词句必须千锤百炼。我们不能如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由此可借鉴,古人炼词功夫何等了得。好的词句是一首词的亮点所在魅力所在,有的妙词可以成为全词的核心,甚到是词眼词魂,所以词作者必须要学会炼字炼词。
把词写好写活,把意写新写深,这当是词作者追求的目标。意是词的灵魂,它起到启人心智、令人鼓舞或撼人心魄的作用。所以必须下大力气炼好它。写作前,先把自己要写的东东的真正目的、含意弄明白,然后再动笔,如果连立意还没搞清楚就匆匆动笔,那样的话,怎么能写出质量上乘的好词呢?
歌词创作有六忌。
可以说,歌词创作:第一忌,语言不精练、不优美;第二忌,节奏和音韵不合;第三忌,语言深奥晦涩或单纯说教;第四忌,结构混乱;第五忌,平平淡淡没有高潮;第六忌,有破坏没建设的糟糕的谐音。
综上所述,写一首好的歌词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
● 尽可能描写自己有着强烈感触的故事和情感;
● 对人性、感情乃至人生要有比较深刻的体悟和见解;
● 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尤其是很多人都可能有类似经历的那些细节; ● 不要说评书,要发挥诗歌跳跃性强的特点,“镜头”对准最有代表性的画面; ● 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哪怕讲得再含糊也要有一点故事的“碎片”或“影子”; ● 要有最精华的句子来作高潮,“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想出精彩的词句就坚决不动笔。
其次,精心规划歌词的结构,把握好“起、承、转、合(高潮)”的步调。
做好第一点后,我们应该对要写的歌词有了比较清晰的感觉,同时也应有了最精彩的词句,接下来就应该精心构思整首歌词的结构。有一些朋友一有了好的感觉或词句就迫不急待地坐下来写作,这往往得不到好的作品。我们要养成先规划好歌词段式的习惯。流行歌曲的基本段式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和多段式四种。目前大多数流行歌曲都是三段式或多段式,一段式和二段式因为太短,难以很好地表现情感,已经很少用了,一首歌曲的段式一般是由其旋律决定的。
前面所讲到“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主要就是针对用三段式或多段式进行整体布局而言的,因为在写三段式的歌词时,用“故事+抒情”的手法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一首歌词如果能有一点故事情节,就能更好地进行“起、承、转、合”的变化。虽然这听起来有一些老套,但对于刚开始学习歌词写作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其实,大多数优秀的歌词作品都是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我们以《驿动的心》为例,来说明歌词中的“起、承、转、合”。
驿动的心 词:梁宏志
(起——)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承——)这样漂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转——)哦„„
(合——)路过的人我早已忘记/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疲惫的我是否有缘/和你相依„„。
大多数三段式和多段式的歌词,“起、承、合”都十分明显,却没有明显的“转”。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旋律上,一般都是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出现向高潮过度的旋律进程,而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虽然说“起、承、转、合”的步调主要是通过旋律的变化来体现,但词作者在作词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行。曾见过有的朋友把一首词中最好的句子放在开头,这样只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常常被戏称之为“塌台”,意思是词的后半截撑不起来了。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歌词的结尾,以及全词的和谐。词的结尾一般有三种:一是将高潮的全部或部分反复至结束;二是从高潮过渡到一些虚词上,像“啊”、“啦”之类;三是重复开始头(也可以略加变化),让高亢的情绪平静下来。歌曲的结尾主要由曲作者安排,可词作者如果能在创作时就考虑到,就能给曲作者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另外,全词的每一个段落要做到前后呼应,尤其在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起——开头和高潮一样重要,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一开始就要能吸引人; ●承——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能否顺利过度到高潮,全看最后一二句; ●转——不一定要有明显的“标记”,更多的可能只是情绪和语气的变化; ●合——早说过了,没有想出这一段,就不要轻易动笔。●结尾——要让人有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第三,把握好歌词每一段的节奏感,运用合理的句式来组织语言。
词作者如果是填词,那有原曲的旋律参照,一般都会处理好语言的节奏感。如果是先创作歌词,那就要会为自己的词设想一种旋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创作。这一点很重要。
流行歌词有别于美声歌曲和民族歌曲类歌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相对自由一些。传统的歌词对句式有一定的要求,如2+2+3的七字句、2+3的五字句。流行歌词没有这些限制,在同一段内句式可以有比较大的变化。但在不同的段落之间,尤其是旋律相同或相近的段式中相对位置上的句式,要求不能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这些段落句式差别太大,就会给谱曲造成极大困难。如果每一句(或每一段的相应的句)字数完全一样,旋律上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人以僵化、单调的感觉。这时,相应句式的少许变化,反而会使整首歌曲显得更生动。
每一句字数基本都相同的歌词是非常难写的。没有顶尖大师的水准,最好不要尝试。第四,语言要有优美的音韵,即使是纯粹的朗诵也能给人强烈的乐感。
从学术上讲,语言的音韵是由其平仄和辙韵构成的。所谓平仄,指的是字的声调,在普通话中汉字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基本上前二种为平声,后二种为仄声。一些方言的声调就更复杂了,比如粤语(广东话)就有九种声调,说起话来都像唱歌一样。不过流行歌词的平仄并不是很讲究的,相信大多数词作者在创作时不会从声调的角度去考虑平仄的问题,而是凭自己的语感,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词的平仄关系。
所谓辙韵,就是我们常说的押韵,辙和韵是同一个意思。中国的传统诗歌对辙韵(以及平仄)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规定,比如一个四句的段落中,二、四句一定是押韵的,第一句也常押韵。辙韵有“十三辙”和“十八韵”之分,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下表列出了十三辙的类别,供大家参考:
十三辙 韵 母 用此韵的歌词
发 花 a(啊)ia(呀)ua(哇)《雨一直下》 梭 波 o(喔)e(鹅)uo(窝)《小城故事》 乜 斜 ie(耶)üe(约)《雾里看花》 姑 苏 u(乌)《风雨无阻》
一 七 i(衣)ü(迂)er(儿)《同桌的你》 怀 来 ai(哀)uai(歪)《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灰 堆 ei(诶)uei(威)《爱不后悔》
遥 条 ao(凹)iao(腰)《我是一只小小鸟》 油 求 ou(欧)iu(优)《让我欢喜让我忧》
言 前 an(安)ian(烟)uan(弯)üan(冤)《真永远》 人 辰 en(恩)in(音)un(温)ün(晕)《凡人歌》 江 阳 ang(昂)iang(央)uang(汪)《梦里水乡》
中 东 eng(冷)ing(英)weng(翁)ong(轰)iong(拥)《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很多流行歌曲中,用了不只一个韵,为了让歌词的音律有更多的变化,往往会用二个以上的韵,但一般不超过三个。比如:《驿动的心》三段分别用了“人辰”、“言前”、“一七”三种韵,由于这三个韵母的发音变化很自然,所以韵虽用的多,依然有很好的乐感。巧妙的换韵,会赋予歌词以多样的色彩和情绪,用得好的话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过多的换韵会使这首歌没有明显的韵脚,处理不好的话,歌词就会显得很难唱。初学写作的人不要轻易尝试。
在歌词转韵中,常常会用“通韵”的手法,即利用韵母中主要元音相近、相似的字,如音和英、安和昂、优和乌、衣和诶等韵,这样会自然很多。一个优秀的词作者会十分重视歌词的押韵,他们会从作品的表现技法、作曲家谱曲、歌手演唱三个角度综合考虑,挑选那些适于传达情感、咬字清晰、发音顺畅的字作韵脚。
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下,一些顶尖的词作家才会用自由韵(也即不押韵),初学者千万不要模仿,那只会浪费你的灵感。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而且往往是在一些原创的经典作品。其实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歌词是用了很自然而又巧妙的转韵,只不过韵脚太多,且转换之间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所以被归入自由韵之列。
以上分别从立意、构思、分段、遣词四个方面介绍了流行歌词的写作要点。但千万别把这些当成条条框框生搬硬套,真正在写作时应灵活处理。这里介绍一种速成的方法,就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填词。找一二首旋律非常熟悉的歌曲,不要看原词,纯粹从旋律的角度考虑来填词。这样能很快明白诗歌与歌词的不同,而且也能从中领悟到很多语言无法准确讲述的技巧和要诀。
其实拿别人的曲子来填词也是流行乐坛常见的做法,不少港台的流行歌曲都是拿欧美或日本的流行歌曲来重新填词的,你的成名作就是从此诞生的呢!
如果填词已能摸到诀窍,就可以开始自己作词了。歌词从内容上分不外乎叙事、抒情、写景、说理、对唱五种。而流行歌曲中最常见的就是“叙事+抒情”,即使是纯叙事的歌曲也需浓厚的感情做基础。纯抒情的歌也不多,写景的流行歌曲好的也很少。说理的流行歌曲也不多,因为一不小心就成了说教。对唱的形式一般用在重唱中,二个或更多的人像互相对话一样地歌唱。
开始学作词时,还是以创作“叙事+抒情”的作品来锻炼自己,等真正有实力和灵感时再创作其他类型的歌词吧。学习写作的过程总是这样的,先是模仿,然后是写作,最后经历不断地磨练和突破,才能进行原创的殿堂,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
有了一个好的作品之后,还要给它起一个好的名字。好的名字是歌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能够反映歌词的主题,吸引人的注意和兴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一、用这首歌中最经典的句子;
二、用这首歌最核心的意象;
三、用与这首歌有关的对象;
四、用能够反映作者创作意图的概念。
创作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朋友们,努力吧!要切记,只有深明作曲之道,才能创作出数一数二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