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五环节
传统课堂五环节
复习检测——自学——讲授,点拨——练习反馈——总结作业 创新课堂五环节
导入示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点拨——当堂检测
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分享展示、点拨梳理、当堂训练”为主线的“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是 我校基于“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以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堂,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它强调一个意识,突出两个中心,构建六个有效教学策略,彰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师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互动双赢的课堂。
一、一个意识: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始于目标的制定而终于目标的落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从教育技术的层面看,教学目标不明确是传统教育的一个缺点。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事先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在一段教学结束之后,就把该段教学的结果当作该段教学的目标。这样,就无从准确地测定教学的效能。高效课堂只有通过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比较才能测定,因此,教学程序的设定、教学过程的优化、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和学所有行为都应该指向教学目标。
二、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 1.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转变,一是教材内容改变,内容更丰富、更灵活、更具有基础性;二是教学方式改变,课堂不再以老师为主角,而是以学生为本,课堂不再是教的舞台,而是学的场所,由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舞台上表演、表现、发挥。老师的角色是“导演”,是课堂的构建者,是思维的引领者,是疑问的设计者,是学生的解惑者,是知识的点播者。2.在教学关系上,以学为中心。
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引导,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了,能独立探索实践、解决问题。这也就达到了“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关系上,必须以“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三、六项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基本教学策略是: 1.创设有效问题的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条件中去,使他们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从而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合理的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2.先学后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要求。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3.三讲三不讲。在“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拨梳理是非常重要的,但点拨梳理一定要有“拨云见日”的效果,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讲”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分享展示”的基础上,重点讲解易混淆的问题,讲容易出错的问题,讲容易遗漏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不讲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问题,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讲和不讲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以期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学习,发挥“三讲”、“三不讲”的意义和价值。4.三要三不要。
我们倡导的高效课堂模式重在实效,五个环节是“自主互助,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要求体现“三要三不要”:要及时反馈,要堂堂反思、要节节落实。不要搞形式;不要有无效教学环节;不要齐步走。5.五体现五不准。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要体现启发性、差异性、结构性、规律性和拓展性;不准机械照搬、不准琐碎设问、不准一刀切、不准信口开河。6.三布置三不布置。
合理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深化认识,并产生新的思考。不合理的作业则是学生学习的累赘和负担。不管是当堂训练的作业还是适量的课后作业,都要体现“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基本原则。具体指的是要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学生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限度的作业。
在“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 探索实践中,一个意识明确了教学改革的目标,两个中心体现了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的新理念,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及高效。六项教学策略是确保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
第二篇:高效课堂五环节
五环节教学法 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法:
1.辅助环节:导入板题,揭标示导 2.先学环节:自主学习,检测效果 3.后教环节: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4.训练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5.回归环节:小结回归,落实堂清
(一)辅助环节:导入板题,揭标示导。
这个环节分四项内容:
1、单元导入;
2、板书课题;
3、揭示目标;
4、出示自学指导。
每个单元的第一课的第一课时要先出示单元的知识树,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了解这每一节课在这个单元和本册书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二要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先要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然后再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着就板书或出示课题,板书时字体要工整,规范,给学生做出表率。再出示自学指导,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五个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学法、明确标准、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五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如果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可分为自学指导
一、自学指导二……。
(二)先学环节:组织自学,检测效果。
这个环节分为两步:
1、学生自学;
2、教师检测。
学生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独立自主学习。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自学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同,或朗读,或默读,或看书,或动手操作,遇到疑难查工具书,边读书,边思考,边动笔圈点批注,找到答案画线,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做上记号。教师在学生自学时,要做好组织工作,目光巡视,行间巡视,了解学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自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学任务以后,教师通过检测了解学生自学的效果,为后教提供依据。教师检测的方式根据学科、课型特点和要达到的矛盾而定,一般有口头提问,练习板演,动手操作三种。检测就是考试,要求要严格,组织要严密,确保了解真实学情。检测之前要讲明要求,注重教方法,育习惯。
(三)后教环节: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这个环节一般分为四步:
1、观察板演;
2、组织更正;
3、组织讨论,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4、学生自查自纠、消化理解记忆。
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保证高效课堂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对于检测后发现的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参与更正、讨论解决。先要组织学生观察、思考,按“五步观察法”的要求对照例题和自己做题的实践体会,观察板演过程中有没有问题,发现有问题及时举手上台更正。更正时一定要注意教方法。讨论时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对学生都不会的倾向性问题老师再点拨。老师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指出易混易错点,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一环节主要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同步板书重要知识点、易混易错点和解题规律。讲评归纳之后,要指导学生自查自纠,消化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四)训练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教师要根据本节目标和检测当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出训练题,注意题型、题量、难度。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每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底线。对于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补救。每堂课下课时老师敢不敢拍拍胸膛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
要承认差别,区别对待,每节课的训练题要分出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在完成必做题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对于拓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要求,要体现分层教学原则。
(五)回归环节:小结回归,落实堂清。
此环节包括三步:
1、总结本节所学知识,指出倾向性问题,提醒学生注意;
2、回应本节目标,寻找差距,回归单元目标;
3、落实堂清,指导课后补差、日清、复习、预习工作。
每堂课在结束前两分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回应目标,寻找差距,单元回归。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根据学生当堂训练的作业完成情况,落实堂清,安排课后补差、复习、预习和日清等工作。
高效课堂五环节,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基本模式,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优化。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效果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唯一标准。
第三篇: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
浅谈小学课堂“五环节”教学
【摘要】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当前教育工作者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此我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初探”、“质疑”、“论难”、“解惑”、“拓展”。实施“五环节”教学主要目的是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五环节课堂教学创新
新课程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席卷了中国的教育战线。如何接受新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进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等,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我们认为:要在短时间内转变教师的观念,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运用新的理念,不断的改变教与学的行为,大面积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必须给定教师一个“渠域”,使其在这个设定的范围之内,一定条件的限制之下不断的摸索、尝试、理解、感悟、创新。为此,我设计了:“初探”、“质疑”、“论难”、“解惑”、“拓展”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尝试。“五环节”教学适用于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社会等科目。
首先课堂之始教师应创设一个情境,或激发一种情趣、制造一个悬念、引发一种欲望、提出一个要求,然后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初探”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初”为首次,“探”:未知者探、求知都探,“初探”二字,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对象”、教学活动的“第一时间”。限制了教师“教”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机会。“探”有所“获”,“探”遇“不解”。所获变为“知”,“不解”则成“疑”。故,“初探”为“质疑”之“基”。“初探”在教学中呈现的形式与呈现的时段:课前预习、第一课时的学习、课始的读文、质疑不完整时的再读文和再观察。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在一种情趣和欲望的驱动之下,带着一个目标或一定的要求,结合预习时的初步印象去阅读课文,充分的与学习内容自主的接触。认真的、广泛的在文中读、品、悟、探,探得已知,发现“不解”产生“疑问”,激起求知欲。把知道了的,懂了的,和半知半解的,完全不懂的,(字、词、句、意、修辞、写作等)用不同的标志标出来,准备与同学交流和提出质疑。一般来说情景的创设导语和初探控制在五至八分钟。再如,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很欣赏白鸿胜老师一句话:“数学课没新课,数学课就是复习课”,我们的教材设计就是:例题―习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我认为现在的教学在教师导入后,就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例题、看插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经验,自己分析、推敲,哪些地方或哪些步骤懂,算理是什么,哪些地方不懂,记下来准备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并提出质疑。由此可以想见,不管是哪一种学科,只要坚持以学生为第一探索者,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就是直接的收获者.疑问与不解就是第一发现者,疑问发自内心,求知欲望、学习动机就会来自内在,这与教师提出疑问或教师引导发现的学习方式是不在一个层面的。
“质疑”是教学的“第二环节”,初探生成“疑”,有“疑”必激“思”,“思”则欲求“果”。故,此环节中,师生就应互动,广集学生“所获”、广集学生“所疑”、“广激”学生的求知欲。有一句话说的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环节正是此意。同时“疑”来自学生,它是初探的结果,是学生内在四位的症结,求知的欲望是自发的,不是教师所设,不是教师所问,不为外界信息所激。因此,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一门学科,在初探结束后,要广泛的收集学生探索的结果。(广泛是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教师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首先要收集学生知道的、懂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让学生想说站起来就说不要受教师指名约束),然后激励学生进行质疑,诉说自己的困惑,教师一一板书并整理,如学生的质疑不能是知识点完整的突现,从知识点到层次上有遗漏或有差距,教师要组织学生再探、再读、再观察。同时别忘了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质疑的干将。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层次深,文理新、修辞写作异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出或提出,本教学法不否定教师的教学功能与作用,而着急要限制“教”的行为,突现“师”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的疑点全部的挖掘出来。本环节以十分钟为宜。
“论难”是教学的“第三环节”,遇疑则成“难”,遇难必求难,求解先求己,再探、深思、悟其理,不得其解应交流,师生互动抒己见,同学争论激灵感,取长补短解全难。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论难的主角,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当全部的疑点列举板书后课程即进入论难环节。如语文课教学时针对疑点首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解说,教师的作用是把握知识点(疑点)理解和挖掘的程度,进行组织与引导。最佳的效果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争论,使学生间,师生间在交流、互动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疑点、问题在交流、争论中得到认识、理解、意会、接受。当然如有文理、情感较深的内容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必要时教师要描述、阐解,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从知识、情感、到写作方法融会贯通。语文的“论难”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关键部分,精彩时段,教学时间一般应掌握十五分钟左右。
在数学课的论难中就与语文课不同。首先是语文课的知识点比数学的多的多,数学课的知识点不多,但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比较强。对于优生来说可以是“一语道破天机”一点即通。但是对于“待进生”来说就不行。因此数学的“论难”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逻辑性、步骤性。一步一步的来,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说出为什么,说出算理来。“论难”的环节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一定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扫描,学生的全员互动,特别注重“待进生”的言论与见解。避免只重课堂气氛和“现象效果”只重优生,“冷落”待进生,致使待进生的知识出现“包生”(外熟内生)现象,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论难”、师生互动,使学生把新授的内容(例题)在论中融化接受。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例题,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经过自己大脑风暴的过程,知识的形成是经过坎坷曲折得来的。因此,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更深,掌握的就更牢,知识的前后联系就更紧。基础层层牢实。
“解惑”是教学的“第四”环节,“论”中求解,论中消“结”,论中解“惑”,反复论证得其法。症结一解,惑全消,融会贯通理成条。自己的见解自己说,发现的规律自己结。学得苦,记得牢,听、说、读、写没白操,努力收获乐眉梢。师生同参与,教学互相长。在语文教学中“论难”和“解惑”一般是同时进行的。数学课就必须有归纳结论、归纳方法、总结规律和实践性练习、巩固性练习两个步骤。因此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组织、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然后采用或设计一些相近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练习,在此过程中既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得到检验,又可以查漏补缺,对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再次弥补与校正。保证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正确性。操作的过程中除看结果外,活动的方式要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述,从表述中体现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理解程度。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因素致使学生的活动参与量受到限制,因此应采用同桌互述、小组互述、班上表述的形式来进行,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学生把自己习作、思维的过程讲给别人听,得到别人认同的同时,既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助长了学习的自信与动力。
“拓展”是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探”得清楚,“质”得准确,“论”得明白,提个高度,验验学习程度,放飞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的深度。留给学生一个悬念,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留给学生一个课题。
“五环节”教学中教师是合作者,引领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激励评价”要贯穿始终,走下讲台,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放下教师的架子,去掉课堂的严肃,解放学生的顾虑,使课堂变的宽松和谐,说错没关系,想好了再来,学生敢想敢说,精力高度的集中,思维积极的运转,气氛紧张而愉快,热烈而有序。教师是孩子中的 “大孩子”。
“五环节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在质疑、论难、解惑的过程中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语言,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携手共进。
“五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肯定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限制了教师“教”的行为,创设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尝试中理解、尝试中改变、尝试中发展、尝试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4]韩荣.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 2010,(01)
第四篇:初三化学五环节课堂模式(范文)
初三化学五环节课堂模式
复习课教学模式
基本操作:
(一)讲评作业与检测上节双基知识。(3分钟)
(二)示标导学阶段:(5分钟)
1、创设情景揭示复习目标;
2、导拨自学要点。
(三)自学复习构建知识网络:(12分钟)
1、学生自己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2、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完善知识网络。
(四)探究提升阶段:(10分钟)。
1、典型例题分析;
2、总结提升。
(五)当堂达标阶段:(10分钟)。
1、达标测试;
2、反馈矫正。
第五篇:生本课堂五环节
生本课堂五环节
何谓生本课堂?就是在课堂上切实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前置性学习(课前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储存与认知水平为起点先自学,教师再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其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探究、突出合作。本文从小学高段数学的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生本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前置性作业环节
生本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以培养学生探究教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素养。前置性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预留前置性作业。教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应目标明确,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题目问的是什么,尽量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做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得到学习方法的启迪和思维能力的训练,也能暴露出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引发讨论。二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前置性作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预习”移到课堂中,即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按照教师的“自学指导”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实践、自主练习。这时的学生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的统一行动,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的探究、实践与练习,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增强了时间观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环节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一般在课内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生本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内容是集体探究解决个体自主探究中尚未解决或比较模糊的问题。流程是:梳理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小组成员一般按优良中差或优良中中搭配。选出成绩优秀,管理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的任务有分工、协调、帮助、评价等。分工是指确定一、二、三、四发言人的任务,小组交流后选择一个问题再进行讨论,准备班级汇报。小组的第一发言人一般为不善于发言或程度较差的学生,优秀者一般最后发言。协调是指在分工的过程中,有的任务不能充分发挥某个同学的特长,他有要求承担其它任务的愿望时,这时组长要协调;当组内同学长期承担一种类似的任务,还需要培养他其它方面的特长时,组长要协调。所以隔一段时间就要求组长根据实际情况调换组员所承担的任务,让每位同学得到多方面的锻炼。数学课堂上的探究小组,面向全班发言的任务一般有:①我的例子是什么?②我的解题方法是什么?③解题时要注意的是什么?④我不懂的问题是什么?
三、交流汇报环节
小组内达成一致的建议向全班汇报是一堂课重要的也是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环节。小组汇报时的要求是:①组内每个同学都要发言。②发言完毕,组长要承担和台下的同学交流互动的任务。如某某发言完,组长要问: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疑问?然后,组长要走下讲台,代表整个小组和其他同学或小组进行交流。③组长还要承担或指定其他同学提炼出发言内容的中心词在黑板上板书的任务。④每个小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及时针对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或质疑,补充时切忌重复。在小组向全班汇报的过程中,少不了教师的点拨,点拨要掌握以下两点。
第一,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精炼,尽量少占用时间。
第二,点拨要起到表扬、激励和“收”“放”“引”的作用。
四、评价反馈环节
评价是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也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生本课堂评价要突破传统的仅“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单一模式,评价的标准应多维、评价方法应多样、评价主体应多元、尤其突出对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评价过程,不仅要反映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反映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的发展;还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常见的评价方式:
1、口述式:我常常会在孩子们有进步或表现优秀时,及时鼓励。
2、文字式:除了口头上的表扬,我还习惯在他们的书上或本子里写下
一、两句由衷的赞美,如“你真棒” 等等;还可以用发放表扬信、奖励卡、我们特做的魔术棒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努力的关注和肯定,从而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去学习、去表现自己。
3、评“星”式:我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评奖一次,选出诸如“自信之星”、“倾听之星”、“进步之星”等等。
4、称号式:一般采用称号的方式来表扬激励学生,例如:可以给表演生动的孩子一个“优秀小演员”的称号,也可以给评价别人的表演最中肯的孩子“小小评论家”的称号。
除了以上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如他们常说的:谁来和我们交流、谁有问题想问、谁有不同意见、谁要补充、谁来评评我等等,从这些日常的用语中就能体会学生之间这种互评互学的氛围是多么的浓厚。总而言之这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自由的评价中爱上你的课堂。
五、实践练习环节
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总之,数学生本课堂教学也可以在上述环节中根据课型的不同进行删减,但生本教学的核心部分应在教学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