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生成
摘要:新课程教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社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了解知识的途径,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宽广,给课堂生成提供了土壤,而“开放、自主、人文、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促成利用课堂生成展开教学成为教与学的一种手段。
关键词:教学目标 预设 课堂生成
一、课堂生成是学习过程的必然。
新课程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再是按部就班,依照教学设计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体验,经历数学知识学习,教师帮助学生数学思维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蕴涵着几十个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必然产生认知冲突,有生生之间的冲突,也有学生个体前后认知本身带来的冲突,教学的不可预设体现更加明显。
课堂生成也是教师愈加尊重学生的必然。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市场,老师可以向学生发问,学生同样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教学中,教师逐渐开始注意高举的小手,细心听取学生的疑问,而不是“我讲我的,你举你的”。
合作学习是课堂生成的催化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面更加大,“说”的机会也增加,就可能生成预计不到的情况。新课程强调“探究、合作”,在较小的环境下,学生的畏惧心理降到最低,自然回“想到就说”——呈现自己的思维。
教育环境是课堂生成走向成熟的保证。当今教坛,议论课堂生成的专家,学者,教师比比皆是,潮流能否成为思想,还看一线的教师实施,整个教育环境的思潮流动,必然带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堂生成的研究中,课堂生成也会从形式走向内容,从青涩走向成熟。
二、抓住课堂生成,以生成展开教学。
如何抓住课堂生成来展开教学,是困扰教师的难题,给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丰富的、可研究的信息,能促成课堂生成,我们可以把这样的生成定义为“预设生成”,这样的课堂生成可控性较高,如同教师走过的路,知道路面情况,但不告诉学生,由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四上)一课中,教师清楚教学目标,需要达成“按边分和按角分”,但给学生提供多个三角形后开始小组合作,学生可能按边分,也可能按角分,也可能是没有准确分类标准的随意分。教师需要做的只是把学生分类的情况呈现,并展开对特征三角形的认识。在这堂课中,学生生成的分类情况基本在教师的预计中,这样的课堂生成也能够教好的服务课堂,服务学生的学习。
但是,更多的课堂生成,是出乎教师预计之外的,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可能因为学生情况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学生的一个问题,一次叙述而打乱。在教学“街心广场”(小数乘法中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一课中,计算地砖的面积,长0.3米,宽0.2米,教师预计学生会出现0.06和0.6两个不同的结果,然后利用学生的冲突展开教学,但实际教学中,仅仅有几个学生认为是0.06,其余学生都认为是0.6,而且言之凿凿:
生1:因为2乘3等于6,0乘0等于0,小数点对齐,就是0.6。
他采用了加法和乘法综合使用的办法,也够厉害的!小数加减法的“负迁移”。
师:等于0.6的同学,还有自己的理由吗?
生2:因为2乘3等于6,0.2乘0.3,不可能越乘越小啊,所以我认为是0.6。
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学生从来没有遇到乘法中积比乘数小的情况,除非有乘数是0,整数乘法的“负迁移”。看到还有学生举手发表“高见”,教师很自然的邀请了他的参与。
生3:我是把他们化成分米来计算的,0.2米等于2分米,0.3米等于3分米,2乘3等于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等于0.6平方米。
本来预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到转化的方法,现在有人提出来,在这个时候来到相当及时,就只有面积单位换算出了问题。正在这时,“不对,不对”的声音响了起来。
生4:6平方分米等于0.06平方米。师:为什么?
生4:因为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
诧异,惊讶,迷惑,就在这时写在了很多同学的脸上。学生们认真的看着,仔细的琢磨着,想找出其中的错误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师:这位同学利用单位换算把米转化为分米,再利用单位换算得到了0.06平方米,把小数乘法转化为了整数乘法,你觉得他的方法怎么样?
掌声在教室里响了起来!
教师没有想到在错误的答案中竟然找到了正确的思路,学生自己的思考教育学生肯定比教师直接教更加的精明,也更容易被学生认同,教师听到错误的想法时,既没有主观的否定,也没有深究,留足时间由学生发表看法,借助学生的生成不仅传授了真理,而且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态度——主动思维。
学生发散思维,教师提炼激励也是促生成的好办法。
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设计了“25×16”一题,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由于已有知识铺垫,学生很容易发现“25”这个特殊数字,并想办法找到“4”,学生很快发现了可以用“25×4×4”来计算,教师很满意,一切都在意料当中。突然发现有几个学生的手高高的举着,不愿意放下,教师有点不情愿的说,“还有其他方法?”“恩!”学生很肯定的回答。教师示意学生回答。“还可以把16看成2×8,然后用25×2得50,再乘8,也等于400!”学生很高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的发现了自己的疏忽,“你的方法也很简便,很好!”可有一个学生的手还没有放下,眼神坚定的告诉教师还有方法。教师很惊讶学生的表现,一定在猜测还有什么方法呢?嘴里还是不由自主的说“请你说。”“我把25拆开,就是5×5,再把16拆开,写成4×4,再用4×5得20乘4×5的积20,也是400。”没等教师肯定,学生乖乖的坐下了,此时的教师已经不是惊讶,而是叹服,“好样的!老师真没有想到这样的做法!”其他学生也激动的送出了自己的掌声,而这时,鼓掌的还有教师!“你的方法再这里看起来有点麻烦,但你教会了我们积极思考,这样的思维能帮我们学得更好!”学生再次真诚的鼓掌,教师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当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学生就能给我们精彩!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基于学生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用学生的独特发现丰富师生共同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是不能预设,但是,不妨在预设中留有空间,既是留给学生去生成错误,生成精彩,也留给教师与学生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振奋的火花。
不管是“预设生成”还是“非预设生成”,需要教师有生成意识,教学设计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结果,深挖过程,多预计几个学生可能的情况,分别提出引导方案。在课堂中,注意发现学生的困惑,往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地方,应该在此多提问,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还有什么疑问”,都可能收获精彩。同时,教师应该做到胆大心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是细,敢于让学生发问,这是“胆大”。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敏捷的运转着,教师也应该如此,以研究者的态度对待学生课堂生成。
要能很好的抓住课堂生成,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很关键。通常教学年限较短的教师要弱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师要弱于教学理念开放的教师。
有人说课堂是“不可预约的精彩”,课堂生成可以让这样的精彩更加夺目,也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生成力争让这样的艺术少些遗憾,多些欣慰。
三、关于课堂生成的误区。
1、“课堂生成是新鲜事物”。这样的说法是脱离了对教育的理解的错误理解。有教育就会有生成,盘古开天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逐步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教育中,经历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互同有无,这样的环境下,课堂生成不是新课程的产物,更不是新课程的唯一。
2、要生成,不要预设。这样的说法是跟“生成”之风的产物,也是一种懒惰的教学态度。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充分的课前预设,对于教师读懂教材意图,了解学生情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课前的充分预设,即使课堂有生成,教师也很难把握得住,不仅不能利用生成展开教学,更有可能因为课堂生成而远离教学目标。好的教学设计能产生好的课堂生成,没有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没有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怎么可能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可以说,预设是为了生成。同时在课堂生成中,也会找到预设的影子,所以,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只有实现了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使课堂更有厚度,实现高效课堂。
3、生成是学生的事,与教师无关。课堂生成,是学生呈现自己思维过程的结果,是不是一味的听之任之,教师只为旁观者呢?显然不能这样。儿童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好的火花还需要柴火的延续,教师的参与可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取有研究价值的部分供学生思考,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和“导”才能使生成转化为生产力。
4、夸大生成,滥生成。流于形式的生成、远离文本的生成毫无意义,只会给严谨的数学思想带来灾难!冲淡教学目标的达成。尊重学生不是学生说的都可以引用,学生想到的都呈现,学生想学的都教,既然是数学课堂,40分钟的时间意识应该更加强烈,40分钟的课堂容不下学生的“遐想”,40分钟的课堂也不可能把一学期的知识全部学完,这样的做法只是为了生成的美丽,失去数学的本真。
课程专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无时不刻地在运动变化的,我们可以深切体验、感受到知识、思维、情感的流动,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也只有这样的生成,这才是课程改革后应该有的课堂。
当我们关注课堂,关注课堂生成,也就不自觉的尊重了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重学生的教师会得到学生更大的尊重;关注课堂生成,说明我们更注重通过课堂出效益,这是减负后数学学科一条好的出路。数学教师教给学生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依托课堂生成中,教会学生思维,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更加可贵。
第二篇:对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一点感想
对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一点感想
上饶县董团乡大地中心小学吴剑飞
听了张春莉、刘劲苓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回想自己的课堂,特别对课堂“生成”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传统课堂更大限度地禁锢了学生的“生成”。
传统课堂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统,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课堂上,教师先预设自己的教学流程,学生只需按照教师预计的教学流程一步步机械似的往下学,不允许有分歧,教师也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其他的想法,只要学生教条似、机械似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故而出现了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教学效果低下的局面。这样的课堂好似工厂生产机械零件,学生只要按部就班似根据教师指令进行学习,师生简单、机械的互动,繁琐的抄写、背诵等事情,让学生苦不谌言,学习效率低下。
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更谈不上课堂有什么的“生成”了。
二、开放、民主的课堂可以让学生“生成”尽可能多。
1、“开放”的教学设计。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
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时练习》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但这些公式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测量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不可能要计算六个面的面积。于是我提前让学生尽可能找到周围的长方体、正方体,观察它们分别有几个面,有哪几个面是要求计算的,通过实地测量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这样的课堂生成性的知识很多,许多孩子不仅更加深刻地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而且连一些不规则图形及圆锥、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一些全都出乎我的预料之外。
2、民主的课堂使课堂更鲜活,“生成”性内容更加精彩。
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自由,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这样的课堂学生“生成”性内容会更加精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也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才能激发课堂动态生成。
笔者曾聆听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课。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合作、协商等方面,在华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幸福的。当然,那节课
上我们看到许多学生生成的东西,让我们观者叹为观止。
三、精彩的“生成”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班习惯的养成,要养成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等良好的习惯。相信只要学生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习惯,自然而然他的课堂上学生生成比其他班级要更多。
总之, 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发展;通过“预设”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南丰明德小学
韩其祥
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 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教师有这种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四篇:课堂生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案例2就是如此。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