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

时间:2019-05-13 03:4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

第一篇: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

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

摘 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结合学校、学生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妙地进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理解现代教学含义、更新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创新为课堂注入活水,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包括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创新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创新教育关系着未来人才的素养。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小学语文为载体,把创新教育巧妙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了解学生特点,发展学生个性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向注重应试教育,以成绩论英雄,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 一切都充满好奇,求知欲强、喜欢创新求变又灵活多变,这种个性特点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所以应秉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让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很注重结合语文学科和学生个性特点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四年一期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时,课前我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资料,在课上举行了“我是小小恐龙专家”的交流会,四年级的小朋友,尤其是男孩子,本来就对恐龙这一生物就充满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我布置的这个学习任务,充分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短短两天时间,孩子们就收集了不少有关恐龙的资料,有的孩子把资料整理成文字,在交流会上眉飞色舞地介绍着;有的孩子带来了不少有关恐龙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讨,争得面红耳赤:“恐龙为什么会灭亡?”,“恐龙与鸟类有什么关系?”,“恐龙会不会复活?”……一个个问题,闪耀着智慧和创新的火花。整个交流会,我成了一个倾听者和提问的学生,很多次被学生问倒,向他们请教。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因为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因为创新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二、创设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法就是老师不停地讲,学生老老实实地听,老师是绝对权威,学生绝对不能质疑老师。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八股”化,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先是交代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再是一起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像中心思想往往就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来讲,这样硬生生地套进学生的脑子里。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真正领悟体会,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也没有落到实处。所以,我们当地的农村地区,社会、家长甚至教师自己都这样认为:“教小学语文太容易了,不就是带着学生多读读、多写写、多记记、多背背?”老师们也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语文只有死记硬背才能出成绩。更有甚者,连作文教学也都是让学生背,教师根据教材习作内容,从作文书上选取几十篇作文,每次上作文课就是让学生背,学生背会了几十篇作文,“押宝”押中的几率就很大,到了最能体现老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期末考试,写作文?r,学生只需把背会的作文抄上去,就保证能拿高分。这样的作文教学,只是成了老师应付考试的一种投机取巧又快速有效的方式,而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却只停留在“读读写写抄抄背背”,永远不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改变教法,渗透创新教育。

1.培养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小学生的读书方法、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等正处於成长阶段,尚不成熟,所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而农村地区的孩子,大部分家庭对于课外阅读不够重视,也不知道怎样指导孩子进行有效地课外阅读。有时我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孩子每天课外阅读至少半小时,会有家长不理解:“老师,应该多花时间看教科书,去看那种闲书干什么?”,或者问:“我该给孩子买什么课外书?”“孩子老看课外书,会不会影响学习?”庆幸的是香港的爱心人士梁伟明先生为我们学校捐建了阅览室,并捐献了十万余册书籍,还指导学校开展了“阅读梦飞翔”阅读教学。每天的午读课,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后孩子们可以上台介绍自己的书,与老师同学就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情节展开讨论和交流。在学校举行的“校园书香节”里,我和孩子们一起创作绘本,把孩子们写的小诗编成诗集;我们一起创作阅读手抄报,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见所感用文字和图画展示出来;我们还会制作精美的小书签,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或诗句写在上面。慢慢地孩子们都爱上了阅读,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学习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并能在学习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2.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在教学一年级《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时,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爱幻想,又非常喜欢小动物,所以他们对这篇童话充满了好奇心。我通过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多种方式进行表演朗读,配上优美舒缓的背景音乐,孩子们戴上动物头饰,让他们完全沉浸在快乐的童话世界里,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童话语言的美、情感的美。看到孩子们那么有兴趣,我又让他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编一个童话,在班上举行“童话大王”的比赛。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一个个跑到台上,各种大胆的想象,脑洞大开的情节,让我在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更为他们的具有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而感到惊叹。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活”起来!

第二篇: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范文

摘要:根据语文教学新课标中提出的,要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训练的相关要求来看,在未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或朗读中的情感感悟,并从中获得积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基础,加强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大意的理解与掌握。本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语感培养;整体感知;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14-02

朗读是一种将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感情的语言的常见方式,借助眼、脑、口、耳多个感官,共同对文章进行理解与吸收。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不再是形式化,而是要在小学各个年级中对朗读教学加以重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从而使阅读能力有阶梯性的提高,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几方面问题:首先,由于课时的限定,导致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时间往往不足五分钟,因为教师无法将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将原本的朗读训练时间变成走马观花过目十行式的阅读。其次,朗读训练缺乏目的性,自由选择朗读的方式,齐读、分组或个人朗读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学生为了朗读而朗读,既不用心也不用力。第三,朗读范围过窄,为了完成所谓的朗读训练的任务,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文朗读,进行个人朗读的时候也就固定的几个人,其他学生只是听众,既没有参与积极性也没有参与可能性。以上三个方面是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普遍的,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从实际出发,寻找更有效的教学途径

1.示范朗读,激发朗读兴趣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肩负着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喜欢阅读训练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就要进行全员参与式的教学,而不是再将目光固定在几个人身上。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进行由教师示范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语设置,结合实际教学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开篇时,教师采取迂回式引导法,让学生从自己过年的经历谈起,分享各自的过年经验是收压岁钱还是出去旅游。这时候引入小女孩在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教师将导读内容进行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到整个故事中去,让学生带着对小女孩的新年好奇或疑惑进入课文的学习,紧接着提倡学生多读多听,以教师自身的示范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激发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多看几遍,多读几遍,从而能够做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在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默读、小组读、朗读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更适合的阅读方式。

教师规范的朗读示范,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正音的效果,通过教师的示范培养起学生对于朗读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通过自身优美富有感情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朗读的魅力。其次,由于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力,因此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可以说是朗读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教师在进行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拿捏朗读的手法和情绪,既不能过于做作,又不能拿腔拿调,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2.借景入情,烘托阅读气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景设置作为一项常见的教学手段,在朗读训练中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以情景作为朗读的背景,烘托整个教学环境,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在《草原》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客观情况,可能许多学生没有见过真正的大草原,但是可以通过递进式的教学手段,首先将辽阔草原的形象以图片或视频的情况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其产生一种视觉上的认同感。其次借助文章中一碧千里等描绘性的词汇,将草原的青葱碧绿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于草原的认识。随着文章内容的不断深入,情感氛围也要不断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烘托出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对草原的想象。随后让学生进行文章的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将刚才脑海中、视野中对草原的认识带入到朗读的过程中去,无形中加强了整个情感的渲染。又如在《一夜的工作》中,对学生来说,周总理似乎是十分遥远的存在了,那么如何唤起他们对于周总理的崇拜与尊敬呢?可以借助周总理的相关事迹或纪录片,将周总理废寝忘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展现出来,使之从情感上对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隐藏的内心情感,再以恰到好处的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3.技巧解读,提高阅读能力

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除了要针对朗读情感和氛围烘托进行培养外,还要从语文的根本上进行训练,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实现教育教学中朗读的教育目标。在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从停顿、音节轻重、节奏快慢、语调升降四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停顿:一般而言,在朗读的过程中以文章的标点符号为停顿提示,但是古诗词的朗诵单句的停顿该如何把握呢?例如:草长?莺飞?二月?天,要根据词语进行停顿。还有一种情况是情感的停顿,例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之间并没有什么停顿,但是由于情感的浓重区别也要进行停顿。其次,音节轻重,和节奏快慢,这两个部分可以合二为一,根据词语的组成和句式的区别进行音节轻重的训练。而节奏快慢是把握整个朗读的关键因素,要根据人物情绪或心理动态进行表现。最后是语调升降,也就是感情的表达手法,以语调的升降来体现人物的情感,例如《东郭先生与狼》中,“先生,求求你快一点儿!猎人一到,我就完了”要以较快的语速进行,是为了表现出狼的虚伪和狡猾。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又要注意教学效率,借助朗读技巧和情感认同,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4.引导联想,增强阅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实许多课文的设置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例如诗词、文言文阅读,又或者是国外的名家名著,这类文章无论是从阅读上还是理解上对小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散与联想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文中,采取激活联想的方式,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的方式,首先向学生提问,诗人没能进入院中观赏美景,十分的遗憾,那么我们现在想象一下这满园春色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自己脑海中的园子里的景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绪。

三、总结

朗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不同形式的朗读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文章。想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示范朗读开始,以教师专业化示范为依据,让学生获得真正有效的正确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更适合文章朗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更适合朗读的气氛中进行朗读训练,从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进行感官的整合。再借助专业化的教育方式,从停顿、读音轻重、阅读快慢、语调升降四个方面进行专业化的朗读训练,进行技巧解读,提高学生对于朗读技巧的掌握,并能够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合的朗读技巧和朗读方式。最后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获得情感认同,增强阅读效果。总而言之,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构建高效且长效的朗读教学课堂。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拟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三个方面谈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农村小学的课改之路,我们在肯定教学改革,强调师生互动,倡导合作学习,重视兴趣激发,引导自主学习,重视主题构建等策略的同时,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我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笔者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剖析与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合作交流重主体,但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思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透过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失误:(1)随意性太强;

(2)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3)没有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4)只注重合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5)没有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

2.学习过程重自主,但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

从现在的课堂中,我们看出教师的确“淡化了出场”,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却迷失了方向。由以前教师“牵”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牵”着教师走。这种“极端的自主”最终带来的将是课堂上的“放任自流”和课后的“一无所获”。

3.教学手段重先进,但却为之所困

(1)形式主义严重

很多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包装”,凡是能使用多媒体的环节都努力使用,不能使用的也想方设法添加,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多就比用少好,结果乱七八糟用了一大堆,讲课教师手忙脚乱,听课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华而不实。

(2)目标定位不准

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很多精力制作课件,而往往把学科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忽略了,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上成了“四不象”的课。

(3)运用不科学

有些教师为了给课堂加些点缀,结果学生们都把精力集中到课件上。不科学地运用教学手段往往会限制或误导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4.课堂评价重鼓励,但滥用失真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的很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又回答了一

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在当前的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两种倾向,一是过多的强调基础课程(语文、数学)的教学,使学生成天绕着语文、数学转,偏废了其它学科的教学。这明显违背课标的精神。二是在时机不够成熟的条件下,仓促地施行“素质教育”,盲目地追求课改,忽视了基础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以牺牲基础课程教育为代价的“素质教育”和“课改”,是“形式化的素质教育”,是“形式化的课改”。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格格不入的。

要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学好语文,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又不与其它学科抢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有效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肖川博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一书中对“有效教学[1]”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的教学。特征是:学生的实质性参与,主动建构,积极探究,多向互动,积极体验,自我反思。由此可见,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科学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发展。通过课堂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教师的及时评价,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农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针对以上问题,要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就要求我们农村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里得到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一)高度重视备课,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便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可是,我们教师往往忽略了备课的重要性,成天忙于批改学生的各类作业,认为只要学生能正确完成作业就是有效教学;至于备课,有的直接参考现有的教案,还有的根本没有时间备课,只按照自己在课中的临时发挥进行教学,这就造成课堂教学的机械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种无效备课或毫无准备的教学很难说他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高,更别说学生能在课堂上会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的快乐、学出意义。实践证明: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成功的有效的备课。笔者认为有效的备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标思想的渗透

课标是我们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每堂课的方向,也是判断我们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我们在备课之前首先要对本学段的课程目标有清楚的了解,然后根据主题单元和课文类型分解课程目标到一本教材、到一个单元、到一篇课文,再到一个课时,使课程目标真正逐步落实,从而为有效课堂导航。《教师教学用书》是我们在备课前必读的参考书,它对文本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了具体的介绍,并给我们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建议,使我们的备课更具针对性、更具科学性。

2.重视文本内容的品读

品读文本是我们备课的必要内容。只有认真细致地品读文本,你才能深刻了解文本内涵,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和思想;只有认真细致地品读文本,你才能较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将文本主旨传授给学生;只有认真细致地品读文本,你才能在和学生对话时对答如流。教师在品读文本时要以三种身份来进行:一是以一般的阅读者身份来品读文本,这样就能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进行自由对话,就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与情景所感动,这样有利于教师

在教学时激情饱满;二是以教师身份来品读文本,周密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解读,什么地方是重点,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真切感悟等,这样就能做到教学的个性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三是以学生身份来品读文本,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内容的已知、未知及难易程度,对什么地方最感兴趣,怎样学才有趣等,然后教师将各种身份品读的结果进行整合协调,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引导,做到教学引人入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3.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

新课程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教学的各项内容都紧密围绕单元专题而展开,其中单元导语特别强化了导学功能,给我们的备课和教学指明了目标、重点和难点。备课时可以根据单元导语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让课标思想在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得以充分体现。

新教材课文中的泡泡图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它给我们在阅读学习时提示了思考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就有两个泡泡图:一个是“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旁边提示“为什么这样说呢?”二是在文末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抓住这些泡泡图提示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

课后思考与练习是我们在备课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教学文本应达成的各种目标的检测,我们将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地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重视身边资源的应用

在教学行为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教学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对于语言优美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行为。可是我们有的教师不擅长有感情朗读,怎么办?一是利用录音给学生以示范,二是让班里朗读较好的同学领读,利用身边有用的资源让我们的教学达到异曲同工之效果。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上,我们要根据当时的条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开放课堂。由于农村的现代化教育资源落后,没有城镇那样的多媒体,没有flash课件制作的技能和时间,有些教材对农村孩子的教学就显得抽象、单调,但是,我们农村也有农村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用类似的已有资源去替换,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有趣得多,课堂实效当然就更高。

5.重视教学语言的选用

语言相通,心灵才能相通;心灵相通,才能产生共鸣。共鸣越多,心灵就越能结合,从而产生认同感。师生有了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才能够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备课之前,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生活阅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规律,然后选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学习情况、生活阅历的语言,组织生动幽默的课堂导语、恰当有趣的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做到知已知彼方能应对自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理构建,实现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

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语文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2.积极转换教师角色,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安排。新课的导入、情景的创设、迁移过渡、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景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做到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人人参与,多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讨论、演示、板书相统一,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课堂讨论、角色表演等教学活动要坚持形成为内容服务,真正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有效课堂教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选择的一种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追求知识的先导。教学光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以现代远程教育基地为中心向农村中小学的延伸。如果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好这一优秀的教学资源,会给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从而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激烈竞争的有创新精神的智能型人才。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钻研、掌握教学光盘的应用技术,掌握教学光盘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其次,备课要到位。运用光盘教学,备课时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钻研光盘、钻研学生、钻研教学环节。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吃透光盘、吃透学生、吃透教学环节。第三,上课做到人机合一。上课时,应注意处理好课堂上的教师与光盘里的教师、课堂上的学生与光盘里的学生、光盘里的教师与课堂上的学生的关系,达到人机合一。只有这样,光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优势作用。

4.适时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批评也是如此。评价并不排斥适当的批评,它们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批评与赞赏应相辅相成。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的更精彩。只有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潜能的开发、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时又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肖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周心红.农村有效教学策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年.[3]黄小莲.语文课,怎么上?[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4]窦桂梅.有效语文课堂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Abstract: This paper talks about some specific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such three aspects as the status quo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lesson prepa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effective teaching;teaching strategies

第四篇:创新语文课堂

浅谈创新语文课堂

学校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因此,语文尤其需要创新,进而完成本身的特殊使命,关于创新语文课堂,谈下本人拙见。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从事语文教学7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

二、走出“应试教育”怪圈,让课堂走进生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

三、重视教学设计,巧妙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课本的资源,抓住契机,创造教学艺术,培养、强化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要因事、因人而异,但作为教师,首要的是应把握好一堂课的导入。平平淡淡,僵化无味的导入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力不集中。而巧妙灵活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

四、重视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师生关系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传统教育命令式、恐吓式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丧失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包括情感体验。教师要关心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尝试站在孩子的立场与之交流,增进彼此的距离。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重视,会对教师产生信任。因此,教师与其板着脸孔,不如和颜悦色一点,态度谦和一点,对学生多一些人性关怀,促进了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对学生才有更多的感召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模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2]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多么重要,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 文质兼美, 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 受到熏陶感染。朗读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 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熟悉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 在教学中狠抓朗读, 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学生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能 “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现思维上的递阶性。在朗读训练前,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特别注意平仄、押韵。

举例来说,古诗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还要注意节拍。例如 《春晓》 这首诗是给读者描绘一幅春天的美景,鸟鸣、春风、细雨、桃花把人们带进春天的画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结合插图,模仿诗人的情景尽可能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以此来增强真实感,特别要注意诗的节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语文教学,实质上还是语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各种朗读手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内容,更要地是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朗读; 使得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 朗读,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朗读,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应该是朗读的好处吧

(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 《火烧云》 等,这些文章文字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果能借助多媒体配以美丽的画面,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 《三月的原野》 时,学生朗读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胶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又奔放地向下流。乌鸦站在冰上寻觅小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在学习《观潮》 时,指导学生朗读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受到教育,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如为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朗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要借助朗读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读与听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想象力,形成最原始,最纯真的心理感受。这样,既唤醒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助于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与认知。朗读对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大有裨益。好的文章应该包括意美、形美、声美三个方面的要求。“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好于 “僧推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什么要胜过“春风又到江南岸” „„这些绝妙之处,只有反复吟诵、朗读才能有深刻体会和理解[3]

(三)朗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等名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 “读” 与 “写” 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只要有了朗读量的积累才能产生写的质的飞跃。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家的典范作品,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将有所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反复的朗读便于学生的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存储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因此,学生只有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多朗读名篇佳作,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对所读的文章主动地消化,才能对语言材料运用自如。

二、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及问题

(一)时间不够充分

在第一课时预习性的朗读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文还是读得疙疙瘩瘩,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拘泥与传统的“讲问”式语文教学手法,往往针对一篇课文,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 40 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到5分钟。由于课堂上朗读过少,直接导致学生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的理解留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法成为定式,往往一味采取被动学习的手段,而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光靠课堂学习无疑是不够的,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其从课外、从生活中不断学习,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古往今来,朗读都被证明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堂中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这一学习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朗读训练目标不明确

朗读训练是泛读和精读的有效组合,在课堂朗读的有限时间内,大量的进行无目的的泛读训练,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年级越高,语速越快,虽力求整齐划一,但这种读没有专心、用情,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朗读的效用显然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将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精读与课外的针对性分泛读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三)活跃度较差

不少读得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学生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达到示范性的朗读效果,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样不仅违背教育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都是不利的。

(四)朗读主题面窄

学生的朗读主题仅限于课本,并且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都只叫那几个尖子生读。从而导致学生朗读量不够,课外朗读也未引起重视,从而导致朗读主题面窄。

(五)乏针对性的指导

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 “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 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更要注重技巧。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或者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谁能像他一样? ”教师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将学生个性化朗读在无声无息中予以否定,更导致朗读不能容“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三、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改善与指导

(一)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知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4]

语感的直觉性是对语言的顿悟。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的规范语言,受其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

(二)养成良好朗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就提出关于如何诵读的要求, 一年级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然而, 对于刚刚跨入小学开始正规学习的孩子,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朗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年龄小、经验少, 一年级新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 主要有:拖腔拖调, 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 读起来结结巴巴, 很不自然;音量不适, 声音走调, 有的轻如蚊子叫, 谁也听不清, 有的大声喊叫,破坏了文章的美感。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朗读笑话, 引起大家的哄笑, 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退, 不愿意再读了。

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应循序渐进。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读,一般是坐着的, 要求学生两手稍曲拿书, 人坐端正, 两肩放平;听读后书再轻轻放下, 可以让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或到讲台前读以便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话、读书声音很轻, 课堂上应指名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朗读, 要求做到举止大方、声音响亮, 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 一旦有了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能树立信心, 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锻炼他们自我表现的胆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 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 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 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 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 教师入情地朗读, 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 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课文朗读时,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 把语音读准, 把重音、停顿读好, 然后再做好范读, 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四)把握朗读情感

要读好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教学还需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非易事, 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而诵读美文佳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苏教版和人教版都做了精心的排版, 这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深邃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把这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文章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 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 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 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 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 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如在学习《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到“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 首先必须很好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 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知, 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为了促使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 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

(五)发展个性,激发朗读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项中还是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放在了首位。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5],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是在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练出来的, 这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由情感产生思考, 从而受到品德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并且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相当欠缺,而且有些教师对朗读指导不够重视。一般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遵从的语言要求应该是准确、生动形象、有趣、有鼓励性。教师应力避模糊、玄乎的指导语言,如“你们听,刚才录音里这句话读得多精彩”,“读到这里应该饱含感情”等等。这些话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止于此,这样的指导语言不是模糊就是玄乎。怎么“精彩”?怎样的处理叫“饱含感情”?这些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自己也没弄清楚,教师应该使用一些让学生抓得住的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是责备,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激励他下次继续朗读,注意问题。朗读形象生动,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不直接采用评价语,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评价。这样的评价语不是孤立的,是与课文语境有机融合的,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既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端正认识

把《新课标》中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理念落到实处。要纠正那种朗读教学不重要或可有可无的认识,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站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朗读教学,把朗读教学抓到实处。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

(三)灵活运用朗读训练方式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和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着眼于训练效果,既要因“文”制宜,又要因“人”制宜。朗读训练切忌随心所欲,草草走过场,像搞武术表演一样,把十八般武艺拿来展示一番。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使其通过模仿提高朗读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使训练的形式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有关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去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朗读欲望。此外,还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比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比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感受读书的快乐,以培养朗读兴趣,并从中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在大胆地将时间让给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引路者,更要积极诱导,巧妙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朗读中的评价,朗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为今后的朗读教学提供更为准确的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艳慧.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探微[J].语文教学研究;2009(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赵建华.让朗读唱响小学语文课堂主旋律[J].语文学刊;2010(12)[4] 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 1993,(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下载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创新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因......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精选5篇)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南淮淀小学 孙青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论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教育与创造》中提出:“只有创新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创新,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知识,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创新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浅谈语文课堂中的举一反三与创新

    浅谈语文课堂上的举一反三与创新 刘晓光 大寨第二初中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很多同仁会想,这不是数学课上经常讲的方法么,怎么跑到语文课堂上来了,我想说,其实不然,语文课堂上......

    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论文(一) 浅谈语文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创新 能力 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语文课堂中质疑、鉴别、求异、默契、尝试等创新方法入手,对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幽默教学5篇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幽默教学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了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而在我国教育事......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学中评价语言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广西桂平市金田镇田江小学 黄梅电话 在新课程理念中,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