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幽默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幽默教学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了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高。而在我国教育事业当中,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如今,随着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教育之中,给小学教育事业带来不一样的发展。本文对幽默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看看幽默教学是否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幽默教学 幽默教学的应用 幽默教学的作用
随着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教师们纷纷发现通常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要比没有幽默感的教师更加受孩子欢迎一点,同时其教学效果也要比没有幽默感的教师要好。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家最主要的排在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充足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这些前提条件可以使老师的教学过程变得?L趣幽默,能够在课堂上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能够更好理解课堂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应用幽默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小学语文课堂幽默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当中的幽默教学主要包含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语文教师风趣幽默的肢体动作,第二个方面就是语文教师诙谐有趣的教学语言。对于小学语文课堂幽默教学来说,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但是相比较起来,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幽默的教学语言显然所占的比重要比肢体动作更多一点。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有效将小学语文课程中枯燥无聊的缺点进行补足,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欢乐之中加深知识的印象,掌握好语文知识。
想要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幽默教学,语文老师自身就必须拥有能够创作教学幽默的能力,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幽默感知能力要求较高,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当中要将枯燥的语文知识以一种生动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借此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幽默教学的作用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不是一个老师或者学生单方面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双方一同进行互动的过程,因此想要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就要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和交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学习和在心情焦虑的时候学习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学生以一个紧张焦虑的心情进行学习,不仅学习效果不理想,对于学生的未来危害性也非常大,相反,如果这时候老师使用幽默教学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话,就会在课堂上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有效学生的心情放松下来,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去,学习效率大大增加。不仅如此,同时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也能在幽默教学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
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尚且处于好奇心最为浓重的时候,耐心较差,虽然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非常强的人文性、情感性以及审美性的学科,其对于小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其本身的特点,很容易就会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比如窗外的小鸟、风筝之类的,这些因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小学生就会因为被吸引了注意力而经常走神,这就导致了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的后果,这也是在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幽默教学就能非常好的将这一问题解决,当小学语文教师发现学生因外界因素干扰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通过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的方法,来巧妙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将他们被外界因素吸引过去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当中,从而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建设一个教学情况,让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之中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同时由于教师的幽默感之中也包含着老师自身的知识以及思想,这些东西会在教师讲课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引领,除此之外,运用幽默教学的方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让老师所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维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开端,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还在形成当中,此时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就是至关重要的,会给他的一生带来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使用幽默教学的方法就势在必行,它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它还能发挥学生的自学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小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战祥玲.幽默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摭谈[J].中华少年,2017,(35).[2]韦胜荣.幽默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14).[3]石贤瑞,周玉平,徐秀惠.浅谈幽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08).(作者简介:唐逸嫱,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琅踞镇枫山中心小学,小学语文。)
第二篇:让幽默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让幽默活化小学语文课堂
“幽默”这个外来词的意思是人的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简单说,智慧大于其所用,就形成幽默。幽默是一门艺术,教学幽默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教学幽默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是教师个性智慧的闪烁,是教师应变能力的生动体现。
一、教学幽默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幽默之中包含情趣,蕴藏机智,突显个性。只有天性的幽默、诙谐的个性在多种智力因素碰撞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思维深层的灵感的爆发。教学幽默需要健康的个性心理因素作为支撑点,以陶冶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幽默要有分寸,诙谐有尺度,能自如拓展教学的空间,才能潇洒演绎个性化的教材,做到幽默中不失本份,欢乐中不乏启发,从而有利于调动课堂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幽默的语言,谐趣的教学,是教师教学机智灵感的闪光点。幽默可以使教师产生亲和力。教学《长征》一课,学生朗读“万水千山只等闲”后,效果不甚理想,我笑了笑说,“我听你们朗读,总觉得万水千山太沉重了。”一句幽默的话,说出了朗读的效果,让学生在笑声中心神领会,一下子就改变了读法。课堂上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触发教师的幽默灵感。也可以恰到好处地为课堂教学增加点“佐料”。幽默有如此的魅力,语文教学完全可以把它请进课堂,让它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幽默的语言是兴奋剂,有效地活跃课堂
教学幽默像兴奋剂,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可以有效地活跃课
第三篇:幽默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幽默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教学的众多学科中,语文课无疑是审美性、趣味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学生都厌学语文,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会使有的教师就像一位表演者,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是教师自己在那里机械地讲、硬性地灌,教室里听不到学生讨论的声音,即使偶有几声回答,那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勉强产生的反应。三寸口舌,三尺讲台,是每位教师得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可为什么课堂的气氛却是迥然有异——有的沉闷乏味,有的却妙趣横生?究其缘由,我认为是因为后者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幽默的缘故。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那么,何谓“幽默”?“幽默”这个舶来词汇的意思是人的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简单来说,智慧大于其所用,就形成幽默。注意,幽默大于智慧,所以,幽默的人就是智者中的智者,聪明人中的聪明人。我认为幽默是一门艺术,同理,幽默教学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幽默教学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赢得周围人好感的。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老师,也是很难赢得学生喜爱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进行幽默教学,创设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我们如何运用幽默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呢? 可以试偿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学方式的幽默
幽默教学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师的幽默感不同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的那种幽默。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庄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幽默是指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没有诙谐,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具体有以下方式:
(一)说笑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说些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笑话,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培育学生品德。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犹如喝着白开水,平淡无味;有时学生连上几节课,已经十分疲乏,老师讲课犹如唱催眠曲,学生昏昏欲睡……在这种状况下,假如老师给学生们一点微笑,讲一则笑话,搞一点幽默,那课堂一定会像洒了空气清新剂一样,变得新鲜、活跃,同时给学生的大脑也洗一个“澡”,让学生马上神清气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穿插各种故事或歇后语。学生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能为之树立榜样,民间故事能阐释善恶是非。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渗透一些故事或歇后语,既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又对提高作文的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做小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喜欢表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但同时语文课程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若在课堂教学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游戏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也不再觉得学习内容枯燥,就会乐于参与,自然也乐于学习。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机智地运用幽默。所谓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情况的方法。面临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我们如果运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进行处理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这样一个老师,他每堂课都要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意“打头炮”,老师只好点了名。那位被点了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站了起来,“呯!”—由于紧张,他起身时把凳子弄翻了。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这位学生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老师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 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气氛扭转过来了,该学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镇定了情绪,获得了良好的演讲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其效果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应当用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来规范课堂幽默,幽默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不可随意乱用。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因此,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还是让我们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力量。
(禹城市市中办三友小学)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模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2]可见朗读在教学中多么重要,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 文质兼美, 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 受到熏陶感染。朗读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 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熟悉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 在教学中狠抓朗读, 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学生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能 “感之以趣,趣之以读,读之以思”,现思维上的递阶性。在朗读训练前,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特别注意平仄、押韵。
举例来说,古诗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还要注意节拍。例如 《春晓》 这首诗是给读者描绘一幅春天的美景,鸟鸣、春风、细雨、桃花把人们带进春天的画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结合插图,模仿诗人的情景尽可能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以此来增强真实感,特别要注意诗的节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语文教学,实质上还是语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各种朗读手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内容,更要地是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朗读; 使得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 朗读,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朗读,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应该是朗读的好处吧
(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如 《火烧云》 等,这些文章文字优美,读来琅琅上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如果能借助多媒体配以美丽的画面,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们在讲授 《三月的原野》 时,学生朗读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胶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河冰发了,冰块顶着冰块,苦闷又奔放地向下流。乌鸦站在冰上寻觅小鱼吃,或者是还在冬眠的青蛙” 在学习《观潮》 时,指导学生朗读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得到感染,受到教育,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如为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学生朗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要借助朗读进一步丰富小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读与听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想象力,形成最原始,最纯真的心理感受。这样,既唤醒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助于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与认知。朗读对体会、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大有裨益。好的文章应该包括意美、形美、声美三个方面的要求。“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好于 “僧推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什么要胜过“春风又到江南岸” „„这些绝妙之处,只有反复吟诵、朗读才能有深刻体会和理解[3]
(三)朗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等名言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 “读” 与 “写” 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只要有了朗读量的积累才能产生写的质的飞跃。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家的典范作品,无论是语言的运用还是谋篇布局的技巧都将有所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反复的朗读便于学生的记忆。记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存储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因此,学生只有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多朗读名篇佳作,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对所读的文章主动地消化,才能对语言材料运用自如。
二、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及问题
(一)时间不够充分
在第一课时预习性的朗读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文还是读得疙疙瘩瘩,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在现实教学中,由于拘泥与传统的“讲问”式语文教学手法,往往针对一篇课文,在极为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挤掉了学生朗读的时间,一节课 40 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不到5分钟。由于课堂上朗读过少,直接导致学生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的理解留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方法成为定式,往往一味采取被动学习的手段,而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光靠课堂学习无疑是不够的,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让其从课外、从生活中不断学习,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古往今来,朗读都被证明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课堂中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这一学习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朗读训练目标不明确
朗读训练是泛读和精读的有效组合,在课堂朗读的有限时间内,大量的进行无目的的泛读训练,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年级越高,语速越快,虽力求整齐划一,但这种读没有专心、用情,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朗读的效用显然大打折扣,教学实践证明,将课堂教学的指导性精读与课外的针对性分泛读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三)活跃度较差
不少读得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学生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为了达到示范性的朗读效果,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样不仅违背教育的原则,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都是不利的。
(四)朗读主题面窄
学生的朗读主题仅限于课本,并且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都只叫那几个尖子生读。从而导致学生朗读量不够,课外朗读也未引起重视,从而导致朗读主题面窄。
(五)乏针对性的指导
朗读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的程度,并不是仅仅靠传统 “读书百遍”就能奏效的,在宝贵的 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更要注重技巧。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或者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谁能像他一样? ”教师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将学生个性化朗读在无声无息中予以否定,更导致朗读不能容“导”、“练”于一炉,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三、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改善与指导
(一)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知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4]
语感的直觉性是对语言的顿悟。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的规范语言,受其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
(二)养成良好朗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就提出关于如何诵读的要求, 一年级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然而, 对于刚刚跨入小学开始正规学习的孩子,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朗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年龄小、经验少, 一年级新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 主要有:拖腔拖调, 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 读起来结结巴巴, 很不自然;音量不适, 声音走调, 有的轻如蚊子叫, 谁也听不清, 有的大声喊叫,破坏了文章的美感。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朗读笑话, 引起大家的哄笑, 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退, 不愿意再读了。
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应循序渐进。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读,一般是坐着的, 要求学生两手稍曲拿书, 人坐端正, 两肩放平;听读后书再轻轻放下, 可以让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或到讲台前读以便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话、读书声音很轻, 课堂上应指名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朗读, 要求做到举止大方、声音响亮, 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 一旦有了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能树立信心, 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锻炼他们自我表现的胆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 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 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 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 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 教师入情地朗读, 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 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课文朗读时,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 把语音读准, 把重音、停顿读好, 然后再做好范读, 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
(四)把握朗读情感
要读好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教学还需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非易事, 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而诵读美文佳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苏教版和人教版都做了精心的排版, 这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 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深邃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把这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文章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 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 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 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 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 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如在学习《在天晴了的时候》这一课文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的意思,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读,感受到“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 首先必须很好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 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知, 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是为了促使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 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
(五)发展个性,激发朗读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项中还是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放在了首位。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5],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是在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练出来的, 这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由情感产生思考, 从而受到品德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并且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此,教师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反思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相当欠缺,而且有些教师对朗读指导不够重视。一般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遵从的语言要求应该是准确、生动形象、有趣、有鼓励性。教师应力避模糊、玄乎的指导语言,如“你们听,刚才录音里这句话读得多精彩”,“读到这里应该饱含感情”等等。这些话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仅止于此,这样的指导语言不是模糊就是玄乎。怎么“精彩”?怎样的处理叫“饱含感情”?这些问题恐怕有些教师自己也没弄清楚,教师应该使用一些让学生抓得住的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是责备,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激励他下次继续朗读,注意问题。朗读形象生动,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做出反馈,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不直接采用评价语,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评价。这样的评价语不是孤立的,是与课文语境有机融合的,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既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端正认识
把《新课标》中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理念落到实处。要纠正那种朗读教学不重要或可有可无的认识,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站在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来认识朗读教学,把朗读教学抓到实处。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和运用汉语,并培养学生在充分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达到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智力,培养习惯。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还是被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教学。
(三)灵活运用朗读训练方式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和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着眼于训练效果,既要因“文”制宜,又要因“人”制宜。朗读训练切忌随心所欲,草草走过场,像搞武术表演一样,把十八般武艺拿来展示一番。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使其通过模仿提高朗读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使训练的形式富有变化,避免单调乏味;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有关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去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朗读欲望。此外,还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开展“课文朗读比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比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感受读书的快乐,以培养朗读兴趣,并从中检查朗读训练的效果。在大胆地将时间让给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引路者,更要积极诱导,巧妙设计,让学生一步步地达到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朗读中的评价,朗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为今后的朗读教学提供更为准确的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艳慧.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探微[J].语文教学研究;2009(4)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赵建华.让朗读唱响小学语文课堂主旋律[J].语文学刊;2010(12)[4] 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J].语文学习, 1993,(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抓住这一兴奋点,积极创设互动情境,以“导”为关键,读中质疑,读中解疑,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彼此的互动交流中感受课文,获取信息,从而激发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但是,上面这一教学过程远远没有实现这一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字词、划分段落上面,导致学生对课文缺乏整体的感知。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这种教师逐段串讲串问、学生碎答的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被动、单向、接受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缺乏合作交流,探究、质疑问难、畅叙感受的机会。没有积极创设互动情境,没能为师生互动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没有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如何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如何个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努力实现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中,师生互动是课堂交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走向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样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和影响,他既指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动态地表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是一个连续的、双向的过程。
(一)营造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以“特殊认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即课 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分强化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服从教师的教学设计为基本方式进行的,没有沟通,没有交往。尤其在语文阅 1
读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课堂,往往变成了“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沉闷气氛。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充分注意到人的生命过程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活动的行为特征。
对此,叶澜教授提出,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共同创造的活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倡导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表现空间,强调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更多的互动和合作交流。现代教学交往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没有沟通和交往,就没有教学。这些共同说明了互动、交流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只有在教学互助、互动、互联、互促过程中,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融语文只是传承、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教学管理与一体的,它的有效运行不仅表现为教师善于施教、精于指导和适当监控,同时也表现为学生乐习、勤于创新和勇于自律。在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题、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从愿意学到自己能学。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思考。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只是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其自主意识
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在语文活动课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构建的、而不是依靠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
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拓展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定位在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上,不要用机械的框框、统一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活动,禁锢学生的思维。否则,长时间地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说什么、怎么说,只会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学生习惯性地按照教师的“吩咐”机械操作,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完善。
要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意识,必须让他们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使主动学习和科学认识相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自主意识重扥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知道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二、走向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课堂上的人际互动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外,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在实践中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但他确实是影响教育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恐怕就是班级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运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切磋。应该说,学生之间的互动比教师之间的互动比师生互动更容易实现,因为学生之间的地位自然平等,心理宽松,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对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包括竞争性互动和合作性互动。不可否认,学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也伴随这竞争;而且,竞争在适度情况下,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应看的哦啊,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尤其重要。在这个意义水暖工,小组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利用。
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由传统
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能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生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生互动是学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活动,其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不再是单一的只是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丰富的互动情境。
当然,课堂上在力求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时,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要避免生生互动的形式化,保证生生互动的过程和质量,真正发挥生生互动的作用,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帮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