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
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
教师提问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1]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2]不合理的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关注并精心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学质量。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笔者对长沙市某幼儿园组织的9个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和幼儿的反应进行了观察,发现幼儿教师在提问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数量多,但质量低
在笔者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次活动至少要提问25次,最多一次高达42次,平均每次活动提问的次数多达32次。高密度的提问已经成为目前幼儿园活动组织中的重要特点。但这些提问的质量都不高,往往是幼儿都懂的要问,幼儿不懂的教师不问;一看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的还问。例如,有位教师在科学活动“认识长颈鹿”中是这样提问的:
教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儿:去过。教师:动物园好不好玩呀?幼儿:好玩。教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呀?幼儿1:大象。教师:还有吗?幼儿2:老虎。教师:还有什么?幼儿3:孔雀。教师:还有没有?幼儿4:猴子。教师:有一种动物脖子很长,它是什么?幼儿5:仙鹤。幼儿6:长颈鹿。教师迅速捕捉:对,就是长颈鹿。然后呈现挂图,接着问:请小朋友说一说长颈鹿长得什么样?头上有什么?身体上面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身体后面有什么?它喜欢吃什么?它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如此高的提问频率与程式化的提问方式不仅显得冗长累赘,而且限制了幼儿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他们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另外,在活动中,教师习惯以“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方式发问,幼儿无需任何思考,就可以机械地用“对”“好”“是”等来对付。这样的提问无法对幼儿的思维构成挑战,容易流于形式。
(二)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存在不公平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被要求答问的机会最多,中等水平的幼儿次之,发展较缓慢的幼儿最少,即教师提问后喜欢请“能干”的幼儿回答,一个活动中有些幼儿获得了5~6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而30%以上的幼儿一次机会也没有。由此可见,教师普遍较多地关注发展较好的幼儿。
如在大班的谈话活动“动画片里的人物”中,小朋友们讲到动画片都很兴奋,老师提了一系列问题,小朋友回答得也很积极。但笔者发现有几个小朋友自始至终都没有举手,于是走过去,听见他们在讨论“奥特曼”,非常投入。等到活动结束后,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举手,有个小朋友说:“不想说。”另外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喜欢叫×××回答问题。”还有一个小朋友说:“我每次举手,老师都不会叫我。”
由于答问机会的不平等,致使一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或宁愿游离在教学活动之外,成为“边缘人”。这种提问产生的负面效果值得教师警惕。
(三)封闭式问题居多,开放式问题少
封闭式问题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够给提问对象以更多的思维空间。[3]笔者在观察中看到的情况是,教师偏向于提封闭式问题,而较少提开放式问题(如图1所示)。请看如下案例:
在中班语言诗歌创编活动“风和云彩”中,老师问:“为什么云会动?”一个幼儿说:“因为我在动。”教师说:“还有不同的回答吗?”又有一个幼儿说:“因为这是动画。”教师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幼儿说:“我动,云也动。”很多幼儿开始加入讨论,究竟是风在动还是“我”在动。教师只好叫幼儿坐好,终于有个幼儿说:“是风吹动的。”教师欣喜地说:“我同意这个小朋友的说法,是风吹得云在动。”
在活动结束后,笔者问教师,既然幼儿对“云为什么动”这么有兴趣,为何不让幼儿探索下去呢?教师的回答是:“我也想这样做,但是如果原计划不能完成,活动就不完整了,只好放弃。我的目标不是讨论云为什么会动,讨论时间太长的话就跑题了”。
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即便提问这么多,幼儿依旧是灌输的对象。他们的兴趣得不到发展,需要得不到尊重;他们的感受不被教师关照,观点也不被教师接纳。教师的启发和诱导都是在封闭的控制系统内进行的,塑造的是幼儿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
(四)教师给予的待答时间太短,不利于幼儿思考
有的教师提问之后,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很短(一般是1秒种左右),回答问题的幼儿要么茫然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这不仅没有发挥提问激发思考的作用,而且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大班音乐活动“小老鼠爬楼梯”中,教师和小朋友戴着小老鼠的头饰来到已经创设好的环境。教师:“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什么呀?”幼儿:“楼梯。”教师:“对了。我们一起来走楼梯,好吗?”幼儿:“好。”音乐起,教师和小朋友一起爬楼梯。音乐停,教师和小朋友都停下来。教师问:“为什么现在楼梯不唱歌了呢?”间隔不到1秒,教师就请了几个小朋友回答问题,小朋友都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教师只好自答。
(五)强调认知水平的问题,忽略非认知水平的问题
笔者观察发现,在教学活动的提问中,63.5%的问题停留在知识(识记)水平,需要幼儿理解、应用和分析的问题只占17.5%,对幼儿创造性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类问题仅占5%,能促进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非认知水平问题仅占3.3%。这说明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思维水平还比较低,同时忽略非认知水平问题,缺乏情感激发。
(六)幼儿回答问题的方式简单,教师的回应方式机械
由表1可知,就笔者观察到的提问情况来看,幼儿“齐答”和“个别回答”的频次较多,分别占31.9%和68.4%,“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后者几乎为零。“齐答”只适合于有惟一正确答案的简单问题,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幼儿思维的肤浅化与表面化。“个别回答”则无法照顾每一个幼儿,一部分幼儿可能得不到关注。教师应当多
使用“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但在访谈中一些教师认为这两种方式比较浪费时间,而且不易管理,因此不愿意多使用,从中可见教师对提问的高控制倾向。
观察统计表明,在教师的应答方式中,“简单肯定”“表扬赞赏”“习惯性重述”是教师应答的三种主要方式,“评价”“简单否定”和“自己代答”三种方式较少,“诱导追问”“鼓励质疑”则更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缺乏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以及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不鼓励幼儿质疑的结果,如下例案例所示:
在一次大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小朋友,你们做过梦吗?幼儿(齐):做过。教师:什么时候才能做梦呢?幼儿1:晚上睡着的时候。教师:为什么非要睡着了才能做梦呢?幼儿2:睡着了才可以看到梦里的形象。教师:说的真不错。梦到昨天早上做了什么?幼儿3:瞌睡虫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梦。教师:回答得很不错。幼儿4:看到了什么就会做什么梦。教师:想得真好。教师:何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木瓜,它问我天上的小鸟为什么没有四只脚呢?幼儿5:用尾巴保持平衡。教师:答得很好。幼儿6:有四只脚太重了,会被大灰狼吃掉。教师:想得很好。幼儿7:如果小鸟有四只脚就变成会飞的兔子了。教师:想得很好。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回应方式单一,给予的肯定评价不仅简单,而且十分单调,不是“很好”“不错”,就是“真好”。这种大而空泛的评价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不可能引导幼儿拓展和加深讨论,致使师幼互动的质量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精心设计提问,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
为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所提问题的性质与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首先应该是难易适度的问题。所谓难易适度,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思维;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4]
其次,好问题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所谓启发性,即能引起幼儿认识中的矛盾,使问题处在幼儿已知与未知的联系处、在其低级思维活动与高级思维活动的联系处,能激发幼儿去积极探索与学习。实践表明,能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问题,大多数是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因此,从提问的内容来看,所提问题应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太空泛,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变化,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从提问的形式来看,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给予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式、多方法进行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教师应考虑认知水平问题与非认知水平问题的结合。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一方面认知水平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频繁地提低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而要多提一些高认知水平层次的问题,让幼儿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发展其分析、综合、评价、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发展也不能忽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明确地把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了首要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情感、态度、兴趣与需要,通过设计提问内容,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二)提问的适时性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似乎随时都可以发问,但是如果认为提问就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即将大错特错。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仅不会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反而会使幼儿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只有在最佳时机发问,提问的效果才有可能最好。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发问时机呢?那就是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之时,[5]也就是问在幼儿有疑之时。只有幼儿产生疑惑时,才会对教师的发问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究。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就会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可见,最佳发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要求教师能够巧于引发、善于创设。有机不发或无机而发,都会给教学带来损失。
(三)如何提问
教师首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其目的性,力求少而精,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能够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反映幼儿的实际需要。
其次,发问要由浅入深,注意整体性。如《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6]这就是说善于提问者在内容的难度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帮助幼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认知结构。[7]
再次,提问要灵活多变,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也是如此。教师的提问方式、提问类型、数量、思维水平等应注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提问可以从导入入手,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奇峰突起;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可让幼儿自由回答、集体回答,也可让幼儿讨论作答。教师可以采取直问、曲问、反问、激问、引问、追问、评论、强化、延伸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此同时,教师的提问应当面向全体幼儿,不要只问“能干”的幼儿、忽略中等幼儿、冷落发展相对较慢的幼儿,以免造成“少数人表演,多数人陪坐”的现象。[8]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差异。如《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9]对不同的幼儿,教师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
(四)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并丰富教师的回应方式
教师“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开拓幼儿的智慧。如果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缺乏必要的思考,那么就很难达到“问”的目的。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完毕的过程,称为解答距。[10]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以达到用“问”激发思维的目的。
在回应方式上,教师首先应加强有指导地评价。有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一律用程度相等的肯定给予回应,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这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应该是简单的评价,而应是进一步的具体指导。如肯定正确的观点,并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或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引导幼儿正确思考的方向。其次,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追求惟一答案。为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想好的框框中去。再次,教师应鼓励幼儿提问,与幼儿平等对话。这意味着不仅要有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
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有可能真正对话,因为“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的不拘一格的交谈。”[11]在对话教学中,师幼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体验和感悟真理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严和生活的美好。”[12]此外,教师要注意丰富语言,能够随机应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性的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13]如“你认为如何?”“你可以告诉我吗?”必要时可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如何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一点鼓励和期待,幼儿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还有不同的看法吗?”“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提问还要从实际出发,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
第二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研究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研究
南宁市教育系统幼儿园 严菊兰
[摘 要]:提问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和主要方式,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兴趣,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的效果。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运用不是很恰当,存在很多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提问方式的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提问方式
引言
教师提问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疑
【1】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仍然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且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幼儿创造性思维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正确的提问方式和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显得颇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观察记录和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客观分析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教师提问过程所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
【2】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本文选取了来自广西某三所幼儿园的10个集体教学活动(包括5个教学活动录像)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的内容是组织活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行为,重点观察记录的是每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和幼儿的反应,发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问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数量多且形式单一
研究者发现,教师提问的类型多为低层次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创造性的问题太少。封闭式问题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 能够给提问对象以更多的思【3】维空间。如果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封闭式问题较多,而较少提出开放式问题,就降低了教师提问的难度,小朋友们不假思索地就可以把答案说出来。以笔者观察的大班语言活动为例:
师:小朋友们,刚刚老师给你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看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颜色?幼:红色。师:那这个是什么东西呢?幼:一只猴子。师:猴子会跳吗?幼:会。师:猴子在干什么呢?幼:吃香蕉。
如此简单,看图说话的提问方式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讲显得非常冗长并且太过简单。这不仅限制了幼儿思维的空间,也剥夺了他们体会故事趣味性的机会。
(二)教师占主体位置,师幼地位不平等
教师由于年龄上比幼儿成熟,知识比幼儿专、深,使教师在教育情境中,特
【4】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语交往中处于优势。如此,幼儿的话语,就成为了教师话语的依附,没有幼儿主动思维的参与,也没有幼儿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意见的参与。以研究者观察的中班语言活动《早餐吃什么》为例:
师:小朋友早上吃的什么?幼:包子、面条、米粉。师:早餐好吃吗?幼:好吃。师:你们早餐是在哪里吃的?幼:幼儿园、家里。师:有谁是在家里吃的?幼:我。师:那你在家里吃的什么?幼:鸡蛋。师:噢,鸡蛋,还有什么呢?幼:米粉。
研究者发现,在这段对话中,教师一直都在不停地发问,幼儿的回答仅仅只是几个字而已。幼儿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与发展。这也显示出师幼在课堂提问中地位的不平等。
(三)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
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 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教师的提问喜欢让积极的幼儿回答。一次活动中, 有些幼儿获得了大约5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而有的幼儿一次机会都没有获得。当然,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忽略能力一般、主动性不强的幼儿,就会使这类的幼儿慢慢趋于边缘化。这种教学活动中幼儿应答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会慢慢地使部分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脱离正常的教学活动轨道。同时,教师的提问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幼儿对问题的反应时间太短,无法充分的思考
有的教师提问之后, 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很短(一般是2秒种左右)。另外,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就会有幼儿举手。大部分教师立即就会请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有的幼儿甚至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根本没有思考就举手了。这就很容易造成幼儿“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不仅没有让幼儿充分发挥思考的功能,反而会容易挫伤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提问质量的策略
(一)转变提问观念,提高对话的艺术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5】指导下进行的。提问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行为,同样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这种生命间的对接、摄养、交融,也是人的生命之本性。„„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移植,知识与技能只有当它们凝聚为生命的智慧时,才有可能进入生命交流与融合的渠道。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使人获得属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它要使人成为人。” 【6】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持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充分理解幼儿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规律,以及幼儿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关注幼儿的有效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一定的环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联想,从而唤醒幼儿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让幼儿自己大胆的表达出来,让幼儿成为整个活动的主体。
(二)精心设计提问, 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 1.问题要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幼儿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那么幼儿园教师能够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是提问的关键所在。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幼儿积极思维;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情况,在所学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为幼儿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
【7】力,尽力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2、注意提问对象的层次
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幼儿。基于幼儿的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的因素,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按照幼儿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问题。例如,请思维能力较强的、自信的和发展较快的幼儿回答稍难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的幼儿回答难度较浅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照顾到每位幼儿,尽可能使每一名幼儿都得到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3、教师应认识到开放式提问的独特教育价值,适当增加开放式提问。教师应树立“为促进幼儿思考而提问”的观念。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这两个角度出发,精心选择恰当的提问【8】方式。教师在日常学中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使教学更具弹性。并且,教师在设计问题和选取提问方式的时候,应尽量考虑到幼儿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当幼儿的反应在教师意料之外的时候也不必惊慌,而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提问真正为幼儿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服务。
(三)注重“平等对话”师幼关系的建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教师与幼儿交流、沟通,幼儿作为幼小个体,明显处于交流、沟通的弱势地位,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求知的动力,幼儿才能充分体现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兴趣。正如陶行知所言,解放孩子的头、脑、手、眼睛等等。教师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摒弃高高在上的教师的“霸权地位”。有些时候,即便没有达到教师所预设的那个“标准答案”,也没有关系。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注意师幼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层层递进地促进幼儿思考、发展。同时,教师应善于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幼儿乐于学习,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9】参考文献
[1] 鞠献利.教师素质论.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75。
[2]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著.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7。[3] 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3。[4] 任娟.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5:20。
[5] 周先进,靳玉乐.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条件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6] 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0一11。
[7] 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5:74。[8] 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2010,(02):68-69。
[9] 康涛霞.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53。
第三篇: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
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
常州市吕墅幼儿
园 陈玉华
[摘要]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开启、组织和促进师幼有效互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本文从新《纲要》视角出发,论述了教师提问的适切性、针对性、启
发性、概括性、开放性和层次性,旨在形成师幼间开放、互动、高效的对话系统,切实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
[关键词]集体教学 教师 提问设计
新纲要理念观照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话语权的霸占和倾泻式灌输,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形成师幼间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对话的开启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会将提问作为最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相互交流,形成师幼之间有效互动。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透彻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客观判断和对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基础上,精心设计,并在教学过
程追随幼儿的反应,不断调整的。提问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和课堂互动的质量,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提问要有适切性,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
3~6岁幼儿思维发展处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时期,语言发展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时期,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提问对象的年龄特点,抛给幼儿的问题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忌用冗长抽象,干涩艰深的语言。如:大班教学活动《
3的加减》中教师想让幼儿看图说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教师的提问是:“这道算式是怎样来表示这件事情的?”幼儿感到很茫然,教师随即调整了问题:“看图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幼儿纷纷举起了小手。再如:中班科学活动《风》,教师想让幼儿探索出扇出的风与用力的大小及扇面的大小是相关的,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时问:“相对来说,扇子的面积越大,扇出的风怎样呢?”幼儿答:“大。”仔细分析,幼儿的回答只是一种猜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相
对”、“面积”这样的词太过抽象了,幼儿无法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设计提问时,应站在幼儿的视角想一想,:“我这样问,幼儿理解吗?听得懂吗?”只有让幼儿听懂了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设计问题的目的,或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唤醒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积极建构;或是引导幼儿拓展思路,深入思考,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最终帮助幼儿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
标,有明确指向性和针对性。如: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学目标定为:
1、尝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在让幼儿观察一些东西放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和后提问:“什么样的东西在水中会沉下去?什么样的东西在水中会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受浮力有关,此问题明显已游离教学目标并是幼儿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不如这样提问:“你看到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的?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浮的?你能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吗?”
从而在帮助幼儿正确建立沉浮概念后顺利把活动指向第一个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切忌提一些与目标看似相关实质无关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帮助幼儿建立思维联结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提问的设计应激发幼儿产生认识冲突,即激发幼儿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矛盾冲突,再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整合、梳理,自我建构,与新的经验产生
联结,达成新的平衡。如:大班散文《秋天真美丽》中欣赏“一阵风吹来,大树一会儿抖落一只金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银蝴蝶”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你认为散文中的金蝴蝶指的是什么?”幼儿:“是美丽的蝴蝶。”师:“小朋友想象一下,一阵秋风吹来,树叶会怎样呢?”幼:“树叶被风一吹飘呀飘的。”师:“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做做小树叶飘呀飘的动作。”师:“呀!这飘呀飘的树叶像什么在飞?”幼:“像一只只蝴蝶在飞。”师:“真美!可为什么散文里说是金
蝴蝶、红蝴蝶呢?”幼:“因为秋天的树叶有的是金色的,有的是红色的,风一吹,就像一只只金蝴蝶、红蝴蝶在飞。”教师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引导帮助幼儿将树叶在秋风中飘舞的形象与蝴蝶飞舞的形象建立起了联结,幼儿不仅理解了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同时也体验了散文中的意境美。
四、提问要有概括性,留给幼儿更多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师幼互动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幼儿充分想象,表达与表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一定的概
括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留给幼儿,让幼儿充分而自由地想象与表达。如:看图讲述《蚂蚁飞上天》,A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蚂蚁会自己飞上天吗?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它?”幼1:“让它坐在热气球上升上天。”幼2:“让它坐航天六号上飞上天。”幼3:“让它抓住小鸟的爪子,把它带上天。”幼4:“把它放在枪口上,砰的一声射上天。”总之,幼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表述完整。B教师设计提问是:“小蚂蚁自己会飞上天吗?谁来帮助它?怎么帮助它?”幼1:“让
小鸟帮助它”,师:“怎么帮助它?”幼1:“让它骑在小鸟背上飞上天。”教师“谁来帮助它?”幼2:“让老鹰来帮助它。”师“怎么帮助它?”幼3:“让小蚂蚁抓住老鹰的爪子飞上天。”相比较,A教师的提问概括性强,B教师的提问就显得琐碎,在幼儿回答过程中B教师需不停追问,造成了时间上的隐性浪费,并且问题:“谁来帮助它”使幼儿的思维束缚在有生命的人和动物上,幼儿的想象受到了限制。可见,提问的概括性越强,幼儿想象的空间就越大,表达与
表现的时间就越多。
五、提问要有开放性,引发幼儿多维思考
幼儿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辩的习惯和辩证看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欣赏文作品时,教师常常会带有倾向地提问:“你喜欢小羊吗?为什么?”幼:“喜欢,因为小羊很善良。”而在大班故事《送给蛤
蟆的礼物中》教师最后的提问是:“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幼1:“我喜欢青蛙,因为它送礼物给蛤蟆。”幼2:“我不喜欢青蛙,因为它太粗心,老是把东西剪坏。”幼3:“我喜欢青蛙,因为它很可爱,它剪坏东西不是故意的。”幼4:“我喜欢蛤蟆,因为青蛙最后只送了块手帕给它,它也没责怪青蛙。”师:“你们觉得蛤蟆怎样?”幼4:“蛤蟆很善良。”因为教师的提问没带任何暗示性与倾向性,因此,幼儿能从多个角度思考,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文
学作品的主题也在幼儿的争议中逐渐明晰起来。
六、提问要有层次性,兼顾不同能力幼儿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由于幼儿在已有经验、思维水平、学习能力上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将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相互搭配,给每位幼儿都有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如故事《毛豆儿的樱桃树》中,A教师第一次设计的提问是:
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
2、他想请朋友吃樱桃,朋
友吃到了吗?为什么?
3、他为什么离家出走?后来又为什么回来了?
4、最后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为什么?结果试教下来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位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A教师反思后进行了重新设计:
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他有一个什么愿望?
2、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他离开后为什么又回来了?回来后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4、朋友来赴宴,毛豆儿心情怎样?吃完樱桃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这
一次A教师将记忆型、描述型问题与思考性、概括性问题相互组合,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幼儿,因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见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难易结合,使问题既具挑战性,又能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在不同层次水平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而言之,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多维思考,自由表达,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开放、高效、互动的对话系统,促
进每位幼儿智力、能力、情感、个性上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
摘 要: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教学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园的集体教学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这样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幼儿园教育的效果,更耽误了对于学生的培养,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教师提问现状问题,探讨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教师提问;现状及其改进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查找自身的不足之处。历史上对于教学提问也有着广泛的研究,比如美国教育家史蒂文斯和白克拉等人就对提问做了大量的数据调查分析,结果证实了提问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认清教学提问的重要意义,加强对于教学提问的能力水平,通过教学提问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1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问题
1.1提问频率过高,实际效果不明显
幼儿园教学因为学生年龄、理解能力以及注意力集中等问题,教师普遍选择采用提问式教学的方法来开展集中教学。有研究数据表明,幼儿园集中教学的课堂提问频率平均40多次,基本上一分多钟教师就会提出一个问题。然而如此频繁的提问却收效甚微,对于教学质量并没有起到帮助促进作用。因为教师的提问频率过高,过于细碎,使得学生对于教学意图的理解产生了困难。比如“认识孔雀”的集体教学中,教师如果先从动物园、以及鸟类动物进行提问的话,学生的作答很容易偏离了教学中心,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1.2提问分布不均,学生机会不平等
提问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提问分布不均,学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平等。有些学生一堂课会得到好几次的作答机会,而有些学生整堂课一次机会也没有。这种情况的发生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教师在教学中缺少对于教学的均衡考虑,为了达到教学进度,实现教学任务,会偏向与提问积极主动、热爱思考的学生;其二,学生的性格不同,有些学生外向活泼,敢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些学生内向腼腆,不敢回答问题。这样的情况下,内向的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失去了回答提问的机会。
1.3封闭式问题多,学生思维锻炼少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所提问题大多是封闭式的问题。所谓的封闭式问题是指教师对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提问,这类问题通常只有一个或多个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提问虽然容易开展,但是往往由于不具备困难程度起不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1.4教师回应机械,师生互动交流差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多采用固定死板的语言进行交流,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以后,基本上用“你说的对”“真不错”等模糊单调的言语作为回应,不加以详细讲解。这样的回应方式既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为学生进行有效知识讲解,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另外,在学生无法作答提问或者回答不正确时,教师通常未能给学生预留充足思考时间或者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而是直接公布正确答案,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提问,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发挥学生思考问题的想象力。
2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改进策略
2.1围绕教学提问题
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教学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兼顾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水平,提前预设好所提问题。教学提问要围绕教学课程,突出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要合理,要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指向性;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在课堂上不应该随意提问,要保证问题的质量和深度,达到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提问方式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2.2设计开放性问题
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辨析,对于开放性提问不准备标准答案,学生能自圆其说,解释合理的均为正确答案。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知识的深度,更可以促进教师精心准备教案,预演教学中的各种可能情况,提升了教师临场处突、随机应变的能力,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灵活运用方式方法实施教学。
2.3语言技巧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提问中要注意语言技巧的运用,在问题设计以及师生交流中要采用多样性的方法,已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比如回应学生作答时要避免模式化的语言,为学生点明回答正确的原因,使学生理解清楚。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要善于启发,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对学习加深理解认识。
2.4问答机会均衡化
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对全体学生负责任的思想,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衡化。一方面,教师要杜绝自己对于学生的偏好,做到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在提问中给与所用人均等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内向腼腆的学生,为他们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多鼓励学生大胆的回答教师的提问,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3结束语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要体现良好的教学思路,突出教学中心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想象力的开阔,多鼓励学生不断求知探索,让教学提问成为学生开启学习之门的启蒙钥匙!
参考文献
[1]朱蓉.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z1):321.[2]刘丹.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6):146-146.[3]王春燕,林静峰.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2):12-18.
第五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1.设计的问题与教学活动相联系。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精心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合理设计问题的切入点,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如:如在《食物金字塔》一课中,开始通过故事《国王和王后的烦恼》引出课题提问国王和王后为什么不快乐?怎样让王子和公主的身体好起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以便后面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适宜性。
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1、心理学家对人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筋,勤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启发幼儿联想,引发想象,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在集体活动中,提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直接把幼儿的思维引向幼儿的生活,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设计层次性的提问。
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希望教师能用自己的教学智慧,让活动精彩,让教学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