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提问
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
提问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儿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从而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有效提问是相对于“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提出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问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与回答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低效提问”是指过易的、过难的、表达含糊的、无意义重复的提问。问与不问一个样,或者问了还不如不问的好,应属“无效提问”。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思维并参与学习过程。有效问题的条件是:
①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封闭的问题”使得讨论枯燥乏味,使课堂失去活力和深度,如科学课上“同学们知道哪些四季常青的植物?”就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在大脑中搜索他所知的所有植物,而“同学们见过冬青吗?”就是一个封闭性问题,它只能引起学生简单的回答而不能促发思维的进一步扩展; ②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难度。鲍里奇认为,有效提问是“能够激起学生兴趣和好奇、聚焦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提问、促使学生反思、提升学生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定是有相当难度的问题。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怕学生不懂,惯于把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零敲碎打,肢解成一系列“小步子”问题,可是,当教师的提问既无一定开放性,又没有一定的难度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很活跃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课堂提问是一项基本的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考。
“满堂问”教学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进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另一个问题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真正的“对话”并没有发生。之所以说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我们时常可以在课堂上看到:当学生提出与教师预定答案不相符甚至相左的答案时,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其实,这种“满堂问”和“满堂灌”的教学一样,二者都没有关注学生,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到教学中。所以,“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做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结果导致课堂流于肤浅嘈杂。
第二篇: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
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设计
常州市吕墅幼儿
园 陈玉华
[摘要]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开启、组织和促进师幼有效互动,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本文从新《纲要》视角出发,论述了教师提问的适切性、针对性、启
发性、概括性、开放性和层次性,旨在形成师幼间开放、互动、高效的对话系统,切实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益。
[关键词]集体教学 教师 提问设计
新纲要理念观照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话语权的霸占和倾泻式灌输,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形成师幼间合作探究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对话的开启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会将提问作为最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相互交流,形成师幼之间有效互动。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透彻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客观判断和对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基础上,精心设计,并在教学过
程追随幼儿的反应,不断调整的。提问设计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和课堂互动的质量,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提问要有适切性,充分考虑幼儿年龄特点
3~6岁幼儿思维发展处于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时期,语言发展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时期,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提问对象的年龄特点,抛给幼儿的问题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忌用冗长抽象,干涩艰深的语言。如:大班教学活动《
3的加减》中教师想让幼儿看图说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教师的提问是:“这道算式是怎样来表示这件事情的?”幼儿感到很茫然,教师随即调整了问题:“看图说说,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幼儿纷纷举起了小手。再如:中班科学活动《风》,教师想让幼儿探索出扇出的风与用力的大小及扇面的大小是相关的,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时问:“相对来说,扇子的面积越大,扇出的风怎样呢?”幼儿答:“大。”仔细分析,幼儿的回答只是一种猜测,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相
对”、“面积”这样的词太过抽象了,幼儿无法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设计提问时,应站在幼儿的视角想一想,:“我这样问,幼儿理解吗?听得懂吗?”只有让幼儿听懂了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设计问题的目的,或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唤醒幼儿已有经验,帮助幼儿积极建构;或是引导幼儿拓展思路,深入思考,突破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最终帮助幼儿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
标,有明确指向性和针对性。如: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学目标定为:
1、尝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在让幼儿观察一些东西放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和后提问:“什么样的东西在水中会沉下去?什么样的东西在水中会浮起来?”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受浮力有关,此问题明显已游离教学目标并是幼儿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不如这样提问:“你看到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沉的?哪些东西在水里是浮的?你能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吗?”
从而在帮助幼儿正确建立沉浮概念后顺利把活动指向第一个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切忌提一些与目标看似相关实质无关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帮助幼儿建立思维联结
《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这里的喻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提问的设计应激发幼儿产生认识冲突,即激发幼儿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矛盾冲突,再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整合、梳理,自我建构,与新的经验产生
联结,达成新的平衡。如:大班散文《秋天真美丽》中欣赏“一阵风吹来,大树一会儿抖落一只金蝴蝶,一会儿抖落一只银蝴蝶”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你认为散文中的金蝴蝶指的是什么?”幼儿:“是美丽的蝴蝶。”师:“小朋友想象一下,一阵秋风吹来,树叶会怎样呢?”幼:“树叶被风一吹飘呀飘的。”师:“请小朋友听着音乐,做做小树叶飘呀飘的动作。”师:“呀!这飘呀飘的树叶像什么在飞?”幼:“像一只只蝴蝶在飞。”师:“真美!可为什么散文里说是金
蝴蝶、红蝴蝶呢?”幼:“因为秋天的树叶有的是金色的,有的是红色的,风一吹,就像一只只金蝴蝶、红蝴蝶在飞。”教师通过问题的一步步引导帮助幼儿将树叶在秋风中飘舞的形象与蝴蝶飞舞的形象建立起了联结,幼儿不仅理解了散文中比喻句的含义,同时也体验了散文中的意境美。
四、提问要有概括性,留给幼儿更多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师幼互动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引导幼儿充分想象,表达与表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有一定的概
括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留给幼儿,让幼儿充分而自由地想象与表达。如:看图讲述《蚂蚁飞上天》,A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小蚂蚁会自己飞上天吗?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它?”幼1:“让它坐在热气球上升上天。”幼2:“让它坐航天六号上飞上天。”幼3:“让它抓住小鸟的爪子,把它带上天。”幼4:“把它放在枪口上,砰的一声射上天。”总之,幼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表述完整。B教师设计提问是:“小蚂蚁自己会飞上天吗?谁来帮助它?怎么帮助它?”幼1:“让
小鸟帮助它”,师:“怎么帮助它?”幼1:“让它骑在小鸟背上飞上天。”教师“谁来帮助它?”幼2:“让老鹰来帮助它。”师“怎么帮助它?”幼3:“让小蚂蚁抓住老鹰的爪子飞上天。”相比较,A教师的提问概括性强,B教师的提问就显得琐碎,在幼儿回答过程中B教师需不停追问,造成了时间上的隐性浪费,并且问题:“谁来帮助它”使幼儿的思维束缚在有生命的人和动物上,幼儿的想象受到了限制。可见,提问的概括性越强,幼儿想象的空间就越大,表达与
表现的时间就越多。
五、提问要有开放性,引发幼儿多维思考
幼儿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辩的习惯和辩证看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欣赏文作品时,教师常常会带有倾向地提问:“你喜欢小羊吗?为什么?”幼:“喜欢,因为小羊很善良。”而在大班故事《送给蛤
蟆的礼物中》教师最后的提问是:“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幼1:“我喜欢青蛙,因为它送礼物给蛤蟆。”幼2:“我不喜欢青蛙,因为它太粗心,老是把东西剪坏。”幼3:“我喜欢青蛙,因为它很可爱,它剪坏东西不是故意的。”幼4:“我喜欢蛤蟆,因为青蛙最后只送了块手帕给它,它也没责怪青蛙。”师:“你们觉得蛤蟆怎样?”幼4:“蛤蟆很善良。”因为教师的提问没带任何暗示性与倾向性,因此,幼儿能从多个角度思考,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文
学作品的主题也在幼儿的争议中逐渐明晰起来。
六、提问要有层次性,兼顾不同能力幼儿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由于幼儿在已有经验、思维水平、学习能力上存在客观差异,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将难易层次不同的问题相互搭配,给每位幼儿都有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如故事《毛豆儿的樱桃树》中,A教师第一次设计的提问是:
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
2、他想请朋友吃樱桃,朋
友吃到了吗?为什么?
3、他为什么离家出走?后来又为什么回来了?
4、最后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为什么?结果试教下来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位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A教师反思后进行了重新设计:
1、毛豆儿种了一棵什么树?他有一个什么愿望?
2、朋友吃到他的樱桃了吗?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他离开后为什么又回来了?回来后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4、朋友来赴宴,毛豆儿心情怎样?吃完樱桃他们一起做了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这
一次A教师将记忆型、描述型问题与思考性、概括性问题相互组合,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幼儿,因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见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难易结合,使问题既具挑战性,又能让每位幼儿都有机会在不同层次水平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而言之,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并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建构,多维思考,自由表达,使课堂成为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开放、高效、互动的对话系统,促
进每位幼儿智力、能力、情感、个性上得到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研究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研究
南宁市教育系统幼儿园 严菊兰
[摘 要]:提问是幼儿园教师与幼儿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和主要方式,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幼儿思维、激发幼儿兴趣,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活动的效果。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目前很多幼儿园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方式运用不是很恰当,存在很多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建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提问方式的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提问方式
引言
教师提问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疑
【1】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仍然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且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幼儿创造性思维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正确的提问方式和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显得颇为重要。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观察记录和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方法,在客观分析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当前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教师提问过程所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
【2】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本文选取了来自广西某三所幼儿园的10个集体教学活动(包括5个教学活动录像)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的内容是组织活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行为,重点观察记录的是每次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和幼儿的反应,发现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问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数量多且形式单一
研究者发现,教师提问的类型多为低层次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创造性的问题太少。封闭式问题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而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 能够给提问对象以更多的思【3】维空间。如果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封闭式问题较多,而较少提出开放式问题,就降低了教师提问的难度,小朋友们不假思索地就可以把答案说出来。以笔者观察的大班语言活动为例:
师:小朋友们,刚刚老师给你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看看这张图片,这是什么颜色?幼:红色。师:那这个是什么东西呢?幼:一只猴子。师:猴子会跳吗?幼:会。师:猴子在干什么呢?幼:吃香蕉。
如此简单,看图说话的提问方式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讲显得非常冗长并且太过简单。这不仅限制了幼儿思维的空间,也剥夺了他们体会故事趣味性的机会。
(二)教师占主体位置,师幼地位不平等
教师由于年龄上比幼儿成熟,知识比幼儿专、深,使教师在教育情境中,特
【4】别是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语交往中处于优势。如此,幼儿的话语,就成为了教师话语的依附,没有幼儿主动思维的参与,也没有幼儿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意见的参与。以研究者观察的中班语言活动《早餐吃什么》为例:
师:小朋友早上吃的什么?幼:包子、面条、米粉。师:早餐好吃吗?幼:好吃。师:你们早餐是在哪里吃的?幼:幼儿园、家里。师:有谁是在家里吃的?幼:我。师:那你在家里吃的什么?幼:鸡蛋。师:噢,鸡蛋,还有什么呢?幼:米粉。
研究者发现,在这段对话中,教师一直都在不停地发问,幼儿的回答仅仅只是几个字而已。幼儿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与发展。这也显示出师幼在课堂提问中地位的不平等。
(三)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
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 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集体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教师的提问喜欢让积极的幼儿回答。一次活动中, 有些幼儿获得了大约5次回答问题的机会, 而有的幼儿一次机会都没有获得。当然,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但如果经常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忽略能力一般、主动性不强的幼儿,就会使这类的幼儿慢慢趋于边缘化。这种教学活动中幼儿应答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会慢慢地使部分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脱离正常的教学活动轨道。同时,教师的提问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幼儿对问题的反应时间太短,无法充分的思考
有的教师提问之后, 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很短(一般是2秒种左右)。另外,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就会有幼儿举手。大部分教师立即就会请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有的幼儿甚至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根本没有思考就举手了。这就很容易造成幼儿“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不仅没有让幼儿充分发挥思考的功能,反而会容易挫伤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提高幼儿园教师提问质量的策略
(一)转变提问观念,提高对话的艺术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5】指导下进行的。提问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行为,同样也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这种生命间的对接、摄养、交融,也是人的生命之本性。„„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的移植,知识与技能只有当它们凝聚为生命的智慧时,才有可能进入生命交流与融合的渠道。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使人获得属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它要使人成为人。” 【6】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持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充分理解幼儿学习活动中的认知规律,以及幼儿学习的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关注幼儿的有效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一定的环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联想,从而唤醒幼儿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让幼儿自己大胆的表达出来,让幼儿成为整个活动的主体。
(二)精心设计提问, 努力提高提问的质量 1.问题要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提问的本质在于使幼儿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得到提高,那么幼儿园教师能够提出具有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是提问的关键所在。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幼儿积极思维;问题太深奥,又会使幼儿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的情况,在所学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为幼儿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
【7】力,尽力避免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2、注意提问对象的层次
教师的提问是要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幼儿。基于幼儿的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的因素,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按照幼儿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设计问题。例如,请思维能力较强的、自信的和发展较快的幼儿回答稍难的问题,让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励的幼儿回答难度较浅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照顾到每位幼儿,尽可能使每一名幼儿都得到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
3、教师应认识到开放式提问的独特教育价值,适当增加开放式提问。教师应树立“为促进幼儿思考而提问”的观念。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从怎样更好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这两个角度出发,精心选择恰当的提问【8】方式。教师在日常学中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使教学更具弹性。并且,教师在设计问题和选取提问方式的时候,应尽量考虑到幼儿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当幼儿的反应在教师意料之外的时候也不必惊慌,而应该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提问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提问真正为幼儿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服务。
(三)注重“平等对话”师幼关系的建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
教师与幼儿交流、沟通,幼儿作为幼小个体,明显处于交流、沟通的弱势地位,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求知的动力,幼儿才能充分体现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兴趣。正如陶行知所言,解放孩子的头、脑、手、眼睛等等。教师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摒弃高高在上的教师的“霸权地位”。有些时候,即便没有达到教师所预设的那个“标准答案”,也没有关系。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注意师幼之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建立,层层递进地促进幼儿思考、发展。同时,教师应善于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幼儿乐于学习,主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9】参考文献
[1] 鞠献利.教师素质论.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75。
[2]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建敏著.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7。[3] 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23。[4] 任娟.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5:20。
[5] 周先进,靳玉乐.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条件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6] 鲁洁.南京师范大学: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10一11。
[7] 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5:74。[8] 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学前教育研究.2010,(02):68-69。
[9] 康涛霞.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优化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53。
第四篇: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辽宁省阜新市教育幼儿园 徐增利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现在的幼儿教师都处于比较年轻化,由于经验问题或是备课、准备不够等等原因,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
1、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小班绘本活动《下雪了》中,教师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下雪了,你看到了谁?它要去干什么呢?董浩宇回答说要去旅行,干扰了幼儿的思路,导致所有的幼儿都跟着他的想法说是去了旅行。幼儿在提问时没有针对性,引导性的提问不够明确。其实下雪了,小动物们会去忙着干什么呢?幼儿应该很好回答的,可就是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出现错误,让孩子们的回答出现偏差。
2、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比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对对碰》中,教师带孩子们认识图形,帮助图形找朋友。教师:小朋友都帮图形宝宝找到好朋友了吗?
幼儿A:找到了!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没找到的?幼儿A:没有!教师:小朋友看看琪琪帮图形宝宝找到朋友了吗?幼儿A:没有。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们看看熊梓彤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熊梓彤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3、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4、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他做的对吗”“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二、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萝卜地里有多少个萝卜呢?”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老师前面有几块萝卜地?每块地有几个萝卜呢?”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 “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④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如语言活动“小鱼游啊游”。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一条小鱼,河水);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一天小鱼在水里游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表达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孤单不快乐。图片上再贴上一条小鱼,提问:“两条小鱼在水里游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三条小鱼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还懂得了有朋友们在一起游戏、玩耍的快乐。
2、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3.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
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避免主观设疑。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
在学习绘本故事《啊呜》时,教师提问:“黑黑的屋子里会是什么呢?”课堂上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找到答案。特别是在讲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家里都有谁》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你们家有几口人啊?都有谁啊?”一个幼儿说:“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于是第二个幼儿也说 “我家也有三口人。”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你们家里没有其他人了吗?我可知道有的小朋友的家里还有长辈哦!是谁呢?”幼儿真的会说出有爷爷、奶奶哦!这时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让我们进一步明确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核心,感受有效提问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关注提问的有效性,做个“善问”的教师。“善问”是一种艺术,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的园地里,善思、善问,自信自如地驾御课堂,与孩子一起收获教与学的精彩!2014.12
第五篇:什么是幼儿园集体教学的回应
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回应
回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与反应的处理,是师幼互动的方式之一。教师回应既体现了教育的互动性,又体现了教育的智慧性,良好的回应行为能启发幼儿思考,促进师幼互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幼儿教师对回应行为还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回应方式单
一、运用指令性语言回应过于频繁、回应用词千篇一律、甚至忽视幼儿的反应不给予回应等诸多问题,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进行了量和质的研究,深入讨论和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回应行为的现状,指出了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教师回应的策略。
本研究分为四部分:
一、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方案。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量的研究。笔者通过观察研究从回应对象、回应方式、回应类型三个维度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并对示范园与非示范园、农村园与城市园、熟练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回应行为进行了比较。
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质的研究。基于对教学现场的观察,结合访谈记录,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运用特点、影响因素、现存问题进行了阐述。
四、结论和建议。针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存在的问题,笔者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教师回应策略两个方面提出提高教师回应水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