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美术教学中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发挥的弊病及其对策
请关注农村美术教学的那一片处女地„„
城东小学 李迎辉
美术新教材的编排十分注重教材内容的精简,编写余地广阔,为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联系当地的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 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留出一定的空间,为 广大美术教师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自己的经验投入教学工作留出用武之地,也为今后美术教材的再改革提供了方便。
可是有的教师却为这张空白页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其机动课更是
奉教材作“圣经”,不敢越雷池半步,割裂了美术课材料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同步前进的特点。本想利用机动课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结果却因为选材的过分陈旧和乏味而与原意背道而驰,反而使学生讨厌上美术课。有的
全然不顾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一些枯燥的专业美术知识、术语过早得灌输给学生。使孩子们视美术课为高深莫,可望而不可及。有的美术教师上机动课选材缺乏目的性,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或者干脆采取放羊式随学生自己画。这种错误的观念严重打乱了教材本身的编排逻辑,使学生的思绪陷入混乱。以上几种错误的材料观严重违背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甚至把教材内容的精简当作是教师的负担。这样不利于新课程改革思潮的推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那么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开垦这片宝贵的处女地,在上面收获丰硕的成果呢?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几方面的材料:
工艺课上要“超越”小学工艺教学对材料准备的依赖性很强,也就是说,工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和学生准备的材料。如果没有材料,工艺课的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不少的孩子怕上工艺课甚至不喜欢上工艺课,不仅仅是因为上一节工艺美术课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还因为他们中有不少的同学实在无法达到把作品做成像真正的“工艺品”那样的精致或老师期望的效果。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就要讲究“超越”。常用的方法是这样进行的:让学生准备一只“百宝箱”,专门收集各类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比如各类塑料瓶、化妆品瓶(盒)、糖纸、旧笔杆等等,也可以是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材料(比如漂亮的彩色纸、各类小珠子、小梳子、小亮片、扣子、小卵石等),这只“百宝箱”就是学生进行工艺创作的源泉。
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学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1、给学生更广阔的绘画空间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把眼光移出教材,移出教室,移出校园,给学生更广阔的绘画空间。如,在画《美丽的叶子》时,可带着学生到校园或林子里观察各种花草叶子的形态、颜色、质感;也可先布置学生带一些不同种类、形状的叶子到教室,举办一个“叶子观赏会”或“叶子的童话世界”。只有学生确确实实地看见了,摸着了,闻到了,观察比较过了,他们才会对叶子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才能画出自己心中的叶子。如,在手工制作课《多彩的小风车》一课中,教师可先告诉学生将在野外举行一个“美丽的小风车”的比赛,引起他们的兴趣后,再告诉他们风车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最后才让他们自己去设计风车的材料、外形及色彩。这样,虽然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变化,但调换了教学步骤后,学生的上进心、竞争意识充分被激活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 》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 了。
.学生是美术作品的“复制者”,教师仍是应试教育的“效仿者”。
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4.欣赏课除了书本上的作品外,还可以走出户外,欣赏家乡的新楼房,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培养立志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思想感情。设计十年后家乡的样子、楼房的样子、马路的样子、学校的样子„„,使学生的思维无限地得到延伸。
教师首先进入角色,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酣畅淋漓的抒发出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这样,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行成了心灵的共
鸣
1、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首先是我们的活教材。”教师应多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见之、触之、尝之、嗅之、听之,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唤起孩子想象的源泉。因此,我常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看看各式各样的草儿、美丽的花儿,摸摸树皮上斑驳陆离的花纹,观察小动物们的行走姿态,倾听鸟儿婉转动听的声音„„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
2、例如:在上《美丽的花园》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戴着课前做好的蝴蝶头饰化成“小蝴蝶”和老师这“大蝴蝶”一起飞到学校的花园里去,只见,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这群五彩斑斓的“蝴蝶”投身于争奇斗艳的花丛中:有的和花儿正在“窃窃私语”呢;有的正和“牡丹姐姐”在跳双人舞呢;有的在和“蜜蜂兄弟”比勤劳呢;有的„„当“小蝴蝶”正处于情绪高涨时,我趁机引导他们大胆想象,进行创作。其作品令人拍案叫好,有:《我是劳动先锋》《我为春天添光彩》《我和月季姐姐在比美》„„令人不得不赞叹儿童的想象力量是无穷的!总之,让他们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手去感触,用心去感觉„„这样,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使了他们的智慧的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世界及精神世界。
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学生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孩子开启了想象的大门,使他们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出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一.重静湖滩地带学校可用柳条态、轻动态
(一)教学理念的陈旧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动态发展的课堂,是我努力追求的课堂,也是我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
美术教育虽然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但学生的兴趣是短暂的,教师若不依据 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而是教师一画到底,学生静态被动地听那
味道同嚼蜡的教导,试想,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呢?相信只有“顺
气童心、投其所好”,再看、听、讲、做等多种综合活动中才能使学生愉快、主动
地想象创新。
而是应以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为终极目的,努力去扶正、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
如上“家乡的水果”这一课时,就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并带来家乡的特产。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水果盛在袋中,让其他同学摸一摸。或将水果切成小块,让其他学生品尝,利用味觉辨别是什么,然后画下来。这样,在可感可知的教学气氛中,孩子既好奇又认真,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描绘出他们内心斑斓而广阔的艺术世界。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
下雪了》一课可选择一个下雪天,让学生去雪中玩玩,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寓教于乐。在游戏之余,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创作便得心应手、各具其态。
2活用各媒材,开拓表现法
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而新课标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因此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
案例2:《有趣的叶印》
一、材料:水粉颜料、各种形状的叶子、底版纸、剪刀、铅笔。
二、制作过程:
1、准备好底纸版,构思草稿,定好构图。
2、概括草稿需要巧妙选择有形态、质感特点的各种叶子进行拓印。
3、选好叶子,接着在叶子上涂色,往纸上一块一块地按画稿拓印。
4、整理(拓印出叶子的特殊纹理效果,使画面质感更鲜明,更独具美感。)
三、注意:
拓印的方法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构思要巧妙、新颖,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叶子(也可加进一些其它实物的形状特点组成画面)。二是涂色要薄要适当,以印得清晰为最佳。三是讲究印得先后次序。
可以通过剪、贴等手段进行工艺创作达到艺术设计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如:开设了《有趣的草编》、《树叶拼贴》、《萝卜雕刻》、《水果拼盘》、《种子粘贴》、《玉米根艺造型》等工艺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玉米根艺造型是吸收了根雕的某些艺术特色,充分利用玉米的根、茎、叶、皮等各个部分,运用切、劈、削、弯曲、组合等方法,制作出质朴生动、情趣盎然的极富自然美和野趣美的艺术造型。其中《天鹅之舞》、《沙漠之舟》、《丹顶鹤》、《孔雀开屏》等作品在艺术节的展台上展出,受到全校师生和村民的好评。
二.重临摹、轻写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啊!为此,在本课中我力求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三大开放:
只有让童心在一片自由的时空中飞翔,才会有创造,有奇迹,有诗意。
农村的教学设备不全,甚至一无所有。导致许多上美术课的学生—味简单机械
重复临摹仿造,美术课成了仿造工厂。学生观察力、表现力“低幼化”,对写生 “望画生畏”。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遍地
都是写生的好材料。如生活中的—·切器皿,蔬菜瓜果,实验室,体育室中形态
各异、质感有别的器材,都能激发他们表现生活的欲望,画出有创意的图画。
三.重室内、轻户外
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当地农村有丰富多采的美术课程资源。农村地大物博,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又很熟悉。这些植物在形状、大小、色彩上有许多变化,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好材料。用这些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仅使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热爱美术、学习美术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而当地农村有丰富多采的美术课程资源。农村地大物博,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又很熟悉。这些植物在形状、大小、色彩上有许多变化,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好材料。用这些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作的欲望。既方便,又实用。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的农村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数量多,可操作性强,趣味性足。利用这些资源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从中感受艺术来自生活的道理。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
把野花的花瓣制作成小饰品、小画册„„
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珍惜我们的环境》这幅画时,不仅讲工业污染,还联系了生活垃圾的污染,教育学生珍惜生活环境,不乱扔废纸,不乱抹乱画等。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依葫芦画瓢。”这些字眼
可能是对目前农村美术教学的真实写照。学生不是“幻想家、空想家”,若不去领
略大自然风光,搜集生活素材,美术创作岂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农村特有的
自然风光、湖光山色,又是创作的最佳源泉。如春辉中学古现代建筑相映成趣,白
马湖波光漭、清澈明净,山水相映;山乡田野鸟雀嬉戏、稻谷飘香:杨梅时节硕果
累累。农民们忙着采摘,叫卖声不绝于耳,小孩偷吃嬉闹,这浓浓的乡土情结又是
哪个生在城市的孩子所能切身感受到的。
在这些创作活动中,孩子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做中学,亲手制作出许多令人赞叹的物件,较好地促进了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也使孩子们认识了蕴藏在大自然中的资源是多么的多姿多彩啊。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蓝天白云、山川河流、奇峰秀岭、红花绿叶、水中的鱼、空中的鸟、天上的。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他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彩虹,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众所周知,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新课程中所蕴含的新理念。
古朴的农家建筑、美丽的朝霞晚霞、蓝天白云、各种奇花异草;能用于造型活动、取之方便的自然土、竹、木、石等,都是学生创作的好材料。四.重绘画、轻工艺
—些人认为,小学美术课就是绘画,而往往忽略了工艺美术。其实,它在
整个小学美术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能提高绘画表现技巧,更重要的
是能使他们心灵手巧,培养高尚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民间工艺美术尤其丰富
多彩:婚姻喜庆、代表幸福吉祥的剪纸,满山飞舞试比高,寄托自己理想的风
筝„„这些都是具有浓郁乡士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而且农村山区有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用砖瓦的泥巴捏制各种小动物,用豆、麦、花生壳、瓜子壳、笋壳叶等农作物或河卵石粘贴各种工艺品。纸板、麻布片、塑料、尼龙、皮革等边角料甚至植物的皮、叶、根等也可以当做材料。杨溪的根雕闻名寸:市
内外,其学生的作品多次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奖,不能不况是因地制宜,吸取了乡土
营养喜获成功的—个典范。如此这般,不但教的得心应手,学的灵活多样,又废物
利用,节省资金,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又何乐而不为 呢? 乡土乡情浓郁如荼,民间艺术纷呈异彩。不必羡慕城市里先进的教学设备,只要更新观念,针对弊病,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同时能注意趣味性、创造性、实践性,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提高创新素质,使农村教学也照样能 跟上时代改革的主旋律。
总之只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围墙,融入社会,放眼农村广阔天地,挖掘农村特有的资源,开展“以农为本”的系列活动,把生活和美术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农村孩子都能绘童心、露童真,都能画出特色、画出个性、画出真情实感。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一次次教学课堂探索中我们总感到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与遗憾!我觉得,美育是一门即遗憾的又很美的艺术,在一次次的遗憾中我找到美的不足。如果我们的“美”育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那么,一颗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教师用爱心施教的同时,要给学生创设适宜的人际环境,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舞台,让学生在实
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写生课不妨带学生去野外果园、农贸市场、山麓湖畔,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
3、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想说,给学生一片片想象的天空,学生就能释放潜在的才能,释放出一种你意想不到的能源。请让作为教师的我们共同来精心地耕耘和栽培吧,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的想象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使他们能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满载而归。
1、《少儿美术》
2、《中国美术教育》
3、《中国中小学美术》
4、《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
秋叶飘落、秋果累累、秋收农忙、秋林漫步、秋菊丛中„„
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以美激趣: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驱使学生带着多方面情感去完成一幅美术作品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而且可以达到“曲径通幽”之效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挖苦;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用真诚和善良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作业
我们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好美术,让美术课变成孩子们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构思,大胆描绘勾画出自己美好明天的知识殿堂。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
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
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新的桥梁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人生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第三篇: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探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应通过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这个过程,重要的是对学生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学生,启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神奇的幻想。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教师的职责,而美术学科则是特别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学科之一,因 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在美术课中除了创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励、指导学生大胆创造,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美术课中,在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是进行创作活 动的一项基础,在体现创造思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做法;允许学生自由表现,同时鼓励敢想勤思;培养创造性思维首先因该解放学生思想,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式并且对新思维给予及时肯定、鼓励和正确引导。知识越丰富,技能越熟练,人的视野也越开阔,创造思维也越活跃,作品也越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要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则要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因此美术教学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创造性的富有魅力的课,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有着重大的作用。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要引导培养学生具有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四篇: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
十一、二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初级中学
梁永红
第五篇:论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论农村中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要】:《教育与创造》中提出:“只有创新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创新,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知识,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创新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改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意识,中学美术,激发兴趣,审美意识。
一、正确认识、改变观念,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
必须正确认识美术课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正确对待每一门课程。有了这一前提,之后的一切才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于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显得由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构想或表现,还是美术绘画学习过程本身,都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讲授整体的观察方法及对比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的观察所要描绘的物体。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绘画训练中准确的描绘各种物体。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教学将为我们提供这种创造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宽广沃土。
二、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知道人人皆可创造出美丽独特的作品,给他们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你将会发现不同凡响的改变。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我们经常看到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压抑个性、千篇一律、乏味的重复。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另外,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思维定势转变教师思想教育观念,要明确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社会并不需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专业艺术人才,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对于艺术创作,学生总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即认为这些艺术作品不是一般人所为,我们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殊不知这种认识阻碍了我们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创新的激情与动力。而创新,首先应该养成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要让学生务必形成“创造力人皆有之”的概念,形成创新活动并非局限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少数人身上,创新活动应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的一种活动,要让每个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并非局限于发明创造新产品、新理论、新定理,发明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生活中的每一处景物、每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动脑、敢于创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
三、采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比如:在《触摸美丽》一课中我将同学们带入大自然,让他们闭上眼睛在清新的空气里自由地行走,随意地触摸身边任何物体。同学们会高兴地大叫,张开胳膊飞翔,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实在是太珍贵了。在同学们放松的同时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有些同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美术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感,有着一种畏难心理。他们认为绘画特别难,画出来的事物不像,只追求的是像与不像,不是讲究构图合理、线条流畅、色彩美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因地制宜,寻找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和游戏、最感兴趣的话题;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身边入手,通过装点自己的居室、生活学习用品进而深入到课堂美术学习中。比如:根据本地优异闪光的陶瓷艺术生产产业,我经常组织学生深入调查、欣赏,在充分了解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后在美术课堂上让同学们运用陶泥来进行塑造和表现。在激发出学生兴趣和自豪感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美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美术创作毕竟不是理性思考,没有1+1=2那么难,只要你用心去做、用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思维去创造都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适当地提出任何主题的表现不会只有一种方法,应该挑选大家最擅长的。有些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那么就发挥他的长处,有的绘画课,可以用剪贴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出来。
四 在创新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行为美、心灵美。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现,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愉快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生存。如<<寻找美丽>>这节课,教学提示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美在哪里,放在哪里最美,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并学会表达美、学会审美和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
参考文献:(1)《教育与创造》(2)《美术课程标准》(3)《教育心理学》
(4)《美学原理》(5)《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三门中学
温月娥 20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