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范文)
感受大潮之雄奇
揣摩表达之美妙
——《1观潮》学习导航
【解读文本抓奇观】
《观潮》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听到、看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写声音“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震得“大地颤动”;写景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飞奔而来,势不可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这样清晰的行文顺序,既向学生们揭示了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又给学生提供了一篇理清文章脉络的经典范文。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魅力,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为学生学习本组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确定目标扣奇观】
1、朗读课文,能准确认读“屹、鼎、崩”,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能准确认读并书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13个生字,并且能给生字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与壮观,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重点目标)
3、学习课文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难点目标)
4、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第3、4自然段。【教学理念读与悟】
语文教学应重视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交流、读中积累。努力让学生把读与悟、读书与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钱塘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生动的语言,揣摩表达的方法。【课前准备要充分】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屹、鼎、崩”,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圈出“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13个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友情提示:a、注意读准后鼻韵母。
b、读准多音字。闷(mân)雷
薄(bó)雾
颤(chàn)动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c、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2、学生收集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大潮景象的课件。
3、读读课文,思考: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后面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全文围绕哪个词语在写?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奇观时是按照什么顺序?重点写了什么?
5、重点内容又是按什么顺序在写? 【围绕奇观巧设计】
一、观看大潮奇观,激发神游欲望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她惊天动地,气吞山河;她清新秀丽,美不胜收。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神游过什么名胜?
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播放《钱塘江大潮》课件。
板书课题,揭题:
1、观
潮
看课题,结合课文思考:作者观潮的顺序是什么?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在小组内介绍搜集的钱塘江大潮资料。
2、各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看看是否读准了字音。
3、小组交流: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后面4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全文围绕哪个词语在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个人展示本课生字、新词。
三、研读课文品味奇观
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句子中的哪些重点词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怎样读出 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
小结板书:听到:闷雷滚动、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震得大地颤动
看到:一条白线、白浪翻滚、万马奔腾、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漫天卷地 朗读提示:要表现“潮声越来ls越大,潮头越来越近、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朗读时语音应由低到高,语气应由轻到重,语速应由慢到快。
四、梳理脉络学表达
1、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奇观时是按照什么顺序?重点写了什么?重点内容又是按什么顺序在写?
小结: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听到、看到和感到的壮观景象。
小结:潮来之时: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2、按作者表达的顺序背诵4、5自然段。
五、拓展与延伸
1、链接资料袋,思考钱塘大潮形成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
。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
3、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设计:
1、观 潮
(时间先后)
(空间方位)
(声)
(形)
潮来前
远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奇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潮来时
近
山崩地裂
白色战马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潮退后
观
恢复平静
水涨两丈
自主探险
自悟方法
——《2雅鲁藏布大峡谷》学习导航
【教材分析抓“神奇”】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层次清晰,作者通过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神奇和生物的多样性,表达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学情分析抓“好奇”】
“雅鲁藏布大峡谷”就像一位久藏闺阁的美丽少女,刚刚掀开盖在头上的面纱一角,便激起学生的好奇。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小组合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对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很感兴趣,他们急于想知道“神奇的大拐弯”、“谷底谷内的截然不同的景色”、“九个垂直的自然带”等等。因此学习本文时,要充分利用和保护孩子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目标制定扣“神奇”】
1、朗读课文,能准确认读“穆、玛、涓、脉、卉、罕”6个生字,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能借助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理解“涓涓、花卉、罕见、咫尺为邻、一争高下”的意思。
2、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重点目标)
3、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重点目标)【教学理念顺势而导】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既然学生对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兴趣盎然,对峡谷内的一切景物充满好奇,教学就要顺势而导,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处理信息,合作完成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险任务。【课前准备搜集处理信息】
1、朗读课文,圈出文中“穆、玛、涓、脉、卉、罕”6个生字,画出生字
所在的新词,连词联句多读几遍;
2、借助字词典,结合课文中的词句理解“涓涓、花卉、罕见、咫尺为邻、一争高下”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搜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一组:地理环境;
二组、三组:气候条件;
四、五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重点搜集“九个垂直自然带”);
六、七组:环境特点(重点搜集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过程设计重探险】
一、激起探险的兴趣
上节课我们神游了钱塘江大潮,感受了它的雄奇与壮观。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去欣赏她那美丽的风光;去考察她的地理环境、环境特点、气候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去探究她的形成原因。
二、在文本的世界探险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画出有关句子,圈出重点词语。(温馨提示:第二自然段是地理特点;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一句是什么句?作用是什么?)
2、自我整理,小组交流。
地理特点:最高(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长(504千米)
方
法 最深(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6009米)
列数字、做比较 美丽风光:雪山冰川、原
始森林、万年冰雪、沸腾的温泉
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直插入云
举例子 皑皑白雪、神来之笔
生物多样性:植物博物馆
动物王国
举例子
3、在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美丽的风景时,具体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找出具体的句子。
小结板书: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
三、在网络和书籍的世界探险
1、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按图片、文字归类整理后展示到黑板。影像资料等讲解时播放。
2、展示交流。(分地理环境、环境特点、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形成原因等进行展示。)
地理环境(险峻)
环境特点(壮丽)
气候条件(潮湿、多雨雪)
动植物资源(丰富、罕见)
3、亲身经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有何感想或感受。a、马蹄形大拐弯
b、大峡谷
c、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
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由下游往上分别是:绒扎瀑布群、秋古都龙瀑布群和藏布巴东瀑布群。其中,藏布巴东瀑布群包括藏布巴东瀑布Ⅰ和藏布巴东瀑布Ⅱ等两个瀑布群。藏布巴东瀑布Ⅱ最大,高35米,宽62.57米。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
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d、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植被
四、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写导游词。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地理特点:最高(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长(504千米)
列数字
作比较
最深(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6009米)
列数字、做比较
美丽风光:雪山冰川、原始森林、万年冰雪、沸腾的温泉
涓涓细流、帘帘飞瀑、滔滔江水、直插入云
皑皑白雪、神来之笔
举例子
生物多样性:植物博物馆
动物王国
举例子
以读为主
学习表达
——《3鸟的天堂》学习导航
【教材分析抓动静】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巴金爷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写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目标制定扣动静】
1、朗读课文,能读准“榕、暇、抛”的读音,并能口头组词,能结合词语查字典理解“暇”的意思;能书写“灿、烂、竿、茫、桨、规、律、支、株、缝、隙、耀、梢、寂”,并能用这14个字组两个不同的词。
2、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静态与动态描写。(重点目标)
3、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4、感受文中人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
5、难点目标
理解本课重点语句:
①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榕树,树干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②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③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学理念读为主】
以读为本,读中感受情景,读中想象画面,读中理解语句,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揣摩写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渲染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以此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课前准备重能力】
祝贺你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掌握了落实字词目标的方法!请你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完成“生字、新词”的预习任务。下面是能力目标的预习任务,看看你能独立完成多少?
1、查字词典,结合课文思考:题目中“天堂”原本指什么?在本课指什么?
2、“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
3、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各是什么时候去的?每次都看见了什么?
4、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有何不理解的问题? 疑难句子预设:
(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伸进泥土里。(友情提示:树大,根多)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空隙。(友情提示:枝叶茂密)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友情提示:充满生机与活力)
5、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榕树的?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友情提示: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方法叫静态描写。)
6、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笔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 【教学设计入境入情】
一、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同学们,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不是在钱塘江观潮,就是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大家感觉如何?想不想到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去看看鸟的天堂啊?
播放录像“鸟的天堂”。教师解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壮观。
板书课题,揭题:同学们预习了课题,谁来解释课题的意思? 《鸟的天堂》一课,重点写了什么?
二、读中感受榕树的静态之美,学习静态的描写方法
1、抓住重点读文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1)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榕树的?抓住了哪几方面写
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哪些句子写得好?有何不理解的问题?
(2)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哪些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笔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
2、全班展示互动 教师引导:(1)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其中“枝”、“叶”写得最详细。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从中体会到什么?
(2)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伸进泥土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如何读才能表现榕树的“大”?
(3)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空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抖。
在学生感受到树叶的翠绿美、光泽美之后,重点理解“新的生命在颤动”指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如此茂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树木吗?怎样读才能表现榕树叶子茂密、满生机与活力?
(4)如果你是作者,你怎样赞美这棵大榕树?读出你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小结: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是在傍晚,鸟的归巢了,因此,他们只看见一株大榕树。于是,作者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对榕树的“根、枝干、绿叶”进行了静态描写,重点写了“枝干和绿叶”,把榕树“硕大无比、枝干不可计数、绿叶茂密、充满勃勃生机”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读中感受鸟儿的动态之美,学习动态的描写方法
1、作者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体会到什么?怎样读才能表现鸟的自由自在、生活快乐?小组展示互动。
2、作者写小鸟是按照“由一两只”到“一群”再到“一只画眉鸟的顺序,尽管小鸟千千万万,写来一点不乱,井然有序。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我们再好好读读,用心揣摩。
小结:作者写鸟的部分采用的是动态的描写,这样动静搭配来写,更加突出了鸟的自由自在、生活快乐。因此,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赞叹: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指什么?第二个指什么?作者为什么称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呢?合作者一起发出你内心的感叹!!(读)
四、拓展练习
1、请你为保护野生动物写一段公益广告词。
2、填空: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了,到处都是(),到处都是()。(),(),(),(),有的站在树枝上(),有的()起来,有的在()翅膀。
依照本文写法,用几句话写“课间十分钟”时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欢快热闹的场面,要求用上句式“有的„„有的„„有的„„”。板书设计:
大榕树
大
茂盛
生机勃勃
鸟的天堂
(静态)
(和谐
留
恋)
鸟
多
欢快
自由自在(动态)
晚霞在“变”中绚丽 课堂在“动”中精彩
——《4火烧云》学习导航
【解读文本抓住“变”】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向我们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消失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语言富有韵律美,清新动人。文中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读者充分领略了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学情分析促观察】
人人都看到过火烧云,却很少有人仔细的观察过火烧云。更不会有作者那么深的感受,那么丰富的想象。因此,可采用电教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反复观察火烧云的颜色美、形状美、变化美,大胆想象表达美。【目标制定扣住“变”】
1、朗读课文,能读准“檀、盈、凶、庙、惚”字音,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象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从变化中抓特点。(重点目标)
3、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难点目标)
4、使学生感受到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理念靠自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朗读、自主想象、自主表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前预习围绕“变”】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生字“檀、盈、凶、庙、惚”,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
2、读课文,圈出文中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形状变化的词语。
3、读课文,圈出火烧云上来后,大地上人与物变化的词语。
4、把以上三个变化用词语按顺序整理出来,想象当时的景色。【教学设计突出特点】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播放课件:火烧云)
老师解说: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看,她的颜色多丰富啊!有红彤彤的、有金灿灿的、有镶嵌着金边的„„她的变化多快啊!一会儿红的似火、一会儿黄的如金、一会儿半紫半黄„„再看她的形状,正可谓千姿百态,变化多端。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现代女作家萧红到天空中遨游,领略一下大自然的壮美,感受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
板书课题:4火烧云
2、展示整理的词语,想象当时的景色 a、大地上人与物变化的词语:()
感情朗读温馨提示:读第 1、2 自然段,可把文中“了”字的读音适当延长,读成近似“啦”的读音。b、火烧云颜色变化的词语:()感情朗读温馨提示:读第3自然段,颜色变化又多又快,要读出急切的语气,速度可稍快些。
c、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词语:()
感情朗读温馨提示:读第 4 自然段至第 7 自然段时,随着一种形状的出现到模糊、消失,要读出先惊喜、后惋惜的感情。
3、抓住重点悟特点,展开想象学表达
(1)火烧云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a、你认为下面句子那一种写法好,好在哪儿?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
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________________特点。b、从“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颜色?(2)火烧云形状变化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儿感悟到的。
a、你认为下面句子那一种写法好,好在哪儿?
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的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马是跪着的。
第一句,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写,不仅使文章生动、具体,还突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美。
b、教师点拨:作者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时,按“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个顺序,并融入自己的想象,在瞬息万变中,捕捉了清晰、印象深刻的造型,动静结合,寓情于物,强化了火烧云的变化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了火烧云的美。
c、指导观察,发挥想象,进行表达
“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播放火烧云录像)观察、想象:它们像什么呢?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顺序进行交流。
4、发挥想象、拓展创新。
小练笔。以《多变的云》为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对天空中的云进行描写。板书设计:
4火烧云
颜色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美
特点 多、快
马:
形状 狗:(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狮子:
《语文园地一》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流连忘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寻到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明,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写作文。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a、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a、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c、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第二篇:人教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A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huǎng hū
fèng xì
yì lì
qí tóu bìng jìn
()()()()
zhèn jìng
zhào yào
huī fù
ruò yǐn ruò xiàn()()()()
二、辨字组词。(12分)
卉()涛()梢()
奔()滔()稍()
崩()茫()张()绷()芒()涨()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昂()东()焦()不()久()()雨
神()莫()()()飞瀑()()细流
四、选词填空。(9分)
横贯 横卧
1.青藏铁路()羌塘草原,游客可以在火车上领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2.长城像一条巨龙()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
继续 连续 持续 3.我们班()三周获得流动红旗。4.大雨整整()了三个小时。5.下雨了,球赛仍在()进行。
注意 保护 遵守 爱护 保持
6.()交通秩序,()公共安全,()公共财产,()环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五、句子加工厂。(6分)
1.火烧云的形状变换无穷。(改为带感叹号的句子,意思不变)
2.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电脑了,我非常高兴。(改为带问号的句子,意思不变)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扩句)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6分)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A.他的作文提纲写得很好。B.我们要刻服困难,努力学习。
C.既使遇到困难,他也能想方设法解决。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B.我们要发挥成绩,改正缺点。
C.他在赛场上非常冷静,发扬了正常水平。
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A.因为„„所以„„ B.即使„„也„„ C.无论„„也„„
七、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6分)
八、课内阅读与练习。(10分)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句话中“犹如”和“如同”都是 的意思。“浩浩荡荡”是形容浪潮。“山崩地裂”是形容浪潮。
2.这句话有 层意思。前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后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
九、课外阅读与练习。(17分)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陡峭,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山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漂。有时像要碰着山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
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她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善良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1.“山巅”的“巅”是()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除部首外还有()画。
2.这篇文章第2、3、4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三是,(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 的描绘,反映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过渡句是第 自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
4.作者把山比作、、,把水比作,还用、来比喻船。
十、习作。(20分)
假如你是生活在“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请你写一段话来赞美南国风光或感谢当地农民。
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ǎng hū
fèng xì
yì lì
qí tóu bìng jìn
(恍 惚)(缝 隙)(屹 立)(齐 头 并 进)
zhèn jìng
zhào yào
huī
fù
ruò yǐn ruò xiàn(镇 静)(照 耀)(恢 复)(若 隐 若 现)
二、辨字组词。
卉(花卉)涛(波涛)梢(树梢)
奔(奔跑)滔(滔滔江水)稍(稍微)
崩(山崩地裂)茫(苍茫)张(开张)绷(绷带)芒(光芒)涨(涨水)
三、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昂(首)东(望)焦(灼)不(安)久(旱)(逢)雨
神(秘)莫(测)(帘)(帘)飞瀑(涓)(涓)细流
四、选词填空。
1.青藏铁路(横贯)羌塘草原,游客可以在火车上领略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
2.长城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3.我们班(连续)三周获得流动红旗。4.大雨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5.下雨了,球赛仍在(继续)进行。
6.(遵守)交通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环境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五、句子加工厂。
1.火烧云的形状可真是变换无穷!
2.爸爸终于答应给我买电脑了,我能不高兴吗?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六、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是(A)2.下列句子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3.“你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不能把它作为骄傲自大的资本”。给这句话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是(B)
七、古诗人留下了许多有关钱塘江潮的著名诗句,如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把你收集的这一类有名的诗句写下来吧!(至少两句)
苏东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李白: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倾堆琉璃。
八、课内阅读与练习。
1.这句话中“犹如”和“如同”都是好像的意思。“浩浩荡荡”是形容浪潮规模大,气势壮。“山崩地裂”是形容浪潮声势浩大。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前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形状,后半句是写大潮涌来时的声音。
九、课外阅读与练习。
1.“山巅”的“巅”是(上下)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山)部,除部首外还有(16)画。
2.这篇文章第2、3、4段的结构相同,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写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山奇,二是水急,三是船险,(用两个字概括)。全文通过对三峡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喜爱三峡、赞美三峡的思想感情。3.文中的过渡句是第5自然段,它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4.作者把山比作蘑菇、骆驼、仙女,把水比作野马,还用摇篮、竹叶来比喻船。
十、不提供答案。
第三篇:部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2019
单元分析及时间安排
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为“对花鸟的热爱”,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借助体事物抒发感悟的方法。表达和习作紧贴生活实际,园地总结方法,并再次延伸拓展。
《白鹭》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白鹭》抓住描写对象神似的特点来表现对对象特征的写法,学会粗线条的勾勒和写意的手法表现歌颂对象的特点。《落花生》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课文重点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神体而而对刚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对比手法在变中的作用。《桂花雨》要求想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家乡的思念的感情。《珍珠鸟》要求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信赖,往往创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体会作者与珍珠乌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课时安排:
《白鹭》2课时
《落花生》1课时
《桂花雨》1课时
《珍珠鸟》1课时
《制定班级公约》表达1课时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2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1.白鹭
课题
白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白鹭》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意飘逸、意境悠远,不仅是白鹭的形体高雅脱俗给人以美感,白藏寻常的觅食、栖息飞行的生活习性,在作者笔下成了富有情趣的“钓鱼”“望”“晚飞”图,韵味十足,诗意横生。文章短小精悍,首尾呼应,语言精练形象,正是引领学生感悟美、欣赏美、享受美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虽有接触,但读的并不是很多。本篇散文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生活总学生对白鹭见的并不多,所以认识较少,想要让学生表达交流感受,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结合网络图片和文字提前了解认识白鹭,从而可以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
学习目标
1.认识、“鹭、匣、嗜”等6个生字,会写“鹤、框、嫌”等10个生字。自主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精巧美、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5.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练笔,培养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内涵,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美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能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写话。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诗画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课件出示)请大家轻声读一读。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晓风。
猜一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鸟?(板书课题)试着读读它的名字。曾经有很多人都写过白鹭。老师已经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看黑板,观察课题)看这个“鹭”字是什么结构?怎么写才美观?(这个字不能写得太长,要运用“让笔”,尤其是“鸟”字,要写得扁一点儿,宽一点儿。)老师之所以想让大家把这两个字写美,是因为白鹭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的鸟。
二、预习汇报,落实字词
活动一:
1.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你对白鹭的了解?
2.指名课文朗读情况检查。
3.指名读生字词、理解词语。(课件出示)
1.学生汇报对作者、对白鹭的了解情况。
师:大家课前预习了课文,郭沫若笔下的白鹭是怎样的呢?对作者,对白鹭、对课文的生字词分别有怎样的了解?
2.了解对课文的熟悉情况。师生及时点评,正音。
3.生字:(观察课件中的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特点)(课件展示)特别指导:鹤、嗜,在书上练习写一遍。
很多生字,你只要第一次写它时是用心写的,你便会很快记住它,而且很难忘记它。
词语: 嗜好 美中不足 悠然 铿锵(先让学生说出意思,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声音是“铿锵”的,如锣鼓声铿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二:
浏览课文,想一想:
1.在作者眼中和心中,白鹭是什么?(横线画出)
2.小组合作: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写批注)
1.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件出示思考题)
(1)在作者眼中和心中,白鹭是什么?(课件出示句子)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
2.完成以上练习。
作者说白鹭是什么?谁来说说?师出示句子,读句子(女同学读第一句话,男同学读第二句话)。
谁来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鹭的?
并把优美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板书:颜色 身段 觅食 栖息)
四、指导书写生字
活动三:
学生练习写字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嫌、嵌二字,师示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作业
1、练读课文,写生字词。
2、摘抄自己喜欢的片段。
板书设计
白鹭
颜色
身段
觅食
栖息
学后反思
1.白鹭
课题
白鹭
课型
新授课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复习导入
1、生词听写
2、在作者的心中、眼中,白鹭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
过渡:白鹭美的恰如其分。那总结的来说,从1-5自然段中我们捕捉到的是白鹭的形态美。那白鹭除了形态美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中捕捉到白鹭的哪些美,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接着找找吧?
二、赏读课文,感悟“精巧”
活动一:默读课文第1至5自然段,画出体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句子。
活动二:
1.从第六自然段中,我们能捕捉到了白鹭怎样的画面?(给图画命名、如何描绘美、白鹭的神态)
2.用同上的方法学习第7和8自然段。
(一)感受精巧之美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是怎样具体来描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至5自然段。把体现白鹭“精巧”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学生汇报。
3.再思考:“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合。”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4.精读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
(1)谁来读读这段话?
(2)这段话中,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白鹭的精巧之美的?(蓑毛、结构、长喙、脚)
(3)这段话在语言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作者运用了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了几组反义词来体现白鹭的“精巧”。)
(4)是啊,因为白鹭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作者也忍不住赞不绝口,不由自主写出了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把这段话改成诗歌的形式来读读看,说不定会更有韵味。(课件出示)
①试着读诗,读出诗意。(学生试读,指名读)
②再配上音乐读,读出节奏感,读出停顿,读出轻重,读出抑扬顿挫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那雪白的蓑毛,↗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那铁色的长喙(huì),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 减一点儿∕则嫌短,↘ 素一点儿∕则嫌白,↗ 深一点儿∕则嫌黑。↘
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教师进入情境点评。(如:这白鹭,真是无与伦比啊!)师:难怪作者会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二)体会“三幅”优美图画
1.齐读第6自然段。
2.从第六自然段中,我们捕捉到了白鹭怎样的画面?
(站在田间钓鱼的画面),我们取名为“钓鱼图”。
3.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写出来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再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一幅画,生动的描绘了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的迷人景象。
4.白鹭栖息的画面也很美!怎样描写的?
(运用拟人修辞,“望哨”)
5.在栖息中的白鹭是怎样的一种神态?
(悠闲)
师:既然在你眼中那么美,美的是那么悠然,你能用这种悠然美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三)用同上的方法学习第七八自然段
(瞭望图、低飞图)
三、赏文赏景,说话练习
活动三:
结合ppt例子,模仿第5自然段
1.对比赏文。(课件出示)
师:老师第一次读这段文字,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回顾,原来,这段话的句式和我国古代的四大美男之一的大才子宋玉写的一段赞美邻家女子的话很相近。
我们来欣赏一下: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郭沫若)
例1: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
师:大作家郭沫若尚且模仿古人写文章,把白鹭写得如此美妙绝伦,我们也来学学大作家,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美。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来欣赏老师收集的生活中的美: 好比我们看到的花,草,树。
2.写“美图”。师:这些美丽的景物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荷花。请大家来读读。
例2:那层层叠叠的花瓣,那红里透白的颜色,那绽放的花骨朵,那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增一点儿则嫌多,减一点儿则嫌少,浓一点儿则嫌红,淡一点则嫌素。衬着河池,伴着荷叶,犹如仙子,美丽动人。
你们也来试试吧!老师相信你们写得会更美!
3.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说话练习。
课堂小结: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很多不一样的美,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
五、作业
1.写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
2.推荐阅读:郭沫若《石榴》和高尔基《海燕》尝试捕捉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
板书设计
白鹭
精巧
韵味无穷
诗
学后反思
2.落花生
课题
落花生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大多孩子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学习重点
1.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课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活动一: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①读准字音,画出不懂得词。
②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话概括出
2.请学生们结合文本找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相应段落。
1.学生采用朗读和自由读的形式,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①学生交流:亩、尝、吩、咐、茅、榨、榴
②汇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共用了2个自然段,议花生用了13个自然段,借以引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详写:议花生。略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三、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活动二:
1.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2.默读文本,谈谈花生好处?
先自学批注,再小组交流。
1.想象情景,学生自由读再分角色朗读一家人谈论花生的部分。
2.教师提问:从这段对话中知道了花生的哪些好处?榨油、味美、价钱便宜。
3.重点读父亲的两次对花生的评价。
4.再读父亲的话,体味父亲的话。要求学生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并分角色读出他们的不同生长特点。
随机提问:他们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呢?
四、合作探讨
活动三:
1.小组交流:父亲的话的深意。
2.请学生说出对父亲话的理解,并用相应的句式来表现: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虽然,但。
1.学生自由交流想法,思考父亲的话的深意。
2.师生探讨“落”的好处。
落到土里才结果,更能体现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
3.学生齐读父亲第二次议花生部分并交流作者听了父亲的话后的感受。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受,即“深深的印在心里”
2.出示作者简介,引出许地山的一句话,做有用的人。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学习之中。
六、作业设计
课后小练笔
板书设计
落花生
主次分明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借物喻人
略
略
略
详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学后反思
3.桂花雨
课题
桂花雨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学习的重点,学习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因为拥有众多的宠爱,情感方面有些麻木。尤其是他们大多没有远离过故土,对家乡的情感不是很浓厚,对于文中所蕴含的的思乡之情体会起来有难度,这是他们学习本课的难点。在学习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进行各方面的引导,特别是从背景方面。让学生在品读、想象、感悟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品读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爱花思乡之情。
3.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意思。
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2和3
课前准备
1.作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主要文学成就等。(师生)
2.搜集桂花的资料,对桂花有较详细的了解。(师生)
3.通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中生僻词语的意思。(学生)
4.学习辅助PPT课件、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桂花的相关知识。
2.借助课题质疑题目。
1.引问:通过课前预习,你对桂花有哪些了解?
板书课题。
2.引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请大胆地提出来。
预设:(1)什么是“桂花雨”?
(2)为什么把桂花比作雨?
二、自主探究,理解课文
活动一: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1.导读:写出阅读要求。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
2.3.出示话题,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必要的补充。(预设:桂花树的样子,母送桂花的情景,摇桂花的情景等。)
4.指导朗读并理解重点词句,结合相关的句段指导。
预设:在作者眼中,摇桂花可是件大事,所以她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里的问句,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读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三、合作,理解课文
活动二:
1.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桂花有哪些特点?
2.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带着深情,配乐朗读全文。
1.课件出示探究题目,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读文,并展开讨论。
(1)桂花有哪些特点?
(2)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动漫,指导朗读,将学生的情感带入高潮。
四、拓展延伸,读写训练)
活动三:
1.了解作者。交流搜集资料
2.回顾自己童年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1.课件出示作者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作者。
2.师引出话题:你的童年有没有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呢?说出来听听。
板书设计
学后反思
4*.珍珠鸟
课题
珍珠鸟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生动细腻、富有情趣的语言写出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本课学习,将继续进行朗读、快速默读的训练,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并继续进行概括课文大意的训练。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略读课文肩负着让学生运用已学方法学懂课文的使命,因此本课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为了使小组学习交流更有实效性,教师规范合作步骤,并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交流。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有关小动物的文章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所以学习文章的语言并不难。孩子们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有一定难度。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自主感悟。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学习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学习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一、对比文本,激趣导入
1.激发兴趣:学习了课文《翠鸟》,我们认识了羽毛鲜亮、动作敏捷的翠鸟。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
看!(示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听音)它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它就是珍珠鸟。(板书:珍珠鸟)齐读课题。
2.明晰课型: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我们今天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3.对比文本:激发阅读期待:《翠鸟》一文写出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珍珠鸟》一文又写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活动一: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珍珠鸟是一种
怎样的鸟。(学生上台板书)
读了课文,在你印象里,珍珠鸟是一种怎样的鸟?谁来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思考:珍珠鸟是一种的鸟。
预设:
生1:珍珠鸟是一种胆小怕人的鸟,课文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怕人)
生2:珍珠鸟是一种叫声又细又亮的鸟,课文说“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声小)
生3:珍珠鸟是一种小巧玲珑的鸟。课文中写珍珠鸟“小”的词句很多。——“可爱的鲜红小嘴”、“小脑袋”、“小红爪子”。(小巧玲珑)
生4: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鸟。我印象中的珍珠鸟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小得可爱)
生5:我觉得珍珠鸟是一种很调皮、很淘气的鸟。珍珠鸟胆子很大,会俯下头喝主人杯中的茶,还会躺在主人肩上睡着了。
三、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活动二:
1.“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潜心读书,边读边勾画重点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感受。)
2.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
(用“——”画出描写雏儿活动的句子)。
1.通过学生的描述,知道了珍珠鸟由怕人变得信赖人了。“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一家两代的信赖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潜心读书,边读边勾画重点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感受。
2.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用“——”画出描写雏儿活动的句子。
(1)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2)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3)
我呢,绝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4)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绝不飞出去。
(5)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6)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看重人与小鸟间的情意,尽量不惊动小鸟,希望小家伙带给他的亲近能多点,再多点)
四、合作探讨
活动三:
1.“我”究竟为什么能获得珍珠鸟的信赖?
2.你有过这样的小鸟或别的小动物依你的情景吗?一起分享交流
1、因为信赖,小家伙美美地睡着了,因为信赖,它做起了甜甜的梦,会梦见什么呢?这不就是因为信赖而创造出的——美好境界
2、板书:有爱
3、师小结: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温暖地抚摸是爱,静静地注视也是爱;逗它玩是爱,让他独自耍也是爱;为它做这做那是爱,啥也不做,放在心里默默地关注也是爱;给它舒适的家是爱,放飞它,让它自由飞翔也是爱。所以我们不仅要心中有爱,还要学会选择如何去爱。
板书:会爱——正因为我有爱,因为我会爱,所以这个小家伙才完全信赖了。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中创造出美好地境界。正如韦唯的歌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就让我们在爱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节课吧。
板书设计
珍珠鸟
信赖
胆小
胆大
有爱会爱
学后反思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学习目标:
1.能独立思考,拿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班级公约。
2.能在小组或者班级中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控制时间,简明扼要不啰嗦。
3.能尊重不同的意见,允许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
学习重点:
能在小组或者班级中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言时控制时间,简明扼要不啰嗦。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班级的发展也需要一个约束同学们的班级公约。
出示:法律和班规图。
二、明确目标
1.我们的为什么要制定班级公约?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1)约束同学们不规范的行为
(2)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环境
(3)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2.班级公约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预设:学习方面、纪律方面、卫生方面、劳动方面……
三、小组交流
1.我们都是班级的小主人,请你为班级的荣誉献出计策。每个人在纸条上写出三条你认为最重要的三条班级公约的内容。
2.小组交流,深入研究本小组成员提出的公约内容。去掉重复的、不合理的内容,选出自己小组公认的最重要的几条班级公约内容。
3.把小组讨论的共识写下来,注意表述要准确。
想一想你们小组推荐这条公约的理由。
这条公约应该怎样落实,怎样发挥作用。
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这条公约,会有怎样的结果。
四、班级表决
1.请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小组推荐的班级公约。
注意事项:
(1)注意讲清楚推荐理由、落实措施和实施结果。
(2)注意控制发言时间,不要啰嗦。
2.班级公约表决。
提示讲和听得要求:
(1)控制好发言时间,提倡准备发言提纲。
(2)认真记录各小组推荐的班级公约,理解核心观点。
(3)根据情况逐条表决,最后按照得票选出班级公约。
五、形成公约
按照表决中得票的多少,选出10条班级公约。
牢记班级公约,执行班级公约。
无论是否赞成,都要执行公约。
设计公约版面,张贴班级墙上。
六、课堂总结
班级公约是全体同学共同制定的,是获得了全体同学认可的。大家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让我们一起执行班级公约,为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建设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共同努力。
七、板书设计
制定班级公约
学习
纪律
卫生
劳动……
习
作
《我的心爱之物》学习设计
学习目标
1.尝试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表达喜爱之情。
2.依托教材,寻找表达方法,学会把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3.感悟心爱之物的美好,感受分享、表达的快乐。
学习重点:
从样子、来历、喜欢的原因等方面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
学习难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学习准备:
准备好自己的心爱之物,搜集描写心爱之物的好词佳句。
学习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呢?
2.学生交流带来的“心爱之物”。
二、明确要求
1.阅读课本12页的习作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次习作的目标。
预设:
(1)从样子、来历、心爱的原因等方面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
(2)学习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
(3)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学习专栏,和同学分享习作。
2.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文字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
三、合理选材
1.什么是心爱之物?你觉得本次习作选材上可以写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点拨:
(1)凡是物品都可以写,如玩具、宠物、学习用品、衣服、鞋子等等。
(2)点拨:选材要抓住“心爱”二字,要突出最喜爱、有特殊意义的物品进行描写。
3.确定选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心爱的原因。
四、探究方法
1.本次习作,除了要重点写心爱的原因,还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要围绕着心爱之物,把物品的样子、来历、代表的意义或者发生的故事写清楚,注意写作的顺序。
2.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列好提纲,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学生列提纲,指名班内交流
3.围绕“如何更好地表达喜爱之情”展开点拨。
有了写作的思路,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方法。
片段一: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动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明确:作者抓住了“抱”“摇”“喊”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表现了摇桂花时的欢乐与兴奋。
片段二: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装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明确:抓住描写珍珠鸟的一连串动词,感知它淘气、欢乐、自由的特点,从而表达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片段三:
金铃有点坐不住了,书包里的小蚕活像在她心里爬来爬去,痒丝丝的。她感觉有两条快要爬到书包外面来了,又感觉有一条大的压在另一条小的身上,小的那一条被压得吱哇乱叫 她忍不住伸手到课桌下的书包里摸,摸到口袋拖出来看,确信没有问题,才放下心来,把口袋送回书包。——选自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
明确:作者抓住了金玲的联想,写出了她对小蚕的关心、喜爱之情。
4.学以致用,用上好词佳句。
预设:美观
精致
玲珑剔透
小巧玲珑
栩栩如生
梦寐以求
爱不释手
五、学生习作
1.学生根据提纲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内选择分享对象,交换阅读,批注感受。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分享,交换阅读。
(2)圈画出体现喜爱之情的语言,写上自己的感受。
3.学生展开二度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六、成果展示
1.学生推荐朗读佳作,教师随机点评。
2.配上心爱之物的图片,进行习作专栏的展示。
七、板书设计:
我的心爱之物
选材:
1.“心爱”代表的2.最喜爱
3.有特殊意义
写作入手点:
样子、来历、意义或者发生的故事
《语文园地一》学习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3.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多义词。
4.积累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习重点: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积累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出示孔子图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进入《学习园地一》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
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浏览一遍,想想:每篇文章都是借助哪些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了哪些启发?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2.展示汇报。
预设:
甲:《桂花雨》一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
乙:《落花生》一文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发人深思。
丙:《珍珠鸟》通过自己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明白了信赖的珍贵。
丁: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单元提示音写的那样——一花一鸟总关情。
3.拓展延伸。
回忆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文章,说一说哪篇文章应用了本单元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甲:我读过一篇文章《白杨》,它也运用了和《落花生》一文相同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租国需要,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和远大志向。
乙:……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
(1)第一句。这段话是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第二句。这段话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突出了白鹭平凡、朴实、和谐的美。
(3)第三句。这段话把植物的装饰效果与门前石狮子和大旗杆的进行对比,突出植物装饰的天然和可爱。
3.小结相似之处。
这三句话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二)比较每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出示句子。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开垦,开发。②开创,创立。)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①姿势,样儿。②态度,气度。)
2.小结,交流。
预设:
甲: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乙:我还知道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形容性格:()
预设: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
他的谈吐很温和。
四、日积月累
你知道左下角的图是什么吗?(黄鹤楼)咱们放大来看,(出示图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
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自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方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晓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疑问。
3.知诗人,解诗题。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4.抓字眼,晓诗意。
(1)重点词语把握: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辞别。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尽:尽头,消失了。
唯见:只看见。
天际:天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预设: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4.入诗境,悟诗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出示古诗。
让我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放飞思维,展开想象,体会一下诗中美好的友情吧。
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借物抒情
学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晓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导 第八单元导学案
累计 77 课时
29、《重阳节的传说》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的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
(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预习检测
1、自主学习: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75(2)、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睦()拜()鹤()掷()妻()勤()瓶()侵()袭()
2、多音字注音、组词。
降 和 扎
3、比一比,再组词。
妻()拜()勤()瓶()
侵()
凄()邦()谨()饼()
浸()
六、课外延伸
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课后搜集阅读。
第二课时
一、预习自学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自学课后会写字、会认字并会组词。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二、自合学文
1、自主学习: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76(1)、桓景杀死瘟魔了吗?它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2)、桓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画出来最使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出体会。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在交流中品读感悟,升华感情。
2、再读一读表现桓景不怕困难、特别勇敢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和同桌交流,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因为„„所以„„ 只要„„就„„ 如果„„就„„ 不仅„„还„„(1)()刘明的腿不受伤,他()能参加这场比赛了。
(2)()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3)她()学习成绩特别好,()经常帮助其他同学。(4)()坚持锻炼,你的身体()会康复。
2、你喜欢桓景吗,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课后反思:
30、《寓言两则》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朗读和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做人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2、联系课文和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
再读《掩耳盗铃》,在书中找出答案。
(1)、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2)默读第三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3)、找出文章中的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后,讨论:(1)“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2)明知道有这样的结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3、品读《掩耳盗铃》全文,说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展示提升。
1、交流展示。
2、质疑。
3、释疑。
四、小结强调。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五、检测反馈。
1、填一填,读一读。
()地响声()的野兔()的树林()的跑来()地走着()地等待
2、造句。只要„„就„„
3、说出你所见所闻中“掩耳盗铃”的事情。
六、拓展延伸。续写《掩耳盗铃》。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1、比一比,组词语。
掩()铃()偷()蹿()株()桩()撞()淹()岭()愉()窜()殊()脏()幢()
2、再读《守株待兔》,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
(2)、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读给小组成员听。
(3)、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4)、小组内说一说这个人后来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合作探究。品读课文,小组讨论:(1)、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2)、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3)、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三、展示提升。
1、交流展示。
2、质疑。
3、释疑。
四、小结强调。
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五、检测反馈。
填空: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
故事,告诉大家不要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讲的是 告诉大家
六、拓展延伸。
讲出你知道的一则其它寓言,并说出你从中获得的收获。教后反思
31、《快乐王子》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快乐王子救助穷人的动人故事,感受快乐王子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受苦受难的穷人的伟大精神。教学重、难点:
了解快乐王子救助穷人的动人故事,感受快乐王子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受苦受难的穷人的伟大精神。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认字解词。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并完成预习检测题。
给下列生字注音。雕()柄()迁()寞()乞丐()(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自合学文
1、自主学习:
(1)速读课文,想一想:群燕是怎样赞美王子的?为什么?有一只
小燕子留下来要干什么?
(2)默读课文,思考:王子帮助了哪些穷人?为什么要救?又是怎样帮助的?
2、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在交流中读一读最是你感动的地方。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补充词语。
()忧()虑()离()所
()歌()舞()然()地
泪落()()
破()为()
2、比一比,组词语。
雕()柄()迁()寞()
乞()调()抦()芊()膜()气()
4、完形填空。
()的母亲
()的水鸟
()的骆驼
()的豪富
六、拓展延伸:
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剧本。
教学反思:
32、《牛郎织女》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认读、听写生字、词、能正确组词。能说出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好词、好句。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复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他们真挚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复述“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感受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质。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初读课文,认字解词。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初读课文,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的生字新词,达到读准读熟的标准。
(2)、第二遍读课文,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3)、组长组织完成字、词、句的识记理解。
其他不理解的有:
二、预习检测
1、自主学习: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83(1)、本文按文体来说是一则什么故事?(2)、课文的故事是围绕哪些人物讲的?(3)、梳理总纲。
牛郎身世——照看老牛——老牛说话——织女下凡——相识织女 辛勤劳动——老牛留言——织女被抓——牛郎追赶——隔河相望
2、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中注意学会倾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达成共识后,组长安排好发言人。
三、展示提升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1、给下列字注音
郎()嫂()锦()饰()衰()尸()嫁()隔()
2、比一比,再组词,朗()咧()舔()循()衰()缎()郎()列()添()昏()哀()锻()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2)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3)海水猛烈的向上涌。()(4)心思灵敏,手灵巧。()(5)富丽、宏伟、美丽、气势大。()
六、拓展延伸
.交流观察星空,查阅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资料,找一找天河、牵牛星、织女星。
第二课时
一、预习检测
在课前完成1、2项内容:
1、自学课后会写字、会认字并会组词。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检查预习情况。
二、自合学文。
1、自主探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牛郎和织女是怎样相识的?
(2)织女为什么决心留在人间做女郎的妻子?(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织女心灵手巧?
(4)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后,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做的?(5)牛郎得知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又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合作探究 品读感悟,感情升华
说说王母娘娘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认真读一读)
三、交流展示
1、交流
2、质疑
四、小结强调
五、检测反馈 复述故事内容。
六、拓展延伸
搜集更多的民间故事,与同学一起交流。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八》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儿化韵,在比较中体会儿化韵的作用。
2.引导学生理解关联词“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在句子中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古诗《乞巧》,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4.引导学生明白本组歇后语的意思,了解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搜集歇后语的热情。
5.指导学生了解文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6.学习搜集、整理、讲述民间传说故事,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二、合作探究
1、读一读。
(1)、自己读一读,读出词语和儿化词的不同。
(2)、小组中读一读,说一说前后词语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86(3)、了解儿化词的作用有(),区别(),表示()的意思,表示()。(4)、自己读一读,了解使用关联词的好处。
2、读读背背。
(1)、熟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2)、认识歇后语,并说一说歇后语的意思。
三、检测反馈
1、我知道的儿化词。
2、关联词填空。
a.小明的爸爸()会说英语,()还会说日语。b.()瘟神很厉害,()桓景并不怕他。c.这()是我们班的光荣,()是全校的光荣。
d.()王子的外表失去了光彩,()穷人不再挨饿,他的心里比什么都高兴。
3、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八仙过海--------
芝麻开花--------
画蛇添足--------孔夫子搬家--------
飞蛾扑火--------
泥菩萨过河--------
四、拓展延伸:
搜集民间传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激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编写出有趣的、87 感人的民间传说,能把语句写通顺、流畅,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一、预习检测
民间传说中应该有哪些内容? ★故事中的人物有谁?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生的,怎么发展的,结果怎么样?(实际上就是故事的内容)
★故事中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一条在教学中有所渗透,但不是对学生习作的要求)
二、合作交流
回忆能说会道的内容,明确写作要求:
1、注意把时间、地点、人物交待清楚。
2、要把传说中最有趣、最感人的地方写具体。
3、小组内说说自己准备选择什么事情来写。
4、小组内说说怎样把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写清楚、写具体。
三、展示提升
学生起草稿,小组交流习作
四、小结强调
学生认真修改,誊写在习作本书上。
五、教学反思: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四上语文第二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学情分析
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
“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5分钟)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35分钟)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 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察效果 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资料准备
背景音乐与诗境相关的挂图
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熟读古诗,了解诗句大意感悟诗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豚'(2分钟)
教师读诗,学生边听边画出一类生字豚 注意:不要在'豚'的上面加点.学生查字典豚:小猪,也泛指猪.学生到黑板前写生字,针对生字特点强调记忆.二,读诗,整体感知(15分钟)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2,个别读.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4,完成课后练习1 莫:不要浑:(1)水不清,污浊;(2)骂人糊涂,不明事理;(3)全,满:~身是汗(4)天然的本文指酒不清澈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 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15分钟)
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四,熟读成诵(5分钟)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检查反馈(3分钟)
检查背诵情况:个人感情背诵组内背诵小组竞赛等不同形式 检查生字识记情况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拓展空间: 创新火花
《游山西村》另外一首
学法指导: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写法指导:先抑后扬
扩展阅读:建立作者档案,扩大阅读面
六、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卒年代
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著名作品 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七,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八,作业
将这首诗背给你的家长听,并和他们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后反思: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真挚感情
在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可让学生举个例子说一说“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学情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在教学上,我认为可以采用边读边探讨的方式增进学生的认识。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中通过抓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研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同时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就更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演示,加深理解。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5分钟)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15分钟)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15分钟)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5分钟)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5分钟)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20分钟)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
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10分钟)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5分钟)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 教后反思::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蟋蟀的住宅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②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5、6自然段。
二、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蟋蟀生活习性、特点的图片、文字资料。②放大的蟋蟀图片。③每生准备一张白纸。三 教学重点分析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学情分析
紧扣文本,以读为主,领悟表达方法:通过品读,品读重点字词,领略文章内涵:享受语言文字之美,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好奇心,达到学以致用。打破老师独揽课堂的方式,开放学生的思路,培养问题型的学生,以激起求知欲望,并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读书指导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看图激趣,揭示课题(5分钟)①(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蟋蟀(生书空)②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好斗、唱歌、建住宅)。师板书:住宅 ③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15分钟)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慎(sh 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 ng)斜 再读课文,理清思路(20分钟)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③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第2小节)a、板书: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请勾画出重点词语。别的昆虫:临时隐蔽所
蟋蟀: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骄傲)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挖掘的?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巩固字、词,指导写字。①指名读生字、新词。②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a、着重指导: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5分钟)①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②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15分钟)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三、转换角色,练习说话(10分钟)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四、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8分钟)
①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指名分节读7—9小节。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②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整修)③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①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②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总结全文(2分钟)①齐读全文
②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③练写 ④交流
安排课后作业
①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②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向阳 隐蔽 干燥
弯曲 光滑 不肯随遇而安平整 简朴 卫生 课后反思: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细致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难点分析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学情分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5分钟)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15分钟)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10分钟)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消磨时光——偶然发现——大胆设想——对科学执着追求——轰动地质界
课后反思;
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是,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语文园地二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⑴自读。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⑷读“小林”“小东”的话。◆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1、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