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家的作文教学实录
时间:2004年9月8日星期三
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 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
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 现场记录:铁皮鼓
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
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 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
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 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 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读书与作文指导教学实录
李镇西 发表于 2007-9-4 9:33:00
教学过程:
1、一个学生自愿上台演讲:当我来到这个班级的时候,我发现他很特别。我发现眼前的一些事物与我在脑海中的情景有些相似。在中学的时候,我梦见自己坐在一个教室里,现在的情形与我原来的一致。我记得最深的是我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停顿,大家鼓掌)我想你们每个人心中也有梦吧,我相信你们的梦也会成为现实,祝你们的梦成为现实。
李老师:王同学谈过他的梦,希望有一个学校,老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今天他的梦实现了。我觉得一个人的梦就是他的理想。李老师写过一本书,副题是《与梦飞翔》,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梦,我相信每个同学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天这堂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先读这篇小说的结尾,读完以后我结合周记对同学进行作文指导。今天王同学演讲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关注。我觉得他能够战胜自己,每个人都能够战胜自己。我们这节先来看一下马建强(小说人物)是如何战胜自己的。(李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不时地加以点评)
2、李老师:读这篇小说的意义不必多说,我们很容易想到今天,想到我们班级,想到我们今后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战胜它。我女儿那年读初三的时候,写一篇作文,爷爷在战争年代吃了很多苦,爸爸这一代人遇到了上山下乡,我们没有遇上这些,但上帝给了我们同样的考验,那就是高考。任何一个人要走向成功,非经历磨难不可,这是一个规律。路遥有一个《平凡的世界》大家可以看一看。
3、读周记:(随意取几本)金微的。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因为我来到了盐外。(问,班级怎么写?学生写成了“班集”)更让我欣慰的是,(“欣慰”两个字都写错了)我遇到了全世界最好的老师——李镇西老师,(这句话本来让我高兴,但我高兴不起来,因为“欣慰”写错了)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大家能够互相团结,互相爱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最好的班级。希望三年以后我们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希望到大学的时候,我们都能记起这段日子。
李老师:虽然他写了错别字,但感情是很美好真挚的。(大家鼓掌)
(念第二个同学的周记)所谓班集体,同学们在一起学生生活,远离父母,在一起享受学习。(“享受”用得好)如果一个同学不用力,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有人说我们班学生名字很好记,稍微改一下就是奥运明星的名字。因此首先要团结,(说得好,男同学应该大气一些,女同学应该变得豁达)其次是关爱,爱能够使在困境中的人得到力量(我们要让我们这个班成为中国最温馨的地方,卫生成为最干净的地方)其三,要有活力,经常出游,会更有活力。(大家为他喝彩)
如果作为作文,他有优点,立意好,但他有缺点,缺乏形象。写作一定要靠细节打动别人。比如怎么个互相帮助,要写一件小事,从细节写起。
举《花开的声音》里的一个细节描写,作者是原来的班长(现在读北大):窗外,阳光很灿烂。我们正在进行考试,这是一个有利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外面的情形。第一个出门的是„„(略)讲一个同学轻轻开门的故事,引申出对人的尊重与关爱。
李老师:人,要善于感动,生活在感动之中是一种幸福。这个同学就是生活在感动之中。
4、我们今天给大家布置一个作文,很好写:《温馨的记忆》。
我希望大家从细微的地方写起。不一定要有什么大事。在写作之前可以看一看第一个知识短文,感受与思考。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李老师读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第一,我想用这篇文章让大家明白怎样通过细节描写。第二,我希望你们能够在教师节给你们的老师,初中的,小学的,幼儿园的老师哪怕打一个电话,送一张贺卡。一定还要告诉他们,我感谢他们,我为什么感谢他们,大家猜一猜。
铃响:(音乐铃)正好是配乐朗诵。
希望大家把这篇文章告诉你们的老师,并告诉他们,三年以后,你们会用自己的成绩回报他们。
第二篇:《手术台就是阵地》名家教学实录(完整版)
《手术台就是阵地》名家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叫做《手术台就是阵地》。据我了解,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课文,学习了生字,下面王老师来检查一下。
师:(出示一组词语:继续连续陆续)谁来读一读?
(生读这一组词语)
师:(接着出示一段文字:1939年春,著名的齐会战斗打响了。战斗激烈,我军的伤员
从战场上抬下来。白求恩不顾环境险恶,坚持留在手术台旁
工作,他
工作了69个小时。)如果你能够把这几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括号中,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谁来试一试?
(生一边读,一边填空。教师相机评价)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组词语,(出示:黑烟滚滚
弹片纷飞
敌机盘旋
爆炸
烧着)谁来读一读?
(生读词语,正确,但是缺乏情感)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这组词语都是描写战争场面的。
师:说得好!有人说词语是有温度的,词语是富有情感的。谁能够通过读词语就让我们感受到那炮火纷飞、黑烟滚滚的战争场面呢?
(指名两位学生读词语,均读出了情感,教师相机评价)
师:把这些词语放回到课文当中,你还能读出它的情义吗?
(出示下列三句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黑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2.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3.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门口挂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师: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组词语,(出示:镇定
敏捷
沉思
争分夺秒)你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写谁的?
生:白求恩。
师:白求恩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的主人公。有谁知道白求恩是什么人呢?
生:他是个医生。(板书:医生)
师:从题目上看,他还是个什么人?
生:他还是个战士。(板书:战士)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两张照片,(出示照片:教师旁白)这是白求恩在加拿大的故居,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幢精致甚至豪华的二层楼房。而这是白求恩在中国居住的地方。同学们,当这两张照片并列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生:白求恩在加拿大住的房子那么好,为什么要到中国来住这种土房子呢?
生:白求恩为什么放弃了那么优越的生活,要到中国来呢?
师:是呀,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一个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请你们思考:白求恩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说是在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播放录像,附旁白文字:1937年底,法西斯主义的阴云笼罩欧洲。德、意、日三个轴心国结成政治同盟,随后在亚洲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无辜的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被集体扫射、刀劈、火烧、活埋,恐怖的恶讯很快传遍世界。据一位历史学家估算,这场屠杀的受难者,他们流的血总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装满2500个火车车皮。“这世界就要成为一个屠宰场了,屠宰的中心就在中国!”说这话的人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他是在二十世纪人类最黑暗的时刻来到东方的。在中国人民最苦难的日子里,他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师出示句式,请学生填空。在的时候,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生:他是在二十世界人类最黑暗的时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
生: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白求恩来到了我们身边。
师:如果把“困难”换成“苦难”或者“饱受磨难”就更准确了。
生:在恐怖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亚洲的时候,白求恩来到了中国。
生:在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师:是呀,在我们的民族面临着被肆意杀戮,我们的土地被恣意践踏的时候,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记叙了他在中国的战场上为战士们做手术的情形。刚才我们说,白求恩是个医生,也是个战士。如果说,他是个医生,他是个怎样的医生呢?如果说他是个战士,他又是个怎样的战士呢?请你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答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下来。
(生默读课文,自学标画、批注,约6分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思考、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白求恩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我是从“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了,眼睛布满了血丝”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抢救战士们的生命,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师:也就是说,从他的劳累中你读懂了他的尽职。(板书:尽职)
生:我觉得白求恩是个勇敢的战士。课文中说“黑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十分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从伤员的腹腔里敏捷地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情况那么紧急,但是白求恩还在镇定地做手术,就说明他非常勇敢。(教师板书:勇敢)
师:我听出来你在强调“镇定”这个词。“镇定”是什么意思呢?
生:冷静。
生:镇静、坚定。
生:临危不乱。
生: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
师:你们说得都对!请认真地想一想:白求恩是凭借着什么如此镇定呢?
生:凭借他的高超医术。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依据?
生:课文中说“敏捷地把弹片扔在盘子里”,这就说明他做手术熟练。
师:(板书:医术高超)你很会发现,也很会表达。
生:我觉得还凭借着他对工作的负责。
师:(板书:负责)请你说说看。
生:环境那么险恶,他都镇定地做手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医生,而医生必须要救死扶伤。
师: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是白求恩完全可以呆在后方的医院里救治伤员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白求恩来到中国后做了一个调查,他发现战士们的死亡率太高,往往不是因为伤势过于严重,而是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再抬到后方医院往往要经过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很多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于是白求恩决定,一定要把医院建在前线,这样战士们就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说到这里,你们再想想看,白求恩的镇定还源自于什么呢?
生:源自对战士的爱。
师:那是对生命的敬重。(板书:爱)
师:一个“镇定”让我们读懂了这么多,请你们再来读这段话,我相信你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我觉得白求恩既是个勇敢的医生,又是个勇敢的战士。我是从课文的第三段读懂的。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白求恩觉得他无论生死都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除了这两句话,白求恩在沉思过后还说了什么?
生:(读课文)“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部长同志,请你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师:白求恩是在部长恳求他离开,沉思过后说这番话的。那么,谁来讲一讲,什么叫“沉思”?
生:就是“想”。
师:“思”是“想”的意思,怎样的想才叫“沉思”呢?
生:静静地想。
生:默默地想。
师:白求恩到底在想什么呢?
生:他可能在想,如果我留在这里,的确很危险,可能会失去生命,但是我走了,战士们怎么办?
生:他可能在想,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就不能离开我的阵地。
师:那个时候,战士们在发起冲锋的时候常常会喊着这样的口号——同志们,冲啊,白求恩大夫就在我们身边!你说,白求恩听到这些,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我是战士们的精神支柱,如果我离开了,战士们就会感到失望。”
师:白求恩想到的是胜利的希望啊。同学们,请你们再来读这一段话。(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出示图片)你们现在看到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在那个破败的小庙里为战士们做手术的情形,读到的是白求恩在日记中写过的一段话,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读。
生:(齐读)“优秀的外科医生只能在战地培养!如果为了安全,呆在加拿大是最安全的,我也不需要别人来保护我的安全。我是来参加战斗的。如果我被炮弹击中或者掉下悬崖,不需要任何人为我负责。作为一名外科大夫来说,我的岗位是前线,而且是最前线,谁阻止我,谁就是我的敌人!”
师:同学们,白求恩说:“谁阻止我,谁就是我的敌人!”现在,师卫生部部长在阻止他,他的助手在阻止他,被他救治的伤员可能也在阻止他,那么他真的把这些人都当作敌人了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答案。
生:他说“谢谢师长的关心”,说明他没把我们当作敌人,要是当作敌人,就不会说谢谢了。
师:说明他能够理解我们对他的情意。
生:“他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也说明他没有把我们当作敌人。
师:白求恩说自己不是我们的客人,你们想一想,他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生:是!
师:我们真的想把白求恩当作客人。当时我们的领导人毛泽东一个月的生活费是5块钱,但是党中央决定给白求恩每个月100块钱。白求恩坚决不要,他唯一的请求是“请给我一身八路军的军服”。他没有把自己当作客人,是当作了什么人了呢?
生:当作一名八路军战士。
生:当作我们中的一员。
生:把自己当作了主人。
师:说得好啊!白求恩就这样把我们的事,当作他自己的事。由于当时的医疗器械匮乏,伤员伤口化脓,白求恩就用吸管把战士伤口里的脓吸出来。同学们,你还觉得他只是把自己当作主人吗?他分明是把我们视同于他的——
生:亲人。(异口同声)
(师板书:亲人)
师:指名一人读下面这段话:
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部长同志,请你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生读得很平静,不够激动)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冷静的白求恩。以我的了解,他更是一个容易激动、激情满怀的人。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读?
(生再次读这一段话,很有激情。)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我觉得白求恩还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珍惜时间?
生:争分夺秒。
师:(板书:争分夺秒)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词。哪个字表示时间呢?
生:分和秒。
师:争分夺秒,争取的仅仅是时间吗?你们想一想,他在和谁争?到底在争什么?
生:和死神争。
生:和敌人争。
生:和残酷的战争争。
师:他争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战士们的生命。
生:争来的是胜利的希望。
师:就这样,他在手术台旁争分夺秒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69个小时。假如我们按照时间来计算,三天三夜应该是多少小时呢?
生:72个小时。
师:那仅剩下的三个小时,我们希望他做些什么呢?
生:我希望他能休息一会。
师:哪怕只是靠在一旁闭会眼睛。
生:我希望他能吃点东西。
师:哪怕只是一块粗糙的面饼。
生:我希望他能喝点水,然后睡上一觉。
生:我希望他能赶紧撤退到后方去,那里更安全。
师:从你们的希望中,我感受到,此时此刻我们分明也把白求恩当作了自己的亲人。请你们带着对亲人的这份依恋与感激再来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门口挂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了。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是否发现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在描写上有着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写战斗的场面,然后再写白求恩是怎样做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更能烘托出白求恩忘我工作的品质。(教师板书:忘我)
师:白求恩就这样忘我地工作着,在那69个小时里,他做了大大小小115例手术。同学们,在这里我还想告诉大家,白求恩有一次在给伤员做手术的时候,不小心被割破了手指,因为卫生条件差,药品匮乏,使得伤口感染,转成了败血病。在他来到中国1年零8个月以后,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现在读到的这封他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其实也就是他的遗嘱。
(屏幕打出白求恩的遗嘱,学生默读。教师将重点句标红,同时配以音乐和旁白)
白求恩说:“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他把他的行军床、皮鞋、马靴、马裤、箱子、器械、打字机、绷带、手表、蚊帐、食品、书籍、甚至照相机、小闹钟都分赠他人。他还嘱咐工作人员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上海、香港贵两倍。最后他说:“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里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生:(流着泪)我觉得白求恩真是太了不起了。他本来可以在加拿大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是却来到中国,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我们……
生:我想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白求恩。他是一个伟大的医生,他也是个伟大的战士。
师: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同学们,在69年后的今天,在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白求恩的今天,我们借助《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走近了白求恩,了解了白求恩,认识了白求恩。我想:总有一些往事是不能忘记的,总有一些人是要我们铭刻于心的。让我们来看一组白求恩生前的照片,想一想:我们究竟不能忘记什么?
(播放教师编辑好的课件,展示白求恩生前的生活、工作情况,配乐旁白:
这是他来到中国兴奋地穿上八路军军服在窑洞前面和战士的合影;你们看到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他还显得风华正茂、英姿飒爽,而在一年后他就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他在给小战士看病;这是他和老百姓亲切地唠着家常;他有的时候也会饶有兴致地和哨兵一起站岗;在疲惫工作了一天之后,他也会躺在黄土高坡上仰望蓝天,我想他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吧;这一张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照片;这一张是白求恩的遗像……)
师:同学们,从这张照片上看,白求恩有多大岁数了呢?
生:我觉得有七八十岁了。
生:我觉得应该是六七十岁。
师:(眼含热泪)可是,他牺牲的时候只有四十九岁。是什么原因使他看上去如此苍老呢?
生:(哽咽、流泪)是劳累。
生:而且是过度的劳累。
生:当时条件很艰苦,我想有时候一定也还吃不饱。
师:是呀,能够吃上一顿刀削面就是改善伙食了。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总在前线工作,精神非常紧张。
师:既要尽职尽责地做手术,又要躲避炮火的轰炸,躲避敌人的袭击,同时又可能吃不饱、过于劳累,即便是铁人,也难以承受啊!
生:我觉得白求恩真是太了不起了!(流泪)一个外国人,凭什么要这么帮助我们中国呢?我觉得他不仅仅是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的恩人!(热烈的掌声)
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两个大字——恩人)同学们,在白求恩面前,我觉得再多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我唯愿你们通过这节课对他的认识能够化作一枚种子,种植在自己的心田里。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在纸上写几句话,写出你内心里最想说的话。
(出示投影:我们不能忘记
不能忘记我们还不能忘记
更不能忘记
生在《怀念白求恩》歌曲的伴衬下,完成写话练习,大约5分钟后,指名6人汇报)
生: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那花白的头发,不能忘记他在手术台旁弯腰的身影,我们还不能忘记他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了我们中国,更不能忘记他对我们作出的贡献。(掌声)
师:这位同学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真情流露,这样的文字打动人心。
生: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能忘记他冒着炮火在手术台旁工作的情景,我们还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更不能忘记我们的人民饱受磨难的情景。
师:你从三个方面来写“不能忘记”,这很好,如果调整一下顺序就更好了。我建议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先写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接着写不能忘记我们遭受的苦难,然后写还不能忘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后写他冒着炮火忘我工作的情形。这样就更加合理了。
生: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我们还不能忘记白求恩在二十世纪人类最黑暗的时候来到我们身边,更不能忘记他为救助我们的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热烈的掌声)
师:从老师们的掌声中我读到了你的精彩,但是我认为可以改动一个字。“浴血奋战的战士”可以改成“浴血奋战的勇士”,你看行吗?(生点头)
生: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那一张苍白的脸,不能忘记那一身鲜血染红的八路军军服,我们还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用无数个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更不能忘记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掌声)
师:我非常欣赏你写的前两句,“一张”和“一身”对仗,“苍白的脸”和“染红的军服”对仗,既富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真情实意。
生: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段苦难的日子,不能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那些人,我们还不能忘记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奉献出来的一切,更不能忘记长眠在地下的千年不朽的灵魂。(热烈的掌声)
师:写得真好!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而且还有韵脚,例如第二和第四句。我觉得如果把“灵魂”改成“英魂”可能更合适。
生: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能忘记他把我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热爱,我们还不能忘记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胜利的希望,更不能忘记他是我们的恩人!(热烈的掌声)
师:你能从亲人和恩人两个层面来认识白求恩,我很感动。如果把最后一句“更不能忘记他是我们的恩人”改成“更不能忘记他给予我们的恩泽”就更好了,这样既可以表达你原本要说的意思,同时还和第一句的结尾处“国”字押韵,读起来更加上口。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用心写就的这些文字,我们不能忘记的的确太多太多,我们需要铭刻于心的的确太多太多。让我们全体起立,站直身体,一起来朗诵这首《怀念白求恩》(出示文字投影,生齐读:
有一个外国人,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这是多年以前,我们经常感动的往事,这是多年以后,我们重新唤起的记忆。
不远万里,你带来和平的希望,出生入死,你拯救战争的创伤。
生生不息,你走在英雄的路上,永永远远,你活在我们的心上。)
师:孩子们,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白求恩的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甚至在你们成为爸爸妈妈后,也能够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让它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下课。
—
END
—
第三篇:名家说作文教学
一、黎锦熙
1.1写作重于讲读
1.2日札优于作文
1.3改错先于求美
“日札优于作文”是我国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学的观点。日札,就是修养日记和读书札记。作为日记和札记,在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在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在心理上,轻松自然,因为不是“作文”。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大文学家都有写日札的习惯,不但增强了笔力,还以此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我认为作文是一种习惯,即习惯于用笔表情达意。画家喜欢用画笔表达对事物的理解;音乐家常用音符抒发对世界的感受;而文学家则擅长用手中的笔描绘世间百态。生活中类似的感触,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是表情达意的习惯不同。所以,要培养学生较高的作文能力,就得引导学生养成用文字表情达意的习惯。但不要过分的讲平常写的东西是为了写好作文而进行的训练。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引起思索和争议的事件,如杨利伟成功的太空之行,如一次集体活动,如班级新近发生的焦点事件等,利用自习课甚至临时调整教学计划占用阅读课,引导学生即时用笔表达自己的见解,以求使之尽快养成习惯。作为学生,高兴了,生气了,结交新朋友了,读到一本好书了,跟同学闹别扭了,挨老师批评了„„只要有了某种情绪,就用笔把它记下来,不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只需开门见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绝不要想这是在“作文”,而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在“说”一件事,说给谁呢?想说给谁就说给谁,只要痛快就行。
这就又涉及到一个问题:说和写是一回事吗?二者是什么关系?在练习写作的初期完全可以当作一码事;怎么说就怎么写。生活中,有些人很会讲故事,常吸引许多听众,这些人的语言里,叙述形象生动,感情色彩丰富,而且还用了一些倒叙插叙什么的,所以极富有感染力。如果把说的话变成文字,肯定是非常优秀的文章。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讲故事,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就能把话说清(这是针对有些学生作文时的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说的),因此,怎么说就怎么写,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是最好的开篇、布局和立意的方法。蔡成先生的《最感人的理想》中记录了这样一篇作文:“阿爹还没走的时候(当地人称人死为走),他对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怕了„„”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的都是大白话大实话,没有精巧的结构,什么烘托、照应一概没有,而且还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一条狗,但小作者以孩子的语气准确的表达了对母亲真挚的爱,是纯美人性的一次告白,意之所到,笔之所至,没有什么作文技巧,但确属一篇好文章。当然,刚开始用文字表情达意时,不能很准确的把所想所说都准确的表达出来,所谓的词不达意,但这只是对文字的陌生,坚持下去,待对文字熟悉了,驾轻就熟了(这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写篇作文实在是一件小事。
在坚持用笔记录生活的同时,学业也在发展,自然离不开读书(广阔的课外阅读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读书就要有感受,有感受就要写一写(这时已经养成了习惯),这就是读书札记。写日记和记札记,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习惯和需要,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外阅读的视野都在增长着、开阔着,吸收和表达这两个问题,在不断的学习中,在老师没有大讲文章的技法中,扎扎实实的解决着。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几乎不让学生写作文,只是坚持不懈的写日记和读书笔记,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特别的高,这是通过日札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例证。
教学生用笔来表情达意,告诉他们怎么说就怎么写,一旦习惯养成,捎带讲点儿作文技法,练就较好的作文水平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坚持写日札,要比追求写几篇所谓的好作文要有效的多。
二、陈望道
提出作文法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和平允公正。三个子系统,其一,文章构造,包括词句和段;其二,文章体制,包括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其三,文章美质,包括明晰、遒劲和流畅。
三、梁启超
3.1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3.2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
文章主要包括记载文、论辩文和情感文三类。其中应用之文主要是指前面两种。而封建时期注重八股策论,所以,陈先生有针对性地指出,要重记事之文。
3.3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
其一,思想的二要素是,一内容,要求有物;二形式,要求有系统,即有序。
针对主次不分和条理混乱的两种弊病,梁先生指出,用理主从的方法护主眼来治疗主次不分的毛病;用理系统的方法来分层次,以此治疗条理混乱的毛病。
其二,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评改宜专就理法讲,即整理思维的方法,要求重思路,轻修辞。
3.4求真求达。
求真有两个方面,一事实之确凿无误,这要求作者体察精密;其二,人之真情实感,需要文章作实感之赤裸裸的表达。
求达,即为词达,亦有两个方面。一照事物之原样说出;二所说令人完全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语言的组织构造。
四、胡 适
4.1用“看书”代替“讲读”。
要增加阅读量。阅读要做到由博而专。只用讨论,不用讲解。
4.2没有趣味所以没有成效。
选文的两个标准,一为文质兼美之美文;二(学生)可解易懂完整之书(读《史记·四公子列传》,不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读《史记·项羽本纪》,不读苏轼的《范增论》)。拒绝游戏之作。不用讲解。
写作也是这样,可以采取自出题目的方式,以求引出趣味。
4.3能作文为第一标准。
读书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强调手到的重要。胡适认为,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勤笔,助我之思也。
(朱熹有言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胡适先生提出读书四到,并且把手到提到最重要的地位。此说耐人寻味。)
4.4活语言和活的教授法。
胡适先生提出,学用一途。采用演说、辨论的方式,分组合作进行,辩论先立论,再求驳论。
五、夏丏尊
5.1写作法则没有而有用。
作文法有三个层次,其一,基础理论;其二,应用理论;其三,应用技术。夏丏尊先生反对空言技法。他认为,应该以写作行为为经,以写作技术知识为纬,来作探究。他认为,形式法易,内容法难。文章的法则,应该讲究文质相融,于无法中求法。
5.2为文不要忘记有读者。
为文要讲究读者,文章的性质要与写作的动机适当,作前六问,谁、哪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等。
5.3从试作小品入手。
作文即生活。作者应该从不留心,到留心,再到无须留心。
5.4学国文应着眼文字形式。
作文要讲究词句的表达法。要求通求达。但是,不应该从模仿入手。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
六、阮 真
阮真又名乐真。他在学术史上以不信权威、唯真理著名。其人半文半理,负笈东南大学,讲道中山大学。
6.1批判、独立的理论品格。
非常著名的有阮汪(汪典存)之争、文言文与语体文之争、多读多写辩、课外练文辩。其课内有教而无学,课外有学而无教的思想很有针对性。
6.2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其搜集、统计、分析和整理的研究方法很到位。
6.3崇实、致用的教育思想。
顺而上,逆而上。顺而上为教而研,逆而上为科研。
注重应用文。三种。普通应用文、公牍应用文和职业应用文。
设计作文批分表。初高中各六个方面。
拟题。拟而引趣。假设环境,造成机会,做问题设计。
作文的五种利用机会。(实需、读本、刊物、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
七、鲁 迅
7.1思想和文学修养并重。
代圣贤立言文章乃普遍的失语症。作文要求真诚、深入和大胆。讲究作文与做人合一,文道合一。先生于具体技巧多有传授。
7.2从读中作比较鉴别。
模仿乃试误。反对读文选。倡导古今中外法。注重大家作品,成品与半成品的比较。
7.3先写能写,再图变革。
反对硬写。严筛选、力开掘。
7.4文章要使人爱看。
倡导白描。反对朦胧晦涩。语言表达取做与不做之间。
八、朱自清
8.1写和说到底是两回事。
写特别注重语言的逻辑性、书面程式和个人习惯。
写作是两种能力的过渡。从朗读、诵读中悟语言。宣读得文脉。8.2创作与写作性质不同。
广义散文到求通求稳。作文有两个注重,一文字,二思维。8.3写作要有切近目标。切用,重实用、重时文。8.4写作要有假想读者。
重视书信法。书信如面谈。
九、朱光潜
文艺论坛巨子。
9.1写作学习的程序。
四范畴论。万事万物不外情理事态。作文不外为言情、说理、叙事、绘态。作文程序应该由实而虚,从叙事、绘态到言情、说理。
四个境界说《精进的程序》。文章四境界,一疵境、二稳境、三醇境、四化境。疵境有瑕疵,稳境虽然没有瑕疵,但是失之平庸。化境难教。
法有抽象法和具体法。抽象法为,文法、逻辑和义法。具体法为命意、用字、造句和布局。
9.2养成纯正的趣味。
趣味有三个因素——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从读一流作品入手,寻思、寻言。
作者与读者需要,一不得已宣泄之思想感情;二以极深心秘蕴交付读者。所以于读者有极深之同情。
写作三修养。一人品,二学识经验,三文学本身之修养。
契诃夫指出,人有三个头脑。一来自自然,二书本,三生活。
朱先生认为,人如果要有成就,1、必须要有大修养、大德、真性情、大胸襟;2人生世相、丰富而正确的蓄积(读书和察世);
3、认识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本行之内的功夫——从人情世故和物态事理中学习,讲究本色当行。玩味生活、探索自我。
本行之外的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学养。
9.3克服心理懒惰、疏于思考和苟且敷衍的习惯。
养成一种严肃认真之态度。不苟且、不马虎。语不惊人死不休。
深思三益。一拔丝抽茧、鞭辟入里;二潜意识一旦贯通,则如涣然冰释。三难关可以因之打通,思路更见不凡。
苦思意味创造。一手腕趋娴熟,举重若轻。二高屋建瓴、轻车熟路。三驭难如易。
寻言应该突破套板反应。唯陈言之务去。追求陌生化、新鲜化。求得真创造。
9.4写作外下工夫(功夫),三种修养、基础宽厚、金字塔式。门外谈文。视野宜宽。
十、叶圣陶
10.1作文与做人——求诚。
其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是求诚和应需。求诚参见3.2和4.2。外求——物为主,真切把握; 内求——心为主,严格自律。
生活充实——指精神生活能力强,能够自立、自强。
充实精神生活两条道路。一训练思想,二培养感情,为立诚创造条件,这样有蓄积可以倾吐。此为正真之写作教学。
10.2应试与应需。以应需为最要紧。
文德教育之误区。作文与做人应该区分之。不可以片面强求思想性,片面追求文章之立意高。为应需不为应试。10.3授知与亲知。
知与行。知行并重。重视技能。10.4。写作与阅读。
但是叶论认为“阅读为写作之基础”,此为经验主义的写作教学观,失衡的读写观。
10.5基础与源头。
潘新和提出读写并行观。读——目的是鉴赏求知;写——表情达意。读始于言,写始于物。读面对的是精神产品;写面对杂乱无章的素材和朦胧不清的思绪。内部话语转变为外部话语。吸收不决定倾吐。10.6临摹与创造。
临摹培养模仿力,求像(过像则死),重借鉴。创造培养创造力,求真,重超越。如何使得学习写作者处于主动地位? 10.7求通与求好。
通与好讲究诚实与精密。
将线表珠。连贯、圆融、调顺。思想、语言和文字其实是一样的,三位一体的。
一、黎锦熙
1.1写作重于讲读
http://
语言学泰斗黎锦熙 黎泽渝 成善卿
黎锦熙,字君缉,号劭西,别号鹏庵。笔名有无名、瑟涧斋主人。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北京师大文学院院长,三次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38年6月,经教育部核准,被评定为“部聘教授”。抗战胜利后,他与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组织了“九三学社”(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日本投降而命名),把学术界诸多著名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扩大党的统一战线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首届学部委员,并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组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多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并参加主席团。是蜚声中外的语言文字学家和语言文字改革家,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黎锦熙1890年出生于以科甲闻名的书香门第。自幼攻读《诗经》、《十三经》及《文选》,能作古今体诗及骈文、散文,年十五应府试而中秀才。1906年,清廷废除科举,黎锦熙遂摆脱了“仕途经济”的羁绊,开始接受“新学”和“维新”思想,刻意寻求民主革命的真理和道路。辛亥革命前,他即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他执教湖南一师时,曾邀集杨怀中(杨开慧之父)、徐特立、方维夏等同人创办“宏文图书编译社”,致力于介绍欧美新书,并用白话文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及民众课本。当时他曾说:“我国已由君主制改为共和制,学校课本焉能仍被《四书》、《五经》和”唐宋八大家“统治着?”他力主用语体文编写教材,并引进实用知识。在封建王朝刚刚灭亡、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特定历史时期,这种革故鼎新,确实震撼人心。此外,他还发起组织哲学研究小组,由留学英国的伦理教员杨怀中做指导,经常讨论一些哲学问题,学生中的毛泽东、陈昌、蔡和森亦经常来参加。黎锦熙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因此而逐渐深厚,黎锦熙到北京后,毛泽东曾写给黎六封亲笔信。黎锦熙在国统区将此革命文物细心珍藏,解放后献给中央档案馆,至今传为美谈。
黎锦熙编写语体文教材的突出业绩,深得当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嘉许,遂于1915年应聘赴北京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和文科主任。他走马上任后,充分利用京城博大精深的文化环境,虚怀若谷,广求师友,殚精竭虑,博览典籍,大力提倡“国语统一”(推行普通话),“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1916年,他发起成立“国语研究会”,推蔡元培为会长,翌年在京召开第一次大会。会议期间,黎锦熙拟订了《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提出编订《国音字典》,调查全国方言,审查白话教科书,以及开办国语讲习所等任务。1918年,黎锦熙促成教育部成立“国语统一筹备会”,并任常驻干事。是年,他创制了注音字母草体,促成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和用汉字的标准读音。他驰骛不倦,频赴全国各地宣传注音字母,巡视调查国语讲习所情况,并亲自讲学。他极力倡导的“国语运动”,已成为新文化运动颇具战斗力的一翼。
1920年,已进入而立之年的黎锦熙,始任北京高师国文部教授。当时,守旧的“国粹派”针对新文学运动,提出“你们有新文学而无新文法”的责难。面对论敌的恶意指责,黎锦熙认为:在“五四”新文化革命旗帜下,要进行文字改革运动,则必须找出写白话文的规律来,于是始创“国语文法课”,从而为促进国语运动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是年,教育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将小学至初中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小学教材取消《读经》,并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1922年,黎锦熙与钱玄同等编辑出版《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号》,发表了《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京音入声字谱》等文章。1923年,国语会组成“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由黎锦熙及其胞弟黎锦晖(作曲家)、钱玄同、赵元任等11人为委员。这一年,黎锦熙首创并领导国语会下设的“国语词典编纂处”(1928年更名为中国大词典编纂处)。年底,教育部教材编审处改名为“图书编审委员会”,遴聘黎锦熙为文科主任。
“五四”以后,“文白之争”始终伴随着“国语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未停止论争。1925年,章士钊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后,公开提出小学生要读“经书”,并在其主办的《甲寅》周刊上攻击白话文是“文词鄙俚,国家未灭,文字先亡”,妄图扼杀新文化运动。黎锦熙面对这一严峻事实,上书章士钊(其时兼任司法总长),坚决反对复古读经,严正指出读经“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呈文被当时多家报纸刊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终于遏制了复古之风。与此同时,黎锦熙针对《甲寅》周刊“白话文恕不刊布”的文告,特在《国语月刊上》登出“欢迎投稿,不取文言”的告白,真可谓两军对垒,旗帜鲜明。同年黎锦熙更以惊人的气魄发动东南半壁(浙、皖、苏三省)的“焚烧小学文言文教科书运动”,以坚持“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传统,捍卫新文化的成果。1926年,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在北京召开,黎锦熙发表了《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的长篇讲演。他与赵元任、钱玄同等人始定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1935年,黎锦熙设计的注音汉字铜模由中华书局制成,以供印刷小学课本及民众读物所用,实现了他提出的“先读书,后识字;忘其字,写其音”的主张。
1949年2月,毛泽东指定黎锦熙、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七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前身),黎锦熙任常务理事会副主席、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同年6月17日,毛泽东亲临北京师大探望并宴请黎锦熙及其他教师。建国初,已是花甲之年的黎锦熙一如既往,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呕心沥血的实干精神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无私的奉献。他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一位叱咤风云的先锋,他一直高擎着开拓新文化的大旗,直至1978年3月27日逝世前十几小时,还强忍着病痛修改那篇在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的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我今年已89岁了,风烛残年,但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把全部精力贡献给祖国的语文教育事业。”
黎锦熙自1911年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毕业后,即开始了近七十年从未间断的教育生涯。他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在语言教育的诸多方面,如创立现代语文教学新体系,大力从事语文教材改革和建设,改革语文课程讲读教学方法,改革作文教学法,开创语法教学法等等,均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黎锦熙认为,教材的优劣关系教育的成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他在《论教育之根本问题》中说:“我国教育久无效果,原因虽多,而总原因实为教材不适宜……而其中又以国文一科为最,犹以初等小学所授之国文为最。”他另在《国语教育上应当解决的问题》一文中以形象而幽默的言词说道:“以前女子用布来”缠足“,我们可怜她伤害了天然的体肤,不得不设法解救她;现在儿童用文言文来”缠脑“,我们可怜他伤害了天然的灵性,所以也要设法解救他。”正是基于这种大胆改革的思想,黎锦熙在他幽雅的住所内,伴着清朗的月光熬过不计其数的不眠之夜,将难以计数的新教材和语文教育学专著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传播到全国乃至海外,如同一股股清醇的甘泉,浇灌着一块块园地,滋润着一株株花朵,培育着一棵棵蓊郁的参天大树。黎锦熙桃李满天下,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日中教育恳谈会副会长伊地智善继先生于1986年夏来京参加“首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时曾说:“与会者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吃过黎锦熙先生”奶“的。”
黎锦熙的高徒、台湾著名教授梁容若先生于1983年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对其师有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评价:“他没有非英才不教的架子,他以能教浅人、编浅书为能事。他把学术看作为群众服务的本事,不看作提高自己地位、装潢门面的手段。这是他和许多老辈学人大不相同的地方。旧式的学人,秘惜他的智能,像故事里猫教老虎,总留着一手,好象占上风。黎先生教学生,像把一瓶酒倒到另一新瓶,滴沥不留,只希望青出于蓝,把自己的生命和青年的生命,连在一起。”这段肺腑之言,是黎锦熙一片丹心献赤子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黎锦熙一直坚持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和科学化,不仅造就出白涤洲、舒舍予、孙楷第、廖舒东、徐世荣、张寿康等诸多语言学家和作家,而且为大专院校培养出成千累万的优秀教师。他的许多学生擢升为教授后,仍时来恩师的住所聆听教诲。黎锦熙生前所住的北京成方街故居,系一座幽雅恬静的四合院,北房五间,南房三间,东房三间,西房两间。院中植三花槭树一棵,亭亭玉立,枝繁叶茂,荫蔽方丈而百鸟栖焉;西房前修竹丛生,得风辄天然而笑,临望日则月影班驳,将庭院平添了几分画意、几分诗情。弟子盈门,朝夕相处,感受着春风化雨的浸润,“听言则对,颂言如醉”,虽无弦歌而其乐融融。
更值得一提的是:黎锦熙对台湾同胞的国语教育亦十分关注并作出了贡献。他认为台湾方言最复杂,所以最需要标准语。台湾有五十年“假名”(日本拼音字母)教育,以注音符号代假名,容易接受。他认为台湾的国语办好了,不但可以迅速扫荡日本的五十年文化侵略,而且可以为闽粤苏浙等省作模范。为此,他于1944年倡导创办了国语专修科,并于台湾光复后,动员他的一百多弟子先后奔赴台湾,成了推行国语的骨干。
黎锦熙毕生之著作,据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的《黎锦熙著述目录》记载,多达七百余种,称其为“著作等身”,绝非夸张和溢美之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黎锦熙自幼聪颖而笃学,且持之以恒,故能探颐索隐、独步奇峰。他藉授课之暇锐意著书,自律甚严,尝有言曰:“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地慢慢地走,不睡!”其“快快”者,言时不我待之紧迫感;“慢慢”者,则强调脚踏实地做学问。他的这种朝乾夕惕的治学精神,同他的著作一样,光彩夺目而最可宝贵。
通观黎锦熙的著作,其内容涉及语言文字学、词汇学、汉字形体、查字、简化字、音韵(正音法)、文字改革、方言、语法、语文教学法、中国文学、历史学、地理学、档案学、目录学、哲学、佛学,以及三百余首诗词作品。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教授对黎先生有如下评论:“专而能通,博而返约,这又是近世学者中所比较少见的。”
黎锦熙所撰《新著国语文法》(1921年完成初稿,1924年2月商务印书馆初版)一书最负盛名,它和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的《马氏文通》迥然不同,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有深远影响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它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汉语规范化,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最后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筚路蓝缕之功。它刚一出版,即轰动全国,大中小学无不争先恐后采用,先后印行二十五版,打破了中国出版史的记录,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海外,在日本亦有名之曰《黎氏支那语文法》的译本。继《新著国语文法》之后出版的《比较文法》(今名《文言语法举要》),亦独辟蹊径,对于文言文教学和文言语法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1933年,由北平著者书店出版的《宋元明思想学术文选》(1958年科学出版社订正重版),本是黎锦熙为北京师大学生特意开设的课程,原题为《宋元明学术思想概要》,其内容论述“汉学”的积弊,“宋学”的兴起、发展、鼎盛、衰竭及其流毒,并巧妙地穿插了两宋的内忧外患和国事衰微的情况,对于前贤思想与做人的合理成分皆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代背景下,黎锦熙讲授这门课程并编著成书,旨在宣传爱国主义,足见其用心良苦。
1926年,黎锦熙受中华教育改进社嘱托,创编了中英文对照的《国语四千年来变化潮流图》(北京文化学社初版,商务印书馆重印),作为中国教育展品之一,送往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此图颇引起美国人士注目,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惊叹而钦佩不已。
黎锦熙采用“图解法”讲解汉语语法的专著更富有特色和创造性。它对指导阅读和写作,理清具有逻辑性的“复式句”、“多合句”,以及更具有科学性、修辞性的“章法”,更为形象、更为直观。他所著的《国语文法例题详解》(1926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一书,曾对著名女作家冰心的早期散文《笑》做了清晰的图解。冰心老人在1979年3月8日所写的题为《追念黎锦熙教授》一文中说道:“我对于语言学和汉语文法等,从来没有研究过……没想到五十三年前,黎锦熙老教授对于一个青年人的一篇不成熟的短文,竟下了这么大的工夫,这使我感激而又惭愧!”黎锦熙的语法图解,对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的学术研究亦有所裨益。在纪念黎锦熙逝世一周年的时候,顾颉刚先生曾撰绝句二首以追怀亡友,其第一首中有“为我殷勤谱周诰,壁中残字始成篇”句,并自注曰:“先生尝助我作《尚书?大诰》语法图解,而后《周书》语法顿明。”
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在《怀念黎劭老》一文中写道:“劭老一生,专心致志文教学术,成绩斐然。无论识与不识,都一致称颂。一代大师,不可多得。”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http://dangan.hnu.net.cn/zt/xsh8/lw028.htm
二、陈望道
提出作文法的三个层次的要求,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和平允公正。三个子系统,其一,文章构造,包括词句和段;其二,文章体制,包括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其三,文章美质,包括明晰、遒劲和流畅。
三、梁启超
3.1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3.2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
文章主要包括记载文、论辩文和情感文三类。其中应用之文主要是指前面两种。而封建时期注重八股策论,所以,陈先生有针对性地指出,要重记事之文。
3.3养成整理思想的习惯。
其一,思想的二要素是,一内容,要求有物;二形式,要求有系统,即有序。
针对主次不分和条理混乱的两种弊病,梁先生指出,用理主从的方法护主眼来治疗主次不分的毛病;用理系统的方法来分层次,以此治疗条理混乱的毛病。
其二,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评改宜专就理法讲,即整理思维的方法,要求重思路,轻修辞。
3.4求真求达。
求真有两个方面,一事实之确凿无误,这要求作者体察精密;其二,人之真情实感,需要文章作实感之赤裸裸的表达。
求达,即为词达,亦有两个方面。一照事物之原样说出;二所说令人完全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语言的组织构造。
一、胡
适
4.1用“看书”代替“讲读”。
要增加阅读量。阅读要做到由博而专。只用讨论,不用讲解。4.2没有趣味所以没有成效。
选文的两个标准,一为文质兼美之美文;二(学生)可解易懂完整之书(读《史记·四公子列传》,不读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读《史记·项羽本纪》,不读苏轼的《范增论》)。拒绝游戏之作。不用讲解。
写作也是这样,可以采取自出题目的方式,以求引出趣味。4.3能作文为第一标准。
读书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强调手到的重要。胡适认为,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勤笔,助我之思也。
(朱熹有言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胡适先生提出读书四到,并且把手到提到最重要的地位。此说耐人寻味。)
4.4活语言和活的教授法。
胡适先生提出,学用一途。采用演说、辨论的方式,分组合作进行,辩论先立论,再求驳论。
二、夏丏尊
5.1写作法则没有而有用。
作文法有三个层次,其一,基础理论;其二,应用理论;其三,应用技术。夏丏尊先生反对空言技法。他认为,应该以写作行为为经,以写作技术知识为纬,来作探究。他认为,形式法易,内容法难。文章的法则,应该讲究文质相融,于无法中求法。
5.2为文不要忘记有读者。
为文要讲究读者,文章的性质要与写作的动机适当,作前六问,谁、哪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等。
5.3从试作小品入手。作文即生活。作者应该从不留心,到留心,再到无须留心。5.4学国文应着眼文字形式。
作文要讲究词句的表达法。要求通求达。但是,不应该从模仿入手。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
三、阮
真
阮真又名乐真。他在学术史上以不信权威、唯真理著名。其人半文半理,负笈东南大学,讲道中山大学。
6.1批判、独立的理论品格。
非常著名的有阮汪(汪典存)之争、文言文与语体文之争、多读多写辩、课外练文辩。其课内有教而无学,课外有学而无教的思想很有针对性。
6.2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
其搜集、统计、分析和整理的研究方法很到位。6.3崇实、致用的教育思想。
顺而上,逆而上。顺而上为教而研,逆而上为科研。
注重应用文。三种。普通应用文、公牍应用文和职业应用文。设计作文批分表。初高中各六个方面。
拟题。拟而引趣。假设环境,造成机会,做问题设计。
作文的五种利用机会。(实需、读本、刊物、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
四、鲁
迅
7.1思想和文学修养并重。
代圣贤立言文章乃普遍的失语症。作文要求真诚、深入和大胆。讲究作文与做人合一,文道合一。先生于具体技巧多有传授。
7.2从读中作比较鉴别。
模仿乃试误。反对读文选。倡导古今中外法。注重大家作品,成品与半成品的比较。
7.3先写能写,再图变革。
反对硬写。严筛选、力开掘。7.4文章要使人爱看。
倡导白描。反对朦胧晦涩。语言表达取做与不做之间。
五、朱自清
8.1写和说到底是两回事。
写特别注重语言的逻辑性、书面程式和个人习惯。
写作是两种能力的过渡。从朗读、诵读中悟语言。宣读得文脉。8.2创作与写作性质不同。
广义散文到求通求稳。作文有两个注重,一文字,二思维。8.3写作要有切近目标。切用,重实用、重时文。8.4写作要有假想读者。
重视书信法。书信如面谈。
六、朱光潜
文艺论坛巨子。
9.1写作学习的程序。
四范畴论。万事万物不外情理事态。作文不外为言情、说理、叙事、绘态。作文程序应该由实而虚,从叙事、绘态到言情、说理。四个境界说《精进的程序》。文章四境界,一疵境、二稳境、三醇境、四化境。疵境有瑕疵,稳境虽然没有瑕疵,但是失之平庸。化境难教。
法有抽象法和具体法。抽象法为,文法、逻辑和义法。具体法为命意、用字、造句和布局。
9.2养成纯正的趣味。
趣味有三个因素——资禀性情、身世经历、传统习尚。从读一流作品入手,寻思、寻言。
作者与读者需要,一不得已宣泄之思想感情;二以极深心秘蕴交付读者。所以于读者有极深之同情。
写作三修养。一人品,二学识经验,三文学本身之修养。
契诃夫指出,人有三个头脑。一来自自然,二书本,三生活。
朱先生认为,人如果要有成就,1、必须要有大修养、大德、真性情、大胸襟;2人生世相、丰富而正确的蓄积(读书和察世);
3、认识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本行之内的功夫——从人情世故和物态事理中学习,讲究本色当行。玩味生活、探索自我。
本行之外的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学养。9.3克服心理懒惰、疏于思考和苟且敷衍的习惯。
养成一种严肃认真之态度。不苟且、不马虎。语不惊人死不休。
深思有三益。一拔丝抽茧、鞭辟入里;二潜意识一旦贯通,则如涣然冰释。三难关可以因之打通,思路更见不凡。
苦思意味创造。一手腕趋娴熟,举重若轻。二高屋建瓴、轻车熟路。三驭难如易。
寻言应该突破套板反应。唯陈言之务去。追求陌生化、新鲜化。求得真创造。
9.4写作外下工夫(功夫),三种修养、基础宽厚、金字塔式。门外谈文。视野宜宽。
七、叶圣陶
10.1作文与做人——求诚。
其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是求诚和应需。求诚参见3.2和4.2。外求——物为主,真切把握; 内求——心为主,严格自律。
生活充实——指精神生活能力强,能够自立、自强。
充实精神生活两条道路。一训练思想,二培养感情,为立诚创造条件,这样有蓄积可以倾吐。此为正真之写作教学。
10.2应试与应需。以应需为最要紧。
文德教育之误区。作文与做人应该区分之。不可以片面强求思想性,片面追求文章之立意高。为应需不为应试。
10.3授知与亲知。
知与行。知行并重。重视技能。10.4。写作与阅读。但是叶论认为“阅读为写作之基础”,此为经验主义的写作教学观,失衡的读写观。
10.5基础与源头。
潘新和提出读写并行观。读——目的是鉴赏求知;写——表情达意。读始于言,写始于物。读面对的是精神产品;写面对杂乱无章的素材和朦胧不清的思绪。内部话语转变为外部话语。吸收不决定倾吐。
10.6临摹与创造。
临摹培养模仿力,求像(过像则死),重借鉴。创造培养创造力,求真,重超越。
如何使得学习写作者处于主动地位? 10.7求通与求好。
通与好讲究诚实与精密。
将线表珠。连贯、圆融、调顺。思想、语言和文字其实是一样的,三位一体的。
哈佛图书馆的二十条训言 课外阅读 2011-01-06 16:13:37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第四篇:作文教学实录 --
作文教学实录
---七年级童话写作指导
阜康市第二中学 张秀英 一. 教学设想
1.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童话选材范围广,时空调度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很大,便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愿望和观点,学生通过奇妙联想,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2.七年级学生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记叙文,但初一学生作文体裁形式单一,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在表达形式上有新意,也为了让那些有想象力,擅长联想的同学大胆采用童话写作,发挥自己的长处,设计了本节课。
二.教学目标
1.领悟童话写作的基本规律,训练学生想象力,用童话形式作文。2.使学生的作文在表达形式上有新意,在内容上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扩宽写作思路。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童话写作的基本规律,通过奇妙联想想象,采用童话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四.难点:灵活运用童话形式写作。
教学流程: 一.激趣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两篇童话篇目吗?你还读过哪些童话?你最喜欢哪篇?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回答,交流(各有个的喜欢理由)
二.童话写作方法指导
师:刚才大家都谈到了能从童话故事中得到启示,这正是童话写作的关键。
(板书)写作关键——给人启示,主题积极向上。
教 师:今天早晨我被小麻雀吵醒,起来一看原来几十只小麻雀在我家楼 后的两条输电线路上叽叽喳喳地闹着吵着。这么早,也许它们在讨论什么计划吧!
师问:这么早,同学们认为小麻雀在讨论什么呢?
生(1):它们在开会,讨论如何和人类和谐相处。
生(2):西南地区正面临着干旱,小麻雀一定是在商议如何为灾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3):小麻雀一定是看到我们的书包太重,在讨论如何减轻作业负担;也许它们在选举头领种产生了分歧,所以一大早就吵了起来。师:同学们的推测都有道理,然而以上这些行为是谁才会有的呢?
众学生:人类。
教师:对了,这是童话创作要用到的哪种修辞手法? 众学生:拟人。(板书)
教师:正当这群小麻雀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时,只见一只老雀横空而出,它轻轻地落在了输电线路对面的一棵树上。老麻雀会说些什么呢?
生:它可能在宣布最后的选举结果。也许在阻止小麻雀们的争吵。„„ 师:同学们,我们方才的对话用到了哪种思维方式? 生:想象。(板书)
师:对,童话写作通常要用到想象,有时还得合理联想。可以这样说,没有联想、想象就没有童话。
师:这时,有一只小麻雀扑打着稚嫩的翅膀,哭着飞出来,边哭边抹着眼泪呢,那泪水真有点像下雨,大雨滂沱,想想看,小雀为什么哭呢?
生:一定是受到老雀的批评或者是为刚才的吵架向对方道歉呢。„„ 师:我们在刚才的想象中,还用到了童话创作中的哪 种不可缺少的修辞?
生:夸张。(板书)
师:刚才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几个主要人物? 生:小麻雀和一只老麻雀。
师问:从刚才我们大家总结的童话创作方法及我们了解的童话知识,谁能总结一下童话的含义 ?
学生交流,总结明确:
童话: 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师:谁能说说《西游记》中猪八戒有什么特点?
生(1):好吃,能吃,一顿饭吃几桶。
生(2):他比较懒惰,经常在唐僧面前打小报告。生(3):他还好色。
师:对呀,他身上这些特点和哪些动物特征相似? 生:猪的特征。
师:童话写作中,这一点很重要,童话主人公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或其他事物,童话人物一定要符合他们的性格特征。故事虽然是想象的,但折射的是现实。
板书:人物的性格要和人物统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童话写作的基本方法,下面请大家欣赏一篇童话。三.佳作引路
1.朗读童话范文:《抬头挺胸站起来》
我是一粒种子。在半年前,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可我刚出世,却被埋在了厚厚的泥土中。看着身旁的哥哥、姐姐们都在努力地往上冲,我不禁问道:“哥哥、姐姐们,你们为什么要这麽吃力地往上冲呢?”“傻妹妹,你不往上冲,怎么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呢?”“外面的世界?”“对啊!你知道吗?外面可美了,到处一片生机勃勃,有请清的河水,绿绿的小草,我们要出去了,再见。“
“它们说完就往上冲,接着传来一阵阵的惊叹声,大概它们已经出去了吧!外面真的很美吗?我才不想出去呢,我在这儿又可以睡觉,又可以和蚯蚓弟弟玩,我才不出去呢!
于是,两个月慢慢地过去了,蚯蚓弟弟也变成了蚯蚓哥哥。它整天忙着给我的哥哥姐姐们松土,也没有时间陪我玩了。孤独、寂寞也来到了我的身边。因此,我决定了,我也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终于,我冲破了泥土,微微地探出了头,明亮的阳光照在我身上暖洋洋的。可是因为我太晚出来,错过了时间,看着自己的哥哥、姐姐都长成了大树,我真是又妒忌又后悔。
或许是因为我还没有适应环境的关系,没过多久,我身上的叶子都枯黄了,我的身体也开始弯曲了,一个肯定的答案告诉我,我快活不成了。要求:用童话创作的要求及自己对童话的理解点评这篇童话。“妹妹,你怎么了?”一位好心的姐姐问我。“姐姐,我想我快活不成了。”“傻妹妹,怎么回呢?只要你心中充满了坚强的意念,你就可以勇敢的活下去。我刚出来,也经过这样的事,可我现在不是一样好好地活着吗?听姐姐的话,抬头、挺胸,你就一定可以站起来!“嗯!我会的。”
听了姐姐的话,我抬起了头,挺起了充满自信的胸膛。没过几天,我真的好起来了。现在我已经长成了一棵强壮的白玉兰,为大家送来阵阵的芳香。
2.引导学生赏析、点评。
学生1:文章抓住了小草身上的闪光点,即坚忍不拔的精神并进行联想、想象。
学生2:作者借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来反映人生哲理:只要心存信念,不断努力,不断拼博,就会取得成功。
学生3:作者叙写小草的成长过程 联想、想象十分丰富,而且小草的性格也合情合理,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学生4: 拟人修辞的通篇使用,使小草有了人情世故,对话描写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想象。
教师强调:进行联想想象,必须来源于生活,依托于实体,就是说进行想象必须有生活原型,然后再进行加工创作。
四.写作训练
1.认真阅读《鼻子和嘴的一场对话》开头部分,然后进行合理的想象,采用童话形式续写后半部分。
鼻子和嘴的一场对话
一天,主人参加了一个盛大的生日宴会,嘴巴饱餐了一顿。主人睡着了,嘴吧还再细细回味那山珍海味。鼻子在上面,瞧着那一张一合得意洋洋的马嘴,心中一股怒火不由而生„„ 2.学生自主创作。3.作品交流。
4.学生点评,教师点拨。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创作一篇篇有趣而又含义深刻的童话,从而使作文赢得老师深情的双眼,也避免了一般记叙文的简单记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 那些联想想象力强的同学,采用童话文体写作,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
第五篇:作文教学实录
作文教学
一.用知识归类分析法分别整理本学年来,语文辅导教师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方面讲课的基本内容(按层次赋分,共50分)。二.阅读下面教学实录,并进行分析:
1、分析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类型。
2、按语文能力要求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同一知识可以在记忆、理解、应用、创造四个层次上掌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层次。
4、按教学任务层次分析法,如果学生要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掌握哪些使能目标。
5、按照作文教学的常规模式,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注意小学和中学的区别。本题共50分)
愉快的作文課(教学实录)
台湾 陈正治执教
上课铃响了,陈老师走进教室对全班同学说:“有个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烦恼》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你们念念看。”陈老师说完,便在黑板上写了下面的句子: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啊!晚上看家,太可怕了,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同学们看了这篇文章,都“嘻嘻”的笑出声来。陈老师问学生:这一段写得好不好?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好。陈老师:什么地方不好? 学生:重复语句。
学生:好象喊口号一样,不生动。学生:不会描写。同学们纷纷的发表意见。
“你们都说得很好。”陈老师夸奖了以后,便又说:”那要怎样写较好,虽能够把它说出来?”
同学们有的望着黑板,有的望着窗户,有的低下了头。
陈老师(接着说):害怕跟高兴、惭愧、伤心……等等情绪,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这是抽象的。写抽象的文章,要采用具体化,使它生动。那么要怎样使抽象具体化呢?有一个好法子,那就是应用“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去描写。陈老师停了一会儿,继续说:当我们要描写一件事,我们可以问自己说:“那时候我的眼睛看到什么?我的耳朵听到什么?我的心里感到什么?我的脑里想到什么?我有没有动作?”应用看、听、感、想、做这五个方法,就像神仙那点石成金的五根手指头一样,可以把抽象的意思,生动的描写出来。
“老师,举个例子好吗?”曾俊铭听了,迫不及待地向老师提出要求。
“好的。我们便以《晚上怕看家》为例子来练习。”陈老师说完,就问同学说:“晚上怕看家的请举手。”
哇!竟然将近一半的同学举手。
“大家注意听,现在我要应用看、听、感、想、做的方法,跟何明儒合作,把石头点成金。”陈老师说完,大家都笑了出来。
“何明儒,你晚上看家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令你害怕的东西,或听到令你害怕的声音?”
“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我便吓得说不出话来。”
“你为什么感到害怕呢?” “因为我以为小偷来了。”
“假如是小偷来了,你会想到什么?”
“如果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彩色电视机。” “那时你要怎么办?”
“我不敢捉小偷,所以我会跑进卧室,把门锁起来,躲在被窝里。” “你躲到被窝里时,会想到那些?” “我会希望爸、妈快回来。”
“好了,何明儒己应用‘看、听、感、想、做’的方法,把晚上怕看家的心情说出来了。我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陈老师说完,便在黑板上写着: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
“这一段文字怎么样?”陈老师问。“太好了。”同学们都高兴的叫着。
“抽象具体化的描写,就是要你回想当时的情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把它写出来即可。”
“老师,这个法子真好用。您再举个例子好吗?”林媛如举手说。
“好的。我们以《在雷雨中上学很苦》当做练习的材料。” 陈老师说完,便指名同学合作。“邓守珍,夏天的中午,雷雨最多。你看到什么使你感到上学很苦吗?”
“闪电在天空穿梭,或是雨像豆子般大的时候。” “杨俐俐,你听到什么感到害怕的呢?”
“假使听到雷声像战场上的大炮声那么的震耳欲聋,我最害怕。” “假使无数的大雨滴淋在身上,感觉到怎么样?黄群,你说说看。”
“感到像千万枝冷箭向我身上射来。”
“被雨淋湿了,会有怎样的动作?张艺芬,你说说看。” “拉好了雨衣,加速脚步向学校跑去。”
“到了学校,会想到什么?叶如芬,你说说看。”
“看到制服湿了,会感到上学很苦,而想起今天要是星期天,就不要受这种罪了。”
“很好,老师把它写在后面,你们看看是不是很生动。” 夏天的中午,雷雨最多了。吃过中饭后,天空常常被乌云带来的大黑布包了起来(看)。闪闪的电光,如银蛇般在天空穿梭,照得人脸色苍白(看)。隆隆的雷声(听)像战场上的大炮声,震得我耳膜快破了(感)。‘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雨打在屋顶上,响起了好大的声音(听)。快上课了,我不能等到雨停(想),所以穿上雨衣,冲进雨里(做)。无数的雨滴,像千万枝冷箭向我身上射来(感)。我拉好了雨衣,加速脚步向学校跑去(做)。到了学校,制服湿了(看),真是讨厌(感),今天要是星期天,就不会受这种罪了(想)!
“这样描写生动吗?”
“生动!生动!”同学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老师,每一个抽象材料的描写,看、听、感、想、做这五种方法,全得应用上吗?”叶建昌问。
“那要从文章的需要和应用上看是否妥当来决定。假如我们对某个抽象材料要详细的写,则看、听、感、想、做等五种方法都用上应了,内容便较充实;如果打算简略地写,则应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去描写即可,其它的方法可以不必用上,因为用上了,会令人感到冗长、不妥。”
陈老师接着又举例说:“例如我们到外婆家,看到原本胖嘟嘟的小狗瘦了许多,我们只采用‘看’的方法写:‘到了外婆家,我发现小白狗那本来圆圆的肚子凹了进去,胸部的骨,一根一根地可以数出来。’这是采用简略的写法,其它的听、感、想、做等法子省略了。再如要写一个人怕吃辣椒,说:‘他啃了一口辣椒,只见他把脖子一缩,脸部肌内皱成一团,张大嘴巴,喊了一声:哇呀!舌头吊在外面,半天缩不进去。’你只是客观的应用看听的方法,把他啃到辣椒的表情写出来,不去引起你的感、想、做也可以。” 同学们听了陈老师的话,知道”看、听、感、想、做”可以独自应用,也可以合并应用,于是都点点头,好象告诉陈老师,大家都了解了。
陈老师说:“关于抽象具体化的描写要领,你们还有没有疑问?” “老师,刚才您所举的例子,像‘晚上怕看家’,‘在雷雨中上学很苦’,看、听、感、想、做等方法去描写好象不难,可是像“那个孩子好脏”、“我的爸爸很温和”,要如何应用看、听、感、想、做的方法呢?”陈宝妃举手问陈老师。
“你问得很好。”陈老师赞美了陈宝妃后接着说:“有些太抽象的句子,看来很难去描写,其实也不难,我们只要根据意思,想出一件想描写的事,然后再应用看、听、感、想、做的方法,就可写出生动的文章。就像‘那个孩子好脏’这句话,我们先想想,打算描写他的外表脏,或是动作脏?如果决定采用动作的脏来描写,那么再想想,他的那一种动作看来令人恶心?如果你想起他擦鼻涕最恶心,你再用看、听、感、想、做的五个法子去描写说:‘(听)那个孩子擤了一把鼻涕,往墙上一抹,接着用手背对着鼻孔擦了两下,又伸出舌头,往上唇舐了舐(看)。怎么有这么脏的孩子呢(感)!’如此不是把‘那个孩子好脏’描写出来了吗?”
陈老师说到这儿,停了一下,继续说到:“同样的方法,你要写我爸爸很温和,只要回想一两件表现温和的事,再用看、听、感、想、做的法子去描写,便可把抽象的意思具体的表现出来。” 这时下课铃响了,陈老师便向同学们说:“下一节课我们以《爸爸的脾气》为题目,让大家用看、听、感、想、做的方法写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