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问题(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3:2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殊教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殊教育问题》。

第一篇:特殊教育问题

522: 1.当被特殊教育儿童有攻击性行为时,应该怎么办? 2.面对特殊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应当如何应对? 3.特殊教育专业是不是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4.特殊教育专业真的要从教么? 523:

1.你要是受不了那些小朋友,该怎么办? 2.若想考研,难不难?

3.有没有想过放弃这个专业? 4.我们学的专业课有那些? 5.考博,难不难? 524:

1.特殊教育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一般工资多少? 2.跨专业怎样学特殊教育? 3.考研特殊教育专业要怎么考?

4.特殊教育研究生毕业能找到怎么样的工作?其工作与本科生工作有什么区别? 525:

1.特殊教育的课程是怎么样安排的? 2.平时如何学?

3.特殊教育老师必须具备哪些品质? 4.特殊教育考试怎么考?

5.学习特殊教育专业后还可以从事哪些职业? 526:

1.特殊教育专业就业率怎么样? 2.特殊儿童的学前专业怎么办?

3.特殊教育这个专业应多方面学习还是单方面重点学习? 男生:

1.请问学长,两个百年梦是什么? 2.关于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有什么看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什么? 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5.中国哪些学校设有特殊教育? 我:

1.你对于进入特殊教育一年多有什么想法及感受?

2.当你听到特殊教育有多么的不好时,你有想过要转专业么? 3.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和专科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更好一些? 4.中国的特殊教育系统是怎么样的? 5.中国特殊教育的特色是什么? 6.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有什么关系? 7.你为什么会选择特殊教育这个专业? 8.资源教室的特殊教育资源有哪些?

9.特殊教育考研和教育学考研差不多,但是我们有好多教育学理论没有学,而是在一些特殊机构见习,那我们考研怎么办?

10.在特殊教育中怎样渗透职业教育?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2.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行,特别是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根据中国残疾儿童数量多、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等国情,1989年在总结了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3.当前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0-

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谢、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中国大陆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最早见于八十年代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聋儿语言训练康复中心,到1997年底,我国大陆有各级聋儿康复机构1800多个,“八五”期间已对5.8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九五”期间国家拟对6万名聋儿进行训练、新建200个语训部、在30个省市聋儿康复中心开展聋儿早期干预工作。视力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容乐观,大陆目前为止仍没有一所视力残疾儿童幼儿园,附设在上海市盲童学校的一个每年招收3-5人盲童学前班是大陆地区仅有的盲童早期教育机构,这就意味着1998年大陆的约6.6万0-6岁视力残疾幼儿教育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据了解,北京市就只有一所专门招收智力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兼收智力残疾幼儿的普通幼儿园也屈指可数,走在智力残疾幼儿教育全国最前列的北京市1998年接受早期教育机构提供服务的智力残疾幼儿总共不到100名,由此可以想象全国近300万0-6岁智力残疾幼儿教育的现状。至于针对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机构大陆目前仍为空白。这与美国100%的0-6岁残疾幼儿都接受到来自政府提供的早期教育服务和我国大陆80%的普通幼儿能入园接受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当前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

1915年7月民国政府的《国民学校令》就提出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但战乱之中的旧中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只能是一纸空文;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新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问题,要求“把残疾儿童教育切实纳入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轨道,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同当地实施义务教育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检查,将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发展规划执行情况作为检查、验收普及初等教育的内容之一。”国家此后的《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八五”规划、“九五”规划等文件中也有类似的规定。1948年全国共有46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380人;1985年我国大陆有375所特殊教育学校、4万名在校生;1991年有886所特殊教育学校近8.5万在校生。到1998年我国大陆有盲校27所、聋校845所、盲聋合校143所、智力残疾儿童学校425所共1440所特殊教育学校,加上一万多个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一些随班就读的学生,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0621人,如果拿这个已接受特殊教育的34万和学龄残疾儿童总数的750万相比,大陆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如果拿它和按照美国比率推算数相比,其接受特殊教育服务比率为1.4-2.1%,这与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7%的入学率相比尚有一段距离,更不能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几乎100%的特殊儿童服务率相比了。

我国台湾地区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辅导班和特教学校,目前有16所特教学校、近2000个特教班、共约4万人接受特殊教育;我国香港地区1995年有特殊教育学校68所近万名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我国澳门地区虽然特殊教育机构不多,但与台湾和香港一样绝大多数特殊儿童也都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目前在校生为432人。

5.当前的残疾人中等及其以上教育

残疾人中等及其以上教育是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继续和深化,是残疾人学习一技之长、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证。尽管目前全国的中等残疾人职业学校还不到50所、盲人高中仅2所、聋人高中仅3所、专门招收残疾人的大专院校仅2所(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和天津聋人工学院),但全国设有的445个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八五”期间使105万残疾人得到了职业培训、报考大中专院校达到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录取率由不足50%提高到了92%。当前困扰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包括如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根据残疾人的特点拓宽职教路子使残疾人在下岗大潮中不被首当其冲。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苏州市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实行“按需供教”。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因此特殊教育也更强调大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资源教室是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资源教室为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补救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

[摘要]职业教育是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axon职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对于特教学生来讲,职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其能力范围内所能从事的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态度。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培养职业能力是实现残疾孩子人生价值的前提,也是为他们今后回归主流社会、参与就业、独立生存奠定基础。[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劳动习惯培养 职教结合 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是由多元价值主体参与的教育活动,其价值取向比普通教育更为复杂。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不断给职业教育注入动力和活力,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职业教育不一样,普通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正迈向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征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多是实用型人才,培养聋盲学生掌握技能,让他们能够自立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关系着聋盲学生的就业保障与社会稳定。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承担起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责任。社会上对聋人、盲人就业的偏见仍然很严重,普遍认为,能用正常人就不用聋人、盲人;有的单位即使招用聋人、盲人,也是为了减税免税。聋人、盲人在单位只是挂了个名,根本没有具体的事可做,他们根本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就业,可能正因为这样反而更加自卑,甚至沦落到社会上犯罪。面对这样的情景,不能不引起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深思。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现代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需要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我认为务必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第一,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共识 要重视聋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需要有具备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应针对聋盲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培养聋盲学生专门的职业能力外,还要注重培养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自立、自信、自强、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不断进取、不畏挫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使他们成为具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的人;成为受社会、企业、家庭、学校欢迎的高素质劳动者。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经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聋盲学生,由于先天的不足,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和健全人相提并论,因此更应具备超越常人的耐挫力,才能立足于社会。为此,要重视培养聋盲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应努力提高聋盲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胜任工作的能力,做好自我定位,树立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对压力和困难产生一定预见性,并刻意在技能训练中磨练意志,培养他们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与耐挫能力。加强基础文化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不仅是提高智力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是劳动者更换职业、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要改变“对于聋盲学生,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能,能混碗饭吃就行了”的观点。同时,也要杜绝学生中“好高骛远,怕吃苦”的思想。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性、启发性、科学性,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使得学生们在进入社会时不仅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具备初步的社会适应能力。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还应注重聋盲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原有的职业不断被淘汰,新的职业不断产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职业岗位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不断发展,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变小了,人们更换职业时,需要重新学习或更新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就成为必然趋势。而一个人具备了自学能力,将为更新知识和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聋盲学生也不例外。第二,重视评价引导,形成良好劳动观念 应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借助普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逐步形成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网络;特殊教育学校应为聋盲学生提供实用技能培训。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要与就业结合,向正规化、专业化和学历化方向发展;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加强聋盲学生的定向培训,为他们就业创造条件;应按照聋人、盲人职业的需求,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其最大的特点是地域性,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从区域经济出发,从企业需求出发,研究市场,才能打破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自我封闭和脱离社会的局面,切实感受社会对聋人、盲人人才质量的需求,从而确立特殊教育学校人才质量定位。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协调、组织和服务作用。第三,制定具体目标制度,培养正确劳动习惯 建立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建立并拥有大批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21世纪,职业教育将迎接高新科技生产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挑战。原先偏重于培养一技之长和动手能力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因此,就业与创业复合,一技之长与综合能力复合是跨世纪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需求。教师的职责,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了解当今科技发展新知识及具有科学精神的能力和品质。在知识经济社会,不了解科技知识,不具备科学精神的教师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应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向既有具备教师资格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努力。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十分必要。特殊教育学校应通过多种培训途径,加强对职教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师主动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通过自学、专家讲座、教科研活动、课堂实践等形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一些专门的技术专家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不断扩充师资队伍。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了解国外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最新动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全方位、多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努力培养一支能够致力于且勇于探索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师资队伍。从事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有利于缩小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差距,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即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第四,校企结合,从企业需求出发,走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决定了其与生产服务业紧密联系的特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用人理念、人才需求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更新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观念,树立新的职教思想,从企业需求出发,全方位拓宽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提高办学层次,建立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体系,找到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真正的轨道。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或校企联办,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实行产教结合,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保证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既适合聋人、盲人的特点,又与企业同步、与市场吻合,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并满足受教育者需要,推动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办学特色,开创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同时,还要做到三发挥:

1、发挥企业专家的教学指导和就业指导作用,把握需求脉搏,及时修订专业培训方案,及时把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补充到教学中来,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窗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互动。

2、发挥企业在资金投入、生产实习基地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等,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面向生产实际,侧重职业技术能力的掌握与提高,突出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工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增强他们生产和科研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减轻企业再培训的负担。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除了培养造就各类职业人才外,还在实践教学中生产物质商品,故“以教养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一条投入渠道。

3、发挥企业技能鉴定中心的作用,将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并通过企业反馈用人和需求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学生接受到足够的技能训练,取得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基础。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才可能了解市场,只有了解市场,才能真正为市场所需。总之,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重在各方参与、形成合力,贵在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第二篇: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一、事实材料

1.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 晋熙镇 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心理问题。学习状况一般,道德行为差,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2.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农村学生考重点大学缺乏竞争力,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多因“羞涩的沟通表达能力,眼界不宽知识面窄,英语(论坛)口语水平差,没有艺术特长”等缘由被拒之门外。报纸指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学生很难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加强农村教育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是意义深远的紧迫课题。

3.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不教方法。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但“学什么”很少人是非常清楚的,“学什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知识、做人、做事。“知识”不作多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做人”概括的讲就是生活法则(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尊、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做人的道理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不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如何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法则永远不可改变。如果改变了将会面临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些法则,道理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这个世界创造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做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和技能。非常必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要同步进行的,否则难有大成。

4.重应试轻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办学条件等。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催残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知识,高分低能,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应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矛盾的,但应试教育对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对其进行改革,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改革应试教育体制,首先是改变升学与考试制度。

5.“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二.深度评论

1.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 2.一就是来源多途,而且难以均分。这个来源我们叫做财、税、费、产、社、基,这个来源不一样,来源决定了数量,这几块之间不是融合在一起用的,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央给经费的和地方给经费的,这个经费多少肯定不一样,差异很大。二是大灶小灶。我们的财税体制是分灶吃饭,谁来掌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分级办学,分灶吃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跟掌勺人关系好的人,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即依照跟当权者的关系来分配资源。在现有的状况下,掌权的人不想分权,这个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三就是缺乏监督,耗费过高,尤其是行政耗费过高。教育行政开支到底多大?现在没有严格统计,没有办法做清楚的统计。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某小学要进一个教师,这个本来是校长可以决定的事,但是这个校长不行,要跟镇长汇报,镇长说这个事他定不了,要找县长、书记来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是一个学校正常的权利,结果要经过县,使得教育行政经费开支是没有明晰的一本账。笔者估计,现在讲百分之三点几的教育投入,大约有百分之一点几或明或暗地用在行政这块了,而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太少。四是户籍限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重视创造能力的人本身,还不只是看重人创造的财富,人是本物是末,这样才能真正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欧洲从儒家科举制学会了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我们也可建立欧洲的命题型、思考型、实践型考试和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制度,以及知识原创型教授考核、教授自己课题成果的授课等教育模式。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建立创业园的公用研究开发中心,提供有创新课题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实验室平台、资料检索平台等,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发明家型企业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税收政策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开发项目。

第三篇:浅谈教育问题若干

浅谈教育问题若干——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曾经跟老师去幼儿园里听过一堂课,是关于秋天树叶的欣赏活动,老师拿起一片树叶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像什么,我也在观察,这像什么呢?在我冥思苦想不得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说把树叶横过来就是小鱼,有的说把树叶竖起来就是一件衣服„答案五花八门,却让我不得不感叹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这堂课气氛极好,小孩子们都积极发言,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如果不让他回答的话,甚至会跑到老师的怀里。这种场景让人感动,这种气氛与我们久违了。想想我们自己,教室的前三排永远不是我们的选择除非是没得选了,上课会早去占位子,不是为了占前排与老师有沟通,而是为了占后边不起眼的、老师注意不到的角落里,而孩子们呢?他们进教室后会选择与老师挨得最近的最中间的位子老师讲课的时候会一直看着老师。上课老师如果不点名是绝对不会起来回答问题的,相比起那唯恐点不到自己的孩子们,我们是多么的可悲„„

还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报道:一记者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分别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所让不同阶段的人来说说这是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会说是月亮、是太阳、是镜子、是苹果„„到了大学,大学生说是一个直径相等的正态圆,而到了研究所里,几个白发斑斑的老教授却不敢回答,他们研究了一会跟记者说,这能不能复印一下让我们仔细研究研究?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最近读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我颇有启发,他笔下的美国孩子活的是那么的快乐、自由,从来不曾为作业功课苦恼过,而中国的孩子呢?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悲惨命运的开始,有人统计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是3公斤而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则有9公斤,书包的重量与我们身体的重量和年龄极不相称。而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剥夺了我们看月亮数星星的时间,老师的怒吼声、父母的抱怨声成为我们童年最熟悉和可怕的声音,他们大人是不会懂那种看蚂蚁搬家、萤火虫跳舞的快乐的。他们只知道分数和名次,他们反复强调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东张西望,殊不知,孩子在他们东张西望的过程中或许学到的更多,就像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尔恰克在《当我返老还童之时》一书中写道: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刘晓东也曾说过,“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窗之外的那个世界?”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中美教育的不同之处,解答了人们长久以来国际的困惑:我们的孩子屡次获得国际奥林匹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答案。

1、关于创造性的问题。曾经有一个美国老师到中国的一所幼儿园参观,她为那整齐划一的教学活动和幼儿小手背后的动作感到非常的吃惊,这在美国的幼儿园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同样让她惊讶得还有幼儿园老师向她请教的一个问题“ 你们是怎样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创造性能教么?这位美国教师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估计早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吧,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早就在教师“太阳是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头发是黑色的。。”的喋喋不休中消失殆尽了。而方形的太阳、蓝色的太阳在美国幼儿园小朋友的画面里是经常出现的。我们的创造性从幼儿园起就一点一点在毁灭,而罪魁祸首是我们所谓的最敬爱的老师。

2、关于中国高分低能的现象。其实小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是很愿意帮父母做事的,但父母不仅不鼓励而且还埋怨他干不好,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击,索性就不动手了。还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尤其是高中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学习,其他的事不用你管。”在学校里,教师也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把知识灌输性的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孩子动手能力极差甚至有的大学生都不能

很好的打理自己的生活。而在美国,学校是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而且他们布置作业也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活力的。

3、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问题。智商在130以上者通常被认为是超常儿童,中国年轻的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智商,只有被卡上超常儿童的印章就注定了孩子悲惨命运的开始。从孩子们从第一声“爸爸、妈妈”没叫全开始,雄心勃勃的父母就展开了“天赋教育”行动,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和特长班,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遗憾和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们完成他们没有达成的愿望,于是,各种各样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孩子的潜能无限,父母的期望更无限。在我国还有一个专门负责超常儿童教育的机构—附设于大学的少年班,这些孩子过早的进入大学、过早的进入社会,大学里边高深的专业课程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刘晓东说所谓神童只是一群被惊扰的孩子,许多神童重复着《伤仲永》的悲剧,也许在某些方面他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孩子,身心的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像大家所看到的一样,那些少年班的孩子虽然他们在某个领域超乎别人,但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甚至抱着洋娃娃和玩具车上大学,他们仍然有一颗童心,但他们过早的成了大学生,以为社会已经承认他们是成人了,成人感和儿童心之间的矛盾使有些少年大学生的性格出现偏执甚至出现人格分裂。而在美国,虽然也很注重有天赋孩子的教育,但一般说来,那是“解放个性”的素质教育,他们不会以过早的踏入大学校园为荣,他们都愿意多享受一下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父母也不会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听从他们自己的安排,一般在普通学校里都会设有天赋教育班,是那些超常儿童发挥剩余精力的地方,每天在完成普通班的教学任务后会有一个小时在天赋教育班活动,老师会布置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讨论、辩论,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

4、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辈理应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但现在学校里的师道尊严已经完全扭曲了,教师成了权威的代表人物,学生见了都要退避三舍,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荡然无存了,教师成了发号施令和指手画脚的代名词,在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师生关系下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学生渴望的良师益友在中国是可望不可即的。而在美国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学生可以直呼老师姓名,可以在课堂上随便走动,可以随时质疑老师的问题,可以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动手能力极强,他们自由、主动、创造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5、关于高考的问题。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了高考,沿用至今已经20余年了,多少孩子的青春浪费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上,他们挑灯夜读,早起晚睡,复读了一年又一年为的就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大多数学校为了顺应社会潮流追求所谓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轻视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甚至考试作弊蔚然成风。中国大学遵守的是“上大学难,读大学容易”的原则,所谓“难”,就是要通过高考,在起跑线上要过五关斩六将;所谓“易”,是指只要被录取了,无论成绩好坏都会顺利毕业,甚至还会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在美国正好与中国相反,他们是“上大学容易,读大学难”,成绩及格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只要交得起学费,一般都可以上这样或那样的大学,但入学后数不胜数的小测试、中测试和大考则让美国大学生苦不堪言,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毕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们有色彩斑斓的梦想、有无所畏惧的胆量、有勇往直前的信心?而现在的我们只有在试卷上全是对号的时候才会找到那一点所谓的自信?我们的梦想和憧憬在老师和父母一遍遍的打骂声中消失殆尽,我们的勇气和胆量随着试卷上那越来越小的数字而找不见了。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的走向,追求教育的真谛!

第四篇:XX县关于解决残疾儿童少年享受特殊教育问题的实施方案

XX县关于解决残疾儿童少年享受特殊教育问题的实施方案

目前我县共有残疾学生333人,其中随班就读的有277人,需送教上户的56人。为进一步推进我县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需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我县特殊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特殊教育发展和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贯彻特殊教育民生保障县建设为目标,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促使广大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实现幸福人生。

二、目标任务

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初步建立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

1.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准确掌握残疾儿童少年底数、残疾状况和教育需求,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安排其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对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入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支持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学前教育机构、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招收符合入学条件的残疾学生就读。积极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比例。

2.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能力。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承担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等儿童少年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步伐,确保在2020年秋季交付使用。

3.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特殊教育事业专项投入,拓宽特殊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鼓励捐资助学。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水平。

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省定标准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配齐专业教师,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5.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认真落实聋哑和培智教育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开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健全适合残疾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体系,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较大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努力扩大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规模

1.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实施适合学生需要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优先安排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我县特教学校建设步伐,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高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

2.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教育部门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将不能到校就读的、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的、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纳入学籍管理,为其量身定制教育和康复方案,提供每周1—2次每学年不少于100学时的送教上门服务。

3.加强随班就读教学指导工作。建立健全机构,以县测结果提出适合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建议,实施“一人一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顾问医生制度等康教结合模式,对残疾儿童实施随访、跟踪服务。

4.加强“康教结合”实验工作。与县卫生部门、残联联合定期派医务人员和专业康复人员到学校指导残疾儿童少年的医疗与康复工作,教育部门要组织特教师资为在校外接受康复医疗的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务。到2020年,依托现有资源,建设1个“康教结合”实验学校。

5.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建设。支持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教班。县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要与特殊教育学校资源共享,积极探索“康教一体”的教育模式。县民政局要与教育部门、残联密切合作,加强儿童福利指导工作,向残疾儿童提供康复、特教服务,提高康教服务的覆盖率。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加大特殊教育专项投入。县财政要加大特殊教育专项投入,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兴建和随班就读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县财政支持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资助残疾儿童。每年安排8%—10%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具体比例按市政府确定的标准执行。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捐资助学。

2.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按照政策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补助水平,对残疾学生提供特殊关爱。

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出资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机构,并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县政府在评估认定的基础上,按照公办教育机构和康复机构的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在结对帮扶、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三)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结合我县2020年特教学校兴建,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本着适当超前的原则,整合特教资源,使校舍、场地面积和功能满足残疾学生生活、学习和康复需要。

2.实施特殊教育教学康复仪器配备工程。按照省定标准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开展“康教结合”实验,提高设施设备使用率。在特殊教育班设置资源中心,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康复和鉴定设备,充分发挥资源中心的管理、指导、研究、培训、服务功能,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康复教育服务。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

3.实施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工程。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8人(含)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要设置资源教室,配备基本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设备,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育和康复训练。XX一中、XX二中、XX四中、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中学、XX学校和XX县实验小学、XX县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在2019年底前完成资源教室建设。

(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把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教师培训规划和项目。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全员培训和分层次分类型轮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2.切实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逐步提高津贴标准。对从事特殊教育满20年或连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10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上退休的教师,其特殊教育津贴纳入退休费计发基数。对实施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应给予适当倾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康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康复专业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教师职务(职称)要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和职数高于普通中小学设置。将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当地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规划。在各类评先树优活动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比例要明显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

(五)深化教学改革

1.推进教学改革。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改革,鼓励特殊教育学校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丰富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做好成果积累工作。落实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常规,加强对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力度,推进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2.促进融合教育。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特教特办,将特殊教育发展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规划。研究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特殊教育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予以保障。

(六)建立工作机制

建立XX县特殊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发改、残联、民政、财政、人社、卫生、编办、税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有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监督检查落实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合作,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特殊教育工作机制。教育部门要统筹制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对承担特殊教育工作学校的指导,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加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信息监测服务和动态管理。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和特殊教育工作实际,合理确定机构职责和教职工编制。发改部门要把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财政部门要完善政策,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民政部门要做好福利机构孤残儿童抚育工作,建立残疾孤儿信息管理平台。人社部门要完善和落实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支持政策。卫健部门要做好优生优育、残疾儿童少年早期筛查、医学鉴定、医疗与康复服务、建立全县残疾儿童医疗与康复档案等工作。残联要继续做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实名登记工作,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和辅具配发等工作。

(七)加强督导评估

要将特殊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街道、开发区)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和各有关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之中,对加快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并将督导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以更好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浅谈中国教育问题

浅析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策略

小组成员:段念、丁晓燕(宁夏)、金晨、胡辉、刘林、魏博、杨涛、赵楠

一、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整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在西部,由于经济条件差,教师队伍建设不是很规范,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良莠并存。由于农村学校“普九”达标不合格现象严重,公办教师数量有限,只有聘请价格低廉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造成这部分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大多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公办教师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学历达标率低,一些教师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应学历,但所学非所教,教学基本功差。由于农村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学校条件差,新的人才引不来,就只能大量聘用民办、代课老师以维持正常的教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学历结构不合理,同时学科结构也不合理,有的学校缺少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就只能聘用代课教师来充当。另外,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年龄一般都在三十七八岁以上,而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成为骨干教师。

(二)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等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是高中,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是围绕着高考升学来进行。为了能提高升学率,学校不惜每天起早摸黑地给老师和学生加课加自习,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个高的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源,学校也就失去了活力,也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连寒暑假也是给学生补课,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只能一个月休息一次,一次通常是一天。教师的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受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准确解读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研究发现,教师无法有效解决这些课堂问题行为,除了缺少策略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复杂的环境中,教师无法准确知觉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归因,因而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对个别学生的退缩行为理解为学生性格问题,从而放弃解决的努力。准确地解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有较强的知觉水平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环境,找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模式由于一味的填鸭是教学,使得对课堂的理解从一个交流平台变为了填鸭教育的养殖场。

(四)、教师在教育中的职业怠倦

“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任何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言。患上这种“职业倦怠症”的人应该说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王蒙的早期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那位组织部长刘世吾先生便堪称是一位典型患者。他的那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多少年来曾作为官僚主义的“经典”被我们批来评去,现在看来,说他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倒似乎更为中肯。这位大半辈子的“老革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使他对待所有问题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热情与活力。

所以在初期对教师自身的教育中要正视“职业怠倦”这个问题,并对教师心理进行定期的疏导,让每一个进入教育一线的,老师都有一颗富有激情的心。

(五)、对教师教育的曲解

近几年,教师教育一直是教育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实施中仍然有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第一,认为教师教育不过是师范教育的一种变形,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一部分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但综合大学在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二,师范院校按综合模式发展,而教师教育仅是其综合性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将不被突出,教师教育将使未来的教师质量下滑; 第三,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认为教师职业本身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教师仅是一个职业而已,是否专业化并不重要; 第四,专业学习和进修只是晋级、评优的阶梯,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学习上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素质,远远没有想想中的那么高

(六)、财政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再教育投入不足

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教师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就是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经费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校教学资源的相对落后,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例如,基层学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项费用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

虽然在近几年国家财政对教育进行的很多支持,但这些支持还远远不够。免费师范生教育只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开始,当教师进入教育生涯之后的教育国家财政还要继续增加。而不是单纯以评优为标准让老师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活动。

现在国家要求教师要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而且还存在地方教育部门乱收多收的现象。教师参加培训的名目繁多,有岗前培训、在岗职称晋升培训、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改革通识和学科培训等等。通常对于进修的课程,一次要花费上百元多则一千元。而且对于学过的课程,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少则二三年,多则五年就过期,还要进行重新学习,重新考试。对于教师职称晋升情况,花的费用和所要学习的课程就更多了。有些学校晋升中教二级职称时,费用就花费了近1000元(是一个西部普通教师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尤其这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七)、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严重分离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直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由地方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承担。多年以来,由于我国大多数省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缺口较大,因而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在承担教师职后培训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形成了教师教育中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使教育学院等教师培训机构成为职前学历教育场所,淡化了这些在职培训机构的正常职能。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基本完成,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开始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但由于培训者的科研能力和高校教师比较相对较低,培训大多是经验交流式的。他们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论提升。虽然这几年高师院校也在不断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科研和师范教学又是偏重理论和策略性的,对课改教学实践研究比较淡漠,因此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兴趣也不十分强烈。目前学历教育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非学历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师范院校提供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发展没有统合。

为加快新教师的成长,许多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入职教育制度,但我国缺乏入职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的入职教育制度。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为了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分离的状况,构建发展性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入职教育制度,实现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运营机制。要想成为教师并非简单的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便可以,让教师更具有专业性。

二、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确立发展性教师教育的思想和机制,走出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误区 第一,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教育是发展性的,师范教育是终结性的,终结性与发展性是相互联系的;现代教师教育不仅由师范院校来承担,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也可以参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同时师范院校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教师教育,也同样可以参与其他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要使当代教师成为终生学习型教师。

第二,目前正在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个以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众多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广泛参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已露端倪。开放的实质和目的是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应当是开放的,既可在师范院校完成,也可在其他高校完成,同时也可以在高校的指导下通过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完成。

第三,在目前高等教育综合化、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师范院校首先要按大学的规律和模式来办,大学的综合功能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可以作为师范院校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身份。

第四,师范院校走向综合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师范院校在办学中,如果不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的水平可能滑坡,教师培养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如果失去了教师教育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师范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明显的特色,而且又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在走向综合的过程当中保持和加强已有的特色,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第五,教师职务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具有较深厚的某门基础学科知识只是当好教师的部分前提和基础,执业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执业还需掌握教师的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国际化潮流,不可阻挡。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我国的教师教育和教师自身才有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通过比较国外的教师教育,会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延长学制来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为使得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可以采取弹性学习、分流培养的方式,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有多次选择权,可以选择师范类本科毕业、非师范类本科毕业、师范类研究生毕业、专业类研究生毕业等。本科毕业学制应延长到5年,硕士毕业应该3年。学生参加高考升入大学,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各个专业院系学习三年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然后开始选择升入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选择师范类的学生在第四年的前半年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类课程、学科教学法等实践课程,后半年时间到基层学校实习;第五年的前半年仍然进行师范类专业课程学习,最后半年写毕业论文,完成本科学习。选择非师范类的学生用两年时间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完成本科学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业和选择读硕士学位。非师范类和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都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考取硕士学位。拓宽教育投入来源渠道

第六、建议国家增大教育投入比例,在政策上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追加教育投资,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教师教育。

第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良性的中小学人才聘任机制

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内涵。

改革中小学的人事制度,形成流动的人才竞争机制。合理、妥善安置不称职的和富余的人员;扩大中小学校聘任教师的自主权;改革工资制度,将工资待遇同教师职称和教学质量联系起来;按照合适的师生比例配备一线教师的额度,择优录用教师;实行优秀教师和校长轮换、交流制度,提高教师工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重点综合大学的学生加入教师队伍,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刘东敏,徐金明.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和科技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0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唐亚豪.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5(3).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亟待突破两大难点[N].光明日报,2006-1-4.吕红梅.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科纵横,2005(3).梁克荫.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双月刊),2005(4).

下载特殊教育问题(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殊教育问题(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蒙古族教育问题大全

    蒙古族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家庭。其中,蒙古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伟大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人们一谈到蒙古族,......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10经院国贸曾莉 学号:2010050263 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如何,都会对祖国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育问题总结

    对搜集到的教育相关材料的总结一、关于涉及教育的主要法律法规 (一)法规 法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行政法规:《......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我国现今的家庭教育境况,是越来越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问题。历史上家庭教育......

    教育问题之我见

    教育问题之我见 关于教育治理方案要点,教师们听后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重点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大家认为,依据可能主要来源于部分学校领导所反映的“教师难管理”的问题。 其实,......

    教育问题清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问题清单 神堂坪小学王雪娇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中央、......

    学前教育问题

    《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的探讨》 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我更能深刻的体会及理解到,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与幼儿老师工作的不容易!而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与支持学校的工作。 学前教......

    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堵”和“疏”的选择如果说学校教育更多的是限定在一个相对教科书的范围内,那么,家庭教育则更多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化,面向一些孩子在学校里碰不到,或者老师无......